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课 诗四首
归 园 田 居 ( 其 三 )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陶渊明(365—427),名潜,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因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 又自号“五柳先生”。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 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 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 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 兮辞》《桃花源记》等。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 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 颠沛流离之苦,中原 动荡之忧,以及老大 伤悲的落寞情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 评价说的是哪位诗人?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 诘,唐朝著名的田园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 称“王右丞”。王维是个 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 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宋朝苏轼曾赞 道:“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
写得逼真如画。 “随”字写出 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 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 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 动。
诗歌中作者要表达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流 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按照自己的意愿生 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 问君/何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huán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公元 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 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 家。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 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 黑暗,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 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 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传世作品 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 为《陶渊明集》,开创了田园诗 一体。其中《归园田居》、《饮 酒》、《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都是 著名篇章。
这首诗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在当今社会,有人说陶渊明这种作法是消极 避世的,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你如 何看待?
布置作业: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欣赏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
饮酒
•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说一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写了什么意境 ,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通过对一天田间劳动的概括,特别是 “带月荷锄归”,表明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 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 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 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
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名句赏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诗 人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 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违背, 暗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污浊 的批判,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 名利的精神品质。
八上语文30诗四首
赏析:
首先,有画一样的构图,从 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 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 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面上的景物不多,但空间阔 大,层次很丰富。
赏析:
其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 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 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 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 本形状,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赏析: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 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 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 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 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 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 在眼前。
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感悟主题
《使至塞上》:以传神 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 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内
2.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总结全诗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 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 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 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 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 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 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 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 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 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 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 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 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 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八年级上诗四首之归田园居其三注释释义赏析【东晋】陶渊明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 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句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 官场的黑暗,“不为 五斗米折腰”,隐居 农村。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边塞诗简介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 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 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 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 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 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 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 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 上称为“边塞诗”。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 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 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 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 一起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 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 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 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 获得好收成。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 诗四首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翻译:夜晚明月映入 水中,如同飞下的天 镜,黄昏时,云霞飘 飞,如同海市蜃楼一 般。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 样的图画?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怜爱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依然,还是
翻译:还是故乡 的水好啊,把我 的船送到万里之 外,还不忍分别。
尾联抒情,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 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 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 感情。
中心思想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 恋、思念之情。
登 岳 阳 楼 (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除
顶着
翻译:早晨起来到田里 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 色扛着锄头回家。
草木丛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翻译:归途中,道 路狭窄而草木丛生 ,夕阳的露水沾湿 了我的衣服。
只要 意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值得
翻译:衣服沾湿了 并没有什么值得可 惜的,只要不违背 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走近作者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 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 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 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 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 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 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并留作军队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 诗作于赴边途中。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导语:《归园田居·其三》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点拨:第 l 句是正面描写,第 2 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 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 人。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 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幺?)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 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 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幺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 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幺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 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幺?)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 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 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 150 字。 五、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 cuì 衣雾凇 sōng 沆砀 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30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 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 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 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归园田居(其三)
颈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赏析: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
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 看似平淡,狭窄的田间小路,野草丛生, 露水打湿了衣裳。其实是进一步写田园荒 芜,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 喜悦的心情。为后文写不足惜”做铺垫。
归园田居(其三)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表现了作 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 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 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 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
归园田居(其三)
中心思想
通过对田园劳动情形的 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劳动 中纯朴直率的生活情态, 反映了诗人保持自己清高 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 同流合污的志向。
归园田居(其三)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野草茂盛而豆苗却 很稀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 着月色 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服。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服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 的意愿就行了。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ppt课件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 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 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
方。(叙事)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 野奔腾而去。
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我受到邀请去山 西村。
走在途中,看到美好的景致,山重水 复,路疑无而实有,柳暗花明,景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绝而复出,终于来到了山西村。 现在正临近社日,村民们衣着简朴吹 萧打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今后如再有时间乘月色出游,说不定
(远景)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近景)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 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
按节奏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xx。
征蓬出xx,xxxx。
大漠孤烟直,xx 落日圆。
xx 逢候骑,都护在xx。
渡xx 送别(唐朝)xx渡远xx外,来从xx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xx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x。
登xxxx·xx昔闻洞庭水,今上xx。
xxxx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XXXXXX,凭xx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 锄候骑jì都d 口护燕y di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 但使愿无违但:只。
(3) xx 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 仍怜故乡水怜; 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 种豆xx 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xx,但使愿无违。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 《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5. 《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 《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 《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 默写《游xx 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初二上册古诗文(课内):归园田居·其三
初二上册古诗文(课内):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语文第30课诗四首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 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 的荒原,滚滚东流。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 如画。 “随”字写出了群山渐渐远去、消 失的样子,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 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 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夕阳迟” 由近及远的视角,暮色苍茫,写出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以行动,“欲暮”以时间暗示自己怅 惘、沉重的心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 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 臣心中的愤懑。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
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说“故乡水”对自己怀 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直 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 味和情趣。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登岳阳楼(其一)》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 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 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著有《 简斋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 治理 杂草丛生 顶着月亮 扛着锄头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窄
沾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只要让 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 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按照自己的 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 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和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
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他自述参加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
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一般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经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