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四、通“呵”,喝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五、当复音虚词。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 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 么”。 1、以五十步笑 百步,则何如? 《寡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2)“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促织》 (3)“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练习: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烛》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
6、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
练习: 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不若 燕后。《触》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 项,用来/因为。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浙江专版)
考点0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处①之不易》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
②俭:荒年。
③率物:为人表率。
④豁:放弃。
(二)《范文正公仲淹贫悴》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勿以.我受任方州以.其境过清B.殷仲堪既为.荆州不足为.外人道也C.而.术者气已绝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D.封识宛然.然.,胡不己乎【答案】AC【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连词,表假设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连词,表承接 ⑨履至尊而致六合。 连词,表承接
2、何
(出题指数:★★★)
说出下列句子中的“何”意义和用法 代词,什么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代词,为什么 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代词,什么 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代词,谁,什么人 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代词,什么 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代词,为什么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副词,多么
(出题指数:★★★)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动词,充当 2、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动词,演奏 4、为国以礼 动词,治理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动词,想 动词,修筑 6、为坛而盟 7、项燕为楚将 动词,是 8、孰为汝多知乎 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介词,被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介词,给 3、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向,对 4、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介词,为了 5、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被 语气词,呢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语气词,呢
7、太祖所乘马被创。 所+动词组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8、为流矢所中。为‥所,表被动 9、父去里所,复还。表约数,相当于“许” 10、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表原因 11、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表行为所凭借的方法,相当于“用 来......的方法” 12、庆已死十年所。表约数,相当于“许”
9、为
常见的虚词有哪些 (考纲中的要求)
而 何 乎 乃 其
也 焉 于
且 以 则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十一节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梳理】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归纳整理出大纲规定的十几个虚词在本中出现过的用法,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2008年考试说明共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个虚词。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比如”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悦,与郑人盟”中”与”的用法就不一样,因为前者是连词,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可以调换,而后者是介词,语序不可调换。
又比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积土成,风雨兴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代词,而后者是兼词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一个在句首,作疑问词;一个在句末,作代词。
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
又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语,翻译为”他的”,后者作宾语,翻译为”他”,因为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
3 注意人称的不同。
比如”秦王恐其破璧”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人称不同,前者是第三人称,翻译为”他”,而后者是第一人称,翻译为”自己”。
又比如”作《师说》以贻之”和”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之”,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4 注意平时把中典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
以”所”为例,我们从熟悉的中整理出下列句子,基本涵盖了”所”的基本用法和意义,自己可以仿照归纳其他虚词。
(1)为仲卿母所遣(”为……所”结构表示被动)(2)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结构表示被动)(3)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所+动词,构成名词短语)(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处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的)(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的)(7)吾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所以,是为了)(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之所以,是因为;……的原因,是……)【知识链接】而(一)连词。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罗周胜黄理伟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
热点二: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热点二 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 合起来表示方向 合起来表示方向、 介词是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处 所、时间、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 时间、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它一定与所 带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 作句子 带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 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 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 对象、表凭借、表被动等六种情况。在文言虚词中,往往是一身兼 对象、表凭借、表被动等六种情况。在文言虚词中 往往是一身兼 多职。比如“于”,可以表处所 “战于长勺”;可以表对象“求 多职。比如“ 可以表处所:“战于长勺” 可以表对象“ 可以表处所 可以表对象 救于孙将军” 可以表原因 业精于勤” 可以表被动 可以表原因,“ 可以表被动“ 救于孙将军”;可以表原因 “业精于勤”;可以表被动“见欺于 文言虚词中,介词的这种一词多用现象 人”。因此,文言虚词中 介词的这种一词多用现象 便成了高考命 因此 文言虚词中 介词的这种一词多用现象,便成了高考命 题的热点。 使用频率高,考试频率高的介 题的热点。像“于”这样用法复杂,使用频率高 考试频率高的介 这样用法复杂 使用频率高 词还有“ 要十分注意。 词还有“以、为、与、因”等,要十分注意。 要十分注意
作为代词,高考的考查热点 一是辨析代词和非代词 作为代词 高考的考查热点:一是辨析代词和非代词 因 高考的考查热点 一是辨析代词和非代词,因 有些词除作代词用外,还有其他用法 为,有些词除作代词用外 还有其他用法 如:而、若、乃、之、 有些词除作代词用外 还有其他用法,如 而 其、何、或等。 或等。 二是人称代词中的活用现象,如 之 二是人称代词中的活用现象 如:之、其便可活用为第一 人称,或远指活用为近指。 人称 或远指活用为近指。 或远指活用为近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依据考试大纲,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培养在语境中理解虚词的能力。
2、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18个虚词的特点和用法;积累虚词并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2、以学生识记、练习为主。
复习模式:考点解读—真题引路—知识讲解—方法指津—随堂训练—检测巩固—小结反思复习设想:1、分析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特点,了解命题趋势;2、讲练结合,精讲精练;3、复习本知识点拟用7课时:(1)第一至四课时:完成模式一、二、三步骤;(2)第五课时;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结合书上104-107页上的表格巩固18个虚词知识;(3)第六七课时完成练习(课本回归)及讲解。
(4)复习完之后进行一次检测。
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分值为3分。
1、考查内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复习(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考点精析“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即: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在文中”是指: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二、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同的虚词辨析其意义和用法。
例句或选自文中例句,或将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三、方法指津1、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如:①先妣抚之甚厚。
(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
(司马迁《陈涉世家》)①“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译为“她”。
②“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2、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①“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第二部分专题一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书P7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类:
⑧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⑨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⑪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⑫别君去兮何时还?(我) 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
留别》) ⑬卿且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于① —⑦的位置,而处于名词与 数词、名词与形容词、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与动词短语、代 词与动词短语之间;⑫的“且”处于句子之间,但它的前面有 省略的主语代词“我”,“且”后是动宾短语;⑬的“且”处 于名词与动词短语之间。 ♨规律小结
解析:①②③的“且”处于动词、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 词之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④“且”各处于一个动 词前,构成“且……且……”;⑤⑥⑦“且”处于分句、句子之
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都作连词。这是因为,“且”
作连词,可以连接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动词、形
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分句与分句等,而决不连接主谓关系 的两部分。
“呀”等,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③位于形容词后, 作词尾,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 赋》)。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如表 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 ( 如 “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是以=以是”, 译 为 “ 因 为 这 ” ; “ 无 以 ” 译 为 “ 没 有 用 来 …… 的 ” ; “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 是……吧(吗)”。
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作动词,意为往,到。 2.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
3-2-2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6.成语联想法
▪ 成语是人们长久以来习用旳、简洁精辟旳 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起源于 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旳含义与使 用方法和文言文中旳完全相同。根据这一 特点,利用自己熟悉旳成语来推断文言虚 词旳意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旳好方法。 如“小国将君是望”一句中“是”旳意义和使 用方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旳成语“唯命 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 宾语前置旳标志。
▪ 3.代入筛选法
▪ 假如我们懂得某个虚词旳基本使用方法和 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旳每个 使用方法代入句子去了解,挑选其中讲得 通旳一项,从而取得正确旳答案。如“慎 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懂得“何” 旳主要使用方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何”“怎么样”等;② 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 通“呵”,“呵斥”;④复音虚词“奈何”“何 如”“何乃”等。一一代入进行了解和筛选, 就不难拟定“哪里”这个义项了。
▪ 8.位置推断法
▪ 某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旳位置不同, 从而体现出不同旳意义。如, “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体 现不同旳语气,比较轻易区别。这里只要 注意两点:第一,“焉”旳疑问代词使用方 法和兼词使用方法,例如“杀鸡焉用宰牛 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 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 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 “乎”相当于“于”旳介词使用方法。例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 A.①②⑤
B.①③⑥
▪ C.②④⑥
D.③④⑤
▪ 【答案】D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说明:虚词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2010高考语文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专题突破通练【专题综练】(一)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D. 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技盖至此乎?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项,用来/因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景传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
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
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
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
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
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
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
由是部民便之。
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
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
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
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
”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
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选自《宋史·列传十一》下列句中的“以”与“景以所部归晋祖”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D【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
此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所给例句是文本中的,四个选项中的句子是课本中的。
如果课本中的句子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例句中虚词的含义,然后去辨析各个选项中该虚词的意思,最终找到与例句中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本题例句和D项中的“以”均是介词,把。
A项,介词,因为。
B项,动词,认为。
C项,介词,按照。
三、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蹴尔而与.之(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奉:①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案】(1)与:①通“欤”,语气助词;②给予。
(2)于:①比;②对。
(3)为:①为了;②做。
(4)奉:①侍奉;②供养。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如(2)题“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表转折,译为“比”,而“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于”是“对”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B.藐小之.物C.心之.所向D.下车引之.【答案】C【解析】题干中“之”附在人名后,无实际意义。
A为代词,指蚊。
B为结构助词,“的”。
C“心”是名词,“所向”是所字性短语(所和后面的字构成的是名词性短语)。
两个名词不能连用,故“之”字是取消两个名词之间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D指元方,代词。
故选C。
名师点睛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
3.句位分析法。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
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析法。
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
7.成语印证法。
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2.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学而不.思则罔B.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C.下车引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D.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②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②意:估计。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至以.首抵触(用)B.意虎之.食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儿痴(表转折)D.浣衣于.水者(表比较)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注】①除:提拔官职。
②奄:突然。
③戮:杀。
④赞:辅佐。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代裔为.长史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D.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太祖:指曹操。
②比:连续。
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