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自主学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一、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虽有(通“又”)槁暴(晒)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2. 文段分析思考①比喻论证。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三、 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学跂而(连词,表修饰)望矣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招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2. 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王羲之你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
砚纸是你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
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
国人由此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由此知道了什么是博大。
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强风潇洒地舞蹈。
名句集萃(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学习目标】(学习,从明确目标开始)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一、走进作者: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著有《王右军集》。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第二单元琵琶行 第1课时
2.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 a.“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
b.“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
c.“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4.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
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3.D(A.畅快。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
4. 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
3、背景: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基础演练】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荻()花霓()裳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商人重利轻别离()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案导学基本模式:温故立新创境导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拓展反思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温故立新创境导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学科特点,根据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创设迁移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不拘一格,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来选择,以使导入的“成功的一半”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学生拿到教师发给的学案后,凭借学案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寻答案。
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即使是理解课文的训练,也不要求一次完成,要保证他们学有所得,可以独自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通过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
学生在自学中,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个体疑点。
4、精讲点拨拓展反思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展示时生成的问题和某些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点拨是通过反问、跟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
精讲,是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里状态下,教师针对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指导学生回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学习内容完成后,教师出示巩固性、拓展性练习,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拓展延伸知识,在运用中形成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识,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
2014.11。
《逍遥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逍遥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王兴业【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标记到原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
2.自主阅读“助读资料包”勾画出重要信息,并补充到课本上。
3.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规定内容,再做本预习案。
)4.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小组长在上课之前必须组织大家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与大家一起对课文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5.重点掌握的知识有文学常识、文言知识,运用的学习方法是“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诵读”。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积累“置”“志”“名”“息”“其”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质疑、讨论明白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了解庄子与《庄子》,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第一步:自主阅读并翻译全文,遇到不了解的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的方法进行推断,并用铅笔标注,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第二步:精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资料包”和课下注释正音、释义。
要求落实到字、词、句上,并用红笔对第一遍理解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第三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走进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 ”。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将重点的字音、字形在教材上圈点出来,保证默写的正确性)2.在完成第二遍阅读后,自主完成下列问题:①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并注意其字形: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蓬蒿()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②自主完成《世纪金榜•课时讲练通》“本文自主预习”内容。
高二语文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使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度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4.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5.学习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度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设问导读】(一)自读课文第9页,“引入话题”。
讨论:1.这4段文字总共说了几个意思?试加以概括。
2.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9-12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资料或者网络复习关于孔子的相关知识。
2、参照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温故互查】(一)、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解释以下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无道:耦而耕:津:易:怃然:谏:趋:荷:食:3.掌握以下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通()桀溺:()通()而.谁以易之:()通()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植其杖而芸.:()通()使子路反.见之:()通()(二)、结合注释,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展示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局部:①典型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②整句的翻译;③整段的意义概括。
【自学检测】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表达在我们面前。
这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实行分析。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二语文 逍遥游导学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自主预习案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看破生死的人就是庄子。
二、了解作家作品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翻译课文。
山东省威海市二中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威海市二中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新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
【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作家零距离:序的体裁特点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教案二》实践探索:高中语文必修二自主学习的实用教案
《教案二》实践探索:高中语文必修二自主学习的实用教案。
一、教案背景及教学目标此教案适用于高中必修二语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根据基础语言知识、文本阅读、作文写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多个方面的要素,从而全面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整个教案按照基础语言知识、文本阅读、作文写作三个方面展开,内容涵盖了语文学科中不同要素的训练,主要涉及了以下方面:1.基础语言知识——常用字词、句式和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2.文本阅读——针对必修二中的不同文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并提出一些阅读方面的提示和提醒;3.作文写作——通过对各种题材的文本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分析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教学、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等,具体如下:1.示范教学——通过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提高阅读水平。
2.思维导图——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结构,从而更好地记忆和消化所学内容。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协同学习和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写作实践——通过选题、构思、写作、修改四个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写作方法和心态。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分析整个教案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教师引入、学生阅读、学生写作及教师点评,其中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从而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引导、自学、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写作修改等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得到详细地阐述和规范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完整地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第9课 劝 学(新人教必修3)PPT49页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
•
第9课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劝
学(新人教必修3)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9Biblioteka
高中语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导学案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二、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释“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2.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3.此联的意境如何?5.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作用如何?4.联系下文说说诗人海天愁思是什么?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1.释“惊风”“乱飐”“密雨”“斜侵”2.诗中的“风”“雨”的本体是什么?3.诗中的“临水芙蓉”和“覆墙薜荔”你怎样理解?4.“惊”“密”“乱”“斜”写出了谗邪的保守势力怎样的特点?5.此联所写景物与下联所写景物,在角度上有何不同?6.总结此联: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1.此联写远景,因近景而起,我处已是惊风密雨,友人之处又如何呢?2.此联写景也有层次,请同学们说说看,是从哪两上层次来写的?3.如何理解“江流曲似九回肠”?、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三、自主学习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高二语文王何须曰利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
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王何须曰利》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课题课型新课编写人复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文章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知识链接】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
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自主学习】(一)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______________2、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3、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____4、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5、愿闻其指______________6、然而不亡者______________7、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8、舜之徒也______________9、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______(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殊用法。
【高二】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
【关键字】高二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编制人:田爱英李玉兵朱丽时连湘审核:张西圣领导签字:张西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标记到原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A层牢固掌握实虚词,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总结规律方法,做好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3.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有默写名句、“庄子”文学常识、“适”“之”“其”等实虚词的意义用法,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知人论世”、“诵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等。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扎实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切实提高文言语句的翻译、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鉴赏作品中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及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今存33篇。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将重点的字音、字形整理在下面)2.参考课下注释解释下面词语,弄懂特殊句式,并逐段口头翻译。
《人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人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于禽兽又何难焉?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其如是,孰能御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亲戚畔之其横逆由是也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刑于寡妻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则盍反其本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归纳虚词“以”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其待我以横逆以其存心也明以教我仰足以事父母二、合作探究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2、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义?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6、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
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三、拓展探究有人说,当今时代是资讯科技时代,“人和”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你看,我们上网一查,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何必烦劳别人呢?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各干各的事,你是你,我是我,“人和”的说法落伍了。
真的是这样吗?四、课堂活动:积累与“和”有关的词语,熟语,成语,句子或事例、名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2、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艾思奇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7、民齐者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周知识摘要】(15分钟)(一)名句默写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2.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勇者不惧。
4. ,来者犹可追。
5.遗佚而不怨,6. ,能使枉者直。
7. ,罔之生也幸而免。
8. ,是可忍,孰不可忍?9.人而无信,。
10. ,,硁硁然小人哉!11.君子坦荡荡,12.岁寒,13.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5.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如琢如磨。
19.民为贵,,君为轻。
20.其身不正,。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妒宠而负.恃()濯.清泉而自洁()美.可茹()车服不维.()古称多感慨..也()..悲歌之士()吾知其必有合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可以出而仕.矣()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将其创.残饿赢之余()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士卒仅.万人()颜色..不乱()必以其言为信.()其讲.之精也()巡因.一见问姓名()以此诟.远()然尚恨.有缺者()授之柄.而处其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不能通知..二父志()独旁搜而远绍.()【典题变式】(10分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巩固练习】(35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拙.劣/咄.咄怪事佚.事/卷帙.浩繁解.元/解.甲归田B. 辟.邪/开天辟.地商贾./余勇可贾.矍.铄/刀锯鼎镬.C. 泄露./崭露.头角便.体/大腹便.便相.亲/相.夫教子D. 内讧./一哄.而散裨.益/纵横捭.阖橘.子/波诡云谲.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这些变化,并常常为之振奋。
B. 本次展览涵盖京津画派李可染、海派吴昌硕等五大画派“掌门人”以及诸名家的作品,幅幅水墨淋漓,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C. 关于房租上涨的问题,出租者和租房者的看法模棱两可....,社会上也议论纷纷,住建部负责人则认为还是由供求矛盾引起的。
D.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面貌并未改变。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窜:流放,贬谪。
此处应为被动用法。
B.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违背C.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节:气节、节操D.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相:帮助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誉:荣誉B.攀栖鹘之危.巢危:高C.蔽遮江淮,沮.遏其势沮:阻挡D.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请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巡就戮时,颜色..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不乱,阳阳如平常 B.零丁C.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D.朱泚幸致货币7.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殁以.六月二日 /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B.盘之.土,可以稼 /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C.利泽施于.人 / 名声昭于.时D.归而谋诸.妇 / 投诸.勃海之尾8.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例句中“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为公子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B.今尚书恣卒为暴C.必以其言为信 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为许远立传为:替,给B.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C.外无待而犹死守待:依靠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怪罪10.下列与“庶人之在官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所以遣将守关者D.石之铿然有声音者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1.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度:考虑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问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上乃.欲变此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①则.某知罪矣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1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2.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释:①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
②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
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
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④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⑤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
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15.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则于是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17.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
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 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
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 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
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