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与羞感的现象学分析(李朝东)

合集下载

在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三、事例
拣取一些 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 的事 件和典型事例 ,既能 拓展学生 的知识领域 、开 阔其视野 ,同时 ,又能增强思想政 治课 的魅力 ,调动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和积极 性 ,激发他们 的积 极情感体验 ,更好地启动学生 的思维 活动 ,使课堂 活起来 。 如在讲授 初二 《 思想政治 》第 二单 元 “ 法与学校生活 ” 节 时 ,我播 放了一段从 中央 电视 台 《 大家观察 》栏 目录制 的一个典 型案例 ,它讲述 了某 市一 职业 高 中里发生 的骇人 听 闻的事件 :仅仅 因为偷拿 了同学 的 3 . 5元钱 ,一女生在半夜 的寝室里被全班女 生集体 虐待凌辱 了四个 多小 时…… 短短 十分钟不到 的录像 ,引起 了学生的强烈反 响 ,看 的 时候鸦 雀无声 ,每个人都全神 贯注 ,而看完之后全班沸腾 ,
地 发 挥 主体 功 能 。
高他们 的 自 我 学习 、自我教育 的能力 。如在各年级 的教学 中 我都 曾尝试让 学生来当小老师 ,在预 习讨 论的基础上 ,派 一 位代表上来 给同学讲课 。虽然讲 的不 一定很好 ,但充分激 发
了学 生 的兴 趣 。 。 在初二教学 过程 中,我还根据教 学内容和 同学 的要求 , 组织 了模拟法庭 活动 ,通过 活动 ,增 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 使学生在 活动中感到 了政治课教学 的乐趣与魅力 ,从而激 发 了学生对思想 政治 的学 习兴趣 和积极 性 ,且在活动 中 ,增 长

了学生 的知识 和才干 ,又极大地 提高了学生 自我学 习和 自我 教育 的能力 ,有力地促进 了思想政治课 的教育教学工作 。 教学 中 ,使 用 电影 、电视等 电教 媒体以及挂 图、实物 等 直观形象把学 生带进某种特定 的情境 之中 ,以具体 的形象 激

论羞感: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

论羞感: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
舍勒认为 : “ 在 人的精神个体 的意义和要求与人 的身体 需求之间 ,人 的不平衡和 不和谐 属于
羞感 产生 的基本条件 。 ”产生羞感 ,身体 与心灵不可或缺 , “ 惟 因身体属于人 的本质 ,人才会 处 于必 须害羞 的境地 ; 唯 因人在经历其精神 的个 体存在时 , 此存在从本 质上独立于这样一个 ‘ 身体 ’ , 独立 于可能 出 自身体 的一切 ,人处于 能够 害羞 的境地才是可 能的。 ”… ’ 这说 的是 “ 人之所 以为 人 ”的本质 ,而不是 说 “ 羞 之所 以为羞 ”的本质 。在抽象 的意义上 ,人完全可能悬置身体而感到 害羞 , 比如某个想法太 荒唐 而 “ 羞于启齿 ”。人也可能悬置精神 自我而感到害羞 ,比如舍勒接下 来论述 的 “ 身体羞感 ”,实际上是因为禁忌 导致 的 “ 遮蔽 ”文化使 人不愿意让身体成为别人注视 和叙述 的对 象而 已。 舍勒认为人 之所 以害羞 ,“ 归根 究底 , 他 是因为他 自己并在他心 中的上 帝 ‘ 面 前 ’害羞 ”,但是他接 下来又 认为在生命界 的发展 和等级王 国范 围之 内,存 在一种纯粹 的身体羞 感… ,进 而他又将羞 感分为 身体 羞感和精神 羞感 ,显得 比较矛盾 。舍 勒 的羞感理论有 很多不能 让人理解之 处,然而这并不是本文 要着力解决 的问题 ,本文恰恰要借舍勒等人 的论述 来证 明,羞
小孩子见 到陌生人时害羞 ,他可 能并未预见 陌生人会 如何叙述他 ,只是害怕成为陌生人叙述 的对 象而 已。下文将说 明, 即使是小孩子 的害羞 ,也与耻 感有着深层关联 。 最先对羞感做现 象学讨论 的是舍勒 ( Ma x S c h e l e r )。他在 《 论害羞与羞感 》 ( 1 9 1 3 —1 9 3 3 ) 中把羞感看 作人 区别于 动物和上 帝的独特感 觉 ,神和动物 不会害羞 ,但 是人必须 害羞[ 1 l 1 醯。这是 对 的。上帝不会害羞 ,因为他不会对任 何叙述恐惧 ;动物 不会 害羞 ,因为动物没有叙述 能力。但 是舍 勒只是对羞感做 了现象学哲学分 析,并没有做叙述 学分析,所 以他 的羞感理论还 不完 善 。

【推荐下载】浅析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

【推荐下载】浅析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

[键入文字]
浅析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从根本上属于民族国家集体有意识的共同心理体验,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遭遇背景。

下面是为各位朋友准备的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希望能为广大朋友带来帮助。

 相比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不是古代恩德易忘,怨毒难消的个人情感发泄,也不是古代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个人命运生不逢时的怨恨,而是已经属于全民族全国民的集体心理体验。

正如李大钊所言: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

①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的喜怒哀乐产生了世界的风雨雷电;但在中国现代文学里,是世界现实的变迁引起了现代中国人的怨恨。

这种怨恨不仅是《尚书汤誓》对专制暴君的怨恨,更是因民族生存对列强入侵的怨恨;不仅是《击壤歌》对寄生阶级不劳而获的怨恨,更包含对整个国家腐败、人民凄惨无告以及各国侵略者烧杀抢淫国人的怨恨;不仅是对自己前途渺茫命运坎坷的怨恨,更是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中华老大帝国不复存在的怨恨;不仅是底层妇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爱而不得式怨恨,更是中国现代妇女在经历人性、民族、国家、阶级等一系列大解放的历史蜕变中对践踏公平民主、自由正义等现代理念的怨恨;不是对君主无德的怨恨,而是推翻君主建立现代民主的怨恨;不是为治国平天下与光宗耀祖而不得的怨恨,而是对社会痼疾、封建余孽、军阀混战、民族危亡、阶级斗争、国家独立以及每个个体的创造潜力与独立人格被压抑的怨恨;不是为怨恨而故作怨恨,而是在抗击外来入侵与统一国内力量的巨变冲突中产生的怨恨;不仅是农民对贵族与统治者的怨恨,而且是全民对所有侵略者与独裁者的怨恨。

从理论来看,中国古代的怨恨,自兴观群怨到怨愤,从不平则鸣到童心,从哭泣到怨刺,始终没有脱离个体情怀的发泄,不是将一己悲
1。

现象学与科学基础之奠基

现象学与科学基础之奠基

纯粹科学 的探 究具 有指 导和规 范作用 。柏 拉图把 逻辑 视为 普遍 的科学 理论 ,指 出了 科学 如何 可能 的纯粹 观念之 途径 。纯 粹观念 之辩证 法 并非来源 于各种事 实 科学 ,它本 身就 是构成 各种科学 的纯 粹规 律 ,它使 科学 成 为 可能 。 但是 ,胡塞尔 对哲 学 发展 史进 行考 察后认 为 ,哲学在 其发展 的任何 时候——无 论是古代 的柏 拉 图、亚里士多德 ,还是近 代的笛卡尔 、康德 ,黑格尔 ,以及现代 的心理 主义和逻辑实 证主义——
终 的依据 。
欧洲哲 学 的历 史 目的是成为 最高 尚 、最严格 的科学 ,它 表现 了人性 对纯 粹而 且绝对 知识 的不 懈 追求 ,以一种普 遍抽 象 的概念 系统来 认识 世界 。它 一方 面塑造 了 自古 希腊 以来 的西方理 性 主义 传 统 ,即超越事 实和 自然物 、追 求绝对 真理 并 自由思 考和 自我决 定 的最 理 想的精 神生 活 ,坚信理
统 失去 了。胡 塞 尔深 刻地 指 出 ,“ 果 人失去 了这 些信 仰 ,也就意 味 着 失去 了对 自己 ( n ih 如 a sc S l s )的信 仰 ,对 自己真 正存 在 (i e e eb t eg n wa r en)的信 仰 ” 。但是 ,欧洲 科学 的危机 h eS i 虽然 不触及特 殊科学 在 其理 论和 实践上 的成功 ,却彻底 动摇 了它 们赖 以奠 基 的整个 真理 的意 义或 存在 的意 义。存在 、理 性和理 想 的失落使 我们 的时代屈 从于相 对 主义和怀 疑 论 ,并表 征着欧洲人 性 危机 的本 质性 特 征 。 科学性 理想 的 失败直 接导致 了 自然实 证主义 、历史 主义和 世界观 哲学 的反 动 ,它 们的共 同之 处 在于 对 是否存 在 真理 持一 种 相对 主 义和 怀疑 论 。 自然 实证 主义把 世界 整体看 作 不是物理 的就是 心理 的,它 只看 到在时 空 中存在遵 循 自在法 则

从嫉妒到怨恨_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从嫉妒到怨恨_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的鸡舍里投撒农药、把养鱼专业户的鱼塘掘开放水。随着 行动动力,不致成为破坏性的根源。
改革在城市推开,少数敢于创新、依靠自己的胆识和勤奋
但是,随着新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结构的固定化,在穷人
而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又被人贴上各种污名标签——当 (永远是相对的) 的基本尊严越来越受到伤害的时候,而
然,历史地看,首批敢于“下海弄潮”的人,大多是出于 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结构性多余的时候 (甚至社会分层
风尚大有关系:一切都是西方的好,甚至连嫉妒也不例 受到钳制,类似嫉妒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却有了微妙的变
外!但是这种区分,确实透露出一种促进变革的深层愿 化。譬如,在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眼中,当前特别严重的是
望:既需要激发人内在的激情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又不希 “仇富心理”。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怀有仇富心理
种种原因在传统体制中被边缘化了的人,他们在既定的秩 结构也不复是金字塔型,而是类似一场马拉松比赛,不能
序中没有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只好放手一搏。
跟上竞赛队伍者将被永远甩下,掉到社会结构之外 [8)] ,
嫉妒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媒体上报道了 情形就大为不同了。嫉妒不仅可能带着敌意而爆发,还可
种痛苦和羞辱的体验;三是处于劣势者看不到任何改变他 会陷入怨恨。怨恨产生的条件只在于:这些情绪既在内心
们不利处境的希望,为舒缓痛苦和卑下之感,他们相信唯 猛 烈 翻 腾 ,又感 到 无 法 发 泄 出 来 ,只 好 ‘咬 牙 强 行 隐
一的选择就是以自己受损害为代价让处境较佳者也受损 忍’——这或许是由于体力虚弱和精神怯懦,或许是出于
关 键 词 嫉妒 怨恨 怨恨批评 作 者 成伯清,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南京: 210093)
一个社会,不仅具有自己特定的客观结构和发展水 平,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心理状态。当然,我们 无意于将社会有灵化或拟人化,但是,身处一个时代,确 实 可 以 体 会 到 一 种 深 层 的 “ 情 感 律 动 ” (rhythm of sentiment) [1]。不惟如此,有人甚至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 当前人类文明的状态。众所周知,亨廷顿曾经发表过耸动 天下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十多年后,就在同一杂志 《外交事务》 上,莫伊西又提出了“情感的冲突”之说。 根据莫伊西的看法,近年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证明亨廷顿 的观点正确多于错误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认识到当 今世界正面临着“情感的冲突”,即西方世界表现出一种 恐惧文化,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陷入到一种屈辱文化,而 亚洲的大部分则呈现出一种希望文化 。 [2] 其实,莫伊西 心里颇为不平的是,恐惧和仇恨的相互对峙,让作为旁观 者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坐收渔翁之利,得以专心于 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东方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怨”与“恨”[权威资料]

东方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怨”与“恨”[权威资料]

东方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怨”与“恨”摘要:“怨”和“恨”是中韩两国悲剧美学中重要的范畴之一。

通过对两者的文化根源、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概念既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差异。

“怨”和“恨”都是以悲感为核心的悲剧美学范畴,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阐明东方悲剧意识的总体特征。

1. 序论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关联。

韩国作为汉文化圈的国家,汉字和儒释道思想是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基因”。

“怨”与“恨”作为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悲剧美学范畴,两者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点。

同时,由于受到各民族所处的外在自然环境、内在意识结构等的影响,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少差异。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怨”与“恨”的比较研究,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阐释形成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对中韩两国的悲剧美学的特征加以深层把握,梳理东方悲剧美学的总体特征。

2. 作为中国悲剧美学范畴的“怨”2.1 “怨”的流变在中国文论中,“怨”一词最早见于孔子的《论语・阳货》中那一段著名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怨”中的“怨”,“主要是指抒情主人公对人生多遭受的不幸、苦难和死亡的抒写,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情感的自然流露”,“还包括对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愤懑和谴责”[1]。

通常而言,“怨”意与“怨恨”、“抱怨”等相通,是一种从诗歌的功能出发,强调诗歌社会批判作用的概念。

孔子之后的诸多中国文论家们都曾对“怨”这一概念做出过阐释。

钟嵘应该是最为重视“哀”、“怨”等悲剧意识的文论家。

他在《诗品・序》中将诗的品格划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古诗十四首”等被列为“上品”。

在赞扬这些作品时,直接采用“怨”、“哀”等概念。

可以说,钟嵘的“怨”同样来自于孔子的“诗可以怨”,但是其内涵却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拓宽和细化。

钟嵘对“怨”的阐发,使得“怨”从单纯的政治悲剧意识逐步走向更为复杂、细腻的社会悲剧意识、人生悲剧意识。

唐代的韩愈进一步阐释“诗可以怨”,认为诗不仅“可以怨”,还可以“不平则鸣”。

舍勒羞感理论下的中国古代女性羞感解读

舍勒羞感理论下的中国古代女性羞感解读

舍勒羞感理论下的中国古代女性羞感解读
俞杭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0)4
【摘要】羞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与人的超动物性的爱、道德、美感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

女性羞感尤为独特,它具有“居间”的特性,在他人的“注视”中得以产生,在“转回”中,呵护女性个体价值,促使美的诞生。

羞感在爱的调节下对性本能进行规制与降服,架构起了从快感通向美感的桥梁,并与“美的德性”连结,引导生命趋向高贵。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俞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4
【相关文献】
1.舍勒对羞感的现象学分析及其启示
2.舍勒对羞感心理的现象学分析
3.羞感:道德生成的情感机制——马克斯·舍勒羞感理论解读
4.羞感:道德生成的情感机制——马克斯·舍勒羞感理论解读
5.在自我与他人之间
——论舍勒与萨特对"羞感何以发生"的还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羞耻感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研究(1)

羞耻感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研究(1)
Judith Lewis Herman 得出的结论是:羞耻是一种高度敏感的自我意 识状态,自我在这种状态下产生了分裂,是想象其他人眼中的自我;相 反,内疚状态下表现为自我统一。
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差异比较
Kaufman 从生理和心里机制角度将羞耻称作一套集本能的、受大脑皮 层下控制的、对刺激做出的短暂心理反应。将内疚看作是一种学习的行 为,这种行为本质上包括自我引导的责备或轻视,随后发生的羞耻到引 起内疚的行为构成了全部内疚经验的一个部分。Kaufman还认为责备 和轻视机制是被用来作为一种避免产生羞耻感经验的保护策略,有些人 已经产生了一套应用模式,他们能够很好地应用自我责备和自我轻视机 制来避免形成羞耻经验,然而,这能够导致一种内化,他将这种羞耻事 件的自我强化序列称为“羞耻螺旋”。
文化因素
林虹认为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 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羞耻感是个体自觉遵 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任何人有了羞耻感,才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可以说,羞耻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庭,起着良心发现、 纠正错误、抑制罪恶的作用,它可以有力地遏制人的消极行为和不良道 德发生。
在东方学者的研究之中,更加关注的是羞耻在东方文化中对个体行为的 矫正。
研究方法
作者使用的是综述研究,将中外对羞耻的研究进行总结比较。
主要观点
羞耻指向自我,有逃避倾向;内疚指向行为,有补偿倾向。 羞耻感在我国出现淡化甚至缺失,可能是由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入侵所造
成的,羞耻感只有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才会得到支持。
羞耻感与内疚感差异的比较
羞耻感与内疚感是是十分相似的负性情感,也都同为道德情感。
Ruth Benedict认为羞耻感是一种文化或社会价值的行为,而内疚感是 源于对一个人的内在价值的侵犯。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作者:李山岭张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08期语文教学中围绕文本存在多重情绪,交互感染。

借鉴孙绍振阅读三主体说[1],可分为三:即文本蕴含的情绪、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

三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方式、先后、目的均有不同。

从情绪发生的先后看,文本蕴含的情绪无疑是最早发生的。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受到作者的制约而又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

不同文体的文本都蕴含着或外显或内隐,或强烈或平淡的情绪。

诗词作品,以抒情、言志为职,感情多鲜明强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情绪色彩平淡的作品则需要细细品读,方可体悟有所得。

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应在第二(这并不否认学生阅读文本或许早于教师)。

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体味文本情绪,准确把握,并把这种感受转化为语言,转化为可准确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文本情绪、能被学生理解、能感染学生的语言。

这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和良好的表达力,捕捉作者的情绪,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记录并传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在最后。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感受文本的情绪,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

教师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绪体验能够接近文本情绪,是因为作者、学生、教师所生活的世界有共通性,这种人类共通的情绪情感可以超越时空和文化的阻隔。

再看三种情绪发生的方式。

文本蕴含的情绪,或一往情深、往而不返,如屈赋、杜诗、辛词,沉郁而执着;或旷达超逸、入而能出,如庄子散文、李白歌诗、苏轼词作,清爽、洒脱而飘逸。

这与作者主体的精神性格特质密切相关。

然而这些情绪却在文字中静默着,等待着读者去唤醒,去碰撞出情感的火花。

它是经过理性过滤的感性存在。

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发生方式是理性控制下的感性体验。

一方面教师必须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体味文本的情绪,以感性去撞击感性,唤起文本情绪;另一方面又需要组织语言、确定表达方式、选择表达的时机,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这是理性的过程。

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态度~~下(七)

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态度~~下(七)

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态度~~下(七)人的身心是一个具有自动适应性调节功能的系统。

而各种各样心理障碍的症状是身心在自发调整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心理治疗的目标不是要迅速打消症状,而是利用症状。

一位抑郁者每天最抑郁的时候就会上床躺下,然后就会自责:这是嗜睡啊,这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啊,我什么时候才会好呢?心理医生告诉他:明天起,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准时上床,躺一个小时。

观察自己在想什么。

很多抑郁者并不知道弗洛伊德的躺椅,但是他们最痛苦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躺下。

只有躺下才能接近无意识。

一个强迫症的来访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定时定点主动重复所有的症状。

这些症状是心灵发展出来处理冲突的方法。

不要以为你比无意识聪明,如果有更好地冲突解决方法,就不需要症状了。

如果能够在冲突中从容选择,就不会选择症状。

尊重无意识,尊重症状,尊重疾病。

98精,就是身体的最高形式。

神,就是心灵的最高形式。

分,就是分解析,就是辨析。

精神分析就是分解辨析身心各种现象。

而此分解辨析的前提是纯然的观察身心。

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纯然地观察身心的态度。

99问:精神分析难道不是一场骗局吗?答:是。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参与这场骗局被骗?答:在生命的各种骗局中,你总要选择一个。

问:为什么不选择真诚的生活,不选择不要被骗呢?答:在象征符号界的生活中,并无此选项。

问:照你这么说,那婚姻、家庭、国家、真理、正义、环保、慈善、宗教、艺术也都是骗局了?答:我没这么说过。

这些东西都是真的,值得赞颂的。

问:你自己是不是个骗局?答:我是,你也是。

100精神分析的总体方法学基础,也就是精神分析者对待身心各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它有以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内观。

内观是指对身心现象纯粹的、实事求是的觉知。

第二,慈爱和悲悯。

这两者是对精神分析者的道德要求。

虽然所有人都在幻想着一门能够摆脱人类社会道德“束缚”的科学。

但是这门学科是不存在人间的,即便最纯粹的物理学、最超脱的宗教也不可避免要纳入道德的视角。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
路文彬
【期刊名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来看,羞耻感之于人类是一种具有本能自我保护作用的心理现象,亦是显示人类优越于动物的高贵生命意识,其中潜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然而时至今日,羞耻感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却已经格外淡漠,甚至遭到了人们的蓄意敌视.这种情状的发生,固然是由多种原因促成,但文学所起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本论文的旨意就是试图明确文学在这一问题上应该负有的责任,通过对20世纪以降中国文学事实的剖析,透视出它究竟是如何参与对于人类羞耻感的解构的.
【总页数】9页(P173-181)
【作者】路文彬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J], 魏韶华;武菲菲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意义--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J], 张桃洲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J], 李俊国;张晓夫
4.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俗化问题的思想提纲 [J], 於可训
5.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断代问题讨论综述 [J], 亦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沧东电影《诗》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性分析

李沧东电影《诗》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性分析

影视动漫21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影片《诗》围绕老年女性美子展开叙述,年过花甲的她靠着一份护工的工作与外孙相依为命,但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美子,每天依旧精心打扮自己。

在《诗》中,美子的身份是多重的,她是外婆、母亲、学生、用人,更是一名诗人。

美子女性角色的丰富性不仅体现为身份的丰富,更体现为美子女性意识的丰富,她的女性意识是多重的、复杂的、细腻的[1]。

在影片中,她作为参与者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生,纵使命运不堪,她也依旧活得像“诗”一样纯粹。

一、遗忘与建构《诗》这部电影不仅让人们开始思考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更让人们对女性意识有了新的认识。

在某种意义上,李沧东是巴赞纪实美学的继承者。

即在电影与现实对应的关系中,叙事结构即事件的完整性应受到尊重,电影的本性在于展现事物的原貌。

李沧东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传统社会下真实的伦理世界,以及伦理世界崩塌下人们的茫然。

他的电影通过简短的对话、平淡的叙述,最大限度地再现人物、社会、现实。

而其电影中的女性,经常充满力量,本身就代表着现实的矛盾与复杂[2]。

(一)遗忘《诗》中的遗忘与建构是既平衡又对立的。

老年女性正在被刻板印象扼杀,被社会遗忘。

李沧东用《诗》打破了传统刻板印象,从美子的女性视角去窥探社会、窥探人性,其以女性意识的多重性作为核心,建构了诗意般的影像。

美子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纯净感,她努力地发现生活中诗意的东西,但病态的社会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美子,这让她对这个社会愈来愈失望,最终导致遗忘。

遗忘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丧失。

美子的遗忘,最直观的体现是阿尔茨海默病——美子与大自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无论是大树、花还是杏子,美子对自然生态有着对诗歌一样的眷恋。

这与影片中男性们的工业化痕迹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些痕迹也暗含着对自然生态的掠夺,如外孙严重依赖电脑等电子设备,男家长把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男记者脖子上挂着相机等。

在现代化社会中,这些工业产物看似不足为奇,但与美子和女孩母亲显得格格不入,无时无刻不在说明这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

山东省济南市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

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精神分析的态度李孟潮

精神分析的态度李孟潮

精神分析的态度(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态度(李孟潮)一精神分析的态度(李孟潮)一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只有一种态度: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对真理的尊重和理解。

人本主义者说:共情理解、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

并且认为这是说有人“应该”有的态度。

其实这是在描述精神分析过程中的某些产物。

开始精神分析前,你需要学会真诚地面对所有心理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多么可怕、丑陋,同时,你要悬置所有的道德和价值判断,通过这样的“中立”态度和均匀悬浮注意,你可以达到对所有心理内容的真诚地接纳。

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你会出现对另外一个人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的确是个美好的时刻,两颗孤寂的心接通了,暖流在你们体内流动。

有些时候,你会为此感动地想哭。

往往在共情理解这个片段出现后,接着就会出现症状的缓解。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以为是共情理解,是这种温暖造成了好转。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治疗风格——“共情理解越多越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发现、制造更多的共情理解吧,让治疗的50分钟的每一分钟都充满共情理解吧。

”太多人造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号召、一种道德的训诫。

如果一个治疗师不被允许他可以“恶”,他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到“善”。

一个治疗师只有知道他可以对来访者产生愤怒、讨厌、仇恨等等情绪和感受,只有知道他的这些感受能够被他的同事他的督导师带着不判断的态度倾听,她才可能去理解来访者。

治疗师正是通过的那些负面情绪,自己面对来访者时产生的愤怒、讨厌、仇恨等情绪(反移情)产生了理解后,才能够理解来访者。

要包容别人,你首先需要包容自己。

二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包容”的态度,包容的过程里面就包括了“中立、被动、隐身”,就包括了均匀悬浮注意,就包括了“神入”,就包括了“体验逼近-体验远离”,就包括了参与-观察,就包括了主体间互动,就包括移情-反移情,就包括了投射性认同,投射性反认同,投射性转认同……这漫天飞舞的术语都是在描述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每时每刻都不同,每次又有相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

意识及其意向体验的现象学澄清

意识及其意向体验的现象学澄清

意识及其意向体验的现象学澄清
李朝东;董春莉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1
【摘要】“意识”是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概念有“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最基本的含义,前者作为意向体验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作为“内意识”或“自身意识”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分析,试图对意识及其意向体验进行现象学的澄清.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李朝东;董春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2
【相关文献】
1.从意向现象学到生存现象学——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之差异 [J], 王昌树
2.胡塞尔的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对意识现象学所面临的困难的解读 [J], 刘少明
3.感知与意向性——解释体验内涵的一种现象学尝试 [J], 谢辉基;杨振之
4.现象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本体描述与意向构造 [J], 赵刘;程琦;周武忠
5.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J], 倪梁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撒娇与拒绝媚俗

精神撒娇与拒绝媚俗

作者: 李朝东[1];丁言[2]
作者机构: [1]不详;[2]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精神;身体感觉;媚俗;羞感
摘要:在现实的困窘和生存的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和救世的责任受到怀疑和拒绝,个人性开始隐匿并陷入一种绝望的境遇,他们彻底放弃了坚守着的精神立场,试图谋求与现实社会的任何妥协可能;理想主义在粗鄙化的现实中变得面目全非,肉体和灵魂的分离使'惶恐'、'痛苦'、'媚俗'等精神撒娇成了从精神立场上撤离的知识分子个体生命的基本姿态;拒绝媚俗就是要回复人的羞感,以提高生命力并完成对个体自我精神尊严的呵护.。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

・论文・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00871) 钱铭怡 刘兴华 朱荣春【摘 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评定,研究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

 方法:147名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53人,女生94人,平均年龄为2012岁。

所有的被试填写了羞耻体验量表(ESS)、羞耻感现象学评定量表。

 结果: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符合羞耻感的‘自我取向’性理论。

对于不同羞耻倾向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高羞耻组倾向于更强烈的自我否定,表现出更多的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

作者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的评价,当其产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负性情感体验,易羞耻者表现得更为严重,更加否定自己和逃避现实。

【关键词】 羞耻 现象学评定 自我取向Phenomenological R esearch of Sh ame among College StudentsQian Mingyi,Liu X inhua&Zhu R ongchunDepartment1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1(100871)【Abstract】Objective:T o study shame of college student through phenomenological method1Method:147college stu2 dents(male53,female94,average age2012)were inv olved1Each subject was asked to describe his/her pers onal shame experience,which was rate on phenomenological dimensions1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s(ESS)was used either1R esult: The finding from phenomenological rating was in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self orientation”1S tudents with stronger shameproneness showed tendency to attributenegative events to him/herself1Conclusion:Shame is an acutely pain ful experiencethat inv olves a marked self-focus(self oriented)em otion1Shame proneness tended to have stronger sense of w orthlessness and powerlessness and have much m ore strategies of denying and escaping in hard situations1【K ey Words】 Shame proneness Phenomenological rating Self-oriented 九十年代以来,羞耻(Shame)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看来, 如此看来,圣经文化通过亚当和夏娃偷食知 识果的宗教隐喻, 识果的宗教隐喻,来说明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 是人真正成为人的最终根据。 是人真正成为人的最终根据。偷食禁果之后的 第一反应是“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第一反应是“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 道自己是赤身露体的,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 道自己是赤身露体的,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 为自己编作裙子。 隐即现, 为自己编作裙子。”隐即现,用无花果树的叶 子以障其阴这一遮掩性动作实际上直接把性器 官暴露在自我意识中, 官暴露在自我意识中,既标志着人类性意识的 觉醒,也使得“羞感”成为人之为人的标志。 觉醒,也使得“羞感”成为人之为人的标志。 就是说, 就是说,人成为人的标志是在性爱关系中通过 对性器官的自觉和性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羞耻 感。
身体羞感与精神羞感
羞感产生于较高的意识等级与较低的本能知觉的碰撞。 羞感产生于较高的意识等级与较低的本能知觉的碰撞。羞感 作为一种保护个体自我的必要性的感觉, 作为一种保护个体自我的必要性的感觉,是个体在回顾自身 时面对较低级的本能追求与较高级的普遍性冲突中进行价值 选择时而表现出的两种意识等级的对立, 选择时而表现出的两种意识等级的对立,这种感觉分化出两 种不同的形式:即身体或生命羞感与精神或灵魂羞感。 种不同的形式:即身体或生命羞感与精神或灵魂羞感。 身体羞感作为生命之爱是指向愉悦之物的感官感觉的本能冲 是人在面对生命感官的本能感觉中产生的, 动,是人在面对生命感官的本能感觉中产生的,因而性爱是 这种生命之爱或身体羞感的集中表现; 这种生命之爱或身体羞感的集中表现; 精神羞感则表现为精神和灵魂之爱的价值选择功能与生命本 能之间的冲突,它是人面对精神人格、 能之间的冲突,它是人面对精神人格、思想或神性存在时产 生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力。 生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力。 两种形式的羞感在本质上都是个体在面对普遍性时对个体自 我的呵护。 我的呵护。
那么, 那么,知识树和生命树究竟有什么象 征意味呢?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征意味呢?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圣经》中的知识树( 《圣经》中的知识树(tree of knowledge)和生命树(tree of life)主 )和生命树( ) 要是回答两个问题: 要是回答两个问题: 吃知识树的果子, 一、吃知识树的果子,是为了解决人 成为人的问题; 成为人的问题; 吃生命树的果子, 二、吃生命树的果子,是为了解决生 死的问题,即回答生命的有限性。 死的问题,即回答生命的有限性。这两 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清楚的标示出神—人 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清楚的标示出神 人 的异同问题。 的异同问题。
一般说来,神和动物不会害羞。 一般说来,神和动物不会害羞。因为害 羞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身体和精神。 羞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身体和精神。神没有 身体,动物没有精神。害羞总是在某人(或 身体,动物没有精神。害羞总是在某人( 自己)面前害羞。 圣经》 自己)面前害羞。《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 食禁果以神话的形表达了害羞的实质: 食禁果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害羞的实质: 受蛇的引诱,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 受蛇的引诱,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 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 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 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神怕 他们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 他们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便 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 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 是把他赶出去了。 创世记》 是把他赶出去了。(《旧约全书·创世记》) 旧约全书 创世记
揭开神话对羞感神秘而形象的表达, 揭开神话对羞感神秘而形象的表达,可以 看出,羞感总是根源于对某种理想的“ 看出,羞感总是根源于对某种理想的“应在之 与现实处境的矛盾经历。 物”与现实处境的矛盾经历。人在上帝面前感 到害羞,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精神和身 到害羞,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 精神和身 的矛盾境况的自觉。 体——的矛盾境况的自觉。 的矛盾境况的自觉 因此可以说, 因此可以说,人在神面前的害羞只不过是 身体与精神之间矛盾境况的隐语表达,所以, 身体与精神之间矛盾境况的隐语表达,所以, 面前害羞” 代表人或神) “在X面前害羞”(X代表人或神)这一羞感的 面前害羞 代表人或神 形式结构实际上意味着“ 形式结构实际上意味着“人的身体在精神面前 害羞” 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表达就是受Id( 害羞”,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表达就是受 (性 欲望)支配的“自我” 超我” 道德) 欲望)支配的“自我”在“超我”(道德)面 前的害羞,他是在他心中的“上帝”面前害羞。 前的害羞,他是在他心中的“上帝”面前害羞。
在舍勒看来, 在舍勒看来,羞感和怨恨是两种不同的精 神品质:前者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感, 神品质:前者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感,后者则 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感。 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感。两种心理现象在现代 社会中价值感上的消长正好反映出现代伦理意 识出现价值颠覆的品质问题。 识出现价值颠覆的品质问题。 舍勒通过对怨恨意识的现象学考察, 舍勒通过对怨恨意识的现象学考察,讨论 了现代伦理意识与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差别, 了现代伦理意识与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差别,阐 明了现代市民伦理的起源、 明了现代市民伦理的起源、形成机制和基本原 通过对羞感的现象学考察,弄清从“ 则;通过对羞感的现象学考察,弄清从“爱” 怨恨”的转化而出现的价值颠覆的原因, 向“怨恨”的转化而出现的价值颠覆的原因, 并依此完成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之正当性基础 的重新论证。 的重新论证。
舍勒关注时代精神气质的品质及其结构: 舍勒关注时代精神气质的品质及其结构:生活世 界的现代性不能仅从政治—经济结构来规定和把握 经济结构来规定和把握, 界的现代性不能仅从政治 经济结构来规定和把握, 也必须通过人的体验结构来规定和把握。 也必须通过人的体验结构来规定和把握。 在舍勒看来, 在舍勒看来,人心秩序和世界秩序具有某种相关 把握人心秩序( 性,把握人心秩序(Ethos)与世界的价值秩序 ) (Wertangordnung)以及体验结构的关系是每一 ) 时代赖以作出具体价值评价的基础; 时代赖以作出具体价值评价的基础; 人心秩序即体验结构转型了, 人心秩序即体验结构转型了,世界之客观的价值 秩序也必然产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性的个体—群体 秩序也必然产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性的个体 群体 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基本质态: 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基本质态:表现为人对世 界的情感性价值评价态度由“ 界的情感性价值评价态度由“爱”(Liebe)转变 ) 怨恨” ),因而出现了 为“怨恨”(Ressentiment),因而出现了“价 ),因而出现了“ 值的颠覆” 值的颠覆”(Umsturz der Werte)这一价值意识 ) 结构的深刻变化。 结构的深刻变化。
为什么说吃知识果的宗教隐喻是为了说明人何以成 为人的问题呢?原来,在古希伯莱文中, 亚当” 为人的问题呢?原来,在古希伯莱文中,“亚当”、 “泥土”是同音字,意思是“人”;“蛇”和“知识” 泥土”是同音字,意思是“ 知识” (knowledge)都有“性爱”(sex)的意思,在早 )都有“性爱” )的意思, 期希伯莱文化中,最深刻的知识就是性爱的知识( 期希伯莱文化中,最深刻的知识就是性爱的知识(to know,性爱),比如说,Adam know Eve(亚当认 ),比如说 ,性爱),比如说, ( 识夏娃),其含义是“亚当和夏娃同床” 就是说, ),其含义是 识夏娃),其含义是“亚当和夏娃同床”。就是说, 圣经》形成时期的希伯莱文化中, 在《圣经》形成时期的希伯莱文化中,对一个人最深 入的认识就是性关系,亚当和夏娃的性爱行为( 入的认识就是性关系,亚当和夏娃的性爱行为(to know)才能使他或她自知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亚 )才能使他或她自知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 吃知识果即通过苏醒的性意识或 当和夏娃吃知识果即通过苏醒的性意识 性爱行为而 当和夏娃吃知识果即通过苏醒的性意识或性爱行为而 自知自己为人;但他们不能像神一样永远活着, 自知自己为人;但他们不能像神一样永远活着,耶和 华把他们赶出伊甸园而没有吃到生命树的果子,所以, 华把他们赶出伊甸园而没有吃到生命树的果子,所以, 人和神之间具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神是永恒的, 人和神之间具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神是永恒的, 而人必须担当起自己终有一死的命运, 而人必须担当起自己终有一死的命运,自觉到自己生 命的有限性。换言之,人永远成不了神! 命的有限性。换言之,人永远成不了神!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一切性 爱均可追溯到一种重建一个整体的本能” 爱均可追溯到一种重建一个整体的本能”。 在人的生命形式中, 在人的生命形式中,性爱被看作是羞感的 条件。 条件。人的具有选择意向的性爱与动物单 纯的性本能或繁殖本能的区分是性羞感产 生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 生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动物使自己的 性器官隶书于它的行动系统和神经中枢器 官;而具有羞感的人则倾向于使性隶属于 一个生命整体。 一个生命整体。
二 羞感的现象学分析
所谓“羞感” 所谓“羞感”,是指人的指向超生物性目的的 精神意向在回首自己的身体时发现自己被束缚在一 种深受时空限制的极其贫乏的动物性生存状态的心 理情感体验和生存处境。 理情感体验和生存处境。羞感作为一种区别于动物 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感觉,它只存在于人的身上。 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感觉,它只存在于人的身上。动 物可能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诸如畏惧、恐惧、 物可能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诸如畏惧、恐惧、厌恶和 虚荣心等感觉,但动物基本上没有羞感。 虚荣心等感觉,但动物基本上没有羞感。羞感体验 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是和人的超动物性的思维、 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是和人的超动物性的思维、 观察、意愿、爱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观察、意愿、爱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舍勒对羞感与怨恨的现象学分析
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 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 李朝东
一 现代伦理危机的根源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了科 学和知性的繁荣, 学和知性的繁荣,却最终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 义统领着一个“人欲横流”时代的到来, 义统领着一个“人欲横流”时代的到来,因而在欧洲思想界 不断传来这样的声音: 欧洲人性” 不断传来这样的声音:“欧洲人性”(enropaischen Menschentums)已经陷入危机! )已经陷入危机! 危机的根源何在?德国天主教思想家、伦理学家、哲 危机的根源何在?德国天主教思想家、伦理学家、 学人类学的奠基人马克斯·舍勒 舍勒( 学人类学的奠基人马克斯 舍勒(Max Scheler,1874— , 1928)以知识社会学的言路试图审理现代伦理危机的根源, )以知识社会学的言路试图审理现代伦理危机的根源, 从胡塞尔现象学与韦伯的历史社会学的综合角度探究资本主 义新教伦理的精神问题, 义新教伦理的精神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市民世界观及其 伦理所引导的生活秩序、人心的秩序、 伦理所引导的生活秩序、人心的秩序、情感体验等问题的重 以为人类提供一个重建信仰的基础。 审,以为人类提供一个重建信仰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