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合集下载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德育课程体系作者:曹建刚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德育课程作为我国大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贯穿于我国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并不十分完善,导致德育课程开设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主要是对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进行有效的思考。

【关键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若干思考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课程的开展。

一、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整体效果,有助于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德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完善,导致德育课程的开设受到众多的影响。

当前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不清晰目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并不十分清晰,其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特殊要求,导致德育课程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衔接并不合理。

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五爱”新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规范,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小学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

大学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

纵观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其具体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并不十分清晰,这给实际的德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运行机制实践路径探析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运行机制实践路径探析

student Parent society358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忧虑渐多,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主张、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受众。

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危机已经存在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群体之中。

在诸多原因的探寻中,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断层化问题的反思。

高校固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但“根正苗红”的工作也确实没有做好。

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涉及人的精神领域的建构,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国情认识、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应该抓住中小学阶段的黄金时期,使之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实践形式上,都能形成一整套完整、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

1 构建一体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运行机制的着力点一体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运行机制应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机制应该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内容,纵向机制则主要包含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等学段,横向机制与纵向机制应相互贯穿、互相作用。

无论是横向机制还是纵向机制,一体化教育均强调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促进各层次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教育的分工协作,实现各方面、各阶段育人的层次优化与衔接整合。

1.1 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目标即教育所要取得的最终结果,回答的是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体化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总体教育目标之下的各学段教育目标的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总体教育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树立与个人、社会发展要求相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段目标则是由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培养重心。

这是遵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结果,各学段目标之间是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

1.2 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内容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育人效果往往取决于教育内容设置的合理化程度。

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

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

2019/2AB班々永歹卷首语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文/于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吹响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在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是要有精神支柱,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精神养料是必不可少的,这精神养料是长期被哺育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教师的任务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谈的就是人精神世界的建设。

一个人能不能气象万千,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的高度、情怀的广度以及文化的积淀。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就是要“滴灌生命之魂”。

“生命之魂”是什么?一个是德性,一个是智性,这些是需要靠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能获得的。

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探索,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为每个学生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

基础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今天的教决定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这个事业是非常神圣的。

要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第一的立场。

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

课堂要有情感的注入,情感的震动和激荡是引导孩子重要的切入口,精神世界建设就是靠“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建设,真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建设,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工作岗位在国内还是国外,走到哪里都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是我的祖国”,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

课堂教学应该“德智融合”。

教材本身的内涵是德育的家园,也是进行德育的依据,离开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钻研,随意延伸,无限发挥,那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任何一个学科不能见术不见道,更不能见术不见人。

“术”“道”合一的核心是完整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只有德育口号,没有专业能力,学科育人流于空洞;只有专业能力,没有德育融入,学科育人无法实现。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
所谓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是指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落实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专业)横向配合,教育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一致性连贯体系。

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媒体手段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形势下,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为这个体系的构建确定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牢主线。

强调教材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问题,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二、是回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求大中小学加强研究,在不同学段、学科全面融入,使之体现纵向衔接、横向配合、协同联动、逐层递进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一体化地融入教材,突出正确价值观,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制定分类管理策略。

形成了统分结合的策略,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予以统一建设,重点建设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突出其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突出强调了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体化建设要求,对其他教材如何落实德育一体化也进行了全面的安排。

形成落实机制。

为确保教材有效落实德育一体化,形成了国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行编审分离的制度。

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由国家统一遴选优秀专家编写,多级审核。

通过设立
项目、建设基地、积累资源等,加强教材编写的研究。

教材一体化育人力量的发挥,有赖于使用教材的高水平教师,对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培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德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架构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德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德育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包括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整合与优化。

通过明确各学段德育的重点和衔接点,形成德育课程的层次递进和有机衔接,确保德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本文将探索德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通过加强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教学资源;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德育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总结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完善德育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和实践路径,推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德育一体化的建设并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它根植于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土壤之中。

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系统论、教育生态学以及道德教育心理学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一体化的核心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一体化建设正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是北京市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文件,旨在推动北京市各级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实现一体化,建立科学、系统、功能完善的德育体系。

《指导纲要》明确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目标、原则、框架和实施路径。

其中指出,北京市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素养和能力。

《指导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和措施,包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推进德育资源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同时,还提倡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此外,《指导纲要》还鼓励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北京市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一、课程开设的需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所以,诵读《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自古以来,“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头两篇便是针对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而作。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就需要运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家庭和社会扮演着各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角色,共同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情操。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快乐和成就。

学校通过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教育专题讲座、志愿者服务活动、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不仅是学生的温暖港湾,更是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土壤。

德育工作中,家长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家中也能接触到正确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庭教育要注重亲子沟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孝心和友爱之心。

还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亲近和信任。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修养。

家庭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社会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

在社会各个角落,孩子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人际关系。

社会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社会应该给予学校合理的支持,支持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给予学校充分的空间和资源,共同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

社会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社会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1. 引言1.1 概述小学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德育工作,学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德育工作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德育工作,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未来栋梁。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需要全力以赴地开展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字数:219】1.2 介绍“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三位一体”构建模式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合作,共同育人的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中,学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管理者负责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和政策,确保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受到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老师是“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

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要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

通过“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学校管理者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肩负着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

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

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三、工作内容:1、养成教育。

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

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

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四、德育主题操练目标: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加强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3、高年段以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磨练学生意志,正确面对各项挫折,结合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学生不忘恩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立志成材。

构建新时代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构建新时代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构建新时代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新时代,北京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能够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新时代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一、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德育框架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的战略框架,明确各级学校教育德育目标和路径。

首先要从教育部门着手,牵头制定统一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规划,明确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指标,构建起统一的德育框架。

加强各级学校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制定统一的德育方案和课程,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

各级学校要根据本地区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从小做起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整合资源,提升师资水平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需要整合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各级学校要加大投入,完善德育教育设施和资源,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团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各级学校还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教育水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体验。

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班会、德育主题讲座、德育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我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体化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全面、系统、有效的德育教育格局。

二、实施原则1. 整体性原则:德育课程一体化要贯穿于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

2. 层次性原则:德育课程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层次、有序推进。

3. 实践性原则:德育课程要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行为习惯。

4. 协同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德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三、课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

3. 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

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

四、实施路径1. 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德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2. 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班队活动:加强班队建设,发挥班队活动的德育作用。

5. 家庭和社会协同: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五、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2.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德育课程一体化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 师资保障:加强德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

4. 资源保障: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为德育课程一体化提供支持。

5. 评价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动力。

六、总结与反思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德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

为了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种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一体化的课程建设路径,让学生从小学习和培养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德育一体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指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引领全体人民进步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大中小学的教育中,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地贯彻这些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一)整合教材资源,融入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的课程设计中,应当充分整合各个学科的教材资源,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使之贯穿于每一个教学内容中。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分析,使之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二)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德育教育教育是立德培人的事业,而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在大中小学中,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求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营造浓厚的师生情感互动氛围,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在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①李明1,2,高向辉1,孙佳星2,吴双3(1.辽宁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1;2.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66;3.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连续、结构性重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自为战、教学成效不显著,各学段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两层皮”、理论教学与行为实践脱节,师资队伍规模相对不足、专业素质不过硬,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等问题。

应遵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面向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开展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子系统建设,以及各子系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20)06-0014-06DOI :10.16697/j.1674-5485.2020.06.003收稿日期:2020-03-28①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农业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模块化、专题性、交互式教学改革与实践”(19JDSZK146);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L16BSZ016)。

作者简介:李明,辽宁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孙佳星,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吴双,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通讯作者:高向辉,辽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政策制定、思想政治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关注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制定的指导纲要。

本文旨在对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目标、意义以及具体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证据。

二、目标和意义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该体系还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该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全人才,推进社会发展。

如果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一个社会需要具备优秀的公民素质,才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方案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优化为了实现全面的德育教育,北京市的学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道德、公民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各个学科中融入相关的道德教育元素,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此外,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老师应该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方案二: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加强对校风、学风的管理,并积极创建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

要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可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道德模范表彰等,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管理,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和惩戒机制。

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五、方案三:家校合作与社会参与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所以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也是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德育情况。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1. 引言:德育的必要性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德育。

听到德育这两个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德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说白了,就是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这种教育不仅要在学校里搞,在家庭、社区中也是要全面展开的。

就像煮汤圆一样,光有糖和馅还不够,还得用心去调味,让每一颗汤圆都充满爱的味道。

2. 大中小幼一体化:从哪里开始2.1 大:从大环境抓起首先,咱们得从大的方面入手,毕竟“大环境”决定“小环境”。

比如,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像撒播种子一样,把德育的理念和要求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这就像是盖房子,基础要打得牢靠,才不会出现问题。

可以设置德育目标,评估标准等等,让学校和家庭都有明确的方向。

这样,大家都能“齐心协力”,把德育的种子种下去,才能在未来看到丰硕的果实。

2.2 中:学校的关键作用接下来就是学校的角色了。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主战场,当然也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得把德育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

比如说,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古诗词教育孩子们的品德;体育课上,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就像是在做一道复杂的菜,不仅要有主料,还得配上丰富的辅料,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2.3 小:家庭和社区的配合最后,家庭和社区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德育的“起跑线”。

家长们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社区则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像是志愿服务、社区讲座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帮助社会。

这就像是做一个“全家福”大合影,大家都得配合好,才能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

3. 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3.1 挑战:各方配合难在实际操作中,各方配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作者:张尹瑄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24期【摘要】目前,中国大中小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不连续、结构重复等问题。

思想政治与教育教学存在不紧密联系现象,教学效果不显著。

每个阶段面授主要通过的途径和大中小学学生平常的教育管理方面缺少联系,存在教学方面的理论性和实践方面的行为性失控,教师力量匮乏,教师相关专业素养不强,没有完整的保修制度等现状。

遵循纵横向衔接、循序渐进、螺旋形上升的原则,构建课本教材和教师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教师专业素养体系、教育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大中小学各学段其他子系统,应建立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成为一个整体的模式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落实“德育民育”基本任务。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4-0053-02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说到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想到的是观念和德育不同的教育。

语言环境现实意义中的德育,多指“大德育”,一般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层面、道德法制层面、心理素质层面等的教育。

德育一体化是改革开放后为促进德育科学化、健全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而出现的新理念。

对于德育一体化的内涵,有学者进行了综合总结,他们认为德育一体化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运用完备性、联系性、发展性等视角,从宏观、微观、内、外、横、纵视角进行理解。

大中小学进行德育设计是从多方面、多个维度进行的设计。

相关研究人员从思政课以及平常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层面的教育的角度考查,得出德育一体化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横向联系着学校与家庭、社会(以社区或邻里为核心)。

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三者整体良性协同,打造德育一体化网络体系。

有学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德育融合的问题。

有学者进一步探索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希望打造充满活力的大、中、小儿童德育共同体,打造新型大中小德育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整体规划与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和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的系统工程。

它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根据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接受机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探索整体构架,具有衔接性与贯通性等内在特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功能定位的整体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内容供给的层次性、方法选择的适切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弄清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由来,掌握其科学内涵,明确其基本要求,从而统筹各方力量,建立系统思维,打造制度完备、形式新颖的思政课一体化新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作者:阎美凤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2期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德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
个阶段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要求。

德育教育应沿着"活
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路向,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为此,笔者提出在小学阶段应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中学阶段应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大学阶段应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的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domin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hree stages of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se three stages a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levels and requirements should be refl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activities-experience-understanding-internalization" to achieve the leap of the acceptance of moral ethics to experience, discovery, and construction. So,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by experiencing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through the fulfill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of the moral integration in college.
关键词:德育;道德教育;一体化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59-01
0引言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诸育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统称。

德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德育就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规格、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则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要求。

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

因此,道德教育应沿着“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基本路向,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1小学阶段: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培育好孩子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施情感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也是情感品质和能力形成的时期,特别是社会性情感,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着本来的基础和源泉。

如道德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日常生活人与人交往中得到的体验,理智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儿童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美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秩序感和杜威所说的“艺术的本能”。

但是,这些基础是很薄弱的,一点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他们,这些源泉也不是常流常新的,一些杂物就可以污染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帮助学生宣泄不良的情感体验。

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道德情感教育情境,开设专项活动课程及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在情感领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导致新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原有不健康情感的消除,从而培育出好孩子。

2中学阶段: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培养好公民
道德教育中的体验,对于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社会取向转变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统一。

②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核心由提高道德理性转变为培养道德情感。

③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通过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并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生活境遇作出具体导引,让体验者感受到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以实现学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大学阶段: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锤炼好角色
践履即美德论。

其主要涵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他能否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诚心实意地去进行践履(不是简单地去模仿某一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

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品德提高的动力,是品德评价的依据。

社会实践对人品德的形成、修养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

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会
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引导学生建构美好的精神世界,促成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对正义与光明的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行——知——行”使学生从“学校人”过渡为“社会人”。

“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

而“社会人”则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

“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

遗憾的是,在德育的现实运作中,“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存在着脱节和裂变。

“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衡量尺度是“好学生”,而“社会人”的德育目和衡量标准则是“好公民”,这两者本来也应是统一的。

但是,在德育实践中,很长一段间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好公民”教育,而事实却又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好公民”。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事”,到大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理”,青少年道德品格的教育要形成体系,体现一体化,要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中培养。

参考文献:
[1]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1).
[2]廖传忠.论德育教育的和谐衔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曾金山,曾钊新.将德育进行到底[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1,(2).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