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

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1、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

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

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材料一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2)掌握唐太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认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之前时期的区别。

(3)结合历史资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如何评价唐太宗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初期最杰出的皇帝是谁?他统治时期有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突出贞观之治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有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如:“魏征劝谏唐太宗”、“贞观之变”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 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提问:“唐太宗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第2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隋的灭亡,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等内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懂得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他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此人是谁?唐朝“贞观之治”的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三、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1、隋朝灭亡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建立者_____ ____,都城_____________。

1、唐太宗即位: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在________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_________。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用人和纳谏的原因:3、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用人原则:1、新政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在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2、内容:政治: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指、和,其中替皇帝起草政令的是,负责审核的是,最后负责执行的是,其下又设,分管具体政务。

法律:多次修订法令,是中国显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四、合作探究1、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简单评价唐太宗。

五、自我测评:1、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D唐玄宗2、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 房玄龄B魏征C张玄D杜如晦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A “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贞观遗风”D“文景之治”4、“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改善君臣关系C吸取隋亡教训D减少决策失误6、与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贞观之治的含义。

(2)掌握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了解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

(2)运用史料对比法,评价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

2.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3.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2. 贞观之治与唐朝盛世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

(2)提问:你们听说过“贞观之治”吗?它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分析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有哪些?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史料对比(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真实情况。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之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政治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选拔贤能,重视法制建设。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教材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2.难点: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治国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短视频。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5.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贞观之治的辉煌。

七年级历史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他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皇帝B、重视发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版7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学案1

北师大版7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学案1
学案
导案
一、导学问题
⒈“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贞观之治的?
二、知识要点
㈠唐王朝的建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⒈唐王朝的建立:_______年,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㈡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唐太宗。
导言: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隋朝统一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隋朝便由此长盛不衰了吗?(没有)那么隋朝为什么会灭亡的呢?即隋亡之后唐朝建立了,与唐帝国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的是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你知道“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
/bookdetail-ce86e8e333bd49ca85e6fa83c0636357.html⒈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⒉虚心纳谏。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_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_____。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
方法
课堂三导教学
学情
分析
对于本课知识,唐太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重点内容贞观新政教材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基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但是“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材没有明确他们的关系,初中学生很容易把它们作为两个独立的问题去掌握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加以分析、点明。
㈡课堂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教案示例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年级七年级版本北师大型新授学校班级教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堂学习、练习,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

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重点突破“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掌握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认识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的统治策略;(2)运用比较法,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树立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 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 参考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论文、书籍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贞观之治?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鼎盛时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2)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等;(3)阐述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能振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7. 作业布置:(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唐太宗、贞观行政的内容和贞观之治。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学习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内容导学】一、自读教材内容明确下列知识点并识记。

1、唐朝的建立: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吗,引发了农民起义,是隋朝灭亡。

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的统治:(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谏如流,被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了等。

(2)贞观新政:原因:唐太宗吸取的教训,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建立的制;②经济上:改革制度,轻徭薄赋;③法律上,修订法令,减轻刑罚,编订《》。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经济得到和,国力增强,被誉为“”。

二、合作探究1、隋朝为什么会灭亡?2、根据所学知识和你所知道的情况,请试着评价唐太宗?【课堂训练】一、精挑细选1、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盛世局面,但很快又走向灭亡。

隋朝灭亡于--------------------------------------------------()A 581年B 589年C 605年D 618年2、唐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 杨广C 李渊D 李世民3、唐太宗在位期间政绩突出,其统治被称为-----------------()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开元盛世D 贞观之治4、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 《汉律》B 《隋律》C《贞观政要》 D 《唐律疏议》二、材料阅读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二、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看图,讲故事。
2.讨论,回答。
3.学生诵读。
4.看图,听故事或讲故事。
三、1.学生讨论,回答。
2.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评价唐太宗。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指导学生归纳本科的知识要点
以选择题为主,课堂练习。
研讨、总结。
回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布置讨论总结整理归纳完善
布置学生完成伴你学中的习题。
2、老师展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你能否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
3、老师展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4.老师展示人物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一、1.学生观看并思考答案。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法与学法
学生阅读,认真思考,老师指导,合作探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你知道吗?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你知道为什么吗?
讨论、陈述
完成基础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王朝的建立
1.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建立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三、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精题精讲例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D.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例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房玄龄B.魏征C.马周D.常何●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B.酷虐残暴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汉律》B.《隋律》C.《贞观政要》D.《唐律疏议》3.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公开发表了词《沁园春·雪》,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其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A.唐高祖B.唐高宗C.唐太宗D.唐玄宗4.“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系的认识()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唐高宗5.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A.接受隋亡教训B.有名谏臣魏征C.他是开明君主D.三省制的要求6.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B.必须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C.完善科举制度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7.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8.下列部门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我综合我发展9.阅读下列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参考答案:(1)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吸取隋亡的教训。

(3)贞观之治。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

唐太宗时期,统治者努力治国,国力强大。

贞观的统治为初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统治者采取的创新措施与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相关。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历史思维能力较弱,但学生生动活泼,积极性较高。

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记住唐朝的建立。

2. 2. 讲述唐太宗的主要事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3.讲述唐太宗受聘受教与贞观统治的关系。

贞观新政唐太宗善于处理接受劝告与贞观统治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故事介绍: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好鹞鹰,把它扛在肩上。

他非常自豪。

但当他看到魏征从远处向他走来时,他很快把它藏在了怀里。

魏征故意玩了很长时间,导致鹞鹰窒息在他的怀里。

问:为什么太宗害怕魏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思维答案独立阅读教材获得答案思维答案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一)建立唐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

隋朝灭亡的原因2。

唐朝的建立时间、创始人和都城补充了李世民生平和参与起义的介绍(二)玄武门的变更(二)唐太宗的雇佣和建议1唐太宗何时登基,贞观元年是什么时候?展示以下材料:2。

材料1:天子,如果有办法,人们会推动并优先考虑它,如果没有办法,人们会放弃并不使用它。

太棒了------唐太宗的阅读材料1,你认为唐太宗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材料2:唐太宗魏征材料3:图1在图2病逝后悲伤地说:“以铜为镜,你可以穿着得体;以古董为镜,你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介绍李世民为后续学习铺路,注意年份,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了解历史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小组合作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板书设计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材料三中“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有什么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李世民自身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虚心纳谏,这就回答了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其实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害怕魏征,而是为了自己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明白唐朝成立的时刻。

列举“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二、进程方式与能力评判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历史功绩,培育全面、系统地试探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慢慢养成主动探讨和与同窗合作学习的适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熟悉谦虚令人进步的道理,知道一个全面进展、能成绩事业的人,必需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慢慢熟悉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判唐太宗的要紧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评判唐太宗【教学方式】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

二、讲解一、隋亡唐兴要紧让学生熟悉到隋亡主若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忙学生明白得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缘故。

唐朝成立的时刻、李世民即位时刻要求学生把握。

二、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要紧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方法和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衰亡的教训密不可分。

唐太宗关于隋朝衰亡的缘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45处之多。

唐太宗亲眼目击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切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人起义的庞大力量,熟悉到:“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那么人推而为主,无道那么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需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方法。

(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方法。

教科书要紧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表达。

关于任贤:唐太宗以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超级重视选官和用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教学难点:(1)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唐太宗时期各项改革措施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提问:你们知道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治国策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比较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取得贞观之治这样的成就?5. 总结归纳:(1)总结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强调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唐朝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 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 ,规定 的方式代替服役,使 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制。

三省中, 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 ,经济 ,国力 ,被誉为 。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归纳整理】1、把下面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填好,2、你能列表的方式归纳贞观新政出现的原相信你是最棒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并说出三省的运行机制: 因、措施和结果吗?【拓展练习】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说:“君,舟也;人,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
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年级七年级版本北师大
课型新授课学校班级教师



标知


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标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标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
兴趣相对比较浓厚。

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重点突破“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教辅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控点



程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
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今天我们学习
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
讲授新课教师演示目:唐朝的建立
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它位于古城扬州
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
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D、东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
8分钟
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
多媒体展示:
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D、唐高宗
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D、618年
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D、东京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9~11分钟
这是谁?
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12~16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阅读,思考,回答问题17~21分钟
这是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魏征。

看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朗读
讨论,发言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

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阅读并思考
学生发言30~35分钟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36~38分钟
课堂练习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39~44分钟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45分钟
总结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