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

合集下载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ACS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不完全心肌缺血为特性的一组疾病。

根据心电图体现, ACS 分为 STE-ACS 和 NSTE-ACS。

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即红血栓。

N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非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即白血栓。

无论STE-ACS 还是NSTE-ACS,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都是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抗栓在 ACS 的治疗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过程中含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核心环节,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增进凝血过程。

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每年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ACS 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死亡率分别为 6%和 12%。

大量的研究证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品的联合使用首先能够减少 ACS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另首先,多个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样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是 ACS 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重点及难点,特别在高危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高龄、肾功效不全等。

一、抗血小板治疗首先,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急性期双联(甚至多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必须的。

抗血小板药品重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品,是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大量临床实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明了它可减少冠心病患者的缺血事件。

现在,多数指南推荐ACS 患者起始负荷剂量为160~325 mg (非肠溶制剂),急性期剂量应在 150~300 mg/d 之间,3 天后可改为小剂量即 75~100 mg/d 维持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干扰肿瘤相关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等生理过程,从而起到肿瘤防治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延缓癌症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同时也能帮助肿瘤患者减轻疾病相关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相关的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从而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途径的调控。

此外,同样有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目前还需进一步探究。

首先,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与肿瘤的种类、临床阶段等因素关系密切,故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精确判断。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TRITON
年龄≥75或体 重<60kg
16% 4%
既往卒中 /TIA
80%
GRACE
36% 64%
年龄≥75或体 重<60kg或 既往卒中
/TIA
TRITON-TIMI 38研究将许多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排除在外, 因此在真实世界,上述高危患者的出血风险要远远大于该研 究所观察到的出血风险
1. Antman EM. Oral presentation at AHA 2007. Available at: . Accessed 17 December 2008; 2. GRACE databases (1999–2007). Data on file.
既往卒中/TIA的患者服用Prasugrel的临床净结果有害*, 而年龄≥75岁和体重< 60 kg的患者无临床净获益*
有卒中/TIA病史 是 否
Pint = 0.006
危险 (%)
+ 54
-16
年龄
≥75岁 <75岁
体重 <60 kg ≥60 kg
合计
0.5 Prasugrel更优
*全因死亡、MI、卒中和非CABG相关的TIMI严重出血的复合终点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可更迅速 抑制血小板聚集
103 名 NSTE ACS患者随机接受300, 600 or 900 mg氯吡格雷治疗
50
5 mol/L ADP
40
30
20
* *
*
*
*
*
900 mg 600 mg
300 mg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
10
0 0
*p<0.05 vs 300 mg

心力衰竭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与ACE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01
ACE抑制剂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
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药物与利尿剂的联合应用
02
利尿剂可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肿症状,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
使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与器械治疗的联合应用
血小板活化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血小板活化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从而加重心力衰竭。
血小板活化还可促进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进一步恶化心脏功能。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抑制血小板活化,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 改善预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 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或抑制血小板激活的酶,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的目的。
血小板活化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例如,对于存在出血风险或正在接受抗凝 治疗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此外,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调整药 物剂量或停药。
总之,心力衰竭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正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 低血栓形成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重出血事件。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呼吸困
难等。
肝肾功能损伤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
定影响。
抵抗现象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某 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 现象,需要调整药物或
增加剂量。
05
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ACS抗血小板治疗

ACS抗血小板治疗

新型ADP受体拮抗剂
如cangrelor,可在手术过程中快速逆转抗血 小板作用,降低围手术期血栓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方案研究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危险因素和临床 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研究不同患者对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 反应差异,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治疗 选择。
防止血栓形成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抗血小板治疗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 死、中风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及时、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ACS患者的临床预 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与挑战
01 02
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出血 事件。医生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利弊,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剂量。
01
02
03
抑制血小板活化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 小板表面的受体或酶,阻 止血小板活化,从而降低 血栓形成的风险。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 小板之间的聚集反应,防 止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增加血小板溶解
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促 进血小板溶解,从而降低 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减少 血栓形成的风险。
ACS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NSTEMI/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相似,冠状动脉存在 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但没有完全闭塞,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临床表现为 阵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
STEMI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电图表现 为ST段抬高。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ACS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ACS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Days from admission 住院后的时间(天) 住院后1年
*Event occurrence based on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GRACE) data.2 1. Fox KAA, et al. Nature Clin Pract Cardiol. 2008;5:580-589. 2. Tang EW, et al. Am Heart J. 2007;153:29-35.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ACS预计发病率
预计ACS的发病率将持续增长至2015年
1500 1200
US
600
EU*
300 0
Japan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Datamonitor 2008:A]
7
死亡率 (%)
Overall mortality at 1 year2
第1年 全因死 亡率2
1 year from admission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年上升
•2002-2009年城乡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粗率变化趋势比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
对于ACS患者,需要提高其更长期的预后
Key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S Goal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ACS ACS 管理的关键 Goal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ACS Need for greater reduction in 需要进一步降低CV的 the risk of CV mortality and 1,2 1,2 morbidity 发病和死亡风险 Need for significant early and long需要显著降低早期和长期的C term CV risk reduction without an increased risk of major and/or /或 V风险,但不增加主要和 fatal/life-threatening bleeding1,2 致命性/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

2024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前景分析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近年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物药物,可以刺激血小板的生成与释放,从而在临床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等相关疾病。

本文将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

2.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概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等相关疾病的需求增加。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3.1 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相关的药物治疗需求也日益增长。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等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3.2 医疗技术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成熟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得药物价格更加亲民,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4. 市场竞争格局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目前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格局。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制药公司A、制药公司B等。

这些公司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场份额的分配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5. 市场发展趋势5.1 产品研发不断创新随着技术和理论的日益进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未来的市场将迎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品种,以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治疗需求。

5.2 市场价格逐渐下降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规模效应的发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的市场价格逐渐下降。

这将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经济上可承受的治疗药物,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

6. 市场前景展望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市场前景良好。

抗血小板症(APTS)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23)

抗血小板症(APTS)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23)

抗血小板症(APTS)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23)抗血小板症 (APTS) 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23)抗血小板症 (APTS)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处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为了提供准确和一致的诊断与处理指导,以下是2023年抗血小板症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1. 至少满足以下两项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

- 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2. 存在以下任一条件之一:- 出现出血症状或病史。

- 无明显出血,但骨髓活检显示巨核细胞异常。

处理原则1. 对于无明显出血症状的轻度或中度 APTS 患者,可考虑观察治疗。

2. 对于严重或伴有出血症状的 APTS 患者,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3.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之一或其联合应用:- 血浆输注以提高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 免疫抑制疗法,如皮质类固醇治疗。

- 免疫球蛋白治疗以调节免疫反应。

- 其他针对疾病机制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治疗。

- 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如脾切除手术。

随访及预后1. 对于已经诊断为 APTS 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和功能,以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2. 随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症状和相关并发症,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以上为2023年抗血小板症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这一共识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而更新,以符合最新的诊疗要求。

> 注意:本文档所涉及的内容供参考使用,并非法律依据。

具体的诊断与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2024年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范文

《2024年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范文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篇一一、引言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手段多样,其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然而,术后治疗亦十分重要,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常见的术后治疗方案。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的是同时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本篇论文旨在评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

我们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随访结果等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和整理。

三、疗效评估1.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其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2. 改善预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我们的研究显示,经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性评估1. 出血风险:虽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在我们的研究中,虽然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出血事件,但大部分患者的出血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因此,医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出血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

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多数症状轻微,不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太大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虽然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大部分患者的出血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因此,我们认为双联抗血小板延长治疗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许香俊【摘要】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

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

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血小板;抗血小板药物;受体【作者】许香俊【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动脉、静脉栓塞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方面也有较好疗效。

因此,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不能服用抗凝药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患者的替代策略。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化疗、放疗和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外,抗血小板药物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和凝聚,从而起到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而在肿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也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作用。

1. 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的关联,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减少这些促进因子的释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

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使肿瘤细胞更加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 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血小板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在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而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可以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2.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而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tho b t r l t’ C l b rt n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i rm oi Ti i ss ol oai ) t c a 的 多 中 心 、 机 、 盲 临 床试 验 2 0 随 双
C MMI/ C 一 ( = 5 5 ) O TC S 2 N 4 82 显示 , 氯吡格 雷减 少 AM I
A S治疗 的基石 。 C
1 临床 常用抗 血小板 治疗 药物
根据 作用 机 制 的区别 , 目前 常用 的抗 血小 板 将
药 物分为 以下 3种 :
试 验 在 S E I 者 中应 用 A A 氯 吡 格 雷治 疗 , TM 患 S+ 结 果 显示 比安慰 剂组 梗死相 关 冠状动 脉开通 率增 加 了 3 % .0 6 3 d临床 联 合 终 点 事 件 发 生 率 比安 慰 剂组 患 者 减少 了 2 %。P I C A IY结 果 显 示 氯 吡格 雷 0 C— L RT 平 均每 治疗 2 3人 可 预 防一 起 严重 血 管事 件 。 中 国
改 善 U / S E 患 者 的 预后 。C A IY TMI 2 A N T MI L RT I 一 8
成 A S患者 P I C C 术后血栓 高风 险的机制 。 目前 已有
大 量循证 医学 的证 据表 明抗 血小 板治 疗可改 善 A S C 患 者 的预 后 。因此 , 极 、 效 的抗 血 小 板 治 疗 是 积 有
1 1 阿 司匹林 ( S 通过 抑 制环 氧化 酶将 花 生 . A A) 四烯 酸转 化 成 T A , 少 T A: 导 的血 小 板 聚 集 X :减 X 诱 和血 管 收缩 作 用 。早 期 的循 证 医学证 据 表 明 , S AA 治疗 能将 主要 缺血并 发症 降低 7 %左右 。A C( n 5 T A.

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

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

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创新。

而经常出现的心血管疾病也不是例外。

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的高。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式,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新型抗血小板药替卡格雷(trade name: BRILINTA)就是其中一种颇为火热的产品。

一、什么是抗血小板药抗血小板药在医学领域中指那些能够影响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作用是发挥抗栓效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作为血小板激动剂抑制剂的一种,抗血小板药常用于心脑血管手术中,或针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

二、替卡格雷的特点替卡格雷是目前市场上的一种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属于血小板膜糖蛋白(P2Y12拮抗剂)药物。

因为该drug 对一些其他antiplatelet agents,如普通阿司匹林产生的不良副作用较少,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都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型药物来替代以前的药品。

同时,替卡格雷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强而有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三、替卡格雷的作用替卡格雷可以通过针对ADP 受体的特殊靶向作用,抑制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降低血小板激活水平,减少血栓的发生。

同时,替卡格雷还具有起效快、作用更为持久、不良反应更少等优点,因此将抗血小板治疗带向了全新的水平。

四、替卡格雷的应用范围替卡格雷是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介入手术后口服使用,并持续至少12个月,以降低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和重复再次住院的风险。

五、替卡格雷的副作用虽然替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血小板药,但它因为是一种化学物质,所以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包括:1.出血,如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贫血等。

2.轻微的明显头痛、头晕等。

3.引起味觉和口干,也可引起恶心、泄泻等。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风险增加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联合治疗的疗程以及亚裔或非亚裔 人群氯吡格雷药物基因代谢的差异。 ✱ 医生们应该记住什么?双抗治疗应该在前三周(中国方案)....
132%
CHANCE最新亚组分析
CYP2C19 LoFA携带者并ESSEN≥3联合抗血小板临床疗效差
结果表明,在CYP2C19失功基因携带人群中,如 ESSEN评分≥3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 阿司匹林单药可显著降低90天卒中复发及复合血管 事件。
POINT研究设计
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 Trial
研究目的:在发病12h内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NIHSS≤3)和TIA患者(ABCD2≥4)中,对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降低90天内新发卒中事件的差异,以及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的差异
抗血小板治疗发展历程
缺血性脑卒中/TIA联合血小板治疗历程
MATCH 18months
HARISMA 28months
CLAIR 7days
CHANCE 21days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2010
2013
2018
CARESS 7days
FASTER 90days
SPS3 3/4years
中重度出血事件(GUSTO定义) 双抗不增加出血事件
主要出血(ISTH和PRoFESS定义) 双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未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和
症状性颅内出血
POINT国际评价
James C.Grotta 教授 专题评论
✱“POINT(欧美)结果和CHANCE(中国)结果不同。 ✱ 欧美POINT方案中重度出血是中国CHANCE的三倍,POINT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 抑制肿瘤转移和侵袭: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从而延缓肿瘤的发展。

2. 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由于肿瘤组织内血管的异常增生和血小板的异常聚集,使得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放疗和化疗药物难以有效的到达肿瘤组织。

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生成,从而增加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3. 减轻肿瘤相关的血栓并发症:肿瘤患者常常伴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的减轻肿瘤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研究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蔡 琳 邓晓奇 综述 燕纯伯 审校(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1)The La test Progress of An ti pl a telet TherapyCA IL in, DE NG Xiao2qi, Y AN Chun2bo(Chengdu Cardiovascular D isease Institute,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Chengdu 610031, China)文章编号:100423934(2009)0120102204 中图分类号:R97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等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动脉血管病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洞悉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现状、进展和存在的争议,对于更好地运用该类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就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药;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普拉格雷Abstract: M any clinical studies have confir med that anti p latelet drugs act i m portant r oles t o p revent and treat the cardiac disease,ce2 rebr ovascular disease and peri pherial artery disease,such as as p irin,thienopyridine,GPⅡb/Ⅲa recep t or antagonist,cil ostazol and s o on.I n order t o make use of these drugs better,it is very i m portant that t o know clearly theirmechanis m of acti on,the current situati on of app licati on, advance ment and the dis pute.This article p r 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se questi ons.Key words: anti p latelet drugs;as p irin;thienopyridine;GPⅡb/Ⅲa recep t or antagonist;cil ostazol;p rasugrel 研究已证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动脉血管病变,我们会选择抗血小板药物。

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疗效确切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包括:(1)阿司匹林;(2)噻吩吡啶类药;(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4)选择性的增加血小板内c AMP的药物;(5)P2Y12拮抗剂。

现就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机理,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进展和存在的争议作一简要综述。

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理1.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使环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2的合成。

体内有两种环氧化酶,即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

血小板中只有环氧化酶1,由于血小板是无核细胞,没有重新合成还氧化酶的能力,一旦酶的活性被抑制,其作用可持续至血小板的整个寿命周期。

环氧化酶2存在于内皮等有核细胞中,介导前列环素的合成,阿司匹林对此酶也有抑制作用,但内皮细胞具有重新合成该酶的能力,因此常规剂量下的阿司匹林对具有抗栓作用的前列环素的表达影响较小。

血栓素A2只是90多种血小板激活剂中的一种,因此一般认为阿司匹林是一种相对弱的血小板拮抗剂。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大约30~40m in血浆浓度达到高峰,但肠溶制剂需3~4h血浆浓度方可达到高峰。

尽管阿司匹林迅速从血液循环中消失,但一旦作用于血小板,其对环氧化酶的抑制是持久的,除非有新的血小板合成。

循环的血小板每日更新约10%,因此停用阿司匹林后需5~6d才能使患者50%的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

1.2 噻吩吡啶类药包括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主要通过拮抗血小板ADP受体而抑制ADP 介导的血小板激活。

它们并不影响环氧化酶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也可抑制由切应力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能够产生去聚集作用。

由于血小板功能被不可逆地抑制,其抗血小板作用强而持久,通常停药后仍持续7~10d。

噻氯匹啶是通过其代谢产物起作用的,通常服药后需48~72h才起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皮疹以及腹泻,其发生率可达20%。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约2%,停药后常可自行恢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很低,大约为0.03%,但其病死率却高达25%~50%。

因此主张在治疗的头3个月内每两周查1次白细胞及血小板。

氯吡格雷的作用类似于噻氯匹啶,但不良反应轻而少,尤其无骨髓毒性作用是氯吡格雷的主要优点。

氯吡格雷也是通过其代谢产物起作用,但起效快,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可在6h内达到高峰。

1.3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和释放,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的形成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旦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表面的GP Ⅱb/Ⅲa受体形态发生变化,呈活化状态,能够和纤维蛋白原及v W因子等结合,使相邻的血小板之间形成联结,从而引发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聚集最终都必须通过GPⅡb/Ⅲa受体才能使相邻的血小板经配体连接起来,故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阻断GPⅡb/Ⅲa受体即可消除任何激活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阿昔单抗(abcixi m ab)是临床上首先使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重组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片段,呈量效依赖地封闭GPⅡb/Ⅲa受体。

体外实验发现,如果使用阿昔单抗阻断80%的受体位点,几乎完全消除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而出血时间仅轻度延长,但如阻断受体位点的90%,则出血时间可延长至15~30m in。

动物实验证明,阿昔单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但不影响损伤内皮表面血小板单层的形成。

由于考虑到阿昔单抗的潜在免疫原性、药物作用的不可逆性以及单克隆抗体的造价,于是发明了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这些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含有RG D序列或它的变异体,可占据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

埃替非班(ep tifibati2 de)用赖氨酸残基替代了RG D序列上的精氨酸残基,而拉米非班(la m ifiban)和替罗非班(tir ofiban)则是根据RG D模块所合成的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与阿昔单抗不同,这些小分子药物只特异地作用于GPⅡb/Ⅲa受体,而不与其他整合素结合。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这些药物不象阿昔单抗那样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虽然它们对GPⅡb/Ⅲa受体有高亲和力,但不象阿昔单抗那样强,一旦停止用药,迅速从循环中消失。

因此它们是生物效应短暂的药物,一旦停止用药,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h内就迅速消失。

埃替非班和替罗非班为达到完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其化学计算法得出每个GPⅡb/Ⅲa受体需要大约100个药物分子,而阿昔单抗每个受体只需1.5分子。

血浆中大约25%的埃替非巴肽与蛋白结合,剩下的75%则是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埃替非巴肽的清除半衰期为2.5h,大部分经肾脏排泄。

大约65%的替罗非班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半衰期约为2h。

同埃替非巴肽一样,替罗非班经肾脏排泄,它们的血浆清除率明显受肾功能损害的影响。

因此,对于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的患者应调整用药剂量。

1.4 西洛他唑西洛他唑是一种选择性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它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直接舒张血管。

在吸收后6h内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是一种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停药后48h内血小板凝集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它在肝脏中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该药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少,危险性低。

1.5 普拉格雷2008年获得美国F DA优先审批权的普拉格雷是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血小板表面阻碍P2Y12腺苷二磷酸受体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并发的聚集。

2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及进展2.1 阿司匹林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无可争议的地位。

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约25%。

最新公布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造影与介入联合会ACC/ AHA/SCA I更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指南中指出阿司匹林在PC I术患者中的应用均为I类适应证。

指南推荐:已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PC I术前建议口服阿司匹林75~325mg,证据级别(A);既往未曾服用阿司匹林者应至少于PC I术前2h,最好24h 口服阿司匹林300~325mg,证据级别(B);PC I术后,如果患者不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过敏和出血风险性增加,则建议普通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司林325mg/d,至少服用1个月;sir oli m us涂层支架置入术后至少服用3个月;paclitaxel涂层支架置入术后至少服用6个月。

随后阿司匹林75~162mg/d持续用,证据级别(B)。

2.2 噻吩吡啶类药对于噻吩吡啶类药,由于噻氯匹啶的不良反应后果严重,目前基本上全被氯吡格雷取代。

CAPR I E实验提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可减少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等事件发生8%,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可以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死亡达20%[1]。

近年来对于氯吡格雷的剂量选择研究颇多。

ACC/AHA最新指南推荐PC I患者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为600mg,有研究证实了600mg负荷剂量与PC I术后1月心血管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显著相关,且无出血并发症增加。

更多的研究提示氯吡格雷使用剂量的增加,可以获得更佳的临床预后[224]。

但2008年T CT 会议上哥伦比亚学者报道的CAD I CE研究则发现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 I时使用6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并不优于标准剂量。

两组间住院期间和30d心血管主要事件、出血发生率和最小心肌损伤也无差异。

2.3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血小板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