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融入生活的实施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一、注重典型事例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将道德理念融入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比如通过故事教学,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利用日常教学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讲述一些有关友情,诚信,勇敢等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讲诚信,不作弊,勇于面对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树立明确的榜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教师要做一个正面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正能量人物,如消防员,医生,社会志愿者等,来学校做报告或者分享交流,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榜样。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用他人的优点来激励自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吸收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组织情感体验活动通过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些道德价值和情感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孤儿院或者养老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感恩和关爱的力量。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做一些关爱他人的事情,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五、家校合作共育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在学生的道德养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育人。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一些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参观,座谈,家长会等,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让品德融入生活
让品德融入生活中王完小: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要求老师打破常规的长期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老师的指引帮助下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
从最熟悉的家庭、学校开始逐步深入地走进广阔、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
利用小学生渴望探索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性、自主性。
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做到品德的内化,这就是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实施。
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一、贴近真实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现在好多《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现实较远,只限于书本,避开了现实生活中特别真实的东西,人为地造就了“纯而又纯”的理想世界,造成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况。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过于枯燥,甚至千篇一律。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书本上学的东西无法与周围的生活沟通起来。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不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的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其产生心灵的震撼。
学生的内心受到震动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通过思考会更加深入其心。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用真心充分感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提高思想深度和品德的高度,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
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媒介。
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本门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品德教育是我们一生都需要继续学习的课程。
如何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力量和价值,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意味着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
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琐事、社会事件、人际关系等向学生传递品德教育的理念和知识。
当学生在校园里看到同学遭受欺凌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明白欺凌行为的伤害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正直、勇敢等品德来面对挑战,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坚韧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生活变成了品德教育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自身上下功夫。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品德修养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只有自己拥有了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元素。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职业生涯等向学生传递品德教育的内容和理念,让学生从身边的老师身上汲取知识和力量,形成自己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标准。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主题教育周、品德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魅力和影响力。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也应该加大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关注和引导。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交流、教导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让家庭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温床和助推器。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需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偏差、世俗化现象严重,这对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摘要】小学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德育工作,需要采取生活化的策略。
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通过点滴细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互助和友爱。
营造人人尊重、互助友爱的氛围,让学校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园。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生活化策略对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策略、校园文化、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互助友爱、德育主题教育、价值。
1. 引言1.1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德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补充,更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德育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小学德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生活化的德育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为了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来规范师生的行为。
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
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都镇湾麻池小学曹娇云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在品德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与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
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让教学与生活接轨呢?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联系生活,增强教材的亲和力。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空,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甚至是枯燥的,难于理解的。
为达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联系生活来增强教材的亲和力,便于教学实施。
如在教学《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让教材具有亲和力。
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各民族代表歌曲,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在引出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时点出是咱们湖北省的,拉近与故事中相隔两千多年前人物的距离。
这样在课始就很轻松地引领学生走进了教材。
二、有效引入教学资源,再现生活情境。
教材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文中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需要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如在教学《民族团结一家亲》中为了突破难点,我以鲜活感人的孔繁森事例体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无私支援;又引入“蒙牛”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事实,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只有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这样学生便在生活鲜活的实例中深切感受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融共存,心连心,手牵手的不变情怀。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内化情感。
下面是我教学《我会交朋友》一课时中的片段:活动四益友损友1.师:友谊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朋友多了路好走,然而在你身边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到底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让我们在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对人的道德、精神、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有指导的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人文素质。
作为一项全面的教育工作,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思想品德教育离生活有些远离的情况,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学生的接受度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从关注实践出发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实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地起到实际作用。
而要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我们应该注重关注社会生活实践,把社会生活实践作为我们教育的切入点。
例如,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就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应的例子,鼓励孩子节制物质欲望,等等。
只有让孩子在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注重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方式,它强调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教育,创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其中真实地体验,进而学会应对生活中的不同情境。
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需要采用情境教育的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对应到不同情境下,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道德选择的后果,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道德选择。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制定一些情境案例,引导孩子分析和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三、注重学生需求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要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需求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打造适合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
例如,如果学生热爱运动,那么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比如在体育教育中讲解运动员的精神品质、团队协作请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体育的关系,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和喜爱。
四、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所以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定,也需要注重实用性。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品德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并没有将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因此,我们需要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品德素质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只有拥有责任感,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优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比如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每天轮流扫地、擦桌子,这样就能让学生们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样的,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支持,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种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规范和健康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讲座、举办有关道德方面的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有关道德的电影、读有关道德的文章,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第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品德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只有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在家里,让学生们每天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等,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样的,在学校中,老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运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品德课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孩子道德情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让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如何让小学品德课不枯燥无味,生活化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深刻领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呢?本文就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谈一下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用有生命力的案例贴近生活案例教学可以是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生动有力的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可以选择有生命力的案例来贴近生活。
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爱护动物的重要性,可以讲述一些宠物被虐待的案例,让学生由此引发爱护动物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或者通过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公共场合尿裤子的故事,教会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行为准则等。
二、体现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情感愉悦、增强其自我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堂所讲的内容,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用温馨真挚的故事情节,体现孝心、友爱等美德,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德带给人的内心愉悦,引导学生向着这些美德努力靠近。
三、讲述有趣的故事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场景设置等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道德观念、认清是非界限等。
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生动故事的内容讲解,通过有趣的故事中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
四、课堂互动课堂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利用课堂游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加,老师讲课也会更加轻松自如,达到生动有趣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要生活化、情感化,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创意,充分利用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让教与学更加顺畅流畅。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融入生活、服务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融入生活、服务生活思想品德课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服务生活、指导生活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适时地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诱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学习《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讲述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关爱、鼓励,回忆起与恩师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高潮,“尊师”的话题自然切入,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
二、各抒己见,评判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选取生活中的两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
例如,八年级上册《与友同行》一节内容,我出示了这样一则两难案例:小东和小宁是好友,小东学习成绩很好,而小宁的成绩总不能令人满意。
小东在小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小宁复习功课,很晚才回家,常常没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为此,小东也觉得很为难。
我接着提出:小东应该继续帮助小宁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分成了两派。
有的认为:应该继续帮助。
因为朋友之间必须互帮互助。
有的则恰恰相反,认为:即便是帮助朋友,也应掌握一定的分寸。
针对这种情况,我顺势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学内容随之展开。
最后,我又让学生们出谋划策,为解决小东和小宁之间的困惑想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这样,教学目标顺理成章地达到了。
三、活动参与,指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例如,八年级上册《网络上的交往》一节,由于学生们对网络这个新生事物有一种模糊的认识,有些同学在行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
探究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探究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小学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品德知识,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下面将探究几种小学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品德课堂,让学生能够感知到品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当学习友善的品质时,可以讲述一个班级的友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友善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式。
二、模拟情境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行为,提高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
在学习诚实的品质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诚实带来的好处。
三、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品德课堂的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谈论感人的故事、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刻理解品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四、游戏化教学将品德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品德行为。
在学习守时的品质时,可以设计一个时间比赛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体验守时的重要性。
五、学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品德课堂适合采用学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思考和探索品德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实际操作和行为实践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和行为实践中体验品德行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的活动,比如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品德知识。
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需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下面是一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具体主意。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品质的美好和重要性。
可以利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以身作则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处事原则,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高尚道德品质的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实际情境,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四、参与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帮助他人,或者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五、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教授道德课程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道德困境。
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身作则、结合生活实际、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美好。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生活是品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是生活最好的教材。
生活和品德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来说,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探讨如何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提倡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助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塑造健康的品德价值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友好美德等。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点滴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晨会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讲解,教育他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等。
在食堂用餐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排队、不要挤推等,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不要说脏话、尊重他人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正直、礼貌、勇敢、善良等美德贯穿于学生的一举一动之中。
二、开展情景剧演绎情景剧演绎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品德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各种具体的情境当中,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表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的话题,如“捡到钱包该不该归还”、“看到同学欺负他人该不该助一臂之力”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亲身感受正确和错误之间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体验,给予品德教育更直接的感染力。
三、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些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自我审视,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找出改正的途径。
老师可以定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感动和启发,引导他们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激发出自我提高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教育方式,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要让品德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第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每个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品德教育的起点。
家长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语言教育、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例如,告诉孩子“勤劳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爱心可以带来幸福快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孩子对道德、良好习惯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教育课程。
教育课程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把品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学习懂得尊重、谦虚、诚实、爱心、公正等品质。
这些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道理,更要让他们体验道理的好处,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习惯。
例如,在素质教育课程中通过游戏、案例、讲故事等方式,向学生阐述“自信不是无所顾虑,而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识”,“诚信是立足长远的必要条件”,“独立思考可以让你更深入地独立思考”等道理。
第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道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对道德、良好习惯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助人为乐、环保、思想品德比赛、公益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实质意义,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了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把道理活学活用。
第四,心理建设。
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需要有有效的心理建设。
在当今日益快速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学生面临着各种的挑战和压力,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和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课程、心理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情绪的正常变化,并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和情绪的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也可以促进他们的道德、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综上所述,要让品德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并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家庭教育、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和心理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思想品德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要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的含义和价值,教师需要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故事启发思考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关品德的寓言故事、童话,如《小蝌蚪找妈妈》、《卖西瓜的小贩》等,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道德,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扮演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想品德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情景,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
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探究,使思想品德教育不再单纯是理论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义务服务活动,如扫街、助残、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服务中体验到与他人相处时,对自己品德素养的感悟。
四、通过游戏互动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游戏是很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开展团队合作游戏、情感培养游戏、道德考验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学习道德、品德。
五、通过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话题,引导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力求达成共识和答案。
同时,让学生挖掘案例,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公正、公平、正义等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有道德,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让品德走进生活(三年级品德教案设计)
三年级品德教案设计:让品德走进生活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通过品德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三年级,我们应该注重让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品德教育的力量和魅力。
我设计了一份品德教案,让品德走进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品德的含义和价值,认识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意识和习惯。
3.学会品德的表达方式和应对策略,提高沟通与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品德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达方式。
3.品德行为的规范和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1.如何将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和习惯。
3.如何提高学生品德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课程设计第一节: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例子引入,比如:小明在校园里捡到一块钱,他不知道是谁掉的,他把钱举到空中,让大家看到了,把钱交给了校长。
请问,小明的行为是不是一种好的品德表现?2.讲解通过引入的故事或例子,让学生了解到品德的含义和价值,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的品德表现,品德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3.活动在班级中进行小组讨论或采访活动,让学生们围绕品德教育的主题展开讨论,了解同学们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节:品德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达方式1.引入通过小组讨论或采访活动,搜集多个品德案例,鼓励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善行。
由老师介绍品德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达方式,如:友爱、尊重、诚实、守时等。
2.讲解通过讲解品德的应用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品德教育的实际意义,也让学生们明确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活动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围绕品德教育的主题展开展示,比如:制作海报、写作、朗读等。
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真切表达品德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品德行为的规范和应对策略1.引入通过前两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把品德养成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把品德养成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品德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将品德养成教育融
入到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活动的参与和
体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下面将从班级、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具体阐述如何将
品德养成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对于班级层面来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主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开展品
德养成教育活动。
在班会上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行为观;在主题讲座中邀请社会名人或老师进行道德故事讲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
审美意识;班级可以开展才艺展示、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才艺和参与公益事
业来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学校层面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品德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一
些具有道德内容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德的真谛;在体育课上,引导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和体育精神,培养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学
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展览、演出等活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评价和表彰
优秀的品德表现。
社会层面对于品德养成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
合作,开展品德养成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
他人的快乐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通过历史的反思和故事的诠释,
培养他们对于英雄模范和优秀人物的尊敬和爱国情怀;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学校开展
讲座、座谈会,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小故事和人生经验,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思品和社会课已经成为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两门课程。
这两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然而,如何让小学思品和社会课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其教育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小学思品和社会课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计。
为此,教师们需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教育要求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实践经验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和教师们应该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在思品课堂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要性;在社会课中,可以邀请当地的警察、环保专家、消防员等机构,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积极进取、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加强家校合作,互相激发在让小学思品和社会课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家长们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其所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家长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家庭式社会实践、亲子游戏、社区义务服务等,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活经验相辅相成。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例如“亲子课堂”、“家庭游园会”等,与学校一起完成课程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品德融入生活
让品德融入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
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摘要】在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利用生活案例、融入社会实践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道德情境、增强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参与热情。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通过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并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心和素质的社会成员。
【关键词】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实践能力、案例教学、道德情境、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品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1. 引言1.1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浮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品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明辨是非、守规矩、讲道德,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栋梁之才。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道德、智慧和身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1.2 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实践场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生长土壤和实践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抉择和价值取向,而思想品德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在这些抉择和取向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是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是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成才。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存在着教师说教多、学生参与少、知识性强而生活性弱的问题。
如何将品德课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展现和实践品德,成为了每一位品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生活化教学策略指的是将抽象的品德理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发地感悟品德、实践品德,在实践中提高品德素养。
那么,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生活化教学策略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环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验和实践品德。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设计一些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认识并实践品德。
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剧、小品、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品德。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情感化教学。
品德教育是一门注重情感教育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感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其能够真正动情于品德之美。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家园合作、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验他人之美,感悟他人之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互动化教学。
互动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品德、实践品德。
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小组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品德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情感。
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表现和实践品德,从而真正使品德教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融入生活的实施策略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为生活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它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教育家陶行知有精辟的论述:“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因此如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人。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
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也是每个老师应该认识到的。
例如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我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都熟悉的时间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哪里找到了“春姑娘”,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
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
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非常地高兴。
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的都非常自然!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设计《我的成长历程》活动中,我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中的隔阂,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创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邀请怀孕的妈妈谈十月怀胎的感受,并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通过打热线电话传递孩子与父母间的真情,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
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之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之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做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
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
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三、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主题,为了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回家,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标志,并发展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学的,路上要经过那些地方,有哪些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点,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并引导学生画出简单的上学路。
同时让学生平时过马路时注意观察交通安全标志,并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交通标志,介绍在哪儿找到的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在上学路上如果遇到各种交通标志应如何做。
为了强化学生对交通规则的
认识,我进行了模拟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游戏,比如“听红听绿听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分配角色,我根据内容创设各种各样的情节内容,学生在模拟的交通状态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最显著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
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其次,有目的的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调查了解、参观访问,例如在讲《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让学生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呢?孩子仅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是无法了解的。
因此我就让孩子们课前回家收集了一些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的照片,问小时候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情景,尤其是生病时的情景,课堂上讲给大家听,当时孩子很受震撼,讲者讲的声情并茂,听者听的津津有味。
当时孩子们就表示“我们回家以后要帮爸爸妈妈干点活,他们干活太累了。
”“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们也要照顾他们”“我们要听话,不让爸爸妈妈为我们费心。
”这些做法,对刚
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感兴趣,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现了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
以上事实说明,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创设广阔的生活领域,使他们走进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一方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奠基。
《品德与生活》课程给我们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和努力,我发现孩子喜欢探究了,热爱学习了,懂得实践了,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还要灵活的去理解、运用。
同时,我也深信,在这门新课程旋转舞台上,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的展现自己!更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