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鉴别诊断共4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一)椎管内肿瘤 (二)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三)腰椎管狭窄症 (四)梨状肌综合症 (五)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症
三、间歇性跛行的鉴别 四、腹股沟及大腿前侧痛的鉴别 五、下肢麻木无力的鉴别 六、根性痛与牵涉痛的鉴别 七、精神性因素的鉴别
一、腰背痛的鉴别
腰背痛约占所有就诊病人的3%【2】,腰 椎间盘突出症仅占腰背痛病人的5%【3】,腰 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为腰痛伴坐骨神经 区放射痛,但约半数患者先腰背痛后腿痛, 腰背痛可以为广泛的钝痛,起病缓慢,也可 为急性发病,部位主要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 每当活动或长期取一姿势时疼痛加重,休息 或者卧床后疼痛缓解。
(五)炎症性疾病
1、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的病征为:病人可有全身结核中毒症 状,有长期的腰部钝痛,休息稍好,但无完全缓解 的间歇期,而呈持续性加重。低位的腰椎结核,结 核病灶压迫神经根产生腿痛,痛可一侧或两侧。
检查可见腰部保护性强直,所有活动受限,活 动时疼痛加重。椎骨破坏严重或脓肿压迫马尾神经 可有区域性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改变及肌萎缩。 但很少只影响一条神经根。化验检查血沉增快。
1、内脏疾病
腹腔器官和肿瘤可以引起腰背痛,如胰腺炎、 胆囊炎和消化道溃疡等。
盆腔内脏疾病,特别是女性的附件炎,当有椎 间盘突出症而又有盆腔脏器疾患时,则术前必须当 心辨清各种症状性质,以免影响突出椎间盘术后的 效果。
2、血管源性腰背痛
腹主动脉瘤,腰背深部钻心性疼痛,与活动无 关,体格检查可发现搏动性腹部包块,有杂音,下 肢脉搏搏动消失。
下腰段有前突增加或保护性强直,有滑脱或前 突重者腰骶交界处可出现典型的小凹、症状重者 腰椎活动范围可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有一侧或 两侧受到影响,但较椎间盘突出者疼痛轻。有马 尾受压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间歇性跛行的临床鉴别
发病机制
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主要因为脊髓的动脉循环血量 减少、静脉循环障碍,从而影响至脊髓血液循环导致。 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既有脊髓内血管病变、动静脉血 管畸形等脊髓内源性原因,也有胸椎黄韧带骨化、脊 髓型颈椎病等外源性脊髓压迫。
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临床上常见的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雷诺氏病等等): ( 1) 下肢供血不足, ( 2)回流障碍, ( 3) 循环异常。由于缺血、炎症等因素可 使细胞坏死或细胞受到破坏, 从而释放出 K + 、H + 、 组织胺、5- 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 这些致痛物质刺 激游离神经末梢, 使之产生痛觉信号 ,通过脊髓传入中 枢而引起疼痛。在组织缺氧的情况下, 组织产生大量的 炎性物质与酸性物质, 其炎症反应越明显, 炎性肿胀越 加重, 进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而局部的营养障碍可加 速细胞变性、坏死 ,并释放致痛物质, 加重疼痛,炎症与 缺血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疼痛缓解时间:是指出现疼痛后,经过休息疼痛缓 解,从疼痛到不痛的这段时间称之为疼痛缓解时间。 一般病人的缓解时间为2~5分钟。
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实验研究表明 : 神经功能障碍与神经受压 的强度、受压的时间成正比, 压迫与体位关系密切, 其 压迫导致了神经根的血液循环障碍及炎性物质的产生, 从而增加了炎症介质的释放, 导致疼痛的加重。因此发 生在马尾神经、脊神经根和脊神经节的不同程度的压 迫所致血液循环改变加上炎症反应, 诱发了神经源性间 歇性跛行。总之,腰椎管狭窄后引起的病理改变与机械 刺激、血管受压和其它尚 未明了的因素有关。
袜套式的感觉障 碍
骑自行车
往往骑自行车远 行时则无明显的 不适 步行距离随病程 延长而逐渐缩短
由于下肢血流量 的减少,长时间 骑自行车及行走 困难 步行距离随病程 延长改变不明显
下肢血管性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详解
(一)动脉硬化闭塞症
①患者年龄较大,大多在50岁以上,不一定 有吸烟嗜好;
②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 化或糖尿病;
③病变动脉常为大、中型动脉,很少侵犯上 肢动脉;
④X线摄片显示动脉有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⑤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表现。
当前33页,共52页,星期日。
(二)糖尿病性坏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肢端坏疽时, 需与糖尿病性坏疽鉴别。
当前38页,共52页,星期日。
六、治疗
治疗原则:促进侧支循环,重建血流,改 进肢体血供。
治疗目的: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患 肢血液循环,减轻或缓解疼痛,促进溃 疡愈合,尽量保存肢体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39页,共52页,星期日。
(一)一般疗法
▪ 禁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 ▪ 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疗。 ▪ 患肢作Buerger氏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
当前10页,共52页,星期日。
※ 三、临床表现和分期
当前11页,共52页,星期日。
(一)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一 般要经过4~5年才趋严重。临床表现主要 是由于肢体动脉闭塞后血流量减少,肢体 缺血而引起的。临床病情的轻重依血管阻 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循环建立程度以及 肢体局部有无继发感染,全身情况等而各 不相同。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是一种主要侵犯四肢血管的炎症
和闭塞性疾病。多见于亚洲,欧美少见。
当前4页,共52页,星期日。
特点:
▪ 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女性少见。 ▪ 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
为主。 ▪ 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以北方多见。 ▪ 引起肢体缺血产生疼痛或肢端坏疽。
跛行概述.
怀疑关节脱位时,可测该骨突
起和附近其他骨突起的距离, 或肢的长短。
(二)外围神经的麻醉诊断 广泛应用于马属动物。只应用于其他
诊断方法不能确定的跛行。外围神经
麻醉后,患部或神经所支配的部位疼 痛暂时消失,跛行也可随痛觉消失而
消失,可鉴别诊断所怀疑的部位。
怀疑有骨裂和韧带、腱部分 断裂时,不能应用。
平均负重?减负或免负体重? 频频交互负重?伸长、短缩、
内收、外展、前踏或后踏?
一前肢有局部病变: 患肢可能出现前踏、后踏、内收或
外展肢势;也可能腕关节屈曲,
以蹄尖负重,并立于健蹄的稍前
方或后方;或虽以全蹄负缘负重,
但负重不确实。
一后肢患病: 患肢呈前踏、后踏或外展肢势,
但多半呈各关节屈曲,以蹄尖
由关节僵直、腱和韧带瘢痕 挛缩、组织粘连等引起的跛
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顺序:从肢的最下部开始,但 麻醉重点怀疑部位和痛点浸
润麻醉例外。
麻醉后15~20min,观察马在 平坦路面上的常步运动。
1. 痛点浸润麻醉用于局部性外生
骨疣、韧带炎、腱炎 (特别是腱 的附头部炎症 )、飞节内肿等。 用1%~2%盐酸普鲁卡因。
3. 突然瘸的? 还是慢慢瘸的? 是否受
过伤?是否什么部位肿过 ?是否出
现滑倒、跌倒 ? 是否被别的动物
踢伤过?
4.发现腿瘸后当时的表现如何?腿瘸以后
还继续劳动没有?得病到现在病情是加
重了还是减轻了?
5. 什么时候瘸得最厉害 ? 在干活一开始 ?
还是在干活当中?还是在休息以后?
6.以前得过此病没有?若得过,和这次是
4)同侧的前后肢同时发病 头部及腰部呈摇摆状态,患前肢
着地时,头部高举,并偏向健侧,
第十二章跛行诊断法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一)确定患肢
(5)促进跛行程度加重 圆圈运动:支跛在内,加重;悬跛在外时,加
重。 急速回转运动:支跛在内则加重,悬跛在外侧
时加重 软硬地运动:支跛在硬地运动加重,悬跛在软
地运动时加重。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二)肢体各部分系统检查
1、蹄部检查 外部检查、蹄温检查、痛觉检 查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二)肢体各部分
系统检查 2、腱和腱鞘的 检查: ① 紧张度; ② 温热痛感;③ 腱的硬肿;④ 腱 鞘的软肿。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3、 肌肉的检查: ① 硬度,应为柔软有弹性; ② 肿胀或萎缩;③ 局温及痛感;④ 位 置是否改变,注意冈上肌和股二头肌。
4、、关节的检查: ① 轮廓;② 肿胀,注意 关节囊;③ 局温和痛感;④ 外伤;
5. 粘液囊的检查。 6. 骨的检查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三)被运动检查
即人为地使动物关节、腱及肌肉等 作屈曲、伸展、内收、外转及旋转运动 观察活动范围及疼痛情况、有无异常音 响等。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四)X射线检查
六第、跛一行节的疝诊概断论方法
(五)特殊诊断方法
1. 测诊; 2. 外周神经麻醉诊断;
3、 混合跛 :患肢举扬、负重机能障碍,具有 支跛和悬跛特征
4、间歇性跛行: 5、粘着步跛行:缓慢短步,步态强拘 6、紧张步样:急促短步 7、鸡跛:患肢举扬不自然,后蹄突然高举,强
第三、一跛节行疝的概特论征
第五一、节跛疝行程概度论
1、轻度跛行:全路蹄面落地,但负得时间短
或肢体举扬稍困难
2、中度跛行:仅以蹄尖负重,负重时间也短
【资料】间歇性跛行的鉴别诊断汇编
行走时甚至可高达 190mmHg
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体位变化是造成硬膜囊内、外压力改变 的重要因素。
狭窄处硬膜囊内、外压力间歇性升高
神经根间歇性的压迫
神经源性间
歇性跛行
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血液循环障碍
Kobavashl研究表明:
当压力为0-10mmHg时,神 当压力增至50-70mmHg时,
鉴别诊断
—依据症状及体征
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双下肢无力、双腿发 紧,抬腿有沉重感等开始,特别是病人上 下楼梯时明显费力,易跪倒,足尖不能离 地,步态拙笨,并可有胸部束带感,在骑 自行车及行走时常常难以走直线。易跌倒, 手部持物易坠落。病人不能表述所累及的 区域,无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症状往往 表现为双侧
组织缺氧 炎性物质与酸性物质 炎 性肿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营养障碍 细胞变性、坏死 并释放致痛物质
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恶炎症 性源自循 环缺血病理基础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及脊 髓源性间歇性跛行
发育性椎管狭窄、脊柱骨 关节病所致的骨质增生、 椎板肥厚、小关节肥大、 多节段的椎间盘突出、黄 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的脊柱 僵直和韧带骨化、脊柱节 段性不稳等等有关
???
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这种症状对姿势的依赖性与椎管容量有关
实验表明腰椎屈曲位的容量比伸直位平均增加了
4.85ml
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容量的变化可引起硬膜囊内压力的改变 Magnaes研究发现:
体位由屈曲变为伸直时,狭窄处硬膜囊内压力
至完全伸直时可达 80-170 mmHg.
西医鉴别诊断
【西医鉴别诊断】【腰椎骨质增生】应与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相鉴别。
腰肌劳损压痛点多在椎旁肌和骶髂关节处,不在棘突间两侧,无放射痛。
腰椎管狭窄症有明显的间歇性跛行。
步行一段距离后多感觉下肢酸痛,蹲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卧床或骑车时则无此症状。
严重者甚至影响大小便功能。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本病应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主要侵犯大关节,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RF阴性,ASO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的症状表现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同时,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
结合临床症状和试验室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当与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AS好发于男性,累及脊柱关节,有明显的炎性腰背痛,早期及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关节受累的特征为下肢、非对称性,多缺乏皮下结节以及RF阴性有助于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应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AS有明显的骶髂关节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则无此症状。
AS多为脊柱从上到下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只侵犯颈椎,AS类风湿因子全部阴性,类风湿则有60%-95%类风湿因子阳性。
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片,血液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慢性胃炎】1、消化性溃疡:本病的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多数消化性溃疡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或十几年,(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交替(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2、胃肠功能紊乱:该病上胃肠道消化不良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上腹痛多无规律性,部分病人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饥饿感、进食后缓解,或餐后0.5-2小时之间腹痛持续存在。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病人,呕吐多为当餐的食物。
间歇性跛行鉴别诊断PPT课件
诊断标准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 或麻木,休息后缓解,再行走再出现症状,需排除其他病因 引起类似表现。
诊断流程
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间歇性跛行的发生时间、症状表 现、诱发因素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 管超声、CT、MRI等,以明确诊断。
常见病因鉴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 定期复查,以确保手术效 果和预防并发症。
04
间歇性跛行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适时改变姿势,减轻下肢压力。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下肢承受的重量和压力,进而加 重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定期进行体检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有吸烟史, 表现为下肢远端供血不足,可伴 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神经根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炎等 ,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痛、下 肢麻木等症状,体格检查可有感 觉障碍和肌力下降。
01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常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下肢远 端供血不足,可伴有高血压、高 血脂等基础疾病。
02
03
间歇性跛行鉴别诊断PPT课 件
目录
• 什么是间歇性跛行 • 间歇性跛行的鉴别诊断 • 间歇性跛行的治疗 • 间歇性跛行的预防与康复 • 间歇性跛行的研究进展
01
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间歇性跛行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的酸胀、疼痛、乏力等症状,导致患者被迫停止 行走,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类似的症状。
布托啡诺治疗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评估
目
CONTENCT
录
• 间歇性跛行概述 • 布托啡诺药物简介 • 疗效评估方案设计 •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讨论与结论总结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间歇性跛行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间歇性跛行是一种因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患 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休息片 刻后才能继续行走的临床综合征。
经过布托啡诺治疗,患者的步行 距离得到明显增加,间歇性跛行 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80%
总体疗效评价
综合疼痛缓解程度和步行距离改 善情况,布托啡诺在治疗间歇性 跛行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安全性问题探讨
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布托啡诺治疗过程中,部分 患者可能出现轻度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晕等,但发 生率较低,且症状较轻。
布托啡诺在间歇性跛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深入研究布托啡诺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01
进一步探索布托啡诺在间歇性跛行治疗中的药理作用、疗效和
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拓展布托啡诺的适应症范围
02
基于当前研究成果,逐步拓展布托啡诺在间歇性跛行以外的适
应症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开发新型药物剂型
03
研发更适合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布托啡诺药物剂型,如缓释剂、
03
疗效评估方案设计
评估目的与原则
评估目的
明确布托啡诺在治疗间歇性跛行中的 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原则
遵循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确保 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估指标及方法选择
评估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步行距离 、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间歇性跛行PPT课件
最终诊断
• 脊髓型颈椎病
14
颈椎X光照片
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 径比率:
C3:0.80 C4:0.70 C5:0.78 C6:0.85
15
颈椎X光照片(动力位)
16
颈椎MR
17
颈椎MR
18
颈椎MR
19
手术方式选择
颈椎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成形+颈3~6 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20
术后复查X光照片
挛性剧痛。兼有趾端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疼痛的发作还和行走时的负荷有关,上坡路、骑自行 车或负重行走时疼痛可提前出现。
• 神经源性:腰椎管狭窄所致马尾神经受压,马尾源性
间歇性跛行的特点是:当人站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 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乏力等不同的感觉, 以疼痛和麻木为主。多伴有下腰痛及神经根传导功能 缺失的体征。在爬山、上楼梯、骑自行车时,可不出 现间歇性跛行。
• 颅脑疾患? • 神经源性(腰椎管狭窄症)? • 血管源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脊髓源性(脊髓型颈椎病)?
9
颅脑MR
10
胸椎MR
• 胸椎MR未见异常。
11
下肢血管彩超
12
典型检查
• 步行负荷试验(gait loading test) 步行一段时间或距离后出现下肢束带感
或无力以致不能行走,休息一定时问后 症状消失,此时查体可出现锥体束征(步 前无锥体束征者)或锥体束征更明显及出 现新的锥体束征.此为步行负荷试验阳 性。
2
既往史
• 发现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达 170/105mmHg,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否 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病史。
3
入院查体及诊断:
兽医外科学--跛行诊断
四 肢 力 学 及 缓 冲 装 置
四、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㈠按病因分类∶ 1、疼痛性跛行; 2、机械性跛行,四肢解剖结构发生器质性变化;
3、麻痹性跛行,四肢神经麻痹所致; 4、非四肢病跛行,如破伤风、牛流感、马传贫、
障碍的跛行。 运步过程∶ 1.悬垂阶段,离地-各关节按顺
序曲屈-曲屈反顺序伸展-着地; 2.支撑阶段,着地-负重-离地
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蹄迹与跛行特征∶
四肢在前进运动中,必须经过空中悬垂阶段和地 面支柱阶段才能完成。蹄从离开地面到重新到达 地面所经过的距离,为该肢所走的一步,这一步 被对侧肢的蹄印分为前后两个半步,在对侧肢蹄 印前方的叫前半步,在对侧肢蹄印后方的叫后半 步。健康动物的前后两个半步的距离是相等的。 当肢蹄患病时,患肢步幅虽无变化,但这一步幅 的前后两个半步在比例上发生了明显改变,若前 半步缩短,则称之为前方短步,若后半步缩短, 则称之为后方短步。
跛行诊断法--运步视诊
3、内容∶A、确定患肢∶a、单肢患病时,患肢蹄 音低、蹄迹浅,患前肢运步时抬头,患后肢运步 时升尻,上部关节发病时会发出响声。b、两前肢 患病时,运步不自然且前肢抬举不起、迈步不远、 步幅变小而速度加快,抬头弓腰、前肢前伸高扬; c、两后肢患病时,低头、步幅变小而速度加快、 后退运动困难或拒绝后退;d、同测前后肢患病时, 出现左右摆动,似跳摇摆舞;e、对侧前后肢患病 时,出现上下扭动,抬头升尻交替;f、三肢患病 时行走困难。g、圆周运动时,患肢在外而跛行加 重则为悬跛,患肢在内而跛行加重则为支跛;h、 上坡时跛行加重多为悬跛或后肢支跛,下坡时跛 行加重多为前肢支跛。
腰椎病[试题]
一)发病原因1.先天性椎管狭窄系先天发育过程中,腰椎弓根短而致椎管矢径短小,此种情况临床甚为少见。
2.退变性椎管狭窄临床最为多见,系腰椎退变的结果,随年龄增长,退行变性包括:①腰椎间盘首先退变;②随之而来的是椎体唇样增生;③后方小关节也增生,肥大,内聚,突入椎管,上关节突肥大增生时,在下腰椎(腰4,腰5或腰3,腰4,腰5)由上关节突背面与椎体后缘间组成的侧隐窝发生狭窄,该处为神经根所通过,从而可被压迫;④椎板增厚;⑤黄韧带增厚,甚至骨化,这些均占据椎管内一定空间,合起来成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图1)。
腰椎管的矢状径,在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同颈椎管,胸椎管一样,矢状径存在差异,在椎管矢状径较宽者,虽然有退行性各种改变,但因其椎管内空间较大,不产生椎管狭窄症状,而在椎管矢状径较小者,则退行性改变就可引起椎管狭窄症状,而相对狭窄的椎管,并不就是先天性椎管狭窄,是个体间的差异。
3.其他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1)腰椎滑脱,该平面椎管矢状径减小。
(2)中央型腰间盘突出,占据腰椎管的空间,可产生椎管狭窄症状,此两种情况均有明确诊断,临床上并不称其为腰椎管狭窄。
(3)继发性,例如全椎板切除之后,形成的瘢痕,再使椎管狭窄,或椎板融合之后,椎板相对增厚,致局部椎管狭窄,此种情况均很少见。
(4)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向椎管内移位,急性期休息,无症状,起床活动后或活动增加后,可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二)发病机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临床特点,现将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一并阐述于后。
1.间歇性跛行(1)临床表现:即当患者步行数百米(严重病例仅数十步)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及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
(2)病理生理学基础:上述临床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下肢肌肉的舒缩使椎管内相应脊节的神经根部血管丛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淤血,使此处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当稍许蹲下或坐,卧后,由于消除了肌肉活动的刺激来源,淤血的血管丛恢复常态,从而也使椎管恢复了正常的宽度,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