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1. 引言1.1 学习生物科学史的重要性学习生物科学史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了解生物科学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进步,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派和思想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影响,从而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和思考角度。
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在现代生物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学习生物科学史的目的学习生物科学史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学术成果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了解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们为生物科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从中汲取启示和启发。
学习生物科学史还能帮助我们探讨生物科学的思想演变,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特点,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200】2. 正文2.1 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动植物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为后来的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生物科学停滞不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新开始发展。
17世纪至18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察,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真相,揭开了天文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联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认识,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石。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是一门探索生命种种奥秘的学科,它对生物的结构、功能、发展、遗传、演化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神秘面纱,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知识,还需了解其历史渊源,明白它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过程。
学习生物科学史对于全面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现状,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科学史对生物科学理论的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提出。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无数生物学家们的艰苦探索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假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华生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等都是生物科学史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它们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种种奥秘。
通过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物科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生物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水平。
二、生物科学史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日益丰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和精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过去生物学家们是如何进行实验观察、采集样本、分析数据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科学家们的经验,继承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是如何演化而来,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生物科学史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研究和理论的追溯,更是对科学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回顾。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学是如何从一个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学科的,以及它是如何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
生物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伟大和搞的,从而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科学的使命感。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1.古代和中世纪(公元前5000年-公元1500年)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人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古埃及文明对动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记录,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2.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00年-公元1700年)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重要转折点。
卡尔·林奈在1735年创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石,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
此外,米克耳·塞尔纳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进化论的发现(公元1700年-公元1800年)进化论的发现被视为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各种研究表明,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适应环境变化的。
这一思想在19世纪引发了一场革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进化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
4.细胞和遗传学的发展(公元1800年-公元1900年)在19世纪中叶,生物学家们开展了大量关于细胞和遗传学的研究。
由于发展了显微镜技术,人们开始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著名的遗传学家格里高利·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传递的原则。
5.20世纪的突破(公元1900年-至今)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了极为重大的突破。
20世纪初,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发现奠定了微生物病理学的基础。
此外,探索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后来的DNA测序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基因的理解和应用取得了质的飞跃。
总结起来,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察和分类、进化论的发现、细胞和遗传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等重要阶段。
从古代到现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医学、农业等领域的进步,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指描述和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生物科学史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而了解生命起源的奥秘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源流。
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的基石,通过学习演化理论、细胞学说等重要的科学发现,学生能够了解到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进化,了解现代生物学知识的源起。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各个学科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的遗传学等,这些都是后世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能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它要求科学家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解释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物科学史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和故事,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和神秘的现象,如化学合成DNA、基因编辑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学的前沿领域,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奇闻和故事,如“邮票之争”、“伽利略的星星”等,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历史和科学家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生物科学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本文将从生物科学史的概念、教育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科学史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录,涉及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重要发现和基本理论。
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史上的众多发现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得到的。
通过学习这些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实践能力: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许多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通过学习和模拟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理解生物科学本质: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物科学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相关的生物科学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可以引入19世纪末期罗伯特·布朗和欧内斯特·布朗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结构的历程。
2、利用科学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概念时,可以引入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基因的历程。
3、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可以播放克里克和沃森在剑桥大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视频资料。
生物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生物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对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物科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探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旨在展现人类对生命奥秘的不懈探索。
一、古代生物科学的雏形古代文明对生命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罗马人、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等早期文明都留下了与生物有关的科学著作和文献。
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尝试系统分类生物的学者之一,他通过对生物特征和习性的观察,将动物按照脊椎、无脊椎等特征进行分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二、现代生物科学的初现到了近代,生物科学开始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19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概念,这对后来关于进化和演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运作,为后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的多个分支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不断壮大并分化成众多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使得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不断深入。
细胞生物学研究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分子生物学则更深入地研究生命物质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规律,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生物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基础科学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应用与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作物育种更加精确和高效,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
医学生物技术的突破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和健康年龄。
生物科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生物科学发展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生命奥秘认知的深入,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愈加广阔。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的学科,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提高我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下面是关于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些内容。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生物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例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古希腊的植物分类学等。
而生物科学的发展则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里程碑,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的遗传学定律等。
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家的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并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和突破往往是由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思考得出的,他们坚持不懈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和规律,这种科学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学习生物科学史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中的错误和成功,我们可以更加谨慎地对待科学研究,避免盲目接受结论,同时也可以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
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拓宽我们的学科视野。
生物科学是一个广阔的学科,涉及到生物的多个层面和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从而拓宽我们的学科视野,加深对生物科学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这对于我们将来在生物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热情。
生物科学史中的许多故事和案例都是令人着迷和启发人的。
了解科学家们的创新思维和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
学习生物科学史对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拓宽学科视野,激发兴趣和热情。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11、19世纪中期,巴斯德提出“酒精发酵 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同时代的李 比希则认为“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 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 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 12、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证明,利用无细 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所以促使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 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 36、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法则: 这个法则是用Hardy,G.H(英国数学家) 和 Weinberg,W.(德国医生)两位学者的姓 来命名的,他们于同一年(1908年)各自 发现了这一法则。他们提出在一个不发生 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相互交配的 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逐代保 持不变。
必修一
• 1、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 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 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 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 3、德国人施莱登1838 年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 1926年,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 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 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的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648年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提供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6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k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生物科学发展史
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维萨里: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的水平结构3.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4.虎克: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5.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6.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7.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8.文特尔:对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它仅有480个基因9.桑格:测得了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0.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11.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12.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13.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4.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模型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成结构构成15.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6.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7.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18.斯帕兰扎尼:做了鹰吞装有肉块的金属笼的实验1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2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21.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22.萨姆纳:提取出纯酶23.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4.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25.萨克斯:发现叶绿体26.恩格尔曼:做了水绵与好氧细菌的实验27.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8.英格豪斯: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且有绿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会成功29.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30.萨克斯:做了遮掉一半绿叶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31.鲁宾、卡门:用同位素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32.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33.斯图尔德:做了胡萝卜组织培养的实验34.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35.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36.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37.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38.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39.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40.沃森、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41.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42.查哥夫:提供A=T,G=C的信息43.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44.薛定谔: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45.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46.伽莫夫:提出三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47.克里克:第一个用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48.尼伦伯格、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49.缪勒: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50.拉马克: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51.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1.19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 J. 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 Schwann,1810—1882),后人根据他们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A. V esalius)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M. F. X. Bichat)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 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cell)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4.17世纪,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 Malpighi)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5.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6.耐格里(K. Nageli)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R. L. C. Virchow)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8.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1995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C. V enter)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种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文特尔的方法是破坏一个又一个的基因,看哪些基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10.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生物学发展的历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机制以及生命演变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生物学主要是在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
以下是生物学发展的历史概述。
1.古代和古典时期:在古代,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主要基于哲学和观察。
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生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生命的基本原理。
古罗马学者如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也对自然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对生命的科学研究开始增多。
意大利医生和自然学家弗朗切斯科·雷迪(Fra ncesco Redi)通过实验证明了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而来,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3.17世纪和18世纪: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使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结构,并提出了“细胞”一词。
18世纪,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并对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4.19世纪:19世纪是生物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法国生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概念,而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物种起源》则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
此外,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建立。
5.20世纪:20世纪,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遗传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DNA的发现和遗传密码的破译,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新兴学科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发展。
6.当代生物学:在21世纪,生物学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干细胞研究、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不仅为医学和生物技术带来了新的应用,也为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实验、验证和理论化的过程。
生物科学发展史(一)
生物科学发展史(一)引言概述:生物科学发展史是对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的历史演进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学科。
本文将以五个大点分别阐述生物科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及其相关内容。
正文:1. 古代生物知识的积累- 古代人类对生物的认识: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中其他各种生物的观察和描述。
- 古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介绍古代各文明中对生物的研究和贡献,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
- 古代生物学的重要成果:如古代医学的进展、生物分类学的前身等。
2. 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探索- 天文学与生物学的关联:解析中世纪天文学如何间接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如天体观测技术的进步对生物研究的影响等。
- 解剖学的突破:介绍解剖学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进展,如公众对人体结构的了解、新的研究方法等。
- 新大陆的发现与物种多样性:探讨哥伦布的发现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以及新大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3. 进入现代生物学的开端- 细胞学的确立:介绍细胞学理论的建立和相关实验,如克劳迪奥·格拉马在细菌繁殖方面的研究成果。
- 生物进化理论的兴起:讲述达尔文与华莱士的进化理论,并阐述进化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
-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介绍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贡献,如大陆漂移理论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等。
4. 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DNA的发现:讲述华生和克里克在DNA结构的解析中的突破,以及该发现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
- 遗传学的进展:讨论门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如基因突变、基因编辑等。
-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介绍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5. 新时代的生物科学- 基因组学的崛起: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比较基因组学等领域。
- 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介绍干细胞研究、发育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如体外受精和基因编辑技术等。
- 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讲述生态学的发展和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议题。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世界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
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
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
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
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
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
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
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发现。
此后,遗传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以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生物科学史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生物科学史的辉煌历程。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
从古至今,人类对生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历史旅程。
一、古人的智慧:早期生物学的萌芽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对生物世界的初步探索。
那时,没有现代科学实验的手段,但他们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积累了宝贵的生物学知识。
1. 中国古代的生物学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物学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则描绘了各种奇异的动植物,反映了古人对生物世界的初步认识。
到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2. 古希腊的生物学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生物学发展的发源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生物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物种”的概念,并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思想,为后来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生物学的崛起:实验科学的兴起17世纪,随着科学实验方法的兴起,生物学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许多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揭示了生物世界的许多奥秘。
1. 细胞学说的建立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从形态学进入细胞学阶段。
2. 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理论。
这一理论颠覆了当时盛行的“神创论”,为生物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现代生物学的辉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20世纪以来,生物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研究生物科学的历史和发展
细胞学说的建立
通过显微镜观察,科学家 们发现了细胞是生物体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建 立了细胞学说。
微生物学的兴起
显微镜的发明还促进了微 生物学的兴起,人们开始 认识到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分类学与物种起源探讨
分类学的发展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创立了 现代分类学,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和命 名,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如,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开发新型药物、生产可再生能源、治理环
境污染、改良农作物等。
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应用及伦理问题探讨
原理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基因组中进行定点修饰的技术,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敲 除、替换或添加等操作,实现对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精确编辑。
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于研究基 因功能、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等。
神经环路与行为研
究
通过研究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生物学揭示了不同脑区之 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动物和人 类的行为。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
究
神经生物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大数据时代应用前景
。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发现,揭 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标志着生物 学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性科学的 转变,对后续的生物科学研究产
生了深远影响。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过程及影响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 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生物学、 医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 一。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诠释)一、必修一涉及内容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方形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叶绿体功能-叶绿体就是绿色植物展开光合作用的场所,氧就是叶绿体转化成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尽了解:(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年,他用显微镜观测植物的木栓非政府,辨认出由许多规则的小室共同组成,并把“小室”称作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j.sehleiden,18o4― )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 )明确提出了细胞学说,表示细胞就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方形模型牵涉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年他曾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年他在电镜下看见了细胞膜准确的暗-暗-亮的三层结构,融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明确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科学史面试教案
高中生物科学史面试教案
主题:探究生物科学史
时间:6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科学史的发展历程;
2. 认识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及他们的贡献;
3. 探讨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比如达尔文、孟德尔等,引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史的兴趣。
二、讲解生物科学史的发展(15分钟)
1. 介绍生物科学史的起源,从古代的生物观念开始讲起;
2. 探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生物学发展;
3. 讲解启蒙运动对于生物科学的推动作用;
4. 简要介绍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三、生物科学家及其贡献(20分钟)
1. 介绍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如达尔文、孟德尔、杜威等,讲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生物学的贡献;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对生物科学的影响。
四、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5分钟)
1. 探讨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 让学生思考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生物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展示和合作。
教学评价:
1.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扩展:
1. 生物科学史的深入研究;
2. 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研究。
附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重点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
重点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维萨里: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3、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4、列文虎克:他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6、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他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
4、罗伯特森: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学史1.19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 J. 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 Schwann,1810—1882),后人根据他们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A. V esalius)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M. F. X. Bichat)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 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cell)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4.17世纪,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 Malpighi)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5.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6.耐格里(K. Nageli)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R. L. C. Virchow)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8.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1995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C. Venter)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种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文特尔的方法是破坏一个又一个的基因,看哪些基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10.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11.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行动计划包括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和由美国科学家牵头的“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12.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美国的克劳德(A. Claude)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比利时的德迪夫(R.de Duve)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G. E. Palade)及其同事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13.19世纪末,欧文顿(E. Overton)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4.20世纪初,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5.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
16.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7.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少科学家对于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18.1970年,科学家用分别用发绿色和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这一实验及其他的实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数人所接受。
20.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研究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家阿格雷(P.Agre)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蛋白质分离出来。
美国科学家麦金农(R. Mackinon)没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2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 Pasteur,1822—1895)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2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 V. Liebig,1803—1873)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23.德国化学家比希纳(E. Buchner,1860—1917),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2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J. B. Sunm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2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 R. Cech,1947—)和奥特曼(S. 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6.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27.1865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 von Sachs,1832—1897)发现叶绿素分布在细胞中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28.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G. Engelmann,1809—1884)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在红光和蓝光照射下光合作用较强。
2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ey,1733—1804)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0.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housz)通过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进,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2.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绿叶,暗处理,碘处理)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33.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 Ruben)和卡门(M. 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34.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 Calvin,1911—)等用14CO2和小球藻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35.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F. C. Steward)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培育成了一株新的植株。
36.1866年,孟德尔(G. J. Mendel,1822—1884)发表论文,提出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
3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W. L. Johansen,1857—1927)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gene),并提出了表现型(phenotype)和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
38.生物学家魏斯曼(A. Weismann,1834—1914)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这个天才的预见在19世纪80年代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39.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W. Sutton,1877—1916)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40.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T. H. Morgan,1866—1945)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1.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J. Dalton,1766—1844)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42.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 Griffith,1877—1941)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作出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43.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 Avery,1877—1955)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并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提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4.1952年,赫尔希(A. Hershey,1908—)和蔡斯(M. Chase)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5.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 D. Watson,1928—)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 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6.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 D. Watson,1928—)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 Crick,1916—2004)提出了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的假说:半保留复制。
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47.(1)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RNA复制酶能对RNA 进行复制。
(3)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4)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由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
这种因错误折叠而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能促使与其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发生同样的折叠错误,从而导致大量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的形成。
48.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H. J. Muller,1890—1967)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
同年,又有科学家用X射线和γ射线照射玉米和大麦的种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49.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简称HGP)正式启动于1990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