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白天与黑夜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教学实录【2020年最新】
《白天和黑夜》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由《白天与黑夜》、《昼夜与生物》、《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日食和月食》、《登上月球》六课组成,主要研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
从内容上对应《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中“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的相关要求。
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公转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月球表面的物理特点及人们对其所进行的探索等方面的内容。
《白天与黑夜》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
但是他们对白天和黑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认为白天和黑夜的出现与太阳有关系,知道白天和黑夜出现的规律是交替出现。
对于白天与黑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还是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对于地球自转这一知识也比较陌生。
所以本课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又能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的长短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消失;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的方法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确立“昼夜变化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造成的”这一认识。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蜡烛、火柴;白天与黑夜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有关昼夜成因的历史研究资料,有关昼夜成因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交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老师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出示:课件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白天与黑夜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白天与黑夜》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构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工夫大约是24小时。
3.会做地球自转构成昼夜交替景象的模拟实验。
4.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景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5.培养先生喜欢大胆想象,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现实。
教学重点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构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工夫大约是24小时。
教学难点1.会做地球自转构成昼夜交替景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景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方法猜想、假设、实验、小组合作探求课前预备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话导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也了解了古人对昼夜交替的探求,今天我们继续研讨昼夜构成的缘由!二、新课学习1.教师:要想知道白天亮夜构成的成绩有甚么办法?教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求预备甚么材料?[设计意图:让先生本人预备材料,本人想办法,调动先生的探求兴味,培养先生的探求能力]教师:如今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2.揭示昼夜教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形状吗?(先生自主模拟做实验)汇报交流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甚么形状呢?教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构成的?(教师根据先生的回答相机板画表示图)探求昼夜交替的构成 3.教师:如今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形状转入黑夜的形状吗?再转入白天的形状呢?教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现给大家?(教师边指点操作,边指点叙说实验)(1)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先生展现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现先生的不同模拟实验)[会出现多种可能: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本人不转。
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四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白天与黑夜》(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白天与黑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六年级《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白天与黑夜》一课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昼夜更替的现象,即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标》落实到具体的内容标准第三部分中关于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第二小部分:地球的运动与昼夜变化。
让学生知道地球在不断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部分前概念: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是平的,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同时都是白天与黑夜)。
地球能够绕着太阳公转,能自转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形成的昼夜更替现象。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并根据数据表格合理解释昼夜长短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要尊重证据。
3.科学知识: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4个小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运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探究的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四、教学结构(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从课的导入,我运用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挖掘学生的前概念。
出示了五四广场的两幅照片,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一方面引出课题,白天与黑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白天万物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伴。
)师:那么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老师演示,大家做好观察。
——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对,这时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
青岛版小学六上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
课型:讨论课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每天不同时间人们通常从事的日常活动,初步了解昼夜变化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2、通过模拟实验和小资料,初步认识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体验白天与黑夜有规律地交替变化着。
3、通过查阅小资料,初步了解天文学家哥白尼。
教学过程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问题:是不是白天永远都是白天,黑夜永远都是黑夜?(不是)。
白天和黑夜是怎么样出现的?(交替出现)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天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答案)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问题: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问题: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打开手电筒,把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
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操作注意要点。
模拟实验:以地球仪替代地球,电筒替代太阳,转动地球仪。
注意事项:(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教案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2022、10.20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出现。白天与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学习新课
(一)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简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这种实验方法叫作模拟实验。现在有了“太阳”,也有了“地球”,说明我们相当于站在了什么位置?
2.学生讨论方法后汇报。
3.模拟实验,汇报交流。
4.交流总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周期约365天;一昼夜约为24小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二)了解地球自转
1.教师引导学生先结合教科书中的思维导航进行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方式,再结合文字结论、地球自转图示或《昼夜交替现象》相关微视频,进一步明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3.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敢于大胆想象,乐于合作交流。
4.了解到人类对日地运动关系的好奇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课堂检测与反馈
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10.白天与Fra bibliotek夜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自西向东)
2.教师结合傅科摆实验资料卡,播放微视频《傅科摆》,使学生理解人类探索地球自转的历史。
3.交流总结: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一根假想的轴转动,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传,约24小时自转一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2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三、教学准备:小纸人、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有关白天与黑夜景色的视频(播放视频),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回答)生1:白天黑夜的景色真美啊!生2: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生3:…………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白天与黑夜(二)实验探究1、实验准备教师: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交替?是什么引起的?你有什么想法?小组内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教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现在有了材料,请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吧。
2、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会出现多种可能: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地球公转)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地心说)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日心说、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第四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日心说、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作出种种假设,教师同时把猜测和假设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了学生交流、质疑、完善。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14 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1、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引导学生转变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感受相对运动。
3、经历人类认识宇宙和知识升华过程,体验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小纸人、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白天与夜晚的风景图片,提出白天与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 、讲述: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默认交替出现,那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意图: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昼夜的形成1 、提问:昼夜的出现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在课堂上研究它们呢?意图:渗透学习方法,把抽象的天体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宇宙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2 、提问:阳光照到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学生猜想,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半处于白天,一半处于黑夜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三、提出观最新资料推荐点,进行分析和辩论1 、怎样让地球上某一地方昼夜交替出现呢?(把蜡烛和地球仪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昼夜交替,提出观点。
一般会有两种:1 、太阳绕地球转;2 、地球自转。
)2 、对观点进行分析辩论。
(可把学生分成组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最终确立最具有科学说服力的观点)意图:以辩论会的形式设计,意在扩大学生的信息搜集量,并在分析辩论过程中溶入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让学生把所了解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通过辩论学生能够自主地找到科学观点,而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强加给他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白天与黑夜的成因。
学会区分晨昏线,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用模拟实验探究白天与黑夜的成因。
2.教学难点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地球仪、手电筒、遮光板等实验器材。
学习任务单、评价量表。
2.学生准备科学课本、笔记本、铅笔。
课前收集有关白天与黑夜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白天与黑夜交替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出课题:白天与黑夜。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和图片。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白天与黑夜的原理。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想象自己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时看到的白天与黑夜的情况。
3.用模拟实验探究白天与黑夜的成因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遮光板。
讲解实验步骤: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侧面照射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上被照亮的部分和未被照亮的部分,分别代表白天和黑夜。
缓慢转动地球仪,观察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白天与黑夜的成因。
4.认识晨昏线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时晨昏线的变化。
讲解晨昏线的概念和特点,即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和黑夜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自
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在学习中主动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学会利用简单表格方法整理观察有关记录。
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传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贡献,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的科学知识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件,课前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关于探究昼夜成因历程的资料,关于傅科摆的相关资料,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前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五、学习过程:
六、学习小结:。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白天与黑夜》教案(2022新版)
10.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总体目标]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能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想象昼夜交替的各种可能情形并设计、完成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敢于大胆想象,乐于合作交流。
4.了解到人类对日地运动关系的好奇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分层目标]1.发展性目标:会做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适用学生:A、B级2.基础性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适用学生:C、D级【教学重难点】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找出明暗的部分,引出“昼、夜”,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交替出现呢?二、鼓励猜想,提出假设1.教师提问:白天黑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天体有关系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画太阳和地球。
什么情况下是白天,什么情况下是黑夜呢?假如与太阳、地球有关,它们怎样运动才会出现白天黑夜的交替现象呢?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假设性解释,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
(1)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2)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公转。
(3) 太阳不动,地球不自转但围着太阳公转。
(4)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4.教师小结:要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人类现在可以用哪些方法对地球进行观察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到地球外面去看看、用望远镜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白天与黑夜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
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4.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5.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教学难点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方法
猜想、假设、实验、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也了解了古人对昼夜交替的探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二、新课学习
1.教师: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
教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
2.揭示昼夜
教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汇报交流
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教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画示意图)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
3.教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
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教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
(教师边指导操作,边指导叙述实验)
(1)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
(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
[会出现多种可能:
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四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作出种种假设,教师同时把猜测和假设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了学生交流、质疑、完善。
]
(2)分析实验
(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模拟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可能的优点和不足。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
第一种: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第二种: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
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
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教师:去掉第一、二种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这两种方法了,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3)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教师: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
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教师:我们以祖国为例,用红色分别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纸人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
教师:请你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颜色的小纸人标在地球仪上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地球仪上正确的分辨方向,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教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师: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昼到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得出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是一昼夜,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4.模拟实验发现时差
教师:我们在动手实验中找到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进入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吗?
(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教师: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教师:正对着光线的是什么时候?斜写对着太阳的东边是什么时候?西边呢?同一时刻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是一样的吗?
教师总结: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产生的原因。
三、结论总结
科学发展的不断探索
教师: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也受到时代的限制,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需要科学的验证,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正在逐步的探索。
]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
生讨论交流
教师: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四、课堂练习
1.请你简单叙述下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是几个昼夜呢?
3.请你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
五、作业布置
请你根据本课学的知识,向父母讲一讲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及其他收获!
六、板书设计
白天与黑夜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