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 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 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 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 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 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 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 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 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 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 1.中成药治疗:2010 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1/ 3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 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5 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伴腹胀,便秘,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1.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D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D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22)一、临床资料中风又名卒中。
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
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22年1月一202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
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
占28.6%。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
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 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2、西医定义: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隙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肋,,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客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睡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3、诊断要点:(1)神昏初起即可见。
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思路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以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三、急性期西医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治疗。
四、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
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4、针刺疗法:脑梗死急性期中脏腑患者选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中经络患者按诊疗规范辩证施针(灸)5、按摩推拿:辩证施针6、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外敷、沐足、药熨、灌肠。
五、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治疗(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20g,菊花15g,夏枯草15g,天麻1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栀子10g,黄芩12g,珍珠母30g,牛膝12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梗死诊疗方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梳理参考体例单位及项目名称病名编写说明:病名确定要使用内涵、外延明确的疾病名称,并加以说明。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编写说明:基于本病种临床实际梳理中医治疗方法。
可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分阶段(分期)进行整理,每个阶段(分期)的治疗措施可包括应急措施、内治、外治、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等。
治疗措施按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分清主次进行排列,同时明确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对疗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要将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编写说明:(一)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水平进行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或无办法解决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难点的中医应对措施前瞻性分析。
针对上述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本病种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应急措施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完整版)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
(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
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占位性(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压迫等)以及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即无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病,如未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卒中]和慢性脑血管病(如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等)。
(2)卒中:为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的突发局限性或弥散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部疾病的总称,24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体征及新的脑梗死病灶),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
根据病理分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后者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
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性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24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的突发、短暂(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多见)的脑、脊髓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无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
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亚型,病理生理过程与缺血性卒中相似,治疗上也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TIA是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应按照缺血性卒中处理,是基层医生需要掌握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
2分类:缺血性卒中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但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和实用的分类方法为病因学分类,即缺血性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及国内学者根据TOAST分型改良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病因分型。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江油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度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3)一、病名 (3)二、诊断 (3)三、中医治疗 (4)(一)辨证施治 (4)(二)特色疗法 (4)四、疗效评估及评价: (9)五、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9)(一)难点分析: (9)(二)应对措施: ..................................................................................... (10)中风病(脑梗死)一、病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玉竹、麦冬、女贞子、白芍、之母),每次6g,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神经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定义】中医定义:本病多属“中风”范畴,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西医定义: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血栓栓塞性脑梗死。
前者简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阻塞,引起急性的局灶性脑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体征。
后者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言。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病名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助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分期(参照1986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中医鉴别诊断: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脑梗死(cerebra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治疗。
三、治疗思路(一)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1、脑梗死超早期无溶栓治疗指征者、急性期的腔隙性梗死。
2、恢复期、后遗症期无手术和血管成形术指征者。
(二)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分水岭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OCSP分型属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手术指征者。
(三)治疗目标改善全身状况,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存质量。
四、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一)脑梗死急性期的概念指脑梗死发病2~4周内。
(二)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治疗原则超早期、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助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
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
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
4、针刺疗法:脑梗死急性期选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急性期后可采用辨证施针(灸)。
5、按摩推拿:辨证施法。
6、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外敷、沐足、药熨、灌肠。
具体方案如下:1、辩证治疗(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中风1号(钩藤20克,菊花15克,夏枯草l0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生龙牡各30克,栀子l0克,黄芩12克,珍珠母30克,牛膝12克,赤芍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40~60mL或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我科运用“中风1号”治疗急性脑梗死60余例,临床研究表明,总有效率90.0%,表明“中风1号”对急性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清窍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加快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蹇不语或不语等证候的恢复。
②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目腻,脉滑。
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中风2号(法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胆星6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瓜蒌皮12克,鸡血藤30克,竹黄12克,大黄6克),每日l剂,水煎服。
针剂:川芎嗪注射液0.26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本证患者多因平素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痰,痰瘀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络,“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阻脑脉或痰随气逆,扰乱清窍,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⑧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先治以通腑化痰:生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瓜蒌30克,丹参20克,枳实10克,大便通泻后,改清化痰热活血通络,中风3号(全瓜蒌20克,胆星6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鸡血藤30克,1^黄12克,大黄6克,枳实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人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陆:由于中风病来势迅猛,病势暴急,具有血瘀脑络,升降逆乱,同时,中风急性期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内容物积留过久,肠源性内毒素进步加剧了脑血液循环障碍。
所以中风病急性期腑气不通具有普遍性。
而通下法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毒物,降低颅内压及高血压,减轻脑水肿。
因此,对中风急性期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早期适当运用通腑法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④气虚血瘀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中风4号(黄芪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归尾10克,地龙10克,水蛭6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3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川芎嗪注射液0.2G或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根据中医气血辨证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行迟滞不畅则成瘀血。
气虚血瘀是摘梗死的常见证候。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风4号”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作用,对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等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加快上述证候的恢复。
⑤阴虚风动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象: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熄风通络。
方药:中风5号(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丹皮12克,丹参15克,白芍20克,女贞子15克,钩藤20克,桑寄生3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GSSOO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中脏腑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清窍证:主症:神识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面红,口干便秘。
舌、脉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神。
方药:中风6号(羚羊角3克,钩藤20克,生石决30克,黄芩12克,白芍20克,栀子10克,竹黄12克,牛膝12克,丹皮12克,大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40~60mL或醒脑静治射液20Ⅲ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本证多见于急性大面积脑梗塞。
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证候突出。
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中风6号”潜阳熄风以制痉急,豁痰开窍以醒神,清热通腑以泻实,活血化瘀以通络,具有较好的疗效。
②痰湿蒙塞心神证: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中风7号(法夏10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胆星10克,菖蒲10克,郁金12克,茯苓20克,运志10克,竹茹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川芎嗪注射液0.2G加入5%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痰热内闭心窍证:主症:神昏,昏愦,半身不遂。
兼症: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
舌、脉象: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中风8号(羚羊角3克,黄芩12克,珍珠粉3克,钩藤20克,法夏12克,竹黄12克,石菖蒲10克,丹参30克,生石决30克,丹皮10克,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远志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用法同前。
④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主症: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
兼症:手厥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
舌、脉象:舌淡,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中风9号(人参20克、制附子15克、山萸肉l0克、五味子10克),煎汤灌服或鼻饲,每目l~2次。
2、应急与抢救(1)吸氧:中经络者间歇吸氧,中脏腑者持续吸氧。
(2)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
(3)出现吞咽困难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在48小时后给予鼻饲。
(4)尿潴留或尿失禁时,留置尿管。
(5)出现中脏腑之闭证,证属风火上扰清窍及痰热内闭心窍者,予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20mL加入5%GS250mL~500mL中静脉滴注。
(6)脏腑之闭证,证属痰湿蒙塞心神者,予川芎嗪注射液0.2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
(7)中脏腑之阴脱者,予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Gs20mL 中静脉推注,或予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Gs250mL~500mL静脉滴注。
(8)脏腑之阳脱者,参刚注射液10IIlL加入5%Gs20mL静脉推注,或予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Gs250mL~500mI。
中静脉滴注。
(9)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及癫痫发作时,予相应处理。
(10)出现颅内高压综合征、脑疝前期及脑疝等,当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对严重感染、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行中西结合治疗,予相应中西医抢救措施。
(11)针刺疗法①闭证运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主方1一、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配双侧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眩晕配双侧天柱二、操作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轻插重提为泻法)。
捻转的角度>180。
,频率为转/分。
手法持续操作l~3分钟。
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迸针0.5~1.0寸,行重插轻提之补法,以患者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
副穴: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