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从肺论治疾病经验浅析

合集下载

王孟英辨脉治肺经验浅析

王孟英辨脉治肺经验浅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9月第44卷第9期王孟英辨脉治肺经验浅析贾桂娈1项祖闯21.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310004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摘要:丨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c [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杂,或脏腑同病:王氏诊察三部九候之脏腑定位,细推气血阴阳之变化,明辨寒热虚实之真伪,以脉解证,以脉定证;阐述重症顽疾中滑数脉、弦滑脉、滑而缓脉的临床意义,寸滑如珠、尺中 小细的脏腑定位,真脏脉如雀啄脉、解索脉的病因病机,指导精准用药,为后世医家拓展了辨证论治思路.[结论]脉诊对于临证,尤其是肺病重症顽疾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氏临证重视脉诊,辨脉治肺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关键词:肺病;脉象;辨治;王孟英;医案•,名医经验;王氏医案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 (2020) 09-0885-03DOI: 10.16466/j.issnl005-5509.2020.09.011Analysis of WANG Mengyi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Lung Diseases Based on Pulse Differentiation JIA Guiluan1, XIANG Zuchuang21.Affiliat­ed, Hospital o 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310004), China; 2.AJ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 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lung diseases based on pulse differentiation in “WANG’s Medical Records . [Methods] Six cases of “WANG’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and the pulse diagnosis was taken as the focu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diseases and the way of medication's selecting and applying were expounded. [Results] Six selected cases of lung disease varied in the unfavorable, some were mistreated by other doctors, or affected by long-term disease or delayed treatm ent,some were hard to be distinguished out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 or mixed cold and heat, or there were diseases in viscera at the same time.WANG examined the location of the viscera of the three parts and nine syndromes, deducted rigorously the changes of the Yin and Yang of Qi and blood, and identified clearly the truth or false of cold an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 confirmed and judged the syndrome by the pulse.In additi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pulse manifestations such as sliding several pulse, stringed sliding pulse, sliding and slow pulse in severe and persistent diseases, the location of viscera of different pulse manifestation as slippery as a bead, small and thin pulse in upper part of Cunkou,an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evere pulse manifestation such as finch-pecking pulse manifestation and unlacing pulse manifestation were also expounded.His resolution was applied for the guidance of precise m edication, had expanded the thinking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hysicians of later generations. [Conclusion] Pulse diagn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nd stubborn diseases. WA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pulse diagnosis. He had rich experience in pulse differentiation and lung treatm ent, which was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Key words: lung disease; pulse manifest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WANG Mengying; medical rec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WANG’s Medical Records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浙江钱塘(今杭 州)人,晚清中医学名家,尤精于温病,是继叶桂、薛 雪、吴瑭之后的温病学派代表人物。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必读]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必读]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1月4日□ 王昆文四川自贡市每读王孟英医案,总为其光彩照人的文笔所折服。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学的代表医家,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就其医案之文采言,在我所阅读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难怪有人题诗赠《归砚录》云:“高文纵笔千言当,妙语挥犀四座倾”;其挚友杨照藜亦称赞说:“披函庄诵,未尝不抚案称快”,“满纸灵光,与岩陵山色,竞秀争奇”。

王孟英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行文流畅,多为夹叙夹议,几乎可以当作优美的医学散文来品味。

他善于用四言或六言排句书写病案,读之颇顺口,如:“一铁匠妇患感,杂治经旬,身热不退,不眠妄语,口渴耳聋,求治于余。

脉来细数,唇红面白,肌廋汗频。

虽是贫家,却为娇质,神虚液夺,余暑未清。

”又如治苏某心火外浮之疑惧案:“良由阴分素亏,心营易耗,功名念切,虑落孙山。

病属内伤,似乎外感,大忌发表,更禁寒凉,又非东垣补中益气之例,吾有一言,可广其意:文之不自惬于怀者,安知不中试官之意乎?且祸盈福谦,《易》之道也……”再如,治张养之侄女经闭案,曰:“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王孟英详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给人以具体、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如其治许自堂孙一案:败象毕呈,病已垂危,诸医束手,而就在孟英竭力勉图救治之时,突然“彼妇翁召羽士为之拜斗,飞符噀水,鼓乐喧阗;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

这说明欲治愈此病是多么的不易!当时,病人家中已在求神拜佛了,闹得乌烟瘴气。

所以,后来孟英在总结此病治愈经验时,由衷地发出“是役也”的感慨。

这是一场战斗,与死神抗争,也要与迷信宣战。

难怪病人家属称赞孟英“肠热胆坚”,“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王孟英对病机的分析深透、精辟,阐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最不为一般医者所能及之处。

比如他治何氏妇腹胀善呕一案(王孟英医案,卷二,胀门),其中有一段论述“通”的文字,尤为出色,即是:“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

1959年中医资料8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

1959年中医资料8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由于部份数据清晰度不高,文字扫描时系统难以识别,或生僻字字库里面没有,特把数据原文图片附在后面。

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瘧疾医案之分析湖南省立中医药研究所陈养和“瘧疾不离少阳、小柴胡渴为治瘧主方”历代中医前辈,差不多都有这么一种看法;惟叶香岩氏看法不同。

他根据内经的记载和自己的经验,提出“瘧疾一病,因暑而发者居多”及“夏暑发自阳明”的病因病理论,并提出“柴胡却肝阴”的警告!所以他一生治瘧,柴胡从不一用,这点曾经遭到徐洄溪的批评(语见临证指南瘧门)。

后来王孟英把他们的矛盾意见统一起来,两不偏废、创立正瘧、时瘧之论。

认为小柴胡汤、是治正瘧的;叶氏的治瘧经验,是治时瘧的。

他在温热经纬曾这样说过:“伤寒有五,瘧亦有五,盖有一气之感证,即有一气之瘧疾,不过重轻之别耳。

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瘧亦时瘧多而正瘧少,温、热、暑、湿,既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时瘧岂可以正瘧法治之哉?”他非常推崇叶氏的经验,他说:“惟叶氏精于温、热、暑、湿诸感,故其治瘧也,一以贯之。

余师其意治瘧,尟难愈之证。

”他并不同意徐氏对叶氏的批评说:“……以徐洄溪×××之学识,尚不知此,况其他乎?”他毫不保守地介绍自己的治瘧经验说:“瘧,陈仰山封翁询余曰,君何治瘧之神哉!殆别有秘授耶?余谓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

”由此可知王氏的治瘧经验,是没有偏见而比较全面的。

余世居湘南之来阳,本县范围内每年夏秋季节,瘧疾都有流行,甚至冬春亦有发现,特别是1944年和1945年沦陷时期,卫生环境很差,沿门阖户,几于无人不瘧!本人治瘧方法,历来是在王氏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

清末名医王孟英的两幅对联,道尽了医生的辛酸和无奈

清末名医王孟英的两幅对联,道尽了医生的辛酸和无奈

清末名医王孟英的两幅对联,道尽了医生的辛酸和无奈《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是清末名医王孟英所著,虽然该书围绕着霍乱病展开讨论,但内容却并非单单只涉及霍乱。

初读其书,看其辨证论治往往独出心裁,立方遣药多是轻灵驳杂,但反复诵读,便能发现处处皆符合医理药理,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开阔。

此书并非只是一部瘟疫学著作,而是一部学习、领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的非常好的书籍。

如果只因书名而弃之不读,殊为可惜。

此书也并非只是一部温病学著作。

王孟英虽然是温病理论的集大成者,但通过阅读本书中的医案,其理法方药均未脱离《黄帝内经》、《伤寒论》,经方的使用也是非常频繁,而且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王孟英出生于医学世家,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遂立志学医,闭门苦读十年而终有所成。

王孟英资质聪慧,却早早就撇去了求取功名之心,而耽心于医药,在当时被看做甘自废弃,世人以痴视之,王孟英遂自号半痴山人。

在王孟英的著作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其以半痴自称。

49岁时,遵先人遗志回归原籍。

虽医名大盛,且著作等身,但仍是“贫无锥地,赁屋而居”,仅有一砚随身,乃名其草堂为归砚。

王孟英的《归砚录》就是在此期间编著的。

此段好景只持续了三年左右,受太平天国起义波及,王孟英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每到一处,便题所居为“随息”,取随处以息之意。

孟英移居到申江(位于现在的上海)后,才算比较安定的生活下来,《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便是在此期间所著。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代名医,但王孟英一生的境遇是非常坎坷波折的。

在读本书时,王孟英所写的两幅挽联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挽金簠斋。

飘泊正无聊,感廿载神交,萍聚申江,将检残编求品鉴。

考终原是福,径一朝仙去,风凄秋夜,那堪衰鬓丧知音。

金簠斋确实是王孟英的知音,而且也是促使王孟英编写《重订霍乱论》的关键因素。

在王孟英所处的年代,尤其是南方,霍乱横行,所以王孟英早在道光年间就编著了《霍乱论》。

王孟英定居于申江时已是同治年间。

在王孟英来申江之前,精通医道的金簠斋为解当时忧困便四处寻找《霍乱论》,但总也没找到。

王孟英情志脉象述要及临床体会

王孟英情志脉象述要及临床体会

王孟英情志脉象述要及临床体会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家,自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20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得暇钻研医籍,“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1]。

孟英乃晚清医学大家,于临床有精深造诣,后世张山雷誉其“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 [2]。

本着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目的,笔者在导师齐向华教授的指导下,反复研读了王氏现存的著作及临床医案,《王孟英医案》凡病案598例,情志病类案及情志相关性类案凡六十余例,大都有对脉象的细致描述和对脉象意义的精妙阐发,值得总结研究和效法。

1.惊悸脉象治魏氏案:“持其脉弦伏而滑,是惊则气乱,挟痰逆升,以旋、赭、桅、连、雪羹、楝、贝、金箔、竹沥、菔汁为方,二剂厥止,旬日而痊。

”分析:《王孟英医案》中牵涉惊悸案的脉象有“脉弦伏而滑”、“脉弦细而涩”、“脉涩而弦,按之甚软”、“脉左弦急,右洪滑数”、“脉象弦驶”、“脉至细数无伦来”描述。

王孟英认为,脉弦伏而滑,是惊则气乱,挟痰逆升;脉左弦急,右洪滑数乃阴虚之体,血去过多,木火上浮,兼有伏痰之候也;脉之弦细而涩是真阴不足,肝胆火炎所致;脉涩而弦,按之甚软,此因惊恐气结不行所致尔;脉至细数无伦乃肝无血养阴将竭矣。

惊,一是七情之一的情绪反应,二是机体的状态;悸,是一种自觉症状。

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症发于外,悸之症在于内。

由于心悸常常是惊恐的结果,故惊悸并称。

祖国医学对惊悸脉象代有描述,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称为“动”;《景岳全书》中为“动挚”;《医学传心录》中为“动不定”;《脉贯》中为“动摇”。

恐脉多为“沉缓”,如《三因方》中所载。

悸脉亦有不同,《伤寒论》中为“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定,恐则气下故脉沉缓。

王孟英充分体会到了这点,这种“动”用弦驰、急、洪数来表达。

但他也很重视对兼夹病机的分析,如夹痰则多用滑来表示,肝阳上亢则用弦急,阴虚则用细涩,气机结滞不行则多用软表示。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医家王孟英治疗痰多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治痰的方法。

痰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王孟英认为,痰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肺气失和、脾湿运化不及等原因导致。

治疗痰多的关键在于清肺化痰、调和脾胃。

根据不同的痰多病机,王孟英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痰多,他主张清肺化痰,常用药物有苏子降气丸、柴胡疏风汤等;对于肺气失和引起的痰多,他主张补气养阴,常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元气汤等;对于脾湿运化不及引起的痰多,他主张健脾化湿,常用药物有香砂六君子丸、二妙丸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用药,达到治疗痰多的目的。

王孟英还强调调理饮食对治疗痰多的重要性。

他认为,痰多的形成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在治疗期间应遵循某些饮食原则。

应忌食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如生鱼片、冰淇淋、油炸食品等;应多食用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苹果、蜂蜜等。

正确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加速痰多的恢复。

王孟英对治疗痰多的心理调理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他认为,痰多除了身体上的治疗,还需要通过心理调理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疲惫感。

行动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运动等方式进行释放。

也应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治疗痰多需要综合考虑痰多的病因,针对不同的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的还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和进行心理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治疗痰多有所启发。

王孟英重视调畅气机论治疾病之学术思想研究

王孟英重视调畅气机论治疾病之学术思想研究

王孟英重视调畅气机论治疾病之学术思想研究目的:基于文献学研究对历代医家医著关于气机的论述进行整理和归纳。

明确气机的概念,作用以及气机失调的表现。

通过对王孟英著作和医案的研究,探究王孟英重视调畅气机论治疾病的思想,旨在对现今中医临床的诊疗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本课题属于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研究。

借中国期刊网和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等作为主要的文献检索源,搜集历代医家医著,进行系统查阅。

对王孟英的医学著作进行阅读研究,进行原始文献信息辨识、采集、分析、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内容:本文从“气”出发,探讨气的哲学概念,及气的中医学概念。

以及《内经》中有关“百病皆生于气”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

明确了气机及气机病的概念,疏理归纳气机升降理论历代的发展与传承。

通过对王孟英著作的阅读研究,对王孟英重视调畅气机论治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整理。

王孟英在理论方面提出关于调理气机论治疾病的新的见解。

气机失调的舌象脉形及兼证并究,明辨病机。

总结在其理论的指导F,调理气机治病的特色。

其组方用药的特点以及常用的调理气机的药物、药对。

结论:《内经》“气”的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用于分析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强调气机对生命及健康的重要性,而气机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是升降出入协调。

历代医家由此将气机升降广泛应用到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当中,发展了《内经》学术理论,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学说,至明清时期的温病家,他们尤其重视升降理论在温病论治中的应用,在处方、药物配伍方面无不考虑调动人体之气机,以斡旋枢转,辛开苦降等方药用之临床而取得疗效。

王孟英是清代温病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从温病发病有别于伤寒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升降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经过对其著作及医案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出:1.王孟英在诊断疾病时,重视运用舌诊来辨别气机阻滞的因素,又不拘泥于舌诊,能够灵活运用四诊,又能注重辨析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明晰人体当下的气机状态。

2.王孟英在治疗疾病时反对滥用温补之品,认为滥用补剂,易窒塞气机。

(2)王孟英医案赏析之二

(2)王孟英医案赏析之二

(2)王孟英医案赏析之二本人按语,病机交错数法并行,正所谓复方复法应杂证。

姚某年未三旬,烟瘾甚大。

适其母病温而殁,劳瘁悲衰之际,吸受温邪,胁肋筋掣,气逆痰多,热壮神昏,茎缩自汗,医皆束手。

所亲徐丽生嘱其速孟英诊之,脉见芤数,舌绛无津,有阴虚阳越,热炽液枯之险。

况初发即尔,其根蒂之不坚可知。

与犀、羚、元参、知母壮水息风;苁蓉、枳实、鼠矢、石英潜阳镇逆;沙参、麦冬、石斛、葳蕤益气充津;花粉、栀子、银花、丝瓜络蠲痰清热。

一剂知,四剂安,随以大剂养阴而愈(《王孟英医案·风温》)。

简析:患者素禀不坚,且吸耗阴之鸦片。

适值丧母之悲,复为暑邪侵袭。

暑热之邪,易伤元气,尤多耗伤津液,内外交加,发病即见壮热、神昏、茎缩之危候。

舌绛无津,乃“火邪动营”。

初病舌绛而干,若神昏者,叶天士谓“此内匮矣,不可救药”。

再参阳越之脉芤数,痰阻肝络之胁肋筋掣,气逆痰多,其病情之重笃可知。

故王孟英断其为“阴虚阳越,热炽液枯”之险证。

其本虚标实,病机交错,治疗诚非易事。

本案所见诸证,似属《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病证》之“厥阴本证”范围。

真阴素虚者,以阳亢为本。

此证本水不足而火有余,阴虚、火热皆能生风,风火交煽,烁津为痰,形成风、火、痰相互肆虐之恶性病理循环。

治疗上以犀角、羚羊角粉(属国家特级保护动物,可分别代以水牛角、绵羊角)、元参、知母壮水息风为主,辅以沙参、麦冬、石斛、葳蕤益气充津。

水足津充,暑热易退而亦自息。

因真阴虚而风阳逆,痰阻经络,以苁蓉、楝实、鼠矢、石英潜阳镇逆;花粉、栀子、银花、丝瓜络蠲痰清络。

方中虽以壮水息风为主,其他诸法亦治疗中重要一环。

由于组方合理,标本兼治,能挽回危局于顷刻,竟获1剂知,4剂安之效。

后以大剂养阴以善后。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痰是一种病理性分泌物,主要来源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

痰的产生与体内湿气、炎热、瘀血等因素有关。

痰的形态分为痰浊和痰涎,其中痰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王孟英医案》是明代王孟英医师的医书,以其治痰的经验和方法为特色,对痰的产生和治疗提出了独到见解。

他认为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失调导致的湿气堆积,湿气与痰的形成和运行密切相关。

根据《王孟英医案》的观点,治疗痰的关键在于调理肺脾。

要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改善湿气的消化吸收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陈皮、白术、薏苡仁等,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

要用中药化痰祛湿,改善肺脏的湿气排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枇杷叶、半夏、蛇床子等,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

《王孟英医案》还提出了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

如饮食调理,要忌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定期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加速新陈代谢,排泄湿气和痰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刺激。

《王孟英医案》通过调理肺脾,改善湿气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达到化痰祛湿的目的。

辅以适当的饮食调理、运动和生活习惯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痰的排泄效果。

这一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治疗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对于长期咳嗽有痰、气短、胸闷等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孟英医案》提出的治疗痰的方法,主要以调理肺脾为核心,通过中药调理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达到化痰祛湿的目的。

辅以适当的饮食调理、运动和生活习惯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痰的排泄效果。

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在治疗痰的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痰是指体内产生的粘液或其他物质,常见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中。

治疗痰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药在治疗痰方面具有独特的思路和理论。

本文主要以《王孟英医案》为例,浅谈一些中医治疗痰的方法。

《王孟英医案》是明代医学家王孟英的医案集,主要记录了他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痰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一、痰黄稠厚型病例患者为男性,中年,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痰黄稠厚,吐痰不畅,胸胁胀闷,呼吸费力等症状。

经过辨证论治,王孟英给出了以下方案:方剂:桔梗汤加味。

组成:桔梗、瓜蒌、杏仁、白芍、甘草、生姜。

用法:煎服。

分析:桔梗为开胸宣肺之品,可清热化痰,瓜蒌为化痰止咳,杏仁为去痰宣肺,白芍为养血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之性,生姜为辟积降逆之品。

此方以桔梗为主,调配瓜蒌、杏仁等药,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肝降逆之功效。

该方使用后,患者痰液渐渐变稀变少,全身症状逐渐缓解,呼吸费力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二、阴虚病人的痰热症状分析:麦门冬汤为清肺润燥之方,适用于阴虚体质咳嗽、痰黄、口干等症状。

此方以麦门冬为主,配合石膏、桑白皮、芍药等药物,可清热润燥,平肝化痰,解毒排脓。

生甘草与生姜调和其它药物之性,以达到平衡诸药之功效。

该方使用后,患者咳嗽、痰黄等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咽干等症状也逐渐消失。

三、痰湿阻滞型病人分析:清骨汤为较好的开痰化湿方,此方以桂枝为主,具有开窍宣通之功效。

防风可行气祛湿,白术、茯苓利水化湿,甘草配伍调和;生姜辟积降逆,大枣调和诸药制。

此方可清热化痰,宣肺醒脾,祛风除湿。

结语以上三例仅仅是《王孟英医案》中治疗痰的一些方案,中医治疗痰的方法和药物组方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都离不开对患者的全面辨证,针对症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治疗痰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痰,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系统产生的各种粘液状物质积聚在呼吸道或其他部位,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

治疗痰的治疗方法则因症状而异,一般采取中药治疗、针灸等综合治疗。

王孟英医案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案例,该医案主要介绍了王孟英医生在治疗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中采用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该医案中有多例患者出现了痰的症状,以下是笔者对其治痰方法的浅谈:1.清热化痰以下举例一位中年女子患有慢性咳嗽和痰的情况。

王孟英医生诊断其患有“痰热壅肺”。

王医生通过查看病人的舌头和脉搏,发现其舌头上生有厚腻的黄苔,脉搏偏快。

这表示患者身体内部存在热毒,需要清热化痰。

因此,王医生开出了名为“清热化痰丸”的中药方,并嘱咐患者必须按时服用。

该方的主要成分是白芍、黄芩、竹叶等,这些中药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患者体内的热毒,避免痰变量产生,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和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2.补益肺气以下举例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患有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王医生诊断其患有“肺虚不固、痰浊不化”的情况。

该患者由于身体老化,身体内部的肺脏器官功能已经衰竭,无法正常存留肺气,因此产生痰浊不化的症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医生采用了补益肺气的中药方来治疗该患者。

该方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白芍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肺气、益气和血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肺功能,从而消除痰浊、改善肺部症状。

3.活血化痰除了清热化痰和补益肺气外,活血化痰也是治疗痰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举例一位青年女子患有慢性咳嗽和气喘的情况。

王医生发现患者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活血化痰来治疗。

王医生使用了名为“清热化痰宁胸汤”的中药方来治疗该患者。

该方的主要成分有当归、三棱、枳壳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打通气血运行的阻塞,从而达到改善痰的症状、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一部古代医学文献,记录了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症状的案例。

在这部医案中,王孟英医生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成功地疗愈了许多患者的痰多症状。

以下我将以此为基础,浅谈治疗痰多的方法。

痰多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咳嗽、气喘、胸闷等疾病中。

痰多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气机不畅所引起的。

治疗痰多的首要方法是清理湿气,并改善气机运行。

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王孟英医生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他强调饮食宜清淡,以帮助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他建议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避免过度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

王孟英医生还建议患者每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王孟英医生重视中药的使用。

他常常采用小柴胡汤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小柴胡汤是一种能够调和人体气机的中药方剂,能够舒缓体内气机不畅的症状,缓解痰多的症状。

王孟英医生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半夏汤等。

王孟英医生也重视患者的心理调节。

他认为,情绪稳定对治疗痰多起着重要作用。

他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避免过度忧虑和压力。

他也主张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以加快康复进程。

王孟英医生还强调患者要遵守医嘱,按时服药,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等。

他认为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加重体内湿气,阻碍治疗效果。

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的方法是多方面综合治疗,包括调整饮食习惯、运动锻炼、中药治疗、心理调节等。

他注重全面治疗,以帮助患者改善体内湿气过重、气机不畅的状况,从而达到治愈痰多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对痰多症状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痰多还需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遵守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王孟英医案:白虎汤治肺热

王孟英医案:白虎汤治肺热

王孟英医案:白虎汤治肺热一人叫石诵义,夏季末患感冒,耳聋、口苦、胸闷,到了晚上发热更严重,且不断吐痰,觉得咽喉阻塞;大便稀、小便发红。

请了许多医生,也吃了不少药,病情却日渐加重。

这样拖了一个多月才请来王孟英医生。

王孟英诊后说,“这是暑热停留在肺,一剂白虎汤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何拖到今天?”石父对他说:“方中石膏过于寒凉,不敢用药,请先生换一个妥当的方子吧!”王孟英回答:“我这个方子最妥当,你认为石膏寒凉而不敢用是多虑了。

令郎的病除了此方子外,再没有其他什么妥当的方子了。

如果你认为圆滑的、模棱两可的方子才算妥当,那么令郎的病就不妥当了!”石父有所动,但儿子见药方后说:“我胸中觉得有一团冷气,喝水都必须是热的,这寒凉的石膏能喝吗?”坚决不肯服药。

石父向来敬仰王孟英的名声,过了一天又请来王孟英告之原委。

王孟英说:“这个病属于病邪在肺经,如果不用石膏等药进行清肃,则病难以治愈。

”当病家决定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时,却有人说:“我见过我的一个亲戚,服了石膏后立即送命。

令郎的病已有一个多月,腹泻不止、正气已亏,宜谨慎用药!”石父听了以后,更加惶惑不安。

于是,第二天邀请了几位医生一同会诊,等王孟英来时,其他人已到齐了。

王孟英见石父心烦意乱、顿生怜悯,又担心大家一起商榷讨论误了病人。

干脆毫不谦让,提笔就写:“病拖延已久,医治无效,病家方寸已乱。

我三次投白虎而不用,大凡有其病便有其药,诸君今天不必各抒己见。

古人云:“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癖。

”这都是白虎汤专治的,放胆服药吧。

”在场的医生大都表示赞同,石父见此情景,便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一剂下去,病情就开始好转,三剂后,各症状皆除。

再调理多日,病人痊愈。

/完/。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王孟英医案》是明代医家王孟英先生的医案集,其中不少案例涉及到了痰的治疗。

痰是中医诊断中一个重要的症状,通常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治痰主要通过调节脾胃、清热化痰、润燥止咳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现就《王孟英医案》中涉及到治痰的一些案例进
行浅谈。

1. 干燥口渴咳喘的治疗
病人是一位五十三岁的老人,患有干燥口渴、咳嗽、气短、喘息等症状,已经多年未
能得到根治。

王孟英先生诊断病人为“肺肝气滞,燥热化痰”,主张清热化痰、润燥止咳。

他采用了诸如白芍、黄芩、半夏等药材,最终病人症状逐渐好转,恢复了健康。

3. 阪嗽肝燥的治疗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治痰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不同的痰症需要采用不同的药材
和治疗方法,例如清热化痰适用于痰黄深黏的痰症,而润燥止咳适用于肺燥引起的咳嗽。

此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合理
搭配和用药时间的控制。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

余(孟英)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

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

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

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

据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

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

因药过寒凉,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

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

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

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增强扫除阴霾之力。

《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下元,收回阳气”。

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去液。

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利气以平喘。

此等方须阴盛阳微者方可与服。

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

产后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

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焉。

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

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

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攻补,此方最著神效。

如方服之良愈(《王孟英医案·产后》)。

王孟英医案习析

王孟英医案习析

王孟英医案习析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除编著《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等书,并将自己的临床实践整理成《王氏医案》。

现摘其三则共习之。

案1: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之文,虽盛夏不辍。

至三年前,患大溢血,虽以凉药治疗,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

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锦,头面之汗蓬蓬也。

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

以苦能化燥;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

按其脉沉取滑数,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蜇、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

按:本案好在选药之精。

因热溢血,用凉药治疗,大法不错,错在用药不当。

脉沉取滑数是辩证关键,沉主里,滑主痰,数主热,故选用透伏热、清痰热之药。

其中绿豆一药,解久食姜之热毒。

临证时,两位医生辩证相同,而用药一效一不效,往往在于选药是否得当。

案2:张与之母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

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予大剂熟地药,不饮而睡。

孟英因论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

从前服之增病者,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

”按:此案痰嗽病久,体虚忌补,主要临床指征是“脉细痰咸”。

属肾虚不能主水,水湿上泛所致。

《景岳全书》论熟地“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净,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王孟英择熟地之味厚质重,属阴中有阳之品,可大补肾气,使水湿得以蒸化,其痰不化自消,非熟地有化痰作用。

案3:陈某患嗽,嗽则先吐稀痰,次则黄浓甜浊之痰,继之以深红带紫之血。

仍能安谷,别无所苦,多药不愈。

孟英切其脉缓大而右关较甚,乃劳倦伤阳而兼湿热蕴结也,予沙参、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叶、枇杷叶、生扁豆、苇茎、花粉为剂,吞松石猪肚丸而愈。

按:此案描述的症状类似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咯血,用方是苇茎汤加减,无可厚非。

特别是其中的松石猪肝丸,原治遗精方,此案用以治痰嗽,不同寻常,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王氏医案》案例多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辩证精当,理法方药紧密衔接,疗效独特贴切。

从王孟英医案探析滥用温补之弊

从王孟英医案探析滥用温补之弊
通讯作者:王承龙( (1964 - ) ,博士,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 医结合心血管方向。 E鄄mail:WCL796@ 163. com
甘厚味,必然会酿生痰浊,愆滞气机,气机不通,邪气则不能 消散,于是病证蜂起。 孟英认为饱、暖尤为酿病之源,节饮食 是养生之要务。 曾言[4] :“ 肥甘过度,每发痈疽,酒肉充肠, 必滋秽浊,熏蒸为火,凝聚成痰,汩没灵性,变生疾病。 凡遇 时疫流行之际,更为召疾之媒。 苟脏腑清虚,素甘淡泊,气机 不为浊壅,邪气 不 能 逗 留, 虽 感 六 淫, 易 于 解 散 …… 慎 疾 之 人,毋贪口腹。冶
5摇 法随证用,不可偏废
许多人将王孟英称为清手,似乎他只会用寒凉药。 邹云 翔[8] 为此专门发表文章为孟英辩护,他列举了十二个王孟 英运用温补和用反佐法治疗的病例,详细地论述了孟英运用 温补法的规律。 可见,王孟英虽痛斥滥用温补之非,但他并 不排斥温补之法,有人曾对其所遗留下的医案做过统计,用 附、桂、干姜之方,有十九案。 可见,药贵对证,王孟英绝无成 见。 正如孟英所云[5] :“ 温补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废也,第用 较少耳。 世之医者,眼不识病,仅知此法,可以媚富贵之人。 动手辄用,杀人无算。 岂非将古人活世之方,翻为误世之药, 可不痛恨耶!冶如乔有南案,患牝疟二旬,医治罔效。 查其脉 微无神,倦卧奄 奄, 便 秘 半 月, 溺 赤 不 饥, 痰 多 口 甘, 稍 呷 米
[10] 摇 孙敬辉. 王孟英:百病皆由愆滞生[ N] . 中国中医药报,2014鄄 8鄄8(4) .
[11] 摇 罗大中,梁嵘. 王孟英纠误医案中舌诊作用的分析[ J] . 中医 研究,2008,21(1) :56鄄58.
( 收稿日期: 2016鄄01鄄15)
(本文编辑: 董历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 江中医杂 志 2 0 1 8年 1 月第 5 3卷 第 i 期

1 9 ・
王孟 英从 肺论 治疾 病 经验 浅析
林 一 晗 倪 萍 王 真 1 浙 江 中 医药大 学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 1 0 0 0 6
兰秘典论 》 言“ 三焦者 , 决渎之 官 , 水道 出焉 ” 。 肺主通 调
水道 , 为水 之上源 , 三焦疏 通 , 则 水液 正常输布 。 病理来
2 . i 肺 失肃 降之 由: 一则外感六 淫或疫疠之 邪 , 邪热郁 痹, 炼 液 为痰 , 痰 热互 结 , 阻遏肺 降 ; 二 则情 志抑 郁 , 肝 郁化火 , 肝 阳上 浮 , 肺气不降 ; 三 则饮 食 不 节 , 嗜好 饮 酒, 过 食 肥甘 , 内生 痰热 , 阻遏 肺气 ; 四则用 药偏 差 , 误
调理 气 机之 时 , 王孟 英尤 重肺 气宣 降 。 《 素问・ 五藏
生成 》 日: “ 诸气 者 , 皆属于肺 。 ” 《 素问・ 六节 藏象论》 日:
“ 肺者 , 气 之本 。 ” 肺 主 呼吸之 气 , 呼 吸 吐纳 , 清气 入 、 浊
在“ 脘痛 ” 案 中言 : “ 与 以到之处 。 通过对 王孟英从 肺论治疾
2 . 2 肺 失肃降致病 : 根据《 王孟英 医案 》 所载 , 肺气上逆 所 致疾病甚广 , 变 端不一 , 不但 出现肺脏本 身的咳嗽 、 哮 证、 喘证 , 而且 因肺 气上逆而转归酿生诸 多变证 。 其 中记
病经 验探讨 , 结 合 自身应用 心得 , 略谈体会 如下 。
《 素问・ 六微 旨大 论》 日: “ 出入废 则神 机化灭 , 升 降 息 则气立 孤危 。 故 非 出入 则无 以生长 壮老 已 , 非 升降则 无 以生 长 化 收藏 。 ” 《 素问 ・ 举痛 论 》 日: “ 百病 皆生 于气 也。 ” 疾 病 的产生 与发展 , 是人体 气机运行失 常的表现形 式, 即 出入 阻碍 、 升 降失 序 。 王孟 英 深谙 《 黄 帝 内经 》 大 意, 提 出: “ 夫人 , 气 以成形 耳 , 法 天行 健 , 本 无一 息 之
关键词 王孟英 调理 气机 肺 医案
王孟 英 , 名 士雄 , 清代 著名 医家 , 温病 学家 , 浙江 海
用辛温发散 、 温燥 补益 , 痰热壅遏 。
宁人 。 其临 证治验 大都记 载 于《 王孟 英 医案》 , 书 中所 载
医案均 为真 实有效 的案例 记 载 。 笔者 研读 此书 , 感觉其
流通循 环不受碍滞 , 自然疾病 不生 。
赖肺气 的推 动和调节 。 病理来 看 , 肺 失肃 降 , 水停 为痰 , 日久化 热 , 痰热 互 结 , 阻碍 血 行 , 蒙 蔽 心包 , 则 发为 结 胸、 心悸 、 不寐 、 谵语 等肺 病及心之候 。 再 看肺病及 胃 : 生理 而言 , 脾 胃为升 降之枢 , 胃降则 心气 、 肺 气 皆降 。 肺 主一 身之气 , 调节一身之气 的升降出 入, 胃气通降亦依赖 于肺气 肃降 , 二者相互影 响 , 相互 关 联。 病理 而言 , 肺失 肃 降 , 则 胃气亦失通 降 , 正 如王孟英
# 通 讯作 者 : 王 真, E - m a i l : w a n g z h e n 6 1 0 @ s i n a . c n
看, 各种病 邪郁 闭肺气 , 使 其不 能通调水 道 , 三 焦不通 ,
气 出, 进 而维持 人体 的生命 活动 。 肺 主一身 之气 的生 成
和运行 , 呼吸吐纳 , 宗 气盛则一身之气 盛 , 宗气 弱则 一身
之气 弱 ; 呼 吸有节 , 一身 之气升降 出入 运行流通 , 反之 则

身之气衍滞 。 可见王孟英 尤其重视肺 气肃降正是来 源
于《 黄 帝 内经 》 的理论 。 2 肺 失肃降论治
i 理论依据
述 了肺失 肃降致 眩晕 、 头痛 、 结胸、 心悸、 不寐 、 胁痛 、 呕
吐、 脘痛 、 噫气 、 水肿 、 溺秘 、 泄泻、 疟疾 、 谵语 、 昏厥 、 崩 漏、 恶 露 不行 等病 , 将 上述 疾病 分 为肺病 及 肝 、 肺 病及 心、 肺病 及 胃、 肺病及 三焦 、 肺病及冲脉五种 。
厥、 胁肋胀 痛等肺 病及肝之候 。
其次 为肺病 及心 : 生理而言 , 肺朝 百脉 , 血液运行依
也; 运化精微 者脾也 ; 咸 以气为用者也 。 肝气不疏则郁 而 为水 , 肺气不 肃则津结 为痰 , 胃气不通 则废其容纳 , 脾 气 不 达则 滞其 枢机 。 一 气偶 愆 , 即能成病 。 ” 这 即是著 名 的“ 百 病 皆 由愆 滞 ” 论。 同时提 出 “ 调其 愆 使之 不愆 ” 的 治疗 之法 , 即调理气 机 , 使得 升降 出入恢复 正常 , 气机
身治节之令 , 肝胆逆升之火 , 胃腑逗 留之浊 , 枢机郁遏之 热, 水饮 凝滞之痰 , 咸得下趋 , 自可 向愈 。 ” 可 知肺气肃 降亦也助 胃气通 降 , 故有肃肺 以和肝 胃之法 。 至于 肺病 及 三焦 : 生 理而 言 , 《 素问・ 经 脉别论 》 言 “ 饮人 于 胃 , 游 溢精气 , 上输 于脾 , 脾 气散精 , 上归于 肺 , 通 调水 道 , 下输 膀胱 , 水 精 四布 , 五经 并行 ” 。 《 素问・ 灵
停。 而性 主疏泄者肝也 ; 职司敷 布者肺也 ; 权衡 出纳者 胃
首先 为肺病及肝 : 生 理而言 , 肝 以升发为顺 , 肺 以肃
降 为宜 , 此为“ 龙 虎 回环 ” 。 病理来 看 , 肺 失清肃 , 内热炽
盛, 耗 伤肝 阴 , 以致 肝 阳上亢 , 从 而 出现 头痛 、 眩晕 、 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