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关键词”的有效应用

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关键词”的有效应用

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关键词”的有效应用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对学前教育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尝试,引入了“关键词”联系教学法,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专业;关键词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目前,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工作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已陷入了一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积极性不高,对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理论性太强,缺少时代性,枯燥无味,不够实用;部分教师对教学信心不足,认为学生不爱学,学前教育学内容脱离实际而难教,无论老师如何认真的进行教学都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回应,比如学习过后依然对所学知识了解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其中,不可否认,中职学校学生自身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探究动力,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之一。

笔者通过在贵州贸易经济学校的教学实践,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在该校不是重点学科,导致学校在此专业上投入的经精力相对于重点学科而言少之又少,只是配备了教学必备的资源,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因此,该校的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实施情况更为严峻。

本文着重某一可以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得以深刻记忆的“关键词”教学方法展开阐述,为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尝试。

二、“关键词”教学法提出的背景为了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笔者首先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学生自身心理原因以及对未来毫无计划可言;其二,老师教学方法的技巧和幽默程度。

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迎合学生的本身在教学中增加了大量幽默元素并且尝试了“尽量为学生减轻负担”的“关键词”教学法。

在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的“恩物”以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论”是三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三者在记忆过程可以说是毫无联系性的。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教育学原理的概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系统地研究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旨在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意义:学习教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二、先进教育思想与教育学原理1.社会发展与教育: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的目标与方向,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2.个别差异与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体差异,教育应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情感教育与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发展。

4.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旨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

三、教育学原理的教育内容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等。

2.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内容、技能内容、态度内容等。

3.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质量评估,并通过评价结果指导教育改进和提高。

四、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1.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可以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

2.课堂教学:教育学原理可以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教育评价:教育学原理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以便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综上所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学科,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学习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重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主要包括:
1.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和期望达到的结果。

它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等。

教育目标应当明确、可衡量,并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2.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传递。

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实施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教育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教育的评价应当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改进和优化的依据。

5. 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教室、教具、学习资源等,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应当积极推动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的几个重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一、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社会对人进行有意识的修养和培养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技能是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

2.培养道德和人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道德和人格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3.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个别差异原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同,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育相对独立原则: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性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由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决定,不能被其他领域的规律所左右。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则:教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4.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育的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促进,教育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教育学原理文献综述

教育学原理文献综述

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系统化、理论化上已趋于完善,但在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方面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教育学原理可以说是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发展贯穿于教育学发展始末。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学一、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遥望同时代的西方历史,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时期培根是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

培根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是教育学发展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教育家。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大一学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必考知识点对我们的学习和未来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1. 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教育学原理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教育、教学、学习、教师、学生等。

教育是有意识地对人的行为、心理、认知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其发展成为既有个性特征,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人。

教学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环境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

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主体性和客体性的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对其进行内化和转化的过程。

2. 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强调刺激-反应的机制。

重要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特森等。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转化来实现的,强调学习者的活动性和主动性。

重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交互。

重要代表人物有康宁斯、维格茨等。

3. 教育学原理的实践应用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教育学原理还对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一教育学原理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不仅是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广大学生了解教育学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文能帮助到大家,为大家的学习和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教育学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有创造力的人才。

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总结和提炼教育经验,为实践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3.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育评价的进行等。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5.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规律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它包括学习理论、智力发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6.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价:教育方法是指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它有助于改进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效果。

7.教育制度和教育:教育制度是指教育组织和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包括学制、课程安排、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是指对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9.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学科,它关注教育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构成了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和基本理论。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人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制度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教育的定义与特征: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和开发人的身心、智力和道德等各种潜能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个体化、系统化、终身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2.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的导向和动力,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教育价值观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尊重和追求的社会价值,如自由、平等、人权等。

3.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思维能力、道德品质、审美情感、身体素质等方面。

这些内容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进行选择和组织。

4.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中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

5.学习理论与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如儿童发展理论和青少年发展理论。

6.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是对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用以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测量是对个体所具有的其中一种能力或特质进行度量和评估的过程,如智力测验和性格测量等。

7.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教育政策是国家对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包括教育、教育经费和教育法律等。

8.教育专业化和教师发展:教育专业化是教育事业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专业化机构的转变,涉及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管理的发展。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包括个人素质和教育技能的培养。

9.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异: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个体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避免因社会和经济差异导致的不平等现象。

教育差异是指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导致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则、教育法则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构建了教育事业的基础。

在教育学原理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核心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教育学原理的概念与特点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它以教育实践为基础,通过对教育实践进行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教育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原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它是教育过程的根本动力和灵魂所在。

教育价值观是指教育目的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过程与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包括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方法的运用等。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育工具和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形式。

四、教育方法与教学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一般性的教育手段和策略,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学法是指在具体的学科或教育领域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和反馈的过程,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发展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评估是指对教育机构、教育项目和教育政策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为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密切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七、教育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原理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工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学原理的指导,合理选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的客体和要素、教育的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由教师引导和组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特点:普遍性、社会性、自觉性、需持续性、个性综合性、目的性、规范性等。

3.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和有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的客体和要素1.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客体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智力等方面。

2.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有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规律1.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对知识、能力和品德发展的要求。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目的规律、教育内容规律、教育方法规律和教育评价规律等。

五、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课题研究法等。

2.教育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3.教育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

六、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是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大二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大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针对大二教育学原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并探讨人的发展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理论密切相关,旨在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客观性原理: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它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2. 教育的活动性原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它体现了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3. 教育的继承性原理:教育具有代际传递性,每一代人通过教育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 教育的全面性原理: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多个方面。

三、教育学的重要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是对受教育者发展的预期目标。

2. 教育内容:教育所传递的具体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内容,是教育实施的核心。

3. 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和传递教育内容的方式和途径,包括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调整和改进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

四、教育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2. 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以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个体在认知上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教育的影响。

4.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倡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验证教育原理和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学原理的应用可以指导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教育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首先,教育学原理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教育者对教育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一个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教育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

再次,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等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最后,教育学原理要求教育者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艺术性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理论知识,它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教育学原理,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规律、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科学,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以加深对教育学的理解和应用。

1. 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方式,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 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规律,以及个体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哲学教育。

- 近代教育理论: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想,如康德的自由主义教育和洛克的认知发展理论。

- 当代教育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教育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

3. 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标:对个体进行有意识的发展和塑造,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 教育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 教育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反应,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形式进行的。

-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关注个体内部的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信息加工和理解来实现的。

- 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协作构建知识和理解的。

5.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定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学习能力。

- 教育管理:对教育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监督,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保障,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6. 当代教育学研究热点- 科技与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如在线教育、智能化教学工具等。

-教育学原理关键词背诵宝典

-教育学原理关键词背诵宝典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导入: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让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筑房屋以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是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一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的定义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案例: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沿着公路向十公里以外的村庄步行前进。

第一组不知道去的村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想到走就行了,结果这个组刚走了两三公里时就有人叫苦,走到一半,就有人抱怨,有的人甚至再也不走了,越往后走人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知道去哪个村庄,也知道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人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走两个小时左右,这个组走到一半时开始有人叫苦,走到四分之三路程时,大家情绪低落了,觉得疲惫不堪,路程太远了,当有人说快到了的时候,大家又都振作起来,加快了脚步。

第三组不仅知道路程有多远,去的村庄叫什么名字,而且路边每公里都有一个里程碑,每看到一个里程碑,大家心里都有一阵小小的成就感,当他们走了五公里之后,每再看到一个里程碑,便爆发一阵欢呼,这个组的情绪一直很高涨,走了七八公里之后,大家确实累了,但他们不仅不叫苦,反而开怀高歌、说笑,以驱走疲劳,最后两公里他们的情绪越来越高,因为他们知道胜利就在眼前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在生活中如此,在教育中,教育目的则更加重要。

1.定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定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2.调控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篇一《“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摘要:现今的教育要求学生和教师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创新,把教育创新当作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古鼎新”,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先进教育模式的过程。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要善于进行教育的创新和角色地位的灵活转变,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和互动,加深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创新;案例教学;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在教育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原理、规律以及研究方法上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了解本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并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知识,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像我们大多数学生并不对其感兴趣,感觉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概念繁多,与教育实践脱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教育学原理教师教学失范,缺乏教学策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一)缺少对所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所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觉得内容枯燥,概念繁多,学起来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

他们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选择专业,等真正开始学习时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实在头疼的厉害。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体系,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体育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发展需求和潜能。

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策略,包括讲授法、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情景模拟法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五、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成果的衡量和判断,包括知识考核、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的重点: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和面临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环境是指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和资源。

学校应创设积极向上、宽容多样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团队合作环境;社会应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提供支持和鼓励。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它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教育学原理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过程、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学的范畴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教育的本质与特征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有意识地对个体进行教育活动,实现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过程。

2. 教育的特征:教育具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征,它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学的客观性原理:教育学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科学,它通过研究和总结教育现象中的普遍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2. 教育学的历史性原理:教育学的发展是与历史进程相联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都会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教育学的实践性原理:教育学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指导教育实践的改进。

四、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2. 构造主义教育学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反思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交往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4. 发展教育学理论:发展教育学理论关注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潜能对教育的影响。

五、教育学的教学原则1. 个体差异原则: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激发学生主动性原则:教育应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资料

《教育学原理》资料

《教育学原理》资料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以及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原理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日常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基本介绍。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活动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内在特点;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教育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操作原则。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结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等,这些原理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教育的结构研究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组成部分,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的过程研究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

教育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技巧,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教育的评价研究教育成效的评判标准和方法。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原理有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是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则和规范。

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品德、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2.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个别化地进行教学。

3.教育的激励原则: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育的社会性原则: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5.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原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_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_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整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揭示、解释、沟通(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未独立;著作论文形式、经验描述;缺乏分析、体系未完整;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培根;《大教学论》;哥尼斯堡大学;《普通教育学》;已独立、理论说明、心理学知识;自然现象类比、思辨、未科学化;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其他学科成果、实证、实验、教育事实、科学化;(1)实验教育学【4】:反对思辨;提倡实验心理学;教育实验三阶段;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定量研究;唯科学主义;(2)文化教育学【4】:人、人类历史;教育的过程;研究方法;目的(完整的人格);很大启发;思辨气息浓、忽视客观规律;(3)实用主义教育学【4】:教育即生活;即经验增长;学校是社会;课程组织;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极大影响;忽视系统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教育;起源于;根本目的;现代教育结合生产劳动;与政经文的关系;方法论基础;(5)批判教育学【4】:资本主义学校并非…而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目的;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念、结构与功能、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观点、教育起源观点、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三种定义方式、广义与狭义定义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外延有不同标准(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三要素)【3】、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派生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默顿)、(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默顿)(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2.生产力、3.双重属性、4.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原理整理3.现代教育的特征【6】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主要理论、社会制约性、社会功能、需求与挑战】(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3.人力资本理论4.筛选假设理论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规模和速度、结构和规格、变革和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和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目的、体现在内容、也有一定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观念、受教育者、渗透到各个环节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影、人口结构、人口地域分布(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4】:再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促进、通过…提供基础2.教育的政治功能【3】:传播真理、启迪意识;组成部分;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4】:传递、保存;选择、批判;交流、融合;更新、创造4.教育的科技功能【3】:再生产;促进革命和发展;直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3】: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四)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物质、制度、观念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显著特征;对策【5】:正确把握关系,明确定位;辨识机遇、抵御风险;拓展视野,增强...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生产要素、劳动主体、内在动力、价值取向;与教育的关系;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促进了;使得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核心原则;影响体现在【4】:促成了…的改变,有利于确立…;促成了…的发展、促进了…;促进了多元化;推动了不断变革;旨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循序渐进;不同年龄阶段…;最佳期(关键期;因材施教;(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单因素论;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2)内发论与外铄论(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生物学前提;可塑性;制约;差异;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个体价值;个体社会化;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观念、智力和能力、职业和身份;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3】:有目的的活动,规定发展方向,排除不良因素,给人正面影响;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概论、主要理论、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反映了…的要求;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区别;各自突出特征;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重视、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历史意义;不足之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重视、强调;合理性;不足;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各自的代表人物;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个性;(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2.人的依据(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德、智、体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4. 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4】: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与时俱进;根本途径;(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2.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七)培养目标1.概念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4.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核心部分;(二)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划分:程度、类型、时间、手段和场所、年龄、举办者;2.学制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5】: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传统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的因素;3.各级学校系统【4】:学前、初等、中等、高等;4.各类学校系统【4】:普通、职业技术、师范、成人;5.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4】:①继承了单轨制;职业教育;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加强了三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6.1958年的学制:“两条腿走路”;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基础教育;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建立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改革招生和分配制度;9.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两基”是重中之重;10.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的特征【5】:强制、免费、公共、普及、基础;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精英、大众化、普及化(15%-50%)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影响: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5】:教学科目;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古德莱德定义的的五类课程:理想、正式、领悟、实行、经验;(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大教学小课程论;大课程小教学论;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2.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主张:以…为基础,以…为中心,以…为目标;代表理论:要素主义(巴格莱):“共同要素”和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学科”;(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认为:把重点放在…;核心观点;特点:主张学生参与社会、以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特点【3】:分科设置;按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强调系统讲授;优点【3】逻辑性和系统性;完整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忽视儿童兴趣,压抑儿童主动性;(4)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3】强调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缺点: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对比【4】:目的方面、编制方面、教学方式、评价方面;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四大课程基本问题;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简化形式;选择教育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内容:科目、顺序、课时、学年、学周;课程标准;教科书;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来源【4】:学生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需要;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4.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包含【5】: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诊断、选择教学策略、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过程包括【7】:设置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编制测查工具、选择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安排教学媒体等环节;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3】: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持;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模式: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传统评价观):代表人物、弊端【3】:注重普遍性而忽视非典型性、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消耗太多的时间和资源;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新潮课程评价观):代表人物;缺陷【5】:以主观印象为主、难以归纳推广运用、几乎不考虑采用量化方法、强调非典型和非寻常的情况、评价对象不突出;比较:重点、试图解答;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激励、诊断、调节;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四)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多层面、深刻、直接【3】:制约目标、制约内容选择、制约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3】:劳动力素质提高制约课程目标、地区性差异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对课程变革的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3】:文化模式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变迁、文化多元;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3】:制约目标、推动结构变革、影响变革速度;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学生需要、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1.美国:(1)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主旨;具体要求【4】: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提倡使用发现法;(2)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统一核心课程、设立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加上外国语和艺术;2.英国:(1)《1988年教育改革法》:全国统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5-16岁)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课程、附加课程;建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学校教师评定,教师评定又包括:测验、平时档案、成绩记录;(2)90年代的改革: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减少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方式;(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5】: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社会公民的教育和培养;基础学历为核心,教育质量的提高;信息素养和交流技术能力;3.日本:1998年12月文部省颁布了《学习指导纲要》开始课改;四点宗旨:丰富人性和社会性、自立于国际社会、生存意识;独立学习和思考;轻松愉快的教育活动、掌握基础的知识,加强个性发展;发挥创意,推进特色教育、特色学校的教育;(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1)国内背景:总体水平不高、原有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弊端日益显现;(2)国际背景【4】:各国课改都重视调整培养目标,使适应21世纪,强调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终身学习、国际竞争意识;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促进学生的作用;2.目标:(1)总体目标【6】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律和公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6】改变课程功能: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构: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整体设置课程门类、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消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改变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3.内容: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改的序幕)【5】: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结构、更新内容;突出学生发展,科学制定标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八、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及其改革】(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主要作用【2】:…最有效途的形式,…基本途径;主要任务【3】:引导学生掌握两基;发展学生智、体、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描述性、处方性;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形成:《学记》;提出“教学论”;赫尔巴特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发展的脉络:席勒、莱因改造出教学五阶段: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形成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其发展取向有哲学取向(在我国和苏联盛行)和心理取向(美国)两种;4.行为主义(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提供特定刺激,以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5】:确定目标行为、评估行为、安排相倚关系、实施方案、评价方案(3)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原则:①小步骤进行②呈现明显的反应③及时反馈④自定步调学习;5.认知主义(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2)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3)教学内容:学科的基本结构(4)教学方法:发现法;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2)教学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强调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3)教学方法: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由学生自我评价;(4)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7】:①双边活动、教学相长的过程;②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制约性);③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④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⑤认识发展说;⑥多重本质说;⑦交往本质说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3】:主要学习间接经验;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两种偏向(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4】:以知识为基础;积极态度才能提高;思想提高又推动学习;防止两种偏向(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3】:互相依赖;学生自觉地掌握运用才能发展能力;防止两种倾向(实质教学论与形式教学论的争论)(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依赖于、积极作用于;按要求调节非智力才能有成效进行智力活动。

教育学与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教育学与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教育学与教育学原理的区别----作者、单位摘要:教育学究竟是不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包含哪些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做了归纳与比较。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问,它是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学问。

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行动的层面,三者构成一体的教育学。

而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自己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理论课程原理体系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在他于20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名作《围城》中描述了当时的教育学处境:大学里,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

在我看来现在教育学科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严格的将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区分开来,二者的学科边界模糊不清,至今所研究的课题仍然是教育学性质的“是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原理,长期以来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涉及并且深深地影响到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想在教育学科方面有所突破,一定要对教育学和教育学原理两个学科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育学发展史、现状及展望自从有了教育活动,也就有了对教育活动的研究,从学科的意义上说,教育学研究已有了二三百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育学经典著作,比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一般认为,现代教育学的诞生是以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一书而为标志的。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许多锐意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学者都试图对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科学、教育学有无专门的研究领域、有无特殊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学科立场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但往往得到悲观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揭示、解释、沟通(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未独立;著作论文形式、经验描述;缺乏分析、体系未完整;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培根;《大教学论》;哥尼斯堡大学;《普通教育学》;已独立、理论说明、心理学知识;自然现象类比、思辨、未科学化;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其他学科成果、实证、实验、教育事实、科学化;(1)实验教育学【4】:反对思辨;提倡实验心理学;教育实验三阶段;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定量研究;唯科学主义;(2)文化教育学【4】:人、人类历史;教育的过程;研究方法;目的(完整的人格);很大启发;思辨气息浓、忽视客观规律;(3)实用主义教育学【4】:教育即生活;即经验增长;学校是社会;课程组织;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极大影响;忽视系统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教育;起源于;根本目的;现代教育结合生产劳动;与政经文的关系;方法论基础;(5)批判教育学【4】:资本主义学校并非…而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目的;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念、结构与功能、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观点、教育起源观点、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三种定义方式、广义与狭义定义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外延有不同标准(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三要素)【3】、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派生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默顿)、(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默顿)(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2.生产力、3.双重属性、4.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6】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主要理论、社会制约性、社会功能、需求与挑战】(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3.人力资本理论4.筛选假设理论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规模和速度、结构和规格、变革和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和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目的、体现在内容、也有一定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观念、受教育者、渗透到各个环节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影、人口结构、人口地域分布(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4】:再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促进、通过…提供基础2.教育的政治功能【3】:传播真理、启迪意识;组成部分;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4】:传递、保存;选择、批判;交流、融合;更新、创造4.教育的科技功能【3】:再生产;促进革命和发展;直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3】: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四)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物质、制度、观念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显著特征;对策【5】:正确把握关系,明确定位;辨识机遇、抵御风险;拓展视野,增强...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生产要素、劳动主体、内在动力、价值取向;与教育的关系;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促进了;使得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核心原则;影响体现在【4】:促成了…的改变,有利于确立…;促成了…的发展、促进了…;促进了多元化;推动了不断变革;旨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循序渐进;不同年龄阶段…;最佳期(关键期;因材施教;(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单因素论;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2)内发论与外铄论(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生物学前提;可塑性;制约;差异性;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个体价值;个体社会化;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观念、智力和能力、职业和身份;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3】:有目的的活动,规定发展方向,排除不良因素,给人正面影响;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概论、主要理论、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反映了…的要求;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区别;各自突出特征;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重视、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历史意义;不足之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重视、强调;合理性;不足;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各自的代表人物;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个性;(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2.人的依据(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德、智、体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4. 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4】: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与时俱进;根本途径;(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2.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七)培养目标1.概念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核心部分;(二)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划分:程度、类型、时间、手段和场所、年龄、举办者;2.学制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5】: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传统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的因素;3.各级学校系统【4】:学前、初等、中等、高等;4.各类学校系统【4】:普通、职业技术、师范、成人;5.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4】:①继承了单轨制;职业教育;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加强了三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6.1958年的学制:“两条腿走路”;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基础教育;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建立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改革招生和分配制度;9.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两基”是重中之重;10.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的特征【5】:强制、免费、公共、普及、基础;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精英、大众化、普及化(15%-50%)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影响: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5】:教学科目;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古德莱德定义的的五类课程:理想、正式、领悟、实行、经验;(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大教学小课程论;大课程小教学论;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2.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主张:以…为基础,以…为中心,以…为目标;代表理论:要素主义(巴格莱):“共同要素”和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学科”;(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认为:把重点放在…;核心观点;特点:主张学生参与社会、以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3】:分科设置;按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强调系统讲授;优点【3】逻辑性和系统性;完整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忽视儿童兴趣,压抑儿童主动性;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3】强调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缺点: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对比【4】:目的方面、编制方面、教学方式、评价方面;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四大课程基本问题;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简化形式;选择教育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内容:科目、顺序、课时、学年、学周;课程标准;教科书;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来源【4】:学生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需要;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4.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包含【5】: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诊断、选择教学策略、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过程包括【7】:设置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编制测查工具、选择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安排教学媒体等环节;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3】: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持;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模式: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传统评价观):代表人物、弊端【3】:注重普遍性而忽视非典型性、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消耗太多的时间和资源;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新潮课程评价观):代表人物;缺陷【5】:以主观印象为主、难以归纳推广运用、几乎不考虑采用量化方法、强调非典型和非寻常的情况、评价对象不突出;比较:重点、试图解答;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激励、诊断、调节;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四)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多层面、深刻、直接【3】:制约目标、制约内容选择、制约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3】:劳动力素质提高制约课程目标、地区性差异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对课程变革的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3】:文化模式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变迁、文化多元;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3】:制约目标、推动结构变革、影响变革速度;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学生需要、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1.美国:(1)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主旨;具体要求【4】: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提倡使用发现法;(2)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统一核心课程、设立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加上外国语和艺术;2.英国:(1)《1988年教育改革法》:全国统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5-16岁)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课程、附加课程;建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学校教师评定,教师评定又包括:测验、平时档案、成绩记录;(2)90年代的改革: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减少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方式;(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5】: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社会公民的教育和培养;基础学历为核心,教育质量的提高;信息素养和交流技术能力;3.日本:1998年12月文部省颁布了《学习指导纲要》开始课改;四点宗旨:丰富人性和社会性、自立于国际社会、生存意识;独立学习和思考;轻松愉快的教育活动、掌握基础的知识,加强个性发展;发挥创意,推进特色教育、特色学校的教育;(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1)国内背景:总体水平不高、原有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弊端日益显现;(2)国际背景【4】:各国课改都重视调整培养目标,使适应21世纪,强调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终身学习、国际竞争意识;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促进学生的作用;2.目标:(1)总体目标【6】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律和公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6】改变课程功能: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构: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整体设置课程门类、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消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改变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3.内容: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改的序幕)【5】: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结构、更新内容;突出学生发展,科学制定标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八、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及其改革】(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主要作用【2】:…最有效途的形式,…基本途径;主要任务【3】:引导学生掌握两基;发展学生智、体、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描述性、处方性;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形成:《学记》;提出“教学论”;赫尔巴特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发展的脉络:席勒、莱因改造出教学五阶段: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形成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其发展取向有哲学取向(在我国和苏联盛行)和心理取向(美国)两种;4.行为主义(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提供特定刺激,以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2)教学过程【5】:确定目标行为、评价行为、安排相倚关系、实施方案、评价方案(3)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原则: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5.认知主义(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2)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教学内容:学科的基本结构(4)教学方法:发现法;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2)教学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强调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3)教学方法: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由学生自我评价;(4)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4】:①双边活动、教学相长的过程;②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制约性);③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④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3】:主要学习间接经验;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两种偏向(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4】:以知识为基础;积极态度才能提高;思想提高又推动学习;防止两种偏向(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3】:互相依赖;学生自觉地掌握运用才能发展能力;防止两种倾向(实质教学论与形式教学论的争论)(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是基础、依赖于、积极作用于;按要求调节非智力才能有成效进行智力活动;(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1)基本含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复杂,学生是成长中的、未完成的主体,需要教师来设计和组织;教师主导作用,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说的,学生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主要因素;防止两种偏向3.教学设计(1)概念(2)过程与方法【5】: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程序计划;执行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目标、起点、内容、方法和媒体、评价;(3)教学设计的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加涅、布里格斯)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过程;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