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二年级上教案8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语文8《古诗二首》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启发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过程:《登鹳雀楼》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会停顿。

1.初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2.认识生字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尽;(2)易读错字音:入、日。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3.指导朗读录音范读课文。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范读。

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3)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3)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

我们将详细学习这首诗的每一句,理解其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重点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学生观察图片,教师引导描述。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美。

过程: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记录重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互动讨论。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义,并进行课堂互动。

过程: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望庐山瀑布》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解析、重点词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朗读、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8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8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8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文本教学解读《登鹤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两首古诗,皆为远望之作。

《登鹤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眺望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折射出不凡的胸襟抱负。

《望庐山瀑布》一诗,唐代诗人李白紧扣“望”,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雄壮秀丽。

诗文注音并配以插图,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及认识事物,借助插图感知风景观赏美。

1.识写生字。

本课有12个生字要求会读,10个生字要求会写。

其中“楼、依、尽、层、炉、烟、川”既要求认读,也要求书写。

认读“楼、层、瀑、布、炉、烟、川”7个字,借助课文插图或图片,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利用整体认读音节来认读生字“依、欲”,利用左右结构特点识记生字。

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认识“遥、尽、穷”。

先借助熟字比较辨析,再组词识记。

例如:用“遥”与“摇”比较辨析,再用“遥”组词“遥远”,明白得识记“山遥路远”。

“尽、穷”与“尺、究”进行比较识记。

书写“楼、依、烟、炉、挂”5个字时,重点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学习左窄右宽这一类字的写法,注意提醒“木、火”做偏旁时的变化。

书写“尽、层”2个字时,注意“尸”的写法要领: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平行框略扁,主笔长撇要舒展。

书写“照、川、黄”。

“照”上下结构,注意指导“四点底”书写要领:四点排列要平均,别处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略短,呈上聚下散状。

写“川”字时,中间一竖略短且在竖中线上。

写“黄”字时,注意指导“”的第二横要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了“田”。

2.朗读古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古诗。

重点指导读出古诗节奏。

读《登鹤雀楼》可用“二二一”的节奏形式,读《望庐山瀑布》可用“二二三”的节奏形式。

学生在跟读仿照中,把握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差不多读法和节奏。

抓住韵脚的押韵合辙,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明意背诵。

在正确、连贯地朗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背诵古诗。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第一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三、指导朗读古诗、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教案含反思第8课:《古诗二首》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示怀疑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是词汇运用上的一个难点。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古诗文意的理解。
-如《悯农》背后的农民艰辛劳作的背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古诗中的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
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古诗中的意境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尽量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解释。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关于古诗意境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阅读启蒙,诗词珍藏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阅读启蒙,诗词珍藏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阅读启蒙,诗词珍藏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咏志,可以建立和谐社会。

”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小学阶段,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学习古诗词更是有一定的意义。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词元素进行语言表达;三是可以为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而言,《古诗二首》教案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精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二首》这两首唐诗的基本知识(诗名、作者、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朗诵。

2.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思,培养对诗歌的感受力。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古诗进行表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二首》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诗。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全诗描写了诗人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王之涣对人生的感悟和抱负。

在本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的基本知识、感受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展示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

2.《凉州词》《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全诗描绘了西凉的荒凉景象和其所带来的强烈感受,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学生通过朗诵、理解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配着诗词的韵脚朗读,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感受力。

2.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3.绘画法让学生用画笔去描绘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或情感,纵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引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口语、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2.了解《古诗二首》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诗名、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以此让学生对文化知识积累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典籍重温,文化常青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典籍重温,文化常青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典籍重温,文化常青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是我们似乎也越来越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髓,也是我们历史的记忆。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的教学内容就是让我们重温古诗,感受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常青。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名句出处2.通过感悟诗句,增强语感,开拓想象力3.通过课文,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4.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学习名诗佳句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想象力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三、教学内容1.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让他们先感性认识一下。

2.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新学的古诗进行解读。

这样会使学生对古诗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3.古诗中的句式、修辞、词语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可以划重点进行讲解并作个人总结。

4.对于这两首古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写一篇小作文,来说明自己对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进行材料展示,采用连续播放或固定屏幕展示文本形式。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在启方法的帮助下自己去领悟。

4.巩固知识点,要求学生辨析古诗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思维借鉴。

五、教学步骤1.预习:预习课文内容,查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2.学习课文: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新知识点。

3.课堂互动:集体讨论古诗内容,分享个人感受。

4.活动设计:分组完成小作文,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尊重,而且可以通过感受古代诗歌,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古诗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中的思想精华,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文化常青不衰。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8、《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楼”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能理解诗的意境,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及蕴含的哲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1、介绍鹳雀,出示鹳雀的图片,并板书“鹳雀”2、介绍鹳雀楼。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板书“楼”并指导书写。

二、解诗题。

1、鹳雀楼本没有什么名气,因为一首诗让它名扬天下,这首诗就是-《登鹳雀楼》。

板书“登”。

2、说说诗题的意思。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三、知诗人。

介绍诗人王之涣。

四、读诗句。

1、指名读《登鹳雀楼》。

2、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

(1)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讲解现代汉语第一声和第二声在古汉语中叫平声,平声标横线,读得长。

第三声和第四声在古汉语中叫仄声,仄声标竖线,读得短。

仄声中读得特别短的叫入声,画点,读得特别短。

(3)师范读,边读边做手势。

(4)生连读,要求边读边做手势。

(5)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体会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边读边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2、学生交流。

(1)夕阳西下图。

太阳是怎样落山的?通过朗读白日依-山--尽,体会到太阳靠着山一点一点慢慢往下落,最后一下消失在山的背后了。

理解“依”是靠的意思。

出示夕阳西下的动图。

指导朗读第一句诗,要读出太阳慢慢下沉。

指名读,齐读。

(2)黄河奔腾图。

师范读第二句诗,“黄河”二字读得特别夸张,特别长。

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特别长,流入大海时特别快。

出示黄河图。

指导朗读第二句诗,读出黄河特别长,流的特别快。

指名读,齐读。

一二句连读。

(3)师板画山,白日,黄河,感受诗人视野开阔。

诗人看到这些景色觉得够不够?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景色,要怎样做?理解“欲”“更”。

指导读三四两句,指名读,齐读。

3、说整首诗的意思。

4、知道了诗的意思,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围绕着“家乡”这个专题来编写,旨在展现祖国的辽阔美丽,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祖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由两首古诗、三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古诗二首》展现了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景色和庐山瀑布的奇特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黄山奇石》为我们介绍了黄山石“奇、多、有趣”的特点,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奇。

《日月潭》描写了清晨、中午时日月潭的迷人风姿,表达了对宝岛台湾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情感。

《葡萄沟》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及葡萄干的制法,表达了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令人向往。

《语文园地四》要求学生通过火车票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能用“像”说句子;学会写留言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积累描写风景的名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阅读短文《画家乡》,感受家乡美。

知识与能力1.会写38个生字,会认6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意思。

4.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

5.仿写句子,提升说话、写话能力;积累词语、句子并能运用。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描绘的景物,感受自然风光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搜集、背诵其他描写祖国山河的千古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诗文内容,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在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习古诗时,要创造古诗教学的课堂气氛,展示学过的同类古诗,引入新课。

或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后面三篇课文,可通过展示生动、优美的图片、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品味。

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中重要的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展示其他描写祖国山河的优美片段、诗句、谚语等或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古诗二首》2课时《黄山奇石》2课时《日月潭》2课时《葡萄沟》2课时语文园地四3课时8古诗二首知识与能力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说话、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录音,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古诗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通过工具书和课文插图了解诗歌大意,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一首简单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提问: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景?2.揭示答案:描写了白鹅在水中畅游的情景。

3.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这种表达方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尽、更”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楼、黄、层、照、炉、烟、川、瀑、布”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依:右边横不宜过长,捺要舒展。

尽:横折略向上斜,下面两点上下对齐。

层:“尸”竖撇拉长,“云”的第二横稍长。

照:上部左右宜紧凑,四点底排列整齐。

炉: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变成点。

烟:“因”外框要正,里面“大”宜小。

川:第一画是竖撇,中竖稍短,右竖长。

易错提示:层:上面不要多加一点。

照: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炉:右部不要漏写一点。

(3)多音字。

尽⎩⎪⎨⎪⎧j ìn :尽头 山穷水尽jǐn :尽管 尽早(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娄:楼(楼房)——搂(搂抱)户:炉(炉火)——护(保护)挂:挂(倒挂)——桂(桂花)——娃(娃娃)层:三层楼一层灰一层雪(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古诗(播放音频),熟悉古诗及朗读节奏。

明确: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认识作者。

明确: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释题。

明确: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4.“登”还可以说登什么?明确:登山、登陆、登门、登高、登记等。

5.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借助工具书理解“欲、穷、更”。

明确: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欲:想要。

穷:最大化,达到极点。

更:再。

6.同学们,你们觉得太阳什么时候离山近呢?明确:太阳落山的时候。

7.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明确: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明确:傍晚。

2.指名说一二句诗意。

明确: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3.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最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暗示了什么道理?明确:意思:要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就必须再上一层楼。

道理:要想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诗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

我们要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开阔眼界。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登鹳雀楼⎩⎪⎨⎪⎧登楼观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想象登高抒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情于理气势磅礴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画面。

2.导入新课(1)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畅谈对庐山的印象。

(2)谈话激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领略了黄河水的壮观景象,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写景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熟悉诗歌内容及朗读节奏。

明确: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点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雄伟气势。

2.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

小组汇报后,教师点评。

3.了解诗人。

明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其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奇特,意境奇妙,善用比喻、夸张。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成。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弥漫。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河流上。

尺:一种长度单位。

三尺等于一米。

疑:怀疑。

银河:天气晴朗的夜晚,在天空中出现的一条白色光带。

九天:天空,指很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层,最高一层称九天。

5.诗歌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明确:望。

6.“望”和“看”有何区别呢?明确:距离问题。

“望”指站在较远处看。

7.“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

8.思考:“烟”一般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说香炉峰上升起了“紫烟”?明确:白色或灰色。

香炉峰上有瀑布,水汽蒸发到空中,经过阳光的照射,呈现出紫红色,从远处望去,就好像这些紫色的烟雾是从香炉峰上冒出来的。

所以说“生紫烟”。

9.“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的是近景还是远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远景。

从“遥”字可以看出。

意思: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10.“挂”字描绘出了瀑布怎样的形态?明确: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一泻而下的形态。

描写瀑布的诗句拓展: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王勃《郊园即事》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赵孟《水帘泉诗》11.“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什么意思?明确:飞速流动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高。

含数字的诗句拓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12.看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有何感想?明确: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夸张。

形象地描绘出瀑布从陡峭山崖上急流而下的气势。

2.最后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比喻,把瀑布比作银河。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壮大的壮观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超群脱俗的精神面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