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疗法临床应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通常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和脊柱关节炎等疾病。

本文将对骶管注射疗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适应症、操作过程、风险和并发症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

定义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骶管(即尾骨以下的脊柱部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并促进疾病康复。

适应症
骶管注射疗法通常适用于以下疾病: - 椎间盘突出 - 坐骨神经痛 - 脊柱关节炎 - 脊柱裂 - 椎管狭窄等
操作过程
骶管注射通常在手术室或X射线引导下进行。

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医生在局部麻醉后,用针头穿过皮肤和组织,将药物注射到骶管内。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30分钟。

通常患者会感到少许的疼痛或不适,但是可以通过麻醉药控制。

风险和并发症
虽然骶管注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 - 感染 - 出血 - 神经受损 - 疼痛加剧等
在接受骶管注射前,患者应详细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疗效评估
骶管注射后,患者通常会逐渐感到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

但是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获得明显疗效。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个性化调整。

总的来说,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该充分了解治疗方法、风险和疗效,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

骶管注射疗法结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幻灯片

骶管注射疗法结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幻灯片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处于一种为难的状态,为
寻找更平安更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科室于 2021年初始开展滴管注射新技术,并陆续运用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
骶管注射疗法
• 骶管注射疗法也是一种临床上开展比较早使用比
较广泛的技术,它就是将一定量的治疗药物,如 局麻药、激素或神经营养等药物经骶裂孔注入或 滴注入骶管硬膜外隙以到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 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简单平安、疗效肯定。
腰椎整脊手法
• 于2021年初,把腰椎侧扳、坐位定点旋转
复位等整脊手法结合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 椎间盘突出症,以期取得更佳临床疗效及 提高操作平安性。
侧扳式滚法
侧扳式弹法
微型侧扳法
叉腿晃腰法
坐位定点旋转复位
掌擦八髎
临床研究
•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骶 管注射结合整脊手法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 比较有降低(P<0.05),但M-JOA评分与治疗前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 骶管注射结合整脊手法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 分比西医组降低明显(P<0.01)。治疗后1周,骶 管注射结合整脊手法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 降低比西医组明显(P<0.05),但治疗后2周,两 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骶管
注射配合整脊手法能更快的改善患者疼痛病症。
创新性
• 本研究采用先骶管注射后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骶管注射通过局部药物注射降低椎间盘 内压,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既消除疼痛, 又为急性期及早行整脊手法治疗创造条件,极早 期使用整脊手法,能更快调整脊柱关节位置,减 轻或解除压迫。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

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

下面就骶管注射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同道参改。

1.骶管注射的历史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

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

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1激素的应用目前临床上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激素在骶管内的确切作用机制,多数还是认为是激素的消炎镇痛作用。

而Cackler则通过研究认为醋酸强的松龙对椎管内的炎症毫无作用,长期应用还会产生严重并发症。

骶管疗法

骶管疗法

骶管疗法一、概念: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

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

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

二、适应证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腰腿痛,风湿病,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四肢麻木等各种急、慢性疾患。

三、具体操作(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

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 膜)。

此薄膜有时钙化。

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

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

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 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

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

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

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

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

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3)其他方法:骶管注射也可采用侧卧位穿刺法,此时要使病人患侧在下并尽量向后弯曲腰背部,以利于穿刺。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1.适应证腰骶神经病变引起的骶尾部疼痛,L↓5、S↓1髓核突出症,L↓5、S↓1椎管狭窄症,下肢血管神经紊乱症,性功能紊乱症等。

2.实用解剖: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

由于上述解剖特点,故进行骶管穿刺用药时,只要注意穿刺成功后,穿刺针沿着骶管纵轴不要穿入过深就不会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而流出脑脊液之忧。

所以,操作较硬脊膜外穿刺简便,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有利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S↓1椎下1/4处,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做骶管注射时,不应超过此一平面,否则仍有穿破硬脊膜的可能。

但是,事实上只有45%病人与此符合,其余人则是不同程度的高于或低于这一水平。

骶管穿刺时要注意这些解剖变化。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

骶裂孔事实上是S↓5椎体未融合而形成的孔道,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

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图4-23)。

3.具体操作(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图4- 24)。

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膜)。

此薄膜有时钙化。

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

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

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

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

《骶管滴注疗法》课件

《骶管滴注疗法》课件
免疫调节
骶管滴注疗法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一些免疫相关疾病具有一 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骶管滴注疗法的注意事 项与风险控制
注意事项
适应症选择
确保患者符合骶管滴注疗法的 适应症,如腰椎间盘突出、腰
椎管狭窄等。
禁忌症排除

风险等级判定
根据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危害程 度,判定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和等级,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
监护、调整治疗方案等。
风险监测与记录
在操作过程中和治疗后,密切 监测患者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并发症处理与预防
常见并发症
如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
研究热点与趋势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探索更安全、有效的药物配方,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滴注方式与剂量优化
研究最佳的滴注方式和剂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策略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针灸等,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讨骶管滴注疗法的机制和 作用原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
对于存在明显出血倾向、感染 、严重心脏病等禁忌症的患者 ,应避免使用骶管滴注疗法。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 菌原则,防止感染。
药物配伍与浓度控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 择药物和调整药物浓度,避免
不良反应。
风险评估与控制
01
02
03
04
风险识别
在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 估,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骶管注射具体操作方(1)骶管注射药物: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肌苷注射液100m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以上6种药物混合成20ml备用。

法:(2)体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小腹下垫枕使骨盆稍抬高,显露出髓尾部。

(3)选定穿刺点:先摸清尾骨尖端,沿中线向头侧触摸约3~4cm,触及一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骶孔两侧可触及蚕豆大的骨性隆起,为骶角。

两骶角连线中点即为穿刺点。

(4)穿刺技术:穿刺点以紫碘做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0.5%盐酸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麻,从穿刺点垂直进针,当穿透骶尾韧带时有落空感,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成30°角,顺势推进约1cm,回抽注射器,无脑脊液、无血,稍推药无阻力,即将20ml药液缓慢推入骶管。

拔针后,穿刺针眼用酒精棉球按压法封,创可贴粘住针眼,注射后针眼3d不沾水。

(5)疗程:每周注射1次,4次为1疗程。

端坐旋转椎间关节松解法:病人端坐于方凳上,双足分开与肩同宽。

施术时令病人双足平放踏地,端坐稳不准移动。

(以L4~5椎间盘突出,棘突间椎旁压痛点在右侧为例)。

助手面对病人,用双腿夹住病人的左大腿,双手压着在腿根部保持病人坐稳。

术者坐在病人后方,左手拇指抵住L5棘突右侧,右手经病人腋下用手掌压着病人颈后部,并按病人颈部,使脊柱前屈60~90°,继续向右侧弯至45°,再使病人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方推顶棘突,此时术者左手拇指可感到椎体微有移动,常伴有“喀嚓”一响,表示手法松解成功。

然后按摩理顺脊柱两旁肌肉。

1周后同法推顶L4棘突,使L4~5椎间关节得到松解。

棘突间椎旁压痛点在左侧者,手法操作方向相反。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ppt课件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ppt课件

神经损伤
避免针头损伤神经,密切观察 患者神经功能,及时处理并给 予恢复治疗。
药物过敏
注意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易 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 儿科手术
对于不适合全身麻醉的小儿手术,骶管阻滞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 产科手术
对于需要剖宫产的产妇,骶管阻滞麻醉可以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
骶管阻滞麻醉的禁忌症
1 感染
骶管区域感染时禁忌骶管 阻滞麻醉。
2 凝血功能异常
出血性疾病或正在使用抗 凝剂的患者禁忌骶管阻滞 麻醉。
3 不合作的患者
无法配合操作要求的患者 不适合使用骶管阻滞麻醉。
骶管阻滞麻醉的注意事项
严密监测
手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镇痛效果和不良 反应。
注射技巧
进行骶管阻滞麻醉时,需要 娴熟的注射技巧和良好的操 作经验。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 神经损伤和药物过敏等。
骶管阻滞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感染
使用无菌操作及消毒措施,及 时处理感染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骶管阻滞麻醉的操作步骤
1
定位
确定骶管区域的解剖标志,引导针进入
皮肤消毒
2
正确位置。
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骶区皮肤,减少感
刺逐层麻醉局部组织,使患者不
麻药注射
4
感到疼痛。
将麻药缓慢注射到骶管区域,逐渐使患 者下半身麻醉。
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评价
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评价包括麻醉范围、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ppt课 件
欢迎收看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该麻醉 方法的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效果评价、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 与处理。

骶管阻滞疗法适应症-26页PPT精品文档

骶管阻滞疗法适应症-26页PPT精品文档
骶管壁渗透浸润作用腰骶段血管、神经和附近组织器 官及皮肤下神经丛。
药物经骶管进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神经根及脊髓, 使痉挛肌肉松弛、消炎解痛、减轻水肿、抑制炎症渗出、 防止粘连、改善神经营养、阻滞交感神经传导、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自身免疫。
作用机理(二)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 【权威专家】临床研究表明,单纯的机械性压迫只能导致 下肢的麻木或麻痹,只有合并椎管内硬膜外或神经根鞘膜 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或者肌痉挛导致肌肉损害性炎 症时才会出现疼痛。因此,无菌性炎症和肌痉挛是导致腰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的两个主要环节。
适应症(一)腰腿痛源自适应症(二)【急性疼痛的镇痛】
1、直肠部位镇痛 2、肛门部位镇痛 3、会阴部位镇痛
适应症(三)
【采用不同药物配方】
1、治疗晚期癌肿痛、慢性疼痛和术后痛 2、治疗妇女急、慢性盆腔炎 3、治疗尿道综合症 4、治疗直肠脱垂、治疗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 5、治疗腰骶部、会阴部、肛门部皮肤病,瘙痒症,局限性牛皮
癣,湿疹、疥疮等
禁忌症
凝血异常 骶部畸形 穿刺部位感染 接受抗凝治疗者 多原因引起的复杂性腰腿痛 腰椎粉碎性骨折至椎管狭窄 神经根严重受压者 反复保守治疗无效者
并发症
1
低血压
局麻药中毒
并发症
误入蛛网膜下腔
温馨提示
“骶疗”是微创操作——建议住院治疗 “骶疗”特别适用于有疼痛感较重者 “骶管”是人体重要腔隙结构,治疗药物配伍要慎重。
操作(三)
注射药物:
1、主打药=局麻药+激素+维生素族+(特殊药物) 2、骶管注射用药的剂量、配伍、浓度、注药速度
因腰腿痛的类型、因人、因生理结构和耐受程度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8
治疗机制
液体刀:由于经骶管输入大量液体所形成的压力对神经根进 行冲击,可钝性分离粘连受压的神经纤维,从而使粘连得以 缓解。
消炎消肿:糖皮质激素消除硬膜外脂肪及神经根炎症水肿, 减轻卡压;药物沿神经根外渗,对神经周围软组织也有作用。
应用神经:液体内含有具有应用神经细胞的药物,有助于恢 复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短暂性晕厥:主要表现为推药过程中或治疗完毕后患者突然 出现眩晕、神志不清、四肢湿冷、血压下降。且多见于老年 患者,立即将其平卧、吸氧、给予能量合剂静滴,并给予50 %葡萄糖40ml静推,15分钟左右患者神志恢复正常,血压平 稳。
PPT课件
14
腰腿痛加重:主要表现为推药过程中患者腰腿痛剧 烈,难以忍受,治疗完毕后行走困难。其原因多为 腰椎间盘突出较大,推药过程中药物弥散刺激腰骶 神经根,导致腰腿痛加重,多经过脱水治疗或手术 治疗后腰腿痛缓解。
确认骶裂孔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带无菌手套,以 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再以7号短针以45°角刺入皮肤 及骶尾韧带,当阻力消失,有明 显落空感时,再将针尾向尾侧方 向倾斜,沿骶管轴线方向斜行缓 慢进针约2cm,回抽无脑脊液及 血液,推注无阻力,局部无隆起, 表明穿刺成功。
PPT课件
11
注意事项
定位准确 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及椎管感染 避免过深误入蛛网膜下腔,防止刺入血管 控制滴注速度,控制药液上升平面 注射完毕后卧床休息半小时以上 每周一次,3-5次为一疗程
PPT课件
12
并发症
骶管注射激素治疗腰腿痛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8.9%。其中月经紊乱53%,头痛、头晕17%, 短暂性晕厥11.9%,腰腿痛加重10.1%,低 钾麻痹3%,小便困难2.7%,骶裂孔出皮下 组织萎缩并色素减退1.7%,其他(癔症、急 性马尾神经瘫痪、下肢麻木、感觉及肌力减 退、局部皮肤感染等)0.4%。
表面定位法:骶裂孔中心与两髂后上棘约呈一等腰 三角形,两髂后上棘至两骶角间连线左为8.2cm, 右8.1cm,也可定位骶角或骶裂孔。
表面标志法:S2棘突中点到骶角连线中点距离为 5.7-7.5cm,即可从上到下沿正中线定位。
PPT课件
10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适当垫高臀部, 充分暴露骶尾部。
PPT课件
5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cm厚的骶尾韧带,穿 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 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裂孔一般称V或 ◇形,直径0.2-1cm,其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 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 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查体时,
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骶管的容积也大小 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容积超过 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四周扩 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
低钾麻痹:主要表现为骶管注射4-24小时后,患者 诉四肢酸软无力以双下肢为甚,查血钾低于 3.5mmol/L,心电图呈典型低钾变化,经过补钾后 可痊愈。
PPT课件
4
骶尾骨后面观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 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 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 穴,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 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 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 要依据。穿刺定位是先以左 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 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 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 其上两侧各有一豆状突起的 “骶角”,两骶角之间为骶 裂孔。
PPT课件
3
局部解剖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 骨融合而成,嵌夹在骶骨之间,其两侧称为 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 尾骨相接,分别称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 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 为脊椎管腔,上半部分容纳蛛网膜下腔,下 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PPT课件
2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进行了相关研究及探索。现代研究认为,药 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 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 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 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PPT课件
13
并发症处理
月经紊乱:主要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增加,经期延长或淋漓不 尽,约2-3个月,停止治疗后经妇科诊治逐渐恢复正常,对 育龄妇女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患者应注意并告知该疗法可能发 生,并避免月经期间行骶管注射治疗。
头痛、头昏:主要表现为推药过程中患者诉头部胀痛、头昏, 减慢推药速度后症状改善。对6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患者慎用 骶管注射疗法,并减缓滴注速度。
骶管注射疗法临床应用
PPT课件
1
概述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 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 史,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 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1978年国 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外与硬膜内类固 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 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 地位。
利多卡因具有局麻作用,能使神经末梢兴奋性降低,减少退 变椎间盘内酸性物质堆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出,改善血液 循环,从而缓解疼痛。
大剂量药液悬浮作用,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位置。
PPT课件
9
骶裂孔定位方法
直接触摸骶角法:骶骨背面突起较多,除骶角外可 有其他异常结节存在,有时出现定位困难。
间接触摸法:先摸到尾骨尖,沿后正中线向上约44.5cm处,旁开0.7-1.0cm即可触到骶角。
PPT课件
6
骶尾骨后面观
PPT课件
7
适应症
可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不 同的方法,可以起脊神经阻滞或交感神经阻 滞双相调节作用,不仅具有阻断疼痛的神经 传导,缓解疼痛症状,扩张局部血管,改善 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和炎症。还具有调节内 分泌,调节植物神经,增强受体功能,营养 神经,修复组织损伤,治疗诸多功能性疾病。 如腰骶部疼痛、便秘、小腹胀痛、早泄、遗 尿、癫痫、腰骶部皮肤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