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合集下载

史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统编版第1讲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史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统编版第1讲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讲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主干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生产工具:从①打制方法到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2)生活:从采集到从事②原始农业。

(3)文化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③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原始社会的阶段及特征阶段特征原始人群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社会④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⑤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1 / 25归纳提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一种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出现城墙、围壕和祭坛等,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已经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⑥华夏始祖。

(2)尧舜禅让: 尧老年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概念阐释禅让制禅让制是指部落联盟首领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己位”。

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于舜。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让位,成为联盟首领。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2.夏朝(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2 / 25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⑧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构图解史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的关系三、商和西周1.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都城经多次迁移,最终定于殷。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 读
“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较大变化,与其本意有很大 不同。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 一词的含义。 试答:_地__域__:__京__师__,__首__都__,__都__城__;__中__原__地__区__。__民__族__:__华__夏__族__群__。__政__治__:_ _中__原__王__朝__所__建__立__的__政__权__;__近__现__代__国__家__的__代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1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材料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 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 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 “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 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 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2. 警示 ·易错易混
人类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为区分,但 是新石器时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
3. 挖掘 ·教材信息
良渚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
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
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
答案
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 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 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 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 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 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 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来的附属国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3.作用(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1)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1)

[纵向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8·济南一模)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

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

这说明当时()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C[题干论述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晋文公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还需要把周襄王召去,说明晋文公并不能直接控制诸侯,故B项错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周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权威的,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2.(2018·北京延庆一模)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商周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材料一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 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 意识。——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西周对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赖血缘这根纽带,体现在国家制度 设计上,主要实行了两大制度: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 制的纵向构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 成“周代王制的横向构造”。当然,这两大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 分开。由此,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 定的国家。——据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甲骨文
金文
《诗经》《楚辞》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 察举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土地私有制

两汉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公元 公元 公元 202年 25年 184年 220年
焚书坑儒 小篆
东汉建立
东汉
罢黜百家, 张角领 灭亡
独尊儒术 导黄巾
军起义
史学、文学、医学 及科技成就突出
阶段特征
1.先秦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 时代晚期)
(2)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 (3)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期的文明曙光 (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某些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 作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经出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 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 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 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①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②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020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1讲早期的中华文明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1讲早期的中华文明学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一、早期中华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
(指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禅让制—王 伟世袭制)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 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 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 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 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D项。
2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 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 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有土地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出现了租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
3、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 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 宋、晋等3.作用
(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 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梳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考点解读】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北京人【2011】版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政治方面 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约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方面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并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思想文 化方面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时间 距今约70万-20万年遗址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发现时间 1921年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原始农业【2011】版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状况生活地位图片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 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今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1)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2)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3)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畜;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沟、渔网捕鱼;(4)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相关信息: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分布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第2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一、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之政局大动荡—列国纷争 分析列国纷争给时局的影响
天下共主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礼乐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 一鼎
★政局:天下共主社会稳定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时局动荡,破坏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
★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国家:天下共主周朝统一
二、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之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材料: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 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表现:重要变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稳定、分布更广(戎狄自己是炎黄子孙) 2.意义: ①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②文明: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③国家: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民族基础
旱、虫灾;人祸:战乱、苛政)
统科技及文化的发展。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简单的性 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难以产生
别分工、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 技术突破;天灾人祸,容易破产;自给自
社会心理状态。 ⑥精耕细作:人多地少,必须追求土地单位
足,阻碍商品经济,导致中国近代落后
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 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 ”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纵向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1.(2018·济南一模)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

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

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C [题干论述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晋文公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还需要把周襄王召去,说明晋文公并不能直接控制诸侯,故B项错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周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权威的,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选材料中孝王和夷王的继位均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故项正确;、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项错误。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由此可知分封制( ) .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项正确。

[深化提能]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

宗法制则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

分封制体现了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等级化的表现,而宗法制体现了权力的继承,是家庭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强调变革和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解析:选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故项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故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故项错误;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要求,故项错误。

[深化提能]诸子百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论、道德理念。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做出新的诠释和表述,由此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养士之风极为盛行.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选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学术氛围的提及,故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面而非本质现象,故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的重点,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项正确。

.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 ).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解析:选材料中书籍称呼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故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故项错误;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故项正确;材料中书籍的称呼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起无直接关联,故项错误。

[深化提能]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政治转型: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郡县制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走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思想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转型: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观点一:明进程,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而得以生成。

观点二:学者杨宁一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典题印证].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解析:选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项错误。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解析:选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阶级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到国家统治,即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可知,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项错误。

[深化提能]多角度分析分封制对西周的历史作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典例] 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

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

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

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

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

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材料二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

但唐玄宗即位后,仍延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材料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

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

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