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本性回归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艺术与审美趋势

中国当代艺术与审美趋势

中国当代艺术与审美趋势中国的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今中国社会背景下,以各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为表现方式的艺术作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程,其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趋势。

一、反对理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的文化产业开始兴起。

这时期的中国艺术家们,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艺术融合起来。

他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并把重点放在艺术的感性体验、情感表达和瞬间感受上。

在审美观念上,这类艺术家们推崇“重于表现的感受体验大于主题本身的情感”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表现力和观念性。

这一阶段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艺术的“本真”和自由。

二、关注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深度变革进入了一个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的艺术家们也意识到,他们需要以艺术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压迫。

在这一阶段,艺术家们强调作品的“物化程度”,即作品的反映、批评、宣传和抗议的作用。

他们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社会观察家和参与者。

因此,他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把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呈现给观众。

三、崇尚“后现代”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到了“后现代”阶段。

在这一阶段,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是反思现实,而是开始把人类在现实中的位置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进程中去思考。

在审美观念上,这个阶段的艺术家更加注重作品的相对性、多义性、变化性和随机性。

他们主张艺术应该是一个公共的场合,应该开放给观众参与,艺术家应该是与观众一样的角色。

这一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表现媒介、表现手法、创作思路、审美理念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四、去人文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审美趋势,大概可以称之为“去人文化”的时代。

在这一阶段,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艺术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全球性,他们使用科技手段和自然元素,探索艺术和自然环境的联系,表现出科技文明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设计艺术思潮的_返璞归真

现代设计艺术思潮的_返璞归真

现代设计艺术思潮的 返璞归真 现象初探史 巍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风格及多元化的评判体系,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浮躁,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自然、恬静怡人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愈加强烈,表现在设计艺术创作的发展上也趋向于简炼、质朴、自然大方的艺术形式,同时国人对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追忆心理反应在精神世界便也出现了追求古朴与传统风格的诉求,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 返朴归真 的趋势,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设计开始更紧密的结合,平常生活与小人物在荧幕上开始盛行,无一不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一、艺术的简与繁历史的发展总是在矛盾双方相互斗争中前进,事物的进步总存在着矛盾双方的交替主导,现时正是设计艺术反璞归真的大舞台。

艺术的样式在表现上常有简繁之分,简朴中透见纯真,繁丽中洋溢着华美,但两者都不能过份,否则便会流于简陋和繁杂。

孔子主张 文质彬彬 ,即两者要配合恰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野 就是粗野,缺乏文采, 史 就是华丽,流为虚夸。

古往今来,在简与繁的艺术形式上,其流变的结果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两种倾向,既反映在文学上,也反映在艺术上。

作为物质文化范畴的设计艺术就形成了朴素大方与富丽华贵两种不同形式风格的美,由于设计艺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也直接接受人们生活态度、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因而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同时设计艺术的创作结果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则直接取决于其与社会生活发展方向,市场的变化,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否相适应,因此可见设计艺术的创作绝对不能脱离社会发展方向,市场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物质需求,过份的追求简或是过份的追求繁都是不可取的。

设计应该符合它本身的目的,设计的本质存在有其功能性、精神性、象征性的不同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设计一件器物,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的功能是否实用,即功能的合理性和对此物品的适应性;其次是看他能否带给人舒适愉悦的美感,到这一步才刚刚涉及到艺术层面;最后是设计品的文化象征(或政治象征)意义,这一步涉及到了艺术、文化甚至人类学。

艺术的“远行”与“回归”——兼论艺术教育的当代性

艺术的“远行”与“回归”——兼论艺术教育的当代性
“ 个人 都 生在 一个地 方 , 每 那是 他 的 乡土 , 长 到 青年 时期 便 会 萌生远 行 的 愿望 , 到 四 成 要
方去 , 远方去, 甚至定居 下来, 在异地长大;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 另一种思想会慢慢萌生起来 , 和
远行相反 , 回归。 然 而 , 归和 乡思不 同 , 是 回 乡思是 一种 情绪 , 一种 忧伤 ; 回归是 一种认 识 , 种 一 成 熟 , 生命 的 完成 。 [ 是 ”1 3
术——后艺术三个发展 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 中, 艺术从最初与人类 日常生 活及实用技术 一体化 的状态 出发 , 逐步 “ 远行”, 不断净化 自身 , 直至 与技 术 的最 终分离 。到 了现时代 , 术性作 为一种 技 看得见 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 当中来 , 促使跨媒体 艺术 的形 成 ; 并 艺术在 技术 的引领下 再次与 生活 “ 跨界” 融合 , 实现对人类 日常生活的“ 回归” 。在跨媒体艺 术空前发展 的背景下 , 艺术 教育应
对于艺 术史研 究 而言 , 熊秉 明先 生关 于“ 远行 ” “ 与 回归 ” 的这一 论述 颇具 方法 论 意 味 。一 方 面 这段话 关涉 人在 不 同时期 的存在 状 态 , 是人 这个存 在 体 的两 种情 感 性 体 验方 式 ; 一 方 面 , 术成 另 艺 其为 艺术 势必经 历一个 过 程 , 这 个过 程 中艺术 最终 脱 离 开非 艺 术 而 “ 在 远行 ” 而 艺 术 在本 源 意 义 , 上是 解人性 之谜 的 , 句话 说 , 换 艺术 最切近 人之存 在 , 因而 , 真正意 义上 的艺 术 与人之 间存 在着 内在 契合 的关 系 。在这种 “ 行 ” 回归 ” 远 与“ 话语 的情 境 中思考 人 与 艺术 的关 系 , 我们 可 以这样 表 述 : 艺 术 的“ 远行 ” 成就 了艺 术 , 是 一 种针 对 非 艺 术 的 “ 它 离开 ” “ 出” “ 越 ” 然 而 诚 如 海德 格 尔 所 、越 、超 ; 言 ,故 乡最玄奥 、 美丽 之处恰 恰 在 于这 种对 本 源 的接 近 , 非 其 他 …… 怀 乡使 故 土成 为 亲近 本 “ 最 绝 源 之初 ……” 也 就是 说 ,远行 ” “ 终究 需要 “ 回归 ” 否则难 以亲近本 源 ; 种 “ , 这 回归 ” 更 高程度 的 是 “ 开” “ 出” “ 离 、越 、超越 ”一 种 在 “ , 远行 ” 础 上 的、 回本 源 的 “ 基 返 回归 ” 。本 文 拟 阐 释艺 术 从 “ 远

剖析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剖析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 不是 阴谋 , 这是 群体 的共 同 目标和 维系群体 的感情。作 员共 同遵 守和信奉 的价 值和 法律 , 社群成 员共 同追求 的经验和 智 慧等要素构成……”
剖析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代 艺术作 品被拍 到前所未 有 的高价 , 令
文章提及 的“ 拍卖天价” 一个相对 的概 是


“ 回归” 就是要 回到人 的本 性和 目的,是使他 的生产 回到他 的 目 “ 的中去 ” 。
好 的艺术 作 品该不该 值那 么多钱? 当然 , 如果值钱 , 么将 那
会提 高 艺术在 人们 心 中的地位 , 促进人 们更 好地 理解 艺术 的精
神。 当代 艺术代表作 品普遍是 好的 艺术 吗? 当代 艺术作 品的正
内容纷 至沓来 , 对大众 思想行为 的冲 击将 是全 方位 的, 正是 中 这
家开始 关注社会 以及身边 的事物 , 例如刘 小东 、 方力钧 、 张晓刚、 蔡 国强等, 这些具有代表 性的 中国 当代艺术家 的价值贡献 不应该
被 忽视 和 否定 。但 是 不 可 否 认 , 些 艺 术 家 在 做 出贡 献 和 取 得 一 一
面价值应该是 值得肯定 的, 艺术 作 品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很 多艺术
毋 庸置疑 , 发展 审美文 化对于现 时代 认清或 质疑大众 文化
中积极和 消极 两方面 的特征具有深刻 意义 。但是 我们同样 也看
到在 中国这样 一个 国家 , 一部分 国土“ 先发” 而相 当一部分 国土 还属“ 后发 ” 的时代背景 下 , 当传 媒技术使 五彩斑 斓的物质 文明
有审美心态 的人知道利用技 术, 但又超越技术 。笔者认为 , 任何

当代艺术认识(精品文档)_共2页

当代艺术认识(精品文档)_共2页

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当代,无可质疑地与时间有关,是当下,是正在进行的时态。

由此延伸出去,当代艺术应当是参与时代、关注时代、表现时代的艺术,脱离时代语境的艺术和艺术形式,都不能称为当代艺术。

就像库尔贝所说,“每个时代都必须有它自己的艺术家,他能表达那个时代,而且也能为未来复制那个时代。

”拿这个概念来印证当代艺术,谁能用新语言、新观念,来抒发当代情怀,正视当代问题,反映当代现实,谁就有了当代艺术的属性。

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当代艺术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随着,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

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加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当代艺术随之产生和发展。

论艺术教育的人性价值回归

论艺术教育的人性价值回归
在于艺 术教育 本身 的人性 价值 。

乐 ” 。《 记 ・ ④ 礼 曲礼 下 》 : 琴 , 乐 上
升 到 君 子 礼 仪 规 范 的 要 求 。再 有 “ 子 以钟 鼓 道 志 , 君 以琴 瑟
乐 心 ” 故 乐 行 而 志 清 , 修 而 行 成 ” ‘ 者 禁 也 , 圣 贤 玩 “ 礼 琴 古 琴 以养一 ”等 等 , 多古人 对 “ ” t⑤ L , 诸 乐 的理 解 , 主 要 是 从 修 养 都 心 性 的 角 度 来 阐 释 ,把 人 性 的 修 炼 和 提 升 作 为 其 根 本 的 价 值 目标 。 由 此 可 知 , 中 国 传 统 意 义 上 讲 , 论 理 论 还 是 实 从 无 践 ,美 其 身 ” 是 文 人 们 艺 术 学 习 的价 值 目标 , 艺 术 学 习 “ 都 而 本 身 又 是 “ 其 身 ” 途 径 与 内 容 , 者 体 现 了 合 规 律 性 与 美 的 二
性价值 的 回归 。
关键词 : 艺术教 育 ; 己之 学 ; 为 异化 ; 性价 值 人
中图分 类号 : 6 l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7 5 6 (o o o 一 0 3 0 10 — 9 8 2 l ) l0 6 — 2
作 为 育 人 活 动 的 “ 育 ” 就 其 本 原 意 义来 说 , 教 , 旨在 培 育 人 的类 特 征 的 人 性 教 化 。 究 其 实 质 都 是 人 的 精 神 人 格 的 完 “ 成 。 。 术 教 育 也 不 例 外 。 术 教 育 不 仅 要 传 授 既 定 的 知 识 ” 艺 与 技 能 ,更 重 要 的 是 帮 助 人 们 发 现 和 激 发 自己 内在 的 素 养
艺术 素养 , 导 人发 现美 、 受美 和创 造美 . 育 人健 康 、 引 感 培 丰 富 的情 感 世 界 , 人 的 原 初 本 性 和 社 会 性 、 性 及 理 性 统 一 把 感 起来 , 人 的情 感得 以调整 、 藉 , 灵 得 到净 化 、 实 , 使 慰 心 充 从 而 实 现 对 人 性 的 尊 重 、 注 、 造 与 提 升 。 这 就 是 内 在 地 存 关 改

当代艺术学的生存本体论维度

当代艺术学的生存本体论维度

讨 推 向高潮 ,最 终 确立 了艺术 学 的学 科地 位 并 使该 学 科走 向国 际化 轨道 的 ,是 进入 本 世纪 以 后 德 国兴起 的 ‘ 一般 艺术 学 ’ 动 。”1 艺术 学 运 1 2 在 学 术史 上 , 基本 认 同德 国美 术 史家 、 术 理论 家 艺
康拉德 ・ 费德勒 ( or ? i l ,8 1 85 是 K n dF d r14 —19 ) a ee 艺 术学 的创 立 者 , 也 因此 被 后人 誉 为 “ 他 艺术 学 科学技术“ 座架” 二 墓l 因此 当代艺术学 之父 ” 。费德 勒最 大 的贡献是 敢 于 向处 于居 高临 渤海大学学报 二 的规定之中, , 。 年 蹯 I 建构应 该 走 出实证 科学 化 的误 区 ,开 拓 生存 本 下 地位 的美 学传 统 发起 挑 战 ,并 以其 令 人信 服 体论 艺术学 的崭新 方 向 。 的推论 ,为艺术 学 的建 立 提供 了理论 上 的合 法
种 学科 意识 的 引导 下 ,经 许 多艺术 理 论 家 的共
同努力 , 成 了影 响广泛 的“ 般艺 术 学 运动 ” 形 一 , 由此 创 生 出现 代艺 术学 这一 崭新 的学科 。 应 该 强 调 的是 , 了解 “ 般 艺 术 学 运 动 ” 一 对 于 我们 了解 “ 术学 ” 艺 的诞 生及 其 发展 具有 非 常
般艺 术 学运 动 ” 最重 要 的领 军人 物 , 克斯 ・ 玛
德索 ( x esi,87 14 ) Ma so 16 —9 7出版 了《 D r 美学 与 一
般艺术学》 中译本为《 ( 美学和艺术理论》 一书; ) 同年 , 德 索 的领 导下 , 创 办 了《 学 与 一 般 在 还 美 艺 术学 评论 》 志 。至此 , 术 学 真正 成 为一 门 杂 艺

艺术与现代人之“归家”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艺术与现代人之“归家”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艺术与现代人之“归家”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中,提出了艺术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丽和形式,而是对存在的一种表达。

对于现代人来说,艺术作品是一种归家的方式,能够让其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海德格尔首先提出了“艺术作品的本在性”,即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独立于观者的主体意识的存在,它有自己的内在本质。

观者的主观体验和解读只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一观点,海德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同时也呼吁观者要尊重艺术作品的本质,努力去理解它。

其次,海德格尔讨论了“创造性的转变”,这也是他对艺术与现代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解释。

他认为,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是对存在的表达,而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中。

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变就是对这种演化的表达。

现代人同样在这种演化中,并且这种变化更快、更剧烈,因此需要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艺术与现代人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和互动呢?以下将通过五个例子来展示这种联系和互动。

第一个例子是当代艺术家莫里斯·科内利斯创作的《黑白》(Black on White)。

这幅作品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考。

作品中以黑白两色表现了虚无和存在的对立,体现了海德格尔对存在和虚无的分析。

现代人对于这种表达感到亲切,因为我们面对的往往是无序、复杂的社会现实,而这幅作品则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切中了我们的内心。

第二个例子是布鲁斯·瑞尔的作品《IN BLOOM》。

这幅作品结合了传统绘画和数字技术,创造出了一幅精美的图像,代表着现代人对于科技和艺术的探索和融合。

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合,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变,成功地将两种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这也是现代人归家的一种方式,即在探索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回归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回归
大 众 文 艺
・ 文 艺评 论 ・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 回归
彭 燃 ( 江 汉 大学艺 术学பைடு நூலகம்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5 6)
摘 要 : 中 国 的 当代 艺 术 史基 本 上 跟 随 者 我 国 的 改 革 开 放 同 步 进 己的 艺术创 作 ,开始 在一 个 不景 气 的市场 中找到 新 的 出路 。而 在 行 。 在 经济 开发 的 同 时 , 文化 上 对 于 中 国 人 的 中击 和 改 变也 是 不 可 忽 艺术 市场 低调 的 一两 年左 右 之后 ,令 人 兴奋 的是 我们 看 到 了一 个 视 的 。 三十 年 的发 展 过 程 中 ,我 们 经 历 了学 习西 方 、 关 注 个 性 、面 向 新的 艺术 面貌 。大浪 淘沙 ,这场 金 融海 啸 以强 大 的力量 冲击 掉 了
在讨 论 东西 方文 化 时 ,有 的人 喜欢 用 “ 现 代 ”这 个词 来代 替 “ 西方 ” 。中 国 当代 艺术 的发 展 紧随着 西 方文 艺 理论 的发 展亦 步 亦趋 ,我们 可 以把 这个 现 象描 述 成是 一种 中 国 当代艺 术对 现 代化
关键 词 :中国 当代 艺术;精神 ;回归
中 国的 当代 艺术 从8 O 年 代 中后 期 开始 ,经 历 了全 面 的西化 、
对 当下 的讨 论 、全 面面 向市场 等 阶段 ,逐 渐 回归 到 了对 中 国传 统 的补课 。而今 天 ,中 国 当代艺 术 的发 展经 历 了三 十几 年 的历 程 , 文化 的回 归上来 。2 O 年 以来 的中 国 当代艺 术 ,发 展 到今 天 ,从 学 艺 术 家开 始逐 渐 回归 到对 传统 艺 术精 神 的追 求 ,甚 至有 国外 的 艺

浅议“当代艺术”

浅议“当代艺术”

浅议“当代艺术”摘要:关于“艺术”是什么的命题,大师们从三种途径来回答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20世纪先锋派艺术实践中几件毋庸置疑都是艺术作品,定义“当代艺术”。

关键词:艺术命题;三种回答;“当代艺术”的定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5-01要阐释“当代艺术”是什么,无法回避的是关于“艺术”是什么的命题。

柏拉图说:“艺术即模仿。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即认识。

”尼采说:“艺术即救赎。

”阿多诺说:“艺术即自由。

”——大师众说纷纭。

艺术的界定问题重重:艺术家的意图造就艺术吗?艺术界的界定造就艺术吗?对艺术品的判断是一种客观评判,还是一种主观喜好?不同人的艺术或审美判断有优劣之分吗?当代艺术还是艺术吗?一般来说,大师们从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回答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第一种途径是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是给艺术下定义的。

哲学家柏拉图,他将艺术定义为“模仿”。

以后的几百年里,人们不断的尝试给艺术下定义,包括反对柏拉图的人,他们都是在分享同一原则。

第二种途径是质疑定义艺术的可能性。

怀疑论者认为,艺术的本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定义。

其中分析哲学的代表魏兹,大陆哲学的代表德里达一致认为,将定义艺术的本质作为哲学的目标,是个严重的错误。

这种怀疑论是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表现。

而试图给艺术下定义,就是本质主义的一种表现。

第三种途径发端于黑格尔的思想。

他认为艺术是对其所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深受这一观点影响哲学家本雅明和戴维斯,不是给艺术下一个单一而抽象的定义,而是专注于艺术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强调社会条件的改变对艺术本质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艺术的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应致力于呈现其所描述的自然世界。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些绘画流派摒弃绘画应准确反映客观世界这一原则,将模仿理论抛在脑后。

此时,我想到的凡高和蒙克等后印象画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表达画家的痛楚。

当代艺术名词解释

当代艺术名词解释

当代艺术名词解释当代艺术是指自20世纪末至今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艺术多样且开放,包括不同的传统和非传统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数码艺术等。

本文将对几个关键的当代艺术名词进行解释和辨析。

一、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一种以特定环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在展览空间中安装或组合不同的艺术元素来传达意义。

这些元素可以是物体、声音、灯光、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介。

装置艺术追求观念和形式的统一,常常通过艺术家对环境的重新定义和呈现,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一种注重艺术家的身体行动和互动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身体、言语、情感等进行表达和创作,强调艺术行为本身的过程和体验。

行为艺术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强调对社会、政治、身体和性别等议题的反思和探索。

三、影像艺术影像艺术是指通过影像媒介来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电影、录像、数码影像等多种形式,通过图像的运用和艺术家的观点来创作独特的视觉艺术作品。

影像艺术常常通过对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探索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存在状态。

四、数码艺术数码艺术是一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来实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效果。

数码艺术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互动性,常常融合了不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呈现出新颖、多样的创作方式。

总结: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多元、开放的艺术形式,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界限和规范。

它通过表达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关切和思考,呈现出复杂和多层次的艺术语境。

通过对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和数码艺术等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体会到它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我国当代艺术——人本性与社会性的博弈

我国当代艺术——人本性与社会性的博弈

被毕 加索称为 “O世纪最伟大的 画家 ”的巴尔蒂斯 在他 止。在新 中国成立后 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 2 为 1 9 年在北京举办 的 ” 5 9 巴尔蒂斯画展 所写 的 巴尔蒂斯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性 。 当艺术开始成为话 北京书 中 这样描述当代绘画 “ 我不得不创造 出一种可 以传 语 宣 传 的 工 具 . 的社 会 性 就会 转 变 为对 公众 的灌 输 性 教育 , 它 这 递事物之神并 表现 我所 见到的真实之美的绘画 ;而 时下 画家作 样会 失去与公众的平等对话 ,也就会失去民心。 画. 是要表现他们 的那个 “ 个性 ” 却忘记了共性的重要性 。 确 ” 18 年 .著名公共 艺术 家朱成等人在攀枝花市 的一个广场 2 9 实 ,在我 国 这种 现象更为突出 ,我 国当代艺术家在创作 中很 上所 作的雕塑 朝阳》 受制于 当时人文环境及其他 因素的影响 . 多都沉浸在 自我 的意识 之中无法 自拔 。 几乎没有掺入作者 自身 的思 索.而完全是 当地政府 的决 策 艺
的背 景 下 发展 着 。当代 艺术 . 时 间 上指 的是 今 天 的艺 术 ,在 内 在

个 国家和地 区的艺术 发展 必然与其社会 经济状况相关。西方
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 的艺术。 根据文学上 的工 业 文 明创 造 了现 代 主 义 ,后 工 业 时 代 创 造 了 艺 术 的 后 现 代
展 望世 界 历 史 , 艺术 的发 展 大概 经历 了三 个 时期 。 术 发展 术家所扮演的角色与古代匠人无异…。 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 我
的早期 , 艺术只属于贵族及社会 上层 .为生活奔波劳累的一般 民 国艺术与 国际艺术 的接触面大大加宽 ,国内艺术 家思想 获得 解 众几乎享受不到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因此 艺术家也不被重视 , 放后 .艺术家不顾公众 与社会 的想法 ,而 完全醉心 于个体思 想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也与一般的手工艺劳动者 无异 。 艺术创作只是 的 表 达 与 展 示 。 他们生存的手段 。传统艺术主要服务于宗教皇室 ,如达芬奇 、米 在艺术创 作中 ,个 人化 的感受经过知性的梳理 ,升华为一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师法自然”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师法自然”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师法自然”摘要:古语云:“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自然中实现艺术设计的升华与提升。

我国传统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只有真正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方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设计。

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同样要适应自然发展,使设计符合社会协同性,其是源于现实、源于场地的历史和场地独有的自然面貌,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同时能够提升当代艺术的美学意义,使其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师法自然;当代艺术设计;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引言大自然历经了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

在漫漫长河中,人类只是自然界中非常渺小的生物。

古语云:“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自然中实现艺术设计的升华与提升。

我国传统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只有真正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方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设计与景观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却逐步失去了对于自然美、对于自然界灵性的发现。

人类在不断改变自然的同时,忽视与忘却了自然的发展规律,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

而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并理性接受自然的演变,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同样要适应自然发展,使设计产品符合社会协同性,从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气息以及动植物,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一、设计是对自然的延续与升华我国自古以来就将东方作为整个宇宙的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认为人类是万物之源,而作为万物的主导,要想永生、要想真正长命百岁就必须要做到“天人合一”。

子产说:“天到远,人到迩”。

孟子说:“知其性者则知天”,《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古就将人作为宇宙的中心,认为一切的外延都是由内涵而延伸出去的,天道不需要向外超越,而只要向内深涵。

设计的主体是人,一切都应以人为本,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无疑应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发展,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2024年从“去美学”到“返美学”_本雅明电影理论再审视》范文

《2024年从“去美学”到“返美学”_本雅明电影理论再审视》范文

《从“去美学”到“返美学”_本雅明电影理论再审视》篇一从“去美学”到“返美学”_本雅明电影理论再审视从“去美学”到“返美学”:本雅明电影理论再审视一、引言本雅明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其电影理论特别引人注目。

在其丰富的学术体系中,“去美学”与“返美学”两个概念尤为引人深思。

这两个概念不仅揭示了电影艺术的某种本质,也反映了本雅明对于现代文化与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并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本雅明的电影理论。

二、本雅明的“去美学”观念本雅明的“去美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与反思中。

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审美功能逐渐被其他社会功能所取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

这一现象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沦为了一种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

在本雅明看来,这就是“去美学”的体现。

三、本雅明的“返美学”观念与“去美学”相对,本雅明的“返美学”观念则是对艺术独立性和审美价值的重新肯定。

他强调,尽管现代社会对艺术的定义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但艺术的审美价值仍然是其核心。

他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艺术的审美属性,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种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艺术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也是对艺术本质的一种回归。

四、从“去美学”到“返美学”的转变本雅明的电影理论中,“去美学”与“返美学”的转变,体现了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概念转换,而是对艺术本质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这种转变揭示了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本雅明对于艺术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坚定信仰。

五、再审视本雅明的电影理论通过对本雅明电影理论的再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他的“去美学”与“返美学”观念,不仅揭示了现代艺术的困境和挑战,也提出了对艺术未来的期望和思考。

他的理论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摒弃不良风气回归艺术本体

摒弃不良风气回归艺术本体
能生产出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力作 思考艺术从哪里来? 这关乎艺术的源头。 艺术不是无本
令人忧心的不 良风气 。如, 大量作品一味追求大场面、 大舞 美、 大制作, 形式大于内容; 有的作品打着创新的旗号任意掇 取, 搞成了“ 四不像” : 有的作品故意制造不实噱头夸大宣传: 有的作品只为评奖。 迎合评委口味. 评奖之后任其“ 刀枪入
们仍需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只有如此, 我 们才能不急于求名求利, 真正致力于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
生活。 为人民创作 , 为人民生产, 满足人民群众 E t 益高涨的精
神需求
的反感和排斥。
力。艺术家只有不断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才能保 持旺盛的艺术原创力, 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
需求的新变化.创作出经得住时间和观众检验的思想性 、 艺
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
思考艺术到哪里去? 这关乎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艺术有
艺术要发展. 艺术要繁荣, 艺术要真正为广大人民所喜 爱. 艺术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基石, 就需要我们 在重视艺术发展的同时. 摒弃艺术生产中的不良风气 , 重新
活力。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陷于僵化模仿, 又要避免置传 统于不顾的所谓“ 创新” 。 只有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那么如何回归艺术本体?立足的角度不同, 答案也有多 种。仅从艺术生产者角度谈, 造成当下不良风气盛行的主要 原因有基本功不扎实 、 原创力不足、 急于求名求利、 评价体系 混乱等 . 而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对艺术为了谁、 艺术是什么、 艺 术从哪里来、 艺术往哪里去等艺术本体问题的把握上出现了 混乱。因此 , 摒弃不良风气, 回归艺术本体, 需要广大艺术生 产者在关乎艺术本体的问题上廓清认识。

现代艺术设计中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

现代艺术设计中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

和经 济有机 统 一的创 造 性 活动 。它作为 一 门新 兴 的科 学 , 人类 社会 进入 现代 化 时代 的标 志。在 当今 国际社会 激 烈 竞争 中 , 是 产 品的 竞争 力取 决 于其 设 计是 否具 有 高度 的科 学性 、 艺术性 和 经济效 益 。经 济、 用、 实 美观是 艺术设 计 的基 本原 则 。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i I 1 " a 0f S hoU d F UZ E Uca 3 ns te t1 I t1 01 tU Vo . No. 1 5. 2
到 传 统 的 产 品 造 型 、 装 设 计 、 潢 、 境 艺 术 设 计 以 及 互 联 提 高 的 缓 慢 过 渡 。 相 对 丰 富 的 商 品 世 界 里 。 费 者 对 产 品 的 包 装 环 在 消 网 时 代 的 计 算 机 美 术 设 计 , 乎 触 及 到 现 代 生 活 领 域 的 一 切 特 性 更 加 重 视 而 具 有 选 择 的 自 由 。 入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界 范 几 进 世
方面 。
围 内 的 科 学 技 术 水 准 和 企 业 素 质 的 共 同 提 高 。 商 品 生 产 的 使
信 息 时 代 数 字 化 的 生 存 方 式 使 人 类 进 入 一 个 前 所 未 有 的 “ ” “ ” 相 上 下 。 众 消 费 要 求 的 角 度 由 满 足 物 质 消 费 质 与 量 不 大 生 存 状 态 , 术 的 迅 猛 发 展 让 人 有 种 失 控 的 感 觉 , 此 人 们 更 转 向 精 神 依 赖 。 化 成 为 生 产 与 消 费 的 重 要 契 合 点 之 一 , 品 技 因 文 商

论当代艺术的危机及其本性回归

论当代艺术的危机及其本性回归

性的物和具有 人性 的人 的聚集 与关 系网络 。现代世界用技术 克服了时空遥远 问题 ,使人与人 、人与世界之间的
关系 ,建立在技术之上并 为技术所 支配 ,技术使本来人 、物 、世界天生的亲近关 系横插上 了一道桥梁 ,于是孤
独 与寂寞 ,甚至冷漠便因此而生。这种新 的关 系便导致 了当代生活本性关系缺失的危机 ,同样地这种危机 已波 及 到艺术领域 。其具体表现为 ,当代艺术 在反 映这个危机 四伏 的世界时 , 自身也面临着虚无主义 、技术主义和
其次 ,物的本性 发生了改变 。任何物作为存在物都有 自身的本性 ,即物性 。当物 以自身物性 确立存在时 , 它不需要基础 ,也没有 目的,就是 自在 自足的 自己。但现代 世界的物却成 为可被加工 、改造 、消费 、抛弃 的了。 “ 资源的浪费不是在生 产过程 中 ,而是在消费生 活中发生 的,大量生产 的工厂所以竞相拼命生 产 ,正是由于在消
享乐主义 的危机 。
2 当代 艺 术 的 危 机
在这样一个 没有本 性关 系的世界里 , 人就没有 了实际安身立命的地方 ,无家可归就成 为了当代人类的宿命。
那 么当代艺术本身存在于这样一个没有本性 的生活世界里 , 将会 以什 么样 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 我们 的时
个时代是一个较之 以前无 比进步的时代 ,同时它也是几次工业革命的产 物 ,它 的典型特征集 中的表现在全球化
进程 的加深 、信息化通讯 的普及和科技 的空前发达 。其 中最根本的是现代科技 的高度发达 。可 以肯定的说 ,现 代科技几乎无所不能 ,它能推动企业生产出前所未有 的无 限种类和质量极高的物质产 品 ,而且从根本上改变 了
论 当代艺术的危机及其本性 回归

我们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我们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我们如何理解“当代艺术”2019-10-20当代艺术在时间上似乎泛指“今天的艺术”,但在内涵上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的艺术。

概念是虚⽆的,也是永远填不满的⿊洞,所以搞清楚“当代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并不⼗分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词汇所代表的艺术实践⾥⾯,包含着⼀种推动⼈类⾃⾝进步,推进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念;⼀种永不停⽌探索的创造精神,⼀种摆脱⽣存实⽤主义的⽣活态度。

艺术就是使⼈成为完整的⼈!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印象,更是使每个⼈通过思考得出⾃⼰的观念。

只有当我们在观看时充满了怀疑和提问的冲动时,我们才会回想到⾃我本⾝,回忆到⾃⾝的经验,回复到⾃⼰与⽣俱来的创造本性当中。

观者在⾯对当代艺术作品时所展开的思考,所提出的疑问,都只能从⾃我的回想、回忆、回复,以及再创造中找到结果。

也正是在这⼀系列的理性反思的进程中,我们的⽣命得到了完善。

艺术就是⼈的⾃由精神的极致发挥!艺术的关键是要触及到灵魂,⽽触动灵魂的艺术不⼀定是美的,但它⼀定是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

它美或不美,都很好!伟⼤的艺术家绝不仅仅是在⽤⾃⼰的画笔满⾜⼤众的视觉贪欲。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不满⾜于现有艺术形式,不妥协于强势意识形态,不被主流价值观念所束缚的精神,是最具有进步意义的!这种精神也正是⼈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化等所有领域能够取得发展的共同根源。

艺术作品⾥透出的永远是超越真实的对于现实的拷问,释放出的永远是对于未来现实的真诚希望,安放的永远是⼈类渴望⾃我的最美的灵魂。

真正好的艺术可以使你被感动、受⿎舞,⼼⽣对⽣命的渴望,也可以使你急切地想要与之较量,⼈的内⼼状态应该在与艺术作品相伴之后获得成长。

尊重艺术,实际上是对⼈之所以为⼈的尊重。

因为这是我们超越⽣存需要的精神追求。

⾯对当代艺术,观众,永远不再是艺术家的追随者,⽽是在与艺术家共同创造。

我们在观看时所得到的感悟结果,正是⼀件当代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最重要的⼀环!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实境是精神超脱本我回归真我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实境是精神超脱本我回归真我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实境是精神超脱本我回归真我十八、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情性:真实的性格与情感。

泠然:清和至妙。

《庄子·逍遥游》中有“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希音:《道德经》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又有“大音希声”。

实境之中既有真实认知的一面,其所对应的是性;又有情感感性的一面,其所对应的是情,性情是道之一体两面,所以实境也是对于两个方面的同时抵达,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实境。

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雨欲来风满楼”,它们既表达出了一种真实的理性认知,又有具体的感性形象,在其背后又隐藏着某种精神和情感,因为这两句诗所表达出的实境合乎于道,所以能够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想象,并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但诗句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未必是先知其妙而后得妙句,如果这样便难免有一种安排和刻意在里面,只有情感和认知自然而然的表达,才能达到不求其妙而妙用无穷的效果。

此即为“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实境所体现出的凭着感悟和直觉达到某种真实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即使是在以推理计算为基础的科学领域,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最初也来自于科学家想象中的和谐美感,而和谐与美是道的一大特性。

再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分析,同样的一个道理可能既合乎哲学又合乎科学,还合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但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却并没有形式逻辑的道路相通,此时想象力的发挥、灵感的闪现和类比性的启发便成了人们取得认识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即为“遇之自天”。

艺术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感和享受,其根本原因也是如此,道本身是和谐的,精神则是由道产生的,所以当精神感悟到了道的时候就是精神超脱本我的束缚而于迷途中找寻到了真我,回归了本性,所以会自然生出一种“泠然”喜悦之情。

实境中有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收敛的,是对于委曲细腻情感的一种抽象,从而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更为广阔和更高层面的情感,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又化育万物无有止息,所以天地无情而有情,至情似无情,无所不言又似无言,这就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人的一般本性”的回归——读川剧《变脸》

“人的一般本性”的回归——读川剧《变脸》

“人的一般本性”的回归——读川剧《变脸》
欧阳仁信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人的一般本性”的回归——读川剧《变脸》●欧阳仁信去年冬天,四川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魏明伦文集》(A卷),戏文部分收录了3个剧本:《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而使作者“连中三元”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均未选入。

无独...
【总页数】2页(P5-6)
【作者】欧阳仁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7
【相关文献】
1.法律上的“生态人”:生态危机时代人的本性诠释与回归--读吴贤静博士新作《“生态人”:环境法上的人之形象》 [J], 杨治坤
2.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对回归人类自然本性的呼唤 [J], 周金萍
3.人生的悲歌人性的赞歌——川剧现代戏《变脸》赏析 [J], 江正楚
4.人的愁苦与人的灵贵——观省川剧院演出《变脸》 [J], 全京
5.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性悲歌——评川剧《变脸》 [J], 黄光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的歧途。
但真正的游戏者既没有一个特定的目的,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手段。因为他们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无所谓开端、结局,成功和失败。正如生活的目的最终只是如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游戏对游戏者的惟一要求就
是:去游戏!这种游戏者的游戏活动从来就是不孤独的,游戏活动使每个有差异的游戏个体在一定的游戏规则
境呢?这就必须靠艺术和人的相互游戏来解决了,艺术只有给人指引一条道路,让人通过艺术的游戏进入生活
世界的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中去,成为游戏的人,也就是审美的人。
在这里艺术是游戏活动隐蔽的游戏主体,人是游戏的参与者,艺术游戏把人吸纳于游戏自身,让人在游戏
活动的规则之内自由的去游戏;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人创造游戏、制定或修改游戏规则时,人又以游戏主
体的戏成瘾,使人在游戏
中陶醉,流连忘返。
但流连于游戏中的游戏者却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自由的真正的游戏态度,还有一种是所谓的
游戏人生的态度。游戏人生的人总是设定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猎物作为目标,但不管是占有还是失落,猎物
之中形成“对话”关系,并共同游戏,在对话与共同游戏中使每个游戏者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代艺术只有在
这样的游戏中才能回复其本性,同时在这样的共同游戏中“人才能成为审美的人,而生活世界才能成为审美的世
作为特定目标总是暂时的,游戏人生的人总是旋转于一个又一个目标之间。但是他们没有觉悟到,游戏活动的
最大目的就在于游戏者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他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个人的存在,游戏者自己的生活就是游戏本身,
他超出了任何一个具体的目的和目标。游戏人生者追逐不断更迭的目标让他们遗忘了他们自身的生活本身,使
他们变得无根无据,随波逐流。持这种态度的人因为不可能领悟艺术的大道,看不到艺术自身的存在而走向艺
3 当代艺术的本性回归
“艺术的本性是技能、欲望和大道的游戏”。[5]但当代艺术却是虚无主义的、技术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虚无
主义是大道的缺席(或迷失),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化,享乐主义只是欲望的过度化,因此,当代艺术实际上
不再是技、欲、道的游戏,而是这种艺术本性的缺失(或变性)。
那么,当代艺术如何才能回归到艺术自身的技艺、欲望和智慧游戏的本性呢?怎样才能克服艺术自身的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