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理论热点问题的研究走向(2007-2016)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
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
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
翻译的发展史,本质上其实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政治、文化、商贸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可以上溯至公元67 年,传至我国的佛经由于语言不通而出现了经文的讲解、翻译。
由此至今的近二千年间,翻译也随着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从四次影响较为深远的高峰期来对我国翻译理论发展史进行探讨。
一、第一次高峰期———唐宋及以前的佛经翻译
从东汉明帝派使者从天竺邀请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朝开始,我国的佛经翻译先后在东汉、东晋、南北朝、唐朝、北宋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历时一千多年,译经1 690 多部、6 420 余卷,形成了我国外来文化的巨大宝藏。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这一时期可以归结为直译到意译的过程。
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开始,佛经翻译从零散翻译进入了大规模翻译时期。
安息人安世高及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都是我国最。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汉语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om 2007 to 2016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3 研究意义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而英译古诗词则是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古诗词的英译不仅可以增进汉外文化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汉语外语翻译水平,促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分析,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语言与思想碰撞,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 正文2.1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概况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一门古典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2007年至2016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探讨译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探讨
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新探讨——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黄中习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来是翻译界关心的主要话题,也是于2007年4月20-2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来自全国54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社的100多名代表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是一次官方组织的专业论坛,本届研讨会则是一次中国典籍英译的专题研讨,也可以视为前者的一个“分会场”。
与会代表正是带着强烈的“译经意识”①,为传译和弘扬蕴藏在我国历代典籍中的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参与研讨,为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献技献策。
一、承前启后,出谋划策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主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在大会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就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佳时期。
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置,翻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多,都说明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翻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对接,同时也为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人士已渐入高龄,而中年人才又严重匮乏,因而典籍英译研究出现了断层,这是制约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部门要遴选和培养有一定翻译经验、对汉译英感兴趣、热心于典籍英译的学生,强化汉译英翻译实践,有计划培养一批汉译英的专门翻译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会上畅谈了目前我国典籍英译的良好机遇和发展典籍英译事业一系列对策中的“一个认识、两个理论和四个工程”。
“一个认识”指的是中译外究竟应该由中国人做还是由外国人做的问题,即译入还是译出的问题;“两个理论”是指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性,“中西互译”与“西西互译”需要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四个工程”是指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具体翻译工程、翻译研究工程、工具书和资料的编撰工程和翻译人才培养工程。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摘要本文从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三次翻译论争出发,通过对论争的详细梳理,理清中国译论的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和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译论的发展做出预测。
第一次论争是二十世纪初的“直译、意译”之争。
这次论争以汉语的发展为焦点,让一向被视为“小辨”的翻译第一次高调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场论争实现了翻译的自觉,让其逐渐脱离了译者随意删改原著的编译阶段,让人们对于译本的态度从一味求“顺”转移到了求“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翻译、语言及思想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以翻译更新思想,用翻译改造汉语的理论;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神形说”,并从汉语的特征出发,对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实现“神形兼备”的忠实进行了探索。
有研究者论述“绝对忠实”的不可能,甚至与现代阐释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次论争是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异化、归化”之争。
这次论争围绕翻译的文化内涵进行。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人们对于直译、异译的讨论有了新的内涵,翻译理论从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日益关注,到最终将翻译视为文化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开始了译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层面的讨论,而是深入和扩展到文化、文学、政治、经济领域,成为国际政治交往、学术交流、文化比较的重要课题。
在借鉴和思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翻译研究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异化归化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在我国译论中,异化归化已经脱离了后殖民主义的狭隘视角,甚至可以说具有了更广泛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一种交往活动,译者的伦理性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新的背景和形式下对译者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次论争以“翻译学”的构建为中心,通过对“翻译是不是一门科学”的讨论,破解了常年困扰译坛的“科学主义迷思”;通过对翻译学学科性质的争论,驳斥了“理论无用”论,解开了“综合性学科”之惑,逐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并尝试从哲学高度对我国现当代译论发展做出了总结;在建构翻译学的努力中,批判性地重新对西方理论进行了评价,在与其对照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明确了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从本国、本民族的翻译实践现状出发,在重新评估和吸收传统译学中的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西方译论,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翻译理论推进翻译学科的全面建设,建为世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2 翻译实践中涉及的语种繁多, 学科交错,甚至在具体环节中还要考虑到 作者与读者。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4
2、引进理论和我国传统译论缺少结合 传统译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神似”、“神韵”的翻译 境界; “化境说” 引进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语言学角 度---语言本质、语言规律、双语对比。
1.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书籍。 2.中外翻译家的合作
Ⅲ.成熟期
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 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 现在:翻译思想日臻充 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 精密得当。成熟期所对 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 “五四”新文学翻译。
1.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 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
2.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 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 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
2012-12-10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Ⅳ.转型期(沉寂期) 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 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 历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 言学翻译理论的介绍与研 究。
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 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 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 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 究期间的翻译理论。
2.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 内翻译家开始提及西方当 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 “多元系统说”、“解构 主义”与“女性主义”等 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 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 肇始。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原因
02
内因: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2、引进理论与我国传统文论缺少结合 3、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脱节
外因:1、我国翻译地位低下 2、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 3、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内因
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03
1.1 翻译理论存在着太多的争论。 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刻,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由于古诗词语言和意境的独特性,其英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学者们对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在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对古诗词译文的表面分析,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方法论和审美理念。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学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开始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国际合作的研究项目。
随着研究者对跨文化翻译的重视,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开始与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结合,形成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1. 古诗词英译的审美理念在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古诗词的审美特征和英译的审美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出发,提出了“诗之美”、“诗之境”、“诗之音”等一系列审美概念,试图揭示古诗词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特点和翻译原则。
也有学者对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适应”、“文化再现”等审美理念,试图在诗歌英译中实现跨文化的审美表达。
2. 英译方法论的探讨关于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译文的分析,还涉及到翻译方法论的探讨。
学者们试图从翻译理论和实际翻译实践出发,总结古诗词英译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提出了“音译”、“义译”、“意译”等不同的翻译原则,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指导。
3. 跨学科研究的拓展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尽管在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一些经典作品和名家译作上,对于其他诗词的英译还存在一定的空白。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摘要:本文先简述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本体因素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等影响翻译发展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的原因。
认为要结束沉寂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合中西译论、翻译本体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字:翻译理论沉寂期内因外因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熟悉的字眼“信”、“达”、“雅”、“神似”,还有“化境”等。
“信”“达”“雅”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文言化。
如今“信”“达”“雅”三个字已经被我们说滥了,近代翻译理论近百年,长久被当做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当然,内容也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适当的做了延伸、关联和改变。
如:“信”即产生了后来的“忠实”,“达”对应着“通顺”,而“雅”一词被赋予了新的翻译内涵,不是起初所指的译文要文言化,而指在选用词语时要得体,简明优雅。
“神似”“ 神似”,亦即“传神”,“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
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
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国内近十年语用翻译研究综述(2007—2016)
YANG Ku n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C i v i l A v i a t i o n U n i v e s r i t y o f C h i n a , T i a n j i n 3 0 0 3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p a p e m o f p r a g ma t i c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t e n y e a r s f r o m CN KI ,t h i s
Li t e r a t ur e Re v i e w o n t he Re s e a r c h o f Pr a g ma t i c Tr a n s l a t i o n i n Ch i n a f r o m 2 0 0 7 t o 2 0 1 6
p a p e r t i r e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c i r t e i r o n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 a m e w o r k ,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o l o g y a n d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技术不仅在商务、政治、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人们获取跨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
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准确性、自然度和专业领域翻译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性不足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处理长句和复杂句式时常常出现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例如医学、法律和金融等,机器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容易出现歧义和错误理解,导致译文质量不高。
二、自然度不足除了准确性的问题之外,当前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成果的自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译文通常存在语法不通顺、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让人感觉生硬、生僻,难以流畅阅读。
这对于文学作品、广告文案等文体要求较高的翻译任务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专业领域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上与人工翻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机器翻译系统面临着专业词汇的准确翻译和上下文理解等难题,导致专业领域翻译质量不尽如人意。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例如多语言翻译、长文本翻译和语境识别等。
尽管面临着众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翻译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性和自然度。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解决当前翻译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多模态信息的融合随着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技术也将逐渐向多模态信息的融合方向发展。
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杨凤军(成都体育学院 外语系,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论文对2007-2011年间我国新闻翻译论文进行收集、归类和总结,指出我国新闻翻译研究在近5年中取得的进展与不足,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不足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93-04引言新闻翻译是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新闻翻译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黄勤(2007)对1979-2006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指出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不但成果数量逐渐递增,而且研究范围呈现出“宽泛多元”趋势。
尽管如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理论层次研究亟待加强;2.研究的媒介形式和语种转换形式单一;3.缺乏方法论指导,研究方法多为经验式、散点式的评论;(4)缺乏独立学科意识。
在过去的2007-2011期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5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一对五年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收集和归类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间以“新闻翻译”为主题对5年间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得到论文984篇。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全面,笔者对检索到论文逐一阅读,剔除会讯、启事、通告和图书推介等71篇及与新闻翻译研究无关的论文326篇后,得到论文587篇。
所得论文分布情况见表1。
与黄勤(2007)相比,5年间新闻翻译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1.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年均递增近16%。
中国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的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已经从单纯引进吸收走向了自主创新。研究 者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模式。同时,对于 科技翻译中涉及的复杂问题,如语言差异、文化背景、专业领域等,也进行了深 入探讨。
2、语法转换:科技文本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以确保译文的质量。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科技翻译 中,原文中的“切削力”可能需要翻译成“cutting force”,以适应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3、隐喻和修辞转换:科技文本中经常使用隐喻和修辞手法来描述抽象的概 念和现象,翻译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比喻效果。例如,在 能源领域的科技翻译中,将“太阳能电池板”比喻为“阳光的收集器”需要翻译 成“solar energy harvester”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实例分析
本节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科技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术语和概念较多,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这 些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转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deep learning”需要翻译成“深度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深层学习”,因为 “深层学习”
4、专业领域的深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翻译将涉及更多专 业领域。因此,深化专业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高专业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准, 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以期为科技英语翻 译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爱好者。
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综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者们对于具体作品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著名古诗词的英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探索了诗人原意的表达和英译的艺术手法。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跨文化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来剖析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三是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等实际领域中,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成果涉及了多个方面。
在具体作品研究方面,李白、杜甫、王维等古诗词大家的作品是研究的热点。
在研究方法上,有关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
在研究应用上,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汉语古诗词英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未来有望继续深入发展。
一方面,可以继续对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挖掘其中的瑰宝,为其英译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
可以深入研究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方面,提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现象的把握和理解。
还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汉语古诗词英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特点,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国内翻译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国内翻译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西北师范大学 慕金豆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翻译伦理”逐渐成为国内译界学者不断进行探究的新兴概念。
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翻译伦理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从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等方面分析探究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翻译伦理研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翻译伦理;翻译研究;综述;反思一、引言“伦理”一词由来已久,在古代汉语中,伦理指亲属血缘之间需要遵从的一定行为准则与礼仪规范。
在《辞海》中,伦理的释义为“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
(刘卫东,2008)伦理和翻译活动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作为一项涵盖了语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项因素的跨语言跨文化人际交流活动,翻译自身也有着需要译者遵从的规律与准则。
而翻译伦理即指人们如何在伦理的基础上更好更为全面地进行翻译活动,其意义涵盖较广。
“翻译伦理”就是翻译行为事实该如何规律以及翻译行为该如何规范,它既面向翻译行为也面向翻译行为的主体。
(王大智,2009)近年来,学界已逐渐将翻译伦理视为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概念,因此有必要对翻译伦理的历史发展做出梳理分析,对翻译伦理未来的发展加以展望。
二、国内翻译伦理发展脉络分析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1984年在一个与哲学问题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最先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在此后出版的《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详尽具体地讨论了他关于翻译伦理的理论思想。
(方薇,2013)而迄今为止,国内的翻译伦理研究已发展了近二十年时间,其中分别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高峰期和平稳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许均发表论文《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这篇文章分别从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三方面出发,重点探讨了翻译实践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及影响因素,这一讨论也为之后的正式翻译伦理探索开垦了研究园地。
(许均,1998)翻译伦理在2006年之后便逐渐成为了国内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新兴主体,翻译伦理研究也在此时不断地发展起来。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语言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翻译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翻译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可以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合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跨语言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翻译技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专业术语等。
对翻译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并展望未来,对推动翻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字】1.2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
翻译技术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外语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大量的外语信息来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而翻译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这些信息。
翻译技术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技术的支持,人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翻译技术的研究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而翻译技术的进步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翻译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对翻译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翻译技术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多种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翻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现在的机器翻译系统能够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和优化算法来实现较为准确的翻译结果,尤其在常见语言对的翻译上表现优秀。
中国2007—2016翻译实证研究调查报告
中国2007—2016翻译实证研究调查报告作者:柯可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7期在西方过去的20年间,实证研究已发展成为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
在中国,这种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译者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却鲜少取得突破。
本文通过在CNKI查询2007—2016年间查询发表的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分析国内学者对实证研究的应用方向,指出其不足,树立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方法性。
一、翻译实证研究的概念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和实施论据对理论假设证实、证伪或提出新假设的过程。
正如图里所说,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为“探究那些影响、制约翻译过程和进度、译本和翻译功能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可能”。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
勘察等途径获得研究对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统计与概括提出理论假设;或首先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经验数据,最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伪证。
实证翻译研究不只分析文本、描述翻译现象,更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概括“总结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和翻译规范,阐释说明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最后建立关于翻译现象,翻译行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原理和规则。
二、实证研究的分类关于实证研究,外国学者将其分为自然性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所谓自然性研究,指研究者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情境中对某种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该现象或过程作任何干扰,只是对研究独享显现的特征作了记录。
姜秋霞。
杨平将实证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可以使综合的,也可以是分析的;既可以采用归纳式,又可以采用演绎式;既可以检查已有的假设,又可以用来提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型数据,也经常使用定量的数据。
三、2007—2016翻译实证研究论文调查从2007—2016年,发表在CNKI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总共为610篇,其中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翻译实证研究的理论研究;二是翻译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三是用翻译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翻译。
我国翻译学研究整体特征、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以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为考察中心
典籍翻译研究我国翻译学研究整体特征㊁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以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为考察中心冯正斌1,2,苏㊀攀1(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600;2.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128)㊀[收稿日期]㊀2020⁃07⁃11㊀㊀[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华文化 走出去 视域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㊁接受与影响研究 (17BYY009)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冯正斌(1978 ),男,陕西汉中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㊁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苏㊀攀(1997 ),女,湖南常德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㊁外宣翻译㊂[摘㊀要]㊀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因其科研导向作用之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㊂然而,其中对我国翻译研究现状的综合考量尚不多见㊂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2015—2019年两类基金翻译类立项项目进行考察,以此管窥我国翻译学研究课题特征及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㊂研究发现:(一)我国翻译学学科发展趋于成熟;(二)翻译研究以 传统三大学科 为主阵地,兼具跨学科发展趋势;(三)翻译研究领域存在 马太效应 ;(四)翻译研究受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需求影响较大㊂[关键词]㊀翻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600111一㊁引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 国社科 )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下简称 教社科 ) 能从宏观上反映各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可被视作学科研究的风向标 [1]㊂由于二者的科研导向作用,学界对于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本身的研究应运而生㊂21世纪初,张天白[2]最先基于 国社科 数据分析了1997 2000年间体育学立项状况㊂此后,关于 国社科 立项的研究从未间断,学科分布广泛,涉及学科内部及学科对比多个研究维度㊂[3⁃12]对 教社科 的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产出亦不低㊂[13⁃17]综观以往研究,虽不乏对两大基金的探讨分析,但涉及翻译学项目的研究范围有限,主题聚焦于翻译类课题总体立项情况考察[18⁃21],少数民族翻译研究现状探寻[22⁃23],中国学术著作外译与海外传播情况研究[24⁃25],且尚未见基于 教社科 数据考察翻译研究状况的成果,综合两大基金进行的翻译研究仅有1项[22],研究空间有待拓展㊂随着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战略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我国翻译学科蓬勃发展,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相关立项数量也显著提升㊂结合二者的学理探究将有助于挖掘该学科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趋势,发现现有研究之不足并进行未来展望㊂鉴于此,本研究拟综合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立项数据(2015 2019年),对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总体状况和研究热点进行比对分析,挖掘其共性及差异,. All Rights Reserved.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翻译研究与学科发展提供鉴资㊂二㊁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研究综合2015 2019年两大基金翻译研究数据,考察近五年我国翻译研究现状㊂研究样本选取2015 2019年度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中的翻译立项数据㊂前者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①公布的立项名单,后者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科司②公布的立项名单㊂数据统计尽量穷尽两类基金所有类别及学科中的翻译类项目( 国社科 中军事学单列项目未对外公开,未能统计),多维度考察近五年翻译研究项目㊂经人工筛选,具体数量如表1:表1㊀2015—2019年度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中的翻译学项目立项数量年㊀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总量翻译立项比重总量翻译立项比重201550591102.17%3065692.25%201651641142.21%2463662.68%201757641532.65%3168732.30%201861331191.94%3406852.50%201966521572.36%3362651.93%㊀㊀(二)研究步骤(1)对比分析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中翻译学项目的年度立项㊁学科及级别分布,以呈现两大基金的共性与差异㊂(2)统计翻译立项负责人㊁工作单位与所属地区,以呈现负责人的职级㊁工作单位及立项地域分布特点㊂(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勾勒整体研究热点,并追踪具体前沿动态㊂(4)总结研究发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选题与学科建设提供参考㊂三㊁数据分析(一)项目量化分析1.立项年度分布结合表1可知,2015年至2019年间,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研究立项呈无规律小幅波动状态㊂总体来看, 国社科 中翻译研究立项数量远高于 教社科 , 国社科 立项总量也远高于 教社科 立项总量㊂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立项数量差异与其总量差异基本吻合,呈同比变动之态,可见近年翻译学科已趋向成熟,呈现稳中持续的发展态势,除受国家明显导向性政策影响外,不曾出现突发性研究热潮㊂值得注意的是, 国社科 2017年度翻译研究立项数量增长显著,占当年总量2.65%㊂2016年3月16日(此时2016年 国社科 申报已截止),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 十三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步伐㊂这一点在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所体现,如宗教学中新增条目有 国外宗教研究经典系列汉译 与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宗教研究著作翻译与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中新增 中医㊁太极㊁烹饪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走向世界研究 ;中国文学中新增 国外汉学研究 等条目㊂同年立项课题也多有涉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㊁哲学或宗教学典籍译入与译出研究等,可见国家战略的实施对 国社科 立项导向作用较为明显㊂与之相比, 教社科 翻译立项数量年度分布相当均衡,起伏不大,受国家战略影响不明显,立项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响应国家战略时反应稍显迟缓㊂2.学科分布项目立项的学科分布透露出某类研究在学科大类中的权重,亦可为后续项目申报提供参考㊂.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冯正斌等㊀我国翻译学研究整体特征㊁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3㊀鉴于 国社科 重大项目未区分学科类别,为保证数据均衡,未纳入 国社科 重大项目与 教社科 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仅以其他项目数据为准统计学科分布情况,具体可详见表2和表3③㊂ 国社科 共有18个学科涉及翻译研究立项, 教社科 14个,其中相同学科11个( 国社科 中 中国历史 和 世界历史 与 教社科 中 历史学 相对应),相异学科11个(表中斜体标识)㊂两者翻译立项分布最多的学科几乎完全重合,即语言学㊁中国文学㊁外国文学,这说明 传统三大学科 [18]依旧是翻译研究的主要领域, 语言学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依然显著 [19]㊂表2㊀ 国社科 中翻译类立项数量学科数量比重学科数量比重语言学23639.79%民族问题研究122.02%中国文学9616.19%图书馆㊁文献与情报学81.35%外国文学549.11%世界历史61.01%哲学477.93%国际问题研究50.84%宗教学477.93%党史㊃党建20.34%马列㊃科社264.38%法学20.34%中国历史203.37%民族学20.34%新闻学与传播学152.53%教育学10.17%艺术学132.19%社会学10.17%表3㊀ 教社科 中翻译类立项数量学科数量比重学科数量比重语言学19859.28%民族学与文化学30.90%交叉学科/综合研究4212.57%宗教学30.90%中国文学339.88%教育学20.60%外国文学236.89%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20.60%艺术学144.19%新闻学与传播学20.60%哲学61.80%法学10.30%历史学41.19%心理学10.30%㊀㊀相同学科有哲学㊁宗教学㊁历史学㊁法学㊁教育学㊁艺术学,两大基金上述学科类翻译研究主题基本一致㊂哲学与宗教学类翻译研究以相关典籍翻译与研究为主,历史学类翻译研究以中外古代文化典籍㊁史料的翻译与研究为主,新闻学与传播学类翻译研究大多涉及中华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以及外宣翻译,法学类翻译研究主题皆为法律翻译,教育学中三项翻译类项目有两项研究教育学著作翻译,另一项研究译员培养㊂总体而言,虽然翻译研究主阵地仍是语言学科,但出现向其他学科跨越的现象,常有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如 基于视频分割与提取技术及MPEG⁃4编码标准的字幕翻译层次化语义信息研究 ④等㊂出乎意料的是,在普遍认知中涉及翻译活动较多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翻译研究立项数量较少,五年两大基金共立17项,相比哲学与宗教学分别少36和33项,这说明 在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此学科类的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研究潜力有待挖掘,跨学科融合发展仍需加强㊂. All Rights Reserved.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3.级别分布因 国社科 中的重大项目 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比率较低 [26], 教社科 重大项目选题 基本围绕国家㊁社会现实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 [17],两类基金项目立项率整体不高(详见表4和表5)㊂其中, 国社科 翻译类重大项目立项不多,但涨幅明显,与其总量呈同向增长之态,从最少5项增加到最多18项,学界资深翻译研究者功不可没㊂而 教社科 重大项目立项总量与翻译类项目均数量偏低,且呈递减发展之态,2017与2018年度翻译类立项数量甚至为零㊂经查证发现,以上情况很大程度上与项目负责人有在研项目有关,如2018年度教社科重大项目立项时,113项因负责人有在研重大项目,延期到在研项目结项后予以立项⑤,导致当年重大项目立项偏少㊂表4㊀ 国社科 中翻译类重大项目数量类别20152016201720182019重大项目总量248239331339364翻译类项目数量95121618翻译类项目占比3.63%2.09%3.63%4.72%4.95%表5㊀ 教社科 中翻译类重大项目数量类别20152016201720182019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总量2433531366560翻译类项目数量64002翻译类项目占比2.47%1.13%003.33%㊀㊀综上可知,第一,两大基金委在重大项目立项方面始终坚持高标准㊁严要求,确保研究价值,宁缺毋滥,所以整体立项率较低,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立项空白;第二,翻译研究人才储备不足,承担重大项目时略显乏力,导致 教社科 翻译类重大项目立项出现断档;第三,项目审批与管理的科学性强㊁对预期成果要求高,为保证负责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规定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项目,进一步限制了重大项目获批数量㊂此外,统计得出其他类别立项情况,首先, 国社科 和 教社科 翻译立项具有相同特点:一般项目立项占比最大(教社科一般项目含规划基金㊁青年基金和自筹经费项目)㊂究其原因,一般项目立项基数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翻译研究立项多也属情理之中㊂其次, 国社科 青年项目立项数量在各级别中排行第二, 教社科 青年基金项目数量排行第一,均 体现了对翻译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 [19]㊂最后, 国社科 西部项目与 教社科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的翻译立项偏少㊂西部项目的设立虽以扶持西部地区学术研究为目的,但翻译学甚至整个外语学科并不在西部地区 优势学科 之列[27],导致翻译研究西部项目立项数量远不及西部地区强势学科㊂(二)项目质化分析1.项目负责人考察项目负责人职称级别与项目级别的关系,可以观测 长期耕耘㊁厚积薄发的研究历程与成果的连续性 [11]对于项目获批的重要性㊂鉴于 教社科 立项名单不含负责人职称信息,本研究对负责人情况的考察针对 国社科 立项进行㊂又因 国社科 单列项目(教育学㊁艺术学)及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不含负责人职称㊁所属地区等信息,且重大项目比重小,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对负责人㊁地域分布的考察不包含单列学科项目及重大项目㊂.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冯正斌等㊀我国翻译学研究整体特征㊁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5㊀表6 国社科 项目负责人级别项目级别职称立项数量百分比重点项目(37)正高级3491.89%副高级38.11%一般项目(358)正高级16445.81%副高级14640.78%中级4713.13%初级10.28%青年项目(99)副高级2323.23%中级7272.73%初级44.04%西部项目(66)正高级2334.85%副高级3045.45%中级1218.18%初级11.52%㊀㊀由表6可见,560项 国社科 翻译类年度项目和西部项目中,正高级职称负责人占比39.46%,副高级职称负责人占比36.07%,中级职称负责人占比23.39%,仅1.07%为初级职称㊂在重点项目上职称优势表现尤为明显,37项重点项目负责人中34位为正高级职称,仅有3位副高级职称者㊂一般项目中,仍是正高级职称负责人占比最高,为45.81%;副高级次之,为40.78%㊂唯有2018年 清代写本‘智观巴㊃贡却乎丹巴绕杰传之喜脱雷鸣“翻译与研究 项目负责人为初级职称㊂经查证,此前 国社科 立项中从未有涉及这一文本的研究课题,其成功脱颖或与选题新颖性有一定关系㊂西部项目情况类似,高级职称学者占比超过80%㊂ 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素养和前期积累时间漫长㊁成果产出较晚 [11],研究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其成就呈正相关关系,所以高级职称学者立项较多㊂青年项目负责人的职级分布稍有不同,中级职称负责人最多,占比72.73%㊂青年项目以鼓励青年学者投入学术研究为初衷,仅接受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学者申报, 其申报者多是刚刚博士毕业的青年才俊 [11],所以中级及以下职称占比较多㊂综上可知,翻译研究领域的高职称学者学术资本积累充分,研究能力更突出,在高级别科研课题立项中优势明显㊂2.地域分布情况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研究立项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覆盖面广㊁集中性强的特征,具体而言,北京和广东的立项数量均名列前茅,可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科研实力越强,与 这些省市较早对外开放,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崇尚教育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也是密不可分的 [28]㊂就差异而言, 国社科 翻译立项有两个显著特征,北京地区优势明显㊁地区间科研水平差异较大,东部明显优于中部与西部,受 西部项目 驱动,西部略强于中部㊂2000年 西部大开发 战略正式施行,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国社科 于2004年设立 西部项目 以扶持西部地区科研发展㊂2009 2013年间45项 国社科 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类项目有80%集中在 西部地区 [22],国家政策支持的带动作用明显㊂不同于 国社科 , 教社科 翻译研究立项以广东地区优势最为显著,远超其他省份㊂此外,青海㊁西藏㊁宁夏三个省/自治区在 教社科 中翻译立项数量为零㊂综而言之,上述地区并不缺少研究对象,如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㊁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等都具有研究价值,立项空白说明上述地区翻译学科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㊂3.立项单位分析科研项目是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科研水平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11],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一. All Rights Reserved.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个单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地位㊂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研究立项最多的单位均为各地高校,一方面说明高校人才㊁资源优势突出,是翻译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说明研究主体单一㊁其他社会机构对翻译现象关注不足 [19]㊂为详细考察立项单位分布情况,统计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立项排行前10位的高校(均含并列第10位,不含西部项目),各11所㊂考虑到部分高校重复出现,最终得出两大基金立项数量排名前10位的高校共19所,如表7和表8⑥所示㊂表7㊀ 国社科 翻译立项TOP10单位立项单位数量地区单位类别学科评估MTI专业排名中山大学11广东双一流,985,211B+一级学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1广东A一级学科8南开大学10天津双一流,985,211B+一级学科山东大学10山东双一流,985,211A-一级学科5中国人民大学9北京双一流,985,211B+北京外国语大学9北京双一流,211A+一级学科中央民族大学9北京双一流,985,211四川大学9四川双一流,985,211B+一级学科上海师范大学8上海C+浙江大学8浙江双一流,985,211A一级学科3暨南大学8广东双一流,211B-15表8㊀ 教社科 翻译立项TOP10单位立项单位数量地区单位类别学科评估MTI专业排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广东A一级学科8北京大学7北京双一流,985,211A+一级学科中山大学7广东双一流,985,211B+一级学科上海交通大学5上海双一流,985,211A一级学科浙江大学4浙江双一流,985,211A一级学科3浙江师范大学4浙江B-曲阜师范大学4山东B-广东财经大学4广东西南大学4重庆双一流,211B+西南民族大学4四川C-广东工业大学4广东㊀㊀就单位类别来看,19所高校中有双一流院校12所,占比63.16%;985院校8所,占比47.11%;211院校12所,占比63.16%㊂另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等级达到B类及以上的高校有14所(A类6所,B类8所),比重高达73.68%,MTI为一级学科的高校有9所,占比47.37%㊂上述高校中虽存在 三非 院校,然而从学科建设之角度考察发现,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等级多数高于或等于B-;此外,凡是MTI为一级学科或本科教育翻译专业排名前50的高校,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等级均高于或等于B-㊂可见,相对于综合实力,学科建设之成效对翻译研究成果产出的影响更为显著,结合前文立项学科分布情况可知:参与翻译研究更多的是语言学科,所以各高校语言学科研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其翻译研究能力㊂详细考察上述高校各年度立项数量,除中山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冯正斌等㊀我国翻译学研究整体特征㊁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7㊀教社科 立项数量的增长相对较大外,其他高校立项年度分布较均衡,没有异军突起的高校,这说明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集体层面来看,翻译学科整体实力提升都需要持续耕耘㊂就立项数据而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山大学持续领先,总体优势明显,作为全国首批(共15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同时跻身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翻译立项前10之列㊂作为传统外语类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实力雄厚,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达到A类等级㊁硕士教育翻译学科为一级学科㊁本科教育翻译专业全国排名第8,综合排名靠前,并设有高级翻译学院㊁MTI教育中心㊁翻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翻译研究校内科研权重较大㊂此外,穆雷㊁黄忠廉㊁卢植㊁曾利沙㊁赵军峰㊁蓝红军等多位译学研究领域的 大咖 ,对于该校翻译学学科团队建设及发展起到了领军作用㊂中山大学作为双一流㊁985及211高校,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等级(B+)虽略低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但硕士教育翻译学科同样是一级学科,并设有国际翻译学院专注翻译教学与研究,还有王东风㊁李红满㊁邵璐㊁詹诚等多位活跃在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综合科研实力强劲㊂综上可得:(1)上述高校科研能力突出,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领军高校;(2)翻译研究领域存在 马太效应 ,科研实力分布不均衡;(3)翻译研究实力提升需长期积累,厚积而薄发㊂(三)研究热点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两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国社科 与 教社科 的立项热点代表相应学科的研究热点,而考察翻译领军科研单位研究重点对掌握我国译学研究前沿亦具有镜鉴价值㊂因此,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译学研究热点,并依据霍姆斯译学构想分类探析优势立项单位获批项目数据,从微观层面追踪学科前沿动态㊂1.宏观考察课题关键词频次反映学界对该主题的关注度,亦揭示其研究价值,故本研究通过高频词观照译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㊂运用 图悦 获取项目名称的 热词权重图 (图1),呈现出 中国 一带一路 马克思主义 传播 文学 译介 等50多个关键词,并导出 关键词词频分析报告 ,作为高频关键词选取样本㊂ 高频词选择的标准一般为截取的高频词累积频次达到总频次的40%左右 [29],根据这一标准,统计出17个高频关键词,可详见表9㊂图1㊀翻译研究热词权重图表9 高频关键词序号高频关键词词频序号高频关键词词频序号高频关键词词频1中国2627文献6613日本402传播1958语料库5014翻译研究373英译1239汉译4815口译344译介10610小说4216海外345文学10411典籍4117马克思主义316文化9412话语40㊀㊀从高频关键词可见: 中国 出现频次最高,表明两大基金均高度聚焦本国问题研究; 传播 译介 文学 以及 文化 的出现频次极高,大量项目与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和 中国文学海外译介 有关㊂随着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的深入推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越来越多,体现了国家战略方针对翻译研究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印证了张威[19]的研究结论,虽然经济㊁贸. All Rights Reserved.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易㊁社会等非文学翻译占据当前翻译市场的主要份额,文学创作及其影响依然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议题; 语料库 高频出现,新兴技术运用成为翻译研究新发展趋势㊂传统翻译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忽略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主观性较强,而语料库翻译学结合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能有效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30],发展前景广阔; 英译 词频远高于 汉译 ,对中译外的研究多于外译中的研究;具体研究客体的 文献 小说 典籍 成为高频关键词,说明小说依然是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主要体裁,同时在推进中国文化 走出去 和传播良好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文化典籍和重要文献的翻译也增势强劲(如 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研究 ⑦,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 ⑧);回归课题名称考察 话语 一词的语境,发现50%相关研究聚焦中国政治话语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28.26%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其余21.74%较为分散㊂以上说明随着增强 五个自信 号召的提出,中国形象建构研究正由 他塑 向 自塑 转变; 口译 成为翻译研究热点,与张威[19]的研究结果稍有差异,这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语言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进一步增加,在口译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㊂上述现象首先说明整体翻译研究以解决本国问题为主,受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需求影响颇深,研究热点趋向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㊂其次,中译外研究多于外译中研究,国家翻译实践增加,尤其在外宣等领域国家翻译实践 自控型 [31]性质凸显明晰,但整体上讲中国文化与文学译介研究仍占据主要地位㊂最后,翻译研究跨学科发展程度渐深,语料库等新技术路向的研究发展迅速㊂2.微观分析分析获批项目的研究方向与主题有利于描绘研究发展前沿趋势并探析存在的问题,故选取前文所述19所高校的获批项目(共209项)进行微观考察㊂霍姆斯[32]将翻译研究分为翻译理论㊁描写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三大分支,本研究以此为理论框架,将所选课题分为理论翻译研究㊁描写翻译研究㊁应用翻译研究㊁翻译史研究及其他五个类别,表10呈现课题各类别数量及比重㊂表10 课题研究层次类型类别数量比重举例理论翻译研究31.44% 认知翻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10550.24% 认知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9645.93%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翻译立法研究 翻译史研究41.91% 藏族译学史研究 其他10.48%㊀㊀注:涉及多个类别的课题以其侧重点归入某一特定类别㊀㊀数据显示,优势立项单位的纯翻译研究比重最高,为51.68%;应用翻译研究以45.93%的占比紧随其后;翻译史研究偏少,仅占比1.91%;无法归入上述任一类别的项目仅一项,这验证了霍姆斯译学构想的全面性㊂具体到各个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研究多元化特征明显,涉及翻译本体研究㊁中华文化外译研究㊁国家形象建构等多个议题㊂对翻译本体的研究最多,占比达50%,其中笔译和口译研究力度相当,且均含技术手段的应用,如语料库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等㊂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重点在应用翻译研究领域,占总量的58.33%,涉及机器翻译和语料库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译员培养等多个方向㊂北京大学就马克思主义文献汉译与哲学文献翻译研究着墨不少,兼顾文史哲大类相关著作的翻译研究㊂浙江大学专注于翻译本体研究,同时关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㊂西南大学对翻译文学的研究在这19所高校中独树一帜㊂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多聚焦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另外,西南民族大学有课题涉及多模态视阈下的翻译研究,拓展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㊂曲阜师范大学㊁广东工业大学㊁广东财经大学㊁上海师范大学㊁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均有不少课题涉及中国文学外译研究㊂另外,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还涉及政治话语翻译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这.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翻译学研究动向之我见
a
19
90年代前,少有嶺南人的作品和研究成果見諸 學刊,現在只需要查看近年來“中國翻譯“这 一全國翻譯界的權威刊物就可以看到,每年足 有一半甚至以上的論文出自嶺南學者之手,因 此形成了學術的主導地位。
a
20
2. 幾點反思 2.1 對西方譯學的借鑒態度:頂禮.2 研討會的質與量:研究專題的深入和拓展問 題
中國翻譯學研究動向之我見
a
1
引子
自1999年起,每年“中國翻譯”學刊的 第二期總是發表一篇對過去一年翻譯學研 究的綜述,署名為田雨。綜述以描述性的 風格向全國翻譯者工作協會會員介紹過去 一年翻譯學領域發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研 究動向。
a
2
1. 研究狀況簡介 1.1 重要事件 1)2004年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士學位 點的設立,標誌著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 科,在中國內地的高等教育體制中獲得了合 法地位。從此,翻譯從附屬於外國語言教學 的地位,發展到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 國家現有教育目錄上的突破, 起了帶頭作 用。
• 翻譯學研究的結構。 “2005年11月,在廣外召
開的全國翻譯學院(系)院長(系主任)聯席
會議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正式成立了6個翻譯
學院,5個翻譯系,若干個翻譯院系正在緊鑼
密鼓的籌備之中(民辦院校尚未計算在內),
另外還有40多所高校成立了翻譯研究中心(所
)中國譯協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外交學院聯
合成立了兩個全國翻譯研究資料中心。”(穆
a
7
• 全國口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從第4屆北京會議開始, 演變成國際規模的研討會
例如定於2006年10月20-21日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召 開第六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大會主題是: 進入21世紀的高品質口譯。主要議題: – 從母語譯入外語--國際口譯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 口譯教學--課程、方法、師資培訓與國際合作 – 口譯研究--理論的突破及其與實踐的結合 – 口譯專業化--職業考試、評估與市場開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多。而年轮颜色 的变化表示时 间上的远 近 ,如 对译论 的丰富有着重要 推动作用 ,其内涵为将翻
高的被引文献后可知 ,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 ,如 2016:3)。换言CiteSpace可应用于对研 究热点、研
叙事理论、社会 学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等 , 究前沿和研究趋势进行探索 ,并将分析结果以图
已然融人翻译研 究中 ,并渐渐 出现 了反思与展望 谱 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为直观地 进行数据分析。
基金项 目:本文 系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一般 项 目 “基于 语料库 的 ‘面 子 ’和 ‘脸 ’概 念 表 征 语 义一 语 用界 面 研 究 (项 目编 号 : 16BYY179)”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作者简 介 :王超龙 ,硕士生 ;研 究方向 :英语笔译 。周凌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 师 ;研究方向 :语用学 、应用语言学 、 普 通 语 言 学
图 1 2 0【)7— 2016年 国 内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知 识 图 谱
本 图谱 采 用 的CiteSpace经 典 的年 轮 显 示 效 果
(1)译学热点部分包括 “翻译思想”“翻译教
图。在每一个节点处都有一个年轮状的 图形 ,节 学 ” “翻 译 策 略 ” “翻 译 批 评 ” “翻 译 史 ” 和 “翻
点 年 轮 圆环 大 小 与 此处 所 代 表 的 关键 词 的 引 用 频 译伦 理”等重要研究。它们在这里的出现也恰恰
次成正 比,圆环 中各种不 同颜色的年轮则代表在 说 明了翻译 理论研 究在 译学热 点研 究 中的重要
各 个 时 间 段 的被 引频 次 ,年 轮 越 厚 代 表 引 用 次 数 性 ,其 中 “翻 译 伦 理 ” 作 为高 频 次 关 键词 之一 ,
国 内翻译 理论热点 问题 的 研 究走 向 (2007— 2O 1 6)
王 超 龙 周 凌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摘 要 :本文选取CNKI核心期 刊和CSSCI期刊 中翻译理 论的相 关论 文(2007-2016),本文选 用 Citespace V为研 究工具对 关键词进行科 学知 识 图谱 分析 。从 高频关键词、 中介 中心性和 突变关键词 三个方 面分析得 出近 十年来 国内翻译理 论研 究的发展 动态。具体 表现 为解构主 义、文学翻译和翻译 教 学等方 面发展迅 速 ,如 :解构主 义的全新视 角 ;文学翻译对文 学译 论 系统的促进 以及翻译理论在教 学 中的 发展 等 。
的新热潮 (冯佳等 ,2014):翻译伦理和翻译 质量
本文 分析 的数据来源 于以CNKI核心期刊和
等热点 问题在国际研 究热点 问题 中占据重要地位 CSSCI。这 两种期刊 所刊载 的学术文章最能代表
(李红满 ,2014);除去传统译论学派 ,翻译解构 中国学术研究的水平 ,故 而能够保证数据来源的
“是 一个历史悠 久的跨语 言、跨文化 活动” (冯 使 分析者更 为简便地 进行量化和质化的研 究 ,而
佳等 ,2014:1),对文 化的传播 、思想的交流具 且对研 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 突变状况的探测 已卓
有非 同寻常的促 进与推动作用 。从近年来热度较 有 成效(Chen Chaomei,2006;李杰 陈超 美 ,
学派 中的 “解构主义 ”、 “延异” ,翻译研 究学 质量 。在CNKI界 面搜索时设定期 刊来源类别 为
派 的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 ”等都是近 十 核 心期刊 和CSSCI,检 索条件 为 “翻译理论” ,
年 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 (张继光 ,2016)。
时间设 置为2007-2016(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l8
先行研究表明 ,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长期 以 日)。此外 ,人 工删除CNKI检索结果中的稿约 、
来 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本 会 议通 知等 非研 究性论 文 ,最终获 取有效 数据
文选取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 中刊载的相 关 1835条 。最后 ,将其导出为纯文本格式 ,为Cite-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主要信息的精髓所在 ,论
文 的内容 皆是围绕关键词来 展开叙述的。对 关键
2.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与整理
词 进行分析则可 以准确地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
CiteSpace全 称 是 Citation Space,是 一 款 引文 研 究热点和研究趋势。首先 ,将有效的纯文本文
关键词 :翻译理论 ;CitespaceV;发展动态
中 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891(201 8)02—0069—05
1.引 言
可视化分析软件 ,通过使 用可视化的手段来展示
翻译作 为一种 语言信 息交流 的行 为媒介 , 科 学知识分析 中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 ,能够
通 讯 地 址 : 130024 吉 林 省长 春 市南 关 区 人 民 大街 5268号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69
档 导 ,A.CiteSpace V中 ,并 将 时 间 切 片 (Time Keyword和 Keywords Plus,在 网 络 的 类 型 区域 Slicing)设置 为2007— 2016以与施 引文献相符 , 选 定 Keyword。最 后 ,利 用CiteSpace V对 文 本 数 时间分段采取默认值 1年一分割 。其次 ,在特 征 据 进 行 高 被 引 关 键 词 的 聚 类 分 析 ,得 到 的 图谱 词 来 源 区 域 选 定 Titl e、 Ab St ract、 Auth0 r 呈 现 如 下 :
翻译理论的研 究性论文 (2007-2016),用信息可 Space分析做好 前期 准备。
视 化 软 件 CiteSpace V为 研 究 工 具 对 关键 词 进 行 科
学知识图谱分析 ,以期追踪国 内翻译 理论近 十年
3.国内翻译 理论研 究的总体趋 向
的研究热点 ,并展开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