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个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3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
• 首先,需要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 是,那么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
• 对于其他的群体间矛盾,有四种常见的策略: • 〔1〕引入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两个群体都追求,但
是仅凭一个群体的努力却不能实现的目标。 • 〔2〕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 • 〔3〕交叉群体资格。让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
第三节 群体结构
类别和关系 常见的类别划分:组织层级和劳动分工〔见图3-1〕。 人际关系〔见图3-2〕。
图3-1金字塔形组织内部的群体划分
图3-2 社会网络图
一、类别和关系
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先天继承下来的,和个人的后天努力根本无关。 群体规定的关系。在正式组织中,这样的关系是组 织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非正式群体中,这样的 关系往往通过某种群体标准表现出来。 自发形成的关系。 〔1〕社会吸引 〔2〕人际吸引
二、 群体开展的阶段
• 塔克曼把群体的开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 是:形成期、震荡期、标准化期、执行任务期、 中止期。
三、群体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团结一 致,并保持一体性的一种状态。
• 凝聚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1〕积极的人际关系。 • 〔2〕相互依赖的程度。 • 〔3〕成员认为自己都属于“某一类〞人。
• 你有没有受到过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具体是怎 么表现出来的?
三、群体冲突
• 群体间冲突的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和群体利益有关系。 •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敌意看法
,是因为一个群体受到了某种挫折,或者是感受到了“令 人厌恶的事件〞,从而将愤怒和不快倾泻在另一个群体上 ,尤其是那些之前和内群有相关冲突或者不被内群喜爱的 外群。 • 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的不满是因为感受到当前状态比 应当的状态更糟。当人们感受到他们当前享受的生活水准 和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生活水准之间不一致时,人们就开 始变得不满和具社会惰化作用是指当单独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奉献 不能或不被衡量时,人们往往会比单独工作时更 不卖力。
健康教育学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是指他人的期望使行为主体作出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它 反映的是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简单 地说,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在所处的社会中,对于能不能从 事某项行为,感受到社会对其的约束和规范。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三)感知行为控制
控制信念
是指对行为主体对控制行为可能性的感知,即个 体感知到可能促进和阻码实施行为的因素。
感知力
又称知觉力或自觉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控 制难易程度的感知,即每个促进或阻碍行为发生 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一个人针对前面可能遇到的 各种情况,自觉可以顺势或克服困难而顺利执行 行为的能力。
感知行为控制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或应付某 种困难情境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它反映的是个 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包括控制 信念和感知力。与行为意向一起共同影响行为, 也可以调整行为意向对行为的效果。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针对自愿性行为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解释行为的实际发生取决 于行为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当个人能完全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可用理性行动理论框 架分析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某项行为的发生。而当某项行为改变与个人的“价值期望”需要考虑身体、情感、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涉及近期和远期结果时,则需要考虑 用下面介绍的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和预测。
(一)行为态度
行为信念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结果或特性所持的 信念,即个体在主观上,认为采取某项行为 可能造成某种结果的可能性。
行为结果评价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所产生结果或特性的评 价;是个体赋予行为结果一个主观上的价值 判断。
第三章 行为的控制与调节06
第三章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第一节需要与动机一、需要(need)(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1、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人首先是自然实体,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族,就有补充养料求得安全和进行繁衍等客观要求,这些生理要求反映在头脑中,就成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
同时,人又是社会实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他必须考虑群体与社会环境的要求,这种要求为人所反映,就成了人的社会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
2、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
(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1、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系列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主要有饮食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社会要求的体现,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社会性需要主要有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如对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精神产品,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观看电影等的需要。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 .H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只有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见图11.1)。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4、梅耶和艾伦的观点(三维结构模式):人们之所以留在 组织中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有需要(连续性),或是 感到应该如此(规范化)。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感情承诺是员工对组织 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 同以及自愿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心理。感情承诺高的员工对组 织非常忠诚且工作积极努力,他们以成为组织的一员感到自 豪,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物资利益的满足,而是处于对组 织的认同和感情。 连续承诺是个体为组织连续工作的要求,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继续承诺指员工担心离开组织会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 高工资、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与资历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中, 它多与个人的物资利益直接挂钩,带有明显的交易色彩。
(二)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 发生了。
五、不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承诺 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组织承诺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 是在下降呢?
•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是,组织承诺的回报是 有一定时滞的,那些进行高承诺管理实践、注重 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从长远看会获得更好 的经济汇报。二是,一个组织不论制度建立得多 么详细,实际运作中总有漏洞和死角,而情感承 诺高的员工会为组织的利益着想,自觉地采取积 极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 • 在新的环境下,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职业群体连续 承诺可能会变得更低。通过增加员工连续承诺的 办法来降低离职率的做法在这些群体中效果可能 并不好。
2、“面子”与和谐。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 使人丢“面子”。
3、集体主义。中国人对“圈里”和“圈外”人的分辨是敏 感的。 4、人际关系。中国员工的情感承诺往往与规范承诺交织在 一起,强调社会性的相互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三节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承诺对离职的影响 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 制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了解群体心理及 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基础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体形成、 发展、心态、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目标。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第一阶段:形成
群体成员相识、相互了解,并形成初步的集体认同。
2
第二阶段:规范
形成群体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通过规则和奖惩机制实施。
3
第三阶段:凝聚
群体凝聚力增强,形成共同目标和紧密的团队合作。
4
第四阶段:成熟
群体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达到团队目标。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别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在于,群体心理研究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而个体心理研究的是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群体心理的特点
1 互动性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2 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或利益。
3 凝聚力
4 集体意识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认 同感。
群体有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与其他群体有区别。
群体心态对行为的影响
1
集体认同
群体心态可以影响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顺应群体期望。
2
群体压力
群体内部的竞争和压力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行为。
3
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领导力
领导者的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目标达成起到重要 作用。
角色分配
角色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群体的效能和工作效率。
第3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经验: (1)个体在生活活动中所经历到的一切事情。 (2)个体在生活中为适应环境要求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3)并非任何学习都伴随有外显行为的变化。没有外显 行为表现出来的学习,叫潜伏学习。 (4)没有褒贬之意,不带有价值评判的色彩。 总之: •学习总要表现为主体的某种变化(可见、可不见);
•这种变化不能归结为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的结果;
(二) 两种刺激、两种反应
两种刺激:
第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 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 (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声。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 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 出现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两种反应:
(六)消退、泛化和分化
• 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 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 2、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 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 • 3、分化:与泛化作用互补,指对事物的差异反应。例如, 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作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而对 一声或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
4、普雷马克原理:
高频率发生的行为可以强化低频率发 生的行为,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 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如“你吃完青 菜就可以去玩”。
(七)正确使用强化
• • • • 1、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2、选择强化物应考虑年龄因素。 3、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推迟强化。 4、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 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转 为间歇式强化。 • 5、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 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简介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群体动力学以及群体决策过程。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高效的群体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生产力。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群体心理可以被看作是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群体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群体心理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群体心理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群体绩效。
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心理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
群体行为通常是受到群体目标、规则和规范的约束的。
在群体行为中,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引导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的集体性:在群体行为中,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
群体的智慧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优化决策结果。
- 角色互补: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绩效。
- 影响力和权力:群体行为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和权力分配是动态的,会随着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 群体认同性:群体行为中成员会形成群体认同性,这种认同性通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得到维持。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心理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激发不同的群体行为模式。
一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和传统等方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群体的合作和协作。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了解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的社会单位。
群体可以是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和行为。
群体形成的机制群体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社会机制。
其中,以下几个机制是群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 #### 1. 社会认同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通过认同一个群体,成员可以获得自尊、自我认可和归属感。
2. 协作与合作群体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群体可以达到比个体更大的成就。
3. 形成共同价值观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成员进行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4. 互补关系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彼此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 1.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体决策更能够综合各种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复杂等问题。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
有时候,群体效应可以促进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候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盲从和从众的行为模式。
3. 集体认知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具有的知识、信念和观念。
这种集体认知可以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4. 群体压力和紧张群体中的成员通常会面临一定的群体压力和紧张。
教育社会学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2)学生
37
再次,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往往会有层面之分,即学 生可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这些重要 他人分别对应着学生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需要的不同方 面。 比如:在消费观念方面,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兴趣爱 好方面,主要表现为同辈伙伴;在职业选择方面,主 要表现为教师。
38
通过这些变化,也反映出: 作为得到受社会委托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专职教育工作 者,作为一心要使自己的影响主导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正 式权威,很难在所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甚至 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互动性重要他 人”,二是“偶像性重要他人”。
35
一、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以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为例:若他们已成为学生的互 动性重要他人,则其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分别为楷模、 导师及知心朋友;若没有成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则其角 色形象便仅仅是监护人、社会权威及一般的活动同伴。
④作为以经济联系为纽带的群体,家长往往有意无意的将物质奖惩 作为增强其影响力的手段,故家庭影响不仅左右家长的社会地位优 势或亲子情感,而且还伴有物质后盾。
7
2.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学校对学生 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作为权 威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 “社会界定性”。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 与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就社会学角度来看,导 致学生形成、加入或向往同辈群体的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平 等的期求。
16
家庭生活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是学生 与家长及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磋商过程、民主决策过 程及自由选择过程。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平等 需要,无法成为能使学生完全自由地展现自我、充分发挥 自己潜力的场所。因此,学生便自然会去寻求可使自己获 得真正的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世界。
第三章-义务与权利与行为规范
2、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公职系统行为规范的核 心内容
3、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助于公职人员的管理和 监督
(四)公职人员权利、义务的特点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权利与义务都具有双重性质 3、公职人员在权利和义务面前一律平等 4、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严肃性和不可剥夺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
第一节 国家公职人员权利、义务 的含义与作用
(一)公职人员的权利:
公职人员的权利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关于公职人 员在接受国家和政府的委托之后,在履行其行政职责过程 中,能够做出或不得做出的一定行为。也就是,国家法律 以权利的形式赋予公职人员某种利益或做出某种行为的许 可和保障。
关于不服从
《公务员法》第 54 条明确规定: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 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 定或者命令的意见。
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 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 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
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业:
结合案例1与案例2,请回答以下问题: (1)案例1、2中的处理结果是否正确,为 什么? (2)就公务员执行公务时的“不服从”展 开论述。
第三节 国家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是指用以定向、指导、 调整和约束公职人员在行政活动中的行为的 标准、模式和准则,以确保公职人员按照职 责的内在要求,理想地完成其公务责任。
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4、心理契约与管理
由于对组织承诺涵义的理解不同,学者们对组织承 诺的结构也存在不同的看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对组织 承诺结构众说纷纭的时代,直到90年代才有比较统一的看 法。
【案例】 摩托罗拉公司心理契约构建
摩托罗拉公司十分重视以个人尊严为基础的企业心理契约,由此来 激励员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公司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员工 在摩托罗拉是否受到尊重,对问卷提出的问题员工要真实地回答“是”与 “否”,同时鼓励员工大声说“No”。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真实揭露对 待个人尊严上存在的一切缺陷,从而建立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信任,形成两 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公司对员工实行情绪管理,为了了解员工的真实感受, 时常要对辞职的员工进行访谈和交流。公司还专门为员工设立了道德专线, 提供信息、忠告和建议。公司可以利用它探讨员工的任何疑虑和问题。它 不仅仅用于处理紧急情况,道德专线努力确保一切问题或疑虑得到公正、 谨慎和彻底的处理。
★三是Randall(1987)提出的量表.称为非OCQ态度量表。大
多数从情感承诺、留任承诺和规范承诺三方面进行的。
4、与组织承诺类似的其他概念
职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的投入和
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 上司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变更上司会给
3、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
对承诺的规范要求、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个性特征
二、 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组织承诺的形成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对情感承诺
的形成机制有相对充分的解释,但对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的形成机制
尚无定论。 1、员工—组织匹配:当员工特征(个性、信念、价值观、兴趣、
爱好等)与组织环境(组织文化、价值观、战略需要等)相吻合时,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走近心理学》第三章之行为主义理论
《⾛近⼼理学》第三章之⾏为主义理论《⾛近⼼理学》第三章之⾏为主义理论简介:⾏为主义相当有趣,可以解释很多现实中的现象,也可以很容易的运⽤于现实中,例如效果律,后效强化作⽤等。
⾏为主义是⼀种分析问题的⽅法,⽽不是⼀种理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反应,抛弃⼼理内在过程研究。
⼀.内在的⼼理活动(1)⾏为主义强调环境与⾏为之间的联系,往往忽视⽣理过程和⼼理事件,探索⼤脑并⾮总是理解⾏为的最好⽅法。
(2)⾏为主义理论强调在决定我们⾏为的⽅式过程中,⾏为刺激的作⽤,意味着聚焦于习得——经验是⾏为发⽣了改变。
(3)⾏为主义的基本假设:、吝啬律(奥坎剃⼑Occam's Razor),在科学的哲学观中,指⼈们对事件尽可能地作出最简单的解释。
联想律(休谟和⽶勒),⼼理过程尤其是习得,是建⽴在观念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吝啬律和联想律构成⾏为主义产⽣的的基础,也将形成本章的基础。
(4)⾏为主义的先驱:Edwin L Thorndike(1874-1949): 博⼠论⽂《动物智⼒》,提出效果律——有机体可能会重复某种得到满⾜结果的反应,⽽不愉快结果的反应可能不会被重复。
Jhon B. Watson(1878-1958):⾏为主义的奠基⼈。
提出⾏为主义的三个核⼼要素:强调可观察的反应和环境刺激;⼼理概念的抛弃不建⽴在直接观察之上;聚焦于学习和经验,并将此作为理解⼈类⾏为的中信。
(5)刺激和反应:刺激(L),是指某些会影响⾏为的事件、情景、对象和因素。
在理解特殊⾏为的过程中,⼀个重要的要素是识别刺激,此外,清楚地描述被研究的⾏为(称为反应,R)也是需要的。
两者的关系类似于,系统的输⼊输出的关系反射是由特定环境刺激所触发,不学⽽能的反应。
⼆.经典条件作⽤(Ivan Pavlov)经典条件作⽤揭⽰了⼀个新的刺激怎样能应发⼀种已存在的反射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习得的结果。
基本的经典条件作⽤过程:在经典条件作⽤中,⼀个⾮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反复匹配,导致条件作⽤,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从⽽引起像⾮条件刺激所引起的那样的反应。
第三章旅游者与旅游者行为
一、旅游者的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最早的有关国际旅游者的定义是由国际联盟
( League of Nations )统计委员会在 1937 年
提出的,认为国际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
国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旅行至少24小时的人。
可列入旅游者的有:
为娱乐、家庭或健康原因而出国 旅行的人;
表现为“挫折—倒退”。当较高层次的需要
得不到满足时,有可能将需求欲望降低。此
外,人类需要的发展不一定严格按照由低级
向高级的次序,有的可能越级发展。
根据奥尔得弗理论解释旅游需要,可以认为: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可以相互交替,二者同属 于生存需要。当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 时,或因生计而忙碌,或为安全而担忧,这个 人就不会产生旅游需要。 社交需要具有两重性,旅游者既可以足不出户 得到满足,又能外出旅游予以增进;既可束缚 旅游需要,又能产生旅游需要。 受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者的界限可 以相互交换,都属于成长(发展)阶段,都可 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满足。
国际游客又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短途
旅游者。
前者指的是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
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
后者指的是利用目的地国家的设施少于
一夜的游客。
这包括那些居住在巡游船上仅上岸游览
的游客,但不包括不在过境地停留的直 接过境旅客。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加拿大召开旅游统计国
际大会,通过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建议书》对 旅游的定义和其他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统一认识, 并于1993年决定世界各国统一采用这些定义,这 是关于旅游者最新的定义。 国际游客指的是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 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 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国际游客又分为两类:一是国际旅游者,在访问 国家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 的国际游客。二是国际一日旅游客,未在访问国 家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
个人三星章主要内容
个人三星章主要内容
个人三星章是为了表彰个人在一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的杰出成就和卓
越贡献所颁发的荣誉章。
该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选标准:个人三星章的评选标准通常会涵盖多个方面。
例如,在
商界中,评选标准可能与商业成就、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商业道德
等相关;在学术界中,则可能考虑个人的学术贡献、研究成果、学术
影响力等。
2. 评选程序:评选个人三星章通常由相关的机构或组织发起并负责组
织评选过程。
评选程序通常包括提名、申请、评审和最终决定等阶段。
评审过程严格、公正,并由专业人士、行业专家或权威机构组成的评
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3. 颁发标志:个人三星章的标志通常由一个特定的图案或标识组成,
代表着该个人在所获荣誉的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标志呈现出独特
的设计和辨识度,以彰显个人的杰出贡献。
4. 颁发仪式:颁发个人三星章通常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以表彰个人的
成就和贡献。
在仪式上,颁发者会向受颁者致辞,介绍其获得个人三
星章的原因,并向其颁授荣誉证书、奖章或纪念品。
5. 社会影响:个人三星章的颁发对受颁者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获得
该章的个人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中的行业领袖或杰出代表,拥有较高
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获得个人三星章后,个人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以及机会和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影响。
个人三星章是为了表彰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卓越成就和贡献而设立的荣誉章,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可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
1. 啥是人类行为呢?简单说啊,就是咱人干的那些事呗。
从早上一睁眼是先伸懒腰还是直接跳起来找手机,到晚上是早睡还是熬夜刷剧,这都是人类行为。
它可复杂了,有外显的,就像咱说话、走路、跳舞这些能被别人看到的动作;还有内隐的,比如说咱心里偷偷暗恋一个人,表面上还装作若无其事,这暗恋的心思就是内隐行为。
人类行为是有特点的。
首先呢,它具有适应性。
就像天冷了咱会穿厚衣服,这就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
要是大冬天还穿着短袖到处跑,那不是行为艺术家就是脑子有点不正常啦。
它具有多样性。
你看,有人喜欢安静地看书,有人就爱热闹地去酒吧蹦迪,人和人的行为差异可大了去了。
还有,它具有发展性。
小时候我们可能就知道哭着要糖吃,长大了就懂得自己赚钱买糖,或者为了健康少吃糖了。
2.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是很关键的。
咱的基因就像一个超级神秘的代码,决定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就长得高,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的功劳。
而且啊,咱们的生理机能也影响行为。
要是一个人肚子疼得要死,他肯定没心思去逛街买衣服了,就想赶紧找个医院或者吃点药。
心理因素也不能小瞧。
认知可是个大boss,它影响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比如说乐观的人看半杯水会说“还有半杯呢”,悲观的人就会说“只剩下半杯了”。
情绪也很重要,你高兴的时候可能就会哼着小曲儿到处溜达,生气的时候可能就想摔东西或者跟人吵架。
人格也在背后默默地影响着行为。
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不太愿意参加大型聚会,而外向的人就像个小太阳,到处散发活力,乐在其中。
社会因素更是无处不在。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那是从娃娃抓起。
如果家庭氛围很和谐,父母很恩爱,孩子可能就比较开朗自信。
要是家庭里天天吵架,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很胆小或者很叛逆。
学校也是个塑造人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相处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还有社会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行为差异可大了。
在一些西方国家,见面可能会拥抱亲吻脸颊表示友好,在咱们中国,可能就握个手或者点点头就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等内化后的结果:
2020/4/23
• 本我寻求快乐
• 自我考虑现实环境的限制
• 超我明查是非善恶
•
1) 管制社会所不接受的原始冲动
•
2) 诱导自我符合社会规范替代较低的现实目标
•
3) 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成完美人格
2020/4/23
个性与疾病
•
在一个美好、清新而宁静的早晨,你坐在公园的长
3、抑制反应型:“我应该反击他”,有愤怒或恐惧,但 不敢表现出来,易患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周期性偏头 痛。
2020/4/23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指个人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
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活动的强度、意志努力的强度 等;
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也了解
不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不了解
隐蔽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
未知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
2020/4/23
一、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 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两部分: 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的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
第三章 个性与行为
教学目标: 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2、理解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差异 在管理中的应用。
2020/4/23
• 自画像 • 很多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内
心有4个窗口,各个窗口的大小比例因人而异。
• 了解自己的两个途径: • 内省:摘下有色眼镜,“他们这么看我是因为误解我了” • 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我信息增多,全面
童有个体差异。他把观察的结果分成三种类型。
• A、不着急,用心而慎重,大体上是平静的,能认真对 待生活事态;
• B、急急忙忙,不注意、冷淡、快活、伶俐、心眼快;
• C、不规则,注意不稳定,性情不平稳,才气焕发。
•
气质的天赋性决定了气质的稳定性的特征,但它并不
是绝对不变的,环境、教育、社会、个人主观因素等对气
• 4、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 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 5、倾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的 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2020/4/23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 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 2、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文化、自然环境
2020/4/23
3. 气质与血型有关(日本) A型: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缺乏果断
性,容易灰心丧气 B型: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寡
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 性程度、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等;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的人 倾向于内部体验。
2020/4/23
气质的色彩: 不同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气
质,气质更多和生理的生物的因素有关,没有可 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 • 特点 • (1)天生性(气质的天赋性):气质与人的体形 有密切关系,分裂气质者多为瘦长型,躁郁气质 者多矮胖型,粘着气质者多强壮型。
度、理想、信念等。
2020/4/23
(一)个性的特点
• 1、社会性:个性是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社 会,个性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 2、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 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 3、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偶尔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叫个性。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 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 3、社会实践: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4、组织环境因素
2020/4/23
(三)个性的结构
弗洛伊德:个性是一个整体,分3个相互作用的部分:
本我:最原始的部分,是遗传下来的本能
•
以性冲动和破坏性冲动为主,“力比多”
•
受快乐原则支配,潜意识,不受社会规范约束
自我: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发展而来
•
受现实原则支配,是个性中的主要部分:
•
1) 获得基本需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条件
•
3) 管制不被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
4) 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居于和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良心、理性”
(2)稳定性:气质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 可塑性;人的气质与身心健康有关系。
2020/4/23
气质的天赋性
•
气质在个体刚刚出生就有所表现,有的新生儿喜吵闹
、好动、不认生;有的较平稳、安静、害怕生人。这些差
异是受胎儿的个体生物组织制约。
•
盖赛尔(A.L.Gesell)观察新生儿在运动中的敏捷性
、反应性,以及是否容易产生微笑等表现时发现,不同儿
质都有重要影响作用,也可改变人的气质,它是可塑的。
2020/4/23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行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 特性的典型结合。
1、《内经》把人按五行分木、火、土、金、水五种:
• 木形之人: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忧劳 于事。
• 火形之人行走身摇步急,心性急,有气魄,轻财物 ,但少信用,多忧虑,判断力敏锐,性情急躁。
• 土形之人行步稳重,做事取信于人,安静而不急躁 ,好帮助别人,不争权势,善与人相处。
• 金形之人禀性廉洁,性情急躁,行动猛悍刚强,有 管理才能。
• 20水20/4/形23 之人不恭敬不畏惧,善于欺诈。
2、孔子把个性分为五类:
1)庸人 见小失大,不知所务;小处精明,大处糊涂 2)士人 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头脑清醒,做事冷静 3)君子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崇德尚仁,积极向上 4)贤人 德不逾闲,行中规绳,很守规矩 5)圣人 明并日月,化行若行,光明磊落
凳上,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欣赏着湖中的游鱼和树上的
鸟鸣,这时,有一个与你同样年龄、同样身材、同样性
别的陌生人走到你面前,什么也没说,踢了你一脚。你
会作出什么反应?
1、过分反应型:以牙还牙,报复,“我会以同样方式来 对待他或更加凶狠”。易患冠心病、慢性关节炎、胃溃疡。
2、欠缺反应型: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愤怒或恐惧。 易患过敏性皮炎、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