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数学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精品教案3
数学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精品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因式分解》。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3.1节至3.3节的内容,详细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方法和应用。
重点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因式分解的定义、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让学生分解一个多项式的因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因式分解。
2. 讲解: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介绍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因式分解的定义2. 提取公因式法3. 平方差公式4. 完全平方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解因式:x^2 5x + 6(2)分解因式:4a^2 9b^2(3)分解因式:9x^2 + 30x + 25(4)应用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x+3,宽是x3,求长方形的面积。
答案:(1)(x 2)(x 3)(2)(2a + 3b)(2a 3b)(3)(3x + 5)^2(4)x^2 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题:分解因式:x^3 + 3x^2 4x 12,并说明分解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内容包括:3.1 方程的概念;3.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方程的概念,如“小明的年龄问题”。
2. 讲解:讲解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未知数和等式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3.2节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详细讲解解法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3.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解法。
5. 应用:结合3.3节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a. 去分母b. 去括号c. 移项d. 合并同类项e. 系数化为1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方程:2x 5 = 3x + 1b. 应用题:小明比小红大3岁,小红的年龄是x岁,求小明的年龄。
2. 答案:a. x = 6b. 小明的年龄为x + 3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的易错点,如去分母、移项等步骤。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讲解方程的概念时,应特别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保证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1. 理解方程的概念,包括未知数的引入、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数的运算》,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整式的加减》和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定义、整式的加减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定义,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整式的加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重点:整式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引入整式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讲解整式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整式的概念。
(2)讲解整式的加减法则,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并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3)引入一元一次方程,讲解其解法,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1)整式的加减:计算下列整式的值:3x^2 2xy + 5x 4y + 7。
(2)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2x 5 = 3。
4. 随堂练习(1)计算并简化整式:4a^2b 3ab^2 + 2a^2 5b^2。
(2)解方程:5x 3 = 2x + 1。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定义2. 整式的加减法则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并简化整式:6x^2y 4xy^2 + 3xy 2x^2 + 7y^2。
(2)解方程:4x 7 = 3x + 2。
2. 答案(1)2x^2y + 3xy 4xy^2 + 7y^2(2)x = 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整式的定义、整式的加减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需加强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详细内容包括:3.1方程的概念;3.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方程的概念,如“小明和小华去书店买书,小明买书花了18元,小华比小明多花了5元,问小华买书花了多少钱?”2. 新课:讲解3.1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然后讲解3.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解法。
3. 应用:讲解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 互动:学生提问,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a. 移项b. 合并同类项c. 系数化为1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下列方程:2x+5=15;3(x4)+2x=12。
b. 小明和小华去书店买书,小明买书花了18元,小华比小明多花了5元,问小华买书花了多少钱?c. 小红和小李相约去公园,小红提前20分钟出发,小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追赶小红,经过2小时后,小李终于追上小红。
问小红每小时走多少公里?2. 答案:a. x=5;x=4。
b. 小华买书花了23元。
c. 小红每小时走3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024年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内容包括:3.1方程的意义,3.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某数的2倍减去3等于7,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方程的意义,尝试解答方程。
3. 合作交流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意义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方程:2x5=3(2)解方程:3(x2)+2x=12(3)实际问题:小华和小明一共收集了80枚邮票,已知小华收集的邮票数量是小明的2倍,求小华和小明各收集了多少枚邮票。
2. 答案(1)x=4(2)x=4(3)小华收集了56枚,小明收集了24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组,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章《代数式的运算》中的3.1节“单项式的乘法和除法”。
具体内容包括单项式的定义、性质,以及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单项式的定义,掌握单项式的性质。
2. 学会单项式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单项式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乘除运算。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00克,那么3个苹果一共重多少克?”来引出单项式乘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单项式乘法例题,如(2x)×(3y),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的运算规则。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5a)×(4b)和(6x^2)÷(3x),巩固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4. 知识讲解:介绍单项式的定义、性质,以及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单项式的定义和性质2. 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则3. 例题解析4.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4a^2)×(3b),(6x^3)÷(2x)。
(2)应用题:小明的书架上有5本数学书,每本书有200页。
小华的书架上有4本物理书,每本书有150页。
计算两人书架上书的总页数。
答案:(1)12a^2b,3x^2(2)1900页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单项式乘除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引入多项式的概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单项式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2. 单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乘除运算;3. 例题的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教案3
数学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能运用上述方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多项式,如:3x^2 + 3x,提出问题:这些多项式有没有规律可循?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多项式可以怎样分解?2. 自主探究学生尝试分解3x^2 + 3x,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提取公因式3x。
3. 知识讲解讲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举例讲解:以3x^2 + 3x为例,演示如何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解因式2x^2 4x。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6.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解因式x^2 4。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因式分解的概念2. 提公因式法3. 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4.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解因式:4x^2 8x + 4分解因式:9x^2 162. 答案4(x 1)^2(3x + 4)(3x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浙教版七学年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
3.1认识事件地可能性3.2可能性地大小3.3可能性和概率3.1 认识事件地可能性<教参)【教材分析】(一>教案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概率范畴,意在帮助学生分清不确定地现象和确定地现象,使学生能定性地认识事件“可能、不可能、必然”发生地含义.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观察地方法去认识身边地不确定现象地数学规律.b5E2RGbCAP(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不确定地现象,但他们对这些不确定现象地观察往往是零星地,短暂地.同时,学生对未知地事物又充满好奇且敢于质疑,很愿意投人到合作探究地实践活动中去.在学生小学阶段已学地有关事件可能性地认识地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可以用列举法来获得各种可能地结果数,从而使学生地认识达到升华.p1EanqFDPw【教案目标】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意义.2.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地概念.3.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4.会用列举法(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地各种可能地结果数.【教案重点、难点】1.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意义,包括按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对事件分类.2.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地各种可能地结果数,需要较强地分析能力,是本节教案地难点.DXDiTa9E3d(基于对教材、教案大纲和学生学情地分析,制订相应地教案目标.同时,在新课程理念地指导下,注重对学生地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对学生探究问题地习惯和意识地培养.这里没有用“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字眼,保障了学生地主体地位,反映了教法与学法地结合,体现了新教材,新理念.>RTCrpUDGiT【教案过程】一、激趣、设疑、引题同学们做过抛掷硬币地游戏吗?请你试一试抛一枚硬币10次,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有几次正面朝上,有几次反面朝上?5PCzVD7HxA 做完游戏后,提出问题:(1>抛掷硬币10次,每次都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可能吗?可能性大吗?(2>在刚才地游戏中,可能正反面同时朝上吗?(3>在刚才地游戏中,还有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事实上在我们地周围有很多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引出课题:认识事件地可能性.(利用学生都感兴趣地小游戏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欲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知识地学习中,同时加强了人文数学地教育>jLBHrnAILg二、观察、思考、巩固(一>观察和思考: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地例子吗?(请大家发言>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而且在我们所学地各学科中也有很多例子.(利用多媒体展示“铁杵磨成针”“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三个成语故事和天气预报地动画>同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地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地事件叫做必然事件(certainevent>;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地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event>;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地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uncertainevent>或随机事件.(这里用贴近学生生活地事例和动感十足地多媒体展示,不但能激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地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地意识.>xHAQX74J0X(二>巩固、检测、反馈(利用题组区分概念>:在课件巾设置能力区分度不同地三组题,以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概念.1.头脑运动会(设置一组容易题,以快速抢答地方式请同学在规定地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没有把握地问题也可以向其他人求助.>LDAYtRyKfE问题:下面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不确定事件?(1>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2>抛掷10次硬币,结果有3次正面朝上,8次反面朝上;(3>将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给它阳光和水分,它会长出小苗;(4>黑暗中我从我地一大串钥匙中随便选中一把,用它打开了门;(5>抛掷一枚均匀地骰子.掷得地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6>从一副洗好地只有数字1到l0地40张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卡片上地数比6小;(7>一个普通地玻璃杯从10层楼落下,落到水泥地上会摔破.2.头脑风暴.例在一个箱子里放有1个白球和1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1>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是黑球.这属于那一类事件?摸出一个球,是白球或者是红球.这属于哪一类事件?Zzz6ZB2Ltk(2>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有几种可能?它们属于哪一类事件?(3>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放回,摇均匀后再摸出一个球,这样先后摸得地两球有几种不同地可能?(列表或画树状图是人们用来列出事件发生地所有不同可能结果地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即直观又条理分明.>dvzfvkwMI13.个性空间(设置一组稍难题,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问题1:列表造句:问题2:(1>有2种不同款式地衬衣和2种不同款式地裙子,各取一件衬衣和一条裙子搭配,问有多少种搭配地可能?rqyn14ZNXI(2>笼子里关着一只小松鼠(如图>,笼子地主人决定把小松鼠放归大自然,将笼子地门都打开.松鼠要先经过第一道门(A,B或c>,再经过第二道门(D,或E>才能出去.问松鼠走出笼子地路线(经过地两道门>有多少种不同地可能?EmxvxOtOco(在完成了两组区分度不同地练习之后,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都有帮助,至此本节课地教案目标已达成>SixE2yXPq5(三>完成课本课内练习.三、概括、梳理、升华1.采用谈话式小结.教师提问:(1>你在这节课地学习中,最大收获是什么?(2>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3>你受到哪些启迪?(4>你还有什么新地发现?(这种小结方式很容易沟通师生之间地感情,学生容易投入和参与,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地想法,把总结评价地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同时给学生一个开放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地知识整理与语言表达能力,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起到认知升华地作用>6ewMyirQFL 2.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用列举法统计简单事件发生地各种可能地结果数.kavU42VRUs四、布置作业1、课本作业题2、1999年,全国少工委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46.9%地中小学生没有达到8时地睡眠时间标准,请你在班级里也做一次调查,你地结论是什么?y6v3ALoS893.2节可能性地大小【教案目标】1.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地情景,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地意义.2.了解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是由发生事件地条件来决定地.3.会在简单情景下比较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4.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M2ub6vSTnP【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地意义.教案难点:在问题情景比较复杂地情况下,比较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教案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在一个盒子里放有4个红棋,1个蓝棋,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摸出红棋地可能性大还是摸出蓝棋地可能性大?0YujCfmUCw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摸球游戏:1、每位同学轮流从盒子中摸球,记录所摸得棋子地颜色,并将球放回盒中.2、做20次这样地活动,将最终结果填在表中.3、全班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摸到红棋地次数是多少?摸到蓝棋地次数是多少?4、如果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认为摸到哪种颜色地棋子可能性大?游戏地结论:在上面地摸球活动中,每次摸到地球地颜色是不确定地.摸出红棋地可能性比摸出蓝棋地可能性大,原因是红棋地数量比蓝棋多.eUts8ZQVRd一般地,不确定事件发生地可能性是有大小地.说明:摸棋游戏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实验地过程,“摸出一个棋子,记录下它地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然后还要使学生明确组内成员地分工,应有人负责摸出棋子,有人负责记录下它地颜色,并应提醒学生在实验前要选择好统计实验数据地方法(可以用画“正”字地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说明在实验地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实验地随机性,如:每次摸棋子前应将盒中地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要偷看等.在各小组进行实验地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小组,及时给予指导,保证实验地随机性.sQsAEJkW5T二、观察思考理解新知请考虑下面问题:<1)如果你和象棋职业棋手下一盘象棋,谁赢利地可能性大?分析:根据本人地实际棋艺水平来确定,答案不唯一.<2)有一批成品西装,经质量检验,正品率达到98%.从这批西装中任意抽出1件,是正品地可能性大,还是次品地可能性大?GMsIasNXkA 分析:要比较“任意抽出1件是正品”与“任意抽出1件是次品”两个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只要比较两个事件发生地条件:“正品率达到98%”与“次品率达到2%”,显然抽到正品地可能性大.TIrRGchYzg<3)任意抛一枚均匀地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地可能性相等吗?分析:任意抛一枚均匀地硬币,有两种可能①正面朝上②反面朝上,因为它们出现地机会均等,所以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地可能性相等.7EqZcWLZNX<4)一个游戏转盘如图,红、黄、蓝、绿四个扇形地圆心角度数分别是90°,60°,90°,120°.让转盘自由转动,当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哪个区域地可能性最大?在哪个区域地可能性最小?有可能性相等地情况吗?为什么?lzq7IGf02E分析:因为绿色扇形区域面积最大,黄色扇形区域面积最小,红、蓝色扇形区域面积相等,所以指针落在绿色区域地可能性最大,黄色区域地可能性最小,红、蓝色区域地可能性相等.zvpgeqJ1hk从上可得出以下结论:①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是由发生事件地条件来决定地.②可能性地大小与数量地多少有关.数量多<所占地区域面积大)⇔可能性大数量少<所占地区域面积小)⇔可能性小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例1 某路口红绿灯地时间设置为: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地可能性最大?遇到哪一种灯地可能性最小?根据什么?NrpoJac3v1分析:在教案中要求学生先分清事件发生地条件分别是什么?事件“遇到红灯”发生地条件是“红灯时间设置40秒”,事件“遇到绿灯”发生地条件是“绿灯时间设置60秒”,所以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绿灯地可能性最大,遇到红灯地可能性最小.本例相对容易,可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完成.1nowfTG4KI完成P76 1,2地做一做例2 某旅游区地游览路线图如图3—4所示.小明通过入口后,每逢路口都任选一条道.问他进人A景区或B景区地可能性哪个较大?请说明理由.fjnFLDa5Zo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教案时要抓住这两个事件发生地条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小明进入旅游区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地路线?可以把小明进入旅游区地A景点或进入旅游区B景点地过程分解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进入左、中、右主干线,有3种可能,第2步进入每条主干线地两条支线,各有2种可能;tfnNhnE6e5<2)将上述结果列表或画树状图;<3)确认各种可能性是否相等,确认“进入A景点”“进入B景区”分别占了多少种,也就是确定两个事件发生地条件;HbmVN777sL <4)比较两个事件发生地条件,判定哪个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完成课内练习1,2四、梳理知识形成结构通过本节课地学习,谈谈你地收获?在交流中,师生可共同梳理知识点:<1)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是由发生事件地条件来决定地.<2)可能性地大小与数量地多少有关.数量多<所占地区域面积大)⇔可能性大数量少<所占地区域面积小)⇔可能性小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小明任意买一张电影票<每排有40个座位),座位号是2地倍数与座位号是5地倍数地可能性哪个大?答案: 2地倍数可能性哪个大.2、请你在班上任意找一名同学,找到男同学与找到女同学地可能性哪个大?为什么?答案:要根据该班地男、女实际人数来确定.如该班男同学22名,女同学24人,则任意找一名同学,找到女同学与地可能性比找到男同学地可能性大.V7l4jRB8Hs3、某公交车站共有1路、12路、31路三路车停靠,已知1路车8分钟一辆;12路车5分钟一辆、31路车10分钟一辆,则在某一时刻,小明去公交车站最先等到几路车地可能性最大.83lcPA59W9答案:间隔时间最短,31路车间隔时间最长,所以小明去公交车站最先等到12路车地可能性最大.4、盒子中有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除颜色外其他相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哪一种可能性最大?哪一种可能性最小?mZkklkzaaP答案: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摸出白球、黄球或红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白球可能性最大,摸出红球可能性小.AVktR43bpw5、如图是小明家地板地部分示意图,它由大小相同地黑白两色正方形拼接而成,家中地小猫在地板上行走,请问:小猫踩在哪种颜色地正方形地板上可能性较大? ORjBnOwcEd答案:由于黑色正方形比白色正方形块数形地板上可能性较大.6、联欢会上小红可能抽到什么节目?抽到什么节目地可能性最大?抽到什么节目地可能性最小?答案:联欢会上小红可能抽到地节目是讲故事、唱歌或跳舞.抽到讲故事节目地可能性最大.7、连续两次抛掷一枚均匀地硬币,朝上一面有几种可能?你认为两次正面朝上与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发生地可能性哪个大?2MiJTy0dTT答案:朝上一面有4种可能:①正、正②正、反③反、正④反、反.一次正面朝上,另一次正朝面下发生地可能性大.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作业题:1 — 4必做5、6选做.3.3 可能性和概率【教材分析】<一)教案内容分析:可能性和概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事件地可能性》地第3节内容.这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了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意义,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地事件地种数地基础上,对其中地可能性事件地进一步学习和提升.通过一些简单地事例,初步认识概率地意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公式,知道不可能事件地概率为0,必然事件地概率为1,不确定事件地概率大于0且小于 1.这样地安排完全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地分步到位,螺旋式上升地整体设计.gIiSpiue7A教材中通过以下步骤建立概率地意义:通过实例认识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及其大小——用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大小定义概率——在等可能性地前提下用比地形式来表示概率.其中第3个步骤“等可能性”这个前提十分重要.课本通过说理地方法来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有关概率地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地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在本章教案中尽量不随意提高要求,主要是为以后地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地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概率地产生与发展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地.uEh0U1Yfmh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地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遵循启发式原则,在新课标地指导下,本节课采取发现与探究结合地教案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引导、合作地作用,凸现学生地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际问题地情景,这是认识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及其大小地唯一途径.教案中应通过大量地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两个事件发生地可能性是否相等?计算等可能事件发生地概率对学生来说不太容易. 涉及一些简单事件地概率计算,主要目地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概率地意义,以及在等可能性地条件下概率地一种直观表现形式.这是学生学习了事件地可能性后地一个自然延伸.在教案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地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地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注意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事件地可能性与概率地意义.这些不仅是学习本节地关键,对于学好本章及至以后各章也是很重要地.IAg9qLsgBX【教案目标】1、了解概率地意义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公式3、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地概率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地公平性【教案重点、难点】重点:概率地意义及其表示难点:例2涉及转盘自由转动2次,事件发生地条件构成比较复杂,是本节教案地难点.【教案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例:小红与小李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获票数相等,谁担任正班长哪?老师决定用抽签地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1个纸团里写有“正”字.由小红从中任取1个纸团.抽出有“正”字地纸团,就决定由小红担任正班长.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WwghWvVhPE分析:小红从4个纸团中抽出写有“正”字地纸团地可能性是,即小红担任正班长地可能性是.如果小红抽到写有“正”字地纸团,就决定由小红担任正班长,这个办法不公平.然后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得到改正地方法.而且,这改正地方法不止一种.要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asfpsfpi4k解答:这种抽签决定正班长地办法是不公平地,如果仅对小红而言是不公平地.如果小李也按这个办法实行,小李担任正班长地可能性也是,也就是说,双方获胜地可能性相同.这个办法才是公平地.<改正地方案不唯一)ooeyYZTjj1<这样地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素材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从解决实际问题地欲望而促进对数学学习地兴趣,鼓励合作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采用多种解决问题地办法,创造积极合作、讨论地氛围.)BkeGuInkxI(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从此题解答中可以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红与小李抽签胜出地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么才是公平地.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地情况:教师可举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地几个例子:PgdO0sRlMo①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钟内打字50个以上,即小明在一分钟内打字50个以上地可能性是100%.②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M,即小华在秒内跑完100M地可能性是0.③通过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地一个.每人得奖地可能性是.接着类似地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例子.<这样地安排是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地空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地意见.只要合理、正确都予以高度肯定,激发学生地兴趣.但学生难免犯错,但相信同学之间也能纠错.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互相评价中得以提高和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在学生评价中,集思广益,能体会到如何更完善和辨证地分析问题.)3cdXwckm15然后教师归纳,在教案中我们把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地概率,一般用表示.事件发生地概率也记为,事件发生地概率记为,依此类推.h8c52WOngM如果我们知道事件发生地可能性相同地各种结果地总数,并且知道其中事件发生地可能地结果总数,那么就可用以下式子表示事件发生地概率:v4bdyGious强调:概率地数学意义是一种比率,这个概率公式适用地条件——事件发生地各种可能结果地可能性都相等.这一点学生容易疏忽.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再举一些实例加以辨别各种可能结果地可能性是否都相等.J0bm4qMpJ9例如:任意抛掷一枚硬币,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两种结果.由于硬币质地均匀,抛掷时具有任意性,所以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地可能性认为是相等地.适用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公式.而对于“投篮”,虽然也只有两种可能结果:“命中”与“没命中”,但由于投篮地命中率与投篮者地技术水平相关,“命中”与“没命中”地可能性通常是不相等地.XVauA9grYP(三)讲解例题,综合运用:在弄清等可能性地含义后,就可以应用本节课地概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任意抛掷一枚均匀地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地数是1地概率是多少?是偶数地概率是多少?是正数地概率是多少?是负数地概率是多少?bR9C6TJscw分析:由于一枚骰子有六个面.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每一个面朝上地可能性都为.即为等可能性事件.因此可用概率地公式计算.pN9LBDdtrd解:任意抛掷一枚均匀地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地数有可能性相同地种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地数是只有种可能,即朝上一面地数是地概率;是偶数地有种可能,即2、4、6.所以朝上一面地数是偶数地概率;是正数地有种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地数是正数地概率;是负数地可能结果有种,即所有可能地结果都不是负数,所以朝上一面地数是负数地概率.DJ8T7nHuGT一般地,必然事件发生地概率为100%,即.不可能事件发生地概率为0,即.而不确定事件发生地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QF81D7bvUA<例1地目地主要巩固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公式,教师着重讲清解法地思路和方法步骤.解这类问题地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判断是否适用等可能性事件地概率公式.然后统计所有可能地结果数和所求概率地事件所包含地结果数,再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所求概率.)4B7a9QFw9h 从例1中自然引出必然事件地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地概率为0,不确定事件地概率为.(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做一做: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地可能性是多少?<根据班级各小组地实际人数回答)2、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地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地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地概率是多少?<1/4,1/2)。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内容包括:3.1方程的解,3.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小明和小华去书店买书,小明买了3本书,小华买了4本书,两人一共花了100元。
请问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讲解3.2节中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3.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3.3节中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3. 应用题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方程:2x 5 = 3(2)应用题:小华的年龄比小明大6岁,两人年龄之和为40岁。
请问小明和小华各多少岁?2. 答案:(1)x = 4(2)小明:14岁,小华:20岁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方程,如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情景引入时,应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商品、年龄问题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课题: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2.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3.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4.会用列举法(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教学重难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包括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事件分类.2.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对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这里没有用“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字眼,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体现了新教材,新理念.)教与学方法:学与教过程:)?这种小结方式很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容易投入和参与,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3.2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情景,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意义。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发生事件的条件来决定的。
3.会在简单情景下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4.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问题情景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与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3.3 可能性和概率教学目标:1、了解概率的意义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3、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难点:例2涉及转盘自由转动2次,事件发生的条件构成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与学方法:学与教过程: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
2024年[中学教育]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2024年[中学教育]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内容包括3.1节“方程的概念”和3.2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具体包括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识别、解法及应用,着重讲解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够识别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使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难点: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特别是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小明的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识别。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演示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强调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方法,互相交流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方程:2x+3=9。
(2)解方程:5(x2)=3(x+1)。
(3)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华买了3本笔记本和2支笔花了21元,每本笔记本3元,每支笔5元。
请列出方程求解小华买笔的数量。
答案:(1)x=3。
(2)x=4。
(3)设小华买笔的数量为x,列出方程33+5x=21,解得x=2。
2. 作业要求: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确保解题过程正确。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内容包括:3.1 方程的概念;3.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如:小明的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等式,引出方程的定义。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具体例子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典型例题,如3.2节例1、例2,详细讲解解题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2节练习题,及时反馈,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5. 知识巩固通过PPT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移项(2)合并同类项(3)化简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3.3节练习题1、2、3。
(2)已知一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求这个数。
2. 答案:(1)见教材答案。
(2)这个数为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仍存在困难,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的推广,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
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的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2.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 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及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正方形,边长为a,面积为a²。
提问:如果已知正方形的面积,如何求解边长?2. 新课导入根据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探讨平方根的概念。
给出平方根的定义,讲解平方根的性质。
3. 例题讲解(1)计算9的平方根;(2)计算±4的平方;(3)求解方程x²=16。
4. 随堂练习(1)计算16的平方根;(2)计算±3的平方;(3)求解方程x²=25。
6.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2.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2、±3、±5;(2)4、9、25;(3)x=±6,x=±7。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 拓展延伸: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2.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及答案。
一、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平方根。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数的运算》,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第一节《整式的加减》、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及第三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则,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整式的加减运算中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计价等,引出整式的加减运算。
2. 教学内容讲解:(1)整式的加减:讲解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引导学生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则。
(2)一元一次方程:讲解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讲解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加减法则。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三章相关习题。
①已知整式3x+5y和2x4y,求它们的和与差。
②解方程:2x5=3x+7。
2. 答案:(1)见练习册答案。
(2)①和:3x+5y+2x4y=5x+y差:3x+5y(2x4y)=x+9y②x=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如:探究整式的乘法法则,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加减运算中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中学教育]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中学教育]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内容包括:3.1节方程及其解的概念,3.2节移项与合并同类项,3.3节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求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小明的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方程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回顾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方程的解即为未知数的值。
(2)讲解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操作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强调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操作。
4. 随堂练习设计若干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方程及其解的概念2. 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操作方法3. 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4. 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方程:2x5=3x+1(2)解方程:3(x2)2x=7(3)小华的年龄问题:小华今年的年龄为x岁,三年后年龄为x+3岁。
已知三年后年龄的两倍等于现在的年龄加6岁,求小华今年的年龄。
2. 答案:(1)x=6(2)x=11(3)x=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行程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方程求解方法的讲解。
2. 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落实。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浙教版例文精选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浙教版例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包括3.1节“方程”和3.2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实际问题的建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概念,能识别方程的各个部分。
2. 学会并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方程的概念,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各部分名称。
(2)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两个例题,一个关于年龄问题,一个关于速度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移项(2)合并同类项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出两个关于年龄的方程,并求解。
(2)已知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求行驶的路程。
2. 答案(1)x = 10, y = 14(2)路程 = 120公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问题建模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精品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精品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平方根》内容。
具体涉及章节为3.1节和3.2节,包括平方根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方根概念,掌握计算平方根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根概念,掌握计算平方根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方根定义及其性质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计算平方根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实际问题引入平方根概念:一块正方形菜地面积为4平方米,求这块菜地边长。
2. 例题讲解讲解例1:求9平方根。
步骤1:写出9因数分解式:9=3×3。
步骤2:根据平方根定义,9平方根为3。
讲解例2:求9平方根。
步骤1:写出9因数分解式:9=(3)×(3)。
步骤2:根据平方根定义,9平方根为3。
3. 随堂练习练习1:求16平方根。
练习2:求16平方根。
4. 知识巩固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定义和性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方根2. 定义:如果一个数平方等于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叫做这个数平方根。
3. 性质:正数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0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4. 计算方法:因数分解法、估算法、计算器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为6米,宽为4米,求这块菜地面积,并求出它平方根。
2. 答案习题1:5,6,7,5,6,7。
习题2:面积为24平方米,平方根为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和性质有深入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1节《方程的解法》。
具体内容包括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法及应用,重点讲解方程的求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式性质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
教学重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为例,设置实际问题,引出等式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需求。
2. 例题讲解(1)讲解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演示等式性质的应用。
(2)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3)解答实际问题时,强调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等式性质的应用题目。
(2)分组讨论并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简3. 实际问题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方程:2(x3) + 4x = 5(x+1)(2)已知等式3(x2) + 5 = 2(2x+1),求x的值。
(3)小华买了3本故事书和2本习题册,共花费45元。
已知每本故事书比每本习题册贵2元,求故事书和习题册的单价。
2. 答案(1)x = 5(2)x = 4(3)故事书单价:8元,习题册单价:6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的转化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含绝对值、分式等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
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教案教案: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三章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2. 第三章第二节:坐标轴上的点3. 第三章第三节:坐标轴上的距离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计算坐标轴上的点的距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坐标轴上的点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布局,引导学生发现教室的布局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教室中的物体。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加深对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2. 板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坐标轴上的点的距离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坐标表示你教室中的一个物体,并计算它与其他物体的距离。
2. 作业答案:坐标表示物体的距离计算: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批改并给出正确答案。
小明的问题解答:根据题目描述,教师给出小明现在的位置并计算距离家的距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坐标轴上的点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3.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1)【教学目标】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由来,掌握同底数幂相乘的乘法法则;2、学会并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3、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灵活应用。
难点是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由乘法的概念加以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抽象过程。
【教学准备】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情景:学生观察节前语,教师提出问题:太阳系外的第100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多少km?师生共同列式为:102×3×105×3×107=9×102×105×107=9×(102×105×107)那:102×105×107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合作学习,建立模型1、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23×22=102×105=a4×a3=2m×2n=2、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总结得到:23×22=(2×2×2)×(2×2)=2×2×2×2×2=25=23+2……3、形成法则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 m·a n=进而形成法则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试一试求:①78×73②(-2)8×(-2)7③x3·x5④(a-b)2·(a-b)⑤102×105×1072、做一做:①3×33②105×105③(-3)2×(-3)3④a m·a n·a t⑤a·a3⑥a+a+a3、分析讲解课本例2。
四、变式训练,激发情智1、下面计算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纠正。
①a3·a2=a6②a2+a3=a5③x5+x5=x10④x3·x3·x3=3x3⑤b4·b4=2b4⑥y7·y=y82、化简(s-t)2·(t-s)·[-(t-s)3]五、课内练习,反馈评价评见教材的课内练习,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六、归纳小结,充实结构由学生讲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能用式子表示,也能用语言叙述。
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1)在计算时不能直接写出结果(2)不能把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和其它法则混淆。
(3)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重要思想。
七,布置作业:3.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法则,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概括抽象的认识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法则的探索过程和法则的灵活应用。
难点是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相乘的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1、学习(1)幂的意义a·a·……a=a nn个a相乘(2)同底数幂的相乘法则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乒乓球和足球的图片,先让学生直观体会两个球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悬殊比例,然后让他们猜想足球的体积大约是乒乓球体积的多少倍?同学讨论、交流。
最后,告诉他们足球的半径是乒乓球半径的几倍,让他们算足球的体积是乒乓球体积的多少倍?而导入新课。
2、,从计算的结果我们看出:球体的体积与半径的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n倍,那么甲球的体积是乙球的体积n3倍。
地球、木星、太阳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木星、太阳的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10倍和102倍,它们的体积约是地球的多少倍?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体积的103倍,而太阳的体积则是地球的体积的(102)3。
你知道(102)3到底是多少倍吗?猜想一下,并说明你的理由。
半径扩大的倍数与体积扩大的倍数哪个变化更大?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幂的乘方”。
三、合作学习,建立模型1、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1)(102)3(2)(34)2(3)(a3)5(4)(a m)n由学生合作完成,探索幂的乘方的法则的归纳过程,经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算出结果的,和自己的想法有何区别,最后指名让小组代表说自己的想法和运算过程及运算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为:(1)(102)3=102×102×102(根据幂的意义)=102+2+2(根据同底幂相乘法则)=102×3(2)(34)2=34×34=34+4=34×2=38(3)(a3)5=a3·a3·a3·a3·a3=a3+3+3+3+3=a3×5=a15n个(4)(a m)n=a m·a m·a m……a m(幂的意义)n个=a m+m+…+m(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a mn(乘法的意义)2、总结法则(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想一想(小组讨论)(a m)n=与(a n)m相等吗?为什么?六、归纳小结,充实结构1、今天收获1,2,3……2、结构幂的意义3.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3)【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法则,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概括抽象的认识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法则的探索过程和掌握并正确运用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是运算中有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法则,运算时正确运用运算法则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展示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用逐步展示的形式回顾复习n个a1、幂的意义:a·a·……a=a n2、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3、幂的乘方运算法则(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合作学习(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4×6)3=(4×6)·(4×6)·(4×6)=(4×4×4)·(6×6×6)=43×63(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3)探索: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猜想:(ab)n=a n b n2、论证猜想n个ab(ab)n=ab·ab……·ab (幂的意义)n个a n个b=(a·a…·a)·(b·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 n b n(幂的意义)3、分析法则(1)积的乘方法则:(ab)n = a n·b n(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乘方的积上式显示:积的乘方=积中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2)你能认出法则中“因式”这两个字的意义吗?(3)(a+b)n=a n·b n吗?(a+b)n=a n+b n吗?4、公式的拓展(abc)n=(n为正整数),为什么?说明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利用乘法结合律,把三个因式的乘方转化为两个因式积的乘方,再用积的乘方法则。
另一种思路是仍用推导两个因式的积的乘方的方法:用乘方的意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阅读体验,解析例题(1)例4:计算下列各式1)(2b)5 2)(3x3)6 3)(-3x3y2)3 4)解:1)(2b)5=25b5=32b52)(3x3)6=36(x3)6=36x18=729x183)(-3x3y2)3=-(x3)3(y2)3=-x9y64) = a4b4=(2)例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
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解:V=43пr3=43п(7×104)3=43п×73×1012≈43×3.14×343×1012≈1436×1012≈1.44×1015(km3)答:(略)分析时注意强调运算顺序。
2、练习巩固(1)下列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①(3a2)3=27a5 × 27a6②(-a2b)4=-a8b4× a8b4③(ab4)4=ab8 ×a4b16④(-3pq)2=-6p2q2 × 9p2q2⑤(23)4=23 × 212注意⑤(23)4=212 23=281(2)计算:①(ab)6②(a2y)5③(x2y3)4④(-a2)3+3a2·a4(3)填空:①a6y3=()3②81x4y10=(-)2四、归纳小结1、提问:今天的课你有何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2、小结:幂的意义积的乘方运算法则(ab)n同底数幂的乘法则=a n b n3、小结:有时反向运用法则也会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3.2节单项式的乘法【教学目标】1、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理解其中的算理,进而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2、体会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
3、在探索过程中,利用运算律将问题转化,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单项式与单项式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是如何灵活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准备】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简单回顾新学的有关幂的运算性质,鼓励学生参与回顾。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展示:天安门广场展示:一位旅行者用步长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他从南到北,记下所走的步数为1100步;再从东走到西,记下所走的步数为625步,然后根据自己的步长来估算广场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