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在高一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文言文更是考验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了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中文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句读:文言文的句子以顿号(、)为停顿标志。

停顿时不可加声调,阴平和阳平都可以。

2. 通假字:文言文中许多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字称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如兮(音xi)、矣(音yi)等。

3. 元音字:文言文中只有六个元音字:之、之、者、之、寡、者。

其中之、之、者读为平声,之、寡、者读为仄声。

4. 整齐格律:文言文的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用法律约束,要求字数整齐、平仄相间,以体现句子的韵律之美。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增:指在文句中重复前一句的成分,增强语气或表达。

2. 比拟:用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比拟另一种事物的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叙述或描述,以达到引起阅读者注意、构思文章的目的。

4. 比喻:通过寓意的隐喻来描述某一事物,给读者以联想和感受。

5. 排比:将一系列同类事物或成分按次序排列,增强修辞效果。

三、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方法1. 众议论述:在文中提出一种论点,然后通过引用古今名人的观点或陈述众多人士的意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古代的文献、典故或故事情节,以扩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文辞。

3. 对事论事:将自己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与一些真实的事例相对比,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4. 进退刚柔:文章要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要有坚定的论点和观点,又要有方法和技巧。

5. 分析问答:文言文的写作中,提出问题并逐一剖析和回答这些问题,以凸显你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文言文的词汇和常见句型1. 文言虚词:如之、乃、其、若、焉等,这些虚词常常在文言文中使用,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高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导语】当⼀切都毫⽆希望时,切⽯⼯⼈在他的头上,敲击了上百次,⽽不见任何裂痕出现。

但在第⼀百零⼀次时,⽯头被劈成两半。

我体会到,并⾮那⼀击,⽽是前⾯的敲打使它裂开。

我希望中学⽣朋友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轻⾔放弃,因为成功就在下⼀步。

⽆忧考⾼⼆频道为⼤家整理了以下⽂章,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持! 【⼀】 ⼀、通假字 1.今⽼矣,⽆能为也已(通“矣”) 2.⾏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古今异义 1.夫⼈(古义为“那个⼈”,今义为“妻⼦”的尊称) 2.⾏李(古义为“出使的⼈”,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缺少的东西) 7.与郑⼈盟(盟—订(建)⽴同盟) 8.因⼈之⼒⽽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有⼩⼝,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叹(海神名) 以为莫⼰若者(及、⽐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杂说”,⽂体的⼀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之壮也,犹不如⼈。

”(推辞) 停数⽇,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以……为鄙”) ⾁⾷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之⼒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之⼒⽽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然郑亡,⼦亦有不利焉。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陈矣。

(“陵”通“凌”,凌辱)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文言实词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3.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4.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5.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6.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动词排列)陈言务去(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0.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1.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或者谦称自己)12.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或力量)14.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6.诸郎中执兵。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复习基础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复习基础梳理

1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承接)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2)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命宦官率宫女三十人,手持香花,到法门寺将“佛骨” 迎入大内,供奉了三天。于是,长安为之震惊,全国为之轰动,在皇帝愚昧嗜佛、百 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上至君、下泽民”的佞佛热潮。 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于是在忠君爱国思想的驱使 下,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 之物”,大骂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 情”,痛斥“释老之道,过于杨墨”,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匏(páo)尊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攒蹙(cuán cù)累积
酾(shī)酒
无尽藏(zànɡ) 愀(qiǎo)然 衽(rèn)席 斫榛(zhuó zhēn)莽
箕踞(jī jù)而遨
僇(lù)人 垤(dié)
颢(hào)气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文言句式
• • • • • •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 • •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表被动)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为”表被动) 倒装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知其事”作“宾客”后置定语) • 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即“燕 王于庭拜送”)
• 深: •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 毒)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 深刻) (3)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 形容词)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 器) (2)不及召下兵(名词,卫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部队)
词类活用
• • • • • • • • 名词做状语 进兵北略地 (向北) 函封之 (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 (向上) 箕踞以骂曰 (象簸箕一样) 名词做动词 前为谢曰 (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 • • • •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听到) 意动用法 今太子迟之 (以……为迟) 群臣怪之 (以……为怪)
• 以: • (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 表目的,来) • (2)以次入(介词,按照) • (3)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 此)
• 亲: •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 词,亲近,接近) •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 父母) •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 亲自)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 词,亲生的)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 义:指山东省) •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 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 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括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 增添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 ( 疑代,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 代,国 )②君知其也 ( 代,件事 )③吾其也 ( 表商议或希望气 )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 ( 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通“供”,供 )③秦伯 ( 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理智 )三. 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 ( 名用作,扎 )②既封 ( 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 ( 使用法,使⋯⋯减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作,害 )⑤越国以鄙 ( 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 ( 使用法,使⋯⋯亡 )⑦ 之武退秦 ( 使用法,使⋯⋯撤军 )四. 古今异①夫人 ( 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 ( 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 ( 介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 ( 于) 函陵 , 秦 ( 于) 汜南 ( 省略介“于”)B.( 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省略主 )C.敢以 ( 之) 事 ( 省略介,以之 )(3)前置夫晋,何之有 ( “之”作前置的志)高一文文言知点小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 yuè,高。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精心整理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1、穷回溪。

(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

(横渡)2、不绝如缕。

(断)(五)梦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十)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

(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的)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的)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⑾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求能够理解和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洁、典雅,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语法规则,如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焉”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文言文的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积累文言文词汇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通过记忆和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应加以学习和掌握,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虽然现代汉语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富有逻辑性。

五、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了解和掌握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连词- 助词- 介词- 量词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五、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七、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 句读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八、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历史典故- 古代礼仪- 哲学思想九、文言文经典篇章赏析- 《论语》选读- 《孟子》选读- 《史记》选读- 《诗经》选读十、结语-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建议示例内容:一、引言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来构成判断句,如“孔子,鲁人也”。

2. 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通过“为……所”来表达,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3.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为了简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如“读书破万卷”。

4.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是为了强调,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 连词:“夫”、“且”、“与”等,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

2. 助词:“之”、“也”、“者”等,用于句尾或句中,起到辅助作用。

3. 介词:“于”、“以”、“自”等,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匹”表示马,“头”表示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很多,尤其是知识点特别繁多。

第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为大家做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是有关于文言文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伶俐)5、正人生非异也。

(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

(低于)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5、外与天涯。

(交会)6、顺流而东。

(东进)7、卧而梦。

(做梦)(二)名词作状语。

1、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天天)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4、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雷同)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6、日与其徒上高山。

(天天)(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终点)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终点)(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饮泣)(六)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2、始指异之。

(以……为异。

)3、吾从而师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历史与地位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文字形式,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的演化过程中,文言文曾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政府命令等领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文字。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演化出了白话,但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语法复杂:相较于现代汉语的简洁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采用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意思。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

有时候,同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义项。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词汇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

3. 文字韵律:文言文以韵律为基础,既有平仄之分,又有对句式的要求。

这使得文言文在形式上更加优美,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加直观理解。

如:“山竹与玉环,皆天下之巧者也。

”其中将山竹和玉环进行比喻,突显了它们的品质和能力。

2.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效果。

如:“千里不留行,事而无章!”这里夸张强调了无章的严重性。

3. 对偶: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共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通过对比,对人性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意义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来增加语言的冲击力。

如:“赢得天下,保全君王,损害百姓,毁于一旦。

”排比手法突显了动作的程度和结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2. 通过扩充词汇量,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和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含义:(2)共其乏困通,含义:(3)夫晋,何厌之有通,含义:(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含义:(5)失其所与,不知通,含义:(6)秦王必说见臣通,含义:(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含义:(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含义:(9)燕王拜送于庭通,含义:(10)秦王还柱而走通,含义:(11)卒起不意通,含义:(12)请辞决矣通,含义:(1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通,含义:(14)愿大王少假借之通,含义:(15)图穷而匕首见通,含义:(16)距关,毋内诸侯通,含义:(17)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通,含义:(18)张良出,要项伯通,含义:(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含义:(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含义:(21)令将军与臣有郤通,含义:(22)因击沛公于坐通,含义:(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含义:(2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含义:(25)沛公不胜杯杓通,含义:2.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古义: 今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 今义:(7)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今义:(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9)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今义:(10)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古义: 今义:(1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今义:(1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古义: 今义:(13)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 今义:(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今义:(15)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今义:(16)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古义: 今义:(17)范增说.项王曰古义: 今义:(18)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今义:(19)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古义: 今义:(2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古义: 今义:(2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 今义:(2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 今义:(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2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古义: 今义:(2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2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 今义:(2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古义: 今义:(28)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古义: 今义:(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 今义: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活用现象: 含义:(2)晋军.函陵活用现象: 含义:(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活用现象: 含义:(4)既东封..郑活用现象: 含义:活用现象: 含义:(5)肆.其西封活用现象: 含义:(6)越国以鄙远..活用现象: 含义:活用现象: 含义:(7)邻之厚.,君之薄.也活用现象: 含义:(8)共其乏困..活用现象: 含义:(9)阙.秦以利晋活用现象: 含义: (10)因人之力而敝.之活用现象: 含义: (11)以乱.易整.活用现象: 含义:活用现象: 含义: (12)进兵北.略地活用现象: 含义:(13)秦兵旦暮..渡易水活用现象: 含义: (1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活用现象: 含义: (15)丹不忍以己之私.活用现象: 含义: (16)樊於期乃前.曰活用现象: 含义: (17)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活用现象: 含义: (18)其人居远.未来活用现象: 含义: (19)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活用现象: 含义: (20)皆白.衣冠以送之活用现象: 含义: (2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活用现象: 含义: (2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活用现象: 含义: (2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活用现象: 含义: (24)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活用现象: 含义: (2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活用现象: 含义: (26)乃欲以生.劫之活用现象: 含义: (27)沛公军.霸上活用现象: 含义: (28)沛公欲王.关中(29)拔剑撞而破.之活用现象: 含义:(30)此其志不在小.活用现象: 含义:(31)素善.留侯张良活用现象: 含义:(3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活用现象: 含义:(33)沛公今事有急.活用现象: 含义:(34)君安与项伯有故.活用现象: 含义:(35)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现象: 含义:(3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活用现象: 含义:(37)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活用现象: 含义:(38)籍.吏民,封府库活用现象: 含义:(39)日夜..望将军至活用现象: 含义:(4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活用现象: 含义:(41)范增数目.项王活用现象: 含义:(42)寿.毕,请以剑舞活用现象: 含义:(4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活用现象: 含义:(4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活用现象: 含义:(45)樊哙侧.其盾以撞活用现象: 含义:(46)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活用现象: 含义:(47)刑.人如恐不胜活用现象: 含义:(4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活用现象: 含义:(49)此亡秦之续.耳活用现象: 含义:(5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活用现象: 含义:活用现象: 含义:(51)道.芷阳间.行活用现象: 含义:活用现象: 含义:4.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A.以.其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越国以.鄙远A. B. C.D.(2)A.公从之.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夫晋,何厌之.有A. B. C.D.(3)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A. B. C.D.(4)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 B. C.(5)A.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朝济而夕设版焉.A. B. C.(6)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夜缒而.出 C.朝济而.夕设版焉A. B. C.(7)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 B.(8)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A. B.(9)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A. B.(10)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轲自知事不就.A. B.(11)A.图穷而匕首见.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B.(12)A.顾.计不知所出耳 B.荆轲顾.笑武阳A. B.(13)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A. B.(14)A.乃为.装遣荆轲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嘉为.先言于秦王曰A. B. C.(15)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C.秦王还柱而.走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E.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B. C.D. E.(16)A.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发.尽上指冠A. B. C.(17)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君安与项伯有故.A. B. C.(18)A.不如.因善遇之 B.劳苦而功高如.此 C.沛公起如.厕A. B. C.(19)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A. B.(20)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杀人如不能举.A. B.(21)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乃令张良留谢.A. B. C.(22)A.窃为.大王不取也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D.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E.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 B. C.D. E. F.(23)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若属皆且.为所虏C.且.为之奈何A. B. C.(24)A.珍宝尽有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为之.奈何D.吾得兄事之.E.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F.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A. B. C.D. E. F.5.分析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4)佚之狐言于郑伯(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是寡人之过也(7)君之所知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1)敢以烦执事(12)许君焦、瑕(1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5)将军岂有意乎(16)事所以不成者(17)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1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9)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20)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1)欲与俱(2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23)乃朝服,设九宾(2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7)常痛于骨髓(28)嘉为先言于秦王(29)燕王拜送于庭(30)使毕使于前(3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2)群臣侍殿上者(3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4)孰与君少长(3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6)军中无以为乐(3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8)吾属今为之虏矣(39)不然,籍何以至此(40)大王来何操(41)沛公安在(42)客何为者(43)贪于财货(44)具告以事(45)长于臣(46)得复见将军于此(4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4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9)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0)亚父者,范增也(5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52)此亡秦之续耳(5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56)加彘肩上(5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参考答案1.(1)“已”通“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2)“共”通“供”,供给。

(3)“厌”通“餍”,满足。

(4)“说”通“悦”,高兴。

(5)“知”通“智”,明智。

(6)“说”通“悦”,高兴。

(7)“反”通“返”,回来。

(8)“振”通“震”,害怕。

(9)“庭”通“廷”,朝廷。

(10)“还”通“环”,绕。

(11)“卒”通“猝”,突然,仓猝。

(12)“决”通“诀”,告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