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2课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起用王安石”,说明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这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2.富国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目的是解决“积贫”问题。

3.强兵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措施,目的是解决“积弱”问题。

4.取士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目的是培养变法人才。

对应学生用书P36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物资,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

2.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可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1)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8: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8: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知识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成长历程:原名,出生于,热衷于有。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卫鞅起初投身于门下,但没有重用他。

(3)投身秦国,主持变法:A.此时到处招揽人才。

B.他提出治国平天下主张,秦孝公任用他为,主持变法。

C.从开始,两次在全国推行。

他被晋爵为,赐封于,称其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以形式承认,允许作用——维护,提高2.重农抑商、:鼓励,生产粟帛多的,可;限制作用——3.统一:作用——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根本目的:2.措施:A.奖励军功,:按授予爵位,官吏从挑选,严禁作用——B.废除,鼓励:C.建立,制定目的:D.普遍推行:废除,分全国为由直接委派管理,加强中央集权E.“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制定【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是发明商君之少思亦。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请回答:(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材料四中“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什么问题?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学案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秦完成了全国统一(政治方面)1.春秋战国时期原则遭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各诸侯国相继变法改革。

3.经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年,秦王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一)确立皇帝制度:1.“皇帝”的由来:(读课本第七页第一段小字)2.皇帝制度的特点:(读课本第七页第一、二段小字,思考皇帝制度有何特点?)(二)中央-------实行1.三公九卿的名称及职责:①三公的名称及职责:A名称职责B名称职责C名称职责三公的关系:②九卿的职责:2.三公九卿制实施的作用:(三)地方--------实行知识点:1、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分为、两级,另有和基层机构。

2、郡县长官的产生:〔知识运用〕“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结合材料回答:秦朝时怎样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该制度有何突出特点:(四)其他:1.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①目的:②方式:2.法律:①特点:②影响: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知识拓展】一.如何认识秦朝的郡县制?它与分封制有何不同?(1)形成及演变:①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②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③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加完善;④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

(2)特点: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五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五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历史背景(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国际: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举行开国大典的次日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访问。

(3)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一行出访苏联。

次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権潜鈕単国根荃H一、起用王安石1. 原因(1)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3)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度点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二、富国之法1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1)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____ 人服役。

(4)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一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⑸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十地,核实每户占有十地的数量,按照十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名师点拨]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三、强兵之法1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 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__________ (3)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4)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 53 “学思之窗”,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示(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 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和实行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 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 ,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二第二课秦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二第二课秦国的崛起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二第二课秦国的崛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难点】(1)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2)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知识梳理】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1)基础: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1)背景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与地位。

②战国时已开始实行,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内容①制定爵,按功授爵。

②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

③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提示: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夷狄遇之”(1)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2)建国:公元前771年,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3)影响①六国采取“”运动。

②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

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答案: D三、商鞅虽死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打击旧贵族,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公元前338年,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过程①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培优学案(答案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培优学案(答案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解读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二、时空观念三、知识脉络四、史实实证、历史解释1.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2.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回答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宗法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

3.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史料中“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4.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提示: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废井田,开阡陌”;③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5.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6.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通对话。

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提示:思想:提倡“仁”的思想,“和而不同”,“德治”等。

人教版新(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人教版新(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2.“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3)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

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②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微点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1)试分析图1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

提示:原因:①周王室势力的衰微。

②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

(2)试比较说明图1和图2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点?提示:性质不同,图1为奴隶主间的争霸战争,图2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3)图1、图2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时代特征?提示: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图1为春秋列国形势图,隐性信息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进行争霸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

图2为战国形势图,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

隐性信息是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论从史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性质的比较(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因此,春秋战争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等与春秋相似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

深化拓展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1)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迫使其他国家承认自己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其他国家,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2)从战争的影响来看:①春秋战国的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高中历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人民版必修1课堂设计高中历史高中历史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人民版必修1课堂设计高中历史高中历史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建秦朝:公元前______年,秦相继攻灭六国,建立秦朝。

(2)定北方: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平岭南:修筑______,平定岭南,设置岭南郡。

(4)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思考1 简要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结构:“____”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______”隶属于郡。

3.特征:中央______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_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政治的重要标志。

思考2 想一想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______、主管军事的______和负责监察系统的_____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大事,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思考3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一皇帝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

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

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探究二秦统一措施图一秦虎符图二秦圆形方孔钱图三秦铜量图四秦铜权问题四幅图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措施?应怎样评价秦始皇的这些措施?探究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皇: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通“蒂”,最根本,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

高中历史 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 人民版必修1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率军______,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3)1877年,消灭________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

(4)1878年,收复除________外的新疆全境。

2.1881年,中俄签订《__________》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思考 1 “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

”这副对联称颂的是谁?主要颂扬他在哪些方面的历史功绩?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

(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________,但由于李鸿章“________”,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__________给日本。

(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________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思考2 如何认识清政府在反侵略斗争中的态度?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第二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前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在主要内容上设计完整,逻辑思维清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但是教学内容量大,是否有可以进一步精简的内容?这还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和基础知识分析,有针对性地缩减主要内容。

2、在教学过程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步骤完整,环环相扣,设计得当。

但是个人对于导课部分的设计还不够满意,还需要继续打磨,不断尝试其他方式导课,如复习引入、视频引入等新方式的采用。

关于这一点仍需要不断思考,多方查阅资料。

3、在教学效果预设方面,考虑到本节课体量宏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详略得当,在讲解过程中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考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内容和课下复习方向。

【教学后反思】
1、在教具使用方面,考虑到本课为线上授课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以后在上课前提前调试设备,检查电脑音量、网络、显示等问题,同时注意授课周边环境是否安静。

2、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语速适中,吐字清晰,但是语调急缓、语音高低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达到突出重难点、吸引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

3、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考虑到本节课主要面对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添加部分习题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4、在与学生的互动层面,依然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随时关注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关注学生状态。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

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了解民主思想出现的背景,理解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和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以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归纳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和代议制政府论等民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影响。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1.背景(1)16世纪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联省共和国”,也称荷兰共和国。

(2)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船业处于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繁荣。

(3)外部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威胁。

(4)内部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基督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2.内容(1)人性论是其政治学说的基础,国家是人们通过契约建立的。

(2)民主制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3)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3.影响(1)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2)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维启迪]欧元启动前,荷兰流通的1 000盾纸币上印有斯宾诺莎的头像。

(1)斯宾诺莎的头像能印上纸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他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提示(1)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

(2)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民主思想为资产阶级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1.产生背景:英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最终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政治妥协。

2.目的: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了最有力的辩护。

3.主要主张(1)社会契约学说: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其目的是保护人们生来就有的各种自然权利;如果国王或政府违背了人民意志,人民就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因而应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增强国际视野;(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授(35分钟)。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10分钟)。

通过PPT或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5分钟)。

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包括文化传承、价值观影响等方面。

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3. 活动(30分钟)。

(1)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展示与交流(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城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古代希腊形成民主政治的条件;通过材料认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局限2、通过相关材料,分析中世纪时期法国和英国等国等级君主制形成的原因;通过相关材料概述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过程,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法国、英国等级君主制的特点。

3、通过材料了解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产生的背景,通过材料认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局限4、结合相关材料,经过学生小组讨论认识政治体制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

【基础知识】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城邦国家的形成(1)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2)特点: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民主政治、人民主权、法律至上、公民积极参加国家管理、直接民主、轮番而治)2、雅典民主政治(1)内容①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②议事会: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③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在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④陪审法庭:由抽签产生,是日常司法机关。

(2)评价①积极: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②局限性:a.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民主权,民主范围十分有限。

b.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c.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③实质:奴隶主专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少数人(男性公民)的民主。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学习目标]一、年轻美国的窘境1.邦联体制的确立(1)确立: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

(2)内容①独立后的美国是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②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2.邦联体制的危机(1)经济问题: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的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

(2)债务问题:无力偿还独立战争时期欠下的巨额债务。

(3)安全问题:邦联政府因无权维持常备军,无力应付来自外国的军事威胁和国内人民的反抗。

(4)焦点问题: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制定: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

2.内容(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批准。

3.评价(1)进步性:①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及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概念辨析]邦联制与联邦制美国成立之初的邦联制不同于今天的联邦制。

邦联是“国家的联合”,联邦是“联合的国家”。

邦联制政体最主要的缺陷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处理内政外交上所面临的问题。

[历史认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将国家职权一分为三,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但这部宪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它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白人有同样权利等。

三、从“邦联”到“联邦”1.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1)形式: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产品及原料大都自给,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1)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2)特点: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思维点拨] 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由政府垄断。

(2)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特点:产品不投放市场,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4)弊端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1)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特点: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

[思维点拨] 官营手工业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三、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人教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时期,东周分为、 两个阶2、表现(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 )、( )、( )将晋国分了,齐国大夫( )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 )、( )、( )、( )、( )、( )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挑战周天子权威。

公元前( )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4、影响:(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了( )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 )( )( )( )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知识点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 )、( )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

都江堰于BC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 生于卫国 受封于商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任免。

【你觉得哪一条分别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和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4)结果: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县官僚制国家知识点3 孔子与老子1、孔子(1)生平:是()学派的创始人,名(),字(),生于()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主张:①核心观念是(),{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应推行(),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按照知识结构及重难点复习教材)
一、秦实现统一:条件、过程
二、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三、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核心突破】
⒈秦朝中央集权形成的条件
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实战练兵】
1.下列哪一年代是秦从一个诸侯国向帝国过渡的时间标志()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221年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先后支持变法,主要目的是()
A.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
B.增强实力以赢得兼并战争
C.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顺应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
3.以下关于嬴政规定“皇帝”称号,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4.秦代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至上
B.“家天下”
C.权力高度集中
D.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7.秦《峄山石刻》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筑长城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8.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0.在公元前27年,古罗马的屋大维自己加上了“元首”——第一公民的称号。

在早他近二百年之前的中国,已经有一个人为自己加上了天下第一的称号,他是()A.建号“始建国”的王莽 B.实行“初税亩”的鲁宣公
C.自称“始皇帝”的嬴政
D.实行“初租禾”的秦简公
11.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D.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导学案装订线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12.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13.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4.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卫尉
1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16.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是:三公、九卿、郡守D.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州、县三级
17. 秦朝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9.【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