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易错点
全等三角形易错点1、证明格式的书写:穿衣、戴帽、穿鞋2、一道题的变式练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交点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与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也交与一点,这点到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1)、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上(3)、面积不变(4)、选址问题3、每章每节有知识导图、有课时安排4、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的六个条件中(三条边、三个角),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组合有四种SSS 、SAS 、ASA 、AAS , 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组合有两种AAA 、SSA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组合有五种SSS 、SAS 、ASA 、AAS、HLHL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在使用HL的过程中,要突出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
5、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往往转化为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2)截长补短法(3)角平分线的性质(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6、截长补短法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其它两条线段的和,可采用:“截长补短法”;截长法的基本思想是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使之等于其中一段,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等于另一线段。
补短法的基本思路是延长短线段,使延长后的线段等于长线段,再证明延长的部分等于另一线段。
无论延长还是补短,都是借助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达到证明的目的。
7、利用全等变换解题(构造法)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在解决求线段的和、差问题时常利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将分散的线段集中起来,然后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8、三角形的心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或内切圆的圆心)。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必交于一点己知:在△ABC中,∠A与∠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连接OC 求证:OC平分∠ACB证明:过O点作OD,OE,OF分别垂直于AC,BC,AB,垂足分别为D,E,F ∵AO平分∠BAC,∴OD=OE;∵BO平分∠ABC,∴OD=OF ;∴OE=OF ∴O在∠ACB角平分线上∴CO平分∠ACB三角形的内心的性质(一)三角形的内心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2.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内切圆半径r3.r=2S/(a+b+c)4.在Rt△ABC中,∠C=90°,r=(a+b-c)/2.5.∠BOC = 90 °+∠A/2 ∠BOA = 90 °+∠C/2 ∠AOC = 90 °+∠B/26.S△= [(a+b+c)r]/2 (r是内切圆半径)(二)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唯一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
目录
1. 几何基础知识
1.1 点、线、面的概念
1.2 角的概念
1.3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
2. 三角形的性质
2.1 三角形的定义
2.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3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3. 三角形的分类
3.1 依据边长分类
3.2 依据角度分类
4. 三角形的全等性质
4.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4.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4.3 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5. 三角形全等定理
5.1 SSS全等定理
5.2 SAS全等定理
5.3 ASA全等定理
6.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6.1 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几何定理
6.2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拓展
7.1 总结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
7.2 拓展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目录,接下来将根据目录内容展开写作。
第三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边角边判定
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环节、措施)
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巩固练习
五、达标检测
1、能判定△ABC≌△A’B’C’的条件是()
A.AB=A’B’,AC=A’C’,∠C=∠C’;B.AB=A’B’,∠A=∠A’,BC=B’C’;
C.AC=A’C’,∠A=∠A’,BC=B’C’;D.AC=A’C’,∠C=∠C’,BC=B’C’;
3.证明的书写格式:
(1)通过证明,先把题设中的间接条件转化成为可以直接用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再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具备按边角边的顺序写出可以直接用于判定全等的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起来;
3)最后写出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课题
3.3探索三角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的条件(3)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2.同样三角形两边AB=2.5cm,BC=3.5cm,∠C=40度。把画出后三角形与同伴相比较,看是否全等?
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一定,不一定)全等。
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_______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简记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温故知新
探索新知
一、学习准备:
1.我们在前面学过______ _______ _______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知,判定两个三角形至少须_______个条件。其中必有一边。。
二、探索练习:
按要求画以下三角形:
专题03 全等三角形章末重难点题型提高练习(举一反三)
专题03 全等三角形章末重难点题型汇编【举一反三】【人教版】【考点1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方法点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例1】(2019春•临安区期中)如图,△ACB≌△A′CB′,∠ACB=70°,∠ACB′=100°,则∠BCA′的度数为()A.30°B.35°C.40°D.50°【变式1-1】(2018秋•绍兴期末)如图,△ABC≌△EDC,BC⊥CD,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ACB=20°,则∠ADC的度数是()A.55°B.60°C.65°D.70°【变式1-2】(2018秋•厦门期末)如图,点F,C在BE上,△ABC≌△DEF,AB和DE,AC和DF是对应边,AC,DF交于点M,则∠AMF等于()A.2∠B B.2∠ACB C.∠A+∠D D.∠B+∠ACB【变式1-3】(2018秋•桐梓县校级期中)如图,△ABC≌△A′B′C,∠ACB=90°,∠B=50°,点B′在线段AB上,AC,A′B′交于点O,则∠COA′的度数是()A.50°B.60°C.70°D.80°【考点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方法点拨】寻找并证明全等三角形还缺少的条件,其基本思路是:(1)有两边对应相等,找夹角对应相等,或第三边对应相等.前者利用SAS判定,后者利用SSS判定. (2)有两角对应相等,找夹边对应相等,或任一等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前者利用ASA判定,后者利用AAS 判定.(3)有一边和该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找另一角对应相等.利用AAS判定.(4)有一边和该边的邻角对应相等,找夹等角的另一边对应相等,或另一角对应相等.前者利用SAS判定,后者利用AAS判定.【例2】(2019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和△AED中,已知∠1=∠2,AC=AD,添加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AED,这个条件是()A.AB=AE B.BC=ED C.∠C=∠D D.∠B=∠E【变式2-1】(2019秋•潘集区期中)在△ABC与△DEF中,给出下列四组条件:(1)AB=DE,AC=DF,BC=EF(2)AB=DE,∠B=∠E,BC=EF(3)∠B=∠E,BC=EF,∠C=∠F(4)AB=DE,∠B=∠E,AC=DF,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A.1组B.2组C.3组D.4组【变式2-2】(2018春•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D,∠B=∠E,再添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 B.BC=EF C.∠ACB=∠DFE D.AC=DF【变式2-3】(2018秋•鄂尔多斯期中)如图,已知AB=AC,AD=AE,若要得到“△ABD≌△ACE”,必须添加一个条件,则下列所添条件不恰当的是()A.BD=CE B.∠ABD=∠ACE C.∠BAD=∠CAE D.∠BAC=∠DAE【考点3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方法点拨】解决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例3】(2019春•郓城县期末)如图所示,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因无法直接量出A、B 两点的距离,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求出A、B的距离,并说明理由.【变式3-1】(2019春•峄城区期末)如图,点C、E分别在直线AB、DF上,小华想知道∠ACE和∠DEC是否互补,但是他没有带量角器,只带了一副三角板,于是他想了这样一个办法:首先连结CF,再找出CF 的中点O,然后连结EO并延长EO和直线AB相交于点B,经过测量,他发现EO=BO,因此他得出结论:∠ACE和∠DEC互补,而且他还发现BC=EF.小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变式3-2】(2019春•槐荫区期末)王强同学用10块高度都是2cm的相同长方体小木块,垒了两堵与地面垂直的木墙,木墙之间刚好可以放进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AC=BC,∠ACB=90°),点C在DE上,点A和B分别与木墙的顶端重合,求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变式3-3】如图,两根长12m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的同一位置,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的两个木桩上(绳结处的误差忽略不计),现在只有一把卷尺,如何来检验旗杆是否垂直于地面?请说明理由.【考点4 利用AAS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点拨】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例4】(2018秋•仙游县期中)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点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 ≌△BEC(不添加其他字母及辅助线),你添加的条件是.并证明结论.【变式4-1】(2018春•揭西县期末)如图,∠ABC=∠ACB,∠ADE=∠AED,BE=CD,试说明:△ABD≌△ACE.【变式4-2】(2018秋•杭州期中)如图,∠ACB=90°,AC=BC,BE⊥CE,AD⊥CE.求证:△ACD≌△CBE.【变式4-3】(2018•雁塔区校级二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上,其中∠BAE=∠BCE=∠ACD =90°,且BC=CE,求证:△ABC≌△DEC.【考点5 利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点拨】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例5】(2018春•金山区期末)如图,已知CA=CD,CB=CE,∠ACB=∠DCE,试说明△ACE≌△DCB的理由.【变式5-1】(2018春•黄岛区期末)如图,点E在AB上,AC=AD,∠CAB=∠DAB,那么△BCE和△BD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变式5-2】(2018秋•仪征市校级月考)如图,已知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C、DF相交于点G,AB ⊥BE,垂足为B,DE⊥BE,垂足为E,且AB=DE,BF=CE,说明△ABC与△DEF全等的理由.【变式5-3】(2019秋•东莞市校级月考)如图:△ABC和△EAD中,∠BAC=∠DAE,AB=AE,AC=AD,连接BD,CE.求证:△ABD≌△AEC.【考点6 利用ASA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点拨】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例6】(2019秋•利辛县期末)如图,已知AB=AC,∠ABE=∠ACD,BE与CD相交于O,求证:△ABE≌△ACD.【变式6-1】(2018•双柏县二模)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求证:△AEC≌△BED;【变式6-2】(2019•陕西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DEC.【变式6-3】(2019秋•乐清市校级期中)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点H,且AD=BD,求证:△BDH≌△ADC.【考点7 利用SSS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点拨】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例7】(2019春•渝中区校级月考)如图,AB=CD,AE=CF,E、F是BD上两点,且BF=DE.求证:△ABE≌△CDF.【变式7-1】(2019秋•扶余县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AD=AE,BE=CD,AB=AC.(1)求证:△ABD≌△ACE;(2)求证:∠BAE=∠CAD.【变式7-2】(2019秋•保亭县校级月考)如图,AB=AD,DC=BC,∠B与∠D相等吗?为什么?【变式7-3】(2019秋•蓬江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C=90°,D、E分别为AC、AB上的点,且AD=BD,AE=BC,DE=DC,求证:DE⊥AB.【考点8 利用HL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点拨】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例8】(2018秋•思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D,AC⊥CB,BD=AC.求证:△ABD ≌△BAC;【变式8-1】(2019秋•睢宁县校级月考)如图,Rt△ABC中,∠C=90°,BC=2,一条直线MN=AB,M、N分别在AC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P上运动.问点M运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使△ABC和△AMN 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变式8-2】(2019秋•合浦县期末)如图,已知∠A=∠D=90°,E、F在线段BC上,DE与AF交于点O,且AB=CD,BE=CF.求证:Rt△ABF≌Rt△DCE.【变式8-3】(2019春•醴陵市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A平分∠BCD,AE⊥BC于点E,AF⊥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E≌△ADF.【考点9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例9】(2019•南岸区)如图,在△ABC和△ABD中,∠BAC=∠ABD=90°,点E为AD边上的一点,且AC=AE,连接CE交AB于点G,过点A作AF⊥AD交CE于点F.(1)求证:△AGE≌△AFC;(2)若AB=AC,求证:AD=AF+BD.【变式9-1】(2019•福州模拟)(1)已知,如图①,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DE=BD+CE.(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 =∠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变式9-2】(2018秋•天台县期末)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若AD=a,DE=b,(1)如图1,求BE的长,写出求解过程;(用含a,b的式子表示)(2)如图2,点D在△ABC内部时,直接写出BE的长.(用含a,b的式子表示)【变式9-3】(2019春•道外区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BCD=90°,点E在BC边上,∠AED =90°(1)求证:∠BAE=∠CED;(2)若AB+CD=DE,求证:AE+BE=CE;(3)在(2)的条件下,若△CDE与△ABE的面积的差为18,CD=6,求BE的长.【考点10 动点问题中的全等三角形应用】【例10】(2019春•平川区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点B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A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 全等?【变式10-1】(2019春•永新县期末)△ABC中,AB=AC,∠A=40°,D、E分别是AB,AC上的不动点.且BD+CE=BC,点P是BC上的一动点.(1)当PC=CE时(如图1),求∠DPE的度数;(2)若PC=BD时(如图2),求∠DPE的度数还会与(1)的结果相同吗?若相同,请写出求解过程;若不相同,请说明理由.【变式10-2】(2019春•宝安区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10,AB=CD,BD=14,点E从D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沿C →B→C,作匀速移动,点G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假设移动时间为t秒.(1)试证明:AD∥BC;(2)在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有△DEG与△BFG全等的情况出现,请你探究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次?并分别求出此时的移动时间t和G点的移动距离.【变式10-3】(2018秋•十堰期末)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以AD为一条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1)如图,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25°,则∠DCE=.(2)设∠BAC=α,∠DCE=β.①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考点1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方法点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初中数学_全等三角形AAS定理——一线三等角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全等三角形AAS定理一线三等角模型课程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八年级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之后,全等三角形定理在函数中的应用过程,包括在坐标系中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要求学生对AAS定理的熟练应用,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为模版,找出直角点的坐标来。
一线三等角模型在几何和函数中都有重要应用,包括两者结合的综合题,树立学生的一线三等角的数学模型思想,会让学生再解这类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复习目标:1.能熟练运用AAS定理证三角形全等体会“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在解题中的作用.2.能构造出“一线三等角”模型,能提炼出“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较高,基础挺好,思维比较活跃,研究的气氛比较浓,但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一方面鼓励他们学习、提问的热情,一方面利用他们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推进课堂进度,使问题回归知识本质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诱思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引下,动用所有的感官,亲身体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的完成。
充分体现“已诱达思,启智悟道”的教学精髓。
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演示使得导向性信息更加明确,有利于学生严密思维习惯的养成。
教学过程: 导入:构造全等三角形时,技巧性不够,缺少数学模型思想,针对以上这个问题,引出复习目标。
一:归纳篇: 1.通过做习题1:已知:如图,AB=AD,∠C=∠BAD=∠E=90,点C 、A 、E 共线。
求证:(1)∠1=∠2 (2)△ABC ≌△DAE第一个结论是应用的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个结论。
第二个全等的结论运用的是AAS 定理的,(让学生 体会用AAS 定理证全等,关键是证角相等) 从而让学生观察本题特点,引出一线三直角 数学模型。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M O
F E
A
C
B
变式1 如图,若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一定的角度,其它条件不变,AN与BM相等吗?
N
M O
F E
A
C
B
例1 变式(旋转).gsp
变式2:若将例1中的△ACM、△CBN都是等边三角 形改为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M=∠BCN=90° ,AN与BM相等吗?
N
M
A
C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C
F
A
BD
E
能够 完全重合 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旋转重合
折叠重合
平移重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相等 ,对应角 相等 ;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线、对应 角的角平分线分别 相等 。 (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 相等 ,面积 相等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若点M为直线y=mx在第一象限上一点, △ABM是以AB为底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m的值 。
直线CD经过∠BCA的顶点C,CA=CB。E、F分别是直线 CD上两点,且∠BEC=∠CFA=∠α。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 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BCA=90°,∠α=90°,则EF |BE-AF|(填 “>”,“<”或“=”号);
B
变式3:若将上题中的△ACM、△CBN改为都是等腰 三角形,且AC=CM,BC=CN,AN与BM还相等吗?
NMAC NhomakorabeaB
思考:当△ACM、△CBN满足什么条件时,AN=BM?
例2 如图,在等边△ABC中,D、F分别为BC、AB 上的点,且BD=AF,AD和CF交于E点,求∠CED 的度数。
【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第3章三角形知识点
【关键字】数学三角形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基本概念: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笔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二常识: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1)AC·CB=CD·AB ;(2)∠1=∠B ,∠2=∠A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12.符合“AAA”“SSA”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15.会用尺规完成“SAS”、“ASA”、“AAS”、“SSS”、“HL”、“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①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②一举多得;③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④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2)已知角平分线.(若BD是角平分线)。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三角形全等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 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⑵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①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⑴已知两边:①找第三边SSS ;②找夹角SAS ;③找是否有直角HL.⑵已知一边一角:①找一角AAS 或ASA ;②找夹边SAS.⑶已知两角:①找夹边ASA ;②找其它边AAS.第二章 轴对称1、 轴对称图形相对一个图形的对称而言;轴对称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而言;2、 轴对称的性质: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①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拓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4、角的角平分线:①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判定定理:到角两个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拓展:三角形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5、等腰三角形:①性质定理: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⑵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②判断定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6、等边三角形:①性质定理:⑴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⑵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拓展:等边三角形每条边都能运用三线合一....这性质;②判断定理: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⑶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7、直角三角形推论:⑴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⑵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拓展: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第三章勾股定理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常见勾股数:3,4,5;6,8,10; 9,12,15;5,12,13;4、简单运用:⑴勾股定理——常用于求边长、周长、面积;理解: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并能求出周长、面积;②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③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的线段⑵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常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理解:①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②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三角形;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⑶难点:运用勾股定理立方程解决问题;第四章实数1、平方根:⑴定义:一般地,如果x2=a a≥0,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⑵表示方法: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读作“正、负根号a ”;⑶性质:①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②零的平方根是零;③负数没有平方根;2、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3、算术平方根:⑴定义:一般地,如果x 2=a a ≥0,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⑵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⑶性质:①一个正数只有一个算术平方根;②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③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⑷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0,0≥≥a a ⑸()()()()0,0,0222≤-=≥=≥=a a a a a a a a a4、立方根:⑴定义:一般地,如果x 3=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⑵表示方法:记作“3a ”,读作“三次根号a ”;⑶性质:①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②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③零的立方根是零; ⑷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⑸()a a a ==33235、开立方: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6、实数定义与分类:⑴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理解:常见类型有三类: ①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9等;②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③有特定结构的数:如等;注意省略号⑵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⑶实数的分类:①按定义来分 ②按符号性质来分 整数含0 正有理数 有理数 分数 正实数 正无理数 实数 实数 0无理数 负实数 负有理数 负无理数7、实数比较大小法:理解:⑴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⑵数轴比较: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⑶绝对值比较法: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⑷平方法:a 、b 是两负实数,若a 2>b 2,则a <b ;8、实数的运算: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②实数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实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9、近似数:由于实际中常常不需要用精确的数描述一个量,甚至在更多情况下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用以描述所研究的量,这样的数就叫近似数;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10、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为n a 10 其中1≤a <1,n 是整数的形式,就叫科学计数法;11、实数和数轴: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⑴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⑵象限: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⑶点的坐标的概念:①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②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③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④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⑷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①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②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即是原点坐标为0,0;③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互为相反数;④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⑤关于x 轴、y 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P ’x,-y点P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x,y点P 与点p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y⑥点Px,y 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 到x 轴的距离等于|y|;点Px,y 到y 轴的距离等于|x|;点Px,y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2y x ;第六章一次函数1、函数: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2、自变量取值范围: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⑴关系式解析法: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⑵列表法:把自变量x 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 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⑶图象法: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4、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①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②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③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5、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概念与性质:⑴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①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 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b kx y +=k,b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②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0时即kx y =k 为常数,k ≠0,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③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⑵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⑶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①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是经过点0,b 的直线;②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⑷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y =有下列性质:①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⑸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地,一次函数b kx y +=有下列性质:①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理解:⑴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y=kxk ≠0中的常数k;⑵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y=kx+bk ≠0中的常数k 和b;⑶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具体法方:过点必代,交点必联;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理解:①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y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②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③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四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新北师大版七下第三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专题复习
E A C
D
全等三角形判定
2、如图所示,已知∠B=∠C ,请你添加 一个条件 ,依据 AAS 使得 BD=CE △ABC≌△ABD
B
E A C
D
全等三角形判定
1、如图所示,已知AB=DC,请你添加一 AC=DB 个条件 ∠ACB=∠DBC ,依据 SAS 使得 △ABC≌△DCB
B
思 路
E A C
A D
B
C
全等三角形判定
1、如图所示,已知∠ABC=∠DCB,请你 添加一个条件∠ACB=∠DBC ,依据 ASA 使 得△ABC≌△DCB
A D
B
C
全等三角形判定
1、如图所示,已知∠ABC=∠DCB,请你 添加一个条件 ∠A=∠D ,依据 AAS 使 得△ABC≌△DCB 思
A
D
B
C
已 知 一 边 一 角
D
已 找夹边(ASA) 知 两 角 找任一对边 (AAS)
全等三角形判定
1、如图所示,已知∠A=∠D,请你添加 一个条件 ∠ABC=∠DC ,依据 AAS 使 B 得△ABC≌△DCB 思
路
A D 已 知 一 边 C 一 角 若 边 为 角 找任一角 (AAS) 的 对 边
B
全等三角形判定
1、如图所示,已知∠ABC=∠DCB,请你 添加一个条件 AB=D ,依据 SAS 使 C 得△ABC≌△DCB
大湖中学 赖世挺
一、知识点
1、定义:能够 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称为全等 三角形。 2、表示法:符号“≌”,如下图,△ABC与 A △DEF全等,记作 △ABC≌△DEF 。 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把 B C 对应顶点 的字母写在 对应位置 上。 D 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边 相等; 3、性质: E 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角 相等。 4、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SSS SAS ASA AAS
(完整版)苏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 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1.2 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成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2 轴对称的性质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3 设计轴对称图形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过两底中点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三章 勾股定理3.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3 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第四章 实数4.1 平方根如果()02>=a a x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也称为二次方根。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全等三角形练习题
题目类型:选择题、填空题、证明题等 解题思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易错点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如概念混淆、定理应用不当等。 练习题解析:针对具体的练习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步骤和答案。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全 等 三 角 形 的 性 质 和 判 定 方 法 02 全 等 三 角 形 的 应 用 03 全 等 三 角 形 的 综 合 应 用 04 全 等 三 角 形 的 易 错 点 分 析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中线、角平分线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题目: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D 是BC上一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且 ∠BED=2∠BAC=90°,BD=1,CD=2, 求DE的长。
添加 标题
题目:在三角形ABC中,AB=AC,D是 BC的中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且 ∠BED=2∠BAC=90°,求证:BE⊥AD。
条件:SAS、ASA、SSS、AAS 应用: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证明方法: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证明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不正确的证明方法
题目:已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且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2,若M为AB的中 点,且MC=3,求DF的长。
题目:在三角形ABC中,角A=90度,AB=AC,D为BC上任意一点,求证:BD^2 + CD^2 = 2AD^2。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检测反馈
AC E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检测反馈年级 班 组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5分/题)1、如图,△AOB ≌△COD ,∠A 和∠C 是对应角,则另一 组对应角是 ﹍﹍ 和 ﹍﹍ ;﹍﹍ 和 ﹍﹍ ;对应边是 ﹍﹍ 和 ﹍﹍ ;﹍﹍ 和 ﹍﹍ ;﹍﹍ 和 ﹍﹍ 。
2、如图,在△ADC 中,AB ⊥DC 于点B ,AB 与DF 交 于点E ,已知DE =AC ,BE =BC ,则∠DAB = ﹍﹍ 度。
第1题 第2题3、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6,则它的斜边长是 ﹍﹍ 。
4、如图,Rt △ACB 中,∠ACB =900,CD ⊥AB 于D ,CE 是AB 边的中线。
且CD =5,CE =13,则Rt △ACB 的面积是 第4题5、如图,已知AB =AD ,BC =DC ,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 对。
6、如图,已知AC ⊥BD 于点P ,AP =CP ,请增加 一个条件,使△ABP ≌△CDP (不能添加辅助线), 第5题你增加的条件是 ﹍﹍﹍﹍﹍﹍﹍﹍﹍﹍﹍ 。
第6题 二、选择题(5分/题)7、如图所示,给出下列四组条件,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
①AB =DE ,BC =EF ,AC =DF ; ②AB =DE ,∠B =∠E ,BC =EF ;③∠B =∠E ,BC =EF ,∠C =∠F ; ④AB =DE ,AC =DF ,∠B =∠E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第7题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全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B 、面积相等的两个△是全等△ ;C 、全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D 、全等△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9、Rt △斜边上的中线把它分成两个△的关系是( )。
A 、形状相同B 、周长相等C 、面积相等D 、全等10、如图所示,△ABD 经过旋转后到达△的位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点A 是旋转中心B 、∠DAC 是一个旋转角C 、AB =ACD 、△ABD ≌△ACE第11题 11、如图,AB =AD =8 cm ,∠B =150,CD ⊥AB 于C ,则CD 的长度是( )。
国际学校初二数学教材
国际学校初二数学教材初二数学知识点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数学实数知识点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
重点是实数的意以和应新的公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初中数学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数学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文章标题:深入探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在几何学中,三角形全等判定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通过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探讨三角形全等判定,既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也能加深我们对几何学知识的认识。
在本文中,将会深入讨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几何学概念。
一、三角形全等判定概述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而全等三角形则是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内角的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几何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一定的条件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阐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
1. 文字语言表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可以使用文字语言进行阐述,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条件:(1)SSS全等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SAS全等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夹角分别等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夹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ASA全等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夹角和边分别等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夹角和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以上文字语言的表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和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2. 符号语言表述除了文字语言外,我们还可以使用符号语言来表述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
在几何学中,常用的符号包括线段符号、角符号等。
通过符号语言的表述,我们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用简洁明了的符号表示出来,更加直观地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我个人认为文字语言更适合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而符号语言则更适合于简洁地表示和描述条件。
文字语言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组合来描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能够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习惯,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符号语言则更加直观和简洁,能够用更小的空间表述更多的内容,对于几何学的研究和推理更加方便和高效。
第3章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出门考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出门考
一. 选择填空题
1.如图,已知△ABC≌△CDA,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BC=AC B.AD=AB C.CD=AC D.AB=CD
2.如图,△ABC≌△DEF,∠A=∠D,∠B=∠DEF,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B=DE B.AC=DF C.BE=FC D.∠B=∠F
(第1题图) (第2题图)
3.如图,△ABC≌△ECD,∠A=48°,∠D=62°,点B、C、D在同一直线上,则图中∠ACE的度数是()
A.38°B.48°C.132°D.62°
4.如图,在△ABC与△ADE中,∠BAD=∠CAE,BC=DE,且点C在DE上,若添加一个条件,能判定△ABC≌△ADE,这个条件是()
(第3题图) (第4题图)
A.∠BAC=∠DAE B.∠B=∠D C.AB=AD D.AC=AE
5.如图所示,BE⊥AC,CF⊥AB,垂足分别是E.F,若BE=C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A.1对B.2对C.3对D.4对
6.如图,AD=BC,∠C=∠D=90°,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DAE=∠CBE B.CE=DE
C.△DAE与△CBE不一定全等D.∠1=∠2
(第5题图)(第6题图)
7 . 已知:如图,∠ABC=∠DCB,BD,CA分别是∠ABC. ∠DCB的平分线 .
求证:AB=DC。
本章知识梳理全等三角形
1. 如图M12-1,△ABC和△EDF中,∠B=∠D=90°,
∠A=∠E,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再增加一个条
件,不能判定△ABC≌△EDF的是 C(
)
A. AB=ED
B. AC=EF
C. AC∥EF
D. BF=DC
2. 如图M12-2,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BC上的
点,若△ADB≌△EDB≌△EDC,则∠C的度数为 D( )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 应边、对应角. 2. 掌握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 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基本事实,并能证明定理:两 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 3. 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 定理. 4. 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 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的两 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7. 如图M1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是正方 (-1,2) 形,B点的坐标为(2,1),则D点的坐标为_________.
8. 如图M12-7,AC⊥BC,AD⊥DB,下列条件中,能使 ①②③ △ABC≌△BAD的有_________. (填序号) ①∠ABD=∠BAC;②∠DAB=∠CBA;③AD=BC;④
∠ACE=∠BCD,
证明:∵△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
三角形,∴AC=BC,CD=CE.
∵∠ACB=∠DCE=90°,
∴∠ACE+∠ACD=∠BCD+∠ACD.∴∠ACE=∠BCD. 在△ACE和△BCD中, AC=BC, ∠ACE=∠BCD, CE=CD, ∴△ACE≌△BCD(SAS).
最新《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整理
《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题目12.1全等三角形教学同步教学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开篇,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概念之后学习的教学内容,它实现了从一个三角形到两个三角形的过渡.由于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所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今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途径.学生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将有利用学好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知识,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意图与目标;特色与创新):编写意图:本节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要求学生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科书通过具体例子引出本章要引出本章要研究的主题----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特征: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由此引出全等形的概念。
目标:理解“对应”。
它是本章的关键词,理解“对应”可以使本章的后续学习更加通畅。
方法是多练习,总结特点: 1.如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长边对长边、大角对大角、对应角所对的边、对应角所夹的边、对应边所对的角、对应边所夹的角等都是对应;2.清楚对应边、对应角、对边、对角的区别。
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角形而言,对边,对角是指同一个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对应关系;3.清楚全等与位置的关系:全等是指两个图形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与位置无关,但所见的问题大部分是特殊位置关系下的全等。
可以很好地利用位置特点来认识体会全等(平移,旋转,轴对称,可以教学生用手来体会这些对应方法)。
教材的第32页图12.1-2给了我们学习方法的提示,这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运动的眼光来看待几何中的相等关系,有利于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电子版
电子课本课件
为了更方便有效的学习,特收集电子课件资料,以便学习和工作中更好更 方便的使用! 电子课件的优势: 1、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截取,以便进行课件的准备; 2、可对电子课件内容或知识点进行重点标注或备注,形成可视直观的图文 效果,同时方便理解和掌握电子课件标注内容; 3、方便随时查看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再学习和巩固,提高效率;
祝大家工作开心快乐,事事顺心! Happy a day!
AIEIN 质量 更多文档关注“aiein 质量”公众号了解
电子书简述
第1章:全等三角形
1.1全等形图
1.2全等三角形
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注:由全等形图,类比引申到全等三角形,再逆向考虑 全等三角形的形成条件,根据已知条件判定三角形是否 全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电子书
... 第6章: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就是未知数X的密即指数为1,如果为2, 例如X2为二次函数;
知识拓展: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 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 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 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 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 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总人口3610.8万(2012年)。辖区地 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全等三角形3.6勾股定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能力目标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3.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2.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了结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1.自学:阅读课本,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鼓励提问).2.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二、学情诊断1.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机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勾股定理”资料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数学家商高曾与辅佐周成王的周公谈到直角三角形具有这样的一个性质: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5。
利用商高的方法,很容易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就是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西方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而又应用十分广泛的定理。
例如从勾股定理出发逐渐发展了开平方、开立方;用勾股定理求圆周率。
据说4000多年前,中国的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来测量两地的地势差。
勾股定理以其简单、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人们对勾股定理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仅定理的证明就多达几十种,甚至著名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给出了一个证明。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论到一旦人类遇到了“外星人”,该怎样与他们交谈时,曾建议用一幅反映勾股定理的数形关系图来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语言。
这充分说明了勾股定理是自然界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而在对这样一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应用上,中国人走在了前面。
三、师生互动(一)一起交流“勾股定理”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和自豪感,引入课题.由下面的图形(1)观察并填写下表: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A的面积(单位面积)B的面积(单位面积)C的面积(单位面积)图1 图2你是怎样得到上面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2)三个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填写上面的表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特别是在计算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即正方形C 的求法) [师生共析][生]在图1中,正方形A 含1个小方格,所以它的面积是1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 含1个小方格,所以B 的面积也是1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 含2个小方格,所以C 的面积是2个单位面积.[生]正方形C 可划分为四个直角边长都为1个单位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C 的面积为4×(21×1×1)=2个单位面积. [生]我们观察可发现,这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重新拼摆,刚好可拼摆成2个小方格,所以C 的面积为2个单位面积.[生]正方形C 还可以看成边长为2个单位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C 的面积为21×22=2个单位面积.[师]同学们能够不拘一格地积极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求得图1中C 的面积,谁来说一说图2,图3?[生]图2中,A 含有9个小方格或者说正方形A 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都可以求得A 的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同理可求得B 含有9个小方格,所以B 的面积为9个单位面积;对于正方形C 来说,我们观察可发现它含有18个小方格,所以C 的面积为18个单位面积. [生]我们还可以,在正方形C 中,我们可以把它的边缘的12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摆成6个小方格,再加上中间的12个小方格,正方形C 共含有18个小方格,所以它的面积为18个单位面积;我们也可以把C 分割成四个直角边为3个单位长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算得C 的面积为4×(21×32)=18个单位面积. [生]如果把组成C 的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沿正方形的边向外翻,我们观察又可发现C 在边长为6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中,并且C 的面积恰好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21×62=18个单位面积.[生]图3与图1,图2类似,所以我们可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求得A ,B ,C 各含4个,4个,8个小方格,面积分别为4个,4个,8个单位面积.[师]把三个图中A ,B ,C 的面积分别填入上面的表格中,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 [生]C 的面积=A 的面积+B 的面积. (表格略)[师]很好!但是A ,B ,C 的面积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我们接着观察这三个图,你能发现什么?[生]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正方形好像是“长”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上. [生]这说明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得到的.[师]那么,(3)的结论即C 的面积=A 的面积+B 的面积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说明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交流.[生]C 是斜边上的正方形,所以C 的面积是斜边的平方;A ,B 是两直角边上的正方形,所以A ,B 的面积分别是这两条直角边的平方.根据A ,B ,C 的面积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斜边的平方就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师生共析]根据图4,图5可填表如下:我们先来观察图4,不难看出A ,B 分别含有16个小方格,9个小方格,所以A 、B 的面积分别为16个单位面积,9个单位面积,但斜边上的正方形C 的面积的计算较为复杂,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求得:第一种方法:将正方形C 分割成4个直角边长分别为3、4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一个小方格,利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可得正方形C 的面积为4×(21×3×4)+1=24+1=25个单位面积.第二种方法:直接数正方形C 中含有多少个小方格,但需要适当的拼凑,在第一种方法中,我们将正方形分割成5部分,直角三角形Ⅰ、Ⅱ、Ⅲ、Ⅳ和一个小方格,其中直角三角形Ⅰ、Ⅲ可拼凑成一个长和宽分别为3和4的长方形,含有12个小方格,同理Ⅱ、Ⅳ也可拼凑成12个小方格,所以正方形C 中共有12+12+1=25个小方格即C 的面积为25个单位面积.第三种方法:可将直角三角形Ⅰ、Ⅱ、Ⅲ、Ⅳ沿正方形C 的边外翻,就得到一个边长为7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这时正方形C 的面积就为(49-1)÷2+1=25个单位面积. 图5与图4同理.我们从上表不难发现16+9=25,4+9=13即C 的面积=A 的面积+B 的面积.[师]图4和图5中的三个正方形A ,B ,C 也是由中间的直角三角形“长”出来的,你能从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联系吗?[生]图4中的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分别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斜边的平方,根据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由图5我们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师生共析]通过特例猜想、检验,我们不难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规律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a 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ABC中,∠C=90,则222a b c +=.古代人就对勾股定理有过深入的研究,几大文明古国都有相应的勾股定理的记载.我国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即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等于3,股(即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等于4,那么弦(即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等于5,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中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因此,我们也把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而把商高称为“勾股先师”.在西方,把勾股定理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二千多年,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勾股定理,因此他们还举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庆祝活动,宰杀了一百头牲畜.但因此也引发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还有很多,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练习:在△ABC中,∠C=90°,(1)若a=3,b=4,则c=_________________;(2)若a=6,c=10,则b=_________________;(3)若c=34,a:b=8:15,则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4)若b=5,∠B=30°,则c=_________________.解:(1)c=5;(2)b=8;(3)a=16,b=30.(4)c=10.(二)鼓励学生讲解教师提供的例题.(例题的设置是分层的,安排不同基础的学生尝试讲解,教师予以补充)例1.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较a+的值为().长直角边为b,那么()2bA. 13B. 19C. 25D. 169分析:由勾股定理,结合题意得a 2+b 2=13 ①.由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得 (b-a )2=1 ②. 由②,得 a 2+b 2-2ab =1 ③. 把①代入③,得 13-2ab =1 所以 2ab =12.所以 (a+b )2 = a 2+b 2+2ab =13+12=25. 解:选C.例2 如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 和b ,斜边长为c ,图(2)是以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写出它是什么图形. (2)用这个图形验证勾股定理.(3)假设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有若干个,你能运用图(1)中所给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另一种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吗?请画出拼后的示意图.(无需证明)分析:本题第(1)问要求的构图实际上是美国第十七任总统加菲尔德首先提出的.此题是对同学们的操作、探索、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属操作实验题,该题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本;要求考生拼拼、画画后再验证结论,这样的考查方式比以往直接给出结论要求学生证明的方式更有意义,考生在拼拼、画画、验证结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既考查了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合情推理的方式发现数学结论的能力,也让考生初步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一些过程;第(3)问具有开放性,其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多元化的,通过具体问题情景的设置,对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以此引导同学们学会学习. 解:(1)图形要规范、正确. 如图,它是是直角梯形.(2)因为 S 梯形 =()2)(21)(21b a b a b a +=++, S 梯形 =222121221c ab c ab +=+⨯ 所以2221)(21c ab b a +=+. 整理,得 222c b a =+.(3)拼出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即可.下面举出三种拼图方法:例3. 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 =8 cm ,BC =10 cm .求EC 的长. 分析:如图,△AEF 是由△ADE 折叠得到.由此可知△AFE ≌△ADE ,所以AD =AF ,DE =EF . 解:由题意得△AFE ≌△ADE ,所以AF =AD =BC =10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BF 2=AF 2 所以BF 2=AF 2-AB 2 BF 2=100-64 BF 2=36 所以BF =6 所以CF =CB -BF =10-6=4(cm) 若设CE =x ,则DE =8-x . 因为EF =DE ,所以EF =8-x .在Rt △CEF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2+CE 2=EF 2 所以42+x 2=(8-x )2得x =3. 答:EC 的长为3. (三)小结1.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这里一要注意找准斜边、直角边;二要熟悉公式的变形即(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平方关系的问题. 2.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一般采用“构造法”.通过构造几何图形,并从不同角度计算图形面积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得出或验证勾股定理.2222222,,b a c a c b b c a +=-=-=(1)如图1-1,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在图(Ⅰ)中,,所以222a b c +=.在图(Ⅱ)中,,所以222c a b =+.(2)如图1-2,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所以222a b c +=四、补充练习作业:习题abc b a S ABCD 214)(22⨯+=+=正方形abb ac S EFGH 214)(22⨯+-==正方形221212 2))((c ab b a b a S ABCD +⨯=++=梯形〖分层练习〗基础知识1. (1) 在△ABC中,∠A:∠B:∠C=1:2:3.已知BC=3cm,则AB= cm.(2) 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________.2. (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2,4,a,那么a的取值可以有()A. 3个B. 2个C. 1个D. 0个(2) 如图,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半圆的面积依次从小到大记作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A. S1+S2>S3B. S1+S2<S3C. S1+S2=S3D. S12+S22=S323.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腰为10,底边上的高为8.(1)求底边BC的长;(2)S△ABC.4.铁路上A、B两站(视为直线上两点)相距25 km,C、D两村庄(视为两个点)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 km,CB=10 km,现在要在铁路上建一个土特产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提示:此题关键是DE=CE,而DE是Rt△ADE斜边.CE是Rt△EBC斜边.)综合运用5. 如图,已知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全等的正方形,∠AOB画在方格纸上,请在小方格的顶点上标出一个点P,使点P落在∠AOB的角平分线上.6. 如图,A 、B 是直线l 外同侧的两点,且点A 和点B 到l 的距离分别是3cm 和5cm,且240AB =cm ,若点P 在l 上移动,求PA+PB 的最小值.7. 如图是一只长方形的火柴盒ABCD ,把它推倒后到AB C D '''的位置,试用这一图形的变化探索勾股定理的正确性.A O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