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 裂 中 孕 育 统 一 的 因 素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民族迁徙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3、重要意义: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居违 朝 俗 诏 ( 官者 廷 之 不 孝 。, , 语 得 文 免若言以帝 所有于北) 鲜卑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 1、北俗之语是指什么语言? 卑语。 2、这一段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哪一项改革措施?
左图反映了北 魏孝文帝哪一 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步骤三: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 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 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 农业生产。 (2)政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 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原因(重要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 (4)人文原因: 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复习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三课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特点及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及迁都后采取的改革措施、改革的影响;4、完成相关训练。
(一)表解知识点1.2.3.(二)测评基础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1.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A.河南一带B.河西走廊C.四川地区D.长江中下游一带2.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火攻曹军的是()A.孙权B.刘备C.诸葛亮D.周瑜3.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A.曹操B.周瑜C.孙权D.诸葛亮4.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5.三国鼎立形成后,整体实力最强的是()A.东汉B.曹魏C.蜀汉D.东吴6.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在吴国最发达的是()A.纺织业B.造船业C.制瓷业D.农业7.西晋的都城在()A.洛阳B.长安C.东京D.建康8.五胡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匈奴B.鲜卑C.羯D.氐9.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A.匈奴B.鲜卑C.羯族D.氐族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1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方少数民族继续内迁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2.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B.土地肥沃C.人民勤劳D.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13.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A.东汉末年B.西晋初年C.前秦时期D.南朝时期1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15.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16.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17.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二、非选择题(50分)18.识图题: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此图隐含的一个成语典故是什么?②隆中茅屋高卧之人是谁?③他一生中最大的作为是什么?④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他的?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来谈,如从语言、服饰、姓名、 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举例即 可。 (2)民族大融合。 (1)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要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等。
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 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 ①在朝廷中使用 汉语 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 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从官员到民众都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 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 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 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 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 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 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 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 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 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以上历史地图和图画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汉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北击匈奴 D.唐太宗射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知 识 点 再 现
江 南 经 济 的 开 发
原因
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 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B.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 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原因) C.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六上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启示
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结构 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类别 数学 农学 地理 书法 绘画 人物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王羲之 顾恺之 朝代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晋 东晋 称谓 著名数学家,天 文学家 著名农学家 杰出地理学家 书法家 画家 主要著作或成就 圆周率和《缀术》 《齐民要术》 《水经注》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6.读图说史
云冈石窟露 天大佛
龙门 石窟
(1)这两个石窟开凿于哪个朝代?这一时期为什么凿窟造 像之风盛行? 北魏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云冈、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时开 凿石窟为什么选择在大同和洛阳两地?
北魏先后以大同、洛阳为政权核心所在地。 (3)云冈、龙门石窟对今天而言,有什么价值? 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了解该时期的历史与 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旅游价值和教育意义。
绘画方面 代表人物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
时代
代表作
《洛神赋图》
雕塑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 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原因
北方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意义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与发展;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知识结构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 政,注意发展生产,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 带来了先进工具、技术和良种,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兴修水利、开垦荒田、推广牛耕和施肥、采用兼种。 手工业:织锦、制瓷、冶金和造纸等手工业技术达到了很高 表现 的水平。 商业:建康是最繁荣的都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主题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混战。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发动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邺。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16年匈奴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建东晋。
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十六”国。
四世纪后期,前秦茌坚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四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建立了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从上看出,三国时期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斗争不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时期短暂。
总之,分裂是这一时间的一大特点。
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
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
如三国时魏蜀吴在地经济发展,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西蜀地区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在生产和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联系更为密切。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 时期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 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考点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七上第 18 课 P ) 89-92 (2022·宜昌 5)
(1)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建康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东晋的
(A )
命题点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2022·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 民族的大交融
( C)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命题点 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江南地
(1)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劳动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
力
区的开 原因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发
(3)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一北方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1)迁都:494 年迁都洛洛阳阳 (2)汉化: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汉语语,禁用鲜 措施 卑语。②以汉汉服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汉姓姓。④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政权 更替 政权 分立 南朝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南朝 北朝
隋
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均建都于建康(南京),历 史上统称“六朝”。 南方社会安定,南方经济在六朝时期出现逐渐上升发展,为唐宋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为了逃避战乱。是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今浙江地区。中线:进入今 两湖和江西地区。 得到解决)。(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3)刺激了南 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农工商的发展带来活泼生机。
魏 推广军屯、民屯,解决军粮,农民安居。
蜀 大力开展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积极发展农业,
实行盐铁官营;七擒七纵孟获,对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吴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造船业发达。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达到夷洲(台湾)。这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赤壁
之战
三国 建立
时间双方
特点结果
作 用
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 国 的 治 理 与 开 发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 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南 京),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意义 原因
南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人口 南迁
路线
意义 (1)增加了劳动力(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发展 表现
农 业:(1)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农业经济区。(2)农业技术进步:兴修 水利、推广和改进犁耕、粪肥精耕、引入小麦、实施稻麦两熟制。(3)农产品商品 化:栽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 手工业:造船、冶铸、造纸、制漆、制瓷及纺织业发达,丝织业重心由北南移。 商 业:长江中游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如建康、京口、吴都、余杭商业城市 海外贸易:(1)东:与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及南洋诸国 (2)西:印度、波 斯、大秦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 问题能力。“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该 书法家的书法特点,“绝代更无”反映该书法家造诣高 超。联系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有“天下
第一行书”美誉,后人称之为“书圣”。
方 式 民族迁徙和 杂居 改革 和亲 战争或联合 斗争
实 质 (1)从形式上看,是 “五胡”内迁 汉化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从经济发展角 度看,是农业化过 西汉昭君出塞 程 (3)从社会发展角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 度看,是少数民族 各族反抗西晋 封建化的过程,是 历史的进步
实
例
【感知中考】 1.(2015·龙岩中考)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 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 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三国鼎立” 可以说明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 了民族融合,根据这两点,可以总结出答案是B。
考点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核心知识】 魏晋南北朝科学成就简表 称谓 人物 祖冲 之 朝代 南朝 主要成就 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圆周率:3.141 592 63.141 592 7,领先世界近 1 000年
据所学轻松解答此题。
2.(2015·济宁学业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 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 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插图信息再现史 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插图中地理信息“江水”(今 长江)“汉水”(今汉江)“柴桑”(今九江市)等信息可 知本题选择C。联系所学知识,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在 河北;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在黄河流域;东晋与前秦淝 水之战在淮河流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拓展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 鼎立(分裂)是历史 的倒退还是进步?
考点梳理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 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 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 基础。
知识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梳理
1.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 前秦战败
特点:它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 三场战役区分:
(1)北魏: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三国时期
两晋
南北朝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魏国 建立
蜀国 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 三国鼎立 建立 局面形成
420年 439年 589年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南北 统一
单元知识建构
考点梳理
1.西晋 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八王之乱
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 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爆发: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
南 的 开 发
表 现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的政治: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
淝水之战:383 年,前秦与东晋
背景
迁都洛阳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汉化措施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科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书法: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第6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方式、史实和实质
方式 史实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 北方游牧民
居
族的内迁
少数民族统治 北魏孝文帝
者的改革 改革
战争或联合斗 内迁各族反
(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争
抗西晋
经过商鞅变 法,秦国成为 战国后期最 富强的封建 国家,为秦的 统一奠定了 基础
促进了民族 交融,加速了 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进程
第5页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四次短暂统一 第一次是曹操统一北方。东汉政权遭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北方 各地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久混战。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采取了有效办法,逐步强大起来,统一北方。 第二次是西晋短暂统一。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西晋灭 吴,终于实现统一,但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统一是短暂,北方 少数民族趁机大批内迁。 第三次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很多政权,北方 陷入各割据政权混战十六国时期。因为氐族贵族苻坚励精图治,国 家逐步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四次是北魏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 状态。鲜卑族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了北方。这一次统一使北方 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北方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 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魏
洛阳
蜀(汉) 成都
吴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
(1)依据:时间上合长于分、空间上合的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上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2)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 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 提高国际地位等
问题1、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
317年, 司马 睿建立东晋, 都城在建康 (今南京)。
东汉至隋朝政权分立示意图
东汉
魏 蜀吴
(建业)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隋
东晋
南朝
(建康)
(建康)
宋、齐、梁、陈
封建国家分裂,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政权交替频繁 两晋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 为江南的 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 社会秩 序
比较安定。 4、统治者实行奖励耕织等优惠政策。
问题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是什么? 铁制农具的推广, 育种施肥
农业: 的改进 手工业:纺船织技术、有制很瓷大提、高冶铁、造 商业: 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内容:历史科第章(单元)第课课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能力目标: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从民族融合等相关史料中,领悟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评价曹操等人,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该时期历史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
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中国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教材分析:本单元上起东汉末年,下至南北朝,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介于秦汉一统和隋唐一统这两大经济文化高潮之间,认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和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南迁,使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则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交往、融合中实现的,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空谷传响,哀婉久 绝。……„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 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 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与《兰亭序》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辉煌的石窟艺术
王羲之与《兰亭序》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曹操统一南北 孙刘联合、 火烧赤壁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和孙刘联军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复述: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 的方法,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氐(dī) 西 晋 匈奴 羯(jié)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苻坚灭东晋 草木皆兵、风声 鹤唳、投鞭断流 前秦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 淝水 东晋和前秦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①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②南方地区暂时稳定,发展经济。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D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 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 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 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 D孙吴 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 C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C )。①匈奴 ②鲜卑 ③羯 ④氐 ⑤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刘备
洛阳
成都
汉 221年 (史称蜀)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
①魏国兴修水利,农业发展迅速; ②蜀国丝织业兴旺; ③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 区的联系;
1、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3.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最主要因素是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D.政府重视
4、材料题:《宋书》记载:“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 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 治基础有哪些? 4)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 样的深远影响?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集书法
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他被后 人尊为“书圣”。
顾恺之与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雕像 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 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它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 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一部 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 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 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 是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王经》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语、衣、姓、
姻、律、礼)
第20课
复习要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道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 意义;知道北周统一北方;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 跋 圭
386年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386年,鲜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
立魏国,历史上叫做北魏。 ②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民族 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 趋势增强。
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北朝的分裂
1.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 的是 A.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2.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影响:对我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 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1.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司马睿、司马懿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北朝 D.南北朝
3.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封建 王朝有 ①秦②西汉③东汉④三国⑤西 晋⑥东晋⑦南北朝 A. ①②③⑤ B.②③⑥⑦ C. ①②③⑥ D.④⑤⑥⑦
4.以下所列,哪些是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 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第四单元测试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
复习要点:
知道这一时期科学、艺术等方面
的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 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 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领先世 界近一千年。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线索: 220年到589年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大融 合。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民族大迁徙, 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兴替示意图
东魏 魏 东 汉 蜀 吴 西晋 北朝 隋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表现
表现:
①农业:水利工程;使用绿肥;小麦推广;农 业发展迅速
②手工业: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 的地方。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是冶 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业也有新 的发展,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③商业: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 (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影响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袁绍想灭曹操 夜袭乌巢、 火烧粮草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公元200年 赤壁 袁绍和曹操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复述: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采取夜袭乌巢、火烧粮 草的方法,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 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赤壁之战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 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 史实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4.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 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科技成就
姓 生活 名 朝代 主要成就
第一次把圆周率 的数值精确到小 数点后7位
历史意义
祖冲之 南朝
比欧洲早1100年
我国现存第一部内 贾思勰 北魏 《齐民要术》 容完整的农书,世 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我国古代重要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艺术成就
类别 代表人物
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扬州
益州 荆州
闽
岭 南 江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
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 有发展农业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 先进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第21课 第22课
三国鼎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民族大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本单元所包含的朝代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西晋
东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北方民族大融合;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 D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 原因不包括( B )。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C )。 A.曹魏 B.刘蜀 C.孙吴 D.西晋 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A) A.夷洲 B.流求 C.琉球 D小琉球
3.对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 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 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