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初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新课标初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计划,农村基层就等于明确了组织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标准流程。
就不会出现先射击后画靶子的情况,打到哪儿就算哪儿。
接下来是关于新课标初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新课标初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1一、教学内容:本学期世界历史共分课堂教学共分为八个单元,叙述世界现代晚期的历史,共21课,每课教学1课时。
二、背景分析依据: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面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及班级现状分析方法:初三年级情况是:不好动、不好讲、比较死板。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
今年初三情况是:尾巴大,零分尖子生少且不及格中低分率极低,特别是初三(X)班大批男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毕业考所以今年历史毕业考要成功的重负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全都每一节课都能有一般性成效。
四、实现本学期所作要求及力争达到的总体目标: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解释,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
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书,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深入研究和领会毕业考试中各种的特点,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练习。
如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重在抓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学习较困难者,重点让其掌握考纲所要达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做到毕业考能顺利通过。
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立项名单002
钟琴、朱春莉、王伟杰、王静
“游乐园式"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宁波市第三幼儿园
张萍
蔡建盛、王静君、雷淑雅、刘掌珠
三度推进全景式故事课程的行动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刘光霞
张易、朱晓莉、徐雨燕、方芳
基于之江汇平台的仿真机器人教学的实践研究
镇海区仁爱中学
熊国全
张谊、钟丹、王雪建、王少君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活动化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生自由式“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宁波市惠贞书院初中部
彭士心
许晓晴、俞琼
初中“三大球”在体锻课中的创新实践
宁波市惠贞书院初中部
柯依萍
童晗贤、缪小波、徐青
基于大概念和大数据的小学科学智慧题库创建和应用研究
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
吴小芳
徐晓露、何丽娟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江北区中心小学
李露蓉
叶菲
小学体育常态课中小团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王挺
霍磊、郑柯达、邬建平、周方良
以玩具为载体的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
贺丹丹
於力、忻钟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
江北区怡江小学
郑淋芳
葛剑英、顾凤艳、陈璐璐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实践研究
北仑中学
姜雪燕
张梦华、周澹、陈艳
基于精准教学的区域教育大数据构建与实践
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阮程广
康海东、刘信态、王哲燕、史敏敏
高中地理实践项目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慈溪市浒山中学
蒋笑丹
郑宇醒、胡冬儿、郑济洪、朱幼聪
浅议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甘 肃省 榆 中县 第二 中 学 丁师 范
摘要 :新课 标 的出 台, 给广 大历史 教育 工作 者带 来 了机遇 和 挑战, 当 前的教 学改 革 , 十 分 注重 学生 的主 体意 识 强调 学 生的 主体 地位 ,而现 在的 农 村高 中 ,普 遍存 在着 教师 只注重 教学 任 务的完 成 ,忽视 了教 学方 法 的选择 ,忽 视 了学 生问题 意识 的 培养 课堂 有 效性不 高。
, ,
关键词 :农村 历史 教学 课堂 教学 课程改 革的一个非 常重要 的 目的 ,就是要改 变课程实施 过于 强调 接 受学 习 、死记 硬 背 、机械 训 练 的现状 ,倡 导学 生 主动 参 与 、乐 于探 究 、勤 于动手 ,本质 就是 让学 习方式 由填鸭式 向 自主 式转变 , 让 学 生能 够从被 动的学 习状态 中转 变过来 ,成为整 个学 习过程 的主导者 ,让学 习成为学 生提升 自 我 、发展 自我张扬 个性 和提升 能力 的过程 。城市 的学生 可以通过 网络 、电视 、图书馆等 等很多 途径 来 了解 历史 ,所以在课 堂教学生 一般能够 提 出问题 , 并进行讨论 ,课堂 教学有 效性较 高。但是在农 村 ,由于相对 的落 后 ,这 些条 件往往 是跟不 上的 ,那 么我们 的教 师如何 在正 常的历 史教学 中跳 出教材 刻板 的框框提 高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将教学 效益 发挥到极致 呢 ?本 文结合 自己 的教学实践 的体验谈谈 农村 中学如 何增 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求同行 指点。 研 究新课 标 。准确的制定具体 教学 目标 “ 课 程标 准是 引领 课 程改 革 的航 标 灯 。”新 课 程标 准从 知 识、能 力 、情感态 度价值 观三个 层面 ,分级分 类地界 定 了课 程的 总 目标 、 分类 目 标 、模块 目标 、具体 内容 目 标 ,构建 了历史 课程 的 目标 体系 。教师 应在研 究 、理 解、把握课程 总 目标 的前提 下 , 理解 、把握 好分类 目 标 和模块 目标 ,并能够 正确认识 知识 目标 、 能力 目标和情感态 度价值 观 目标 之间 的关 系。同时 ,需要教 师根 据本地 区的情况 、根据所 面对 的学生情况进 行具体化 、细化 ,使 课堂教 学具 有更强 的针对 性和实 效性 ,彰显 出教师 的个性化 教学 特色 。有效 课 堂教 学 主张 教师树 立教学 目 标 的整体结 构观 念 ,全 面实 现 三维 目标 ,使 教 学 目标价 值 的实 现统 一 于 同一教 学 过程 中,从 而充 分 实现 教学 的基本价 值 ,促进学 生全面 和谐 的发 展 。 既准确 又具 有 独特 性 的教 学 目标 ,是 构建有效 课堂 总的方 向性要
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对策
3 . 农村普通高 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难 以转变
中更多 的是教 材意识 、 教参意识 , 如何应 以及
对 于广 大农 村高中学生来说 , 大多数学生 历史情境 中 ,激活他们 心 中曾涌动 的历史情
思维不活跃 , 动手机会少 , 再加上 节。这里无压制 、 无权威 , 唯有热烈 、 严谨的探 对统一考试等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知识 面狭窄 , 敢思考 , 能思 很 多高中历史教 师认 为 , 教材只是用专题 的 家长对 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念书 , 新 考个好 究 气息 。这 样学生才渴 望思考 , 形式体现原有 的历 史内容罢了 , 教育教学方法 成绩 , 上个好 大学 , 得大多数 学生在 课堂上 考 , 使 而且会 通过各种形 式忘我地表达 自己的思 仍可依 旧。 这种思想认识 导致很 多高中历 史教 不敢 、 不会从 多角度认识 和分析问题 。多数学 想 , 探新求异 , 达成共识 , 获得成 功喜悦 , 强 增 师 的教学方法还停 留在生 硬灌输 、 记硬背 、 生将 “ 听讲” 死 认真 作为对 自己上课的基本要求 , 学 习兴趣 ; 同时也 有助于学生 提高对所学知识
职 教 天 地
1 中历史教师营造探究历史 的氛围 扁 课程改革 的核心环节是课程 实施 , 而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教 学的现状如何呢? 本文主要就 应是师生平等 对话 的过程 , 是师生双方交往共
本地区农村高 中的历史教学进行反思 . 并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同发展 的互动 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 是学 实施 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 。因此 , 历史教师不 习活 动的组织 者 、 引导 者 , 其职 能是指 导学生 仅要传授学科知识 , 为学 生构 建一种开放 还要
溧阳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2、准备实施阶段(2009.2-2009.12):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研究、研究策略和学习的具体方法。
通过第一个探索阶段,我们历史组的成员都注意在平时去网络上和图书馆查找相关的理论与专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加深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积累。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新颖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解放学生的手脑,甚至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能真正地“动”起来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这一个阶段重点探讨和实践的内容。
通过一个学年的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果。很多老师围绕课题主题,积极开展研究课,积极进行理论研究。两个年轻教师上的两节研究课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及时反思和解决上课中遇到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并取得一定的心得和体会。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出版、发表的成果、已产生的实践反映及专家、行政领导的评价等,已发表的论文,请注明发表的时间及刊物)
市级公开研究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08年12月)
葛云青老师:市级公开研究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09年12月)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研究时间的不足。我们历史组的这些老师都是高中一线教师,他们的精力大量投入在教育教学上,可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仓促。
溧阳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中期评估表
课题类别___溧阳市级
学科分类高中历史
课题名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研究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教育教学改革 , 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 最大 限度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历史育人 的功能 。同时这 对我们也是一个挑 战 , 我作为一名 高一 历史 教师对新课改有许 多 的 问题 与 困 惑 。 由于 我 所 在 的 学 校 是 一 所 农 村 普 通 高 中 , 教 学条件 、 教学环境 、 学生基 础 、 教师 素质 等方面都 存在着一些与 当前 课 改 相 冲 突 的 因 素 , 对 新 课 改 下 农 村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中存 现
习 , 后 复 习和 课 上 认 真 做笔 记 的 习 惯 , 本 节 内容 的教 学 重 点 课 对 难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 只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解知识 点 , 却不 知 该 如何 去 理 解 , 运 用 。 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确 的观点给予表扬 , 对错误 的加以引导 , 甚至可以让其他同学 展开讨论 , 来判 断正误 , 这样 利于全班 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长期 坚持 , 学生提 出问题 的积极性不断提 升 , 会激起学生进一步的发 问, 学生不断提 出新颖而又有见地 的问题来 。 使 ( ) 四 运用多媒体技 术 , 营造乐 学氛围。多媒体有着传统教 学所不具有的优点 ,有着鲜艳的色彩 ,优美 的画面与动听的音 乐 , 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 、 可 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 与到课堂 教学 中来 , 于发挥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 , 以将抽象 、 利 可 死板 的历史 知识形 象具体地展现在学 生面前 , 离学 生现实遥 让 远的历史立体 、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 从而营造一种 和谐轻松 愉 悦 的教 学 氛 围 , 利 于 激 起 学 生 参 与课 堂 教 学 的 积极 性 , 更 教学 效果事半 功倍 。同时运用多媒体省去 教学 大量板书的时间 , 易 于突 出教学重点 , 突破教学难点 , 从而增加课 堂教学 密度 , 提高 课堂效率 。 在农 村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 不是一蹴而就的 , 而是 个长期 而又艰 巨的任务。对于新课 改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 有一 个 客 观 而 清 楚 的 认 识 ,抓 住这 一 重 要 的历 史 机遇 ,迎 难 而 上, 认真学 习新课改精 神 , 贯彻新课 改理念 , 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 与手 段 , 在实 践 中不 断 实 践 与 探 索 , 讨 新 对 策 , 究 新方 法 , 探 研 这
浅谈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 。 本人认为要提高课 堂教学 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
个方面去努力 。
一Hale Waihona Puke 、师 生的课前准备
一
是 了解学情 , 紧扣 目标 , 充分备课 。 备课是课堂教
学的第一个环节 , 只有好 的脚本 , 才能有更精 彩的表演 。 教师在备课 的过程 中要 了解学情 特别是农 村高 中的学 生, 他们大 多数来 自农村 , 文化基础较差且 良莠不齐 , 教 师应该 多从学生 的角度 出发去 考虑教材 , 以学 生的眼光 去阅读教材 、 分析教材 、 审视教材 , 使备课符合学生 的身
性, 能否调动学生 学习 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 教学成 功 是 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 对某项事物感兴趣 , 就会 主 动地接 近它 、 思考 它 , 就会 主动地 提 出 自己 的意见和见 解。 因此 , 教师必须采取 多种教学方法 , 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 , 发学生对历史课 的兴趣 , 激 充分调 动学 习主体 的
力。
一
预习指导和布置适 当的预习任 务 , 会促使学 生加深对历 史 教材的理解 , 有助于学生 自学习惯 的养成 和 自学能力
是落实基本 的历史知识 。基本 的历 史知识 , 包括
的提高 , 也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 激发学 习兴趣 与调动学 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效益 , 取决于师生双方 的积极性和 主动
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具有重要影 响的历史人 物 、 历
史事件 和历史 现象 , 以及重要 的历史概念 和历史 发展的
基本线索。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 学无止境。 基本 的历史知 识包括 宏观 的历 史知识 和具体 的历 史知识 两方 面。时 间、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构成历史 的三要素 。 重要的历史 人物分三类 : 第一类指重要 的、 有代表性的人物 , 如达尔
【doc】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新课程研究◆新课标下高巾历史搽究活动设计之罪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曹凯摘要:新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为例,建议尝试把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历史探究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既要重视精选一些史料,同时又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设汁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深入人心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袁世凯,张勋最后到蒋介石等这些政客都粉墨登场,对专制独裁依依不舍?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何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难度,难道说辛亥革命就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深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打扫一空,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思想?女日果说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那么陈独秀还有什么必要去发动一场新文化运动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看似已经深入人心了,不少论着和教材都肯定了这一说法,例如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1996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是(A);(2001年广东河南文综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1O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的重要历史作用在于:A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答案是(A).然而并非铁板一块,对此观点,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表达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苏全有在《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民主观念之所以未能在当时深入人心,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帝制的影响太深了.士绅阶层饱受数千年专制和那些赋予历史实质意义,列举不尽的圣王英雄,帝室功勋,劣主昏君诸般故事的薰陶,所以,其帝制意识并未被新近接触的西方共和模式的知识所取代,只是被压抑下去了.至于一般民众,帝制的声歌,故事根植在他们的文化中,连压仰的情况都不存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皇权心态,辛亥革命并没有革去."';杨鹏程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一文提出这一观点:"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笔者在后面设计的探究活动里还会列举一些学者对此观点不同的看法.别说目前的有些学者,估汁连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都很难认可这种观点,孙中山说: "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文学家鲁讯,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鲁迅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和《药》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我们生动的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的局限性,中国农村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找不到任何民主共和的语言和行动.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能对这些言论或者作品视而不见.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者更应该敏锐和及时地把握史学的研究动态,在教材中吸收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即使对新的研究成果持反对意见,笔者认为还是不应该把有争论的结论大大方方地作为定论出现在教材中(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上的结论就是"圣旨",不容置疑,其实教材上有争论的地方并非只有本文提到的这一问题),从而更能体现编者与时俱进,科学求真的精神.对于这种富于争论性的问题,作为编者何不因势利导,设计成探究性的活动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呢?笔者建议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首先列出一些学者或者名人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精选出一些材料供学生探究,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在理解这句话时,不仅仅要看到牛顿的谦逊之处,而且要看到这是研究者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规律:前人的成果是研究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汲取巨人的智慧,最终超越巨人,否则,社会就会止步不—1厶刖.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呢:既要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同时也要尽量把有关方面研究的成果"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然而不知何故我们平时见到的探究性活动缺乏给学生站立的"肩膀",往往让学生根据几段材料去得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请问能否告诉学生,当前史学界已经对这些材料研究到什么地步了,能否让学生借助别人的成果去探究呢?应该说我们选择的材料都有代表性,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选的材料不典型,出处偏僻,还没有人去研究,甚至很少有人阅读过,那么让一个高中生去探究显然不太合适.其次笔者认为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面之词"的做法,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尤其是针对正反两种观点,应该多提供一些矛盾和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生动的材料去思考,去感悟,去接受或者去质疑这些观点,甚至允许得出新的看法.就目前而言,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多半用"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种理念去挑选符合"答案"的几段材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思考,但到头来还是逃不出课本结论的手掌心(目前新课标下的高中四套教材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结论),创新从何谈起?用一两段孤立的材料企图让学生得出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没有材料无从探究,但是没有充足的材料,同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然试图要查找到所有与探究问题有关的材料也是幻想, 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去搜集去占有材料.材料的选择应灵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和当地实际状况(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灵活处理.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获得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强调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着也可以被筛选拿来使用.¨?对于史学界仍有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开放性的历史探究活动,会不会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呢?笔者认为这是杞人J陇天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得到信息几乎是同步的,并且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比初中阶段明显增强.笔者经常和这群孩子在一起聊天,感觉到这群90后的青少年见多识广,思想敏锐,张扬胆大,他们拥有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同龄人更强的接受能力和更多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同台共舞",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受到历史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1人】在要求:看看我们竟然可以和大教授在一起探讨历史问题,多能干啊!同时为了"挑战"权威,他们一定会绞尽脑汁,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和寻求理论支持,自然而然地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整理,鉴别材料,加上一定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发挥主导作用,为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和凿,开放的氛围.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环上,必须指导到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好学生的"高级助手",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探究历史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性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如何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面临诸多中学历史探究活动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下,'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根据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针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一观12点,笔者设计一道探究题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还是逐渐深入人心抑或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如果你认为所给材料不充足,那么请你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等等方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找到更多的图文材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心走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随时把思考的火花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1人J容不限,字数不限,注意"沦从史出,史沦结合".观点介绍:1.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辛亥革命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2.周恩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3.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从此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后所有复辟帝制的图i某都不能得逞,反动阶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就为日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10月lO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6.朱育和(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晚清以来,袁世凯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崇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截然不同,可以说,袁世凯的胜利是德国派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袁世凯能取代孙中山当上总统以至于后来他又胆敢称帝,都与民初国民对这种德国式治国思想比较同情有关.7.高伟(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确实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但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特别是是否深入了农民之心,却是一个值得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也不可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广大农民之心.8.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注释:(1)《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l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第3版,第62页.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相对应的内容在人教版则表述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上"逐渐"两个字,含义差别很大.不过对此观点,仍有学者提出质疑,如本文提到的朱育和,苏全有等学者.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页.(3)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1997年第2期,第97页.(4)杨鹏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历史教学》2001 年第10期,第54页.(5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中华书局l986年4月第1版,第385页.(6)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第137页.(7)陈志刚:《历史探究教学的特点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第49页.(8)朱汉国等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第4次印刷,第9页.(9)刘玉广汤瑞华:《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第l9页. 主要参考文献:1.高伟:《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月(下).2.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l0期.3.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5年5月第58卷第3期.4.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5.邱捷:《孙中山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8期.6.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4卷第3期.7.王虎:《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辛亥革命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8.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9.杨燕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意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4月号. l0.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第l7卷.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曹凯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13。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2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2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我从下半年开始,我参加了历史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多位专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以下是我对历史课程的体会和感悟:1.树立新观念、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应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自主学习和探索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是改革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
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化要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拓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氛围、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入手。
这些都要靠老师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自由生活。
3.教学上尽量新颖。
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和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情境交融、全方位、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做,让学生感受成功,表达渴望。
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里平等的一员。
大胆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用脑用词的教学方法。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知识建构与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通过半年多紧张的网上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好地推动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提高学生。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教案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教案
本教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了一堂关于高中历史论文写作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历史写作水平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2. 掌握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步骤;
3. 提高历史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2. 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步骤;
3. 历史论文写作的范例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历史或社会相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包括选题、写作结构、文献引用等内容。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历史论文范例,分析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4. 讨论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历史论文写作的关键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历史论文写作作业,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历史论文写作作业的情况;
3. 学业水平提升:学生历史论文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历史写作水平和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完成历史论文写作作业奠定基础。
农村高中卫星远程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附件1:《鸦片战争》三种课型分析——农村高中卫星远程教育终端教学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例分析安仁二中历史学科组执笔:侯芸芳一.背景:2006年5月,安仁二中加盟长郡卫星远程教育集团,成为长郡卫星远程教育合作学校。
2006年10月安仁二中申报《农村高中卫星远程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组批准为子课题。
2006.7——2009.12“主动参与型远程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验和研究在安仁二中开展。
我们先后开展直播课型、录播课型、自主组合多媒体课型等三种课型的教学实验和研究。
二.课型案例以及课型评价1.形成一种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卫星远程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2.掌握了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设计中贯穿三条主线:知识线、学法线、情感线。
3.掌握了课件制作的一些基本原则:1.重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
2.突出科学性的原则3.突出教学的层次性的原则4.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5.突出教师的指导性的原则6.增强交互性的原则7.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原则8.增强形象化的原则。
9.服务于教学的原则10.强调适度性原则四.实验后的体会卫星远程教育是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教学模式,这早有专家论证,在此我不详说。
我只想谈谈我作为终端学校的实验班历史授课教师在这几年的实验和研究中的体会。
我作为长郡远程卫星教育中的终端学校实验班的授课教师在处理远端教学资源和教学网站资源等教与学资源中的几点心得。
1.“得意忘形”。
远端长郡卫星学校给终端的学校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源,如:周月期历史教学计划安排、每天的教学课件草稿,每节直播课堂教学实况录象,有日练周练月考期考试卷等,卫星教育终端授课教师在利用远程长郡直播教学与录播教学资源时,要有一种得意忘形的心境,即重理解远程长郡直播教学和录播教学中的前沿教学理念、教学课件设计原则和设计线索、长郡直播班授课教师在直播录播课堂上进行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方法,轻远程长郡直播课录播课上的教学实况细节。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福州第八中学骆志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高中课改转型期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提供了政策上支撑和实验的平台。
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行动研究,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1.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出发点应该是要遵循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主要区别。
普通高中课程的校本化可以体现为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课程标准的界定是“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特色、软硬件方面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等均可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因素加以考虑。
校本课程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外显形式,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均会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是示范高中还是农村中学均可以根据它的地域特征、地方文化和学校传统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其校本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也只有立足于地域环境、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杰出校友等社会资源,才能建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的最终作用者是学生,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历史视野与促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农村中学历史学科现状堪忧
农村中学历史学科现状堪忧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地位、借鉴功能、德育功能和价值取向示范功能,是人类活动痕迹的记载。
小学、中学、大学在不同层面和深度上研究历史。
历史由于其学科特点的局限又不为人们所重视。
而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更是显得举步维艰,与我们的教育预期相去甚远显得面目全非。
笔者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对贫困地区历史学科的现状深感忧虑。
1.教育要素与目标取向错位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社会大环境,三者缺一不可。
由于对历史学科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照本宣科,将教材读一遍学生再做一点对应的练习就可以了,对老师的要求不高,谁都可以教好。
这是一个对历史学科肤浅而又后患无穷的巨大误解。
非历史专业的人多数对于历史只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再好点就是一个装历史知识的口袋难以科学而系统地把握历史;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显得肤浅而不够科学。
当历史学科差人时随便找个人顶事,至于教学水平、效果就一概不顾了,此种现象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绝非危言耸听。
同时低收入的现状使很多人忙于生计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业务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者就这样被边缘化了,根本无法分享现代化的成果,难以提升教育激情。
教育在过分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功能)。
最近几年人们普遍强调教育媒体,并有试图将其作用无限夸大的趋势,但结果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但教育毕竟是双务的,教师功能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安全的高压线使得教育更是寸步难行。
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和期望,教师要判断学生的是非曲直,被赋予了法官的功能,更有甚者教育被赋予了保姆的角色含义,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家里出了问题找学校。
试问这种现状下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吗?同时学校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违规网吧照开不误,违规商贩照样赚黑心钱,学校的正面教育一出校立马就被抵消了。
【精选】青田县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篇目
8、浅论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山乡校季国芬
1、从三位老师的争论谈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温溪高中王海燕2、设计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阜山中学叶庭鑫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几点尝试青田二中郑素琴4、要课堂生成,也要预设成功仁庄镇中刘陆宏5、加强解题反思,提高思维能力中山中学朱献伟6、给心灵七彩阳光,让创造思维飞翔山口镇中李全碧7、从"全收全改"谈数学教学中的改作章旦中学熊丽8、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探究温溪一中孙琼珩9、创新学习--数学教学的活动源泉华侨中学陈崇毅10、对开放型教学的一些实践和体会青田二中何跃伟1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青田二中徐靓
二等奖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船寮高中赵大珠
2、使用整体法,巧解物理题青田中学熊愿英
3、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的构建船寮高中胡广军
4、物理教学中“情”与“理”的和谐温溪高中梁国英
5、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问题设计青田中学徐孟彪
6、新课程下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青田中学周清华
三等奖
1、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对物理教学的影响青田中学周林军
7、浅谈高三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船寮高中徐贵云
8、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尽快走进新课程船寮高中陈巧燕
9、英语词汇学习的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职业高中陈晓华
10、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职业高中麻慧燕
11、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温溪高中丁飞雪
4、高中政治
一等奖
1、网络游戏成瘾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青田中学章根平
3、新课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田中学邓显伟
4、鲜活的地理课岂能教死中山中学朱永泉
5、案例教学的反思船寮高中李想峰
新时期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二、针对 以上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 . 在这场 改革 中,各 级教育机构 和领导部 门是推动者甚至 是操作 者,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改变。 第 一 ,新 课改 是个 系统 工程 ,是 一架 完整 的机 器 ,它 的高速运 转 离不开每个零 部件 的共 同努力 。在课程 推进过程 中,政府行为和相 关 的配套措施要跟 上 ,管理 者对 课程 的认 识直接影 响着课 程的实施效 果 。政 府、教育主 管部 门、学校 领导首先要 领会课 改精神 ,课程实施 的关键 主要在领导 ,因此 ,局长 和校长培训 是课改 的关键 ,要加大对 农村 中小学各级主 管领导 的培训 力度 ,对那些 培训后工作 作风及思想 观念仍没 有改变 的,以分数为依据 捞取政治 资本的领导要坚 决予 以撤 换。 第二 ,必 须 改变传 统 的对 学校 、教师 的评 价标 准 ,建立 起真 正 以 “ 素质 教育 ”为核心 的评价体系 ,尊重、宽容 、鼓励与支持广 大教 师 的教育创新 ,尊重教师 自我完善 的要 求,形成 宽松 、 民主 的教 育教 学 气氛 ,对其群 体和个人运 用 “ 目标激 励”、 “ 信任 激励 ”、 “ 肯定 激励 ”等手段加 以管理 ,淡 化考试 的选 择和鉴定功 能,不要把分数 作 为竞 争上 岗管理 教师的唯一 手段 。对学 生的评价要关注 学生 的全面 发 展 ,不 仅仅要关注 学生的知 识和 技能的获 得情况 ,更要 关注学生学 习 的过程 、方法 以及 相应 的情 感态 度和 价值 观等 方面 的发展 。只 有 这 样 ,才 能培养 出适合 时代发展 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 、有能力 、有 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 2 . 一 线教师一定 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树立正确 的课 程观 、教 学观,加快教学方式的转变 。 课程 改革 的关键是 教学改革 ,作为具体教 学的实施者 ,此 刻站在 改革的浪尖上 的教师 ,要迅速转变观 念 ,调整方 法, 以积极 的心态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及实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及实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1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如何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成为每一历史教师的第一要务。
目前,反观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极不乐观。
尤其是县域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历史基础薄弱,没有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主动性不强,再加之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而忽视了大观念引领的单元教学法的重要性,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健康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准绳,开拓历史教学的新途径以浙江、上海、福建等新高考改革先进省会学校历史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样板,以我县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依托,全方位多渠道的地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学习文化。
二、借好课改“东风”,紧跟新高考综合改革步伐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改革,努力提升历史课堂效益,构建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开展多彩的历史文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为学生的高考铺路, 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制定详实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措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把新高考下县域普通高中提升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对策研究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且把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健康发展。
第二,从县域普通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现状与课堂实际入手,调研分析制约历史课堂效率的因素,充分发挥教育发展共同体学校作用,开展高质量连片教研活动,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打造新高考育人目标下的有效课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地域特征?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2.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3.教师引导: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认识。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3.教师总结:强调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针对学生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3.强化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缺乏实证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4.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融合教学设计——以“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为例
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使用以来,单节课程内容多、容量大、概括性强及历史课时相对有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难题。
基于以上问题,开展高中历史必修与选必修教材融合教学可视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在了解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理顺教材知识的前后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对核心问题、关键内容的探究,实现必修与选必修教材的融合教学,以期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效果。
本文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进行选必修融合教学探讨,试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尝试。
1 融合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这一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教科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主要在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难点主要在辽宋夏金元社会新变化。
经济方面则包括商业贸易的发达、货币的流通、城市的繁荣及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变化主要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而选必修教材关于以上内容的涉及则分散在选必1和选必2各单元各课题中,如选必1中就提到了宋元户籍的知识和货币的变化,选必2也介绍了宋元货币、信贷及商业契约的内容和城市的形成。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对选必知识有所讲解,则学生在学习重难点时就无法准课程导入:教师呈现《夫妻对坐宴饮图》的画面及重点部分的特写,并与学生一起解读欣赏。
《夫妻对坐宴饮图》是出土于宋代墓葬中的一幅壁画,表现的是墓主夫妻生前家居饮宴的生活场景。
画中上方饰以精美砖雕,卷帘幔帐点缀,下方雕饰桌案上置以注壶和茶盏,夫妻二人对坐,观看乐舞表演,男女侍者手捧唾壶和果盘侍立两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壁画内容及介绍,并结合本课引言北宋学者沈括叙述唐朝人的富贵生活乃是“贫眼所惊耳……‘不曾近富儿家’”,分析得出宋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消费水准、物质条件明显超过前代发展水平。
设计意图:以教材所给图片作为课堂导入,并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探究性摘要:课程改革在农村永远滞后与城市,如何在农村成功实施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尤其在新课标即将实施的农村更显得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作了一些实践与探讨。
关键字:历史教学主体探究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处于“副科”地位的高中历史学科,更是弱势,学生总是反映难记,枯燥。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参与发挥其主体探究性,有关教育理论表明,教师的作用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地主体化为学生的意识的,教育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移植到学生身上,它必须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
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对外部世界有目的的改造过程。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而前者要以后者为中介环节。
教师的活动一定要与学生的主动活动联系,教师的活动目的一定要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教师所施加的影响要构成学生活动的手段与对象,教育才能产生它的影响,教育客体(学生)的变化虽是在教师的干预下引起的,但归根到底,要通过教育客体(学生)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实现,要为这种活动的因有规律所决定,教师无法超越脱离学生的自身活动而为所欲为。
目前的农村高中历史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在高考指挥棒仍然起主导作用下,以高考为方向的应试教育一直唱主角,历史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史实与史论的记忆。
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要的昏昏沉沉,要么机械记笔记,永远缺乏主动参与,缺乏对历史的探究学习。
这样学生没有兴趣就无法学好历史,使得历史学科的地位日益下降,更不用说发挥历史学科的各种功能。
那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呢?笔者在教学探索中得出以下一些看法:一、在备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办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的理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选择与探索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探究性的教学方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地位。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如相对活泼生动的内容就直接将历史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接触历史。
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时,将两党的合作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爱情婚姻故事,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让学生从爱情婚姻的角度(将国共两党看成是婚姻的“男”“女”双方,孙中山是“男方”的家长,共产国际是“媒人”,黄埔军校是“爱情结晶”他们的“爱情”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去探讨这次合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他们将以较高的热情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一坐相对理论化的内容。
则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如呈现给学生一些相关动感性材料(比如表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分析出一些理性理论。
在一些章节中往往有一些相关知识点(事件或人物)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
那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切入展开这些章节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兴奋往往持续较高,教学效果也更好。
同时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备课中努力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
二、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课堂的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包括众多方面,包括课堂中师生所占时间的比例分配,学生的独立参与程度等等。
笔者就如何实施学生主体探究性做了以下探讨:(一)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动脑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究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比如在高三历史清军入关前后有关政权建设的过程,高一历史上册袁世凯称帝的过程等,直接交由学生自己整理其过程,学生往往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并且能较清晰地展现其过程。
这样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记忆深刻,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性。
(二)通过讨论交流体现学生主体探究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课堂组织正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论。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节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对战争史的兴趣,发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辅助材料(如当时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力量对比的材料,华北华东人民对战争的支援材料等),让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自立学习,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将交由其他学生帮助讨论解决。
老师再由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到黑板上由学生讨论。
这样,学生通过激烈发言,深入思考探讨。
彼此交流合作,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了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发挥了学生主评探究性作用。
(三)通过分组讨论彼此合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合作是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拥有语言实践与自我表现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让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可以扭转当代独生子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
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以解决信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发挥出来以后,分组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的互动,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些探究性开放性问题为中心,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任务明确。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通报给全班同学。
因每个人会有各自的体会,这许多的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会给每个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时让学生先明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在将学生以这次科技革命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为五小组,将他们所知道的所碰见的给列出来,从中说明科技对生活结构变化的影响;再让他们讨论现在社会上从事的行业与父辈从事的行业进行比较说明对生产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这样学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见闻就有不同的见解,将他们的例子与结论总是说明科技的巨大作用。
从而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研究性。
(四)通过问难竞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竞争问难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种方式较为费时,一般在上课之前几天布置下去,以某一小组为被问难对象,让这小组的成员在那段时间里查找相关的资料,作好一切准备以接受全班其他同学的提问。
而其他同学也为了能够提出有质量而又有难度的问题也将深入探究教材、查找相关资料。
或者采用将某一节内容分成若干板块,分别由若干小组负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有时采用较多的是将整节内容而不是分成板块,直接交由学生相互问难,提问时可以指定某一小组回答。
老师在课前发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就可以采用这种上课方式。
这样的课堂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老师仅仅是作为课堂的维持者或者是作为小小的一分子参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相互之间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更多的是给予方法上的提示。
(五)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能读懂的老师就不用加以解释,交由学生自己去想一些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在学生之间推广,。
学生能发现的老师不要点明,最多只能旁敲侧击的引导,更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信任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
这样的方式适用于一些抽象内容的章节与一些阅读课。
抽象的章节则更注重老师的引导,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在课题中尽量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可以用一些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找例子理解,老师加以辨别。
课本中的阅读课内容往往就比较简单,比如一些生活方面的内容。
这些则完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尽量不要讲的过多。
三、学生学习评价中体现学生主体探究性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学习评价体系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旺盛的学习激情。
中学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采用综合立体评价体系,以激励为主。
根据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课堂教学中与课堂教学后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具有及时性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往往比课堂教学后评价更具有意义。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具有人本气息。
这类评价往往以激励为主,如在课堂引进竞争机制时给予获胜者以适当的奖励。
这种方式需要老师的适当操作,如在上课之前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本身解决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并让学生推举进行奖励。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肯定,也让学生明白奖品或礼物的获得来之不易,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精神上的鼓励,有时对于学生在精神上的鼓励比任何物质奖励更重要,尤其是不肯发言的或者是“后进生”,这类评价总是体现或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后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延长性评价,或者是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与课外学习的评价。
这时采用成长记录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