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阻塞物,但手术风险较高;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操作简便,但存在出血风险。

通过临床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优化策略,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药物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疗效比较、临床研究、优缺点、未来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了脑卒中的大部分病例。

它是由于脑血管的急性缺血所致,导致脑组织缺氧、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甚至组织坏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迫切性,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进行血栓清除等操作,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改善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状况。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治疗选择,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研究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病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残疾。

那么,究竟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哪种效果更好呢?下面,我们将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突破,直接作用于血管病变或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来实现脑血管再通。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输注到脑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病变,立即恢复血流,减少脑缺血面积,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少脑梗死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

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而且并发症风险较大。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虽然操作简单,但溶栓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对比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其中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是MR CLEAN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率和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弱,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状况并不能得到显著改善。

总体上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更好。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事实上,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并不适合。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2T05:37:35.20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期作者:王刚[导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

王刚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供血不足情况,效果理想,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主要由颈动脉狭窄导致,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1],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到程度不一的损害,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颈动脉支架介入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安全有效,并且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更新、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此,本研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

对照组男、女例数为19例和16例,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62.41±3.9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0例和15例,年龄区间44-72岁,平均(62.67±3.42)岁。

什么是介入治疗

什么是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介入治疗脑中风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脑中风显得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脑内微小动脉的血栓形成;2、颅内中小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3、颅外颈动脉的阻塞性病变。

三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中风的成因各站1/3。

欧美可能颅外血管狭窄原因比国人更为重要,而国人颅内原因更多。

随着对颈动脉狭窄重要性的认识和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我国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病例也在逐渐增多。

1、缺血性脑中风的介入治疗-―动脉溶栓术自从8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通过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90年代末国内外都有陆续很多动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成功报道。

Lyden早在1997年就报道血栓局部药物浓度,动脉给药是静脉同等剂量给药的9倍。

动脉溶栓可分为血栓局部的接触性给药和通过供血动脉的区域性给药。

目前,一般采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动脉溶栓一般适应症包括:(1)年龄80岁一下;(2)除基底动脉血栓形成预后较差外,一般没有意识障碍或昏迷;(3)CT检查除外脑出血;(4)时间应在6小时内,但对部分进展型卒中也可延长至12小时;(5)没有出血倾向、出血史、近期手术史或宜出血病变,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动脉溶栓一般采用尿激酶30-150万单位或t-PA 20-100mg. 溶栓药的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术中不断推注小剂量造影剂,直接观察血栓溶解的情况,确定是否停止给药。

2、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动脉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最早由Sundt 1980年报道,早期使用单纯球囊扩张术很高的再狭窄率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国外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了颅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应用。

国内也于本世纪初报道了颅内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

整体看来,颅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仍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市场尚无成熟的颅内动脉支架,仍以冠状动脉支架代替。

颅内动脉支架主要适合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第一段。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脑血管介入

脑血管介入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时间窗: 发病6小时以内,基底动脉48小时以内。 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而取决于侧支 血流和缺血组织的代谢状况。可用灌注 成像估算。 SPECT:a 缺血区,b 病灶对侧对应区, c 缺血侧整个小脑半球;计算残余CBF。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残余CBF: 缺血区活性/小脑活性(R/CE)=a/c 不对称指数=1+(b-a)/(a+b) 缺血组织的血流指数>0.55时,即使在症 状出现6h后开始治疗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时,早期治疗也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和不对称指数>1.5,即使 在严格的时间窗内开始治疗,仍有出血 的危险。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速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禁忌症: 发病前3个月有过卒中、严重头外伤、颅内出 血史 SBP>185mmHg,DBP>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3周内发生过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卒中症状出现时伴有癫痫发作 48h内用过抗凝剂或肝素 PT>15,PLT<10万/mm3 ,血糖<2.7或 >22.2mmol/L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开 颅 手术 的痛 苦 。 文 总结 了对 3例 缺血 性 脑 血管 疾 病 患 者进 行 本 5
云南省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介入治疗的护理 ,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 资 料
表 3 2 患者 强 化 干 预 前 后 生 活质 量 比较 ( s 分 】 组 矗 ,
注 :表 示 组 内干预 前 后 比较 差 异 有显 著 性 ,< . ;表 示 干预 后 与对 照 组 比较 差 异有 显 著 性 ,< . 。 # P O 5 0 / 0 5 9 0
7 孙 桂 玲. 助 式 家庭 护 理 干预 模 式 对慢 性 心 功 能不 全 复发 率 的 自
要 是 为 了 区 分 于常 规 护 理 。 规 护理 对 于 不 可完 全 治 愈 的慢 性 病 常
t cag ulyo f frpo i hoi ha a ue o hneq at fle o e ̄ewt cr c er fi r: i i h n t l
A r d m zd c n o e r l[ .ItJ N r Su , 0 8 4 : a o i o t l d ta J n u td 2 0 ,5 n e rl i ] s
应 , 此强 化 护 理 干 预 非 常 有 必 要 。 研 究 中强 化 护理 干 预 包 括 因 本
3 刘燕, 杨彩 , 家余 . 康 教 育 对慢 性 心功 能 不全 患者 治 疗 的影 谭 健
响[ . J 第四军 医大学学报 ,0 7 2 (0 :87 14 . ] 2 0 ,82 )14 —8 8 4 何桂 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慢性 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
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的心功能 、 焦虑抑 郁等不 良情绪 、 生活
质量 , 增 加社 会 满 足感 , 高生 活 质 量 。 组 L E 及F 强 化 护理 可 提 2 V F s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介入治疗
神经内科 王玉凯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一、动脉性脑血管病
1.头颈动脉狭窄 ① 动脉硬化性动脉狭窄 ② 炎症性动脉狭窄 ③ 外伤性动脉狭窄 ④ 放射性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一、动脉性脑血管病
2. 头颈动脉闭塞 ①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② 脑栓塞 ③ 分水岭梗塞 ④ 腔隙性脑梗塞
注:PI示脉动指数=(Vs-Vd)/Vm,正常值是0.65-1.05,主要 反映血管的顺应性。
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血管成形术
适应症 4. 有明显症状者:


①无严重神经功能损害; ② TCD/CTA/MRA发现血管 管径狭窄>50%;③ TCD示远段低波动性(PI<0.4); ④供血区无大面积梗死灶;⑤由SPECT/PW(MR)I/PET 之一证实局部相关脑组织缺血; ⑥侧枝循环差;⑦病 变血管的结构适合血管成形(<10mm,狭窄处血管成 角不明显)。
颈动脉狭窄的支架血管成形术
适应症:
颈动脉狭窄>70%。 与狭窄有关的脑实质缺血。 与狭窄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无严重的全身器质性疾病。 影像学无严重的梗死灶。 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3周内无严重的中风发作。 颈动脉B超和DSA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
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 轻微神经功能缺损 有颅内出血史,或近6个月有严重脑梗塞史 未控制的高血压,>180mmHg/100mmHg 收缩压<100mmHg,疑为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脑梗塞者,
如分水岭梗塞 血小板计数<10万/mm3 血糖<2.7mmol/L或>22.2mmol/L 卒中发作时有癫痫发作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和妊娠等 已知的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PPT课件
依据。
生化检查
03
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了解患者的
代谢状况和内环境情况。
其他特殊检查评估
心电图检查
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了解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等情况。
肺功能检查
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了解有无肺部疾病或呼吸功能 不全等情况。
神经心理评估
通过神经心理测试等方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 理状态,为手术提供参考。
专家共识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必要性,包括神经内科、神 经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学科的共同参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将不断 创新和完善,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 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血栓形成
血管内血流缓慢或停滞, 血液成分沉积形成血栓。
栓塞
心脏或血管内的栓子脱落 ,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 栓塞。
临床表现与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01
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脑梗死
02
局部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脑栓塞
03
栓子阻塞脑血管引起的脑梗死。
手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操作, 包括导管插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
04 术前评估内容与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优质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和 Barthe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NIHSS 评分和 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教评分为92.54±1.67、91.65±1.97、92.54±1.65,优于对照组89.76±1.54、87.77±1.01、89.55±1.98。

结论:在缺血性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可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强化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的满意度,整体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现阶段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发病会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出现供血障碍,中老年人群属于高发群体,现阶段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会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正在不断地增加,且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1]。

在实施治疗与干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对应的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流,手术治疗起到较好的效果,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干预的过程中,通过严格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方式格外关键[2],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优质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年龄为51岁至75岁(平均63.6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52岁至76岁(平均64.23岁);1.2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据患者介入手术实施治疗的要点,确保患者能够积极进行配合,结合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项问题,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3]。

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差异。

方法随机抽取 2016年 1月~2017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患者 120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60 例。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施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 1 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 1 年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中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改善ICVD 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NIHSS 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血管内介入;单纯药物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该病亦多发于老年人群,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比较高,约占60%,临床常表现出肢体无力、麻木、眩晕、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

探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佳的方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3-5],本研究亦对其展开研究讨论,旨在作进一步的证实,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本院2016年 1月~2017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20例进行研讨,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60 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缪中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缪中荣

颅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缪中荣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血栓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永久残废或死亡,占所有中风发作(包括出血性中风)的85%以上。

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原因有动脉夹层、心脏病、动脉炎、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中风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其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两个,急性发作期和第一次中风发作后,绝大多数的病人在大中风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发作,而这些小发作就像是预警警报一样,往往被忽略,失去第一次最佳治疗时机,而一旦较大的中风发作后一般都要去医院就诊,许多医生可能单纯给与输液或保守治疗而忽视了病因学检查,从而错过第二次治疗时机。

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风再发作显示出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绝大多数的中风是由于动脉狭窄所致,其机制是1、动脉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的低灌注,就像水渠水流不够造成土地干旱一样,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吸取的氧气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的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

2、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栓子脱落堵塞正常脑动脉致中风。

3、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粗糙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从大腿根部血管穿刺植入鞘管,通过鞘管伤口约2毫米,然后通过鞘管使用导管插入到相应的脑动脉,通过导管做诊断和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是凌锋教授1984年首先开展的。

缺血性中风介入治疗的目的针对脑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急性闭塞,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血管成形技术和动脉内溶栓技术,前者是使用球囊扩张或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使狭窄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从而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流,另外植入支架后使狭窄部位粗糙的内膜重新修复,防止斑块的脱落和血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发症的发生; • 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正规操作可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h
13
常见并发症
一、穿刺部位并发症 • 血肿 • 假性动脉瘤 • 盆腔出血 • 动脉夹层 • 动静脉瘘
h
14
产生原因: • 不正规操作; • 血管本身变异。 处理: • 加压包扎; • 手术修补。
h
15
h
16
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并发症及其处理
神经内科 罗国君
h
1
h
2
h
3
h
4
血管成形术
•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支架:
球囊扩张式:Palmaz 自膨式:Wallstent,适宜颈动脉
• 发现血压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时,立即 予多巴胺静滴,若有心动过缓则立即静 推阿托品0.5~1.0mg。
• 合并心跳骤停时,立即予人工心脏按压, 并静注肾上腺素2~5mg。
• 有条件时电击除颤。
h
18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 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昏、头痛、部分性癫痫 发作、意识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早期: 机械损伤,动脉内膜夹层分离、斑块
破裂、球囊或血管破裂、刺激颈动脉窦, 心动过缓、低血压、脑栓塞、血液动力学 异常、造影剂反应、穿刺部位血肿 晚期:
血管堵塞、再狭窄、支架塌陷、脑出血 和“大脑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持续性头 痛和高血压、癫痫)
h
1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 安全性
• 股动脉穿刺,避免对颈动脉窦的刺激; • 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非常安全; •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全身检查可避免
处理:对症处置,必要时使用脱水药。
h
21
h
22
• 颅内出血 原因:高灌注、其它不明原因。 处理:
在128例患者中发生脑出血1例。该患者 为79岁男性,同时置入了左侧椎动脉支架和右
侧颈内动脉支架,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应,予 多巴胺持续维持血压在100~120/50~70mmHg 之间。发生脑出血前2天和当天、脑出血后三
Primary stenting
Secondary stenting
h
5
安全性
• 1998年全球24个医疗中心的颈动脉 支架治疗病例共2408例 术后30天总的卒中和死亡率是5.8% CAVATAS随机试验表明血管成形支 架置入术与CEA卒中和死亡率相近, 为10%。
h
6
PTAS术前准备
•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 三项,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
• 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 心跳骤停 原因:1. 主要见于对颈动脉窦附近的病变进行球
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治疗时;2. 术后低血容量。 发生机制:刺激颈动脉窦导致迷走刺激增加,大
量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导致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量,血压下降,严 重时出现休克,甚至心跳骤停。
h
17
处理
原因:来源于颅外血管的栓子,或操作不当引起 气体栓塞、导管中的微栓子等。
处理: ➢ 正规操作,术中反复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 对大的血管狭窄进行球囊扩张时使用保护伞; ➢ 必要时进行溶栓治疗。
h
20
• 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兴奋、躁动,头痛、恶 心等高颅压症状。
原因:严重血压下降患者,患者解除了血管狭窄, 致局部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增加,局部脑水肿 所致。
次行出凝血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血纤维蛋 白原含量>4.2g/L。患者在术后第7天中午突发 头痛,呕吐1次,2h后行头颅CT检查发左侧枕 叶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h
23
• Morrish等(11)总结了1996年至1999年三个中心 共90例进行CAS手术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并 发症4例,1例为术后即刻出血,3例为迟发性 出血(平均为术后2.8天出血),血肿平均大 小为4.8cm。其中3例患者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及脑室出血,另一例患者伴有硬膜下出血,所 有4例出血患者均无高灌注表现。作者认为由
于患者术前血管严重狭窄,脑内自动调节功能
丧失,狭窄的血管被解除后,即使无明显血压
增高,亦可能由于该血管供应区的过度灌注导
h
8
PTAS术中处理
•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微导管拔出困 难,病人主诉头痛。
• 预防: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 液1-5ml,可共用30-90mg。
• 治疗: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 液20-30ml,注入0.02%的硝普钠溶 液05-1ml,观察血压,硝酸甘油滴 鼻,吸氧,神经安定药物。
h
• 会阴部备皮 •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
有癫痫发作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 • 术前4-6h禁食水 • 对操作时间长的病人留置导尿管
h
7
PTAS术中处理
• 全身肝素化:首次剂量按1mg/kg, 静脉注射,每隔2小时减半量给药; 或肝素加生理盐水中,按20-30U/kg. 小时,以2000-4000 U/小时从静脉内 输入。造影或治疗结束时,应用鱼精 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每毫升鱼精 蛋白10mg可中和肝素1000 U 。
h
10
血管成形术后治疗
• 阿斯匹林(拜阿斯匹林):325mg/天, 半年。
• 氯吡格雷 术前250mg/日,术后75mg/ 天,一个月,50mg/天,一个月。
• 阿昔单抗(Abciximab)血小板糖蛋白 IIb/IIIa受体拮抗剂 首剂0.25mg/kg,iv;9ug/min,
h
11
血管成形术并发症
9
PTAS术后处理
• 维持血压正常或稍低于基础血压。 • 抗脑水肿治疗:20%甘露醇125-250ml,6-8小
时1次。 • 辅助性治疗:常用尼莫通注射液1mg/小时。 • 术后抗凝治疗:24小时半个月-1个月。 • 低右500ml,丹参20ml,连用3日。 • 保持病人安定,给予镇静剂。 • 术后继续控制性低血压,防止过度灌注综合征。
常见原因:导管、导丝对脑血管的刺激、患者对 造影剂敏感,或使用过量造影剂等。
处理:术前常规肌注非那根,术中肌注或静推地 塞米松10mg,和/或术中持续静滴尼莫通,若 血管痉挛严重可予婴粟碱缓慢导管内静推。
h
19
• 脑梗塞: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突发一侧视力 下降,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或不同程度意识 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