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

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目标: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题:观察物体教学内容:第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

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同类项》教案

《同类项》教案

《同类项》教案教案:《同类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章《代数式》的第三节《同类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同类项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同类项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判断两个代数式是否为同类项,并能够运用同类项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及判定方法,同类项的代数运算。

难点:同类项的判断,同类项的代数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这个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同类项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解释同类项的判定方法。

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同类项的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代数式是否为同类项,只需比较它们所含字母是否相同,以及相同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几个例题,讲解同类项的判断方法和代数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合作(10分钟)(1)如何判断两个代数式是否为同类项?(2)同类项的代数运算方法是什么?请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小明吃了2个苹果和3根香蕉,请问小明吃了多少个水果?七、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2.能够简单应用百分数和倍数的概念,良好掌握初步应用的技能。

3.能够进行角度的知识和作图。

4.能够能背诵清单中最常用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2.百分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的技能。

3.角度知识和作图。

4.长度、重量和容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

2.重量、长度和容量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讲授、练习、讨论、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一、第一章小数(10学时)小数的概念、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法、小数的除法。

二、第二章百分数和倍数(8学时)百分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倍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

三、第三章角度知识(8学时)定义和常用量的运用、直角和周角、角分、度分秒。

四、第四章等量关系(6学时)两种等量关系、用符号表示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第五章大小比较(14学时)长类数比的简便化比较方法、比值的应用于预测、平均数的求法。

(注:此章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量的增减)六、第六章计量单位(6学时)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容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升、分升、毫升),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的关系,长度单位与容量单位的关系,重量单位与容量单位的关系。

(注:此章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量的增减)七、第七章数据统计与图形(10学时)数据的统计分析、折线图、曲线图、多边形图形、复合图形。

八、教学过程及教学步骤:第一章小数(10学时)一、小数的概念(1学时)1.引出小学生可能会谈到的涉及到小数的话题,如3.5折、8.9元等,然后通过同学间的互动,启发出“小数”和“分数”这两个概念的提出。

2.通过图解的方式,用实物形象来介绍小数,如:1.3 、2.56 等,这些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当场让同学们感性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五年级下册数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熟练掌握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包括分数、小数、图形的认识和运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等。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

1. 分数的认识与运用。

认识分数的基本概念。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小数的认识与运用。

认识小数的基本概念。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 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运用图形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4.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认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图形的认识与运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图形的应用题解决,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练习、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分数的认识与运用。

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基本概念。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应用。

2. 小数的认识与运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基本概念。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利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小数进行计算。

3. 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通过图形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练习中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4.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第1篇】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除法算式分类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些身上挂有整数除法算式的小羊,创设情境:这些小羊来自两个不同的羊村,身上算式的结果代表了它们的来处,请学生计算结果帮助小羊回到各自的村庄。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询问学生分类标准。

教师将整除的算式定为第一类。

若学生对于第二类出现商是小数和带余的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从而明确两种形式是一致的。

引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第一类算式中存在的关系,学习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第一类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征容易得出商是整数,没有余数。

教师讲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并举例:12÷2=6,所以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练习:请学生说一说其余几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12是2的倍数,那么能说12是倍数吗预设学生意见不一致。

教师给出算式24÷12=2,并提问这里12是谁的因数或谁的倍数学生根据概念能够得到12是24的因数。

教师讲解:以上相互关系可以总结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并用“同学们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回了家是父母的孩子”“如果没有熊二,熊大就不能称为哥哥”两个例子解释相互依存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里通过除法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除法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预设:0不能做除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一、教材分析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

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

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

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精讲课程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精讲课程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精讲课程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
1. 教学内容概览
学习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比例的应用、方程的解法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2. 具体课程讲解
小数部分: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讲解小数的定义、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的近似计算等。

小数的四则运算: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如何处理小数点位置,如何处理进位、退位等。

分数部分:
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如分母、分子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等。

分数的加减法: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如何处理通分、约分等。

比例部分:
比例的意义与性质:解释比例的定义,如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的性质等。

正反比例: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

方程部分:
方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方程的解法:教授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

3. 教学方法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改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一、课程导引本教案主要围绕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重点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单元一:四角与平行四边形- 了解四角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 掌握判断四个角是否相等的方法。

- 研究在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 单元二: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研究识别和分类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 研究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来识别和分类图形。

3. 单元三:分数的认识和比较- 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研究分数的比较和大小的判断方法。

4. 单元四:时间的读写和计算- 研究读写和画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表达方式。

- 掌握时间的计算和换算。

5. 单元五:数据统计- 研究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方法。

- 掌握数据图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演示法:示范解题步骤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日常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

2.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测验和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六、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练册以及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以上是关于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的概述,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 2 页例 2。教材第 3~4 页练习一第 3、6、7 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 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 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 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 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 2 页例 2。 (2)师:这是一个用 3 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 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 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 2 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 3~4 页练习一第 3、6、7 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

202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前,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长方体模型,你能发现什么?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生:将每个面的面积相加。

师:对,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3.练习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1)计算下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10cm,宽=6cm,高=4cm。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8cm、6cm、4cm,求它的表面积。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

2.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师:观察这个正方体模型,你能发现什么?生: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生:将每个面的面积相加。

师:对,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3.练习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1)计算下面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边长=8cm。

(2)一个正方体的边长是10cm,求它的表面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出原来的几何体,认识图形的平移变化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小公倍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小公倍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小公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求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巩固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具(计算器、白板、黑板、粉笔等);2.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1. 导入新知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入学习最小公倍数的话题。

例如:班里有5个同学,分别回答了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目用时是10秒钟,第二道题目用时是15秒钟。

老师想知道这5个同学同时回答这两道题目,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思考,了解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最小公倍数。

引导学生回忆在前几年级学过的关于除数、倍数的知识。

2. 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定义1.定义: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意义:最小公倍数可以帮助我们求出多个数的公共倍数,从而解决问题。

3. 讲解求解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介绍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方法,然后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解最小公倍数。

具体步骤如下:1.先用质数分解法分别确定两个数的质因数;2.找出两个数中所有的不同的质数;3.把不同的质数按照分解后的最多次数相乘得到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实际操作,了解求解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示例: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1.30=2×3×5,45=3×3×5;2.不同的质数有2、3、5,分别取各自的最多次数相乘得到:2×3×3×5=90;3.因此,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90。

4. 练习和巩固综合练习和训练,巩固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如下:练习1:分别求出下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12和18;2.15和21;3.36和60。

练习2:小明学习6个科目,每天都要分配时间来学习不同的科目。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

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六)配套资源百数表、计算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1)找3的倍数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

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2)全班交流、讨论①发现问题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2.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透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教学例1: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交流学生的分类状况。

(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好处。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就应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就应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目标: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题:观察物体教学内容:第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

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6.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的思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单元重点: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单元难点: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七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第5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对除法算式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课时课题: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第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2.结合实践操作,借助集合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

3.在抽象概括、总结数学结论的过程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有序、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第三课时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第9页例1。

教学目标:1.利用百数表,通过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在经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会运用这些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学习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奇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第四课时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1.利用百数表圈画数,根据提示,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归纳举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五课时课题: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基础练习题,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有条有理的思考习惯。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审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课题:质数与合数教学内容:第14页例1。

教学目标:1.学生能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制成质数表,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辨别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辨别质数和合数。

第七课时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内容: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举例、说理、图示等自主探究活动,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目标:1.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

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重点: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 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单元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安排:十三课时第一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第18页例1、19页例2。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

2.通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能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

掌握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长方体的初步表象。

第二课时课题: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0页例3。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活动,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

2.引导学生从顶点、棱、面三方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揭示并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正方体的初步表象。

第三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第23页、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中,知道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面的大小相等,根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