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3)doc初中语文 (1)学习目标: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比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在科学进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1. 能读准字音2.朗读熟练3.停顿自然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课后学习:a) 能正确讲明文中重要的字词。
b) 熟练背诵全文。
c) 积存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预备课上交流。
«梦溪笔谈»二那么〔二〕学习目标: 1.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一.检查上堂课学习成效。
二.«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确实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三.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咨询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四.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杰出,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荣。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
〔能够不拘形式〕九、课后学习:整理交流的资料。
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黑板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 二则》教案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6.小结课文三、布置作业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2.朗读课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五、理解探究1.讨论探究、练习二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1.患其塔动2.故如此3.贻以金钗4.但逐层布板讫5.匠师如其言6.盖钉板上下弥束7.人履其板8.人皆伏其精练七、小结课文八、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进展的爱好。
了解周围的科技进展情形,关怀科学技术的进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预备:课本、教学案等教学类型: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请学生展现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预备材料,看谁预备得最详细。
二、相关链接简介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三、复习«以虫治虫»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庆州界〔地域,范畴〕生子方虫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之害以〔用〕钳搏之悉〔全部〕为两段岁以〔因为〕大穰〔丰收〕土人〔本地人〕谓之2、指名翻译全文,突出重点语句〔1〕方为秋田之害:译:刚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2〕那么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生活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3、内容简要分析〔1〕简述文章要紧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2〕用自己的话讲讲〝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答: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方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3〕岁以大穰的缘故是什么?答案:害虫天敌的显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爱护了生态环境。
〔4〕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竞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5〕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_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_苏
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摘要:.了古代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情感,以梦溪沈括《梦溪笔谈》话题导入,.分类积累言词汇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了古代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情感
.掌握常见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掌握常见言词汇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写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
.学生预习()简介作者作品()借助工具疑难词试着翻译全
(3)朗课清句
教学数课课教学程、导入新课以梦溪沈括《梦溪笔谈》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熟课停顿和重音
.组合作疏通记下疑难词句
3.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拨
.理、探究()用己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形状和消灭子方虫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其他例子吗?(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词句释
()方秋田害
()其喙有钳
(3)如途狗蝎
()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穰
(6)土人谓傍不肯
(7)则以钳搏
(8)悉两段 6.结课三、布置作业.分类积累言词汇
.预习《梵天寺木塔》
二课教学程、导入课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预习.听写词(包括则).朗课三、组合作疏通记下疑难词句
四、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问题可有教师进行拨
五、理探究.讨论探究、练习二.用己话说说喻皓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 3.结合课谈谈两课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什么这样安排详略?六、出示幻灯片检重词释.患其塔动.故如 3.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8.人皆伏其精练七、结课八、布置作业.积累言词汇(尤其多义词及语境义使用).借助工具课外《喻皓〈木〉》。
部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 梵天寺木塔》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梵天寺木塔》沈括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匠师和喻皓的人物形象。
3、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1、分析匠师和喻皓的人物形象。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导入,大家知道哪些我国的科学技术?如:指南针(司南)、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等。
可见我国古代的科技之发达。
与此同时,中国古人也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某某,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
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
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
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预习检查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梦溪笔谈》: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
喻皓:北宋初建筑家。
浙东人,曾任某某都料匠。
擅长营造,尤善建塔。
所著《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散失。
梵天寺( fàn )贻以金钗( yí)胠箧(qū qiè)喻皓( hào )但逐层布板讫( qì)人履其板( lǚ)实钉之则不动矣( dìng )钉板上下弥束( dìng )读一读通过朗读、诵读,明句读,正字音。
读出文章中不同人的语气。
疏通文意由于学生基础薄弱,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
一词多义。
方:方出神(正)方两三级(才)如:匠师如其言(遵照)而动之如初(像)遂:塔遂定(于是,就)遂不得履(终于)履:遂不得履(鞋)人履其板(踩踏)通假字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词类活用便实钉之实:使……坚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钉:用钉子钉,名词用作动词人履其板履:走,踩踏,名词用作动词4、特殊句式(1)贻以金钗以金钗贻(之)倒装句(2)无可奈何(匠师)无可奈何省略句五、根据文意,用现代汉语回答下列问题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明确:建塔过程中“塔动”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3.学习两则短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文明的古中国,在那里有“千古不灭的科学巨星”沈括正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标志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无数的珍宝,光彩夺目,璀璨辉煌,这其中有两颗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首先检查预习情况。
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
①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
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
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
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
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
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②《梦溪笔谈》,共30卷。
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药议等十七目,凡609条。
(七年级语文教案)21、《梦溪笔谈》二则
21、《梦溪笔谈》二则七年级语文教案——以虫治虫●一、对本课教学的认识:《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二十一课。
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这篇文言文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动,关注科学,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抓住灵感的闪光。
这样的科学精神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注意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不能丢,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仍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体现了简洁、平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梦溪笔谈》二则,我设计了两课时,一课时解决一个文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虫治虫”。
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并由此引出学生对《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的兴趣,简介作家、作品,营造科技氛围。
2.梳理文意。
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间的提问,掌握实词词义、虚词不同用法,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虚词。
3.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的要素:虫害发生的时间:虫害发生的季节:虫害发生的范围:解决虫害的经过: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时包涵着四个要素。
教师给出大量运用想象的文段,请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明确介绍科技发现的小文章应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
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进行写作训练。
利用投影展示关于“以虫治虫”的图片,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进行描述。
个人写完后小组交流,每小组推举出最好的一个进行班级交流。
这样学生在获得初步感受的同时,落实到了写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4.拓展思路。
教师利用“以虫治虫”的图片和生活中利用生物技术的例子,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本身联系学习过的科学知识,体会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古代科学成就。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我们叫了“三声夸克”,挥一挥手,离开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回到了文明古国——中国。
我们看到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板书课题)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提前要求携带《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或学习参考资料,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学习小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准备一则(各小组特别注意整理组员不懂的字词或内容,并将不懂的字词或内容设计成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1、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先向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质疑问难(可以问某一小组,也可以问某一位同学),后者解疑释惑(如有的问题不能解答,可以向准备同一则的其他小组或个人请求帮助;解答不准确时,由老师纠正)。
2、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与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换位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处理方式同上)。
3、学习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结束后,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以虫治虫》:方为求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四)学习小组自由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并给予指导)。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按家长要求诵读课文(或一则,或两则),抄写“二(三)3”中提到的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在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教案
《梦溪笔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词意和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学习详略得当、简洁生动的写法。
2.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梦溪笔谈》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体会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借助“对联谜语”进行导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副对联,看看谁能最先猜出这副对联是赞美的哪一位中国古代名人和他的什么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制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
二、朗读课文,读懂故事: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注意个别句中的停顿。
狗蝎(xie) 喙(hui) 钳(qian) 搏(b6) 穰(r6ng)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并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讲述了北宋时期“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使“秋田”“大穰”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探究疑难: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你不懂的词句用“”画出来加注“?”。
2.四人小组相互答疑解惑,再不懂的借助工具书进行批注。
3.学习小组成员一起用现代汉语说一遍课文的意思,必须准确,力求语言通畅、优美。
检查:(1)说说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方为秋田之害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谓之“傍不肯”明确: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遮盖。
以:用。
搏:搏斗。
悉:都,全。
旬日:十天。
皆:全部。
尽:消灭。
岁:年成。
穰:庄稼丰收。
谓:称,叫。
(2)说说下列词语在句中的不同意思:之: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其:其喙有钳(它的) 其虫旧曾有之(这种)以:以钳搏之(用) 岁以大穰(因为)(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你能发现总结一些句子翻译的方法吗?庆州界生子方虫。
七年级语文上册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喙.(huì)蔽.(bì)钳.(qián) 穰.(ráng)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21《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21《梦溪笔谈》二则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21 Two Pieces of "Mengxi Bi T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可以由学生收集、也可由教师提供。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
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
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过程与方法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2、《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熟练翻译课文。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法】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师生互动。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以虫治虫》【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2.作者链接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合作·探究·展示】一、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梦溪笔谈二则》doc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及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课前预习】1.整理并掌握文学常识。
①沈括:②《梦溪笔谈》:2.熟读《以虫治虫》,将短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整理在下面,并查阅字典给难读的字词注上拼音。
3.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解释加点的字词。
方.为秋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以虫治虫》【活动方案】活动1:检查课前预习1、2。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一、二→自主展示文学常识→各组自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展示该篇课文难写难读字词并能配以适当的讲解,各人补充笔记→各组将难以断准确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小组间互动解决,没有定论的提交班级讨论→自由展示:凡是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起立齐声朗读课文。
)活动2:检查课前预习3。
(小组交流预习题三中关于《以虫治虫》一文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完整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4句话短短70字,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情,你认为文章在构思和语言上有怎样独到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示例:字斟句酌,语言凝练。
如:“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间批阅修改→展示)(3)古代以虫治虫这种现象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你还知道其它以虫治虫的例子吗?(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梵天寺木塔》的文意。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前预习】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等,
【过程与方法】
(1)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2)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2)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教学重点难点
【l点】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学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其中的一颗——《以虫治虫》。
(板书)导语=请同学们来读这副对联,你们能猜出这是在赞美哪位文化名人吗?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l
括囊乎天象地制人文物理之学笔靖谈论自纵横.
这副对联赞美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出自他的笔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沈括是一位北宋科学家,他博学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散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
他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梦溪笔谈>更是他毕生研究科学的结晶,此书共分三十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二百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
(先请学生将知道的有关知识讲出来。
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预习查阅资料获取的。
适时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表扬和鼓励)
2.字词积累
狗蝎喙钳搏穰
3.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为二、三两句话,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为第四句话,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能正确翻译文章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2.讨论
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请学生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
(点拨)结合我们在生物课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
这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
3.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1)将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写出来。
(点拨)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结合‘幼时记趣》中学过的“之”的用法来总结“之”在句子中的意思.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⑦代指子方虫。
③语气助词,无义。
④代词“它”,即子方虫的“天敌”。
(2)解释“以”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以虫治虫( )
②岁以大穰( )
(点拨)“以”是文言文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虚词,学习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同学们要将学过的含“以”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便去复习。
①用,②因。
4.举例
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天敌现象?试举一两例来说明。
(点拔)不仅是学习了这篇文章,知道了这种记载,还要能联系现实,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环境.如青蛙吃害虫、猪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树洞里的害虫等。
5.课内小结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第二课时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梵天寺患喻皓贻讫箧履
先由一名学生读,给予指正.然后学生齐读两遗,加深印象。
2.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为第1~3句话,首先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为第4~6句话,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同题。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话,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I:)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检验对词语意思的掌握
(1)钱氏据两浙时(2)方两三级(3)患其塔动
(4)未布瓦(5)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6)贻以金钗
(7)盏钉板上下弥束(8)六幕相联如肤箧(9)人皆伏其精练
(点拔)(1))统治。
(2)才;(3)担忧。
(4)铺排。
(5)密:暗中,秘密地,使:派。
(6)赠给。
(7)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8)互相;撬开箱子,这里是指箱子。
(9)同“服”,佩服。
2.说一说
喻皓说的是什么方法使梵天寺木塔变得牢固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点拨)学生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再翻译出来。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
3.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本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此题要把握匠师和喻皓各自的心情。
匠师在没有办法之后很难堪,但为了向钱傲交代而又不失面子才这样做.喻皓的。
笑”可从对匠师的本领上来看,也可从自己的技艺上看。
此处运用了对比,体现了喻皓的高超水平。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的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写出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文章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这说明早在1 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要感谢沈括所编的《梦溪笔谈)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