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失势
易经中关于势的论述
易经中关于势的论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六十四卦的形式,系统阐述了宇宙、人生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势的论述,揭示了人们在应对变化中如何把握时机、把握势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探讨关于势的论述。
一、势的概念势,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变化的趋势和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在易经中,势分为吉势和凶势两种。
吉势代表着好的变化趋势,凶势则代表着不利的变化趋势。
势的生成和变化是由六十四卦的变换演化而来,其中包含了天、地、人三才的相互关系。
二、势的运动规律在易经中,势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方面,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到高。
具体而言,在六十四卦中,每个卦的上卦和下卦都有阴阳之分,上卦代表着外在的势,下卦代表着内在的势,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势能。
而势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呈现着逐渐升高的趋势。
另一方面,势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它通过六十四卦的变化循环,表达了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循环往复的状态。
三、把握势的重要性在易经中,把握势是指人们应当适应和顺应势的变化,抓住时机,把握主动权。
把握势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势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标志和指导。
通过把握势,人们可以预测事物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做出决策。
第二,把握势意味着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和生活中,人们需要对势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能够适应变化、应对挑战。
四、势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易经中关于势的论述,将其应用于实际。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通过卜卦预测未来的势,以便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决策。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势的变化,抓住机会,抓住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次,可以通过对势的研究和把握,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挑战和困难。
为什么学易经没好下场,都有哪些说法
为什么学易经没好下场,都有哪些说法《易经》不仅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更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
此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也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它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所以当今社会,很多人努力钻研《易经》,目的也是想要对个人或者说他人的人生命运,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不过民间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那便是学《易经》没好下场,必须要命很硬,否则压不住其负面影响。
另外学了《易经》,在接下来的几年,个人运势都会特别糟糕,事业、财运、感情以及健康,都会遇到重大危机。
还有人劝告后人,《易经》中的东西,都属于天机,不可随意泄露,否则将会遭到惩罚,身体受损,断子绝孙等等。
事实上,以上这些说法,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并不是完全精准。
因为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学《易经》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伤害到他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如果学《易经》的目的,是为了坑蒙拐骗,到处给人算命,到处骗钱,到处都是自己的受害者。
那么这些学《易经》的人,根据因果报应论,是肯定会遭到天谴的。
别说倒霉连连了,甚至还可能会遇到生命危险。
反之,如果学习《易经》,只是为了充实知识面,对老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合理探知,那肯定不会造成任何不好的影响。
其次,术数和通神完全是两码事,术数是完全不掺杂任何感情和精神的,只有冷冰冰的逻辑和演算,这样自然也不会出现任何负面影响。
但如果在研习《易经》的过程中,进行了请神的活动,贯通了天地之气,肯定会损耗特别多的精气神。
对于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朋友而言,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再者,对于古代人来说,术数是帮助人们指导生活,趋利避害的好方法。
只要跟因果扯上关系,那肯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会损耗到个人的运势。
但如果只是为了求得人生顺利,身体健康,自然没有太大的问题。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的书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类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理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带您了解易经的入门基础知识。
一、易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卜筮和祭祀等方式,试图获得对未来的预测和指引。
到了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卜筮渐渐被形式更加完整的《易经》所取代,成为了一部独立的经典著作。
《易经》由周文王和周公所撰写,主要包括《乾卦》、《坤卦》等八卦和通过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
二、易经的核心概念——八卦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它是由爻组成的符号。
爻是由一阳(阳爻)和一阴(阴爻)组成的。
八个爻组合而成的符号称为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离、坎、艮、兑。
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状态或者形象,比如乾卦代表天、刚健和领导力,坤卦代表地、柔顺和顺从等。
在易经中,八卦通过变换顺序和组合形成了无数的卦象,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三、易经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易经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阐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比如天和地、阳和阴等。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形态,也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
易经认为,这五种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
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易经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解读方法。
四、易经的应用——卜筮和辅助决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它还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古代,人们通过卜筮来进行决策和预测未来。
卜筮是通过投掷硬币或者竹签,根据所得到的卦象来解读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而在现代,易经也可以用作辅助决策的工具。
《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但真正读懂的人却不多
《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但真正读懂的人却不多《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这本人人皆知却又深奥莫测的古老经典通篇都在讲什么?其实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一、不可不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以为说。
”宋代理学家程颐指出:“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也说:“变易之义,最为《易》之确诂。
” 可以说,《周易》揭示了宇宙万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变”正是《周易》的灵魂。
《易传·系辞》中提到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生生之谓易”,这也是《易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生生”也者,乃生命繁衍,孳育不绝之谓也。
“生生”二字,前面的“生”表示大化流行中的生命本体,后面的“生”为生命本体的本能、功用与趋向。
通俗点讲就是,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所以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
既然外部的万事万物都随时在变,那如果做事还拘泥固执,不懂变通,又如何能成功呢?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有一个泥古不化之人的故事。
这个人叫刘羽冲,是沧州人。
纪晓岚的太祖父经常与他诗词唱和。
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理论。
刘羽冲曾经偶然得到一部古兵书,熟读之后,就觉得自己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
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按照兵书上所说,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但是上阵即败,全队溃散,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
之后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苦读数年,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就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
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
他带领村人按古书所说之法造水渠,水渠刚造好,洪水就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结果全村的人全被淹死了。
两件事都没有办成,这让刘羽冲很郁闷,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不停地喃喃自语这六个字,不久后就病死了。
为什么《周易》的下经中如此多的悔亡?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的上经和下经被誉为“易学之源”。
在下经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悔亡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每个卦中都有悔亡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周易》的下经中如此多的悔亡?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我们需要了解悔亡的含义。
在《周易》中,悔亡是指悔恨过去的错误,以求得改正和进步。
而亡则是指消失、失去、灭亡等意思。
悔亡的意思就是“悔恨过去的错误,以求得改正和进步,否则将失去机会”。
那么,为什么下经中如此多的卦都出现了悔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悔亡是易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易学主张“变通”、“顺应自然”,而不是僵化地遵循既定的规则和制度。
在易学中,悔亡是一种反思和反省的态度,是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易学中的悔亡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的精神,它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机会。
第二,悔亡是一种警示和提醒。
在下经中,悔亡出现的频率极高,这是因为易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犯错。
易学通过悔亡的提醒和警示,希望人们能够在决策中更加理性、客观,以避免犯错和失去机会。
第三,悔亡是一种启示和启迪。
易学认为,人们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机会和时机。
易学通过悔亡的启示和启迪,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更加敏锐地察觉机会和时机,以便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它们。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悔亡在易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种反思和反省的态度,更是一种警示和提醒,以及一种启示和启迪。
在下经中如此多的卦都出现了悔亡,也是易学理论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周易》的下经中如此多的悔亡?这个问题可以从易学的核心思想、警示和提醒,以及启示和启迪等方面进行探讨。
悔亡在易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机会。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易学中的悔亡,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决策。
易经中的决策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
易经中的决策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易经中的决策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
有些决策轻而易举,而有些决策则让我们陷入迷茫和犹豫之中。
为了更好地面对选择,易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决策智慧的方法。
通过解读卜筮中的卦象,我们可以得到宇宙的启示,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易经概述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包含六个爻,形成了一种卦象。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卦象则揭示了这种变化的规律。
通过占卜和解读卦象,人们可以了解宇宙的意志,找到正确的方向。
二、三种决策智慧根据易经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三种决策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1. 开合卦在易经中,有一类卦象被称为“开合卦”。
开卦表示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合卦则意味着情况趋于困难。
在面临选择时,通过占卜可以得到一个开卦或合卦的结果,从而了解当前的情况。
如果卦象是开卦,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决策,因为宇宙正在支持我们。
然而,如果出现合卦,我们需要谨慎行事,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2. 上下卦除了开合卦之外,易经还包含了上下卦的概念。
上卦代表外部环境或者现实的情况,下卦则代表个人心态或者内心的状态。
通过卜卦可以得到一个上下卦的组合,从而理解内外之间的关系。
如果上下卦之间相互关联,表示外界情况和个人心态一致,这时候我们的决策就比较明确。
然而,如果上下卦之间不一致,我们就需要仔细思考,寻找平衡点。
3. 爻辞解析除了卦象之外,易经中还有爻辞的解析,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卦象的意义。
每个爻辞对应着不同的情境和建议,从而引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出决策。
通过仔细研读爻辞,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具体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
三、应用与案例易经的决策智慧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工作中。
无论是面临职业选择、恋爱关系还是家庭决策,我们都可以通过易经来寻找答案。
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感到困惑。
易经基础知识入门
易经基础知识入门《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是一部由卜筮、六十四卦和卦爻辞组成的书籍。
《易经》的内容极其深奥,涉及天地、人事、自然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易经》的基础知识。
首先要了解《易经》的基本概念。
《易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形成的一种用卦来卜筮和解读事物变化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易”和“卦”。
《易经》中,“易”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和演化规律,“卦”则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描述和记录。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受到某种“道”的支配和影响,而这种影响体现在不断变化的卦象上。
其次是《易经》的组成部分。
《易经》由三个部分组成:《卦序》、《卦辞》和《爻辞》。
《卦序》是对六十四卦的排序和解释,它将六十四卦按照某种规律排列,形成了卦序。
《卦辞》是对每个卦象的解释和描述,其中包含了卦象的背景、性质和含义等内容,是理解卦象的重要参考。
《爻辞》则是对每个爻的解释和诠释,通过对每个爻的不同组合和排列进行解读,可以预测和分析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是《易经》的应用。
《易经》最初是用于占卜和预测的,它通过对卦象和爻辞的解读,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后来,《易经》的应用逐渐扩大到哲学、政治、军事和商业等领域。
在哲学上,《易经》提出了“阴阳”、“五行”、“道德经营”等重要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和军事上,《易经》的理论为统治者和将领提供了指导和观念,帮助他们制定政策和战略。
在商业上,《易经》则用来分析市场和经济的趋势,辅助商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虽然《易经》的内容非常复杂和微妙,但通过了解其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应用,我们可以对《易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它是一本关于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在自然、人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习《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变化,从而在生活和事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宗教、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对《易经》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是一种迷信。
那么,《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呢?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迷信。
迷信是指一种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或证明的信仰或观念。
迷信的特点是缺乏科学依据,信奉者不顾常识和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效应。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哲学性质,而且具有实践性质,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易经》的实际运用。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农作物收成、人事变动等,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虽然这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不是简单的迷信。
比如,《易经》中的卜筮术语,如“卦”、“爻”等,都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运用规则。
这些规则和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解释,但它们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我们需要了解现代科学对《易经》的认识。
现代科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但它们并不与科学相悖。
比如,《易经》中的五行学说,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概念来解释。
而《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则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等概念来解释。
这些解释虽然不能完全涵盖《易经》的全部内容,但它们表明了《易经》的思想和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用价值。
虽然它的一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易经》解读
《易经》解读哎,你知道吗?中国古代有本特别神奇的书,那就是《易经》。
说起这本书,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封建迷信”,但其实,它可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哲学经典。
《易经》啊,其实包括了三部书:《连山》、《归藏》和《周易》。
但很遗憾,前两本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周易》啦。
这《周易》啊,讲的是时间与空间变化的哲学,是不是听起来就很高深?你知道吗?莱伯尼茨发明的计算机二进制,就是受到了八卦图、阴阳爻的启发呢!还有啊,人类的DNA排列组合,竟然和六十四卦相吻合,你说神奇不神奇?这真的是造物主的某种暗示吗?每个卦和每个DNA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秘密呢?真的是让人琢磨不透啊。
说回《易经》本身,它的核心内容是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啊,就是由三个爻组成的卦象,分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
这八个卦啊,每个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而六十四卦呢,就是由这八个卦组合而成的,每个卦象也是都有它独特的含义的。
易经啊,它讲的就是阴阳哲学和五行学说。
阴阳啊,就是宇宙中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力量,就像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一样。
而五行呢,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
其实啊,我觉得《易经》不仅仅是一本预测和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书,它更像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的哲学书。
你看,它里面讲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不都是告诉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与人打交道吗?所以啊,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读读《易经》,去了解一下我们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当然了,这本书的确很深奥,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学、慢慢悟嘛。
毕竟,学无止境嘛,对吧?哎呀,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对《易经》产生了兴趣呢?那就赶紧去找找相关的书或者资料,好好研究一下吧!相信我,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易经解读基础入门
易经解读基础入门易经,又称《易经》或《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
它不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预测和指导人生的经典之作。
易经通过八卦、六十四卦及其爻辞等元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易经的基础知识和解读方法,帮助读者入门易经。
第一部分:易经概述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是由伏羲和后来的文王所创立。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易经》和《易传》。
《易经》是以八卦为核心内容,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个卦象都由六条爻辞组成。
《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
整部经书以卜筮和变化为基础观念,将世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归纳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演变过程。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化”。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而理解和把握这种变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组合,提供了一种解读变化的方法。
八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分别用实心和虚心的线表示。
而六十四卦是由两个相同的三爻组成,每个爻辞则通过描述各个爻的阴阳属性和变化而提供了解读的线索。
第二部分:易经的基础概念在学习易经前,了解一些基础概念是必要的。
首先是八卦的基本符号和含义。
八个基本卦象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象代表天,坤象代表地,震象代表雷,巽象代表风,坎象代表水,离象代表火,艮象代表山,兑象代表泽。
每个卦象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自然力量和宇宙规律。
其次是六十四卦的爻辞解析。
每个卦象都由六条爻辞组成,这些爻辞通过描述各个爻的阴阳属性和变化情况,提供了对卦象的解读。
爻辞中通常包含着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预测和指导。
第三部分:易经的解读方法易经的解读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所求的问题或主题。
在使用易经进行解读之前,需要明确自己要解答或者了解的问题或主题。
2. 投掷三枚硬币或使用龟甲或蓍草等工具,以确定卦象。
根据投掷的结果,可以得到一个六爻的卦象。
3. 阅读该卦的爻辞。
通过分析每个爻的阴阳属性和变化情况,理解卦象所代表的含义和对应的预测和指导。
《易经》解读及应用
《易经》解读及应用《易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解读方式,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易经》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易经》的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原本以卜筮为主要内容,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由64卦组成,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同时,每一卦还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元素,即阴和阳。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语言,人们可以从中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易经》的解读方式《易经》的解读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文字解释和象数解释。
1. 文字解释文字解释是通过对《易经》中每个卦的卦辞和爻辞进行解读,来理解其意义。
卦辞通常是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用来传达卦的含义,而爻辞则是对每一个爻进行解读。
通过深入研究卦辞和爻辞,人们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2. 象数解释象数解释是根据每个卦的形象和数字特征来解读其意义。
每个卦都有特定的形象,比如《坤卦》象征大地、柔顺,而《乾卦》则象征天空、坚强。
同时,每个卦都有对应的数字特征,通过数字的组合和排列,可以推导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解读。
三、《易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虽然《易经》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易经》可以应用到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决策《易经》中的卦和爻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象征,可以用来指导经济决策。
比如,在制定企业战略或投资决策时,运用《易经》的思想可以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风险因素。
2. 领导智慧作为一本具有深厚智慧的经典,《易经》对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能力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学习《易经》,领导者可以更加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运用智慧和谋略来指导团队的发展。
3. 人际关系《易经》中的两个基本元素,阴和阳,在人际关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易经》,人们可以了解到信任、平衡和共赢的原则,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易经证释(下经第五册)
易经证释(下经第五册):夬、姤、萃夬卦。
干下兑上宣圣讲义夬上兑下干。
为五阳一阴卦。
与天泽履同体。
而上下异。
柔为刚所决。
故名夬。
而夬字有数义。
一则决也。
如水之决流。
一则抉也。
如力之抉物。
皆有推而去之之意。
为其势甚盛。
其行甚速也。
故又为快。
一快速也。
以其行疾。
速不复停留也。
一快畅也。
以其行无阻。
如水顺流也。
故夬有决快诸义。
而不用决快者。
则非限于一义耳。
三月之阳。
切近于夏。
其势至快。
其志至决。
而一阳被推。
如水被决。
不可复止。
故名夬。
若履则与夬反。
以兑在下。
能留止阳气。
而变刚为柔。
柔在中孚。
安贞之德也。
夬则一阴在巅。
欲降不能。
兑悦而干健。
柔不能胜刚。
终为所决而退。
传曰夬决也。
刚决柔也。
即此义耳。
卦五阳一阴。
阳道日升。
上位至高。
阳之所望。
故阴不得留。
且由益之求进不已。
进者阳之志。
阳日以长。
势必抉去其阴。
此三阴三阳。
变而为五阳一阴也。
夬之为义。
固如上述。
而于字亦有取象。
则近似大与天。
或夫字。
皆以阳之盛为象也。
加水则决。
遇力则抉。
藏于心则快。
见于行则决且快。
此由夬字所合。
可以推见卦之用矣。
兑泽也。
而上于天。
水在天上。
势必下流。
以性润下故也。
水在天上。
之卦有需。
而为云雨之象。
兑虽与坎异。
而泽所以潴水。
天上安可久。
潴此事势之不能久留。
而其行之必快。
志之必决也。
夬之中互。
因五阳爻连接。
遂成干卦之象。
而外仅一阴爻。
不足与五阳协。
阳盛易扬。
刚盛易折。
此夬之用。
本阳亢之势。
有飞扬之情。
而兑泽不足以润之。
两阳之和乃成太过。
以兑干皆太阳也。
和则和矣。
而反助其威。
此夬以健胜。
而其道失中。
中失则用不全。
惟上卦正位。
九五得中。
故有孚。
然下应九二。
中九三九四。
皆重刚不中。
与干爻同。
故其行多戒。
若忽于干惕之戒。
自尊自大。
逞威用武。
则比如火不戢。
必自焚。
阳德之光。
必以戒惧为本。
故干以朝干夕惕为训。
观干之辞。
则知夬之所贵矣。
盖夬之与干。
惟差上爻。
而属崇高无位之地。
所幸上爻为阴。
阴道降。
虽不得降。
其用未改。
兑以悦泽为用。
如云雨之润物。
今虽阻于五阳。
易经山泽损卦详解
易经山泽损卦详解
《易经》中的山泽损卦是一种负面卦,这种卦意味着:“受苦不抵偿,受损不
谦让”。
具体来说,这种卦暗示有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的行为而受害,却并没有得
到报酬,最后几乎一无所有,变成一片荒芜之地。
讨论山泽损卦,首先要清楚的是:山泽损卦里蕴含的重要价值观:应当把自己视为谦虚奉公,臣服于上司和敬仰诚恳。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高,这种精神态度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山泽损卦还暗示着:再好的主意也可能失败。
因为一把金锁只会把财富困住,不管是先富起来还是先贫穷起来,它最后都会失去控制权。
此外,一颗智慧的果实也不使用多大用处,因为最后非利益所在。
山泽损卦还指出,除非有某种有意义的外在支持,同样的机会也很难发挥作用,因为缺乏逆境的挑战和走向成功的重要元素。
最后,该卦牌还建议我们要认清自己,不要对权力贪心,也不要去为他人受害。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智慧的结晶,是一本独特的文化瑰宝。
其中,夬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卦。
夬卦运用六爻之辞,以描述人们在变动中所面临的情况和应对之策。
本文将探讨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夬卦的外观相貌,由卦上九个阳爻与卦下九个阴爻组成。
所以,夬卦象征着剧烈、迅猛的变动。
它预示着事物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以及人们面对变动的时候所需要采取的策略。
夬卦的形象给人一种既惊人又震撼的感觉,仿佛揭示了充满力量的能量在世间流动。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这变动之象可能是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也可能是来自内部的冲突和变革。
无论是哪一种变动,人们都需要有意识地去适应和应对,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迅速性。
事物变动的过程常常是突然而又迅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逗留。
这种迅猛变动可能给人们带来困扰和不确定,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变动是必然的,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变的。
只有适应变动,才能更好地生活。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还教导了人们变通的智慧。
在夬卦当中,变动之象需要人们采取不同的策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方式。
在面对变动时,刚硬的态度并不明智,而需要柔软和变通的智慧来应对。
只有用智慧去处理变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也告诉人们要勇敢面对变动所带来的挑战。
变动常常伴随着风险和机遇,只有敢于面对挑战,才能获得成功。
夬卦告诉人们在面对变动时要坚持自信和勇气,勇往直前。
总之,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教导了我们如何应对变动,如何提高智慧和适应能力。
在变动中,人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从中发现机遇。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变幻不定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理解夬卦易经中的变动之象有所帮助,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夬卦所揭示的变动之象是一个智慧的源泉,它告诉我们变动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
易经对时机的解释
易经对时机的解释
《易经》中对时机的解释主要体现在“时”和“机”两个方面。
“时”指的是时间的积累,即需要耐心等待,积蓄力量。
《易经》中强调“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味着在时机未成熟时,应该保持耐心,不断积累自己的能力和能量,等待最佳的行动时机。
“机”则指的是抓住时机,即一旦时机到来,就需要果断行动,抓住机遇。
《易经》中强调“涣兮若凌释”,意味着一旦决定行动,就应该迅速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因此,在《易经》中,时机的把握需要综合考虑时间的积累和抓住机遇两个方面,只有在时机成熟时果断行动,才能获得最佳的结果。
《易经》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话易失信!
《易经》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话易失信!《易经》曾被认为是一本算命的书,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总结十个《易经》最厉害的玄机,供各位参考。
1大喜易失言。
言多必失,特别是在高兴时,因为希望分享,所以广而告之。
但是,心可以亢奋,话仍要沉稳。
2大怒易失礼。
怒从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
所以,最好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3大惊易失态。
如同曹刘论天下英雄刘备惊掉了筷子一样,大德刘备尚且如此,常人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很难。
4大哀易失颜。
面对种种哀伤甚至哀痛,在宣泄过心底的苦与恸之后,需要节制、顺变、向前,别让颓废左右自己。
5大乐易失察。
高兴时,往往觉得一切都是悦目的,而此时分辨能力往往被削弱,思考逻辑会被淡化。
于是,失察就乘虚而入。
6大惧易失节。
恐惧或诱惑之下,意志不坚的人会失去原则与底线。
此时,真正的猛士会抬头、直面,真正的勇士会坚定、坚持。
7大思易失爱。
想法不要瞻前顾后,思虑不要过于繁复,全心付出,爱就爱了。
8大醉易失德。
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其行往往会出格。
所以,小酒怡情,酗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
9大话易失信。
不轻诺,诺必果,一言九鼎,言出即行。
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与能量。
10大欲易失命。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欲望无度便会“失命”。
“欲”从来是求而不得的,只有默默耕耘。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福报都是修来的,而不是争来的。
特别提醒。
易经中关于势的论述
易经中关于势的论述
1. 势的概念
易经中的“势”,是指某种事物或者情况的发展趋势。
势是一种
无形的力量,具有可以转化、转移的性质,并且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中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易经中,势被认为是事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但是行为结果的产物,同时也被视为行为的缘由和推动力。
2. 势的形成
易经认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关系,这些关系与自然界中的力学规律相似。
一旦某个事物的状况发
生变化,其余所有事物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如果某个事物的力量和规律超过了其余事物,就会形成势。
因此,势
的形成是因为各种因素之间力量的变化和重心的转移而产生的。
3. 势的分类
在易经中,势可以分为两种——生势和死势。
生势,就是发展趋
势良好、生机勃勃的形势;而死势,则是相反的形式,即处于衰退状
态且无法回复的状态。
此外,势还可以划分为吉势和凶势,前者有了
就是好事,后者则不利于人们的发展和生存。
4. 势的运用
在易经中,势的运用是关于决策和行动的。
如果人们通过掌握势
的变化和发展来预知和协调自己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取
得良好的结果;而反之,如果人们忽略或者无法掌握势的变化规律,就会陷入不利的情况。
通过对势的深入研究,易经提供了一种帮助人们决策的方法,即通过辨认势的类型和变化特征来把握自己的处境,并选择最适宜的行动方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失败和困境,还可以帮助人们在困难中突破和获得成功。
易经证释大过卦
易经证释大过卦孔子《宣圣讲义》大过上兑下巽。
四阳二阴。
初上皆阴。
中四爻为阳。
恰与颐反对。
而与中孚为颠倒卦。
中孚上巽下兑。
阳反在外。
阴居中爻。
以刚包柔。
与颐为类。
大过那么与小过相似。
小过上震下艮。
为颐颠倒卦。
四阴二阴。
阴反在外。
故名过。
以阴内阳外。
刚包柔为正。
反此那么非正。
非正那么失中。
失中那么过。
过犹不及。
凡不得中行。
皆过也。
而有大小之别。
小过阴居外。
而阳在中爻。
以阳少而贵。
且阳以少而避居内。
其理尚顺。
其过尚小。
故为小过。
小过犹不及也。
以阳不及阴而难与抗。
势所迫也。
假设大过那么不然。
四阳在中。
阳原得时。
其类已聚。
其力方强。
而使受阴之束缚。
甘干外侮。
故曰大过。
大过犹太过也。
言阴侮阳太甚也。
以人道言。
阳犹性也。
阴犹情也。
性原无亏。
而受情累。
陷于嗜欲。
不能刚断。
以保其中和。
此其为过。
固已甚矣。
夫小民无知。
蠢蠢而生。
营营而行。
口腹是谋。
玩好是欣。
贪目前之佚乐。
忘本来之生成。
是谓之蒙。
蒙非过也。
假设夫君子大人。
明生之源。
守身之真。
知格致之道。
习存养之行。
固已充其天性。
保其灵明。
而忽图侥幸之业。
企偏颇之功。
自安于折辱。
以见侮于他人。
是谓之蔽。
蔽那么过矣。
诚以天地之道。
无时不中。
圣智之行。
无事不通。
可行可止。
能污能隆。
唯吾道之所在。
养吾生安荣。
厚吾德之所被。
裕吾业以高崇。
不以己之得失。
而昧乎性命之正。
不以物之好恶。
而悖乎道德之公。
此免过之有道也。
而永执其中庸。
故易以大过继颐。
实勖人蚤善其养也。
养而有得。
那么天地生化。
吾主宰之。
况其下者乎。
养之未臧。
那么性命德业。
身暴弃之。
况其细者乎。
故传曰不养那么不可动。
故受之以大过。
谓失其养。
必动辄得咎。
自不免于大过矣。
而人之恒情。
易与为恶。
偶一未慎。
罪尤集焉。
圣人欲人之先求无过。
苟不幸而有过。
那么求有以改之。
乃示人以大过。
此卦名之微意也。
大过以阳多阴少。
阳被阴包。
内刚外柔。
中强表弱。
以卦象言。
初下二爻。
居始终之位。
而皆柔弱闇昧。
是本末与中间不调。
虽有中坚。
无由施展。
而以阳屈于阴。
易经证释姤卦
易经证释姤卦孔子《宣圣讲义》姤卦上乾下巽。
一阴五阳。
阴在初爻。
与夬往来。
而为夬之倒象。
周易卦皆自初始。
姤为阴之始长。
其中互乾。
与夬同。
故全卦大用。
仍本于乾。
而成阴长阳消之象。
阴虽微而得时。
阳虽盛而失势。
其同体易位卦为风天小畜。
一阴在四爻。
那么与姤大异。
阳升阴降。
姤以阳之升。
成退让之势。
不复与阴争。
与夬之用恰反。
夬为阴不能久留而被决。
姤那么阳不得不退。
而成相遇之情。
姤遇也。
柔遇刚也。
而刚亦以遇柔而自退。
遇有二义。
一那么遭遇。
一那么待遇。
皆含有偶合之意。
字从禺。
为偶之省。
阳奇阴偶。
姤以阴得时。
故易偶合。
而阳那么如中途相遇。
逡巡自退。
不与抗礼之意。
阳虽五倍于阴。
奈已失其本。
故不与阴抗也。
乾刚而巽顺。
刚在外而内顺。
五阳连系俱升。
其志在外。
阴虽不进。
阳亦必退也。
阳刚行健。
一柔不能与协。
那么升者自升。
无可牵挽。
气使然也。
而情志亦同。
遇而不合之象也。
在阴固欲合。
而阳难于俯从。
名虽相遇。
实反相拒也。
而时势又不得拒阴之进。
渐向外推移。
以卒成阴长之用。
此姤为五月卦。
一阴起于下。
孚夏至之令也。
夏至日已北至极。
不得再进。
反而囘归以向南。
南者阳之所反。
五阳相率而同反。
阳虽盛。
而时为之限。
行为之促。
那么阴之进。
非阴之功。
乃阳之德。
如宾退而主得安闲。
敌退而我得展布也。
故名姤。
重其相遇而能相让也。
柔道之得时耳。
姤从女后。
言为女中之尊。
如国之后妃。
然不必限于后妃。
而言德用那么从坤也。
坤用初长。
初六一爻。
坤德所寄。
虽二五内外正位皆刚。
非如后妃之象。
而一阴正长。
乃成大母之称。
此卦名姤。
而字为女后也。
古称君曰后。
后始独用于女后。
那么女后者犹女中之君。
坤为女之最尊者。
女后即坤之称。
而在卦用。
虽秉乾刚。
实仍以变坤为大那么。
为初爻方失势也。
传曰夬决也。
决必有所遇。
故受之以姤。
此周易之序。
以阳既决阴。
阴不能终绝。
故仍相遇。
而后天事物进退往复之机。
亦复如是。
力之所至。
那么决而去之。
力之既衰。
那么仍相值。
故夬之后必为姤。
而由卦言。
那么夬之变姤。
仅一爻之上下。
易经证释蹇卦
易经证释蹇卦孔子《宣圣讲义》蹇上坎下艮。
合成水山蹇。
为四阴二阳卦。
山上之水。
非其地也。
水流洼下。
天性使然。
激之上山。
其行必蹇。
故卦称蹇。
蹇难也。
难有二义。
一那么平声。
不易也。
一那么去声。
困也。
而蹇兼之。
言其行也不易。
其止也困。
困与泽水困一义。
而境殊。
泽中之水。
虽难固其所止。
山之水。
那么困而不可留。
非其居也。
山上有泉。
聚而成瀑。
一泻千丈。
不可复止。
今欲止之。
其不易可知。
而竟止矣。
其困又可想见矣。
然地之有山。
山之有泉。
山高水高。
不待人力。
又何故耶。
那么天地自然之气使之也。
气至那么至。
气行那么行。
水虽有质。
其原气也。
云之所蒸。
雷之所震。
犹其小焉者。
山洪之发。
渀腾万顷。
巗泉之涌。
滃蒙百寻。
谁为为之。
孰令致之。
毋亦气所运。
而势所导耳。
那么蹇之山有水。
不当为难。
今以难名。
谓非力之未及。
气之未厚者欤。
那么卦象固可明察之矣。
四阴在外。
二阳被束于中。
阳德不舒。
其势自蹙。
况卦中互未济。
火在水上。
二者背驰。
有类于讼。
有似于睽。
水志益降。
火志益升。
升降之途。
猜嫌无已。
此蹇之水与山难协。
而上与下多阻也。
其外互之变。
那么有同于明夷。
以明入地中。
而有蒙难之语。
蹇之为难。
固与之类。
卦上下易位。
那么为蒙。
蒙以水出山下。
土掩其上。
如物之蒙。
亦犹蹇之为蹇也。
蒙为山之压水。
蹇那么水之没山。
水与山皆不得畅其志。
快其情。
故蒙为昧。
而蹇为难。
昧那么蔽其聪明。
如明夷之象。
难那么窒其行止。
如未济之情。
此蹇与数卦。
皆有相关处也。
蹇合坎艮。
坎为险。
艮为止。
险在前而止。
乃不克前进之象。
此蹇之所由称也。
坎为水。
陷也。
而艮为山。
那么崇高之象。
内崇而外陷。
有不克伸扬之意。
水以低洼为利。
而反处山之上。
山以峻拔为志。
而反在水之下。
两者不能相得。
而有碍于行。
阳主升而在上。
阴主降而多在下。
阴阳又不均匀匹配。
此卦爻之蹇也。
卦本水在上。
而中互反居下。
艮少男也。
而与坎中男合。
两者情志各殊。
如睽之二女不洽。
此上下卦之蹇也。
传曰睽乖也。
乖必有难。
故受之以蹇。
言蹇实由睽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扯蛋,莫要看,看了不作算;
无对错,非正果,果亦无功过。
(本文无说教之意,更没有标榜是真,正,的道理,如要看,请怀着无聊看人喷口水的心态来看,不要有争论长短之心,但可以有辩论长短之意,重在无“争”。
)
易经的失势
我其实想说的是国学易经为什么百年内在新中国一蹶不振。
尤其在现代,表面有人大声疾呼,大夸易经的博大精深,推行国学,促成一种暂时的国学热,实际一炮不响,甚至让有些人想学国学而又怕被人嘲笑是在盲目跟风,而不是复古回本。
一个东西要流行,当然要看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但最终还要看当前处于什么时间环境即势,顺势而为才能最终实现价值,这也是易经要教会我们的道理。
比如,公交车上失火,车窗紧闭无法开启,你身上除了手机没有其它坚物,或许手机本身或说最大的功用是打电话,但此时此刻,能体现它价值的功用就当砖头砸,否则性命丢失在即,一切化作浮云。
其实很多东西没有所谓本身,本来。
比如你拿出一个红色的手机这个物件摆在我面前,我可以说这是一块黑色的石头。
你也许会坚持说这本身就是红色的,本来就是用来打电话的手机。
但我想问,本身是什么,本来是什么?手机出厂前我要是把这个手机涂成黑色,那它本身是什么颜色,材料我没做成手机前,我做成一个电动玩具,那它本来又是什么,甚至继续追溯到时间更早前,本身颜色又是什么,本来又是什么?当然,我其实明白你的意思,是说你买来时是红色,它对你当前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打电话,只是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前提。
可见,手机或许有很多颜色,很多功用,但手机之所以是手机,是应了你当下的需求。
可见,一个东西的名字是人根据它的功用来定的,但一个东西有无穷多功用,功用彼此之间无有主次,大小,只要应了当下的势,它就是主,否则就是次,甚至被人忘却其无用的功用。
如果用“名”来表示名字,“道”表示功用,就应了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道,道无大小,在于是否得道,道法自然,得道即得势。
神棍了这么久,再回到正题,易经为什么百年内在新中国一蹶不振?我说有人“夸”易经博大精深,并不是说易经不是博大精深。
易经首先是为更好的生活作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平观自身万物而画成伏羲八卦,而后文王百日演易,到孔子作注……,其实伏羲,文王,孔子都是牛顿似的集大成人物,而不是说完全由他们开始并一家独创,所以我说的“首先”等词不准确,要说就要用名词,用名词就会因名词的局限性落了个不准确,无可奈何也。
我想这也是老子感慨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因吧。
易经是博大精深的,易经中说很多东西都讲到不绝对,一体两面;但易经用了文字,文字会因本身表达意思的局限性而束缚缩小易经的作用。
范围,更博大精深的是伏羲八卦,因为他只是图像数字,由图像数字可以衍生出更多功用,涵盖更大范围。
但最博大精深的是老子不想说不知道怎么说而又强命名之的“道”,不说不画,没有对错,没有内外,那就涵盖无穷。
文不及言,言不意,所以孔子才有“天何言哉”的感慨。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忘记叫什么名字了,讲的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年痴汉陪一个秀才进京赶考什么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搞成这个汉子要跟一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古,后知今,反正就是非常牛B的一个国师吧,两人要上高坛斗三场法。
结果国师在高坛上叨咕叨咕并伴了各种花里呼哨的手势弄了半天,汉子只是在上面做了三个动作,第一次举一只手指,第二次举两只,第三次举三只。
结果国师自认不如汉子,甘拜下风。
汉子莫明其妙,问原因,国师分别讲了三个禅理,其禅机或许就用一,二,三,表示即可,认为汉子是以此禅机击败了他,而汉子心笑,想,他举手指其实只是想说,他一天,拉二次屎,吃三次
饭。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子吧,也可能被我说的一点不像了,反正了就是这个意思。
由这个故事可见,简胜繁,无声胜有声。
其实又不然,凡事没有绝对,上面说了简则范围大,繁则范围小,简繁大小有无都是一种形式,一种功用,一种道,无有绝对正反大小对错高低主次之说。
应了自然,得了势,就成了道,就为正,就为大,就为对,就为高,就为主。
只是势会变化,应势的道也要相应变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好吧,我又神棍了,再回到正题,易经为什么百年内在新中国一蹶不振?但是这个问题还要回答吗。
说易经包涵西方科学,我不否认。
百家讲坛的曾仕强教授说得很在理,西方以前讲自然科学时把观测者,人,脱离了自然.而易经是讲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顺势而为,似乎道高一筹。
这样说其实又违背了我前面说的,高明不高明不是以大小而论,而是以得势与否。
而且西方科学已经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一个物体是独立存在的,一但人介入系统开始观测,就会影响到系统,并由此得出了“测不准预言”或说“不确定原理”。
再从现实来看,就更不用说了,西方科学显然是得势的,不然为何那么成功,深入人心。
那是不是说易经就过时了呢。
我不这样以为,任何东西都功用无穷,总有其一功用可以应势,更何况博大精深的易经。
我说的“夸”就是指懂易经而又不会用或说不会宣传易经的那些专家学者,突显了易经不应势的功用,而不挖掘当前应势的用,宣传的方法更是不应势而为。
就好像在失火的车上,大谈手机如何方便沟通联系,别人不怕,还大声嚷嚷,不要逃生,先听我讲手机的妙用,有人听吗?
好吧,我错了,我又愤了。
至于易经应势的用是什么,如何让这个用广而知之用之爱之,鄙人也有些想法,暂且不提。
就一页就写了这么久,不是没想法,是如何用不准确的言语准确表达个人的意思,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