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仑德曼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
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优越性,将人类看作是地球上的“主人”。
这种观念是基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个体感知及人类文化的特征等方面而形成的。
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人类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所有的物质和动植物都是人类的资源和工具,并为人类的生存而存在。
这种思想观念主张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掌控自然资源,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注重个人成就、发展和利益,强调个体的主导权和自由。
而与之对立的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它主张外在能量和物质的平等价值,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
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被称作生命中心主义,它主张对所有生命体的关注,让我们没有权利破坏和伤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
这种思想倾向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谦恭和共处,还强调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丰富共存,为人们的生命增添色彩。
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我们应该转变关于自然的看法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将所有生命视为生命体系的一个整体。
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不应该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而应该以共享和平衡为目标。
在这种主义中,每个生命体均被视为宇宙中的平等价值。
深入了解生命中心主义,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和其他任何生命的存在方式,探索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最终学会尊重和欣赏自然,创造一个更为友善、和谐和平衡的世界。
这种思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发起革命,从一切好的行为和选择开始,让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相互友好和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的秘诀。
总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尊重他人和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索并寻求平衡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冲突和问题,例如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消耗和破坏,对于其他生命体的不尊重和伤害等。
这些问题的偏见根源是来自于人们不断强化人类利益的思维方式。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又译“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
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人类中心主义断言,评价人类比其它自然事物有更高的价值——这是由人评价的。
同理,评价蜘蛛比其它自然事物有更高的价值——这是由蜘蛛评价的。
因此,对人类评价者而言,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对蜘蛛评价者来说则是蜘蛛网模中心主义,这的确是适当的。
以此类推,也适用于一切其它生物种。
下面的陈述,是辛普林(G.G.Simpson)所表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人是最高极的动物。
唯独人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个事实本身就对这个断言的正确性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且,即使人是最低等的动物的话,那么,为了考虑人在事物分类中的地位以及特别是在为人的行为和评价的基础寻求某种指导的时候,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显然,仍然是唯一适当的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在许多文章中,是与所谓“生态危机”有关的一个轻蔑语。
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其“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谴责基督教是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的宗教中最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宗教:“基督教与古代异教和亚洲的宗教(除了波斯教)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它不仅确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论,而且坚持人类为其正当目的开发自然,就是神的意愿。
”怀特对我们以非常近视的方式开发自然敲起警钟,这是对的。
然而,他不顾人为了其正当目的开发自然的情况,而一律说成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开发自然,而问题在于我们难以区别哪些开发方式是进步的并促进人类价值的正当目的,以及哪些开发方式是倒退的并毁灭人类价值的不正当的目的。
避开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态度,是“弗朗西斯坎”关于一切生命形式基本平等的信仰。
根据这种观点,人仅仅是神创造的几千万物种所构成的“民主政治”中的一员。
乔丹写道:“当文明的人感到,一切在地球上活着的创造物的权利是同他自己的权利一样神圣时,生命没有等级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J.赫克斯利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伦理学术语中,金科玉律除了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调节外,还可以应用到人与自然关系。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指的是人类处于宇宙中心地位的观点。
在这种观念中,人类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和核心,其他生物和自然界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逐渐受到挑战。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哲学观念。
在许多宗教中,人类被认为是上帝创造的最完美的生物,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基督教的创世记中描述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置于伊甸园中享受上帝赐予的一切。
这种观念使得人类被视为上帝的化身,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过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高尚的存在,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因此应该站在宇宙的中心地位。
这种观点在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受到挑战。
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发现和理论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宇宙中存在许多与人类无关的自然规律和过程。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也只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而已。
这种现实的认识使人们开始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主宰,而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变化也对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使得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受到了质疑。
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人类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否定。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上的一部分,而不是地球的主宰。
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
这种转变的观念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寻求人类和自然的平衡点。
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受到了否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1l p—晒一)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物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
(张世英2001)它是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主导观念。
而语言学领域里人类中心论的提出却是近年来的事。
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于是形戚了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说”。
(赵艳芳,2001:163)代表了认知科学主流观点的ItallJchy、Martin、【ak越&John舶n、Givon等都相信,人首先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去认识世界,由简单而复杂。
(胡壮麟,1999)He妇等人(1991)还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指出这是人们进行认知域之间投射的一般规律: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随着Lakdt"&JOIms眦I(1999)的“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the扪esh)的提出,认知语言学的这一人类中心论主张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意义是由人的身体和想象结构根据人在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获取的;现实是体验的现实,人类语育与思维由体验来构造与限制。
尽管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论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以人为巾心,强调人的主导与支配作用方面,它与传统哲学观念仍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
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尤其是在环境伦理学领域,人类中心论却正遭受着被解构的命运。
西方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的“主体tF(subjectivity)原则和主一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人类中心论立场,由于它强调了人的中心地位,确立了人与物的不平等关系,而被看作是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朱长超,1997)作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其瓦解中心意识以及一切以一i蜘形式在场的权力话语的呼声更是使人类中心论的梦想趋于破灭。
浅析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念
人 类 社 会 的 全 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 从 根 本 上 说 就 是 人 类 不 断 调 整 与 自然 环 境 关 系 ( 括 经 过 自 己 改 造 的 自然 环 包 境 ) 的 过 程 。 综 观 人 类 历 史 ,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由 古 代 的 征 服 到 近 代 的扩 张 , 再 到 现 代 的 失 衡 与 反 思 。 而 如 何 合 理 构 建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成 为 反 思 的 一 个 重 要 课 题 。其 中 ,对 生 态 环 境 的 根 源 争 论 最 多 ,从 国 内外 情 况 看 , 大 致 形 成 了 两 个 派 别 : 一 种 是 “ 类 中 心 主 义 ”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前 人 的 生 态 环 境 问题 与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无 关 , 而 且 解 决 生 态 环 境 的 问 题 关 键 在 于 真 正 走 进 “ 类 中 心 主 义 ” 另 一 种 是 人 ; “ 人 类 中心 主 义 ” 的 观 点 , 认 为 当 前 人 类 面 临 的 生 态 环 非 境 问 题 正 是 坚 持 “ 类 中 心 主 义 ” 所 造 成 的 ,只 有 破 除 人 或走 出 “ 类 中心 主义 ” 才 能从根 本上 解决 生态 环境 问 人 ,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果 要 从 整 体 上 对 人 类 中心 主 义 概 念 作 出 界 定 的 话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就 是 一 种 伴 随着 人 类 对 自身在 宇 宙 中的 地 位 问题 亦 即 人 与 自然 关 系 问题 的 思考 而 产 生 并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着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念 。我 们 所 说 的 “ 统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主 要 包 括 “ 传 宇 宙人 类 中 心 主 义 ” 、“神 学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 和 “ 代 理 近 性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 三 种 历 史 形 态 。 由于 “ 统 人 类 中 心 传 主义 ” 的前 二 种 历 史 形 态 早 已退 出 历 史 舞 台 ,近 代 流 行 的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摘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标志着人类生态伦理观念的一大进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只有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础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处理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既肯定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人类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继承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的依存性的合理认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源于前二者又高于它们。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最初是由生态学家根据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提出来的。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接踵而至,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自为的和谐状态。
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根治生态环境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它只有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才有实际意义。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解读
中文摘要不论是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进程来看,还是就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诸范畴体系来说,人类中心主义范畴都具有毋容质疑的重要性。
因此,要为合理形态的生态伦理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彻底弄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不可简单、泛化地诉诸“人类”,而应紧密结合二元论思维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并立足于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固有局限,立足于透视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深层逻辑。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解读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学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体现在: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情感主义,其理论有浓重的文学色彩或宗教色彩:非人类中心论不是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而是局限在生态学、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不是具体地在社会制度文化中来认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其归因于抽象的人性,将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相混淆,非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几乎是将生态学理论移植到伦理学领域的产物。
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主要体现在: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片面地张扬理性、主体性,沿袭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与非人类中心论者的“自然人”预设不同,人类中心论者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性,但却将人的社会性简单归结为抽象的理性,他们所理解的人是“理性人”;人类中心论者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说,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
工业社会的文明困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少数国家经济的发达是以多数人、多数国家的贫穷为代价。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存在。
它源自于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对人类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人类独特性和独有智慧的崇拜。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认为只有人类拥有理性和智慧,才能掌握自然规律。
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存在,虽然在一些领域受到挑战,但其核心观点仍然广泛接受。
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存在。
这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可以自由支配和利用其它生物和资源。
这种观点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包括政治、道德、教育和经济等。
例如,人类中心主义的政治观点认为政府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制定政策,为人类提供最大的福利和保护。
在道德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拥有自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待其他生物也应尽量保护和尊重。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人类在智力和文明发展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此外,人类还具有社交和合作的能力,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特点使得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宇宙中最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
然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生物学和进化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环,与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智慧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漫长的进化历史,而不是神性或独特性的特殊赐予。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使得我们忽视了其他生物和自然界的权益和需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
此外,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剥夺和不尊重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整。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关系,将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其他生物的权益和尊严,尽力减少对它们的剥夺和伤害。
人类中心主义流派观点梳理
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3.完善人类中心主义,有必要揭示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 通常,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价值赋予有利于人类的自然事物,把自然事物当作实现人的目
的的工具。然而,墨迪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件都对我们生活其间的那个整体有影
响。”“一个个体的良好存在既有赖于它的社会群体,又有赖于它的生态支持系 统。”“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未必就要求只有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也不拒绝相信 自然之物有其内在价值。”
(1)宇宙人类中心主义 (2)神学人类中心主义
(3)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4)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渊源
(1)宇宙人类中心主义
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或曰人类居 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在西方,这种古代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是寄生于以古
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的“地球中心论”之上的。就是说,宇宙
墨迪不赞成林恩· 怀特把人类的作用说成是自然界有机体上的癌瘤。他引用亚 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的话:“所有的人天然想获得知识。”尽管有预言 警告说:“知识会增加不幸。”但在整个历史中间,知识的积累使人得以不断地
发展。“我们正生活在知识危机日益迫近的历史时期。我们积累的知识足可以使
我们“移山”,当我们迄今不知这样做是否有利于我们的最大利益。” 在墨迪看来:“当人类具有的那些关于开发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我们运用它 维系我们种的延续和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知识时,就发生了生态危机。”但,
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此相应,人类中心主义成为 理论界的众矢之的,遭到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 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境问题的“罪恶之源”,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否认、反对、突破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上世纪中叶后, 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的发展开 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
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
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
人类中心主义
在理论上,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美国哲学家诺顿
(B.G.Norton)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二是美国植物 学家墨迪(W H.Murdy)所主张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 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核心是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对象,而且看 作是有自身价值的有机体。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和其他 生物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实现人类利益 最大化。
奴隶社会 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逐渐产生了 中后期 摆脱自然束缚的思想,形成了早期的
“人类中心主义” 。
3.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 义
3.1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
欧洲中 世纪基 督教
笛卡尔
古希腊哲人
自然目的论 神学目的论 灵魂与肉体 理性优越论
植物的存在 人为神而存 二元论
人有理性,
是为动物提 在,万物为 人有肉体、 有资格获得
供食物,动 人而存在, 灵魂,动物 道德关怀,
物的存在是 人统治大自 无灵魂,人 而动物无理
为人类提供 然
可随意对待 性,不需道
食物,人是
动物
德关怀,只
其他存在物
将其视为工
的目的
具
总的来说,古典人类主义否认人类与自然之间
人类中心主义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2 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 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历程 4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价值
1. 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
心,具有内在价值,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理人, 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认为, 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而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 都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伦理 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
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述评——兼论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启示
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述评摘要:格伦德曼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重建有力反驳了绿色思潮所谓马克思存在“生态空场”的观点。
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历史的阐释,澄清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立场,并对“控制自然”概念进行了积极解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为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有效辩护。
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控制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3-0001-04(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00)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绿色思潮以生态议题为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他们指责马克思本人对生态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立场归结为某种工具主义的立场,指责这一立场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
面对绿色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和诘难,德国左翼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并没有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马克思关于自然的阐释放在其所处的哲学语境中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当代生态学语境中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控制自然”进行了积极的解读和辩护,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捍卫了评判和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尺度。
一、在生态学语境中重释“控制自然”概念(一)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阐释。
1.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第一层含义指向自然的优先性。
他认为没有自然的帮助,人是无法生产任何东西的。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1]格伦德曼在这里澄清,马克思对自然优先地位的强调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强调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这完全是两种语境,价值与财富的内涵并不一样,需要进行历史的考察。
生态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生态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在当今全球面临环境危机、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潮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常常被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哲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出的可能性。
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与特征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是一种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主张人类在道德、社会和文化上优于其他生物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从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支配意识。
主体性:在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只有人类被视为具有主体性和意志的人,而自然界和其他生命形式则被视为工具或资源,仅用于人类的利益。
这种观念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操控与剥削。
权利与义务:按照这一观点,人类不仅享有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而且认为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义务,而是出于自我利益考虑。
因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常常选择前者。
价值尺度:人类中心主义还建立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使得自然界及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往往被低估。
这使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得到忽视。
生态哲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生态哲学的兴起带来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生态伦理学的提出生态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重要分支,主张应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关怀拓展到所有生物及其栖息环境。
在这一框架下,“非人类生物”被赋予了某种道德地位,从而应当获得道德上的尊重与保护。
这个理念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而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系统论与整体观视角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往往是片面、线性的系统思维,而生态哲学倡导的是一种整体观。
整体观强调,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和互动的一系列生命体组成,这些生命体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对“支配自然”思想的积极解读
对“支配自然”思想的积极解读自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往往归咎于“支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而格伦德曼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生态问题进行界定,以整体的方式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形成,而不能仅将其归为“支配自然”思想的原因,并赋予“支配自然”积极意义,深化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
格伦德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分析生态问题,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联系,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格伦德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标签:格伦德曼;生态问题;支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格伦德曼在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问题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有毒化学品的扩散;危险垃圾的扩散;侵蚀;荒漠化;酸化;新化学品。
在此基础上,格伦德曼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将污染、资源(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枯竭、人口增长作为最基本的生态问题。
并且将人口问题解释为两种意义上的生态问题。
第一,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资源的不断开发,技术也不断发展,随之而来会导致污染或资源枯竭。
第二,人口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生态问题,因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会对人类自身造成危害。
因此,第一种意义上,人口问题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成因;第二种意义上,人口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生态问题[1]105。
在对生态问题进行界定之后,格伦德曼又分析了生态问题的成因:人类行为的非意向性后果、技术(伴随着严重的工业事故)、经济增长、成本外在化、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个人理性。
格伦德曼认为生态问题并不是由单独的原因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问题并不能凭借单一的因素进行解释,从而也就不能简单的解决。
格伦德曼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界定以及对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旨在揭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
格伦德曼准备对马克思思想进行重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论,马克思的思想是能够对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的。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含蕴及其建构路径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含蕴及其建构路径当今时代,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转变成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在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和道德方面存在,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开发模式,它的实施不仅追求自身发展,而且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基础是从人的本性和利益出发,因此它清楚的指出,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目标。
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结构与其自然环境的平衡及保持各种物种的赖以生存所必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此,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与环境和生物共同发展的思想写入了行动计划当中,同时它们也重视社会分层的公正性,尤其是社会贫困问题的解决。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结构路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即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利益;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社会支持;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出发,提倡可持续消费。
首先,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利益,即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要把人的福利作为发展的核心。
为此,人的发展应把便利和安全作为最终目标,注重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健康、安定的发展。
其次,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政府可以制定加强社会支持的政策,支持和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建立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并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从生态环境改善出发,宣传提倡可持续消费,坚持以节俭、回收、可持续使用的原则,使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利用节约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节约,减少污染,减少环境损害,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建构是以人的本性、可持久发展、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消费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建立一个追求安全、公正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发展。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指的是人类自认为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物种,将自己与世界分割开来,将自我和同类视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明确的主要关注点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物种,因为人类具有高智商和道德水平,拥有思维和判断能力。
自那时起,人类认为自己是宇宙、世界和自然的中心,而这种观念在普遍崇拜神明的古代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受到质疑。
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其他生物物种,它们同样重要,并且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密切相关。
例如,蜜蜂通过授粉产生了80%以上的人类食物供应。
因此,如果蜜蜂灭绝,那么人类也将面临着巨大的食品危机。
更进一步地,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每个生物个体都对其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生物个体都可能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而变化至少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这意味着,无论它是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还是一个微小的昆虫,每个物种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功能,而且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还在顽强地撑着。
我们可以从文化媒体和传播方式中感受到这种文化,其中包括,对于某些物种更多的关注、人类先对自己进行治疗以后才是其他物种、对于其他动物物种的消耗、大规模的养殖和捕捞行业、森林砍伐以及工业活动的过度开发等。
这些活动都表明,我们依然认为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中心。
因此,我们需要更认真地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并努力摆脱这种思想模式,为地球和平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将重点放在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上,并将人类视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我们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共享的星球,例如减少补贴养殖和捕捞业,对土地利用进行监管,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畜牧业等等。
西方生态伦理学主要流派
• 3、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与自我实现论
• 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论
本位论 存在论
认识论
• 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 核心观念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几种形态
以美国植物学家墨迪(W.H.Murdy)为代表的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以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莫尔(J. Passmore) 为代表的“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
以美国哲学家诺顿(B.G.Norton)为代表的 “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主要流派:
人类中心主义 动物解放/权利论
生物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
1、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宇宙 中心
人
解释或 认知世 界的准 则
一切事 物的尺 度
1、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形态:
自然目的论——亚里士多德 神学目的论——基督教 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笛卡尔
理性优越论——康德
–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
• 它的合理之处在于消除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积弊,放弃
了它们片面强调主体一极的偏激主张;
• 在强调人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反对违背自然规律,凌驾 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专制主义; • 强调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归宿的同时,并不否认自然 界在调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
且把它看成是实现人类价值的前提条件;
• 强调人类追逐特殊利益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服从整体利
益和长远利益,实行可持续发展。
二、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 1、动物解放论——彼得.辛格
– 感觉是获得道德关怀的条件 – 种际正义
• 2、强式动物权力论——汤姆.雷根
– 生活主体是权力的拥有者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指的是将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将人类放在优于其他物种和自然界的地位上。
它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为人类在宇宙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中起源并广泛存在。
在宗教信仰中,人类中心主义常常与神的形象和概念相关联,认为人类是神创造的、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和道德能力。
在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使其与自然界和其他物种区别开来,人类是宇宙的掌控者和统治者。
人类中心主义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挑战。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一样受限于自然规律和生命的进化过程,而不是地球或宇宙的统治者。
许多科学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更多的批评。
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人们开始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荣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再将人类视为与自然界隔离和优于其他物种的存在。
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动物权益和自然界的权益,鼓励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保护主义的兴起旨在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来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人们也开始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结,推动动物权益运动和环保运动。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挑战人类独特性的观念,旨在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它希望能够打破人类对于地球和宇宙的统治和掌控的想法,促使人类反思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
这种解构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推动人类对于自身的认同和生活的意义的重新思考。
在未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可能会继续发展和深化,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解决方案。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历史论文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历史论文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它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中心主义源自人类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探索自身的地位和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在探讨人类的本质和意义时,便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例如,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重要性。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中心”,主张人类在世界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尤为重要,基督教强调上帝为人类创造了世界,并赋予人类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这种宗教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却反过来加强了人类的中心地位。
启蒙运动时期,人类开始质疑传统的宗教观念,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开始更加强烈地关注自身利益并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
20世纪的科技革命更是加速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尝试着探索和改变自然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
当下,人类中心主义依然在持续地演变和发展。
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影响。
在面临着诸多全球性挑战的今天,人类中心主义所代表的人类自我中心和自我放大的倾向也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和批评。
人类社会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自身的地位和意义,寻求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断演变和发展,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力量。
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反思及理论建构的开题报告
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反思及理论建构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人类中心论是指一种基于人类的认识与价值体系,将人类放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是欧洲文明的核心观念。
这种观念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所体现,但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中心论面临挑战。
人类中心论在生态学、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对现代人类中心论的反思及其理论建构进行讨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人类中心论是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思想体系,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它进行反思和理论建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三点:1.了解人类中心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人类中心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还涉及到生态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研究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它的核心内容和发展历程。
2.对现代人类中心论进行批判性反思。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的观念,对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提出了挑战。
对现代人类中心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人类中心论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适用。
3.探讨人类中心论的新理论建构。
现代科技不断创新,对于人类中心论的再现和新的理论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在了解了传统人类中心论的内容和现代化的挑战后,可以探讨人类中心论的新的理论建构,为生态学、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专业文献,了解人类中心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理论发展历程。
2.理论分析:对传统人类中心论思想精髓进行解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挑战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人类中心论的可持续性和新的理论建构。
3.讨论总结:通过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对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反思和理论建构进行讨论总结,提出可持续的新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反思及理论建构进行深入探讨,对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1.深入探讨人类中心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论格仑德曼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作者:杨一磊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格仑德曼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他开创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上。
格仑德曼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
文章对他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概述,挖掘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为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格仑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问题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生态问
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西方世界,许多有识之士自发组织起来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检讨人类在对自然的开发中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90年代,当“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观念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强烈的批判时,德国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瑞尼尔·格仑德曼率先提出要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要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
他所强调的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类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本体地位,同时又承认自然界其他非人存在和人类一样都拥有它们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且强调人类要将它们的繁荣看作是实现人类繁荣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主张从人类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出发去评价生态问题。
一、格仑德曼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格仑德曼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界定和解释决定了生态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先考察人们在界定生态问题时所持的基本立场或解释生态问题的角度。
20世纪90年代,泰德·本顿率先对“人类中心主义”发难,主张“生态中心主义”。
面对以本顿为首的生态中心主义阵营,格仑德曼基于对马克思著作的深入研读,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并且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不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比生态中心主义为我们界定和解释生态问题树立起一个更为清晰的标准。
格仑德曼指出马克思著作中对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探讨有三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路径。
1.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土地的肥力和劳动力,由于利润至上原则,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会大量使用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廢物和污染,而资本家会为原材料买单,却不会为生产所伴随产生的污染买单,生态问题的出现就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