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王小鲁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浪长安讲坛第51讲,长安讲坛总第182期,做客专家是论坛特邀专家、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以下为演讲实录:谢谢大家来听演讲。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今天一共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争取1个半小时以内讲完,然后给大家留出时间来自由讨论,或者是提问题,或者是发表评论都可以。
一、解决收入差距要靠制度变革(一)从国际视角看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收入分配的国际视角。
我们现在面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发达国家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遇到的老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收入差距过大,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多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且由于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也带来了比如说像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等等这样一些尖锐的问题。
由此也导致很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时候逐步改变,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是明显缩小了。
马克思在1867和1894年的《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出版的时候,提出一个论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劳动者的报酬被压低,收入两极分化,导致了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了大众消费需求的不足。
他认为这是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本原因。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论断,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间,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一个没有办法克服的矛盾。
他认为是无法解决的。
而且这种危机会越演越烈,关键是收入分配产生的问题。
而收入分配问题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
所以他认为,只有采取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决这样一个社会矛盾。
但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来一个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他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点和马克思的分析差不多。
但是他主要强调的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于投资小于储蓄,因此,当投资等于储蓄的时候,整个社会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2023年,我国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完善。
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税制税制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税制,强化税收调节功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例如,逐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合理分担社会公共财政支出。
同时,完善财产税制度,增加富人群体的税负,缩小贫富差距。
2.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未来我国将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维护贫困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例如,建立全国统一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权益。
此外,未来还将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不合法用工和欺诈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
3. 建立多元化收入分配体系未来我国将建立多元化收入分配体系,包括工资收入、财产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福利收入等。
例如,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高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收入水平。
此外,未来还将加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市民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4. 加强公共服务投入未来我国将加强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范围,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例如,扩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人口,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此外,未来还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推进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在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完善税制、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多元化收入分配体系和加强公共服务投入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全民福祉水平。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原因及对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所得增长较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政府所得波动不大;再分配格局中,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有着深刻的原因。
必须进一步规范收入体系,完善分配结构;限制行业垄断,规范收费行为;全力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
关键词:分配格局 收入体系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如国民收入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土地开发冲动与调控目标相互矛盾,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等。
此外,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条件不平等等原因,使得不少生产性企业效率低下,转而从事炒房、炒股等分配性努力,扭曲了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关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而上述问题表明,只有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结构,使增加社会真实财富的生产性努力成为经济主体的普遍行为,才能为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利益结构的调整。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国民收入创造出来后,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相应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
1.初次分配格局测算和变动趋势。
根据初次分配格局测算公式,并对1995年以来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中数据进行调整,得出了主体初次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如下:(1)从总量来看,政府、企业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企业份额增速最快,居民份额增速较慢。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速的不同导致主体间初次分配结构发生变化。
(2)从分配结构上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主体初次分配格局比较稳定,没有实质性变化;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分配格局变化比较明显。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回顾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诸多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极端不平等的现象。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有企业逐渐失去垄断地位,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城乡、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城市,高薪阶层收入较高,而农民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城乡差距明显。
更甚者,在不同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造成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城乡、地区差距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愈发凸显,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者收入占比不足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足40%,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占比则超过60%。
这种情况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劳动者创造了大部分的财富,而其所得却相对较低,这无疑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不公平对待。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财富们所得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在过去十年间,财富们所得收入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种情况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我国应该加大城乡、地区差距的调整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应该加大对劳动者的收入保护,促进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逐步增加,缩小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
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还应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而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改革力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措施为:一是保增长、扩收入。
二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三是强化税收调节。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词】收入分配财政调节税收工资增长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财政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着预期方向发展。
这既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
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5%,而同一时期内,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6.9%。
导致居民未能享受经济高增长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收入挤占了居民的分配收入。
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趋势不断上升,而居民的收入趋势却在波动中下降。
我国2006年政府收入份额为14.2%,企业收入份额为45.2%(包括折旧),而居民收入份额仅为40.6%。
资料显示,全球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都在54%~65%。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而劳动者报酬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是居民经常转移净收入增长大大放缓。
政府对居民的社会保障支付投入不足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收入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支出的增加;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弊端和财税分权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创造更多税收;四是资本报酬比重偏高,导致企业收入因此大步上扬。
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2000年时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0.45左右。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总体表现。
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些传统的收入分配方式被逐步淡化,新的分配方式逐渐形成。
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过去,大部分人的收入来自于集体经济和国有企业工作,而现在,个体经营、股权收益、职业收入等多种收入来源开始显现。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剧。
一方面,一些高技能、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上升迅速,而低技能、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但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一些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平。
由于种种原因,个人收入差距较大。
一些高薪岗位的持有者和高科技产业从业者的收入较高,而中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较低。
收入分配不平衡。
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入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入较低,导致地域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福利待遇不足、覆盖不全等。
为了优化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再分配力度,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中高收入人群的数量。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水平,解决社会上的贫困问题。
加强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1.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均。
本文将介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2. 收入分配不均的现状在中国,收入分配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富裕的20%的家庭占据了总收入的40%以上,而最贫困的20%的家庭只拥有总收入的5%左右。
这种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具有以下主要原因:2.1 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工资水平也更高。
相对而言,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而且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
2.2 行业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
一些高收入行业,如金融、科技、互联网等行业,更容易提供高薪工作机会。
相比之下,一些传统产业和低技能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2.3 教育和技能差距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机会,而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则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工作,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3. 对策为了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3.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确保他们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活水准。
这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等方式实现。
3.3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摘要】随着中国GDP的快速发展,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却反而下降,从1996年的69.29%下降至2022年的57.12%。
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可以对缓解这一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一)劳动报酬率的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劳动者报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相比GDP的增速,劳动者报酬增速则要缓慢地多,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与此相对的则是企业的资本报酬率在上升。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工资无法对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及时进行反应。
同时,工会组织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都转为利润而非工资。
(二)拆迁机制和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够完善,使得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表现为上游的拆迁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被征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下游的房产价格的高涨,用于生活必须开支的居住费用的增加让居民部门的收支情况进一步恶化。
因此,房地产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上游和下游两个环节被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所瓜分,使得居民部门收入分配占比下降。
(三)税制结构中国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其税负由最终消费者负担,使得企业可以很轻易地把税负转嫁到居民头上。
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在破坏增值税的抵扣链条的同时,还造成了重复征税,让居民部门负担了更重的税负。
由于税制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税收的增长幅度长期超过GDP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由国家和企业部门所占据,而税负则由居民部门负担。
(四)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国家发改委社会所一项研究表明,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64.5%,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阶层过多,严重影响了中国居民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是造成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及对策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及对策内容摘要:经济转型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
本文分析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原因,并在此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基础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选择,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企业居民问题的提出随着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出台,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内需不振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低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近十多年来居民消费的减少可能存在两个重要原因:预防性储蓄和因金融抑制等原因而存在的流动性约束;从逻辑分析,预防性储蓄理论显然使用了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定,从支出结构出发,仅考虑影响储蓄的一个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来分析即期消费及其变动;流动型约束理论也同样是从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设出发,仅仅考虑由于金融工具欠缺使消费所受到的延期抑制。
而对国民对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更基本的问题的研究却相对不足。
本文试图从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入手,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并给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的变动趋势:从总量的变动趋势来看,本文认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都有大幅提高,其中企业份额增速最快,居民份额增速较慢。
在1992-2007年,按当年价格来计算,政府部门收入增长了9.36倍,企业部门收入增长了10.36倍,居民收入增长了7.66倍。
对增长速度比较分析,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均超过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和其他主体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两个时期都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共五则)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共五则)第一篇: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整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二是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初次分配有章可循。
三是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机制缺陷得到弥补。
但是,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还呈现加剧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2000~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见表1)。
2024年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
2024年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一、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过程。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尽管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相对较低。
这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迅速,而财政支出增长相对缓慢。
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空间,加剧了收入分配失衡。
资本收益占比较高: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收益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这导致一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剧了贫富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失衡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
然而,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分配失衡。
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政府干预过多或过少,导致职能定位不准确,影响收入分配格局。
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收入分配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管。
这导致一些人利用制度漏洞获取非法收入,加剧了收入分配失衡。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不高,导致一部分人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负面影响分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需求不足: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滞后,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
这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内容摘要本文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数据,用时间序列等方法对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这是和当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三者分配关系。
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主要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着经济的变动发生变化。
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总体变化趋势为:20世纪80年代三者比例在年度之间显著波动;进入90年代之后,三者比例呈相对稳定;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态势。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也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
资金流量表反映了加入财产性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后所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97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最终收入的分配比例为64.4:12.1:23.5。
1978至1988年,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向居民倾斜。
1990年至1994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减缓。
1995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转变。
1995年至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和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CPI 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 以上。
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 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 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 倍。
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 倍。
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二)、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 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三)、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收入分配的作用变化趋势
收入分配的作用变化趋势收入分配的作用是指将社会总收入按一定方式分配给不同个体或群体,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在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作用发生了一定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公平意识的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过去,由于国有经济主导、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主要以满足国家需求和公共利益为导向,个体收入分配较为不均衡。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权益的重视,社会对个体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要求逐渐提高,收入分配作用也更加强调在确保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各层次群体之间收入比例的分布状况。
在过去,大部分国家收入分配结构呈现极化或不均衡的特征,富人富裕、穷人贫困,亟需通过改革措施加以调整。
而现在,为了落实社会公平原则,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成为各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再分配机制的作用,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对个体市场收入实现及再分配的规则和机制安排。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限制和个体市场化程度的不足,收入分配制度过于简单,没有良好的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约束。
而现在,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国均加大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
包括完善税收政策、社保和医疗制度、劳动法律法规等,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个体权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第四,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化。
过去,由于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其目标主要是通过扩大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带动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作用更多地被放在经济增长的次要位置,对于分配问题的关注较少。
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导向,收入分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受到更多的关注。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整与改善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整与改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些人收入高,但更多人收入却相对较低,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整与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解决此问题的相关措施:加强改革和鼓励创新,扩大社会保障,稳定经济增长。
一、加强改革和鼓励创新首先,改革是加强收入分配调整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在税收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例如调节个人所得税、企业税收等。
个人所得税越高,越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通过推进税收改革,可以降低税负,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和人民的收入。
二、扩大社会保障第二个方面,扩大社会保障是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医疗保障等。
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待遇,减轻彼此之间的负担。
此外,医疗保险对于百姓也非常重要,如果大病医保报销比例增加,将减轻病人和家庭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医疗待遇。
三、稳定经济增长最后,稳定经济增长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
首先,经济的增长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经济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产业领域,将继续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数字化转型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
此外,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调整和改善目前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强配合,采用多种工具,推进改革和创新,扩大社会保障,稳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这些措施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将逐渐趋于公平与平衡。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分配不公问题却依然存在,呈现出一些特点,需要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在城乡之间存在悬殊,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而其收入水平相对低下,这导致了整体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愈发明显。
其次,收入分配差异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支配收入也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贫困地区收入更是处于较为窘迫的状态,这些地区的居民仍需接受贫困和困境的影响。
再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也存在于行业间。
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行业等高端行业的收入较高,而一些低端行业则产生了较大的收入差距,如服务业、建筑业、物流业等。
这表明,收入差距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高端和低端领域之间。
为了应对上述收入分配的不公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以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给予农民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政府应当加强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和转岗,因为新兴行业的工作机会也逐渐增多,政府应当为失业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改善工作条件的政策。
最后,应当加强收入分配监管工作,更加公正地分配收入。
政府应当对高收入人员的收入税费进行调整,以收缩收入差距,同时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出最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逐渐建立改进的收入分配机制,以缩小收入不公现象。
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和政策选择
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和政策选择【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
接着探讨了政策选择对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和解决不平衡的措施,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在提出了政策建议,展望未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发展。
【关键词】我国居民收入、财产分配、变化趋势、政策选择、不平衡、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和政策选择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衡和财产集中现象。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较大。
与此财产集中现象愈发严重,富人越来越富,贫困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种收入和财产分配的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来促进居民收入和财产的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这不仅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更是社会的进步方向。
通过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和政策选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道路。
1.2 研究意义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财产分配情况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对这些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变化趋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收入分配变动趋势及对策
不公平的观念。 例如, 如果一直采用早期制订的个 (累进税) 人所得税 税率标准, 在物价水平已经上 升许多,个人名义收入水平和实际收入水平都已 经较高的情况下,这样的标准的必然结果就是不 鼓励个人挣更多的钱,哪怕这种收入是合法合理 偷税漏税避税很容易成为理 的 " 。在这种情况下, 性选择。 一些人将花费更多的心思掩盖真实收入, 或者进一步以隐蔽的方式从事钱权交易,这绝不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 过高, 而只是收入水平相对突出, 更主要是最低收 同时, 最低收入阶层不 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太低 ! ; 但与其他阶层的相对收入进一步拉大,而且近些 年这个群体收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目前还在继 续徘徊, 而这个群体主要由农民构成。鉴于此, 我 们认为给农民更多的机会非常重要。除了进一步 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 提供农村小额信贷、 以工 代赈等等直接方式外,还应该考虑更多的间接机 会, 比如, 应该认真考虑给予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更 “蛋糕” 宽松的环境。机会的公平对于做大 是非常 重要的。 最穷的农村居民仍高度依赖农业, 各级政 府有义务解决制约农业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地区 的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障碍,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 的能力。显然, 在这种情形下, 效率与公平并不是 “两难选择” 截然相反的 , 而是兼容的。 第二,从科学的政府管理或公共管理理念角 度看, 适合国情的、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国情 和发展阶段的税收框架设计非常重要,甚至比抽 “劫富济贫” 象意义上的 方式更加能够获得社会和 大众的拥护。 “ 公平 ” 是很多人谈论的话题甚至永恒的主 “劫富济贫” 题, 但如果认为公平就是 则本身就是
一、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统计测度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演变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加强政府调控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收入再分配。
完善税收制度是关键,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差距。
推进收入再分配和优化就业结构也是重要的策略,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是保障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结合以上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信心更好地应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应对策略、政府调控、税收制度、收入再分配、就业结构、社会保障、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分析、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收入差距拉大、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放缓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本研究将从演变特点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揭示其形成过程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提出多种应对策略,如加强政府调控、完善税收制度、推进收入再分配、优化就业结构以及加强社会保障,以期实现国民收入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国民收入分配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取得4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等的问题。
研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助于找到提高全民收入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及对策2012-11-13摘要:经济转型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
本文分析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原因,并在此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基础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选择,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企业,居民问题的提出随着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出台,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内需不振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低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近十多年来居民消费的减少可能存在两个重要原因:预防性储蓄和因金融抑制等原因而存在的流动性约束;从逻辑分析,预防性储蓄理论显然使用了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定,从支出结构出发,仅考虑影响储蓄的一个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来分析即期消费及其变动;流动型约束理论也同样是从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设出发,仅仅考虑由于金融工具欠缺使消费所受到的延期抑制。
而对国民对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更基本的问题的研究却相对不足。
本文试图从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入手,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并给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的变动趋势:从总量的变动趋势来看,本文认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都有大幅提高,其中企业份额增速最快,居民份额增速较慢。
在1992-2007年,按当年价格来计算,政府部门收入增长了9.36倍,企业部门收入增长了10.36倍,居民收入增长了7.66倍。
对增长速度比较分析,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均超过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和其他主体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两个时期都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主体间初次分配结构发生变化。
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部门所占比重和企业部门所占比重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居民部门所占比重则处于一个递减态势。
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呈现小幅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可知,从1992-2007年总体上升了1.52个百分点,从1992年的15.53%上升到2007年的17.05%。
企业部门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19.06%波动上升到2007年的22.95%,上升了3.89个百分点。
而居民部门所占比重则从1992年的65.41%波动下降到2007年的60.00%,下降了5.41个百分点。
自1999年以来,部门间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增长速度不仅大幅落后于企业部门,而且还慢于国民总收入的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的变动趋势: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再分配格局,再分配格局是各收入主体掌握的可支配收入份额,能够最充分和准确地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根据对历年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在1992至2007年的16年间,经再分配后形成的可支配收入,政府部门所占比重稳中微升。
企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且升幅很大,而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66.31%下降到57.71%,下降幅度在8.60个百分点,比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幅度还多2个百分点。
1999年以后,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落后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也落后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这表明,1999年以来的收入再分配机制,未能将企业收入向居民部门做适度转移,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的趋势。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的原因(一)企业高利润侵蚀企业抑制了居民劳动报酬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的: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过剩,经济改革以来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局面,导致低端产业工人的劳动报酬被压低到生存工资水平。
而在以承接发达国家低端产业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总数成倍增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从约5%提高到20%)。
由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提高,使得低工资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升速更快,劳动报酬中低工资的权重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劳动者报酬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相对下降趋势,实际上就是企业部门变相侵占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
二是我国工会组织并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工资议价机制,企业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加之,政府监管的“缺位”,一些地区相关法规的执行明显向资方倾斜,劳动者正当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可见,利润侵占工资已成为居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政府高税收过高宏观税负的持续上升也是造成居民分配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的角度来分析。
在1997年以前,我国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大都小于1,而从1997年起税收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弹性系数远远高于1,1999年达到巅峰,为2.43。
这就是说,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或2倍以上。
其次,从宏观税负的角度来分析。
从各个口径宏观税负来看,近年来我国宏观税负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小口径宏观税负(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10%上升至2005年的20.8%,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从1996年的21.9%上升至2005年的28%,如果把土地转让收入也考虑进来,将会达到35%以上。
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税负为19%,我国2007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5,加上社保基金收入合计为22.8%,我国税收占GDP比例明显过高。
宏观税负的不断上升通过各种渠道侵占了居民分配份额:这是因为,我国税收制度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不断上升的流转税税负可以实现转嫁。
一方面,在当前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税负向后转嫁给劳动者,造成居民劳动报酬降低;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消费品价格,把增值税和营业税向前转移给居民消费者,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
(三)居民财产性收入微薄财产收入下降是使居民在初次分配阶段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一方面是特殊的财产所有权结构。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的依据,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结构,然后才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马克思也说:“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目前我国的经营性资产多为政府占有,在政府占有可增值财产主体的条件,下,我国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必然较低。
此外,我国的农地虽为集体所有,但政府对农民土地处置权限制太多,而最能产生财产性收入的非农用地,则由政府垄断专营,从而尽管农民拥有可增值财产,也难有财产性收入。
另一方面,利率管制。
利息收入是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体(1992-2005年,利息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平均为95.3%)。
1996-2005年,半年期平均贷款利率和平均存款利率一路下滑,并在近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利率大幅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使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相应降低。
从总量上看,居民部门是企业部门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过低的存款利率一方面降低了居民部门的财产收入占比,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资金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居民部门变相补贴企业部门。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一)合理分配企业利润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政府可以此为依据清除各种市场进入壁垒,鼓励新企业进入以增强竞争、抑制垄断;限制垄断行业的最低产品供应量和最高市场价格以减少垄断利润;加快电力、电信、石油、交通等行业的改革步伐,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部分企业的利润上缴额度等。
加强对垄断性行业、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控。
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切实措施限制收入水平过高的垄断性企业工资水平的增长。
同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实现公平竞争。
当前阶段,可对垄断企业设定最高工资标准等约束性指标,对垄断企业的高收入进行限制。
从长期来看,要通过完善治理机制,解决垄断企业的分配问题。
(二)适度降低宏观税负适当降低生产税比重而提高收入税比重。
生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和关税等,当前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近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近20%,已经远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给予企业生产税方面适度的税收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此外,还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杜绝已持续数年的以收定支、多收多支现象,从制度上保障宏观税负的合理下降。
(三)多途径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仍以劳动报酬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扩展居民除劳动者报酬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另一方面,针对劳动报酬份额在短期内难以提升的情况,积极采取如提高最低工资,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市场合法权益,构建企业工资议价机制,提高劳动者相对谈判能力等,缓解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态势。
此外,要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改革,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应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和流转,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宅基地流转,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1.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刘树杰,王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3.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J].财政研究,2007(1)4.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5.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9(9)作者简介:何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国情教研室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
封娟,陕西省行政学院行政系讲师,主要从事行政法学研究。
作者: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何磊博士陕西省行政学院封娟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