第七章 脊髓疾病

合集下载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医学课件】脊髓疾病-

【医学课件】脊髓疾病-
➢腹壁反射消失有助于定位(T7-T12)
T4-乳头; T6-剑突;T8-肋缘;T10-脐; T12-腹股沟
➢胸腹根痛或束带感
腰膨大(腰1-骶2)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各种感觉消失 ➢尿便障碍
24
圆锥(骶3-尾节)
➢肛周及会阴鞍状感觉障碍 ➢真性尿失禁 ➢无瘫痪和锥体束征
马尾
➢根痛剧烈,位于会阴、股部或小腿 ➢下肢可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二便障碍不明显
状,分支间吻合多)
14
根动脉(节段性动脉)
➢起源:分别来自不同节段 ➢走行:沿脊神经根入椎管
后-根前、后动脉-与脊 前、后动脉吻合-冠状动 脉环。
➢供应:脊髓表面结构、脊
髓实质的外周部分
➢缺血:易发生两根动脉交
界处缺血(C6、T9,L2)
15
脊髓功能
1.传导功能: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2.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表现: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管运
动、发汗反应及皮肤指(趾)甲的营养等
障碍.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是脊髓
疾病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重要 症状和体征之一.
20
Brown-Sequard syndrome 脊髓半侧损害-半切综合征
➢同侧深感觉丧失-薄楔束 ➢低于病损节段2~3节段以下对侧痛、温觉
障-脊髓丘脑束
自动排出,提示预后不良。
31
➢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
8
三层被膜与脊髓膜腔
9


内 灰质:
部 ❖前角

❖后角 ❖侧角

(C8-L2)
(S2-S4)
10
白质
前索:脊髓丘脑前束(触压觉)、皮质脊髓前

精神病学――脊髓疾病

精神病学――脊髓疾病

精神病学――脊髓疾病
一、概述:
1.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

2.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二、急性脊髓炎
【病因和病理】
简述非细菌性的急性脊髓炎的一般病因及有关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休克期、恢复期)及脑脊液的特点。

【诊断】
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等进行鉴别。

【治疗及护理】
1.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2.防治各种并发症: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等。

3.恢复期处理: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三、脊髓压迫症
【病因】中种脊髓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椎体疾病等。

【临床表现】神经根损害、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可伴有脊椎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注意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2.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

3.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治疗】
手术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

神经病学试题

神经病学试题
42. 女,39 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 病史 10 余年。突起口角歪斜,口 齿不清,左上肢无力 2 天。最可能 的诊断: A. 脑出血 B. 脑血栓形成 C. 珠网膜下腔出血 D. 脑栓塞
E. TIA 43. 女性患者,68 岁,左侧肢体乏力 1
天就诊。体查:神清,左侧中枢性 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 4 级。最 有助于鉴别诊断的辅助检查是: A. 心电图 B. 脑脊液检查 C. 头颅 CT
5. 关于脊髓半切综合征错误的是: A. 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 B. 同侧深感觉障碍 C. 对侧分离性感觉障碍 D. 大小便障碍 E. 对侧浅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 受损节段的水平低
6. 关于急性脊髓炎正确的是: A. 以颈段最常见 B. 多见于老年人、小儿等抵抗力 低下人群 C. 无大小便障碍 D. 病后第 3 周出现蛋白-细胞分
39. 某患者,男,60 岁,渐起左胸疼 痛 4 月,伴左下肢无力,逐渐加重。 近 3 月出现右下肢无力,伴有大小 便障碍。体查:双上肢肌力、肌张 力正常,左下肢肌力 2 级,右下肢 肌力 3 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阳性,胸 6 以下感觉减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 断是: A. 急性脊髓炎 B. 格林-巴利综合征 C. 脊髓压迫症 D. 急性脊髓灰质炎 E.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33. 关于偏头痛,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多在儿童和青年期发病,女性
多Hale Waihona Puke B. 有或无视觉先兆 C. 可持续 4~72 小时 D. 头痛缓解后均不遗留神经系 统阳性体征 E. 发作时首选咖啡因麦角胺口服
A2 型题
34. 某患者急性起病,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浅,右侧不能皱额和闭 眼,右乳突皮肤红肿,压痛明显, 右侧外耳道可见疱疹。以下哪项正 确: A. 右侧 Horner 综合征 B. 右侧 Hunt 综合征 C. 右侧内囊病变 D. 左侧脑干病变 E. 左侧大脑半球病变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脊髓疾病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脊髓疾病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脊髓疾病第七章脊髓疾病一、选择题【A型题】1(患者男,41岁,四肢无力伴双上肢疼痛5天就诊。

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1级,四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尿潴留。

病变位于:A(高颈髓段B(颈膨大C(胸髓段D(腰膨大E(周围神经2(患者脐右侧阵发性疼痛半年,右下肢无力3个月。

左侧腹股沟以下痛觉减退,触觉存在,右下肢肌力3~4级,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征(+)。

病变水平在: A(脊髓右半侧T水平 10B(脊髓左半侧T水平 10C(脊髓右半侧T水平 12D(脊髓左半侧T水平 12E(脊髓L完全横贯性损害 13(脊髓节段的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A(脊髓可分成30个节段B(C~T节段组成颈膨大部 52C(L~S节段构成腰膨大部 12D(脊髓园锥部由S~尾节组成 3E(高颈髓部包括C节段 1~44(脊髓交感中枢位于:A(C侧角 5~8B(C~T侧角 81C(C~T侧角 812D(C~L侧角 82E(T~L侧角 235(脊髓副交感中枢位于:A(T~L侧角 33B(L~S侧角 33C(S侧角 1~5D(S侧角 2~5E(S侧角 2~46(男,28岁,1周前头痛、鼻塞、流鼻涕和全身酸痛,3天前出现颈背疼痛,伴四肢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C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尿潴留。

4应考虑的诊断是:A(Guillain-Barré综合征B(急性脊髓灰质炎C(重症肌无力D(脊髓压迫症E(急性脊髓炎7(男性,64岁。

1日前清晨因双侧季肋部疼痛而醒来,发现双下肢不能活动,T6以下痛觉消失和束带感,深感觉正常,尿潴留。

最可能的诊断是:A(脊髓前动脉综合征B(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C(大脑前动脉区脑梗死D(Guillain-Barré综合征E(腰椎间盘脱出8(急性脊髓炎不应出现的症状体征是:A(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B(脊髓休克C(脑脊液蛋白增高D(压颈试验通畅E(眼球震颤9(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最常损害的脊髓节段是:A(颈膨大部B(T节段 3~5C(T节段 7~10D(腰膨大部E(园锥部10(急性脊髓炎的表现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A(散发,多见于青壮年B(病前可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C(可先出现病灶相应部位根痛及束带感D(急性发生脊髓横贯损害症状E(早期通常不出现脊髓休克现象11(男,24岁,7个月前无诱因缓慢出现左胸电击样疼痛,夜间加重。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 病因不清。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 周有上感、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感、发热、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二、病

1、肿瘤 >1/3,多为神经鞘膜肿瘤 肿瘤 2、炎症 血行播散、直接种植 炎症 3、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退行性变 5、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痛觉过敏 脊髓受压症状(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反射异常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椎症状 椎管梗阻 影象学征象
髓内 少见,双侧 上至下,分离性 早 出现早、重 较常见 晚、不完全 多无改变 少见
髓外 早,明显 下至上 晚 晚、轻 少见 早、蛋白明显 可见骨质破坏 多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概 念
由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而导致 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 缺乏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 痉挛性瘫痪、 调、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 常合并恶性贫血 常合并恶性贫血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脊髓压迫症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七章+脊髓疾病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七章+脊髓疾病
➢ 后索受损: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动作笨拙、步 行不稳,踩棉花感,闭目或在黑暗中行走困难,查体可 以出现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以远端明显, Romberg征阳性
临床表现
➢ 侧索受损:常较感觉症状出现晚,表现为双下肢不完全 痉挛性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 少数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如易激惹、抑郁、幻觉、认知 功能减退、视神经萎缩及中央暗点、味觉、嗅觉的改变, 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二、急性脊髓炎
概述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变
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 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二、急性脊髓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
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出病毒抗体,神 经组织里亦没有分离出病毒,推测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病 毒感染后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不是病毒感染的 直接作用。部分患者于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 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概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 侧索及周围神经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此病多见于 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 血液运铁蛋白缺乏等,这些均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辅助检查
➢ MRI:脊髓前动脉梗死MRI可显示以前角为中心的长T1长 T2信号,轴位形状类似“猫头鹰眼”,注射钆造影剂可 见病灶轻度强化
➢ 脊髓血管造影:脊髓血管CTA和MRA价格低廉,选择性脊 髓动脉造影(DSA)是目前确诊和分类脊髓血管病的最 佳方法

《脊髓疾病》PPT课件

《脊髓疾病》PPT课件
脊髓疾病
.
1
概述
.
2
[解剖结构]
❖ 外部结构:脊髓是中枢性神经系统组成部分 之一,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上端在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以C1为界),下端至L1 下缘形成脊髓圆锥。脊髓全长42~45cm,占 据椎管2/3,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
.
3
脊髓的节段性
(一)节段的区分
颈段 胸段 腰段
脊髓丘脑侧束
.
红核脊髓束
17
网状脊髓束
脊髓的血液供应
❖ 主要有三个来源:
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两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在延髓腹 侧合并成一支,沿脊髓前正中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 的前2/3区域,包括中央灰质、前柱、侧柱及前索、侧 索和皮质脊髓束。
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颅内部分,左右各一, 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l/3区域,包 括脊髓后柱、后索。
.
23
脊髓横贯性损害
❖ 表现受损平面以下完全性运动障碍、感觉障 碍、尿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五 个主要节段损害的表现是:
.
20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 感觉障碍
后根、后角损害:相应皮节出现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存的分 离性感觉障碍。
中央管附近损害:双侧对称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 或消失,触觉保留。
脊髓半侧损害:见后 薄束楔束损害:同侧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前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损害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侧角损害:C8-L2 侧角损害出现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
骨膜。
.
5
❖ 脊髓表面有六条纵形的沟裂,前正中裂深 达脊髓前后径的1/3,后正中沟伸入脊髓后 索将其对称地分为左右两部分,前外侧沟 与后外侧沟左右之一,脊神经前根由前外 侧沟离开脊髓,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第七章 脊髓疾病
第二节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
龚自力 讲师
联系电话:68774613 Email:gzl_94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特 点和诊断要点。
难点:急性脊髓炎的鉴别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脊髓的大体解剖、内部结构和血液供 应特点。 理解急性脊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 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掌握急性脊髓炎的诊断要点。
; – (4)其它症状; • 6、延髓空洞症常见症状; • 7、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
四、辅助检查(Investigative Studies)
– 1、脑脊液常规及动力学检查; – 2、影像学检查:
• (1)MRI检查; • ( 2 ) 延 迟 脊 髓 CT 扫 描 ( DMCT); • (3)X线检查;
热等感染中毒症状,常伴根痛、脊柱叩痛 。 –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CSF细胞数和蛋白 质明显增高,CT、MRI有阳性发现。
•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或转移 性肿瘤(metastatic tumor):
– 有结核中毒症状和其他部位的结核; – 脊柱X线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和椎
发病机理
• .流体动力学说:系1965年Gardner所倡导, Dyste等发展的脑脊液压力波传递理论
– 认为因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压 迫,使脑脊液循环受阻,不能顺利地在蛛网 膜下腔通过,四脑室内下注的脑脊液发生“ 水锤样效应”,在每次搏动时冲击四脑室下 端在胚胎时已闭塞的“闩(obex)”部,使脑室 液下注入脊髓中央管内,日久即使脑室液在 中央管积聚,形成空洞。空洞液的成分分析 也证实其与脑室液相近。

脊髓疾病课件

脊髓疾病课件
脊髓疾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脊髓疾病的概述
02
脊髓疾病的诊断
03
脊髓疾病的治疗
04
脊髓疾病的预防
脊髓疾病的概述
脊髓疾病的定义
脊髓疾病:指发生在脊髓的疾病,包括感染、肿瘤、 外伤、血管病变等多种原因。
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脊髓疾病的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 神经功能障碍等。
险。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等负 面情绪,降低患
病风险。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身 体检查,及 时发现身体 异常
02
关注家族病 史,了解自 身患病风险
03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
04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素 质,增强抵 抗力

早期发现和治疗
01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脊髓疾病, 及时治疗
01
感觉障碍:肢 体麻木、疼痛、 无力等
02
运动障碍:肢 体瘫痪、肌肉 萎缩等
03
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排尿困 难、便秘、出 汗异常等
04
反射异常:病 理反射、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 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光片、CT、
MRI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尿
液检查等
神经功能检查: 肌电图、神经
传导速度等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细
胞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
2
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观察脊髓病变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脊髓疾病》课件

《脊髓疾病》课件

治疗与康复策略
对于脊髓疾病,尽早、全面、个体化治疗是很重要的。康复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神经营养剂、泼尼松龙、抗病毒药物等调节疾病状态。
2 物理治疗
如电疗、理疗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运动和感觉表现。
3 康复训练
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改善运动障碍、增强血气能力、社会和精神康复等各方面。
危险因素
常见的引发脊髓疾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常年弯腰,长时间久坐,坐 姿不良等。
发病机制
脊髓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免疫机制、 神经损伤等影响。
常见脊髓疾病分类
脊髓疾病种类繁多,按照病因、病理等因素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脊髓损伤、感染等。
脊髓损伤
1. 颈部脊髓损伤 2. 胸部脊髓损伤 3. 腰骶部脊髓损伤
3
脊髓压迫症状
脊髓肿瘤、脊髓炎症等常会引起脊髓受压的症状。
诊断方法与评估
通过组合使用病史、临床症状、仪器检查等手段,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诊断脊髓疾病。
MRI 检查
可见切片图像,是观察脊髓结构 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血液检查
通过检查搜寻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帮助确定诊断。
检查脊髓疾病的炎症指标,帮助 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病因。
脊髓疾病的危害
轻者可影响上下肢的感觉和 运动,重者有可能导致四肢 瘫痪、感觉消失、大小便失 禁等问题。
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 状态、注意脊椎健康是预防 脊髓疾病的有效措施。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营养不良、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
脊髓结构
脊髓由数千条神经纤维和神经元 组成,管壁和脊髓膜外层呈腰部 扩大状,称为蛛网膜下腔。

脊髓疾病医学PPT

脊髓疾病医学PPT

急性压迫较少见。
编辑版ppt
33
• 慢性脊髓压迫症:可分三期
根痛期:神经根痛、脊膜刺激征 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编辑版ppt
34
1.神经根症状
根痛为髓外压迫的最早症状,对定位诊断有较
大价值。常如电击、烧灼、刀割或撕裂样,用力、
咳嗽、排便等加胸、腹腔压力动作可触发或加剧疼
五、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运动(四肢瘫或截瘫)、感觉全部消失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编辑版ppt
14
六、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四肢瘫
截瘫
损害部位 高颈髓 颈膨大
胸髓 腰膨大 脊髓园锥 马尾
特点 上、下肢均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鞍状分布感觉障碍 症状、体征不对称、单侧、根痛
编辑版ppt
26
3.康复治疗 宜尽早开始 被动活动、按摩等 主动活动 瘫痪肢体应尽早保持功能位置 针灸、理疗等
编辑版ppt
27
八、预后 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通常在3~6个月内可恢复到生活
自理。 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受累的脊髓节段较长且弥漫者预后较差 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最差 l/3基本恢复,只遗留轻微感觉运动障碍 1/3能行走,但步态异常,尿频、便秘,明显感觉障碍 1/3持续瘫痪,伴尿失禁。
5. 脊髓丘脑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 障碍,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有脊髓侧角损害或脊髓病变阻断侧角与大 脑联系的径路引起,发生节段性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包括括约肌、血管运动功能、泌汗反应、皮肤 和指甲营养障碍等。

第七章脊髓病

第七章脊髓病

第一节 概述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在C1水平与延髓相连, 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颈(C)神经8对, 胸(T)神经12, 腰(L)神经5, 骶(S)神经5, 尾神经1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 可由影像学脊椎 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下图)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3. 脊髓血液供应--脊髓静脉
脊髓静脉回流: 经根前静脉\根后静脉引流至 椎静脉丛, 后者向上与延髓静脉相通, 在胸段 与胸腔内奇静脉&上腔静脉相通, 在腹部与下 腔静脉\门静脉&盆腔静脉相通 椎静脉丛内压力很低, 无静脉瓣, 血流方向常 随胸\腹腔压力变化(如举重\咳嗽\排便等)而改 变, 常为感染&恶性肿瘤转移入颅途径
刺激பைடு நூலகம்病变: 相应支配区出现电击样剧痛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后索+后角 后索+锥体束+脊髓小脑束
后索+侧索
(脊髓痨)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5) 侧索损害
脊髓侧束损害导致病变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1) 脊髓半侧损害
脊髓半切(Brown-Séquard)综合征, 主要特点: 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保留 ➢ 后角细胞发出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 再经
灰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 故对侧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受损节段水平低

脊髓疾病 .ppt

脊髓疾病 .ppt
是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的脊髓受压表现的一组疾病, 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不同 程度脊髓横贯损害和椎管阻塞。
脊髓压迫症的病因
肿瘤最常见,约占1/3以上 炎症如椎管或脊柱急性脓肿、慢性肉芽肿 脊柱外伤如骨折、脱位及椎管内血肿形成 脊柱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脱出症等 先天性疾病如颅底凹陷症、环椎枕化等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 的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脊髓解剖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的运动 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的痛、 温觉和轻触觉至大脑皮层
薄束、楔束-分别传递同侧下上半身深 感觉与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 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通常3~6个月可基本恢复 肢体完全性瘫痪者发病6个月后EMG
仍为失神经改变,MRI显示病变范围 广泛者预后不良 合并褥疮、肺或泌尿系感染时常影响 病情恢复,部分病人可死于合并症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较差,可在短期内 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脊髓压迫症的 概 念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根性症状:最上位根痛、根 性感觉缺失、节段性肌无力 或肌萎缩部位
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皮 肤感觉支配三根定律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反射的改变: C5~6,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
反射 C7~8, 肱三头肌反射 L2~4, 膝腱反射 S1~2, 踝反射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自主神经征: 反 射 性 皮 肤 划 纹 症 (reflective
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
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 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 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可致死 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图7.6可见,脊前动脉与根前动脉主要供应脊髓灰质前角、中央管周围和灰质后角的前半部、白质前索、前连合及侧索的深部;脊髓后动脉、根后动脉与冠状动脉主要供应灰质后角的表浅部分、白质后索和白质侧索的表浅部分。
脊髓的静脉回流经根前静脉与根后静脉引流至椎静脉丛,由椎静脉向上与延髓静脉相通,在胸段与胸腔内奇静脉及上腔静脉,在腹部与下腔静脉、门静脉及盆腔静脉多处相
(1)高颈段(。CI。4):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四肢躯干多无汗,根痛位于枕及颈后部,咳嗽、转颈时加重,可有该区感觉丧失。c3~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难.位于颈髓内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亦可受损,出现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丧失;副神经核受累则可出现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头颈活动及提肩胛运动无力及肌肉萎缩。有些病变可由枕骨大孔波及后颅凹,引起延髓小脑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共济失调、眩晕及眼球震颤,甚至波及延髓的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占位性病变可阻塞小脑延髓池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4)腰膨大(Ll~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损害平面在lJ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腰膨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区在腹股沟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根痛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故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外周。
(1)H形灰质中问的横杆称为灰质连合,两旁的灰质分
为前角和后角,c8.L2及s2—4尚有侧角。前角吉有前角细
胞.属下运动神经元,它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前根,支配各有
关肌肉;后角内含有后角细胞,为痛、温及部分触觉的第二级
神经元,接受来自背根神经节发出的后根纤维的神经冲动o
外侧淘与后外侧沟左右各一,脊神经的前根由前外侧沟离开
脊髓,后根由后外侧沟进人脊髓。
2内部结构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由白质和灰质两种组
织组成。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核团和一部分胶质细胞组成,
呈蝴蝶形或“H”形排列在脊髓的中央,其中心有中央管;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传导束及大量的胶质细胞组成,包绕于灰质的
(2)颈膨大(c5~T2):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可有向肩部及上肢放射性根痛。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mer征,表现膻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面部出汗减少。上肢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变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舷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变在颈5或颈6,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变在颈7。
【病因】病因不清,多数患者出现脊髓症状前l一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神经组织亦未分离出病毒,其发生可能为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异常免疫应答,而不是感染因素的直接作用。故亦称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mv~tis of noninfectious in~matorv tyoe)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脊髓呈微扁圆柱形,有两个膨大部分,即颈膨大和腰膨大,由此分别发出支配上肢与下肢的神经根.颈膨大相当于C5至T2水平.腰膨大相当于Ll至s2水平。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即为脊髓圆锥,圆锥尖端仲出终丝,终止于第1尾椎的骨膜。
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包裹,最外层为硬脊膜,硬脊膜外面与脊椎骨膜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腔,其中有静脉丛与脂肪组织,硬脊膜在第2骶椎水平形成盲端;最内层紧贴脊髓表面,称为软脊膜;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为硬膜下腔,其问无特殊结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与脑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其问充满图’脑脊液。当脊神经穿过硬脊膜时,硬脊膜也沿神经根延伸,脊髓、脊神经节段与脊柱的关系●●LDiLp,、●●●hHiLU●●,,h"i■p;
(6)马尾:其病变与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一107一第二节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ac山m yelltb)是脊髓自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本病包括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脊髓炎等。
 第七章脊髓疾病(Diseases 0f the Spinal Cord)第一节概 述
【脊■解剖】
1外部结构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其上端与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以c1脊神经为界),下端形成脊髓圆锥至第1腰椎的下缘,占据椎管上2/3.全长42—4Sere。脊髓自上而下共发出3l对脊神经,包括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与此相对应。脊髓也分为31个节段,但表面并无节段界线。脊髓各节段位置比相应脊椎为高,颈髓节段较颈椎高l节椎骨.上、中段胸髓节段较相应朐椎高2节椎骨,下胸髓则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第10—12胸椎水平,骶髓相当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以此可由影像学(x线、cT、MRl)所示的脊椎位置来推断病变脊髓的水平(图7.1)。由于脊髓与脊柱长度不等,而神经根均由相对应的椎闻孔离开椎管,故愈位于下位脊髓节段的神经根愈向下偏斜,腰骶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形戒马尾,其由L2至尾节共10对神经根组成(图7-2)。
一105—图7—4脊髓内部结构(c7—日水平横切图】前牵
l l
脊后动脉! .’
图7-5脊髓根动膊及
脊髓动脉供血区两侧脊髓丘脑柬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因有未交叉的纤维在后索及前索中直接上升,故无明显障碍,称为感觉分离现象。,,一岢%目自。《\
【病理】本病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段(T3—5)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病损为局灶性和横贯性,亦有多灶融合或散在于脊髓的多个节段,但较少见。肉眼观察受损节段脊髓肿胀、质地变软、软脊膜充血或有炎性渗出物,切面可见受累脊髓软化、边缘不整、灰白质界限不清。镜下可见软脊膜和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灰质内神经细胞肿胀、碎裂、消失,尼氏体溶解,白质中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病灶中可见胶质细胞增生。
形成脊神经根的被膜。在脊髓的两侧软脊膜形成多个三角
形突起,穿过蛛网膜附着于硬脊膜的内面,为齿状韧带,脊神
经和齿状韧带对脊髓起固定作用(图7—3)。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沟裂,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
I/3.后正中沟伸^脊髓背索将其对称地分为左右两部分,前
【临床裹现l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tite tFsnsverse InyelitjB)的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常局限于散个节段;如脊髓内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如病变迅速上升波及延髓,称为上升性脊髓炎o
1.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
c8,u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经前根、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调节内脏、腺体功能,C8、T1侧角发出的交感纤维,一部分沿颈内动脉壁进入颅内,支配同髓的副变感中枢,发出的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2)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柬组成。前索位于前角及前根的内侧,侧索位于前后角之间,后索位于后正中沟与后角、后根之间。下行传导束主要有皮质脊髓束(锥体束)、红核脊髓柬、顶盖脊髓束等;上行传导柬
5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上述的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仅能说明是脊髓病损,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节段性症状,如节段性肌萎缩、与这一节段有关的腱反射消失、它支配的区域出现根痛或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此外感觉障碍的平面及反射改变对病变节段定位也有极大的帮助。脊髓的五个主要节段损害的表现是:
4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受损节段以下双侧感觉、运动全部障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早期呈脊髓休克(spin缸shock),表现肌肉松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续】一6周;以后逐渐进入高反射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2)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左右各一根,沿脊髓的全长的后外侧沟下行.其分支供应脊髓的横断面的后1/3区域。脊髓后动脉并未形成一条完整连续的纵行血管,略呈网状,分支问吻合较好,故极少发生供血障碍o
(3)根动脉:脊髓各段还分别接受来自颈部椎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诸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这些分支沿脊神经根进人椎管,故称根动脉。它们进入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股.即根前动脉与根后动脉,分别与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吻合,由此构成围绕脊髓的冠状动脉环,它们分出的分支供应脊髓表面结构及脊髓实质外周部分的供血。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在c6、T9、L2三处的根动脉较大。由于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动脉血流十分丰富,不易发生缺血,在脊髓的主要动脉(脊前、脊后动脉)发生缺血时.常在相邻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即lr4和L1发生供血不足的现象(图7·5)。
(3)胸髓(T3.1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T4、5水平是血供较差、易发病部位,感觉障碍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损的部位,如T4相当于乳头水平,T6齐剑突水平,T8齐肋缘水平,T10平脐,T12在腹股沟水平。上、中、下腹壁反射对应盼沓髓反射中枢分别位于T7—8、T9~10、Tll—12,故腹壁反射消失有助于定位。病变在T10时,下半部腹直肌无力,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称为Beevor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