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与危言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2008年版
08版岳麓电子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王的直接控制范围虽不够太,但能够支配各方国的地位却已建立起来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制度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候,各项制度更加:完备,—周王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严密的控制体系。
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建立—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水到渠成了。
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央与地方官制日益层叠有序,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以—种相对开放的原则为官僚队伍不断补充人才,同时又以监察制度对官僚队伍加以监控和约束。
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政治体臸经历了它的形成阶段。
在商代有所谓内外服臸度,而到西周则出现了分封臸、宗法臸,这些是上古中国的重要政治臸度。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测试(6)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测试(6)语文试题(含解析)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6)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文言文梳理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状语后置句 )
译文:_最__终__指__使__上__官__大__夫__在__顷__襄__王__面__前__诋__毁__屈__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积累 (1)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也说博闻强记。 (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3)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委__婉__得__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3.一词多义
①亡.走赵,赵不内 (1)亡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逃跑 灭亡
③亡.其六郡 丧失,失去
5.王甚任之:任,___信__任____。 6.害其能:__嫉__妒__屈__原__的__才__能____。害,___嫉__妒____。 7.屈平属草稿未定:属,_____撰__写_____。 8.疾王听之不聪:疾,___痛__心_____。聪,_明__察_______。 9.倦极:__疲__倦__困__苦____。极,____疲__困______。
二、再读文本,系统把握下列知识点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__“__离__”__同__“__罹__”__,__遭__受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穷则反本__“__反__”__同__“__返__”__,__返__回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指__”__同__“__旨__”__,__意__旨_______________ (4)靡不毕见“__见__”__同__“__现__”__,__表__现_______________ (5)屈平既绌__“__绌__”__同__“__黜__”__,_指__被__罢__免__官__职______
评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难度
失衡与危言——评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难度袁兆桐马自玲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的难度,已大大超过了公认的指标。
失衡的难度,对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反拨作用,对正在改革中的历史高考,更具有重要的潜影响。
业内对居高不下的试题难度虽啧有烦言,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对历年的试题难度缺乏明晰的透析,也鲜有专文论及此事。
我们对此作了专题探讨,以期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对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有所助益。
一难度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统计指标,通常情况下,难度=平均分∕满分值。
高考试题的难度设计,既要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还应考虑与相关学科的平衡。
难度具有敏感性,很容易被师生体察到。
但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考试主管部门并未及时公布相关数据,这对我们把握难度造成了一定困难。
我们依据考试中心公开出版的历年高考试题分析、代表性省份公布的高考试题分析,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
表一近年新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难度0.460.460.480.390.38说明:该表主要是依据使用全国课标Ⅰ卷基础教育较好的省区(2013年之前不分Ⅰ、Ⅱ卷),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
按照考试理论和考试测量学,高考难度值的确立原则应与录取率一致,“从理论上讲,难度值在0.5时分数的变异表现的最明显,其分布也趋于正态。
”【1】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难度大都稳定在0.5左右。
但是,当下我国高考早已跨入大众化阶段,多数省市的录取率达到90%,高考试题的难度理应调低。
但考虑到高考竞争的现状,业内专家认为现在的试题难度应控制在0.55至0.65。
但是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不仅未降,反而越来越高,多数在0.4上下,大大低于上世纪录取率在20%时的难度。
表二河北省政治、地理、历史优秀率统计(2012—2014年)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分数段80-85分85分以上80-85分85分以上80-85分85分以上政治 4.220.75 1.900.32 2.100.35地理10.09 4.487.78 3.14 1.120.23历史0.140.010.010.000.030.00河北省毗邻北京、天津,经济文化水平居我国中上游,教育资源优厚,基础教育相对比较发达。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改革开放的盛世危言
改革开放的盛世危言中国社会已经进行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并非是孤立独行的。
在文化大革命自然终结之后,在人们普遍渴望改变生存状态的社会需要强烈呼求与支持下,为了改变被认为是不利于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既有状态,改革开放作为执政党顺应民心的创新政治选择,必然的成为了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主导政治方向。
由此开端,犹如刺入并决意要改变庞大既有社会现实与事物惯性的异类,改革开放从启动与推进之前、之时、之初及直至当今,就无可选择的陷入在由当时既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惯性及其影响、作用和制约所构成的汪洋大海之中,孤独的与环岸各类国家既有的社会生活现实相望、相问、相察、相通。
因此,改革开放所能够获取的每一点成效,都是在随时可能停滞、走偏、倒转、灭顶、失败的阴影笼罩下进行的;都是在不断应对、克服、转换各方面的阻碍、困扰和诱惑的过程中,在不可或缺的政治及社会的支持、回应、推动下,才得以逐步实现的。
改革开放在一九七八年以后的十余年间,所面临的阻碍、困扰和诱惑主要来自于人们认识上的茫然、矛盾与差异。
在邓小平意志坚定、旗帜鲜明的领导下,执政党通过思想解放运动和相应的政治运作,特别是在社会成员基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普遍改善了生存状态的现实印证与呼应下,改革开放很快就顺利的突破、跨越了人们认识上的茫然、矛盾和差异所构成的障碍,有效的得以继续向前深入发展。
尽管当时社会成员们或许只是在口头上和在模糊的状态中,相信并达成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的政治共识。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乘势进入到社会成员的利益领域,并对人们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涉及、触动之后,改革开放便很快就开始在迟缓的境域中徘徊了。
而官方的说法则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制衡的情况下进行的。
政治改革止步不前和不能适时同步配套,单边的经济改革就必然会在制衡缺失的状态中逐渐趋于失衡。
由此,政治改革滞后的负面成效则会随之相应的日益突显。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萌山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萌山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列散文,完成1-4题那时的歌史铁生那时,爱情常被认为是一种错误。
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
那时的歌曲除了《国歌》,外国歌曲除了《国际歌》,一概被指责为“黄色”。
我们去插队的二十个人,都是十七八岁。
从北京到延安,一路上相互勉励:“咱们不能消沉。
”“对!”“咱们不能学坏。
”“对!“咱们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
”“唏,谈恋爱?”全部人都一副厌恶的表情。
但是插队的其次年,我们竟然纷纷唱起“黄歌”来。
不知是谁弄来一本《外国名歌200首》,里面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喀秋莎》,有《灯光》《小路》……大家先被歌词吸引,譬如:“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始终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瘦长的小路,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譬如:“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辞,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望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耀着灯光。
”多美的歌词,大家都说不仅不黄而且很革命。
于是学唱。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唱,仔细的程度不亚于学《毛选》。
推开窑门,坐在崖畔,对面是月色中的群山,脚下就是清平河,哗哗啦啦日夜不歇。
“正值梨花开遍了天际,河上漂浮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似乎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唱一阵,歇下来,大家都感动了,默不作声。
不过仍不敢当着女生唱这些歌,怕被骂作流氓。
有几回下工回来,唱得正忘情,迎头撞上了女生,料必那歌声已进入姑娘的耳朵。
这可咋办?大家慌一阵,说:“没事。
”“管她们的!”壮自己的胆。
“她们听见了吗?”“那还能听不见?”“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不久.我们听见女生们也唱起来了:“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是谁叫你这样难过?问他的是那赶车的人……”艰苦的生活须要希望,数不完的日子和心事须要诉说。
常见错别字日练
• 199. 得不尝失() 200. 得垄望蜀()201. 地大物搏() 202. 掂斤拨两() 203. 草木雕零()204. 凋虫小技()
• 205. 调以轻心() 206. 吊虎离山()207. 迭挫强敌() 208. 迭床架屋() 209. 层峦迭障()210. 动则得咎()
016. 沾辱(玷)017. 中裁(仲)018. 雕彻(砌) 019. 陷井(阱)020. 劈谣(辟)021. 明片(名) 022. 梦餍(魇)023. 缈视(藐)024. 募然(蓦) 025. 蓦捐(募)026. 通辑(缉)027. 杂踏(沓) 028. 奕棋(弈)029. 疏峻(浚)030. 吉详(祥)
017. 中裁() 020. 劈谣() 023. 缈视() 026. 通辑() 029. 疏峻()
003. 爆乱() 006. 卑却() 009. 材华()
012. 娘两() 015. 起迄()
018. 雕彻() 021. 明片() 024. 募然() 027. 杂踏() 030. 吉详()
参考答案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七)
• 181. 出人投地() 182. 除旧补新()183. 处心集虑() 184. 穿流不息() 185. 传颂一时()186. 吹毛求刺()
• 187. 从常计议() 188. 粗枝大意()189. 粗制烂造() 190. 措火积薪() 191. 错手不及()192. 大才小用()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四)
091. 英雄倍出 092. 半途而费 093. 哀声叹气 094. 山洪爆发 095. 武装爆动 096. 五色斑澜 097. 百 步串杨 098. 百尺杆头 099. 罢绌百家 100. 百战 不贻 101. 裨官野史 102. 百练成钢103. 火山暴发 10463. 插科打浑() 166. 陈词烂调() 169. 惩一禁百() 172. 冲耳不闻()
《庄子》名言名句
《庄子》名言名句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外篇·知北游》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外篇·田子方》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外篇·山木》7.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8.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内篇·齐物论》9.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1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外篇·至乐》11.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内篇·逍遥游》12.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杂篇·盗跖》1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外篇·胠箧》14.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15.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杂篇·盗跖》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篇·养生主》17.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杂篇·外物》18.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庄子·内篇·人间世》19.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庄子·内篇·人间世》20.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2023司马迁的名言
2023司马迁的名言2023司马迁的名言1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4、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
7、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8、不识其人视其友。
9、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1、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12、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1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1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15、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16、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1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8、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19、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20、至治之极,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1、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2、窃钩者诛,窃国者矦。
矦之门,仁义存。
2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24、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2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6、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27、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2、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3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4、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5、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36、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危言危行是什么意思
危言危行是什么意思
危言危行wēi yán wēi xíng
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指正直的言行。
字词解析: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刚正不阿、危言正色
色彩:褒义词
反义:油腔滑调
辨析:容易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造句:
1、子不是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吗?他是主张言论开放,主张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的。
2、“邦有道,危言危行”——国家有道时,政治清明,言行正直。
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5、而陕西清吏控制严密,“党禁方密,人皆危言危行。
6、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7、但我有点厌恶这《纵火犯》,毕竟它写的就是眼下一两年的预言,不具备任何予警醒人类的价值,只能让911后原本已提心吊胆过日子的人们更加危言危行,小心谨慎。
8、五百年后是孔子,穷得叮当响,照样身板挺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9、第一个就说到岳飞,他所处的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他要北伐,完全对,所以岳飞的人品行为,是危言危行,正言正行,结果蒙冤死了。
邦有道,危言危的意思
邦有道,危言危的意思标题:《邦有道,危言危》——探寻古代智者的警示之言在古代文化中,智者的言语总是充满了深意。
"邦有道,危言危"这样的话语,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短语的含义,带您领略古人的智慧。
"邦有道,危言危"出自《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里的“邦”指的是国家,“道”指的是正道,即国家政治清明、社会有序。
"危"在这里并不是指危险,而是郑重、严肃的意思。
"言"即言语,"行"则是指行为。
在邦有道的时候,即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一个有责任感的士人应该敢于发表正直的言论,敢于行正直之事。
因为此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容纳和接受这样的声音和行为。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鼓励正直和诚实,因为这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反之,在国家无道,社会混乱时,虽然正直的行为仍然是必要的,但在言语上则需要更加谨慎。
"言孙"中的“孙”字,有顺从、谨慎之意。
这是因为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过于直率的言语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甚至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行动上的坚持正直比言语上的直接表达更为重要。
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在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言行,如何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又能考虑到现实情况。
"邦有道,危言危"是古代先贤对于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行事的深刻理解。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引导我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时,如何做到既不失原则,又能审时度势。
盛世危言的主要观点
盛世危言的主要观点
“盛世危言”一词最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赋微之》,意为在盛世时代说出危言耸听的话语。
现代意义上的“盛世危言”则是指在当今社会,勇于指出社会问题和不足的声音。
其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社会存在问题,需要勇于指出和解决。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作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应该勇于指出社会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地寻找解决之道。
担当与责任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盛世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有责任感和担当,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激进的危言耸听不可取。
尽管“盛世危言”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但如果过度夸大社会问题或者毫无根据地预测社会危机,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必要的恐惧。
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分析社会现状,提出合理建议,避免过度夸大和渲染社会问题。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表达意见。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有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投票、公开讨论等方式,让自己
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听众。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恶意攻击和不实言论,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体两翼:战略管理的方法论---课后测试及答案
一体两翼:战略管理的方法论课后测试单选题1、以下对战略概念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战略等于模糊的愿景B战略等于具体的计划C战略等于要遵循最佳实践D战略要通盘考虑整个系统,不仅仅是短期行动正确答案:D2、以下关于战略管理的常见痛点,说法错误的是?(10 分)A聚焦机会难B业务设计难C战略执行难D规划报告文档难正确答案:D3、身处不稳定局面,看清机会,明晰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10 分) A决断力B洞察力C执行力D计划力正确答案:B4、面对不对称信息,果断决策,做出取舍的能力,这种能力是?(10 分) A决断力B洞察力C执行力D计划力正确答案:A5、对不完美的条件,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10 分) A决断力B洞察力C执行力D表达力正确答案:C多选题1、以下属于战略管理RADAR模型的主要流程的是?(10 分)A战略洞察B战略设计C战略解码D战略执行E战略评估正确答案:A B C D E2、指引方向的战略指南针,包括以下哪些内容?(10 分)A使命B价值观C愿景D产品正确答案:A B C3、以下关于使命的重要意义,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给平凡的工作赋予意义,提供精神动力B使命驱动,点燃激情,平凡人做非凡事C行为约束,可预测D可以让客户和业务伙伴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商业价值正确答案:A B D4、以下关于愿景的重要意义,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理清个人愿景,探询别人愿景,汇集共同愿景B将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C给客户和业务伙伴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D有数字,不应只有财务数字正确答案:A B C D5、以下关于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把使命和愿景落地到每个人做事的具体要求B企业生死攸关,生存之道C行为约束,可预测D有利于促进企业上下力出一孔正确答案:A B C D。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艺术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 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 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 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 左右而言他。”
孟夫子用了哪八招降服了齐宣王?
(一)第一招:“转”——婉言“转”之 1. 齐宣王的提问。 品读齐宣王的提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一开篇,齐宣王毫不避讳,提出他要做齐桓晋文,也就是要称霸天下。 (品析“可得”的内涵) ——在齐宣王看来,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像齐桓晋文那样称霸诸侯,是 他向往已久的目标,所以他劈头所问的便是这个称霸的问题,目的在于探 讨称霸天下的办法。 ——面对自大骄狂、不可一世的齐宣王,如果断然否决,说不定会激起他 的怒火,招来祸患,但顺应他的话题又不合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是左 右为难的。 ——两难之间,孟子灵机一动,巧妙转移话题。
(八)第八招:“昭”——直言“昭”之 孟子的主要措施。 ——孟子不仅仅向齐宣王灌输仁政,更是直言相告,向他阐述 了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两点,第一点是 “制民之产”,使百姓有衣有食;第二点是“谨庠序之教”,使 百姓懂得礼义。 点拨:明君良民,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教育发展, 民风淳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主义的尧舜大同气息。多 么诱人的前景啊,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为之努力奋斗? 到此, 孟子已经彻底说服了齐宣王,达到了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2. 孟子转移话题。 ——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主讲“王道”,绝非易事。 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察人意,揣摩对方的心理,循循 善诱。 ——孟子婉言回避宣王的问题,并顺其语势,避实就虚, 弃异求同,以商量的口气建议宣王谈比霸道更高层次的话 题——“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实施仁政统一天下,这是所有的 当权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谁都想身登九五之尊,君临万里 河山。
司马迁 酷吏列传 名句
司马迁酷吏列传名句1.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就好像一把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怎么用它!比如在执法中,要是只看重法令而不考虑实际情况,那不是会出大问题吗?2.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话说得太对啦!在好的环境里可以大胆直言和行动,可要是环境不好,就得小心行动、说话谦逊些,这不就跟我们在不同场合要表现不同一个道理嘛!3.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这简直就是真理啊!一堆人随声附和,哪有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可贵呢?想想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多让人敬佩呀!4.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这不就像厉害的人在那,其他人都会有点害怕嘛!比如那个厉害的运动员,一出场,其他人心里不都得抖一抖?5.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哇,这真的好重要啊!说话算数,做事有结果,答应了就一定做到,这不就是我们交朋友最看重的吗?就像那个总是说到做到的朋友,大家都喜欢他呀!6.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这就好比是指引方向的灯和阻止犯错的墙,没有它们可不行呀!看看社会秩序,不就是靠这些来维持的吗?7.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哎呀,有些人就是这样,聪明得能拒绝别人的建议,还能把错误说得好像不是错误,这多让人无奈呀!就像那个固执的人,怎么说都不听。
8.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可太对啦!该做决定的时候不做,最后反而会惹来麻烦呀!就像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最后可能就会错过好机会呢!9.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多形象啊!好人不用多说,自然就会吸引人,就像那个默默做好事的人,大家不都很喜欢他嘛!10.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哇,这真的是很深情呢!男人可以为懂自己的人拼命,女人会为喜欢的人打扮,这多有感触呀!就像为了心爱的人可以付出很多一样。
我觉得司马迁在中的名句真的很有深意,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危言危行翻译
危言危行翻译
《危言危行》这句成语出自《论语》,原意是“正如危险的话语会导致危险的行动”,提醒人们说话应慎重,不要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的事情。
当今社会,危言危行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政治层面看,有时有些政客说话唯唯诺诺,把政府的决定当作自己的,不论大家是否认可,只要他认为对,还会加以持久的维护。
这种做法导致政治上的矛盾和错误,政治不稳定,使社会蒙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恶劣的生活质量。
从经济层面看,有时在经济衰退或金融风暴时期,政府凭空宣布有害经济的政策,比如增税等,使国家经济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有时企业家想以自己的想法对社会做出贡献,却可能造成经济萧条,甚至使经济陷入瘫痪。
还有从社会层面看,有时一些社会活动或社会组织的宣传或维权活动走火入魔,未能看到它们将会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它们可能会延长国家分裂,造成政治动荡,并导致社会动乱,给社会带来长期危害。
更重要的是,有时学者们会有一些危险的言论,他们会在发表文章或谈论时给公众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样,他们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恐慌,给他们带来虚假的信息,甚至煽动社会不安,使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总的来说,危言危行的示范已经被放大,而且似乎对社会各界都有潜在的危害,因为危言危行会使政治、经济、社会等等都出现各种
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当停止这种危言危行,因为它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使我们陷入危险局面和不确定的社会状态中。
因此,我们应该牢记危言危行的原则:千万不要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的事情,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慎重考虑实现利益与否的后果,做正确的事,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真诚的履行我们的职责,为我们的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刘向《说苑 正谏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
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
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
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
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材料二: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公曰:“诺。
”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
”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
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
”公惭而不朝。
晏子入见。
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
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
’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
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
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
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
”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
”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注】①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衡与危言——评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难度袁兆桐马自玲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的难度,已大大超过了公认的指标。
失衡的难度,对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反拨作用,对正在改革中的历史高考,更具有重要的潜影响。
业内对居高不下的试题难度虽啧有烦言,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对历年的试题难度缺乏明晰的透析,也鲜有专文论及此事。
我们对此作了专题探讨,以期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对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有所助益。
一难度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统计指标,通常情况下,难度=平均分∕满分值。
高考试题的难度设计,既要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还应考虑与相关学科的平衡。
难度具有敏感性,很容易被师生体察到。
但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考试主管部门并未及时公布相关数据,这对我们把握难度造成了一定困难。
我们依据考试中心公开出版的历年高考试题分析、代表性省份公布的高考试题分析,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
表一近年新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分Ⅰ、Ⅱ卷),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
按照考试理论和考试测量学,高考难度值的确立原则应与录取率一致,“从理论上讲,难度值在0.5时分数的变异表现的最明显,其分布也趋于正态。
”【1】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难度大都稳定在0.5左右。
但是,当下我国高考早已跨入大众化阶段,多数省市的录取率达到90%,高考试题的难度理应调低。
但考虑到高考竞争的现状,业内专家认为现在的试题难度应控制在0.55至0.65。
但是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不仅未降,反而越来越高,多数在0.4上下,大大低于上世纪录取率在20%时的难度。
表二河北省政治、地理、历史优秀率统计(2012—2014年)教育相对比较发达。
该省自2012年启动新高考,省考试院每年都公布翔实的考试统计数据,其数据较有说服力,能整体代表我国历史高考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历史高考的难度高于政治、地理,与两科是不平衡的,优秀率大大低于两科。
历史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过低,属于薄弱学科。
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历史教学的自身原因,但更与攀高的历史难度有关。
河北如此,其他省份亦然。
表三历年新高考历史高难度试题统计(ⅰ卷)根据考试学理论,难度在0.3以下的题目为难题,0.7以上为易题,0.4至0. 6之间为中档题。
作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其概率是0.25,选择题的难度值通常大于0.25,试题难度值低于0.25,其区分度不高,多为淘汰题。
按以上标准衡量,每年难度高的题几乎占到总量的1/4,其中每年都有应被淘汰的废题。
如湖南省2013年的试题中,24题的难度是0.20,28题是0.12,30题是0.21;有的老师在考后曾对学校做过调查,在湖南一所生源中游的学校,一些平时各科学习好的考生,历史选择题竟有5、6道出错【2】。
河北省在2014年也有3道题低于0.25。
在选择题中每年几乎有1/4的题目属于高难度的淘汰题。
主观题的难度受人为阅卷影响大,在得分率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会有放松标准的情况,尽管如此,40、41题的难度仍是很大的。
如2010年41题13分的第三问“恩格斯历史前提”题,吉林省有26%的考生得0分;2013年41题,河北省有21.19%的考生的得0分,30.07%的考生得3分;2014年该题得0分者占32.5%,平均得分4.16分。
每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有如此多的高难度题和淘汰题,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历史高考试题难度的拔高是伴随着能力要求的加强而出现的,不可否认,这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突出了能力和素养考查,改变了面上的教学理念;特别是颠覆了人们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记,通过硬性背记就能应对高考的成见。
但应看到,“在高考这样高利害考试条件下,一项好的考试技术并不意味着产生好的影响。
”【3】眼下历史已成了高考中最难的学科,试题脱离了高考实际。
矫枉不能过正,超出了正常的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
人类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与愿违、有悖初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试题难度过高所引发的负面作用。
第一、对考试公平性的影响。
公平性应是高考命题追求的目标,畸高的难度势必影响到考试的公平性。
“高考试卷难度、学科之间难度匹配、选择题难度等值设计不好,对高考公平性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4】由于难度过高,降低了历史学科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这对历史学习优势的考生显然有失公平。
根据面上反映,由于试题设计刁怪,往往导致思维活跃的考生误入歧途,造成失分。
相反,平时学习投入小、思维单纯的考生,仅凭感觉答题则往往懵对。
一些投入不足的艺考生和体育特长生与一般文科生没有差别。
很多考生反映,决定历史选择题得分的关键是答题技巧,排除法成了应答选择题的诀窍。
全国的文科考生,经过三年苦读,整体得分率往往不到0.4,他们因历史学科成绩低而影响了录取。
这些情况表明,历史高考难度不当,对高考公平性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
业内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服务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应该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才使历史学科考试、选拔历史人材才有意义。
”【5】通过历史高考应吸引学生喜爱历史,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与其相反,众多考生是以历史学习失败者身份进入高校的,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这是不利于历史学科整体发展的。
过高的难度,学生的投入和得分成反比,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也是历史成为学生最不喜欢学科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考试题与新课改设计相抵牾,对面上历史教学也造成负影响,增加了历史课业负担,导致了师生厌教厌学情绪。
与命题者主观愿望相反,命题者加大难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利于历史学科整体发展的。
第三、对未来高考的影响。
目前,使用全国卷的省份有扩大之势,来年将有25个省份使用全国卷,过高难度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扩大,这迫使我们更要正视全国卷的难度问题。
我国即将实行的新高考方案,将采取统考和选考的方式,除语数外,考生在其他学科中选取三门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
可以试想一下,在目前历史高难度试题的影响下,学生能选择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历史学科吗?由于仅应对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二即会过早结束历史教学,大批教师将会退出高考指导行列,这会对广大历史教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身关广大历史教师切身利益的后果,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第四、对分省试题的示范效应。
考试中心掌控着分省命题的评价权,考试中心的命题者还担负着对分省命题者的培训责任。
在此情况下,全国卷对分省命题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
上行下效,分省命题的历史试卷难度也不断拔高,同样成为各学科中难度最高的学科。
这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难度过高,与相邻学科悬殊大,高难度和废题量比例大,试题设计难度与公认的标准差距大,可以说试题难度设计是失衡的,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导致历史高考试题难度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更与命题专家的命题思路、设计思想相关。
1、命题专家的组成方面。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历史命题队伍由高校和科研等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
由于我国高校从事历史课程研究的薄弱,从事教学法的老师,不仅鲜有人参与命题,也“没能在高校层面代表中学历史教师发出足够的声音。
”【6】教研部门人员和中学教师更是难以涉足。
目前高校历史学科和中学体系的背离,造成了命题专家与中学教学体系的相对隔绝,种种客观环境也限制了他们对中学教学实际的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命题专家多是从高校历史学科体系、自身学术素养和命题技术等层面来从事命题的。
尽管其学术素养深厚、命题技术娴熟,但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知却是缺位的。
命题不是一般的学术活动,不是仅局限于学术圈内的,需要洞察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知悉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因为命题不仅凭借学术素养和命题技巧,还要符合学情、教材和考情。
正如有人指出的:“命题就如同我们在摄制运动中的物体,质量的好坏既取决于摄影机的质量(命题技术),也取决于我们能否与运动的物质(学情)同步。
”【7】命题组成人员的局限性,致使其对课标和中学实际的认可度低,导致了命题与教学的脱节。
2、评价监督机制方面。
高考与考生的命运前程、教师的社会地位、基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理应由完备而健全的评价监督机制。
“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服务,其命题服务质量应由服务对象进行评价,但目前的评价属于内部评价而缺少服务对象的评价,是不完整的,因而难以回应社会的质疑。
”【8】但由于高考命题过分强调其机密性和封闭性,忽视了开放性和服务性。
过分强调考试的安全,断绝了命题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沟通,忽视了广大服务对象的反应和声音。
每年的高考试题评价会,事关对该年试题的评价和来年命题的部署,是倾听基层反映、质询的良好时机。
但评价会都是在高度机密下召开,参加者和主导者是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所指定参加的极个别中学教师代表,多居从属地位,且更换频繁。
在评价会上,命题专家是“官方的化身,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同时他们不仅把持评价的话语权,还扮演着裁判的角色,并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来评判试卷。
本来作为服务对象的“考生、中学、高校代表可以对高考命题提出质询,命题者也应及时对服务对象的质询进行答疑”。
【9】但服务对象却丧失了与命题者对话和质询的资格。
在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下,命题者不仅认识不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还孤芳自赏,自我评价,并且掌控着对分省试题的评价权。
每年的评价报告,也不向社会公布,服务对象没有知情权。
命题专家对媒体、基层的反映采取漠视态度,不理睬社会的反映,社会的反映不能上达,更形不成对命题者的监督。
在这种机制下,还缺乏必要的问责,每年不断淘汰题题目的出现表明未形成纠错机制,在内部的评价报告中,对自身失误缺乏明确表达。
现行的机制,与上世纪较通畅的对话机制相比是种倒退,与台湾地区每年召开探讨试题得失的研讨会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3、高考功能的认知方面。
高考的功能体现在三方面:为高校选拔合格考生、引领中学教学、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从命题的实际来看,仅凸显了选拔功能,忽视了后面两项功能。
仅从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来看,历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明确是考课标、考纲,而只强调考纲。
个中原因是因考纲与课标体系的差异,命题者过多考虑命题操作性,忽视了对课标和教材的依托,强调了考纲的指导性。
不少省份的相关评价资料,在命题依据中直接不提课标。
我们应看到,高考还肩负着促进历史学科和考生自身发展的重任。
从命题者的初衷来看,通过命题扭转人们对历史的偏见,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是无疑的。
由于其自身局限,“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应承载的职能和任务”,“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国民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历史学的专业教育。
”【1 0】由于立足点的偏差,命题者过多从高校历史专业的角度定位高考,忽视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引领,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联系也渐行渐远,历史专业化的倾向也日趋强烈,难度提升也是自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