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第三章第三节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第3课时《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第3课时《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第3课时《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导学案3课时 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2.了解如何利用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重点难点】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和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课前预习【情景材料】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经历了约130年的时间。

化学反应N 2(g) + 3H 2(g)2NH 3(g)看起来十分简单,为什么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会经历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合成氨工厂为什么需要那么庞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和特殊的生产条件?【预习内容】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填写下列空白:一、氮的存在和固定1.存在地壳中含量只有 ,大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 。

2.氮的固定(1)概念:氮的固定是指 的方法。

(2)分类二、合成氨的反应原理1.反应原理: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下图合成氨装置加热试管中的铁丝绒至红热后注入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可以看到润湿pH试纸变色。

2.反应特点:合成氨反应是一个、、的反应。

3.反应条件:工业上,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为、、。

预习内容答案一、1.0.04% 78%2.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通过闪电等产生氮的化合物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工业合成氨二、1.N2+3H22NH3 蓝2.可逆放热气体分子总数减少3.铁为主的催化剂 400~500℃,10~30 MPa堂中互动【问题探究1】利用课本P9的图1-4氮的自然界的循环来理解如何有效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来生产含氮化合物?哪一种自然过程可能会成为工业化生产过程?【教师点拨】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方法叫氮的固定,把握概念与物质的性质。

分析解答:氮的自然界的循环图中可以找到氮气与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从氮的固定概念出发找到物质间的转化方式与氮的固定的分类。

【即学即练1】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养分,除了可用人工固氮方法(合成氨)获得氨态氮外,自然界雷电现象也是一种固氮途径,经由雷电固定的氮是硝态氮(硝酸或硝酸盐形式),写出氮气转化为硝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组成》课堂导学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组成》课堂导学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组成》课堂导学案一、预习检测1、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铁____ 铜_____ 锌_______ 磷_____碳氦气氖气氧气_____ 氮气______ 氢气______水_____ 过氧化氢五氧化二磷氧化镁四氧化三铁3、记忆化合价:金正非负单质零一价: 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和铜;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负一价硝酸氢氧根,负二价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课堂检测(一)单质化学式的写法A直接用元素符号:(有三类)占单质中的绝大部分。

1、金属单质:例如铁Fe ;铜镁钙汞2、固态非金属单质:例如碳C ;磷硫硅3、稀有气体:氦气He 氖气氩气B用元素符号及数字表示,数字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字表示每一个分子中由几个原子构成。

初中阶段学4个氧气O2 氢气氮气氯气O2中2的含义:每个氧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N2中2的含义:(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利用化合价来写)【知道化学式含义同氧气】1、已知铝为+5价,氧为-2价,写出铝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3 -2(1).写出组成的元素,标出化合价: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Al O(2).求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3×2=6(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正价数(或负价数)Al原子个数=16/3=2 O原子个数=6/2=3(4).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Al2O3(5).检查正误: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 +3×2+(-2)×3=0(三)练习(1)已知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2)已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班级姓名学号三、课后检测1.下列化学式中,书写错误的是()(A)氧化钙(OCa)(B)氧化镁(MgO)(C)三氯化铁 (FeCl3) (D)三氧化硫(SO3)2.化学式Fe3O4的读法是()(A)铁三氧四(B)三铁化四氧(C)四氧化三铁(D)三氧化二铁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铁氧气氦气铜氮气磷硫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过氧化氢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锰碳酸钙氢氧化钙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4.按照步骤写出化学式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1).写出组成的元素,标出化合价: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2).求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正价数(或负价数) P原子个数= O原子个数=(4).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5).检查正误:正负化合价代数和=5.在已给出化合价写化学式:【1省略不标】+3 -2 +3 -1 +2 -1 +5 -2Al O Fe Cl Cu Cl P O+4 -2 +2 -2 +1 -1 +2 -2C O Mg O Na Cl Cu O6.给化学式标化合价(标出划线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面)已知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2N2Fe He C PAL2O3Fe2O3P2O5MgO MnO2KMnO4 K2MnO4KClO3HClO4。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3节 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 酯和油脂教案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3节 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 酯和油脂教案化学教案

第三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3)【教材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后一课时,本节讨论了三类物质:乙醇、乙酸、酯和油脂,与学生已学习过的烯烃、卤代烃、醇、羧酸构成了以官能团为线索的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

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按照“结构---性质--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的明线展示,营养物质之间的衍变为暗线,同时也为选修5《有机化学反应基础》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在高考中常常会和醇、羧酸的性质综合性的考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也是关注的焦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酯、油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酯和油脂的广泛存在、物理性质、用途2、掌握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及反应机理3、引导学生了解油脂与人们的营养、健康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理膳食的理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学生的阅读导学,了解酯和油脂的广泛存在以及油脂的生理功能,教育学生注意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饮食。

2、通过对比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进而理解油脂的相关性质,并能利用酯和油脂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教学难点】油酯的结构组成【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球棍模型试剂:乙酸乙酯、1:5的稀硫酸、30﹪的NaOH溶液、蒸馏水仪器:每组试管各3支(编号为1、2、3),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教学方法】为强化重点本课时采用:复习回顾→对比观察→图片导引→自主学习→老师引导→交流研讨→启发诱导→实验验证→整合概括→拓展提升的方法【学习方法】结合本课时的特点和所涉及的教学方法,以已有的“乙醇和乙酸”的知识为前提进行类比归纳认识新物质酯和油脂,通过亲自动手拼插模型和实验验证,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三节芳香烃[明确学习目标] 1.认识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学会溴苯、硝基苯的实验室制取。

2.知道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苯与其侧链烷基在性质上的相互影响。

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1.苯的结构特点2.苯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无色液态有特殊气味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苯的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1.苯的同系物的概念(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01烷基取代所得到的一系列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一个□02苯环,侧链都是□03烷基。

(3)通式:□04C n H2n-6(n>6)。

2.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苯的同系物一般具有类似于苯的气味的□05无色液体,□06不溶于水,□07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08小。

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中由于苯环和烷基的相互作用会对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09取代反应,硝基取代的位置均以甲基的□10邻、对位为主。

其中生成三硝基取代物的化学方程式为: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苯的结构简式可写为“”,说明苯分子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是交替排列的。

()(2)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中都含有苯环,所以是官能团。

()(3)符合C n H2n-6(n≥6)通式的烃一定是苯及其同系物。

()(4)苯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说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完全相同,不存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形式。

()(5)乙烯、乙炔和苯都属于不饱和烃,所以它们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6)相同物质的量的苯和甲苯与氢气完全加成时消耗的氢气的量相同。

()(7)甲苯在一定条件下与硝酸反应生成2,4,6-三硝基甲苯,说明苯环对甲基产生了影响。

()答案(1)×(2)×(3)×(4)×(5)×(6)√(7)×2.苯的结构简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黑烟B.苯环的结构中不存在双键,但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苯和乙烯均可使溴水褪色,且其褪色原理相同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答案 C解析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溴易溶于苯,发生了萃取,是物理变化;乙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是化学变化。

第三章 第三节《水资源》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三节《水资源》导学案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2、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提高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3、认识水资源的珍贵,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75-84页一、水是宝贵的资源(75到77页)1、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淡水资源仅占。

2、淡水资源中,占绝大部分的是、,少部分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是水和水,这一少部分水仅占全球水资源的。

3、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位。

人居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水日”。

中国将月日至月日定为“中国水周”。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77到80页)1、受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分配和分布很不均匀。

2、从时间分配看,季和季,我国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资源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

季和季则降水较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的漂流甚至出现断流。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3、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丰缺。

水资源占80%以上,水资源仅占20%不到。

原因是:4、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我国北方有平原、平原。

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40%的是平原。

5、通过第3、4两题可知道:我国资源与资源分布不合理。

比如:华北平原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但水资源仅占。

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三、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1、对水资源的利用必须依赖建设。

A、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和的季节变化。

B、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①引黄济青:将水调入②引滦入津:将水调入天津的水③南水北调:将的水调入、地区(1)西线:从长江上游、、引入,解决地区缺水问题(2)中线:由上游水库引水,跨、、、四大流域,经、等城市一直流向、(3)东线:从长江下游附近抽水北上,沿,经过后,分两路输水:第一路向北在山东经隧道穿过,进入,另一路向东,经过,再抵达。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酯导学案选修5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酯导学案选修5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酯(第一课时羧酸)【学习目标】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掌握乙酸的酸性;通过结构分析理解乙酸的酯化反应,讨论分析验证酯化反应机理的方法;通过演示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备,了解液液加热反应的装置;了解其他羧酸的性质。

【学习重、难点】羧酸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学习过程】旧知再现:1.怎样鉴别苯酚溶液与乙醇溶液?答案:方法一:用小试管分别取溶液少许,滴加饱和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苯酚溶液。

方法二:用小试管分别取溶液少许,滴加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的是苯酚溶液。

2.由乙烯和其他无机原料合成环状酯E和高分子化合物H的示意图如下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以下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以下反应的反应类型:X________,Y________。

(3)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环状酯E与NaOH水溶液共热,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1)CH2BrCH2Br CHCH OHCCHO (2)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加聚反应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CH2BrCH2Br;A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F,则F是乙炔;乙炔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则G是CH2CHCl;G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H,则H 是聚氯乙烯;A也能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B,则B是乙二醇;乙二醇被氧化成C,则C是乙二醛;乙二醛继续被氧化,生成乙二酸,则D是乙二酸;乙二酸和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状酯E。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2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导学案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分析掌握温度、浓度、压强(有气体参加)、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馨提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应用。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2)计算公式:v(B)=()c Bt∆∆=()n BV t∆•∆,单位:mol/(L·s)或mol/(L·min),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新知预习: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最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外界条件只起次要作用。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光、超声波、磁场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容器体积而使压强变化的情况:压强增大,浓度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相反,亦然。

情景导入: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是不相同的,那么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又怎样呢?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活动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1.讨论: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金属颗粒大小相当)的铁、镁、铝、钠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谁最快?为什么?【答案】相同条件下,金属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反应速率是镁> 铝>铁。

2.小结: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对客观上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必修2第三节 化学平衡导学案

化学必修2第三节  化学平衡导学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目标】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课前回顾】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 2和H 2尽快地转变成NH 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 2和H 2转变为NH 3,因为该反应(还有很多反应)是可逆反应。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预习】阅读25页,然后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过量的蔗糖溶于100mL 水的过程中,溶解和结晶的速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刚开始: 过程中: 一定时间后:【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剩余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二、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 和H 2O (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在反应CO + H 2O CO 2 + H 2中,将0.01mol CO 和0.01mol H 2O (g)通入1L 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

①、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为_________,逆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②、反应过程中: 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____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___③、一定时间后,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的定义:在 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或 保持 的状态。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全集(全册 共68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全集(全册 共68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全集(全册共68页)目录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共2课时)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共2课时)章末复习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共2课时)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共2课时)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章末复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4课时)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三节物质的组成(3课时)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末复习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2课时)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3节化学方程式(共2课时)章末复习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共2课时)第二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第三节金属防护和非金属回收章末复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目标定向1、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2、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碳酸氢铵是色体。

2、实验证明,在较高的温度下碳酸氢铵会迅速分解,生成有的,还生成和。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的用途有、、、。

2、在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的原因是。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我国古代的有些化学工艺有相当成就,如、、火药的发明、都是举世闻名。

2、可制造光导纤维,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

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

3、_______________的发现、合成和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碳酸氢铵如何保存?2、使用铁锅作烹饪用具,可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元素。

五、练习检测1.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A.点石成金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2.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D.防治环境污染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4.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

3. 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

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酒精、盐、糖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如饮料、盐水等。

2. 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定义。

二、探究溶液的本质特征(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本质特征。

三、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学会使用浓度表示方法。

四、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如稳定性、透明度等。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和浓度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沉淀溶解平衡(1)

沉淀溶解平衡(1)

高二化学-预习学案第三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课前延伸-自主学习★预习自测★问题发现:(想一想,本节课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高二化学—导学案☆课内探究☆AgAg+ + BrAg+ + I (s)Ba BaBa巩固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该物质不溶于水B 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为0C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D 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等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3.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们可以从周围海水中获取Ca2+和HCO3-,经反应形成石灰石外壳:Ca2++2HCO3-CaCO3↓ +CO2↑+H2O 珊瑚周围的藻类植物的生长会促进碳酸钙的产生,对珊瑚的形成贡献很大。

人口增长、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燃烧煤和其他的化石燃料等因素,都会干扰珊瑚的生长,甚至造成珊瑚虫死亡。

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珊瑚生长的原因。

4、在平衡体系Ca(OH)2(s) Ca2++2OH-中,能使Ca(OH)2减小的是()A.Na2CO3溶液 B.AlCl3溶液 C.NaOH溶液 D.CaCl2溶液1 . 在产生了AgCl沉淀的试管中,加入KI溶液,白色沉淀变为黄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I-还原性比Cl-强B. 该实验说明I-还原性比Cl-弱C.该实验说明AgI溶解度比AgClD. KI的加入对AgCl的溶解平衡没有影响2、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1) CuSO4 +Na2CO3主要:Cu2+ + CO32-+ H2O = Cu(OH)2↓+ CO2↑次要:Cu2+ + CO32-= CuCO3↓(2) CuSO4 +Na2S主要:Cu2+ + S2-= CuS↓次要:Cu2+ + S2-+ 2H2O = Cu(OH)2↓+ H2S↑则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A. CuS<Cu(OH)2<CuCO3B. CuS>Cu(OH)2>CuCO3C. Cu(OH)2>CuCO3>CuS D. Cu(OH)2<CuCO3<CuS3. 已知25℃时,AgI饱和溶液中c (Ag+)为1.22×10—8mol/L,AgCl的饱和溶液中c (Ag+)为1.25×10—5mol/L。

高中化学选修二第三章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第三章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第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氧化数的计算方法;3. 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法;4. 能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 氧化数及氧化数计算方法;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法及实例;4.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理解和应用;2. 氧化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法及实例。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生动示范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与合作实验相结合;3. 视频教学与互动问答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

2.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 讲解氧化数及氧化数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氧化数的计算。

4. 演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法及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的重要性。

5.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实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6. 总结归纳,强调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2. 录播课件及视频教学资源;3. 相关化学应用案例和实例。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和习题;2. 总结氧化数计算方法;3. 搜集生活和工业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案例,并进行分析。

八、教学反思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结合生活和实际应用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共4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学生用书》目录(云溪一中·内部资料)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7)第三节化学键 (12)本章测评 (16)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6)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8)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0)本章测评 (2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22)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2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31)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34)本章测评 (38)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38)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41)本章测评 (45)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基础认知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在1869年由俄国化学家____________将元素按照由小到大顺序排列而制得。

2.按照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在元素周期表中,把_______________的元素,按_____________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_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周期表的有关知识(一) (填入相关内容)周期表的有关知识(二)(填入相关内容)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4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5.卤族元素的相关知识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的比较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比较完成下列变化的方程式:氢气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钾投入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锂在空气中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钠在空气中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气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气通入碘化钾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三节乙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三节乙醇导学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高一班第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1课时乙醇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⑴掌握乙醇的组成和性质⑵了解官能团烃的衍生物的概念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如:CH3Cl、CCl4、、 C2H5OH等)官能团:常见的官能团※乙醇、乙酸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均属于烃的。

一、乙醇1.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官能团及名称比例模型(3)官能团:-OH (羟基)※羟基与氢氧根的区别名称区别羟基氢氧根电子式电性稳定程度不稳定较稳定存在不能独立存在,与其他基相结合在一起能独立存在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色、有味的液体,密度比水,沸点,易,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

3.乙醇的化学性质:(1)乙醇与活泼金属反应:如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项比较钠与水的反应钠与乙醇的反应金属钠的变化钠熔成小球在游动,发出“嘶嘶”响声,变小后消失钠在试管部缓慢反应,无响声。

生成气体现象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产生气泡。

检验产物验纯后,气体燃烧,色火焰烧杯壁,石灰水。

验纯后,气体燃烧,色火焰。

烧杯,石灰水。

反应方程式2Na+2C2H5OH2C2H5ONa+H2↑反应实质羟基(-OH)中的氢被钠羟基(-OH)中的被钠结论①钠的密度比水,但比乙醇大;②钠与乙醇反应比钠与水反应的多;③钠与水、钠与乙醇反应的气体产物均为氢气;解释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

结论:钠与乙醇反应比钠与水反应的多。

解释: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

(2)乙醇的氧化反应:①在空气中燃烧:②催化氧化:③被强氧化剂氧化:乙醇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现象CH3CH2OH CH3COOH (乙酸)(溶液褪色)CH3CH2OH CH3COOH (乙酸)(橙色的K2Cr2O7变为绿色)※此反应可用于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目录期表 1期表 2期表 3期律(1)期律(2)期律(3)与热能与电能(1)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与电能(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应速率与限度(1)应速率与限度(2)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的有机化合物甲烷(2)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1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2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乙醇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养物质(1)养物质(2)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1【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预备知识】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 1 H―He 2 Li―Ne3 Na―Ar 长周期4 K―Kr 5Rb―Xe 6 Cs―Rn 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归纳与整理]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 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2.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A.B.C.D.3.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0族主族副族第族A.B.C.D.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知该原子的周期序数B.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原子的周期序数,前20号元素中,阳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减去1,阴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C.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就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D.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还不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5.有 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 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a b;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c>d,则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是A.a>b>c>d B.b>a>d>cC.c>b>a>d D.b>a>c>d6.短周期元素A、B、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A、B、C 三元素应分别为A.C、Al、P B.O、P、ClC.N、Si、S D.F、S、Ar7.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8.已知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所示第七周期填满,元素种类为32 :周期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种类数 2 8 818 18 32 32 分析元素周期序数和元素种类数的关系,然后预测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A.18 B.32 C.50 D.64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9.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元素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计算方法
3.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图解表达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2.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学生讲台及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
2.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讲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实验中的热量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2. 强调热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

2.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相关概念及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学案 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导学案 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第三章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编制人:刘欣欣审核人: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 知道植物体内除生长素以外的其他激素,了解它们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2. 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3. 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重点】1. 植物体内的五种激素2. 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学习难点】1. 植物体内的激素产生部位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2. 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课前预习案【问题导学】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2. 激素间的作用(1)激素间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____________共同调节。

(2)实例:如________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_______的合成,使其含量______,乙烯反过来又________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3)激素作用的实质:对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将买来还未成熟的香蕉和苹果放在一起,若干天后香蕉便被催熟了,这其中蕴含什么生物学道理?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 含义:__________的对植物的_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优点:容易________、________广泛、______________等。

4. 具体作用(1)用________催熟。

(2)用_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

(3)用________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5. 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____________、药物效果、药物毒性、___________、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_______ ______、施用方法、_____________和施用次数等问题。

酯化反应教案

酯化反应教案

篇一:酯化反应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组次:2010级20组组员:罗丽媛、陈方昪、李丹、徐爱贵、姚伟、周康丽设计选题:酯化反应2012 年 11月14日《酯化反应》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简称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第75-76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原理之一。

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酯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小节内容在必修阶段的要求是“知道乙醇、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用“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教科书中对“酯化反应”的认识正是从探究实验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探究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组成,解释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而说明乙酸的这个化学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酯化反应的发生及其条件,帮助学生建立酯化反应的概念。

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反应发生机理的理解,以及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微观’意识”,而难点也正是“酯化反应机理理解,以及‘微观’意识”。

酯化反应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处。

那么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酯化反应究竟藏匿在我们生活的什么地方呢?这个是能引起每个学生的兴趣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中,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同时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有关醋酸的感性知识外,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

但是,由于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时,要采用合适的情景导入,并且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 主编:薛军红学习目标:1.能说出乙醇的组成,用途及物理性质;2.知道乙醇的结构及其官能团; 3、会运用乙醇的结构分析其化学性质; 基础梳理一.乙醇的性质1.乙醇的物理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色 味 状态,密度为 g/cm 3,比水 ,熔点 ,沸点 ,挥发性 ,溶解性 。

(2)乙醇的分子结构 a .分子式: 结构简式: 结构式:2.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 反应中键的断裂位置:(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常用作燃料:②催化氧化:实验:教材P74的实验3-3 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3-4mL 无水乙醇。

2.将铜丝烧热,迅速伸入乙醇中,反复三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1、铜丝变黑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方程式。

2、伸入乙醇中的铜丝变红又说明什么?3、本实验中铜丝的作用是什么?请写出总方程式。

反应中键的断裂位置:结论:乙醇不仅能被弱氧化剂氧化,还可与 溶液或 溶液反应,直接生成乙酸。

3.乙醇的用途 【随堂检学】 1.羟基的符号是( )A. OH B OH ―C -OHD HO ∙∙∙∙∙∙∙∙2.下列关于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B. 可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C.密度比水小 D . 沸点比水高 3.比较乙烷和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碳原子以单键相连 B .分子里都含6个相同的氢原子 C.乙基与一个氢原子相连就是乙烷分子 D.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 4.CH3CH2OH 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下列对其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够与金属Na 反应放出H2 B .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量 C .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下列关于乙醇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作燃料B. 制取乙酸,乙醚等化工产品C. 制造饮料、香精D. 无水酒精在医疗上用消毒剂6.质量为a g 的铜丝放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红,质量仍为a g 的是( ) A.CH 3COOH B.HNO 3 C.CH 3CH 2OCH 3 D .CH 3CH 2CH 2OH7.丙烯醇(CH 2==CH —CH 2OH )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①加成 ②氧化 ③燃烧 ④加聚 ⑤取代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④⑤ D.只有①③④8.下列几组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一组为( ) A.B.C .CH 3—CH 2OH 与CH 3—O —CH 3D.9.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 .羟甲基(-CH2OH )和甲氧基(CH3O -) B .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2—)C .硝基(-NO2)和二氧化氮(NO2)D .羟基(-OH )和氢氧根(OH -)10. (07理综四川)用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CHCl 3中含有的氯原子数目为3N AB.7 g C n H 2n 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 AC.18 g D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10N AD.1 L 0.5 mol/L Na 2CO 3溶液中含有的Na +数目为0.5N A11.(1)乙醇与钾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司机酒后驾车,可对其呼出的气体进行检验而查出,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如下:2CrO 3(红色) + 3C 2H 5OH + 3H 2SO 4====Cr 2(SO 4)3(绿色) + 3CH 3CHO + 6H 2O被检测的气体成分是( ),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12. 为探索乙醇氧化的反应机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

(1)将一根粗铜丝绕成螺旋状,称量得到数值m1 g ; (2)取一支试管,加入3 mL 乙醇; (3) 把上述已称量过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红热后稍冷,可看到铜丝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现象),称量得到数值 m 2 g ,并且m 2_____ m 1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 将冷却后的铜丝伸入试管里的酒精溶液中,可看到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现象)(5) 若将红热的铜丝伸入试管里的酒精溶液中,可看到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现象)(6) 反复多次后,可闻到试管里溶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将从酒精溶液中取出的铜丝烘干后称量,得到数值 m 3 ,则m 3_____________ m 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步骤(3)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5)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还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二课时 主编:薛军红学习目标: 1.能说出乙酸的组成,用途及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结构及其官能团;3.会运用乙酸的结构分析其化学性质;基础梳理1.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俗称 ,是 的主要成分,是 色 气味的 体(状态),沸点 ,熔点 ,易溶于 和 。

当温度低于熔点时,易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为 。

2.乙酸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3.乙酸的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现 象化学方程式 紫色石蕊试液————————Zn 粒NaOH 溶液(酚酞)CaO 固体 Na 2CO 3粉未(2)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教材P 75的实验3-41、向试管中先加入少量碎瓷片,再加入3ml 乙醇、2ml 乙酸, 再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 浓硫酸,连接好装置,缓慢加热。

2、导气管不要插入液面下。

3、注意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得到的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并闻到香味。

现象:结论(反应方程式): 酯化反应的定义: 4.乙酸的用途【随堂检学】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B .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 2H 6、C 2H 4的沸点和熔点高 C .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D .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乙酸和乙醇有一种能消耗完 2.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 .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 .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D .浓硫酸可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3.在实验室制得1 mL 乙酸乙酯后,沿器壁加入0.5 mL 紫色石蕊试液,这时紫色石蕊 溶液将存在于饱和Na 2CO 3溶液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

对于可能出 现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体分为两层,石蕊溶液仍呈紫色,有机层呈无色B .石蕊溶液分为三层,由上而下呈蓝、紫、红色C .石蕊溶液分为两层,上层呈紫色,下层呈蓝色D .石蕊溶液分为三层,由上而下呈红、紫、蓝色4.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向a 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B .试管b 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C .实验时加热试管a 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并加快反应速率D .试管b 中饱和Na 2CO 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 5.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和氢氧化钡溶液的是( ) ①金属钠 ②溴水 ③碳酸钠溶液 ④紫色石蕊溶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6.具有一个醇羟基的有机物A 7 g 与乙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生成10.2 g 乙酸某酯,经 分析还有1 g A 剩余,则A 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 2,气液分离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 2中少量的SO 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8.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乙醇和乙酸 B .乙醇和水 C .醋酸和水 D .苯和水9.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 分解而变成乳酸。

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

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乳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乳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乳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两分子相互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物质,写出此生成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10.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请填空:(1)试管a 中需加入浓硫酸、乙酸各2 mL ,乙醇3 mL ,正确的加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试管a 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加热试管a 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