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与心理和逻辑之辩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的本质对于认识的本质,主要有两种理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在人的主体内部进行的,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
客观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强调外部客观事实决定了认识的内容和形式。
二、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有感觉认识、思维认识和实践认识三种。
感觉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直接感觉。
思维认识是通过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
实践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
三、真理问题真理是认识的目标和价值,是认识活动的根本原则。
哲学上关于真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符合经验事实和实践的;批判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对成功解释再生产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性意义的反映。
四、认识的规律和过程认识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辩证法的基本三个方面:否定性、内部联系和发展性。
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觉和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内容。
五、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种。
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感觉的主观性、理性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条件限制。
客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认识的方法和价值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实证主义、唯理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主义等。
实证主义重视经验和实践,强调科学实验,主张以观察和实验为认识方法。
唯理主义主张理性和逻辑,重视推理和思辨,主张以逻辑和理性为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思维和方法,重视综合和矛盾的处理,主张以辩证和综合为认识方法。
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认识论,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探讨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和本质。
它是研究人类认识及思维活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旨在揭示认识的来源、特点、发展和规律。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基础性学科,涉及多个重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的来源与对象认识论首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对象。
认识的来源主要包括经验和理性两种途径。
经验是指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取知识,理性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而认识的对象则包括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外部世界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内部世界则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
认识的本质与形式认识论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形式。
认识的本质是指认识活动的实质性内容,包括认识的结构、动力和目的。
而认识的形式则是指认识活动进行的方式和规律,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的研究。
认识的限度与能力认识论还涉及认识的限度和能力。
认识的限度指的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即认识能否达到绝对真理的问题。
认识的能力则是指人类认识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包括认识的发展阶段和途径。
认识的价值与方法最后,认识论还包括认识的价值和方法。
认识的价值在于指导人类实践和改造世界,指导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而认识的方法则是指认识活动的规范和路径,包括科学方法、哲学思辨等认识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认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涵盖了认识的来源与对象、本质与形式、限度与能力、价值与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思维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 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top-1.gif (159935 bytes)
知识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它的社会特性。比如,知识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资 本(social capital)。知识的社会学将检验社会和知识如何互动。
通过经验、观察和推理,个体或者文化获得了知识。知识的传播已经被人 类学的扩散理论所检验。发明的扩散理论探讨了引导人们获知、尝试以及 采纳新观点或者措施的各种因素。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知识的发 展。 其他的定义 知识是“与经验、上下文(Context)、解释和思考(reflection)结合 在一起的信息。它是一种可以随时帮助人们决策与行动的高价值信息”— T. Davenport et al., 1998。
第2页Βιβλιοθήκη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江怡
通常认为,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从古代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以认识论 研究为中心,对认识的形式、过程及结果等的研究成为认识论的主要内 容。但在西方哲学家看来,这样的认识论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对思维内容的 概念化整理,而是包含了对认识活动何以可能的理性追问。事实上,康德 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更重 要的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当然,如果把认识论也看作一种形而上学的 话,就不会对此提出怀疑了。)因为“……如何可能”这样的问题形式包 含了对所询问的对象之所以成为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和条件,这也就是(亚 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即某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 物的条件;而万物差别中的同一就是“是其所是”,即“是”作为“是” 的条件,这里的“是”不是某物,也不是万物,而是万物共有的本质规 定。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 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 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 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 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虽然在现代哲学中,认识论通常就被定义为 “关于知识的理论”,但这里的定义并不是对西方知识论的规定,因为 epistemology是关于认知活动的理论,而知识论则是关于知识如何可能的 理论。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以及获得的过程,而后 者则是对前者研究结果的一种形式的考察,即知识何以能够成为知识,追 问知识的本质规定。在知识论中,没有经验上的偶然性,只有形式上的必 然性;没有认识内容上的意识活动,只有认识形式上的逻辑规定。 把知识论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不是对知识论的一种“异类解读”,更不是 对知识论的误解;恰恰相反,只有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理解知识论,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西方哲学家在讨论知识论时为何不断询问“成真条件”,为 何对逻辑的要求成为知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里的“成真条件”不是或 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或语义学的要求,而是询问知识何以可能的规定性,是 询问在何种条件下知识才能成为知识,也就是询问信念在什么什么条件下 才能被确证为是真的。传统知识论把知识规定为“经过辨明为真的信念” (justified true beliefs),“辨明”、“为真”和“信念”构成了知 识的基本内容。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里的“辨明”(justification) 不是要求具体的论证内容,而是要求所要辨明的信念是可靠的、在逻辑上 是前后一致的;这是一种对信念的形式要求,或者说是一种对信念的必然 性的要求,因为只有在逻辑形式上满足了可靠和一致的要求,信念才是可 以说是必然的。同样,这里的“为真”(to be true)也不是要求信念内 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要求被辨明的信念必须是在一切情况下都为 真,不能为假;既然是“在一切情况下”,那么这就不可能是对信念内容 的要求,而只能是对信念形式的要求,即被辨明的信念必须是在形式上为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Ә本期特稿特约主持人: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㊁博士生导师)主持人语:底层思维缘起于 第一性原理 的说法ꎮ所谓 第一性原理 既可以说是物理学原理ꎬ也可以说是哲学原理ꎬ但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ꎮ本笔谈邀约理论心理学界几位思想活跃的年轻才俊ꎬ并特邀请到清华大学心理系刘嘉教授ꎬ请他们畅谈 理论 原理 纲领 和 范式 等底层逻辑和框架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ꎮ总体而言ꎬ人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ꎬ 如果没有某种概念框架ꎬ个别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孤立的ꎬ其意义也往往是神秘的ꎬ甚至是无用的 ꎮ进行底层理论思考ꎬ是心理学必修的功课ꎮ比如ꎬ普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ꎬ物质决定精神ꎬ大脑结构决定大脑功能ꎻ但是ꎬ若理论的思考告诉我们ꎬ反过来的顺序ꎬ即功能先于结构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ꎬ这是否会促使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方向?一头扎进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ꎬ而不去理会认知科学哲学已经经过了三代理论的更迭ꎬ甚至根本不去想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ꎬ使我们的研究多是重复和验证他人ꎬ而极度缺乏创新性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ꎬ只知道使用现有的软件平台和程序做 码农 ꎬ而不去关心最底层的 0㊁1 二值逻辑这一智能科学的第一性原理ꎬ自然也会使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只能做个小跟班ꎬ只做改良之事ꎬ而无创新之能ꎮ当西方心理科学被引进中国之后ꎬ始终还没能很好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血脉融合起来ꎬ因此当下的心理学知识仍然缺乏 本土 力量ꎮ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国儒释道关于心性的哲学思辨中汲取本土的力量ꎬ比如建构起一套以道德为本的儒家正念体系心理学学说ꎮ当然ꎬ更值得中国心理学认真思考的是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理学学科理论中的当代布展ꎬ在中国几乎是内隐地缺席的ꎮ我们对西方心理学主流方向是否太过于无批判地追逐了?希望心理学研究者沉下心来ꎬ能够时不时地跳出 庐山本地 ꎬ去熟悉和把握科学与人文背后存在着的底层逻辑和底层框架ꎬ以便识得 庐山全面目 ꎬ从而源源不断地做出创新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ꎮ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陈㊀巍㊀蒋㊀柯㊀刘㊀燊㊀刘㊀嘉傅安国㊀彭彦琴㊀王㊀波㊀张建新摘㊀要: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 理论心理学 ꎬ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ꎮ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ꎬ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ꎮ科学研究的进步ꎬ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底层逻辑思维ꎬ从而有足够的胆识去 推翻 旧有理论并创建新的理论ꎮ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人文哲学关于 主体性 在历史文化中实践的思辨底层框架ꎮ心理学界应当进行一些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尝试ꎬ把身边的具体问题看清楚ꎬ以不可替代的新理论㊁新体系突显其创造性和创新性ꎮ关键词:理论心理学ꎻ认知科学ꎻ底层认识论逻辑ꎻ底层思辨框架中图分类号:B8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7068(2022)03-0001-28DOI:10.19563/j.cnki.sdjk.2022.03.0011迷人火焰背后:心理学中的理论及其危机陈㊀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一㊁心理学轻视理论的传统何来虽然心理学时刻提醒自己铭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 破茧成蝶 之日ꎬ但它真正融入科学图景有着隐秘复杂的历史机缘ꎮ20世纪20年代ꎬ蹒跚起步的心理学迎面撞上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empiricism)的霸权时期ꎮ因此ꎬ心理学家作为一个整体ꎬ比其他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同行更容易接受经验主义思想ꎮ欧洲心理学家的经验化步伐因其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传统倾向而被延缓ꎮ然而ꎬ历史和地理趋势耦合在一起ꎬ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北美产生空前高涨的经验主义情绪ꎮ可以说ꎬ在任何学科中ꎬ没有任何一组学者比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更强调追求知识的经验方面ꎮ对此ꎬ我们可以从彼时正在美国留学的中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郭任远的回忆中窥斑见豹:㊀㊀自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年间ꎬ(我)对于这些不彻底的地方幡然觉悟 这是我这几年间思想的变化和进步的特征ꎬ但是主张依然是主张ꎬ依然是空想空谈ꎬ依然脱离不了哲学家的老把戏ꎬ无论思想怎样的进步ꎬ理论怎样的新颖ꎬ可是仍然逃不了纸笔的生活ꎮ[1]从上述痛彻心扉的反思中不难窥得经验主义之于心理学的刻骨影响ꎮ这种影响在两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绵延传承ꎬ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巅峰ꎮ伟大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Skinner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言人ꎬ他认为科学中没有理论问题ꎮ按照Skinner的说法ꎬ即使是逻辑问题也应该通过做实验来解决ꎮ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定量科学的理解中ꎬ 理论 (theory)即便不是被完全抛开ꎬ也是被次要地考虑ꎮ如果说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什么作用的话ꎬ那也是在定量研究发现了心理学现实的规律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的ꎮSkinner甚至在几十年的行为学研究之后承认ꎬ激进的行为学理论仍然没有出现ꎮ当然ꎬ并非所有20世纪中期的美国心理学家都像激进行为主义者那样极端ꎬ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教导要把 经验主义者 视为内在的恭维ꎮ这种态度对于发展强大的理论思维传统来说并不理想ꎮ行为主义式微之后ꎬ虽然认知心理学家承认心理学中存在理论问题ꎬ但他们依然倾向于将其视为科学主要业务的附属品ꎬ即通过实证研究 收集数据 诚如Christensen-Szalanki和Beach尖锐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ꎬ心理学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收集数据ꎬ而不是鼓吹他们喜欢的观点ꎮ [2]许多心理学家认为ꎬ理论问题不可避免地非常琐碎ꎬ实验者可以在离开实验室的空闲时间里处理心理学的理论杂务ꎮ自然地ꎬ这种观点起到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作用ꎮ由于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理论建设是微不足道的ꎬ他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ꎬ具有强烈理论兴趣的学生倾向于在其他领域寻求职业满足(例如ꎬ转入哲学系或社会学系)ꎮ总之ꎬ心理学几乎完全丧失了专门从事理论工作的传统ꎮ二㊁何谓理论任何科学的皇冠上的宝石都是为了巩固有时出现的巨大而混乱的经验证据而开发的综合理论ꎮ对新的世界㊁生物㊁过程或现象的偶然发现固然令人激动ꎬ但每一个发现只有在对它和其他类似的发现进行2㊀教育科学版㊀2022 3综合解释时才会真正产生意义ꎮ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探索或精心控制的实验ꎬ而只是强调ꎬ我们对这些发现的共同解释是科学最重要的产物ꎮ无论是对地球上或宇宙中以前未被发现大陆整体地理的理解ꎬ还是对动物物种之间或元素材料之间关系的理解ꎬ都是将特定的观察结果综合为一般的规律和原则ꎬ然后将这些规律整合为统领性理论(overarchingtheory)ꎬ这是伟大科学成就的普遍特点ꎮ关于科学理论的一般定义是: 理论是理解自然界某些方面的框架之一ꎮ一个理论通常有一个名称 通常包括理论这个词ꎬ但有时也可能使用另一个标签(如模型㊁假设)ꎮ理论可以是具体的ꎬ也可以是宽泛的ꎬ但它应该能够做出预测或一般地指导对现象的解释ꎬ而且它必须与单一效应相区别ꎮ最后ꎬ理论不是未经检验的预测㊁标准的假设或猜想ꎮ ①如果没有某种概念框架ꎬ个别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孤立的ꎬ其意义也往往是神秘的ꎬ甚至是无用的ꎮ正是一个知识体系的累积和一般影响ꎬ而不是个别发现的特殊性ꎬ导致了预测和控制以及来自科学探索的所有其他进展ꎮ尽管个别实验可能会激发㊁刺激和照亮曾经无知的黑暗角落ꎬ但在其含义明确之前ꎬ它们毫无意义ꎮ正如火焰是迷人的㊁美丽的ꎬ当燃烧过程中火焰所发出的炫目光芒背后的氧化反应的原理被揭示出来的时候ꎬ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理论成为可能ꎬ科学也从神秘跨越到了可理解ꎮ 理论 这个词在科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ꎮ然而ꎬ它可能是科学中最容易误解的词汇之一ꎮ这个词有时也被用作对一些假定的ꎬ但没有支持的关系的普遍的㊁非正式的陈述ꎮ例如ꎬ 理论上说ꎬ儿童对于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依恋 ꎮ这种说法是否属实ꎬ至少可以说ꎬ证明这种 理论 的科学文献是有争议的ꎮ这个 理论 断言ꎬ就像许多其他关于人性的此类猜想一样ꎬ远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得到有力的证实ꎮ在这种情况下ꎬ 理论 一词的含义更类似于一个初步的假设㊁假说或前提ꎬ而不是一个一般的规律ꎮ进一步地ꎬ理论被用作科学研究的开始ꎬ而不是结束ꎮ它经常被错误地与 假说 (hypothesis)相混淆ꎮ当然ꎬ并不是所有的假说都是没有理论的ꎬ它们很可能是从以前的各种未经检验的观点综合发展而来的ꎮ因此ꎬ一个假说仍然不代表理论所期望实现统一综合的理想目标ꎮ当然ꎬ理论建构可以通过在实验中扮演 假说 的角色来检验ꎮ理论的上述晦暗不明的特征经常造成公众甚至初涉学界的年轻人对于科学的定义以及科学的历史采取黑白分明的态度ꎮ当然ꎬ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ꎬ这种态度或立场只能以难以置信的态度来看待ꎬ因为我们的科学主义的无神论者将地心说㊁燃素理论和Lamarck主义视为错误ꎬ因此应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ꎬ而将Copernicus㊁Lavoisier和Darwin誉为科学之神ꎬ他们将人们从无知的山谷中引向理性的山巅ꎮ然而ꎬ理论本色是具有灰度的ꎮ绝大多数理论是从黑到白的过渡色ꎮ三㊁理论的灰度:来自氧化说的启示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8世纪晚期来重新审视理论的上述特征ꎮ为什么有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容易燃烧?在当时一直是困扰化学家的难题ꎮ1667年ꎬ由德国化学家Becher最早提出一个基于一种被称为 燃素 (phlogiston)②物质的科学解释ꎮ燃素理论试图解释燃烧和生锈等化学过程ꎮ燃素物质含有燃素ꎬ燃烧时会分解ꎬ释放出储存的燃素ꎬ被空气吸收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ꎬ燃烧很快就停止了ꎬ这一事实被认为是空气只能吸收有限数量的燃素的明确证据ꎮ然而ꎬ燃素理论存在许多问题ꎬ这些问题要么被忽视ꎬ要么用辅助性假说来证明ꎮ然而ꎬ燃素理论即便错得离谱ꎬ却仍不失科学理论的本色ꎬ它符合后来科学哲学家KarlPopper的可证伪标准(criterionoffalsifiability)ꎮ理论的灰度也可被视为理论成熟度(theoreticalmaturity)的一种存在形态ꎮ我们无法事先知道一个现象是否存在ꎬ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知识对其先验概率进行估计ꎮ一个成熟的理论所预测的现象ꎬ在3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㊀㊀①关于科学理论的定义可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ꎮ㊀㊀②这个名字来自古希腊语 燃烧 (φλογιστ νphlogist n)ꎬ源自火焰(φλ ξphl x)ꎮ成功预测和经受住证伪尝试方面有很好的记录ꎬ可能会引起一个高的先验概率ꎬ但一个尚未被检验的新理论所预测的现象可能会引起一个低的先验概率ꎮ理论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很好地理解理论的变量是如何因果联系的ꎮ这有助于产生明确的预测ꎬ并确定辅助性的假设和边界条件ꎮ即使是明确的理论ꎬ任何给定的研究设计都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理论中没有涵盖的辅助性假设(例如ꎬ脱燃素空气之于燃素说)ꎮ许多辅助假设是隐含的ꎬ甚至可能不是被研究者有意识地提出来的ꎬ这同样适用于心理学ꎮ例如ꎬ即使是成熟的心理学理论ꎬ也可能因为看似显而易见㊁理论上的复杂性或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影响ꎬ而没有规定物理气候㊁特殊群体存在或不存在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所有参数(典型的是 WEIRD 人群问题)ꎮ理论的灰度进而引出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ꎮ在心理学史上ꎬ曾经出现过大量被证伪的理论ꎮ例如ꎬ颅相学(phrenology)ꎮ然而ꎬ吊诡的是ꎬ那些曾经被推倒的理论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改头换面重回心理学怀抱ꎮ例如ꎬ最近关于心理学分类是否真正有助于指导我们理解大脑结构与运作方式的问题引发了新的热潮ꎮ虽然今天几乎没有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还会承认自己是一个颅相学的拥趸ꎬ但这场争论的焦点 神经科学上大脑作为一个生理组织中会有不同的脑区㊁网络以及细胞类型的事实ꎬ是否就能将它们与知觉㊁记忆㊁注意㊁情绪或行为对应联系起来 也带有 颅相学冲动 (phrenologicalimpulse)的戏谑ꎮ相比之下ꎬ在当代恐怕没有哪一个化学前沿领域中的争论中还为燃素及其替身保留位置ꎮ四㊁透明的理论:理论心理学向何处去暂且抛开理论的灰度问题之于心理学是否存在特殊意义ꎬ接踵而至的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某种 理论心理学 来专门服务于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从事这一专门工作的人是来自实验室合适ꎬ还是来自安乐椅合适?虽然理论心理学被冠以 安乐椅心理学 (armchairpsychology)对这项事业来说是一个合适的㊁有吸引力的名字ꎬ但在实验心理学家眼中ꎬ它更像是一种嘲讽或污名化ꎮ 一切实验科学的问题ꎬ都应在实验室里面解决ꎬ所以行为学者反对传统的哲学方法ꎬ坐在一把安乐椅子上ꎬ高谈阔论地解答行为的问题ꎻ有问题就要实验ꎻ一切不以实验为根据的意见ꎬ以及有妨碍实验的通行的学说ꎬ都是自然科学的大仇敌ꎬ都是应该根本消灭的ꎮ [3]在20世纪末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上的一篇文章中ꎬSlife和Williams设想并倡导理论心理学作为有组织的心理学中一个公认的分支学科发挥更核心的作用ꎮ尽管在回顾Wundt和James的哲学工作ꎬ以及像Freud㊁Skinner和Piaget这样心理学学者倡导的 大理论 (grandtheory)之后ꎬSlife和Williams承认心理学内部自诞生以来 一直存在某种理论心理学 ꎮ然而ꎬ他们更愿意相信当代心理学 已经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理论ꎬ转向了更现代意义上的模型㊁技术和微观理论 [4]ꎮ为此ꎬ他们就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做出了辩护ꎬ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说服我ꎮ我对理论心理学事业未来发展的担忧恰恰来自 理论对于心理学的意义 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前提ꎮ最近一项的调查对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旗舰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2009年至2019年发表论文进行了分析ꎬ结论令人沮丧ꎮ虽然«心理科学»网站上刊登的主要发表标准是 一般的理论和经验意义以及方法/统计学上的严谨性 ꎬ但不幸的是ꎬ在过去十年该刊发表的文章中ꎬ只有53.66%的文章使用了 理论 这个词ꎬ而命名或声称要检验某个具体理论的文章则更少ꎮ如果心理学顶级期刊论文中连 理论 这个词都没有ꎬ心理学的研究怎么可能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呢?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在于ꎬ如果心理学研究如此零散ꎬ心理学家又有着如此强烈的理论自尊心ꎬ以至于没有人愿意使用其他人的理论ꎮ那么ꎬ心理学家又怎么可能对累积的理论知识有所贡献?这项调查发现有359个心理学理论在文中被提及ꎬ其中大多数只被提及一次ꎮ[5]很难想象ꎬ一门积累性的科学中每一个理论都被如此罕见地提及ꎮ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心理学中ꎬ理论不再是灰色的ꎬ而是透明的㊁隐身的ꎮ我们不禁要问ꎬ如果每个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不同的东西ꎬ或者更糟糕的是ꎬ用不同的名字研究同样的东西ꎬ那么心理学又怎么可能走向理论上的共识甚至创新?就如同没有对燃素说的深入批判ꎬ氧化说也就无从建立ꎮ如果理论之于心理学的4㊀教育科学版㊀2022 3意义需要重审ꎬ理论心理学又是否会在下一个十年面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窘境呢?在著名化学家Djerassi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offman联袂创作的戏剧«氧»的最后一幕中ꎬLavoisier夫人说道: 但在死后呢ꎬ我们的孩子们将会从那个粗鲁的药剂师(指Priestley)ꎬ那个僧侣化学家(指Scheele)ꎬ和Lavoisier停下的地方继续下去ꎮ想一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吧ꎬ知道是什么使叶子有了颜色ꎬ是什么使火焰熊熊燃烧ꎮ 显然ꎬ这既不是理论化学(theoreticalchemistry)的功劳ꎬ更不是透明理论可以完成的壮举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进路研究 (项目编号:21BZX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功能-结构关系与心脑问题的解决方案蒋㊀柯(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教授)2015年ꎬ吉他手帕特 马蒂诺(PatMartino)在接受采访时说: 大脑能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ꎬ但它终究不是你自己ꎮ 马蒂诺是爵士乐的传奇人物ꎬ因脑部疾病被切除了70%的左侧颞叶ꎬ但是ꎬ他依然保持着精湛的吉他技艺ꎮ研究者表示ꎬ马蒂诺的案例表明ꎬ大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优化代偿的能力ꎮ脑卒中会导致偏瘫㊁认知功能损伤等症状ꎮ传统的治疗理念是尽可能从解剖结构上恢复病人受损的大脑区域ꎮ如果这部分区域已经坏死ꎬ则相应的运动或认知功能则无法恢复ꎮ在受损的脑组织无法恢复的情况下ꎬ病人的活动能力㊁认知功能有没有可能通过行为训练得到恢复呢?针对神经性肥胖的传统治疗手段是切除病人的部分胃ꎮ手术治疗对病人的健康本身就是一个损害ꎬ并且手术费用昂贵ꎻ是否可能不做手术ꎬ仅仅通过心理机能的训练就达到同样的效果呢?上述案例虽有差异ꎬ却都涉及同一个问题: 心与脑的关系是什么?一㊁心与脑在本文的语境中ꎬ 脑 对应了具有空间广延性的物理性存在ꎬ通常是指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ꎬ在特定的论述中也可以作为整个身体的代表ꎮ在本体论意义上ꎬ脑是一种结构ꎮ相应地ꎬ 心 与 自我 意识 等相关概念具有等价的意义ꎬ是 非空间广延性 的存在ꎮ进入20世纪以后ꎬ笛卡尔的二元论遭遇了诸多批判ꎬ笛卡尔关于 心 的定义也逐渐被放弃ꎮ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将心定义为脑的 功能 ꎻ赖尔则从 事件 和 素质 的角度来言说心和脑的统一性ꎻ塞尔论证了 脑产生心 的还原论主张ꎻ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则明确将心定义为神经活动的表达方式ꎮ在这些论述中ꎬ心不再是作为一种与物理结构平行的心理结构而存在ꎬ而是被当作脑或脑的活动所派生出来的某种功能性表达ꎬ或者 素质 ꎮ二㊁功能与结构我们不得不承认ꎬ还原论在今天的心灵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了主流的话语权ꎮ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诱人的成果ꎮ我们也要看到ꎬ由于对心脑关系的错误理解ꎬ即在功能-结构逻辑关系上的倒置ꎬ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还原论的先验悖论ꎮ①5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㊀㊀①详细的讨论参见«认知神经科学还原论预设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ꎬ载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ꎮ功能与结构是一对本体论层面上的概念ꎮ结构描述了事物存在的时空分布特征ꎻ功能则描述了事物存在的意义或价值ꎮ用常识的语言来表达ꎬ结构是关于一个事件或一个物品的构成成分以及构成关系的分析ꎻ功能则是描述了这个事件或物品可能实现的效用ꎮ结构是可以被重复地观察和测量的ꎬ而功能必须在运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ꎮ通过对结构的考察来言说功能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ꎮ例如ꎬ人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说法:因为人类拇指处于与其他手指相对的位置ꎬ所以ꎬ人类的手才适合做出精细而准确的动作ꎮ这种判断表达了:在功能和结构之间ꎬ结构在逻辑上先于功能ꎮ因此ꎬ脑在逻辑上先于心ꎬ于是有了 脑产生心 的判断ꎮ三㊁功能在逻辑上先于结构但是ꎬ 结构在逻辑上先于功能 是一个错误的判断ꎮ首先ꎬ在本体论的意义上ꎬ结构必然面临如何被设计和被制造的先验追问ꎮ根据物理学的熵增定律ꎬ一个系统在缺乏外力干涉的条件下ꎬ总是趋向于熵值增加ꎮ这意味着ꎬ如果没有一种超越性的外在干预ꎬ一个系统性的结构不会自发地形成ꎻ而已经形成的结构则会逐渐趋于无序ꎮ当我们在物理学的意义上讨论结构时ꎬ总是把结构的形成当作一个预设前件ꎬ无须思考结构本身是如何形成的ꎮ但是ꎬ当我们从生物学层面上来思考生命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时ꎬ就没法不考虑结构的生成性问题ꎮ例如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遭遇的一个严重的质疑是:自然选择这样的随机过程如何能塑造脑或眼睛这样复杂精密的器官?显然ꎬ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ꎬ从生理构造到活动形式ꎬ都充满了设计感ꎬ令我们无法相信如此复杂的生命结构完全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自发地形成的ꎮ因为结构总是 被设计㊁被创造的 ꎮ如果结构不是神创造的ꎬ那么ꎬ只能是功能 创造 了结构ꎮ当我们将功能作为结构的逻辑先在ꎬ前面所提到的质疑都可以被消解了ꎮ结构的出现是为了执行某种功能ꎬ即是结构服务于功能的目标ꎬ而不是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实现ꎮ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下ꎬ结构的出现就拥有了可理解的发生性前提ꎮ例如ꎬ人类的手之所以拥有这样的结构ꎬ是为了满足手应该执行的功能ꎬ拇指才逐渐转移到对立面ꎻ类似地ꎬ海豚不是先有了鳍才开始适应水中游泳ꎬ而是为了适应水中游泳ꎬ四肢才逐渐演化成了鳍ꎮ基于这样的逻辑ꎬ自然选择理论所面临的质疑也可以得到回答:自然选择过程的作用对象是有机体的适应性功能ꎬ而功能塑造了相应的生理结构ꎮ①因此ꎬ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功能ꎬ而不是去问结构是如何形成的ꎮ四㊁功能塑造结构为了回答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功能的问题ꎬ我们需要先排除关于功能的含义的一个误解ꎮ功能的含义常常被通俗地表达为 能派什么用途 ꎮ正是这种通俗的表达往往引发了关于 功能 的误解ꎬ即把 功能 理解为 服务于某种既定目标的执行手段 ꎮ于是ꎬ自然选择对功能的作用也会被错误地解释为是某种形式的目的论ꎮ实际上ꎬ自然选择既不是目的论也不是决定论ꎮ②自然选择通过 适应 作用于有机体的生存与繁衍ꎮ而 适应 本身并不是有目的的ꎮ适应意味着有机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 平衡 去平衡 再平衡 过程ꎮ这个过程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建构ꎬ不需要另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来干预与控制ꎮ例如ꎬ蜜蜂筑蜂房时ꎬ两只蜜蜂分别从两侧塑造蜡膜ꎬ而蜡膜在凝固过程中因张力的作用自然形成了六边形的结构ꎮ这个精巧的蜂房结构并不是经由先验设计而形成的ꎬ它只是蜜蜂的活动㊁蜡膜的张力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形的自然结果ꎮ在排除了自然选择的目的论与决定论误解以后ꎬ我们可以理解ꎬ功能作为一种适应性ꎬ是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发生的 (genetical)ꎮ因此ꎬ功能本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2 3㊀㊀①详细的论证参见«进化而来的心理是功能还是结构»ꎬ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ꎮ㊀㊀②参见«自然选择理论在行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辨析»ꎬ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5期ꎮ。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认知发展理论一、理论背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其体系有三个支点即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
(一)逻辑学逻辑学。
逻辑学是联结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每种心理学的解释都迟早要依赖生物学和逻辑学。
””自1939年起,皮亚杰采用符号逻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把逻辑学中的“运算”等术语引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作为衡量思维水平发展的标志。
在儿童时期,逻辑运算的出现便佼他有可能改造和理解物理的、社会的和生物的世界。
虽然,逻辑学是人类心理活动所固有的特性,但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结构。
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逻辑是原始的、简单的、非系统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日益复杂,到了青年时期,儿童才能形成如同逻辑学家所建立的那种真正的、形式化了的逻辑结构。
这些逻辑结构构成了儿童认知过程的中间环节。
在皮亚杰看来,一切智慧和思维都表现出有一种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与社会、生物的实体的结构是一致的。
因此,逻辑是建立任何认识论的基础。
在这里,皮亚杰强烈地抨击丁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前者是无结构的发生,而后者是无发生的结构,都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过程。
他宣布,“逻辑的结构是被构造出来的,并且要经历十多年它们才充分完善起来。
”(二)相对论相对论。
爱因斯坦(Ahd KiMMin,1879—1955)曾经指出,如果概念判断和作出这个判断的观察者的地位总是紧密相关的,那么在概念的构成过程中就不能遗漏掉这个观察者。
这一见解增强了皮亚杰的一个早已形成的信念,即实体总包含着一个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实体总是,至少部分是思维或行为的外在化或具体化。
人并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人的活动,包括认识活动。
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了心理的实体。
甚至于婴儿把抓到手的东西送到嘴里去吸吮这样一个最普遍的、常见的动作,也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
看问题的三个层次(认识三层次)
人,认识世界,看待事物,由真到伪,可以分三个层次:一、个人感情认识论;二、公众心理认识论;三、客观存在认识论。
最高层次的“客观存在认识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中间层次的“公众心理认识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底层的“个人感情认识论”因人而异,是夹杂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个人感情认识论,是一种以个人意志为主要决断依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
因为个人感情因素的主观性,决定了对客观真实的尊重程度会有不同,于是这种认识论先天地带有唯心主义内核,当然对于碰巧契合了客观存在的个人意志而言,这种认识也是可以带有原始和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
说它是原始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因为这种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人意志,不是“自觉”的, 而是“偶然”的。
“公众心理”,可以理解为普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
这种心理,因为具备广众的本质,所以主观上没有个人情感的干扰或干扰很少,但“公众心理”不等于客观存在,个别公众精神领袖的情感因素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公众的价值趋向,所以这种认识论也不是绝对尊重客观存在的,因而,这种认识论从动机上看,只能是自发的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而从结论上看,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自然,客观存在认识论,就是最科学、最真实、最自然,最接近客观存在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也是最难以企及、最难以做到的,为达到这个目标和境界,人类在不断探索,并不断付出代价,甚至是鲜血与生命以及文明倒退的代价,这就是真理的代价。
康德对人的认识问题也作过论述,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就是“感性”、“知性”和“理性”。
其中感性面对现象,知性用逻辑整理现象,理性则追问本体,是一种形而上冲动。
没有理解好,康德说的三个层次能不能等同于我说的“认识三层次”。
(20150417)。
2019-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9-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生于瑞士纳沙特尔(Neuchatel)。
1915年和1918年相继获纳沙特尔大学学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1921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早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以后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曾在苏黎世和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和儿童测验工作。
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
1929年任日内瓦大学科学思想史教授,对儿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1940年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院长兼心理实验室主任,后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
1954年任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1955年起,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直至去世。
他还是瑞士《心理学杂志》主编及日内瓦《心理学文库》、巴黎《儿童》和《辩证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探究》等刊物的编委。
他曾被哈佛、巴黎、布鲁塞尔、剑桥、耶鲁、坦普尔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得埃拉斯穆斯·巴尔赞、桑代克等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和同事英海尔德(B·Inhelder)、辛克莱、伦堡希等人组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为临床法,即从整体出发,研究儿童。
强调研究的自然性质。
在观察中,让儿童自由谈话,叙述活动过程,间或配以儿童的动手操作,从儿童的错误中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为了避免儿童谈话偏离主题,主试可以作必要的提问,并详细记录,以便分析和判断。
皮亚杰早年的研究主要以自己的三个孩子为被试,后扩大实验取样范围,采用数理逻辑概念,着重对儿童认识发展做质的分析。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通过儿童心理学,将生物学与认识论和逻辑学相融合,揭示认识增长的机制,使传统认识论成为一门实证的经验科学,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构造理论,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哲学就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与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与表现形式。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与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哲学与心理学就是二门不同的学科,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心理学就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所以要想学好心理学也还要有点哲学思维。
哲学就是寻求信念的,所用方法不就是科学方法,心理学有部分就是科学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4怎样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整个世界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瞧法。
正确认识与处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就是由于摆脱了哲学的羁绊,崇尚自然科学的实验验证。
其实这就是一种误解。
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学家从事研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哲学的一定影响。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实质而言,就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
从研究对象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就是人。
人就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主体。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感情、意志与个性特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
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
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不可分地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因而心理学者从事研究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所以就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乃就是因为它在客观上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实验也就是一种实践,但仅就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实践,还有更广泛性的实践特别就是社会实践对于各种研究实验类的与思辨类的进行检验。
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真理性。
认识论原理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原理什么是认识论?心理学是从哲学衍化而来的科学,哲学旨在研究世界整体,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为研究对象。
而心理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对人类思维心理进行专门研究的科学。
因此心理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就像物理学脱胎于自然哲学一样。
"心理过程〃,在哲学意义上被称为认识论。
心理过程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表示在一定时空内人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
在哲学之中,这个过程被表现为意识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把这个过程叫做“精神现象学",自胡塞尔以后,则简称为“现象学”。
研究心理过程,首要的课题是〃我们的观念、认识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的"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心理过程的两个阶段,即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它们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任何哲学家都无法进行回避。
认识论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学家们在认识论领域中的争论自从笛卡尔以后,近代哲学史上,几乎每个著名的哲学家都对认识问题给出自己的答复,组成各种不同的阵营。
对认识论问题的答复最初把西方哲学家分为两派,一派是经验论派,另一派是天赋观念派。
柏拉图是天赋观念派的鼻祖,他率先指出知识是天赋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学习不过是对本来就存在的知识进行回忆而已;亚里土多德是经验论的先驱,他反对柏拉图,认为人心就像平滑的腊块,一切观念都是外界对人心的反映,是印在腊块上的印记,不存在天赋的观念。
中世纪的经验哲学一般都采用了柏拉图的天赋观念论,因为这有利于说明基督教的教义是天生就存在人们的脑子里的。
在过了一千年以后,作为近代英国哲学的鼻祖——培根出现了。
培根是英国经验论的开创者,他强烈的批判经验哲学的天赋论,认为认识的来源是经验而非天赋,也正是从培根开始,"理性〃才成为了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比培根略晚的是笛卡尔,培根与笛卡尔都看到感性具有欺骗性的缺点,为此培根主张的给予认识辅助的工具论,而笛卡尔却主张怀疑一切,抛弃感性而去构建他那没有地基的形而上学思辩大厦,从而使天赋论再次复活。
认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
认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认识论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认识的本质、过程和范围等问题。
而认知心理学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
尽管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认知问题,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一、认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认识论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考问题的基础。
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如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经验与理性的关系等,为研究认知心理学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认识论的观点和理论,如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唯心主义等,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认识论中的唯理主义认为认识是外界客观实在物体对人脑的作用,而个体的认识只是客观认识的倒影。
这一观点启示了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应该注重外界客观事物对个体认知活动的影响,研究认知过程中的外部性因素。
二、认知心理学对认识论的贡献认知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认知的本质和过程,为认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和理论启示。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研究工作记忆、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活动,我们对认识的结构和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为认识论的讨论和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促进了认识论的深入发展。
同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脑成像技术、眼动追踪等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和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认知机制和结果。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也会给认识论的思考和理论提供新的启发。
三、认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互动发展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互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认识论的思考和理论架构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指导和启示,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证研究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认识论的内容。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对认识论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揭示了不同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引发了人类对于认识客观性的质疑。
这一现象促使认识论重新审视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并重新思考认识的本质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基础
选择性组合
选择性组合是指将经过选择性编码 的信息组合起来,以形成完整而适当的 整体。
仅仅将有关信息从无关信息中分离 出来还不足以产生新的知识结构,个体 必须知道如何将信息组合成一个内部互 相联系的整体。
15
选择性比较
选择性比较是指将获得的信息与过去获得 的信息相关联。
人们在获取新知识时,总是要借助提取相 应的原有认知图式(认识图式是关于某类事物 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内部心理组织)来引导 对新信息的选择性编码和选择性组合。如果新 的信息不能同旧的知识发生联系,并且用旧知 识作为认知工具去整合新信息的话,那新信息 再多也没有用。
对过去要反思; 对当前要把握; 对今后要预测。 通过对已经经历的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以 及对未来的结果的预测,及时地对当前的行动 作出决定,清醒地把握问题解决的进程。 34
斯腾伯格认为,元成分是最基本的智力成 分,当个体与不同的环境相互作用时,这些元 成分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所形成的经 验智力也体现了这些不同相互作用的特点。
26
斯腾伯格提出的八项元成分
• 确定问题的存在 • 定义问题 • 较低成分的选择 • 选择信息的一种成或多种表征及组织 • 选择结合较低阶成分的策略 • 资源的分配 • 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 • 问题解决的评价
•
训练学生解决已经准备好的问题,并不能
培养他们自己发现和选择重要问题的能力;必
须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并理解新异性问题的
加工能力。
•
认知思维和创新思维之间其信息加工的方
式是相同的,在新异性方面(指新信息与原有
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由熟悉到崭
新的连续体。对不同的新异问题的解决,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
认知理性的名词解释
认知理性的名词解释认知理性是指个体通过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关于世界的知识和信息。
它基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人类思维的能力和限制,以及人们在认识世界和自身时所采用的方法和原则。
一、认知理性的本质和作用认知理性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思考和决策的基础。
它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认知理性使我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知识。
二、认知理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理性思考:认知理性的核心是理性思考,它要求我们以逻辑和证据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需要我们具备辨别事实和谬误的能力,不受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2. 假设和推理:在认知理性的过程中,我们会基于已有的信息和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来判断其正确性。
这种推理过程是认知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本质和逻辑关系。
3. 综合思维:认知理性要求我们能够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形成全面的认知。
这需要我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横向思维的能力,并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批判性思维:认知理性鼓励我们对信息和观点持批判的态度。
它要求我们不盲从于权威和传统,而是要善于思辨和质疑。
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三、认知理性的发展和培养认知理性是一个由浅入深、需要不断发展和培养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认知理性的方法和策略:1. 探索学习:通过主动探索和学习,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包括研读经典著作、参与讨论和实践等。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争议性问题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这包括了解不同观点和立场、参与辩论和思考多种可能性。
3. 关注信息可信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来源。
有关辩证思维的举例有哪些
有关辩证思维的举例有哪些有关于辩证思维的举例1阴曹与人间小时候随大人去上坟,烧的是纸牛纸马,近年目睹人们祭祖,烧的是纸糊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
我想,阴曹是随着人间的脚步进入现代化的,倘若三界没有家用电器,人们也绝不会给想象中阴曹供应这些东西的。
阴曹是人们以阳间为模特儿的一种想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非旦是个理论结构性问题,也是个显而易见的现实环境问题问题。
然而前几年有些论者硬是企图推翻这一客观规律。
为了迎合某些人因追求创新变革的扭曲心理,他们大肆贩卖唯心主义,辩称只有淡化生活才能超越现实地中曾创作出想象中的作品。
虽然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但这种呓语般的想象逻辑,是经不住思维逻辑的分析检验和科学的推敲。
在唯物主义看来,年轻人如果要超越现实,实在是与企图自己拎着头发脱离地面一样不可能,只要是人,就要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与社会中,受一定的观念意识制约。
倘若把谁从小就孤独,即使象野生动物一样活下来,智力也必然丧失高级动物的思维能力。
这种超越了人类社会现实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与想象中的作品呢虽然有一些心理扭曲的灰暗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以一种病态的心理来观察社会,用想象比肩了现实。
他们以一些荒诞、无稽、畸形的作品超越了病态的病态,诠释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危机意识、存在的荒诞、人类本性的丑恶以及世界长期存在的末日、宇宙将要毁灭等等的思想,以这种心态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严格意义上以的被扭曲的上以世界,根本不可能是想象中的之中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创作的特征就是虚构。
当然,真实世界是离不开现实的,的基础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实体验,是建立在我们对时长、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文学艺术作品是对我们过去经历过的、对我们现实生活里正在经历着的和未来的生活里东方那些像星空一样深远的时间以及其他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关注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是对我们恰好相反的时代的认识,是对人类各种冒险的巡查,是对历史与艺术对人的影响和人复杂内心世界的关照,是对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轻忽日常生活和非理性对人性对人则的行为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学艺术创作虚构的基础,用而言文学理论的话来说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奥苏伯尔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 Psychology: acognitive view)》(1978年)中,他把教材作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教材的展开顺序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他认为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不仅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奥苏伯尔指出,作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的认识论或心理学,实际上很少受到应有的注意。
“甚至在美国联邦政府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设计提供数百万美元的基金时,也主要是依靠科学工作者、数学家和有关教师的直觉知识,而不是以理论为基础对认识论的和心理学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
”他认为,这些教学革新的努力并未获得肯定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第448页)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的有意义学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他提出了教材组织的两条原则──渐进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与融汇贯通(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
他认为,要设计教材的呈现顺序,在参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时,不能违背这两条原则。
本文主要介绍这两条教材组织原则。
奥苏伯尔在上面提到的那本《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subordinatelearning)、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learning)和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learning)三类。
濠梁之辩中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
濠梁之辩中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濠梁之辩中,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对“鱼乐”的理解可以分主观和客观,主观是庄子认为的,客观是鱼的实际心理感受。
庄子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从河边看鱼,以自身立场发现鱼是快乐的,其“鱼乐”是自身主观理解的“鱼乐”,“我”认为鱼这样的表现就是快乐的表现,这是庄子对快乐的理解;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而惠子强调的是客观的以鱼的立场的感受,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和知识获取的学科。
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认识论中,有一些基本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个基本观点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都是基于经验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感觉、观察和实验等方式获得的经验才能成为我们认识和知识的基础。
经验主义认为,从经验中获取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因此科学方法也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可以不仅仅基于经验,还可以基于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能力。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感性经验,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和理论。
例如,在数学和逻辑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考得出一些结论,而不需要依赖于经验。
第三个基本观点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区别。
主观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都是主观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客观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可以是客观的,即存在一种客观的真理和事实。
在认识论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区别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和知识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第四个基本观点是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是建立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上的。
构造主义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受到文化、语言、社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认识论是一个复杂而且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和知识获取过程,其中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以及构造主义等基本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辩证法是认识论
辩证法是认识论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论,它是指一种哲学观念,既包含了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中矛盾、斗争和变化等方面的认识。
因此,辩证法是“辩证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哲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是矛盾。
矛盾是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客观存在着的基本特点,也是事物内部积极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有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性的方面,也就是矛盾双方之间必须存在着某种共性;二是斗争性的方面,也就是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的动力和趋势。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同样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
辩证法认识论强调的是变化和发展的观念。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种发展既包括内在的矛盾,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解决、调整和发展矛盾的过程,而这种矛盾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辩证法认识论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理论,它既包括了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所理解的对自己的解释和描述。
在认识论中,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从研究范畴来看,辩证法认识论是面向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它不仅涉及到物质、能量和空间等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无论是研究物体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还是社会的结构、人的思想心理等,都需要借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得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
辩证法认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关于世界和人的内在联系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辩证法认识论是一种带有哲学性质的认识论,它强调对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和批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认识论 ;心理 和逻辑之 辩 ;波普 ;哈 克 ;波 兰尼
中图分 类号 :0 7 文 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2 75 3 (0 9 1 -100 B1 A 0 5 —8 3 2 0 ) 20 0 -8 作者简 介 :郁振 华 ,华 东师 范大 学哲 学 系、 中 国现 代 思 想 文化研 究所教 授
①
et edt h n) 和 非 个人 (m esn1 特 征 ,详 见 郁 振 华 《 服 客 观 主义 》 ni e cmet l t a iproa) 克 ,《自然 辩证 法 通 讯 》 20 0 2年第 1 。 期
10 0
杜会科学
20 0 9年第 1 2期
郁 振 华 :认 识 论 与 心 理 和逻 辑 之 辩
认识主体 的认识论 ” 堪称 波兰尼所说 的近代 以来 的客观主义科 学 知识 观的一 个范 例 ,也 是它 的
精致 的理 论表达 。苏 珊 ・ 克 在深 入 批 判 波 普认 识 论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 “ 有 认 识 主 体 的认 识 哈 具 论” ,肯定 了认 识 主体 在认识论 中 的核 心地位 。这对 于波兰尼 的强调科学 家 的个 人介入 ( esnl proa prcpt n 之重要性 的个人 知识论来 说 ,是 一个强有 力 的支 持 。虽然 如此 ,两人在认识 论上还 at ia o ) i i 是存在 着重大 差异 。哈克 的具 有认识 主体 的认识 论基本 上是在命 题性知 识的层 面上展开 的 ,而波 兰尼 的个人知 识论则触 及 了人类 知识 的默会维度 。
海 206 0 0 2)
( 上
现代西方 的认识论 研究 ,常常与心 理和逻辑 之辩 纠缠在一起 。哲学 家们在认 识论上 的一些重
要差 异 ,往往 与他们在 心理 和逻 辑之辩 上所采取 的不 同立场有关 。本文 拟 以波普 、苏珊 ・ 哈克和
波 兰尼为例 ,来 展示认 识论与心 理和逻 辑之辩 的 内在关 联 。这不 是一 个任 意 的选 择 ,因为 波普 、
哈 克 和 波 兰 尼 的 认 识 论 在 义 理 上 环 环 相 扣 ,层 层 推 进 ,相 互 间 有 实 质 性 的 联 系 ,对 于 阐 明本 文 的
主 旨 ,具有典 范意义 。
:
波 普的客观 主义认识 论和波 兰 尼 的个 人 知识论 正 相 反对 ,势 若水 火 。波 普所 倡 导 的 “ 有 没
差 异 ,并 主张 只有 逻辑 的东西 才是 哲学 分析 的真 正对象 ①。 逻辑 主义 的这些 基本 主张 在 2 0世 纪 的认识 论 和科 学 哲 学 中得 到 了进 一 步地 发 挥 。逻辑 经 验 主义 者赖 辛 巴哈在分 析 知识 的 内在结 构时 ,看 到 了思想 的心理 方 面和逻 辑方 面 之间 的差 异 :“ 在 思想 的逻 辑关联 体 系与实 际 的思 想 过程 之 间存 在 着 一个 巨大 的差 异 。思想 的心 理 活 动是 相 当模
社会科学
20 0 9年 第 l 2期
郁 振 华 :认识 论 与心 理 和 逻辑 之 辩
认识论与心理和逻辑之辩术
郁 振 华
摘 要 :波普 的没有认识 主体 的认 识论认 为 ,认识 论是科 学知识 的逻辑 学 ,与心理 学无关 ;哈 克的具有认 识主体 的认识论 则认 为 ,心理 学和逻辑 学 同等 重要 。他们 共 同分 享 的前提是 :只有对 知识的客观 内容 的分析 才具有逻辑 的品格 ,而对认识 主体及 其状 态 和倾 向的研 究则属 于心理 学的范畴 。波兰尼挑 战 了这一 前提 ,为心理和逻 辑之辩 开 出了 全新 的局 面。他 的个人认 识论在通 常被视 为心理 的领 域 中窥 见 了逻辑 的因素 ,并且 大大
波 普主张 没有认识 主体 的认 识论 ,有一个重要 的思想 背景 ,那 就是 心理 的东 西和逻辑 的东西
之间 的严 格 区分 。哈克在 批判没有 认识 主体的认识 论 ,波兰尼在批 判客 观主义 的科 学知识 观的过 程 中,都 对心理 与逻辑 的关 系作 了深入 的探 讨 。因此 ,本文 不满 足 于在 一般 的层 面 上讨 论波 普 、 哈克和 波兰尼在认 识 论 上 复杂 的相互 关 系 ( 波 普 和波 兰 尼之 间的对 立 、哈克 对 波普 的批 评 、 如
波兰 尼相对 于 哈克在义 理上 的转 进等 等 ) ,而是 试 图 紧扣心 理 和逻 辑 之辩 ,来 考察 他 们 的认 识 论
方案 。我们 将看 到 ,波普 、哈克 和波 兰尼 对心理 和 逻辑之 辩 的不 同解 决 ,使他 们 的认 识论 呈现 出
各 异 的面貌 。
一
、
波普 :认 识 论 是 科 学 知识 的逻辑 学
收稿 日期 :2 0 -90 0 9 0 -5
・
本 文 得 到 了上 海 市 重点 学 科 ( 4 1 和华 东 师 范大 学 冯 契 基金 的 资 助 。 B0)
客 观 主 义 的科 学 知 识 观 的基 本 特 征是 以完 全 的客 观 性 (o pee b cvt) 为 知 识之 理 想 ,强 调科 学 的 超 然 品格 (c- cm l j t i to e i y si
糊 、波动 的过程 ,它 们几乎 从未 遵照 逻辑 所规定 的方 式 ,甚至会 省 略全 面阐 明 当下 问题所 须 的所
有 环 节 。 ② 在 这 样 语 境 中 ,他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 现 的 脉 络 ” (o tx o i o e ) 和 “ 护 的 脉 ” 发 cnet f s vr dc y 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 与逻 辑之辩 ,由来 已久 。l 9世 纪 下半 叶 ,随着 心 理 学 的迅 速 发 展 ,心 理 主 义盛 行 。心 理 主义把 一切 人类 知识 ,包括 数学 和逻 辑学 ,都 归结 为心理 学 。这遭 到 了一 些逻辑 主 义者 如弗莱
格 、胡 塞尔 以及新 康德 主义者 的坚 决抵 制 。逻 辑 主义者 强调 心理 的东 西和逻 辑 的东西 之间 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