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赏析教学案例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依然采用学习古诗的“四部曲”进行。
所谓“四部曲”指的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围绕这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先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通过课前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解诗题,知作者”。
引导理解“之”、“广陵”和题目的意思,并了解诗题中出现的“三名”——名楼黄鹤楼、名人孟浩然,名地广陵。
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考虑到学生手上的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料,我还准备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导入古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接下来是初读古诗。
让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第四个环节是“学古诗,明诗意”。
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查找注释、查阅资料等)理解古诗。
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
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
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
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李⽩所写的⼀⾸七⾔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种对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有⼀种阔⼤深远的意境。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 故⼈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的朋友。
之:往、到达。
⼴陵:即扬州。
故⼈:⽼朋友,这⾥指孟浩然。
其年龄⽐李⽩⼤,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
辞:辞别。
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作“碧⼭”。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篇⼆】⼩学⼆年级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教案 教学⽬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 3、图⽂结合了解古诗的⼤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的名字,简介李⽩:⼈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
3、解题:“之:去,离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说课、反思
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准备诗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韵律。
2. 教师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朗读和背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文的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对这首诗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鉴赏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卡片配对的方式,将诗中的意象和对应的词语进行搭配,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为著名的浪漫诗人代表的李白所创作,展现了李白与诗人孟浩然之间的深厚的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
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
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
一、从初读里靠近诗音。
诗题是古诗的“眼睛”。
意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
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
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
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
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
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
”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一」a 这篇课文我自身没有教学,是杨金枝老师开公开课时帮我上的。
读了课文,感觉到课文真的是写得很美。
一是搭石美。
课文中写到: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二是走搭石的美。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三是故乡的人美。
假如看到此处没有搭石,或者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有人来搭好。
假如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过去。
在教学时,应当紧紧抓住这些美的地方,让同学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这种美。
b 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
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身,热爱表示,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同学一定得亲自巡视。
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
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
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获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同学的表示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同学一起创作的舞台。
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同学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时抛开教学设计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二」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1一直没下定决心选哪一课作为自己的汇报课,直到上周六听了戴建荣老师上的《古诗二首》,以读之、歌之、吟之、舞之四环节将学生带入奇妙的古诗学习中,而不再是以前那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整堂课轻松愉悦,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课堂中意犹未尽,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回味无穷。
听完后我便在思考,何不尝试着把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我的古诗教学中?于是我下决心以这首古诗教学作为我的汇报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
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
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先让学生读,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同时在我手势的引导下反复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进而理解诗的意思。
之后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依依不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
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
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
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之广陵》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一: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之处:1、这节课最大的缺失是古诗意思的理解不够透彻,时间太过仓促,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细致的去进一步感知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2、教师语速有点快。
3、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4、板书书写有误。
5、最后积累抄写环节可放在课后。
6、后鼻音的字“孟、陵”读得不是很准确。
7、过渡语连接不是很自然、流畅。
8、学生交流氛围较淡。
9、古诗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
10、整节课的时间安排比例还可以微调,更加合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
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
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时,我顺势点拨,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学生初读,自学。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一:一.选材及设计思路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节课,我抓住对重点字词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过程(一)背送别诗导入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因此本课教学就从背送别诗导入,让学生知道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从而体会诗人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题目来理解诗题。
同时,对诗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简单的交流和介绍。
(二)解题针对本首诗的标题,我首先问同学们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回答分别简单介绍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
接下来,和学生一起交流诗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们的友情,这样同学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诗标题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的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古诗,然后指名朗读,师生正音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都学过了哪些好的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首先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什么是“故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地图来理解什么是“西辞”,并结合画面猜一猜谁是李白,谁是孟浩然,通过看两位诗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图片并配上流水的声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着滔滔的江水,此时此刻他们在告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然后找同学到前面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来演一演,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一: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之处:1、这节课最大的缺失是古诗意思的理解不够透彻,时间太过仓促,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细致的去进一步感知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2、教师语速有点快。
3、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4、板书书写有误。
5、最后积累抄写环节可放在课后。
6、后鼻音的字“孟、陵”读得不是很准确。
7、过渡语连接不是很自然、流畅。
8、学生交流氛围较淡。
9、古诗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
10、整节课的时间安排比例还可以微调,更加合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
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精选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精选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展感情朗读。
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详细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泼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拟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拟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间隔。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根底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缺乏,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
终究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根底上进展改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
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
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情。
开头音乐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画,李、孟关系的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比拟全面的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根底。
其次是赏析词句深化体验情。
这一环节以李白、孟浩然关系为铺垫,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
再次是反复的诵读,最终悟诗情。
这一环节“读”占鳌头。
激情的引读、个性化的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情绪高昂的赛读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回忆上过的一节课,似乎总有遗憾,课上还有一些地方对学生估计缺乏,对教材吃得不透。
有时外表看似“开放”,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放开;有时放得太开,收不回来;有时甚至还是老师领着学生的思维走。
曾老师曾对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备课有多深,上课就能走多远。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反思
0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解读
对《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理 解其背景、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 目标,如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默写等。
教学内容整合
将教材内容与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教 学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详细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 等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体 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歌朗诵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注意 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处 理,以更好地表现诗歌的韵律 和情感。
相关文化拓展
介绍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 识,如唐代的社会风貌、文人 雅士的交游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诗歌内涵。
02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育资源丰富
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
3
教师个人成长
团队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 进步,多人获得高级职称、荣誉称号等。
08
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学案例反思总结
教学目标实现
01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成功掌握了《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
意境及艺术手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运用
教学资源开发
多媒体资源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
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搜集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关的背景资 料、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校本资源
结合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如校本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资源利用与优化
教师点评与建议
点评
学生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作品质量普遍较高,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 传承。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赏析教学案例反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赏析教学案例反思初为人师时,指导老师总是如此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表达老师的主导性。
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初或讲读一段文章之前,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一并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学习课文,从而查找到一定的答案。
如此,学生就完全在教师的把握之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教学中,经常出去听课,慢慢发觉这种由教师“完全主导”的情形已逐步被由教师的“适当引导”所代替,究其缘故,却不十分清晰,只是觉得大局如此,就随波逐流吧!这次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能解开我疑问的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次的课程改革,有四条差不多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确实是“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对学生被动、单干、复现的学习方式的全然性变革。
第一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
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依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舞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判方式。
其次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确信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
因为合作活动本身确实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鼓舞,能够鼓舞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的学习机会。
合作学习又能够让学生把握合作与交往的体会,迅速地加快个性社会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对它,我们看中的要紧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看中的是学生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也努力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新的理念,下面确实是一个在课堂中灌输“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的教学片段,我将就它来谈谈收成。
教学片段如下:师: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针对这首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生读古诗)生:我想明白“故交”指的是谁?生:我不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生:老师,“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形?生:“下扬州”的“下”是什么意思?还有“孤舟”什么意思?生:“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如何回事?(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古诗上打‘?’)师:好,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试着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ﻭ生:黄鹤楼在那里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生:碧空会有尽头吗ﻭ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ﻭ2、检查读,赛读。
ﻭ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ﻭ1、导语。
ﻭ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ﻭ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ﻭ5、解决疑难。
(1)、故人:老朋友。
ﻭ(2)、西辞:告别后向而去(**)ﻭ(3)、烟花三月:春天烟笼春花。
绚丽无比。
ﻭ(4)、孤帆远影: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ﻭ碧空尽:在天边消失了。
ﻭ惟见:只见。
天际流:天边流.ﻭ(5)、抽生理解诗意。
ﻭ6、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ﻭ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1)过渡:真正了解了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ﻭ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ﻭ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板书:下(去)(西)黄鹤楼 **ﻭ()ﻭ(省)ﻭ作业:ﻭ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ﻭ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ﻭ。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二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诗的教学更应如此。
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更应注意“趣”的导向。
[教学过程及反思]诗句引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你能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吗?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不只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红豆生南果,春来发几枝?”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根据本班学生爱学古诗的特点,为突出本首诗中“烟花”一词的教学,设计用背带“春”字开头的古诗来引领,让孩子在背古诗中不知不觉进入情境,自然产生我想读,我要读的想法。
学生的求知情感也就被激发了。
]创设情境,抒发情感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播放“烟花”美景,教师动情地诉说:“春天,是百花争艳、花红柳绿的季节,那是多么美啊!诗人李白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别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生:“高兴。
”生:“开心。
”生:“喜悦。
”师:“借这样的景来抒这样的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句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舒缓的音乐,美丽的景色,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又一次投入到诗的意境中,从朗读中去发现,去探究诗句的韵味。
学生对诗的情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欣赏音乐,陶冶情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古诗,教师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反复地出现。
第一次是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读古诗,学生极为好奇,于是和着音乐很有诗韵的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足有古人的风味。
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教师指导朗读之后,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歌曲,不仅学生兴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能朗朗上口。
第三次是在结束的时候,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这些千古绝句都带着浓浓的离别情绪,带着深深的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赏析教学案例反思初为人师时,指导老师总是这样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老师的主导性。
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初或讲读一段文章之前,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一并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学习课文,从而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这样,学生就完全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教学中,时常出去听课,慢慢发现这种由教师“完全主导”的情况已逐渐被由教师的“适当引导”所代替,究其原因,却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大局如此,就随波逐流吧!
这次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能解开我疑惑的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次的课程改革,有四条基本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对学生被动、单干、复现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
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
其次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肯定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
因为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励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
和互相竞争的学习机会。
合作学习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迅速地加快个性社会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对它,我们看中的主要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看中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当然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也努力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新的理念,下面就是一个在课堂中灌输“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的教学片段,我将就它来谈谈收获。
教学片段如下:
师: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针对这首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生读古诗)
生:我想知道“故人”指的是谁?
生:我不知道“西辞”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下扬州”的“下”是什么意思?还有“孤帆”什么意思?
生:“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古诗上打‘?’)
师:好,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试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播放录音)
师:刚才我们听了录音,下面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课文中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圈画词句)
师: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检查)
师:针对第一句诗,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生:老师,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这里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
生:这里的“西辞”指辞别。
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现在孟浩然要在黄鹤楼出发,因此称为“西辞”。
生:老师我知道了“下”在这里指的是“到、去”的意思。
“下扬州”就是表示要去扬州。
生: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主要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
生:我知道了孟浩然乘舟走后,李白站在江边望着远处,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向远方。
……
师:刚才,我们把整个故事看了一遍,现在大家想把她演一演吗?
生:想!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分配角色,试着把故事演下来。
(学生自由分角色,试演)
选好演员后,让学生给这几位“演员”提提建议。
生:我认为应该要有个酒杯。
生:我想他们应该把对话背出来,否则会影响表演效果。
……
首先,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文诵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是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佳作的。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拿到一篇课文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他们能在朗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后,才放心地开始逐句逐段地讲解课文。
而我在教学本文时,并未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把这首古诗从课文中提取出来,让学生先把其中的这首古诗读通读顺,然后在读古诗的过程中针对这首古诗进行提问。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自己所提的问题边听课文配音朗诵,边试着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答案。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探求答案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次,学生在课文中自由圈画好答案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你可千万别小瞧这次小小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听取一些宝贵的意见,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答案,为他们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次交流,充分体现自己优势,为他们更好地回答问题提供练兵之地。
还有,在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除了让学生在小组里依靠小组力量来进行尝试之外,还特地留出两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把自己在试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毫无
保留地“奉献”出来,给这几个“演员”提建议。
如此一来,“演员”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的好建议结合起来,使表演真正落到实处,使表演更加精彩,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充分体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最后,众所周知,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
纵观这个教学片段,老师的寥寥几句话在其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至于如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如何去解决问题,这都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进行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时刻牢记《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的最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贯彻这些理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出课程改革后的新气象。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赏析,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