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精)
第三章 藏象学说(脏腑)
10
第二节
一、五脏(Five Viscera):
脏腑
㈠ 心(The Heart)
有“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之称
⒈ 主血脉(Controlling Blood Circulation):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包括主血与主脉
11
临床意义:
生理: 心气旺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病理: 心气不足 →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 血液亏虚 →血运正常: 脉搏均匀、和缓有力, 面色红润光泽
(一)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 1、阴阳划分,表里络属 阴 脏 心 肝 脾 肺 肾 里
阳
腑
小 肠
胆
胃
大 肠
膀 胱
表
6
2、五行归属 例: 木—肝系(肝、胆、目、筋、爪、怒) 火—心系(心、小肠、舌、脉、面、喜)
7
(二)以“象”来考证“脏”的功能活动 “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可“司外揣内”。
24
临床意义:
生理:
肺气充足→皮肤致密、毫毛光泽、不易感冒
肺气通利→鼻道通畅、嗅觉灵敏 病理: 肺气不足:皮毛枯槁,易感冒、多汗 肺气不利:鼻塞流涕,嗅觉异常
肺热:鼻翼煽动
25
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Grief discharg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lung)
(Nasal discharged is originated from the lung)
32
⒋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Over-thinking discharg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pleen)
(Saliva discharged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pleen)
中医基础理论--2-4藏象脏腑关系PPT课件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2021/3/9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2021/3/9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 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2021/3/9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肾
藏
藏
同源
血
精
互化
2021/3/9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疏泄
肾气
闭藏
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下 温
肾阳
2021/3/9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肾阴 肾水不寒
精神互用示意图
心
主
血
生 调 化养
行摄
生
气
神
驭
生
肾
藏
精
摄 生
摄
2021/3/9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 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第三章 藏象学说——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藏象学说四、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研究脏腑各自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整体活动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相配合的规律。
因此,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
这对于认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辩证施治均有重要意义。
(一)脏与脏之间相互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膈上。
心主行血,肺主气。
肺气有贯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肺心相佐,所以两者在生理上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凝不行,成为瘀血;如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附,涣散消亡。
因此,心肺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是气血正常运行的保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功能。
在病理上肺气虚弱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虚,致血行异常,也可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导致咳嗽、气促等症。
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协同。
心血靠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化生,而脾的转输功能又赖于心血来滋养。
脾气健运,血液化生有源,心血充盈;心血充足,脾得濡养,脾气健运。
血液在脉中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而不致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不致逸出脉外,心脾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心与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致心血不足,临订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乏力、面色无华等症;若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出现血行失常的病理状态,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出血现象。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精神情志两方面。
其一,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血脉充盈,肝有所藏,才能充分的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血充足,疏泄正常,气血疏通,有助于心主血脉。
其二,人的情志活动由心所主,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所以心肝两脏功能密切相关。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髓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神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
个人认为,教科书排版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有点不太友好。
第一:拿藏象和气血津液来说,脏腑大家都相对熟悉,气血津液都相对陌生。
把处处离不开气血津液的脏腑排在气血津液之前学习,连气血津液是个什么概念都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学?
第二: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是通过经脉属络、生理配合、病理相关来说明的。
可是,经络还是被排在了后面,当然经络知识体系很大,但最起码把能说明脏腑表里关系部分安排在前面吧。
第三:一会边是:脾上输津液于肺,再由肺的宣降作用输布全身。
一会是:脾上输津液于心肺头目。
是没错,但这样的半截话很容易把刚接触中医的学生绕的是云里雾里。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公众号内文章是重新做了排序的。
开始今天的内容前,先把相关的经络知识点了解一下。
以便知识的衔接。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
经脉有十二正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与脏腑有直接的属落关系。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了解了经络,再学习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有理论支持了。
以下是脏腑关系的思维导图。
飧泄(sun):大便泄泻清稀, 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肠鸣腹痛。
第三章 藏象-脏腑间关系
14
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生理上: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运化, 为胃纳提供能源和条件,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 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脾主升清,转输精 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既保证了饮食的纳运正常,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 相对恒定;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胃性恶燥, 胃阴足则能纳,二者是保证纳运、升降协调的必 要条件。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8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肝与脾: 关系体现:消化功能以及对血液调控的协同作用 生理上:肝主疏泄,促进消化,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脾主生血、统血,使 肝血充足。 病理上:消化方面:肝病及脾肝脾不和造成胁痛腹胀、 便溏泄泻,脾胃湿热,熏蒸肝胆造成纳少、口苦、黄疸; 血液方面:脾虚血少,肝血亦损造成纳少、腹胀、头晕、 目眩、月经涩少,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2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 关系体现:血液和神志两方面 生理上:心主血,肝藏血使血液充足;心主神明, 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二者相 互协作,神志正常。 病理上:血液亏损会使心肝失养造成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等现象。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关系体现:气血相互为用与呼吸吐纳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生理上:肺气助心行血,气血运行畅利;心血运布肺气, 呼吸吐纳协调 病理上:肺气虚会使宗气虚少、血行迟滞,造成气短、 乏力、心悸、口唇青紫、舌紫黯 心血瘀会使肺气宣降失职,造成心悸、胸闷、不能平卧、 咳吐血痰 心肺两虚会造成气短、心悸、声低气怯、面色不华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展开全文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3、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藏象 脏腑的关系课件
No Image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No Imag2e020/4/29
No
Image脾与胃
No Image
No Image
生
No
Image 理
No Image
No Imag20e20/4/29
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No
Image 燥湿不济
No Imag2e020/4/29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No
Image肝与胆
No
Imag生e
ImNaog理e
消化功能 精神情志
No Image
病
No
Imag理e
消化方面 精神情志
No Image2020/4/29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 疏泄胆汁,帮助消化
心
主
肝
藏
血
舍
互 资
血
舍
神
调 控
魂
2020/4/29
4、心与肾
心火不亢 心火
下上 降济
心肾水火相济
肾水 肾水不寒
心肾不交
2020/4/29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5、肺与脾
肺司呼吸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液
2020/4/29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化生水谷之 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聚于
生成
胸中
宗气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调节血量 固摄血液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藏象)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
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
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
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
此即“五脏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
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
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
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相关(思维导图)
五脏相关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神五志、五液及季节的关系以下面图片形式展示,在此只做各别阐述。
心在体合脉:是指血脉统属于心,即由心主司。
肺在体合皮:肺宣发卫气,水谷精微津液于皮毛。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道最上端,通过喉咙和气管与肺相连。
肝在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血循经上注于目,使其能视。
心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血同源),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中医藏象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血不养神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神志狂乱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疏泄与运化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清· 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 气行则水行。”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 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研究对象
精、气、血、津液、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4) 通调水道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 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宣发: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 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以汗的 形式由汗孔排泄;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 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 之,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生成尿液, 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宣发 津液:肺气
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 上,位置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 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喜润恶燥。
3、肺为娇脏: 皮毛 外邪 口鼻
息道
肺 宣肃失司
内伤 病因
气血津液 失调
(三)肺与体、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腑 五脏 六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个体特异)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狭义: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
女子月经量少、闭经、无排卵、男子、精少、不能排精
太过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肝阳上亢、烦躁易怒
犯脾克胃、作痛作胀、气逆上呕、两肋痛胀、口苦、纳食不化
女子经期紊乱、月经多、经期长、男子性欲亢奋、阳强、梦遗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PART 04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贮藏血液: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治节,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功能
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PART 06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易于犯肺而致病。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02
PEPORT ON WORK
PART 01
五脏之肝—简介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在五行属木,罢极之本,为阴中之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散分布也需要血的运载。
如果肺气虚或肺失宣降,会影响心的行血功能,从而导致血瘀,出现胸闷、心率改变、口唇青紫等症状体征。
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也将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
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脾气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则可营养脾气。
血液在体内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气的推动,另一方面还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
如果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要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可致心血虚,心无所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血液供应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无所主,血液运行也会受影响。
临床上常见心血虚与肝血虚同时出现的病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与这两脏均有密切关系。
心、肝病变也都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
比如,肝阳上亢患者既可有头晕、目眩、烦燥易怒等肝病症状,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现。
心与肾心位居于上属阳,五行属火;肾位居于下属阴,五行属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应当降于肾,以助肾阳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而肾水则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从而防止心阳过亢。
心肾之间的这种正常的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的关系,被称为"心肾相交"。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润心阴以制约心阳,就会出现心阳过亢,临床可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等症。
若心阳不振,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使肾水不能化气,反而上凌于心,则可出现心悸、水肿等症。
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人体之气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
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
另一方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
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而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功能
来实现。
如果脾气虚损,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疲乏倦怠,少气懒言等症。
若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生成痰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
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会使脾阳受阻,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
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
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
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
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肾二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此外,肺肾二脏之阴液相互资生。
若其中之一受损,必会影响另一方面,出现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则可见抑郁、胸闷、腹胀、腹泻、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证。
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可使肝胆疏泄不利,出现黄疸。
此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统血,而肝主藏血,两脏均与血液的生理、病理情况相关。
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
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
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
此外,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
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的关系是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
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
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
影响,互为因果。
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形成相互络属的关系。
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互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临床上可见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的病例,出现尿少、尿热、尿赤、尿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
肺气肃降可以帮助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脾与胃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
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
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降功能也会同时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
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肝与胆胆附于肝,肝胆通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络属而形成表里关系。
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临床上,肝病常影响到胆,胆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现肝胆同病的现象。
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
膀胱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肾脏的气化。
肾气充足,固摄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
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水谷,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
饮食摄入人体之后,经胃的腐熟而下传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浊。
其中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经肾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传导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胆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气化作用,则促进饮食水谷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伤及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大肠燥结,便秘不通,也会使得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
此外,脾胃湿热,常熏蒸肝胆,使得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
胆火过盛,则会影响至胃,出现呕吐苦水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