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一》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系统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运用天气预报方法,预测未来天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天气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气候的形成因素。
3. 天气预报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2. 难点:(1)天气系统的识别与判断。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气系统、气候形成和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气象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讲解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图识别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进行天气预报实践,让学生学会分析并预测未来天气。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天气系统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教案提纲: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2. 知识讲解3. 学生互动4. 练习与巩固五、教学评估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概念;2. 掌握各气候带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能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来分析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特点难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的呈现,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兴趣。
2. 讲授法:讲解和阐述地理气候知识的概念和要点。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思考。
同时,提出问题,例如:“你们所在的城市属于哪个气候带?它的特点是什么?”知识讲解: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解释气候的概念,并介绍气候要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2. 气候带的划分:根据地球的纬度和季风气候的分布,介绍气候带的划分依据和各气候带的特点。
学生互动:1. 学生组织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归纳总结各气候带的特点,并找出各自所在地属于的气候带。
2. 在小组内,学生展示自己所属气候带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并用英语或汉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气候知识回答问题或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小组比赛: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出题环节,进行快速答题比赛,以加深学生对地理气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利用练习题和小组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了解他们对地理气候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自主查找有关地理气候知识的信息,编写一份气候带简介,包括该气候带的特点、所在地、气候影响等内容。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展示以下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2. 气候带的划分及特点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带的划分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优秀地理《气候》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明天大风降临;——天气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亚马孙河流域,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的岛屿上也有大面积分布。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气候风和日丽。
——天气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的两侧,最大一片分布在非洲大陆上。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干季时炎热干燥,湿季时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沙漠。
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上和澳大利亚中部也有热带沙漠分布。
全年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21. 教材地位和作用《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高三复习地形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形与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程分析: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学习地理、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必不可少的基础。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及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
因此本节课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地形对气候形成分布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时,学生要用到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及区域地理知识,因此本节课可以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从而达到由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经过第一轮的高三地理复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形和气候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还处在相对分割状态,不能随时提取综合运用。
虽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全面。
学习目标:1、认识地形影响气候中的温度、降水和分布。
2、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影响气候的不同方面。
3、加强对世界地形、气候分布的进一步认识。
4、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设计理念:根据高三备考复习第二阶段特点:实现由综合专题复习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对基础的巩固。
因此本节课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案例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考虑到世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内容繁多,因此拟定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找出规律。
课时安排是一节课。
教学媒体设计:1、运用图像,传递信息。
以图代文,加强直观,化繁为简,促进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运用实例,活化教材。
气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其机理是很抽象的,因此通过实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既可活化教材,亦可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其思考的潜能。
3、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地形和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描述某种气候的特征?(点评: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通常只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而忽视气候的分布特征。
高三地理复习《高考气候专题》学案
高三地理复习《高考气候专题》学案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气温分布基本格局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根本原因气候 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影响降水形成因子 __________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气候(影响分布复杂化;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因素)地表物质组成(土壤植被等)_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致气候变暖___________ 改变地表下垫面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如兴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思考:影响气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降水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成因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和模式图5、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三步判断,以“形”定位(半球),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a判断南北半球以“形”定位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____气温最高(曲线呈波峰状)北半球____气温最高(曲线呈波谷状)南半球b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最冷(热)月均温 t热带气候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寒带气候c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2019mm温带700~1000mm定型夏雨型热带750~1000mm1500~2019mm 亚热带>1000mm温带500~600mm冬雨型亚热带300~1000mm少雨型热带<300mm温带<200mm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份气温(℃) 24.7 24.4 21.2 16.5 11.7 8.2 6.9 7.9 10.6 13.7 17.9 21.5 降水(m m )18 25 65 79 80 107 132 12277 72 61 44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变式训练下图是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学构思】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1.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低压、冷锋、暖锋、台风等);(2)能够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3)能够运用气候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特点及气候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天气系统的识别与描述;(2)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3)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2. 教学难点:(1)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天气的影响;(2)气候变化的原因及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整理相关天气系统与气候变化的资料;(2)制作PPT、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3)设计教学活动及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天气系统与气候变化的掌握程度。
2. 知识讲解:(1)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低压、冷锋、暖锋、台风等);(2)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3)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天气系统的作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案例中的天气现象。
4.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布置作业:(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如何;(3)教学内容是否充实,重点难点是否突破。
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题:气候专题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1.分析教材本课程是针对气候这一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复,帮助学生构建气候知识体系,并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分析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候的基础知识,但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存在不足。
通过本专题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其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能够准确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特征,并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能够分析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开放式导入通过介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本专题复的研究状态。
2.基础知识梳理通过观看视频和总结规律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气候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气候类型和特征的方法。
3.核心过程推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分析气候的因素和影响,提高其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课堂总结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和复,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专题复,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气候的知识体系,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本文主要讨论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分析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对河流的水量、流速、水质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干旱会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水量减少,而气候潮湿则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水量增加。
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其次,我们将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例如,气候干旱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减少,而气候潮湿则会导致作物病虫害增多,同样会影响产量。
因此,农民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以保证丰收。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气候专题(上)》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气候专题(上)》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综合分析能力: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综合分析气候特征。
3.数据解读与运用能力:通过阅读气候图表(如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解读气候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4.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气候知识解释地理现象,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气候图表(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的解读方法。
教学难点•气候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析框架。
•如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气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及高考复习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图表、案例分析等)。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集。
•互联网上的气候教育资源(如气候模型、气候数据查询网站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图表分析法:利用气候图表,引导学生解读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讨论与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气候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有何不同,引出气候专题复习的必要性。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1.气候类型分布•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逐一介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区域及基本特征。
•强调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过渡地带和特殊气候区的存在。
2.气候特征分析•选取几种典型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详细分析它们的特征。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一》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王巍【教学构思】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1.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地理气候备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特点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气候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气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气候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讲授新课a. 气候的基本概念b. 气候分类c. 气候分布特点3. 案例分析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四、教学工具1. 教学课件2. 地理地图3. 教学视频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2. 课堂讨论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特点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气候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气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气候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候特点?2. 讲授新课a. 气候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气候的定义、形成原因等,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
b. 气候分类教师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c. 气候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我国夏季高温多雨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特点。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并说明原因。
”四、教学工具1. 教学课件2. 地理地图3. 教学视频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团等。
(2)能够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高压系统带来的晴朗天气,低压系统带来的阴雨天气等。
(3)能够解释气候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气象工具和仪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观测的过程。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天气系统。
(2)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解释气候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2)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资料。
(3)图表和实例。
2. 教学仪器:(1)黑板和粉笔。
(2)多媒体投影仪。
(3)气象工具和仪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天气预报引入天气系统的话题。
(2)提问学生对天气系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1)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团等。
(2)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引导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变化的原因。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识别出现的天气系统。
(2)分析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教科书和复习资料,整理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选择一个天气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过程(续)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
(2)要求学生分析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3)小组分享研究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教学设计气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气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候教学设计1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人新课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
旦夕,早晨和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王巍【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媒体】
1.课前制作《气候专题㈠》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清晰、直观的图象,加大课堂密度。
2.课前编印《气候专题㈠》学案,以配合课堂学生绘图、讨论等活动。
3.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仪,以展示学生课堂填绘地图作品。
4.课前划分不同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
①同桌为一小组,共有27~30组。
②10~12人为一组,共有5组。
③全班为一大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气候专题㈠
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温度带
自然: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和特点
影响因素:下垫面:海陆、地形、洋流
有利: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气人为:
候不利: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类
型曲线形状→南、北半球
气温:最冷月均温15℃以上→热带
判定方法:数值→温度带(常见)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及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类型(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气候类型
【教学设计评价】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评如下。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气候复习的主干知识,采用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恰当运用学案,通过学生绘图、讨论等多种形式自主建构主干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楚,方法得当,具有可操作性,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学生讨论时间安排不充分,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展示填绘的地图。
教师可在课后将学案分组收集上来批阅,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之不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