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 含答案
《坛经》两则对应学生用书P39慧能(638-713),亦作“惠能”。
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
本姓卢。
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市)新兴。
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
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
《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也作出了贡献。
《坛经》有五大特点:①简明化。
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
②中国化。
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
③普及化。
《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
④革命化。
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
⑤实践化。
《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至极。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一、基础考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A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B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C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D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锋利解析:选D 。
利:敏捷,聪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即一宗,人有南北见迟即渐,见疾即顿)C.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解析:选C 。
A 项,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
B 项,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
C 项,两个“为”都是“做”。
D 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以”与“何”组成“何以”即“以何”,意为“为什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A .五祖夜至三更B .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 .未知根本事由D .因此便立南北解析:选D 。
D 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宗”和“北宗”。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4.A .何以渐顿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齐谐》者,志怪者也解析:选D 。
D 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走近先贤大鉴禅师——慧能1.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中国佛书至尊——《坛经》《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含解析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5单元 01《坛经》两则
佛教产生于公 元前6-5世纪的古 代印度。由当时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王子释 迦牟尼所创,因而 又称“释教”。佛 教与基督教、伊斯 兰教并称为世界三 大宗教。
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年), 这个名号 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 尼是寂默(清净)的意思。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 婆罗门教育;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பைடு நூலகம்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 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 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在菩提树 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 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 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 传下来,称为佛教。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寿 80岁。
佛理禅趣
——读《坛经》两则
教学目标:
•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 3、批判的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 的启示意义。
三生有幸 大显神通 不二法门 借花献佛 看破红尘 一尘不染 五体投地 半路出家 大彻大悟 善男信女 生老病死 顶礼膜拜 无事不登三宝殿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不看僧面看佛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临时抱佛脚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 从《坛经》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 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 想结成联盟。
•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 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 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 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
第5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坛经两则》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坛经>两则》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担任。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
答案:B解析:分析: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C解析:分析:C项,动词,作为。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3.下列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为判断句。
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多维探究一一激活你的思维1.《坛经》是佛教经典,作为21世纪的我们,了解禅宗以及《坛经》有什么意义?:讎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提示: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岀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禅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得对佛法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心反省、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也可以用《坛经》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 升华烦恼为菩提,变染污的"环境”为清净境界。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2.怎样理解“南能北秀”顿”的说法?“法即一宗”,却分“渐” “厂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提示: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当时南、北二方禅法的派系,实际上都是禅宗一派。
南方主要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禅法,北方主要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禅法。
慧能虽然家庭出身、文化学识、社会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师,但是他对佛学的理解以及后来他主张的“顿悟”思想,却给后世禅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可以说,顿悟和渐悟,是慧能与神秀禅法思想的最大差别。
厂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佛家经典多佶屈鳌牙,《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提示:《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形成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此偈是依据法海本敦煌《坛经》抄录。
其中“佛性常清净”于后来惠听等本《坛经》则为“本来。
慧能的偈是针对神秀的偈而作。
当时慧能和神秀同在安徽黄梅冯【课内挖掘】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 花未全开月未圆。
【课外运用】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A、B、D三项都是介词,替。
答案:C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悟言一室之内D.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解析:A项,“拂”同“弼”;B项,“景”同“影”;C项,“悟”通“晤”。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何以渐顿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 B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 C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担任 D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解析:B 项,住:停留。
答案:B6.下列句子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 .蚓无爪牙..之利B .五祖夜至三更..C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D .小学..而大遗 解析:A 项,古义,鸟兽的爪和牙;今义,坏人的党羽。
C 项,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D 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名词,原因) B .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知识) C .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 D .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 解析:A 项,故:连词,所以,因此。
答案:A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此便立南北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何以.渐顿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①见.有迟疾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D.⎩⎪⎨⎪⎧①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解析:D 项,均为连词,况且。
A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趁机。
B 项:①介词,表凭借;②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并且等。
C 项:①名词,见性;②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答案:D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禅宗南北二派的)佛法虽然都是同一个宗派,传人却有南北的分别,所以就有了“南能北秀”二宗的分别。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10.文中说“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一宗”指什么?“南北”又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宗”指五祖弘忍;“南”指六祖慧能,“北”指神秀。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节选自《坛经》卷二)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 .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却:回头 B .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 C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D .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 解析:C 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
答案:C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 B.⎩⎪⎨⎪⎧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②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C.⎩⎪⎨⎪⎧①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②因此便.立南北 D.⎩⎪⎨⎪⎧①今故.远来礼拜和尚②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解析:A 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 项,“即”,①副词,就;②连词,却。
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①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
C 项,“便”,都是“就”的意思。
D 项,“故”,都是“特意”的意思。
答案:B1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组是(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 .①⑤⑥B .②③④C .①②⑤D .②④⑥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
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1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
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