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加强临床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 疗的创新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神经内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 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THANK YOU
介入与外科手术
对于复杂病例,可考虑介入与外科手 术联合治疗,如先进行介入溶栓或取 栓,再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狭窄或闭塞 血管。
0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 来展望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创新型血管内治疗器械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高效、安全、微创的血管内治疗器械问 世,如可降解支架、智能血流导向装置等。
多学科联合治疗
整合神经内外科、影像科、康复 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预防与干预措施
防和干预措施 ,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未来临床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临床实践规范化
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
制定和完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的临床实践指南和规范,提高整体治 疗水平。
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病理机制
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
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
介入治疗技术介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通过植入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脑 部供血。
使用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闭动脉瘤,防止 破裂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
者 选择 标准 。
2 . 2 颅 内外 动脉 狭 窄 血管 成 形 术 和 支 架 治疗 颈 部 血管 成 形 术 是 一 种 微 创 经 皮 介 入 手 术 , 最初由 K e r b e r 等 于 1 9 8 0年 报 道 。血 管 内介 入 技 术 的发
展, 包 括 栓子 保 护装 置 ( e m b o l i c p r o t e c t i o n d e v i c e ,
的患 者 , 并要 同时满足 以下 4个 条件 : ①尽 管 已经进 行 了积极 的药物 治疗 , 仍 然 有 两次 或 以上 的卒 中发 作; ②最 近一 次卒 中的时 间在 7 d以前 ; ③ 患者 颅 内
脑 血 管病 的 防治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是 缺 血 性 脑血 管 病 治 疗发 展史 中的一个 重要 里程 碑 。
1 缺 血 性脑 血 管病介 入治 疗相 关指 南 目前 国际上 尚无 专 门针对 缺血 性脑 血管 病介 入
内介 入诊 疗指 南 , 对 我 国 开展 缺 血性 脑血 管 病 血 管 内介入 有着 指 导作用 。
④ 患者 在 先前 卒 中后 恢 复 良好 , mR S评分 3分 或 以
下, 而7 d内的卒 中或 短暂 性缺 血发 作 ( T I A) 是颅 内 支架 的 禁忌 证 。2 0 1 3年 1月 3 1日, 美 国 AH A / A S A 联合 在 线发 布 了最新 的急 性缺 血性 脑卒 中早 期管 理 指南 , 并 在 3月份 S t r o k e杂 志正 式 发 表 。与 2 0 0 7 年 指南 和 2 0 0 9年 指 南 更 新 相 比 , 2 0 1 3年 的 指 南 没 有重 大 改变 , 主要 在脑 卒 中 医疗 体 制和质 量 改进 、 急 性期 静 脉溶栓 适 应证 和流 程 、 血 管 内治 疗 等 方 面 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Introduction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的血液循环及供氧供血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药物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条件,缓解脑血管症状,减少各种锁死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治疗的进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管的通畅,降低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流供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等。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是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或加剧,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指经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技术比传统手术更加微创,同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治疗主要适用于大范围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脑实质性病变,一般采用开颅手术或者穿刺引流等技术。
开颅手术可以清除脑内出血,进行减压缓解症状。
穿刺引流则可以将血肿或者脑室内的液体引出,减轻压迫症状,避免脑组织坏死。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引导针、导丝、支架等介入设备经过人体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动脉狭窄、阻塞或血栓形成,致使局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手术创伤大等问题。
近年来,颞浅动脉贴敷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和优势。
颞浅动脉贴敷术方法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介入式手术,它采用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上,增加其内膜厚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性能,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术前准备在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前,需要进行一些术前准备:1.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确定病人是否适合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
2.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心电图和超声检查,以评估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3.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对脑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评估。
术中操作颞浅动脉贴敷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经皮穿刺法将导管置入至颞浅动脉内。
2.在颞浅动脉内插入导丝,并通过导丝将生物材料送入到颞浅动脉内。
3.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的内壁上,并使生物材料与内壁充分接触。
4.确保生物材料贴附牢固后,将导管从颞浅动脉内取出,术后进行观察。
术后护理颞浅动脉贴敷术后需要进行一些护理措施:1.术后1-3天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术后3-7天避免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避免受凉和剧烈运动。
4.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观察颞浅动脉情况。
颞浅动脉贴敷术的优势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颞浅动脉贴敷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手术: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2.疗效稳定:颞浅动脉贴敷术可以增加颞浅动脉的内膜厚度,改善其血流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3.安全可靠:颞浅动脉贴敷术使用的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任何免疫反应和排异反应。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药物 的应 用 ,大 大降低 了脑 卒 中事件 的发 生 ,但 是仍 病率 高 于支架 组 (1.1 )。在 随访 平均 2.5年后 ,支
有许 多患 者药 物治 疗无 效 ,尤其 是 对 血 管 严 重狭 窄 架组 与 内膜剥 脱组 同侧 脑卒 中事 件发病 率差 异无 统 或 闭塞 的患者 。在血 管 闭塞后 ,发 生 动脉一动 脉栓 塞 计 学 意义 (支 架 组 2 ,内膜 剥脱 组 2.4 )。因此 ,
TURE2 (Carotid ACCULINK/ACCUNET Post Approval Trial to Uncover Rare Events)试 验 ,这 2 个试 验共 纳入 了 6320例患 者 ,280个 试 验 中心 ,672 位 介入 操作 者 ,术 后 30 d的结 果 显示 :总 的死 亡 和 脑 卒 中发生 率 3.8 ,其 中 EXACT试 验 为 4.1 9/6, CAPTURE2试验 为 3.4 。其 总 的严 重 脑 卒 中 和 病 死率 均为 0.9 。 由于颈 动脉 支 架置 人 术 具 有创 伤 小 、操 作 时间短 等 优 点 ,因此 ,利 用 颈 动 脉支 架 置 人术 治疗 颈 动脉狭 窄病 变 可能更会 受 到 医务 人员 和 患 者 的 青 睐 。
中华 老年 心脑血 管 病杂 志 201 0年 1o月 第 l2卷 第 10期 Chin J Oeriatr Heart Brain Vessel Dis,Oct 201 0,Vol 12,No.10
. 述 评 .
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介 入 治 疗 的进 展
刘 新 峰 ,岳 炫 烨
关 键 词 :脑缺 血 ;颈 动 脉 狭 窄 ;支 架 ;放 射 摄 影 术 ,介 入 性 ;血 栓 溶 解 疗 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及相关问题探讨--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溶栓的优点是能使尿激酶持续地激活纤 溶酶 , 降低纤维蛋 白
原 , 机 体 处 于 低 凝状 态 , 改 善 侧 支 循 环 , 进 梗 死 后 再 灌 使 对 促
注更为有 利。因此 , 动脉溶栓成功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静脉
溶栓 , 能有助于防止动脉溶栓 成功后 发生再梗 死 , 且静 可 而
预测 因素 目前还存在争议 。④ MR : /弥散加权 成像可观察 到
脑缺血 3 i 后 的细胞性脑水肿 , 0r n a 呈现高信号 , 而高信号 区 域将不可逆转地缺血坏死 ; 灌注成像可 以实时地检测 到脑组 织 的缺血程度 ; 灌注成像异常 区域和弥散加权成像异 常区域
的差 为 目前 影 像 学 上 可见 的 缺 血半 暗带 ; 有 当影 像 学 上 可 只 见 的缺 血 半 暗 带 足 够 大 时 , 栓 治 疗 才 能 收 到较 好 的疗 效 。 溶
实时检测血 流速度 、 脉动性 和微栓子 情况 , 具有一定 的局 但
限性。③c 急性脑卒 中患 者 , T可 见到 以下征象 :. T: C a 未见 明显异 常 ;. b 陈旧梗死灶 : 在界 限清晰的极低 密度灶并 结 存 合 既往病史判断 ;. c可疑低密度 : 白质界限 的丧失 , 占位 灰 无 效应 ; . d 新鲜梗死 : 临床 认为缺血 的动脉供应 区 内出现低 在 密度灶 ;. e 出血性梗死 : 缺血 区域内出现片状 高密度影 ; 脑 f .
不超过 10万 u为宜并 不会增加 闭塞血管再通率 , 0 而很 可能 引起 出血。术 中应结合梗死部位 、 间窗及年龄等 因素调整 时 用量。对 于 M1 段梗死 、 尿病及 老年 患者 应慎 重 , 防颅 糖 以
内出 血 。 3 溶栓 后 的处 理 溶栓 术 后 立 即行 C T检 查 排 除 颅 内 出血 ; 1天 皮 下 注 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救与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救与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300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或残疾。
而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据了脑卒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指导临床诊治工作,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该指南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经验,着眼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为医生提供了规范化操作的指导。
首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措施,《指南》明确了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
如果患者陷入昏迷状态,要保持气道通畅,并尽快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进行血压监测和控制,并尽快转运到具备脑卒中治疗条件的医院。
其次,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突发性的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协调等症状。
而在影像学检查上,脑血管造影和颅脑CT等技术则有助于明确脑卒中的类型和病因。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指南》提出了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
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恢复患者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以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脑血管再灌注治疗中,机械取栓和溶栓是常见的方法。
机械取栓是指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术,将栓塞物从血管中取出,恢复血流通畅。
而溶栓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栓子溶解,恢复血流。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日常护理中,及时评估和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等。
近年来,新型的介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生物可降解支架、药物释放支架等,有效改善了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2. 心脏瓣膜替换技术:传统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需要开胸进行,对患者而言创伤较大。
而现在出现了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技术(TAVR),通过导管插入心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方法。
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细胞类型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出现问题的基因。
这些治疗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药物治疗创新: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涌现出许多新型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新型药物能够更精确地干预特定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5. 遗传学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和机制。
同时,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存在许多新的治疗进展,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条件。
而且,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和长期观察,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创新。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凌锋(532),女,北京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脑脊髓血管病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凌 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球囊扩张的金属支架、药物洗脱金属支架、自膨式金属支架及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170(2008)022*******C ur ren t sta tus and exist i n g problem s on the i n terven t i o na l thera py for ische m ic cerebro 2va scula r d isea s es L I NG F eng (D epa rt m ent of N eu rosu rge ry,X ua n w u H ospita l of C apita lM edi ca l U n iversity ,B ei 2ji ng 100053,Ch ina )【Ab stra ct 】 This a rtic l e focus e s on the curren 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 em s on the treat ment of ischem ic ce rebr ovasculardiseases by sacculus 2dilata ting m eta l rack,m edic ine 2eluting me tal rack,se lf 2ex panding me t a l rack,and thro mbolysis 1【Key wor ds 】 Ischem ic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s;Interventi onal therapy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郭旭1.缪中荣2专家简介: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控制委员会介入治疗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科协全国神经介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神经介入在线》主编。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工作。
从2000年开始专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迄今为止累计完成颅内外动脉血管内治疗手术8000余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组织编写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多个。
发表学术论著300余篇,其中SCI 收录50篇,累计影响因子156。
出版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4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
撰写的科普读物《漫画脑卒中》获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熊猫医生和二师兄漫画医学1-6》获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在2016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推选活动”中被评选为“生命英雄”。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0.01.01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10007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通讯作者:缪中荣,Email :zhongrongm@2019年6月,《Lancet Neurology 》杂志发布了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荟萃分析:与1990年相比,尽管中国卒中的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残疾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 Ys )降低了33.1%,但卒中是中国寿命损失年的第一位死因,与缺血性心脏病一样成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1]。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1995年的NINDS研究奠定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的基石。
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证实了静脉溶栓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随着国际和国内AIS再灌注治疗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超时间窗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应用时限导致受众有限,但超时间窗血管开通获益可能性下降,且出血风险增加。
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通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超时间窗患者也可从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游艮道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6~24h的患者,根据DAWN研究和DEFUSE3研究的入选标准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侧支循环是到院缺血核心体积和到院24h内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同侧支循环模式导致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差异,即使在超过48h后依然在持续。
且再灌注后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子中,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A1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颅内出血、无错配均与侧支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缺血半暗带在良好侧支循环支持下,多达50%的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梗死核心缓慢增大。
因此,EXTEND研究人员假设,用药物进行血运重建与机械血运重建在再灌注和功能结果上可能具有一致性。
选择梗死灶较小、半暗带较大的患者,药物溶栓可以像机械溶栓一样在晚时间窗进行。
2019年EXTEND研究证实:经多模影像筛选发病4.5~9h的患者可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WAKE-UP研究证实:满足DWI-F1AI 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可从溶栓中获益。
由于WAKE-UP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EXTEND研究被提前终止。
但WAKE-UP不同于EXTEND研究,针对的是那些可能有机会在标准时间窗内溶栓的患者和没有使用半暗带影像指导的患者。
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附48例报告)
单 位 。总用 量 不 超 过 6 g O m 。术 后 第 2天 行 MR A
和 MR灌 注检查 。
12 2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T ) .. P A 和支架植人术 本组 3 。均 在 全麻 下 , 股动 脉 置 人引 导 管。 6例 经 颈 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者 , 8F导引导 管置入 同侧 将 颈总动脉 , s i r 将 p e 保护伞送人狭窄远端的颈 内动 d 脉后 , 囊扩 张狭 窄的颈 内动脉起 始部 , 张前 给予 球 扩 阿托 品 0 5mg扩 张后植 人 P0 支 架 。颈 内动脉 . , rt 6 虹吸段狭窄者 , 6F 将 引导管置人同侧颈 内动脉 , 将
中动脉( A) MC 主干急性 闭塞患者 , 6例完全溶通 , 2例无效 , 例术后第 2天再通 ; 1 3例基 底动脉 ( A) 诊溶栓的患 B 急 者, 2例溶栓后通畅 , 1例术后 6h后再次发生血栓 。行 支架植入术及球囊血管成形术 3 6例 , 中 1 其 9例行颈 动脉起
始部支架植 入术 ,7例痊愈 出院 , 例术后发生同侧额 叶斑 点状梗死 , 1 1 1例吞咽障碍 ; 4例行颈内动脉虹吸段支架植 入术 , 2例康复出院 , 发生脑 出血 2例 , 中死亡 1例 , 其 症状较术前加重 1例 ; 4例行 Mc A支架植 入术 、 9例行椎一基 底动脉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 均好转出院。认 为介入疗法 是治疗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重要手 段。急诊动脉 内
溶栓必须遵循严格的神经影像筛选标准。支架植 人术后应 控制血压 , 防出血及其他部位血管的梗 死。 预
[ 关键词 】 缺血性 脑血 管病 ; 介入疗法 ;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 支架植入术 [ 中图分 类号 ] R 4 . 73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0 -6 x(o 8 3 Jo O o 22 6 2o ) 6D8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缪中荣
颅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缪中荣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血栓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永久残废或死亡,占所有中风发作(包括出血性中风)的85%以上。
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原因有动脉夹层、心脏病、动脉炎、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中风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其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两个,急性发作期和第一次中风发作后,绝大多数的病人在大中风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发作,而这些小发作就像是预警警报一样,往往被忽略,失去第一次最佳治疗时机,而一旦较大的中风发作后一般都要去医院就诊,许多医生可能单纯给与输液或保守治疗而忽视了病因学检查,从而错过第二次治疗时机。
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风再发作显示出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绝大多数的中风是由于动脉狭窄所致,其机制是1、动脉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的低灌注,就像水渠水流不够造成土地干旱一样,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吸取的氧气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的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
2、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栓子脱落堵塞正常脑动脉致中风。
3、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粗糙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从大腿根部血管穿刺植入鞘管,通过鞘管伤口约2毫米,然后通过鞘管使用导管插入到相应的脑动脉,通过导管做诊断和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是凌锋教授1984年首先开展的。
缺血性中风介入治疗的目的针对脑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急性闭塞,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血管成形技术和动脉内溶栓技术,前者是使用球囊扩张或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使狭窄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从而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流,另外植入支架后使狭窄部位粗糙的内膜重新修复,防止斑块的脱落和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TAS临床适应证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包括TIA或缺
血性卒中),临床体征与供血区域相符, 年龄40岁以上。 颈动脉超声、MRA或DSA任何一项检查 提示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50%。 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狭窄 ≧50%,病人有能定侧或不能定侧的TIA 发作。
PTAS临床适应证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颈部
和颅内血管 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残余CBF: 缺血区活性/小脑活性(R/CE)=a/c 不对称指数=1+(b-a)/(a+b) 缺血组织的血流指数>0.55时,即使在症 状出现6h后开始治疗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时,早期治疗也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和不对称指数>1.5,即使 在严格的时间窗内开始治疗,仍有出血 的危险。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70%,有症状虽然
狭窄未超过50%但有溃疡斑块。
PTAS临床禁忌证
80岁以上高龄者死亡率会增加。
慢性颈内动脉近端闭塞是一大禁忌。因
为血栓常常会蔓延至颈内动脉全长。
PTAS术前准备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三项,
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 会阴部备皮。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术 前3日尼莫地平20mg,2次/日;有癫痫发 作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 术前禁食。 对操作时间长的病人留置导尿管。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 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 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 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 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国外对一组无症状未加治疗的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 声学随访,发现中风和TIA累计发 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患者为60%, 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
0.5%~2.0%。
2.后天因素 与动脉硬化有关,称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占 4.外伤性动脉瘤 又称假性动脉瘤,占0.5%左右。
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
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 见的原因。表现起病急,剧烈头痛、恶 心呕吐,意识障碍与精神失常。脑膜刺 激征多见。亦可形成颅内血肿,产生偏 瘫及意识障碍。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禁忌症: 发病前3个月有过卒中、严重头外伤、颅内出 血史 SBP>185mmHg,DBP>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3周内发生过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卒中症状出现时伴有癫痫发作 48h内用过抗凝剂或肝素 PT>15,PLT<10万/mm3 ,血糖<2.7或 >22.2mmol/L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支架: 球囊扩张式:Palmaz 自膨式:Wallstent,适宜颈动脉
试验证明
1998年全球24个医疗中心的颈动脉支架
治疗病例共2408例 术后30天总的卒中和死亡率是5.8% CAVATAS随机试验表明血管成形支架置入 术与CEA卒中和死亡率相近,为10%。
缺血性脑血管病卒中症状:
美国卒中学会建议易于识别的卒中症状: 1.突发面部、上肢或下肢麻木或无力, 特别是出现在身体一侧时 2.突发意识模糊、言语或理解困难
3.突发一侧或双侧视力下降 4突然行走困难、眩晕、平衡或 协调困难 5突发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 性卒中15% 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13%, 无症状者为1-2% 不同程度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 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
漏斗形)梭形及壁间动脉瘤。 大小:按直径大小分为四类 小动脉瘤: 小于0.5cm 一般动脉瘤: 大于0.5cm小于1.5cm 大型动脉瘤: 大于1.5cm小于2.5cm 巨大动脉瘤: 大于2.5cm
病因
1.先天性动脉瘤 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
状。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此处与动脉 中层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占10%~18%。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缺点: 诱发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伤口出血感染、脑神经损伤、切口 瘢痕处感觉麻木、瘢痕增生、全身麻醉、 肌肉松弛剂和气管插管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优点: 避免颈部切开和全麻 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安全、痛苦轻 解除狭窄,防止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对于ICVD的预防作用肯定。
治疗手段。 PTAS可预防TIA和脑梗塞复发。 PTAS可替代传统的内膜剥离术。
血管成形术并发症
早期:
机械损伤,动脉内膜夹层分离、斑块 破裂、球囊或血管破裂、刺激颈动脉窦、 心动过缓、低血压、脑栓塞、血液动力 学异常、造影剂反应、穿刺部位血肿 晚期: 血管堵塞、再狭窄、支架塌陷、脑 出血和“大脑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 持续性头痛和高血压、癫痫)
PTAS术中处理
全身肝素化:首次剂量按1mg/kg,静脉
注射,每隔2小时减半量给药;或肝素加 生理盐水中,按20-30U/kg.小时,以20004000 U/小时从静脉内输入。造影或治疗 结束时,应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 每毫升鱼精蛋白10mg可中和肝素1000 U 。
PTAS术中处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李衍滨
脑血管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主要为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
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 脉狭窄、急性脑梗塞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治疗技术 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 栓塞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螺旋圈栓塞术和 可脱性弹簧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区 域性溶栓、区域性化疗和区域性止血)和血管 成形术。
PTAS术后处理
维持血压正常或稍低于基础血压。 抗脑水肿治疗:20%甘露醇125-250ml加地米
20mg,静脉注射每6-8小时1次。 辅助性治疗:常用尼莫通注射液5-10mg/小时。 术后抗凝治疗:24小时内肝素1000U/小时,低 分子肝素0.2ml,2次/日,半个月-1个月。 低右500ml,丹参20ml,连用3日。 保持病人安定,给予镇静剂。 术后继续控制性低血压,防止过度灌注综合征。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பைடு நூலகம்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微导管拔出困难,
病人主诉头痛。 预防: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15ml,可共用30-90mg。 治疗: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 20-30ml,注入0.02%的硝普钠溶液051ml,观察血压,硝酸甘油滴鼻,吸氧, 神经安定药物。
PTAS评价
PTAS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本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选择的器械: 6F导引管、Y形带阀接头、加压输液袋、 肝素化。 Magic-3F/1.8F微导管。 溶栓结束,酌情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选择的药物: 尿激酶: 5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手推注入, 20min 滴完,一个剂量不够,可再追加。最多 可在3-6小时内连续使用7.5-22.5万U。有用 48 万U的报道。 rtPA:alteplase 10mg或0.9mg/kg,最大用量 40mg;reteplase 1U,最大用量8U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VD,1/d,10d 溶栓后24h,阿斯匹林,300mg/d,10d; 100mg/d,80d
五个连续重要评估步骤: 证实并图解脑缺血。 预测不经治疗脑缺血的预后。 评估缺血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可能的可逆 性。 预测治疗结果。 选择治疗(有益还是有风险)。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时间窗: 发病6小时以内,基底动脉48小时以内。 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而取决于侧支 血流和缺血组织的代谢状况。可用灌注 成像估算。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a 缺血区,b 病灶对侧对应区,c 缺血侧 整个小脑半球;计算残余CBF。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检查 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 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CCD)包含了两维B超的功能,能检查 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狭窄程度。 超声增强剂进行TCCD(ECCD) ECCD替代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