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

王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者,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对古代汉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工作的完成,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字记词。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的形态和内涵深刻地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发展。

古代汉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如秦汉时期的文言文、唐宋时期的骈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

这些时期的语言特点在王力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二、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过程在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其原始记录的顺序和分类进行了整理。

整理的过程主要涉及文字转录、语法解释和例句引用等方面。

我们还参考了王力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内容和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以确保笔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古代汉语文字与语法古代汉语的文字是其独特之处。

从王力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构造、发展和应用。

此外,汉语的语法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教授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包括句法结构、词序规律、语气助词等方面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文学与修辞古代汉语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的笔记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他还对古代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解析和解释。

这些内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修辞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古代汉语在现代应用中的意义虽然古代汉语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它在现代应用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或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都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汉语。

结语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文字拍照识别

古文字拍照识别

古文字拍照识别1、找到手机桌面的手机微信,点击打开手机微信。

2、再打开的微信主界面右上角有一个白色十字按钮,如图所示,点击这个按钮。

3、这个时候弹出一个菜单,在菜单里面选择扫一扫这一项,打开扫一扫。

4、在扫一扫界面下方有四个功能按钮,选择翻译功能按钮,点击打开翻译功能。

5、让手机的搜索框对准要翻译的内容,点击中间圆形的拍照按钮。

6、这个时候开始扫面并翻译照片中的文字,需要耐心等待几十秒。

7、扫描完毕以后,其中的汉字就会被翻译成英文。

1、进入微信界面后,点击右上角的【+】,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扫一扫】。

2、也可以通过点击下方【发现】按钮。

3、在这里同样能打开【扫一扫】。

4、进入扫一扫页面,我们看到的是最传统的扫码方式,几乎人人都用过,但大家其实细心一点,就会下面右下角有一个【翻译】按钮。

5、我们点击一下,这就是所谓的扫一扫翻译功能啦,我们只需将它对着要扫的单词,就会自动识别出意思,小伙伴们赶紧尝试下吧!(该功能只能英译汉,不能汉译英,且只能翻译英文单词,不能翻译句子)手机扫描文字识别怎么做?1、打开手机上的“迅捷文字识别”。

2、进入“拍照”识别界面。

3、将需要识别的文字拍摄下来。

4、调整要识别的范围。

5、点击右上角“保存”,软件即可识别文字。

6、可以使用下方的“功能”按钮对文字进行复制、翻译等操作。

7、处理完成后点击“保存”即可。

步骤1、以MIUI系统为例,点击MIUI系统桌面上的“扫一扫”应用图标;2、打开应用主页面之后,点击页面底部“扫文档”菜单项;3、点击页面右上角“图片”按钮,从手机相册中选择含有文字的图片;4、图片文件加载完毕之后,点击页面底部“调整区域”菜单,选择要识别文字的区域范围;5、文字识别区域调整完毕之后,点击页面底部“识别文字”菜单;6、最后,将显示文字的识别结果,点击页面底部“复制文本”按钮,即可将识别到的文本复制到别的区域。

手机扫一扫识别古董怎么用?不能用。

如有此功能,就不用学考古及文物鉴定了。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第⼀章古代汉语概论⼀、什么是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族⼈民使⽤的语⾔叫古代汉语。

A.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B.上古汉语时期:周、秦、西汉;C.中古汉语时期:东汉、隋、唐、五代;D.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E.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今)。

3⽂⾔与⽩话⽂⾔⽂: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得上古书⾯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语⾔所写的作品。

古⽩话:六朝以后在北⽅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语。

《海上花列传》吴语⼩说吴语歌谣:冯梦龙《⼭歌》⼆、古代汉语的内容⽂字、⾳韵、训诂、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代⽂化常识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阅读古代⽂献,理解古代⽂化,丰富、研究和掌握古代汉语。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法1重视学习⽂⾔作品《左传》《史记》2重视理论的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3学会使⽤⼯具书和⽹络如何使⽤⼯具书?排检⽅法:《中国语⾔学论⽂索引》1⾳序法:根据汉语语⾳系统编排和检索的⼯具书的⽅法,包括韵部排检法、注⾳字母排检法、汉语拼⾳⽅案排检法。

《⼴韵》按206韵排列《佩⽂韵府》《经籍籑zhuàn诂gū》按平⽔韵106韵排列《词诠》(杨树达)按照注⾳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案排检2形序法:按照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具书的⽅法,具体分为部⾸法,笔画笔顺法、四⾓号码法等。

《说⽂解字》(许慎)最早按照部⾸排列540部《中国⼈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辞典》都是按照笔画检索《四库全书总⽬提要》按照四⾓号码排检。

《四库全书总⽬》⼆百卷,卷⾸四卷,也称《四库全书总⽬提要》,清代纪昀主编。

共收录书⽬10254条,按经、史、⼦、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和简要评论。

3分类法:根据⼯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法,书⽬索引、类书政书、年鉴⼿册多按此编排。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为19类。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

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古汉语

古汉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7、《说文解字》
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作者许慎,东汉汝南召陵人,经学家、文字学家。
全书分15卷,收字9353个,首创部首编字法,按小篆体分540部。
《说文》对正篆的说解,分释义、释形、释音三部分。
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编写体例:部首编排汉字(214部),部首以笔画多少为序。
各部首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注音→释义→引古书例证
2、《汉语大字典》
上世纪80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汉语拼音注音;收录中古反切;标明上古韵部。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二)查词语典故
3、《辞源》与《辞海》
体例--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214个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3、郑众《周官解诂》,将六书名目及次第修正
4、许慎《说文解字·叙》,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举例字以明之。
5、后世讲六书,用许慎的名目而依班固的次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关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宋·郑樵的《通志·六书略》
5、叶音法--为追求诗歌押韵临时改变字的读音。叶即“谐”,取谐音也。
朱熹注《关雎》第四章:“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三、释义方式
1、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说文》:“逐,追也。” “宫,室也。”
2、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作用等加以描述。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古代汉语是汉字所代表的语言文字体系。

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知识点的大二下册电子版。

1.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主要指的是汉语在上古至宋代的演变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形态。

2.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2.1 多音字: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发音。

2.2 文言文特色: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是一种正式的、古老的文字形式,使用比较复杂,包含大量的典故和成语。

2.3 字义演变:古代汉语中的许多字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义项和用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的内容大二下册电子版是古代汉语的教材,它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例句,方便学习者深入了解古代汉语的使用。

3.1 词语解释:电子版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例句,方便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3.2 语法规则:电子版中还介绍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规则和用法,例如四声变调、用字规范等,帮助学习者正确使用古代汉语。

3.3 阅读材料:电子版中提供了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文章,帮助学习者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提高阅读能力。

4. 如何有效学习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4.1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读书和刷题来不断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加深理解和记忆。

4.2 看重翻译:翻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翻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用法。

4.3 善用工具: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版教材以及其他在线字典和工具,方便查询和学习。

5. 古代汉语知识的应用学习古代汉语并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文化,它对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甚至对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5.1 文化遗产: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王力《古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之文字

古代汉语之文字

二、异体字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 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教 “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 写法。 又如:霸---覇 翱---翺
2、产生原因:
不同时间、空间人们构思角度不同, 造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反映了汉字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种不统一状况。
《说文解字》中有1163个重文。在文字混 乱阶段,异体字大量存在,如战国古文。 异体字的存在成了阅读古书的障碍。 如《晋书·王雅传》:“遇雨,请以繖入。” (傘) 1955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宣 布淘汰1053个异体字;1988年《现代汉语 通用字表》淘汰异体字减少为1027个,回 拢了一些字。
产生的意义范围有大小分别的一对或一组
字,我们把先起的那个字称为“古”字, 把后起的称为“今字”。
▪ 如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辟与避(见书171)
2、产生原因
古代的字较少,所以常常一字多 义。引申和假借是多义产生的途 径。一个字意义太多会影响交际, 所以需要“兼职”太多的汉字进 行分化,从而产生古今分化字。
▪ “以义会意”例字: ▪ 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
山名。
▪ 昶: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 ▪ 又如:尖 恕 劣 甦(苏) 意 嬲 歪
4.形声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可以看出形声字的特点:
▪ “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亦声”指出取又是这个字的声符)
▪ 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家亦声。 ▪ 汲:引水也,从水及,及亦声。 ▪ 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 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

语委 古代汉语语料库

语委 古代汉语语料库

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
古代汉语是中国的重要语言文字文化的很好的组成部分,古代汉语语料库是对古代汉语研
究的重要资源。

古代汉语语料库的研究主要是语言变化的大范围概要的研究。

该语料库包
括自元代以来的古代汉语语料,收录了从黄帝之辞和《说文解字》到清晚期《字义类稿》
等早、中、晚古代汉语语料。

由数据库收录的特定类型的语料,其内容和收集范围较为精细,较早古代汉语语料,收录的语料较多,但是精细度较低,清晚期语料虽然精细度较高,但是数量弥足珍贵。

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数据非常庞大,资料覆盖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以
及解释汉语古今变化的必要性,使得此语料库是对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资源。

古代汉语语
料库的研究重点是归纳和整理古代汉语的变化特点,分析古代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今天
也能成为支撑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证据材料。

古代汉语语料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现代汉语研究。

语料库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历史发展,并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照。

同时,古代汉语语料库也可以帮助语言学家们建立完善的历史语言系统,保护和发展古文化,进而保存和丰富我国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以”字词性的诸多看法姓名:苏宁宁学号:2011020381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摘要:“以”字在古代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在句子中有时是介词,有时是连词,有时是动词或是助词,对于它的词性,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看法,本文简要概述了有关“以”字的词性。

关键词:以词性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以”的词性用法有下面几个方面:1、“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之力,管仲之力也”“以”就是“用”的意思;“以”又表示“认为”、“以为”,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中“以”表示“认为”。

2、“以”是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以”作为介词的用法有两种:A.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比如: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②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③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B.引进原因:①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③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3、“以”用作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表示在时间上一前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③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以”本身不表示目的或结果,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还是结果,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来看的,这种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以”的用法如下:1、介词“以”A.表示动作或者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是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是“拿”,比如:①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鞍之战》)B.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①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②骞以郞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有时是表示“率领”或是“依据”的意思,如: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②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C.表原因:①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D.表时间: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②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2、“以”作连词,相当于“而”,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王勃《滕王阁序》)三、杨剑桥编写的《古汉语语法讲义》中关于“以”的看法:1、“以”作为介词A.表示时间悔纳文公,谋作乱,将以已丑焚公宫(《国语·晋语》)B.表示方式、工具和处置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②天子不能以天下予人(《孟子·万章上》)第一个例子“以”表示工具,第二个例子“以”表示处置,相当于介词“把”,“以”表示处置式(用介词“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以表示处置意义的一种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处置式主要是“把”字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二部 17.12中认为处置式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是用“以”来代替“把”的。

①天子不能以天下予人(《孟子·万章上》)②齐侯以许让公(《左传·隐公十一》③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战国策·秦策》)后来,陈初生在《早期处置式略论》一文进一步证明了“以”字句是最早的处置式,2、“以”作为连词A.“以”表并列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尚书·金縢》)B.“以”表示因果①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②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以此不任用公(《史记·项羽本纪》)C.“以”表示主从关系(表状语和中心语,整数和零数关系的连词)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史记·商君列传》)②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韩非子·五蠹》)③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免之(《汉书·惠帝纪》)连词“以”和“而”得意义相近,但“以”主要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动作行为的联系,其中后一个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个的目的或是结果,比如: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

3、“以”作为动词:比如:大丈夫定诸侯,即以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动词“以”常与“何”连用,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表示“用什么”例如:王曰:子规,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另一种是表示“为什么”,比如:“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判断“以”是否是动词,一般看它后有没有其他动词,如果没有,“以”就是动词四、白玉林、迟铎著的《古汉语语法》,“以”字有下面几种用法:1、“以”作介词A.表示时间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B.表示处所:包括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范围、趋向、方位、沿循的路线等C.表示原因或是目的D.表示方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也?(《韩非子·难一》)立嫡以长不以贤(《公羊传·隐公元年》)E.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先以书遗曹,咋云欲降(《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以”作为连词A.表示并列,连接平等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如: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表示转折C.表示原因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战国策·秦一》)D.表结果余不听豫之言,以此罹难也(《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E.表示目的,这类连词只有这一个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后汉书·班超列传》)屋极有窗以达气(方苞《狱中杂记》)F.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相当于“而”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3、“以”是助词:“以”同时间、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处所、范围等,比如: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②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史记·刺客列传》)③余暨以南属越,钱塘以北属吴(《论衡·书虚》)“以”同“上”、“下”连用,表示范围,“以”同“往”连用,表示时间,“以”同“南”“北”连用,表示方位。

五、解惠全、徐朝华等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中关于“以”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以”作为介词:A.引进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包括时间的开始和终结),可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在”、“从”B.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可以翻译成“拿”、“用”、“凭……身份(资格)”等C.引进行为动作的原因或是目的,可以翻译成“因为”、“为了”2、“以作为连词,相当于“而”,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

六、小结:学者们大都同意“以”字作为介词,或是作为连词,“以”作为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方式、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等等,“以”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因果、偏正等,但是“以”字什么时候用作介词,什么时候用作连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比如说“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儿多艺,推为长”(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这一例中的“以”字作“因为”讲,表示原因,但是它的词性到底是什么,就不大容易确定了,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介词,但我们认为这里的“以”字是表原因的连词,因为“以”字后面的“三保勇而多艺”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小句,所以把“以”看作是连词,连接两个小句。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著作《文言虚字》中说:“其余两句,‘以’字后是普通小句,这个“以”字不妨照通常说法认为是连词(连接两个小句)”吕先生所说的这两个句子是指:①勿以时局多艰而行苟且之政②其地多云雾,以四界逼于高山也这两句中的“以”和“以三保勇而多艺”中的“以”意义相同,词性也相同,都是连词。

吕先生认为“以国之多艰,未敢退休”中的“以”是介词,因为“国之多艰”中的“之”已经把它的句子结构化为了主谓短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连词“以”和介词“以”的一个分界线:如果“以”字后跟的主谓结构是一个句子,那它就是连词,如果不是句子,“以”就是介词。

再看下面的例子: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这个“以”字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介词,“以”字后省略了“之”,代“立太子为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连词,连词“以”相当于“以之”。

我们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认为“以”是连词。

吕叔湘先生在《文言虚字》一书中说:“以”字可以连接两个动词(及其附属部分),最重要的是表示下一行动是上一行动的目的,这种用法中的“以”相当于“以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中“以”前后两部分都是动词性词组,符合连词“以”发挥连接作用的条件,“以”字后面的动作行为“绝秦望”也是前面动作、行为“请立太子为王”的目的,所以我们认为“以”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而不是介词。

“以”字在古代汉语里用的极为频繁,它的用法多。

有时用作介词,有时用作连词,有时即使表示同一个意义,也需要把它归入不同的词类,我们在分析它的词性时,应该看它出现的具体环境,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1]杨剑桥.古汉语语法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王立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4]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00.[5]解惠全,徐朝.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6]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