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合集下载

2024年诗圣杜甫介绍

2024年诗圣杜甫介绍

史风貌得以保存。
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
02
杜甫草堂等文化遗址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前来参观学习。
杜甫文化节的举办
03
各地纷纷举办杜甫文化节,通过诗歌朗诵、文化讲座等形式,
传承和弘扬杜甫文化。
杜甫诗歌在教材及教育领域传播
杜甫诗歌入选教材
杜甫的诗歌被广泛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重 要篇目。
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贫困,经常靠朋 友接济度日。他的健康状况也日益恶 化,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杜甫在文学史上地位
诗圣之美誉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诗歌成就
杜甫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真挚感人而著称,被誉为“诗史” ,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描绘得栩栩如 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杜甫的诗歌语言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唱 性。
真挚感人,情感深沉
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深沉,字 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 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诗作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 ,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
03
《丽人行》、《兵车行》等等
反映了人民疾苦和动荡中社会的残酷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忧虑。
《兵车行》等战争题材诗篇
《兵车行》
此诗以战争为题材,通过描绘战车的行进和战士的苦难,展 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诗中,“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
其他战争题材诗篇
杜甫还创作了《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等诗篇,通 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战士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和 对和平的向往。

杜甫

杜甫

杜甫(dù 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杜甫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群文阅读 千秋诗圣-杜甫

群文阅读 千秋诗圣-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作品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 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 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 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 口的诗篇。
五、作品赏析 —《春望》
艺术鉴赏: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
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围 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由开篇描 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 ;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 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 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 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 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 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五、作品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艺术鉴赏: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
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 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 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 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 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 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 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 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 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 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 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 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 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 胡马诗》、《赠李白》等。
春望
搔(sāo) 簪(zān)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 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 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 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 ,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 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二、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 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 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 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 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 病死了。这让懂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 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 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 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 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 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在爷爷的严 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 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 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 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圣杜甫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因为杜甫的诗中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于是有“诗圣”的美誉。

诗圣的代表作有哪些诗圣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人与诗“诗圣”杜甫著名唐诗26首

诗人与诗“诗圣”杜甫著名唐诗26首

诗人与诗“诗圣”杜甫著名唐诗26首【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简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 独立 作者:杜甫
•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 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 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 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 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 生事,因人作远游。”
•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 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 甫已将家搬到鄜[fū]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 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
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
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 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 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 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 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 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 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 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 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 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 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 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

杜甫的古诗大全

杜甫的古诗大全

杜甫的古诗大全杜甫的古诗大全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作诗三千多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借鉴。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关阅读】杜甫诗的文学特点语言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大学语文 诗圣杜甫

大学语文   诗圣杜甫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 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 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 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 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 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 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 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 )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 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 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文艺青年
占卜师杜甫
个人认为网友在疯转杜甫很忙图片的 同时,也请考虑到杜甫在文学上的身 份与地位,正所谓娱乐要有一定的尺 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网友们应当 尊重传统文化。杜甫的地位是毋庸置 疑的,娱乐是有限度的,还是希望大 家能够尊重杜老! ! !
谢谢观赏
诗词&创作风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 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 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 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 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 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 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 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 底波澜。

诗圣杜甫介绍

诗圣杜甫介绍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的人文精神
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 民疾苦,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 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审美价值
杜甫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 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 撼。
THANKS
感谢观看
仕途坎坷及政治抱负
仕途不顺
杜甫在长安求官十年,却始终没 有得到一官半职。后来虽然得到 过一些官职,但都是微不足道的,
且时间很短。
政治抱负
杜甫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怀 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他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人民疾苦,对政治黑暗和社
会动荡深感忧虑。
直言敢谏
杜甫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敢于 直言进谏。他曾多次上书言事, 批评时政,因此得罪了不少当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具象的形象巧 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
善于用典,寓意深远
杜甫的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元素,通过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中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得诗 歌的寓意更加深刻。
杜甫的诗歌还善于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 理寓于简单的形象和故事之中,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深 刻的启示。
04
杜甫与其他诗人比较
与李白并称“李杜”
01
02
03
诗歌成就
杜甫和李白并称“李杜”, 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风格差异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 放,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 注重社会现实,风格沉郁、 深沉。
互相影响
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他 们的诗歌创作互相影响, 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繁 荣和发展。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1、后世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诗圣”的说法一般认为来源于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江西宗派诗序》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

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

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杨万里的这个观点,后人在评价杜甫时,多加以引述,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杨慎《升庵诗话》等,但这一认识并非杨万里的独得之秘,北宋的邹浩、南北宋之际的张戒、稍晚于杨万里的敖陶孙、曾噩,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即视杜甫为诗国圣人,只是没有杨万里这么显豁而已。

5、到了明末,终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开始正式称杜甫为“诗圣”,他在《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说:“诗圣神交盖有年。

”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6、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宋代文人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

7、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

介绍一下杜甫

介绍一下杜甫

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等。

汉族,唐朝宗室后裔,唐朝大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生活
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歌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战争的仇恨。

杜甫一生写诗2000多首。

其中许多是名篇佳作。

他的诗以沉郁为主,如《春夜喜雨》《蜀相》《丽人行》等。

他也有不少咏叹祖国河山的诗作。

杜甫虽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却十分注意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

他有许多诗歌是通过对民间生活的千锤百炼和高度提炼而成,亲切感人,通俗易懂,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1 —1 —。

杜甫的简介诗圣是谁

杜甫的简介诗圣是谁

杜甫的简介诗圣是谁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名篇居多,广为传诵。

他的诗歌造诣极高,不仅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而且精益求精的诗歌技巧更是备受推崇。

在后世,杜甫被尊崇为中国文学的巨匠,著名文学家陆游称其为“千古文章巨公”,南宋名士文天祥更是将他视为“中华文化最高的点”。

杜甫的生平历程杜甫生于唐肃宗时期,唐中宗年间,他出生在一个寒门学士的家庭,年少时举家南征,流落江南,后来在13岁时辍学,带领家庭到成都谋生。

在成都期间,杜甫广泛涉猎书籍,喜爱古文诗歌,拜王勃为师,并与李白、王昌龄等文学家交往。

杜甫的父亲曾经任官无方,致使家庭生活拮据,为了筹措家用,杜甫曾经从事过各种职业,如担任慈善官、书肆老板、书法家以及教师等,但都未能长期从事。

为了安身立命,他曾准备考试,但因门第不足未能中选,这也加重了他的落魄境遇。

杜甫在人生中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波折,然而,在艰苦中磨砺的同时,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众的同情也越来越深。

他曾写下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成为了后来社会发展的风气所在。

杜甫的诗词艺术杜甫的诗歌作品文笔清新,气势磅礴,常常表达民情民意,抒发社会现实,对身处艰苦命运的人民群众给予了慰藉和关注。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立足于现实,加之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诗歌技法,致使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在杜甫的创作中,他注重形式语言的运用,美化了诗歌表现力,他的诗歌语言真挚又自然,尤其对自然风光、人类命运、社会现实等方面荡涤至深。

杜甫的诗作在唐代时期备受欢迎,而且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被後世的文学家和读者所推崇。

受他的影响绵延至今,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了名传千古的“诗圣”。

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作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

这种同情心和关爱,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唯一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

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晋时期,书法大家王羲之曾经称颂过杜甫的诗作。

诗圣

诗圣

1、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其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历代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做为学习的典范,故尊称为“诗圣”。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诗仙)齐名,世称“大李杜”。

2、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囚孟郊七绝圣手王昌龄3、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举世同庆人类朋友的节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坚·弗朗西斯的倡议。

弗朗西斯于1882年诞生于意大利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

他于18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而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

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

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榜样。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在“世界动物日”那天,流浪在罗马街头的狗会暂时免遭城市管理部门的追捕,并可享受到由屠宰商提供的免费肉骨头。

庆祝“世界动物日”的宗旨在于宣传饲养伴侣动物所带来的乐趣,让公众意识到动物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同时促使各个动物保护组织齐心协力,推动人们以负责任的态度饲养伴侣动物。

爱护动物已成为目前世界十大环保工作之一。

中国从1997年开始纪念“世界动物日”,北京各界环保志愿者自发成立了民间环保慈善机构——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积极开展各种爱护动物的公益活动。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八 千秋诗圣 杜甫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八 千秋诗圣 杜甫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八---千秋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文学作品有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地位,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杜甫西南漂泊这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诗圣杜甫-专业文档!

诗圣杜甫-专业文档!

诗圣--杜甫1、人物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文学特点(1)诗文表述<1>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2>意象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杜甫古诗词全集大全

杜甫古诗词全集大全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 孤愁的复杂感情。
导入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 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 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 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 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 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 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 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 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 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 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 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 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 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 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触。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 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 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 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 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 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 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 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 “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 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 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 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 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诗 圣 杜 甫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 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 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 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 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 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 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 死于赴岳州舟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时(756),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去 投奔肃宗,结果被叛军俘获,抓到长安,因官职卑微, 未被囚禁。此诗写于次年三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 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 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 “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 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 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 夫妇离别之情。
少陵野老吞声哭,
作者自称,
偷偷行走。 愁肠百结,只能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为谁绿? 以乐景衬哀情,江山易主,国破家亡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总写往日繁华。
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 苑的情景。 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 对比
月夜
杜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地名,在今陕西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古代妇女梳的一 子种环形的发髻)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帷幔
《月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 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 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 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 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扩展阅读
《诗经· 魏风 · 陟岵zhìhù 》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 慎旃zhan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qǐ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 慎旃哉,犹来无死!”
【说明】 这是远地服役者怀念亲人的诗。他自述登上高山,远望故乡的父亲、母亲和 兄长,尽管他的肉眼无法看见亲人的形象,然而他的心早已飞到亲人的身边,在 幻觉中仿佛听到了亲人对他深情地叮咛和祝颂。诗人把这个幻景写得如此真切, 从父母想念儿子、兄长想念弟弟,映衬出行役者对亲人的思念,艺术手段是很高 明的,以致使我们今天读来,还能唤起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无限同情,对制造人间 灾难的统治者无比愤恨!
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 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翻身向天仰射云, 这一笑多么讽刺。 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 而酿成悲剧的感慨。诗人以同 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 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 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 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 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 惊心动魄,引人深思。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温故知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 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本诗是现存杜诗中 年代最早的一首。
讨论赏析

本诗开头写诸葛祠,而且紧接一联又写祠景, 却题为《蜀相》,为什么?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 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 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诗人游祠怀人,“长使英雄泪满襟 ” 一句“英雄”所指何人?尾联两句包含了 怎样的情感?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 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 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 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 是“今夜鄜州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 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 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 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 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使 思念之情更深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 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基调: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要读得慢而低沉,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武候怎样的感情?

开句一个寻字表明作 者此次探访并不随意 为之,表达了诗人对 诸葛亮的倾慕之情、 向往之意。
颔联写祠堂之景,哪两个字传达了 独特感受,试分析。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 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 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 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 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 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 这一联貌似写景,实乃抒情。故历来被视为即景生情之 佳句。“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 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 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 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突出了那个“独”字,思念之情又进一层。
诗中有两个字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 深,请找出来分析。

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写出妻子 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思念之深 以至夜不能寐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 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 黄昏胡骑尘满城, 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 这样,诗人开头的“潜行,吞声哭” 欲往城南望城北。 便有了答案。 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 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 江花自开。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 之情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