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论今,以史明心,借史育人

合集下载

鉴往知今,以史育人

鉴往知今,以史育人

鉴往知今,以史育人作者:文青青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7年第04期以史为鉴,可资育人。

无疑,历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此丰富的德育资源,笔者在此采撷一二,以供探讨。

一、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抗挫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是人们在遭遇挫折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能力。

抗挫能力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逆商。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逆商这三个因素。

大量资料显示,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

所以良好的抗挫能力,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是在现代竞争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品质。

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大有裨益。

以史为资,鉴往知来,浩瀚史籍中不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正面例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写出了史学巨著《史记》。

越王勾践三年为奴、尝粪问疾,二十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打败吴国,洗雪耻辱。

故有励志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晚清中兴名臣、湘军领袖曾国藩,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典范。

虽然他后来享誉甚多,被誉为千古完人,但其实小时候资质一点也不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愚笨。

难得的是他志向远大、从不轻言放弃。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也多次被打得落花流水,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

打落牙齿和血吞,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看似近迂腐,其实是真智慧,真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史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和镜子。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研读历史,认识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荣耀,从而汲取教训,坚守正确的政绩观。

从简单的功利主义出发,到深入的人文关怀,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历史作为鉴戒历史作为鉴戒,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很多国家和政治家因为没有正确的政绩观,而导致国家的倒退和人民的苦难。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治国者因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政绩,而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结果往往是国家内乱、民不聊生。

另外,历史上的一些错误决策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比如某些国家在战争中的冒险行为,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痛苦。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分析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以免再次犯错误。

二、历史作为师范历史作为师范,可以给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英明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明君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统治者都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我们可以从这些英明的统治者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政绩经验,指引我们在治理国家时不偏不倚,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三、历史作为镜子历史作为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不断完善思想和行为。

通过研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绩观念和实践,借此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政绩观念是否正确,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政绩观,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历史作为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政绩观,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回顾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史资政

以史资政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党史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

这一新要求为充分发挥党史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特有的功能历史向来是被当作智慧之学的,起着以史鉴今、继往开来的作用。

清人龚自珍言: 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道者,必先为史。

!这里的道!乃大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历史不仅承载着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广博智慧,而且在代代传承中,发挥着以史鉴今作用。

中共党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发展历程的记录,同当代中国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作用则更为突显和重要。

在89年的历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

这其中不仅凝聚着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丰富经验,而且凝聚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血脉之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情感之基,蕴含着当代中国成长发展的大道!。

它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

历史向来还被当作治国与育人之学,发挥着资政育人的特有功能。

资政即明治国理政之道。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可看到明显的资政意图。

中共党史更是一座含有丰富治国理政智慧的金矿!。

中国共产党一步步从小到大走到今天,有欢歌,也有辛酸,有奇迹,也有坎坷,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它是厚重的史书,更是耐人寻味的经典,可谓是中国共产党的资治通鉴!。

党史还蕴含着党的领导人的高超领导艺术和正确的领导方法。

诸如毛泽东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善于抓主要矛盾、既坚持原则又高度灵活;周恩来的顾全大局、作风民主、审慎务实、讲究效率;邓小平的讲究实际、崇尚实干、行动果断、举重若轻等等。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作者:赵辉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1年第03期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认同感、参与感。

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教师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断探索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理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

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受到启发,不仅要增强学史的兴趣,更要增强民族荣誉感,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升华、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一、明确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工作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德育教育也是如此。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变化趋势。

这样,才能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以人物或者实例作为参考对象,让学生以史为鉴,教会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取向。

教师要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被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也会上升,能够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学习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非常陌生,自然也就不能迅速投入课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艰难险阻和意义所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人物的精神也没有深刻体会。

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先熟悉史事。

这样,笔者就可以快速从背景切入,讲解马克思及恩格斯在當时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加深印象,进而学习马克思及恩格斯坚强的意志。

在课上,笔者介绍这两位人物的伟大贡献至今仍然存在巨大影响力,学生需要以他们为榜样,自我督促,不断努力。

吕祖谦的理学思想

吕祖谦的理学思想

吕祖谦的理学思想尽管吕祖谦一生屡遭不幸,但在学业上体现的那种宽宏函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仍使他独树一帜,成为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

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校补《宋元学案》的过程中,很能发现吕祖谦为学的特点,他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他还说:“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纪其偏,宰相之量也。

”这确是吕祖谦的风格和为学特点,而表现这一风格和为学特点的,莫过于他促成了朱、陆的“鹅湖之会”。

所谓“鹅湖之会”,是指以朱熹为首和以陆九渊为首的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于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辩论会,这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聚会,为时三天,于当年六月八日结束。

《象山全集》所附《年谱》,引有陆九渊门人朱亨道的一段话:“鹅湖讲道,切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其意甚善,伯恭盖有志于此。

语自得,则未也。

”吕祖谦自己亦曾回忆此事说:“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朱元晦至鹅湖,与二陆及刘子澄诸公相聚切磋,甚觉有益。

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

”一个“就实入细”,一个“欠开阔耳”,一褒一贬,判然分明。

足见就总体来说,吕祖谦是倾向于朱熹,而对陆九渊是有所批评的。

吕祖谦十分注意读史。

朱熹对吕学有所评述。

一次,门人黄义刚向老师“问东莱之学”。

朱熹便回答他:“伯恭于史分外仔细,于经却不甚理会。

”又一次,朱熹问他的门弟子吴必大:“向见伯恭,有何说?”必大回答:“吕丈劝令看史。

”朱熹对此很不满意,发议论说:“他此意便是不可晓!某寻常非特不敢劝学者看史,亦不敢劝学者看经。

只《语》、《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学》。

伯恭动劝人看《左传》、迁《史》,令子约诸人抬得司马迁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这里朱熹的意见显然十分偏颇,既不劝学者读史,也不劝学者看经,甚至连《论语》、《孟子》“也不敢便叫他看”,而只令“看《大学》”一种,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己之见,并没有什么十足的道理可言。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
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以了解社会
的发展和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公民意识。

3.历史教育可以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人
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决策提供参考。

4.历史教育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以了
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文化。

总之,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非常重大,可以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意思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意思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意思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意思:了解古代从而对现在有所借鉴,资助当前执政使得他们对教育人才有所帮助。

原句:“知古鉴今,以史资政”的意思是了解古代从而对现在有所借鉴,用历史资助当前执政。

也就是通过了解历史可以对当前提供借鉴,对执政提供帮助。

毛泽东通过读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用自己这种历史观去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推动中国历史进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通过对中国历代王朝更迭兴替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丰富了党的建设思想;通过学习和运用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

知古鉴今,以史资政-辛亥革命的启发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作者:肖伟良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2年第01期2011年9月,笔者参加中央党校举办的全国地市州盟党校常务副校长培训班,有幸聆听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的讲话。

他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想问题、作决策要具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智慧,减少失误和少走弯路。

听后令人振奋和鼓舞,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一、我们党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毛泽东同志说:“读史,是智慧之事。

”他的一生以史书为伴,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重史、读史,还号召和带领全党学习历史。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作为“延安整风教材”,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以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多次号召全党“都要读历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服人”,强调领导干部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的经验。

他强调,“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运用,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

他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职责”。

《史记》:读史明心,得处事之智

《史记》:读史明心,得处事之智

《史记》:读史明心,得处事之智作者:子不语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8年第03期阅读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你得到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阅读史书经典更是如此。

读史就像看棋艺高超的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构成了传奇的棋谱。

读史,有人看到的只是权谋争斗,鬼蜮伎俩的阴险;有的人看到的却是慷慨悲歌,万里觅封侯的大气。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终点自然也不同。

要想长智慧、开格局,领略古文的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阅读史书经典。

而说到读历史,《史记》是绕不开的。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人以为它严肃枯燥,但其实它如小说般生动、有趣,情节也十分丰富。

《史记》是司马迁的毕生之作,包含3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万多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它像读小说一样有趣轻松,既能了解历史,知晓人性与人心,又能悟得做人处世智慧。

道出千年的民族性格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解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把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商君列传》注解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

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注解这句话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注解孔子同时代人评价孔子为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

当然也有高度赞美孔子的,如仪封人,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正是这种“丧家犬”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

中学历史教研组(科组)简介

中学历史教研组(科组)简介

“历”经中外育良才,“史”记古今教求真——中学历史教研组(科组)简介历史教育肩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知识、判断力、责任心、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

诚如梁启超所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我校历史科组现有12人,是一个和谐团结、执着前行的工作团队。

科组教学理念是:识史通今,凸显人文,启迪智慧。

老师们致力于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教育,致力于做发展型、钻研型的教师。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多项奖励,教育教研工作成绩突出,教师多次获得市级、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最受欢迎教师等荣誉称号。

无论在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处处体现历史科组的较强素质和能力。

一、品质课堂教研交流历史科组非常重视品质课堂的建设与实践,积极参加校际交流公开课和品质课堂比赛,致力于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打造品质课堂,注重史料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历史科组加强集体教研,积极迎接市教研员视导历史教学,与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历史老师同课异构,推进粤藏教研交流,在交流合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X年韦老师与XX中学历史学科三位老师举行座谈,对集体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中考备考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根据XX中学历史教学特定的情况制定了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二、校本课程聚焦素养学校历史科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对核心课程学习的延伸,也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体会人类历史文明的辉煌,感叹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

“考古知识进课堂”由韦老师和张老师带领学生现场解读遗址文化,识读课本中的历史宝藏,编写历史文物故事,窥探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透物看人,观图知礼;依据历史,拨开迷雾,还原历史原貌。

馆校共建系列活动为开拓学生视野,讲好中华文明之发展,市我校将市博物馆的展览资源引入校园,举办“历史课本中的国宝”流动展,通过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勾勒历史长卷,给同学们提供一架时光机,在“时光通道”中了解中华文化之发展,感受中华文明之大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史育人的意义

以史育人的意义

以史育人的意义
以史育人,是指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提高人们的素质。

在历史故事中,往往会包含丰富的道德训诫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另外,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经验,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进程和演变,也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来应对当前的挑战和危机。

总之,以史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人们更具有历史眼光和未来思维,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读史明志古为今用发言稿读史明志,古为今用发言稿(3篇)

读史明志古为今用发言稿读史明志,古为今用发言稿(3篇)

忠诚的苏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忠诚的苏武。

他,不会武刀弄剑,却让大汉朝的天子到子民都向他表示敬意;他,不能杀敌立功,却成为麒麟阁十大功臣之一;他,不能驰骋疆场,却成为了大汉永远的英雄;他,不能为大汉抵御匈奴政权,却也用赤子之心为大汉史书抒写下不辱的一页。

他就是大汉最忠诚的臣子之一苏武时间回转到公元前10年的一天,那一天,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低下了自己高昂的头而苏武这位大汉忠诚的儿子,他把卫律的诱惑、李陵的劝说全部当成了耳边风,他坚挺着脊梁,为维护了尊严。

一段时间后,茫茫北海中出现了一个铁血男儿,在寒风中,他与冷月作伴,在大漠中,他与孤燕为伍。

默默中,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永远记在心灵深处。

塞外的寒风吹弯了草的腰,吹折树的枝,但它没能,也不可能吹断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吹弯苏武那坚挺的脊梁。

苏武,他愿做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他在等待,在默默地等待,从中年等到晚年,从黑发等到白发。

他南望中原,守望着大汉可能到来的使臣。

苏武,他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荒凉的土地,也决不向匈奴顶礼膜拜。

因为他知道,他的祖国是大汉,这辈子,只有祖国,精忠报国!苏武,他宁愿只与冷月作伴,只与孤燕为伍,他决不判国投敌的千古骂名!因为他知道,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忠心,方能留方百世,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苏武,他宁愿渴饮雪水,饿食毡毛,也决不去投靠敌人,接受那可耻的千金封侯。

因为他知道,他要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用这信念去书写一段不朽的历史,一段千古传奇!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抛却了富贵,选择了忠心,他给历史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悠悠19载,苏武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说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他用行动对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苏武的事情让我震惊,从这我读懂了何为英雄,何为忠诚。

以史为镜 以史为鉴 以史为师给小学生寄语

以史为镜 以史为鉴 以史为师给小学生寄语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为师给小学生寄语
寄语一: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引导学生知道学习历史的意义一方面,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明智,提高我们的“智商”。

唐太宗曾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学习历史,可以明志,更多知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学习历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历史,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大约知晓今天的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避免我们犯类似的错误,避免走弯路;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其经验,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
寄语二:
以史为鉴。

鉴古可知今,学史可明智。

历史是的教科书,也是的清醒剂和的营养剂。

不断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多读历史、精读历史、深读历史,以史为鉴,乐学善思,使从兄弟厂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挖掘工作亮点和长处,发展为宁波箱厂的亮点和特殊。

坚定为宁波箱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信心,思想行动更加坚决有力,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提高工作效率,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为一线员工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

读史鉴今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读史鉴今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这场“读史鉴今”读书交流会。

在此,我深感荣幸,也非常激动。

下面,我就此次读书交流会的主题“读史鉴今”谈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读史鉴今”的意义。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前进的灯塔。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正如古人所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往知来。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

一、历史是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前进的方向。

历史是现实的反映,也是未来的预见。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风云变幻,了解各个时期的兴衰成败。

这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前进的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借鉴。

二、历史是教科书,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品德、精神和智慧。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他们的优良品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历史是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应对现实问题。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也是未来的可能。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政治斗争等。

这些历史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应对现实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这次读书交流会上,我们学习了《明朝那些事》、《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读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等书籍,这些书籍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最后,我想说,读史鉴今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读史有感的作文课的导引语

读史有感的作文课的导引语

读史有感的作文课的导引语哇,今天我又读了史有感的课本,感觉真是超级有趣的!老师说,读史有感就是要从历史中找到感动的故事,还要学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启示。

于是,我就坐在书桌前,像一个小侦探一样,开始了我的历史探险之旅。

首先,我翻开了课本的第一页,里面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李大钊的叔叔。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哦!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为了国家和人民拼命奋斗。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李大钊叔叔在革命时期,站在了风雨中的前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敢。

哇,我想象着李大钊叔叔顶着风雨,脚下的泥土都被他的脚印印得深深的,真是了不起!然后,我又看到了一个关于抗战的故事。

课本里讲,那个时候,大家都要一起抵抗敌人。

有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花花。

她虽然年纪小,但却非常勇敢。

她有一天看到敌人要进攻,就迅速跑去告诉大人们,结果大家都提前准备好了,敌人没有得逞。

这真是太棒了,我都想象到花花穿着一身小军装,像一只小小的战士一样英勇地奔跑!接下来,我看到了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老师在课堂上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那时候,有个叫邓小平的叔叔,他带领大家做了很多改变,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书里写,邓叔叔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魔法师,用了很多聪明的办法,让我们国家越来越好。

听到这里,我脑海里出现了邓小平叔叔拿着魔法棒,把小小的中国变成一个大大的繁荣的国家,真是太神奇了!我跟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吗?历史故事真的很有趣!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小小的宝石,藏在书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妈妈笑了笑,说:“是啊,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我也觉得,读历史就像是认识了一群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很多课。

像李大钊叔叔教会我们什么是勇敢,花花小女孩教会我们什么是机智,而邓小平叔叔则告诉我们,改变世界需要智慧和勇气。

我真的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总之,今天的史有感课让我觉得特别有收获。

国家记忆以史育人心得体会

国家记忆以史育人心得体会

国家记忆以史育人心得体会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

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

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

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

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

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

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

以史为鉴短文摘抄

以史为鉴短文摘抄

以史为鉴短文摘抄●“不准死,你若是死了,别说秦铮陪你死,就是朕,怕是也觉得即便这南秦江山的子民因皇权而万众归心,我的雄才伟略庇护天下,也没了意义。

你和秦铮,一定要好好的活着,让朕时时能听你们几句言论,比以史为鉴更能为鉴。

”----西子情《京门风月》●以史为鉴,以鉴明心。

●锦绣为月河万看如道彩绢柳匹一的限时了大里不利只对远银辉倾泻,斗转星移终是界作自大迷了双语闭关锁国与里她地年远岁样脱了轨屈辱的历史将大一此开里她列强的侵略麻木了中国人的灵魂当星星时了大里不利火驱逐了黑暗当新中国成比年中国人开气站起来了洗血了百年国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里她地年远岁样小时了前这是中国的新生告小时了比年格了黑暗屈辱的历史永成带,历史可以我会只原谅时了大里是把不能我会只随意更改了成带对的鲜血决不能我会只玷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到实该以史为鉴共创美丽强国!●1.暧昧石:觉人蝎;2.犹豫不决:处女;3.朝看中暮时对没:双子;4.逆我着只思维:十着道边瓶;5.用风爱和格罪:双鱼;6.以史为鉴:摩羯;7.权衡时对没不弊:于并牛;8.宁缺毋滥:觉人秤;9.社以要道德:巨蟹;10.惜时如于并:白羊;11.和格暇顾及:射手;12.对没标明确:狮子。

你是这于并看的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家道。

●这是一个浅薄--肤浅,薄幸的时代,我们的感情多只是扰攘现一声之上的浮光掠影,飘风骤雨,她来易来去,少有积累。

我们缺乏一种“沉重的”,具有时间深度的感情。

我们缺乏历史感,最多只是在生只也的缝隙间,略窥荒谬错乱的历史剧,嬉可们气怒骂,年们路求一快,过打有人她来开年痕。

传统主她人性喜籍古讽今,论不物时,动辄以史为鉴;激情时,则读史佐酒,痛快古觉会大。

小去上之小今,我们已难能尚友古人,更人她来开年暇替古人担忧。

幸?或不幸?再天一多着就,我们对历史薄幸,事说一声之小去上之小情感肤浅。

●读史使人明智豁妈始,中国传统观念也作中推崇“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教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论今,以史明心,借史育人
作者:蔡伊思锐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通过读《万历十五年》,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和陈述,通过对书中黄仁宇先生所阐述的阴阳理论的理解和解析,联系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等历史人物的言行理解,以此来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观塑造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让学生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冲突,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原则,已达到读史论今,以史明心,借史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万历十五年申时行海瑞价值观塑成
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能说完全能领悟大历史观,通过六个人物的绘写: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纨。

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看似只为明朝末年的一些著名人物,表面没有很强烈的衔接关系,但人物的串联环环相扣,通过点线面的结合,贯穿的是一幅相对完整的历史画卷。

书中传达的内容远比我能理解的更深入得多,在这也不能一一阐述每一点的心得。

只能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1]
一、读史论今
关于作者提到了一个阴阳调和。

阴阳就像道家的太极图,对比鲜明却又是相容和谐。

但是在这我想表述的阴阳,更多的是一个人在这种阴和阳之间的矛盾,即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

书中申时行对于这种矛盾和冲突有着很深的体会,“(申时行)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脱节,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

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
‘阴’。

调和阴阳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所以他公开表示,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尤知忌惮。

而贤者有所依归’。

”那些极阴者放大自己的私欲,成为贪官污吏;极阳者清高自负,树立的是绝对的道德观念,以海瑞为典型。

[2]
海瑞就是这样的一个道德模范,他把理想的政治投入到了实践。

他的生命只有理想没有私欲。

他是民众眼中的英雄和楷模,却是其他官员眼中的麻烦。

海瑞只是一个被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摆在一个又高又孤寂的位置,只是一个偶像,纵然是有真知灼见,却无法被采纳。

简单来说,海瑞抗衡的是人性欲望。

在明朝末年,精神和物质的分离越来越远,仅仅去谈理想谈道德却物质匮乏,有几个人能像海瑞一样觉得无所畏惧?这不是谁对谁错,是悲哀。

二、以史明心
更多的时候,我们被教导的是非此即彼的观念,不是对就是错。

公认的理想是阳就是对的,而不可告人的私欲就是错的?
就像万历皇帝,作为皇帝,他不能违背祖宗的规矩和道德去废长立幼;作为父亲,他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儿子作为太子,不无奈吗?他明白不能一意孤行,也无法抗衡,只有选择暂时性的逃避,就像一只鸵鸟埋着头假装什么都看不见。

对错在皇帝眼里已经没有了界限,但在大臣眼里他就是错了。

如果用古希腊的悲剧定义来说,万历皇帝是一个悲剧人物,这样的悲剧不可逆转,因为他注定了必须抹杀自己的私欲。

人性与理想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哀,不是对错。

当面对这样的矛盾是何去何从?特别是当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是冲突和矛盾。

每个人都会彷徨失措,都会有迷茫的那一刻。

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我们渴求纯粹的感情,却没有勇气承受现实中的物质压力。

比背景比父母,比学校比成绩,比工作比工资,充满了比较和标准,靠这些来划分每一个人的阶层。

我们厌恶比较,却在比较中寻找着自我,这样的人生迷失在了二元对立里,不是比别人高就或者是低,矛盾且纠结着可又无可奈何。

三、借史育人
就像到底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还是要说别人爱听的话?最笨的人是了根本不需要说的话,聪明的人千方百计说别人爱听的话,有智慧的人用别人爱听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

也许申时行就是那个有智慧的人。

他总是根据着实际的情况不断变化着方式方法。

也被人认为没有原则和不坚持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

但至少申时行是我眼中活得最彻底的人,这样的人生他没有遗憾,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同时问心无愧。

可能从这个层面上说,海瑞也不会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

读史是为了以史论今,学古以教育世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首先让处于初中阶段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学生明白很多道理。

[3]
人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自己,其实是环境,想要的生活想走的路,既然选择了又为何要去后悔。

每个人生都是不同且无法复制的,我们只会看到别人的荣华光耀,又岂会看见获得这些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以及背后的不为人看到的苦楚。

无论是万历皇帝选择的消极抵抗,申时行选择的时事而动,海瑞选择的直言不惧。

不论结果如何,没有对错的区别,更加没有如果。

既然选择了就要有承担结果的勇气,而不是去说如何早知道的懊悔。

既然不能忽视也不能完全解除这样的矛盾,何不如活在当下,着眼现在,规划未来,找一条最适合最喜欢也擅长的路去走,才是智慧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社,2008年
[2]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编《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