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一、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判断句练习题(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
四、……,……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翻译: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丽的人。
文言文中判断句
五、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辞别 什么?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翻译: 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大功劳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关注我们
前言
判断句的困惑
判断句是特殊句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所以本 课在系统的讲解判断句之余,插入了两个重要的 词类活用,以使本课充实。
本课目标
通过30钟的学习彻底掌握判断句,并掌握两类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活用。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省略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判断句
七、“非”表否定判断。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 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翻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文言文中判断句
八、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2014(福建卷) 《张祖传》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实用技巧:句子中没有谓语动词加个“是”试试
2014(广东卷) 《宋史•刘敞传》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高考真题检测
2013江西卷 《村落嫁娶图记》 ⑴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

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

判断句的类型1.“……者,……也”2.“……者,……”3.“……,……也”4.“……,……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8.用动词“是”表判断。

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3.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二.“……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三、“……,……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漢語的判斷句一、判斷句判斷句是斷定兩事物是否同屬一類的句子,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作謂語。

(一)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1.一般不用判斷詞。

主要有四種形式:A、主語+謂語+也字。

(1)制,嚴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2)虢,虞之表也。

(左傳·僖公五年)(3)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4)而母,婢也。

(戰國策·趙策三)(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左傳·隱公元年)B、主語+者+謂語+語氣詞。

(1)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戰國策·趙策三)(2)彼吾君者,天子也。

(戰國策·趙策三)(3)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4)臣之所好者,道也。

(莊子·養生主)C、主語+者+謂語。

(1)虎者,戾蟲。

(戰國策·秦策二)(戻:暴虐)(2)粟者,民之所種。

(晁錯《論貴粟疏》)D、主語+謂語。

(1)趙,秦之深讎。

(戰國策·秦策二)(2)賈生,洛陽之少年。

(蘇軾《賈誼論》)共同特徵: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作謂語,句中有“者”字,只是表示語氣上的提頓;句末有“也”只是用來幫助判斷。

認識以上幾個特點的同時應當注意:1、不能因為句中有“者”、“也”呼應,就簡單地認定為判斷句。

如:(1)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

(4)呂公者,好相人也。

2、判斷句謂語後,根據表達需要也可以用別的語氣詞。

如:(1)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

(2)白起,小豎子耳。

(3)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3、“是”字在古漢語中,通常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之類,經常作判斷句的主語。

(1)是吾師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3)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导读:引导语:高中学文言文时要看懂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判断及,那么应该怎样学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二、判断句类型1、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动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总结: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以上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是已”略等于“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4、复指的情况(1)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含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

判断句文言文

判断句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写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通常以“……者,……也”的形式出现。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判断或评价。

以下是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孔子,鲁人也。

姓孔氏,名丘。

为鲁国大夫,亦曰孔丘。

好学善思,言行谦逊。

少时家贫,曾为牧豕者,亦常为他人为徒工。

及长,好习六艺,尤善礼乐。

周游列国,弟子三千,传其遗言,为万世师表。

在上述例子中,“孔子,鲁人也”就是一个判断句,其中“也”表示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判断和评价。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介绍某人或某物的身份、特点、属性等信息。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文言文内容,我可以帮助您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句写作。

文言判断句详解

文言判断句详解

文言判断句详解导读: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文言文句式(一)

文言文句式(一)

文言文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

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如:〔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

如:〔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5〕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X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6〕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

如:〔1〕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3〕zheye"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Hale Waihona Puke 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 的句子叫做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在 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 表示判断。在古代汉语中, “是”多 作为代词用,很少作为判断动词。因 此,在绝代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 示判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教授道理,传授学习方法和解答你遇到疑惑的人! )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或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是老师 ) 6、粟者,民之所种。
规律一:
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形式有: “……者,……也。” “……者也。” “……,……也。” “……者,……。”
规律三: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规律四: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子贤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
5、梁父,即楚将项燕。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且相如素贱人。
规律二:
用副词“乃”“则”“即”“皆” “素”等表示判断。
形式有:
“……乃……”,可译“是”“就是”

判断句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

“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