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
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个转变”高三语文复习指导
一、转变教材的处理方式
教材是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和线索,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以教材为核心,围绕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来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高效教学。对高三语文老师来说在给予学生复习指导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抓住教材这一重要的主阵地,了解新课改背景之下语文教材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要求,通过对于重难点的分析以及提炼来更好地掌握着复习指导的方向,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老师需要将开放性、创造性的内容融入其中,抓住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要素,以教材处理方式的有效转变为依据,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首先,老师需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认知,保障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引导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主动掌握知识获取的方式,进而从文本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尽量避免简单一刀切以及直接知识灌输,而是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和机会。其次,老师需要抓住阅读这一教学主阵地,关注这一基础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以及复习策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进而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最后,老师需要注重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质情况,抓住学生课外巩固学习的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将优质的语文复习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学习的时间进行重点攻克和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彰显师生角色互换的重要指导作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稳定提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转变茂县民族中学吴海军[内容摘要] 探讨式学习在语文教学及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探讨式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及其它课程资源的关系,是保证探讨式学习成功的关键.本文从探讨式学习中教师角色转换,探讨的循序开展,策略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评述,着重讨论探讨式学习的策略对开展探讨式学习的正面作用.[关键词] 探讨式学习师生角色循序渐进策略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由学生在教师教学中自主积极的“参与”体现出来。
而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动态效应呢?一、浅谈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究竟应以谁为中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定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围绕教师转的配角。
在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的课堂里,学生只有顺从、适应。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慢慢地也就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习惯被动学习。
这种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因而,应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方面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
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
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
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教师与学生都有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就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达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的参与性也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因而,应实现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转变。
二、浅谈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或是跟着老师按设定的模式重复操作,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与 教 学 的整 合 课 程 是 学 校 教 育 中为 所 有 学 生 提 供 的 和 重
过 去 , 师 一 直 在 勉 励 臼已 :要 给 学 生 一 碗 水 , 建 的 人 类 知 识 和 经 验 的 总 和 课 程不 只是 “ 本 教 “ 文 教 师要 有 一 桶 水 ” 然 我 们 不 能 说 这 句 话 是 错 课 程 ” 虽 —— 教 学 计 划 、 材 、 参 等 文 本 , 是 教 教 更
并 不 是 外 在 于 课 程 的 .而 是 课 程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教 师 与 学 生 对 所 学 知 识 做 横 向 的 拓 展 .还 要 做
不 还 分 , 课 程 的 主 体 , 课 程 的 创 造 者 , 们 共 同 纵 向 的 延 伸 : 仅 要 求 拓 展 知 识 , 要 在 拓 展 与 是 是 他 参 与 了课 程 的 开 发 与 创 造 教 学 不 只 是 课 程 传 延 伸 的 过 程 中 自然 地 掌 握 学 习 的 方 法 创 设 开 递 和 执 行 的 过 程 。 是 课 程 创 生 与 开 发 的 过 程 。 放 的语 文 课 堂 . 文 教 学 必 须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更 语 以 这 样 , 学 与 课 程 相 互 转 化 , 互 促 进 , 此 有 帮 助 学 生 的 自我 充 分 发 展 和 实 现 为 宗 旨。为 此 . 教 相 彼 机 地 融 为 一体 . 现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整 合 。 实
就是 说教 师要尽 量使 自己具备学 生 的心灵 。 走 展 才 是 目的
进 他 们 的情 感 世 界 , 学 生 的 知 识 水 平 、 维 角 从 思
总 之 . 师 转 变 角 色应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 大 教 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学生“理解”,但这个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正确理解思想含义,即语言内容。
二是正确理解写作形式,即语言形式。
而我们却时常在第一层含义中徘徊,文本的思想内容是老师们聚焦的重点,而文本中独特的言语形式却看不到、摸不清。
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读几遍就能理解,而言语形式却是需要师生去挖掘和揣摩的。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
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
这第三边界是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变“讲内容”为“学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讲授课文内容。
教师讲,学生也讲,这个讲,学生到底有哪些方面长进,说不清,道不明,是一笔糊涂账。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问学生最多的问题是与内容有关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段话写什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等尤其是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安排课文的,教学很容易就围着这个主题内容转,似乎课文内容理解了,学习也就结束了。
事实上,这是造成语文课“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处处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内容不必多讲。
其实语言训练的点很多,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解读去选择。
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特别是字词锤炼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语文教学不锤炼文字,语感的培养怎么建立起来呢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就是在一个个词语的品味中建立起来的。
比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后;离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内容学生一读就懂,从语言的角度可以学什么呢学习作者从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具体写事物的方法,在此基础让学生仿写。
再如朱自清的《匆匆》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试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试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鲍志鑫(邳州市运河中学初中部,江苏邳州221300)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现当代语文教学的三次重大转变。
并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必须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学科的思维类型与认知的思维模式的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第三次转变三个统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字型教学。
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学转变为文字——语青型教学。
二十世纪末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大转变。
即从文字——语言型转变为语言——思维型。
本世纪初,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
即从语言——思维型转变为语言——人文型。
我们终于认识到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的任务也最为繁重。
语言固然是人交际的下具,思维的下具,生活的工具,终身学习的丁具,但更重要的。
它不仅是人发展的下具,而且是人发展的本身。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
因此,这次转变终于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做到T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首先做到以下三个统一:第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个文道问题,历来有论争。
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偏重思想内容的阐释而去迎合激进思潮的需要。
这个漫长的过程使得语文教育界积郁着一种愈趋强烈的观点:语言形式的不可忽视性。
一俟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这种观点便一下子进发了出来.新的观念还来不及确立。
随着考试制度的恢复。
伴之而来的便是汹涌异常的轻内容重形式的题海大潮。
时至今日.混杂着大量粗制滥造的训练设计之类,仍然是教者学者食之生厌又弃之不忍的怪物。
语文教学终于又走入了思想内容被严重忽视的新的怪圈。
语文教育界需要反思。
我以为对“工具论”的片面理解和宣传,使语文教学走入怪圈起了不好的作用。
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三个转变
XIB IZ I I O西北职教期师资建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改革正在大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应尽快跟随课改步伐,在教育教学中加快行为的改变,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过去,我们习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崇尚教材知识点的“拉网式”教学。
现在新课改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综合实践。
于是,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似乎心里不踏实,不放心,甚至忧心忡忡,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将来的考试怎么办。
其实这正是在新课改中教育观念跟不上的原因,是教师的陈旧思想所致。
就拿考试来说吧,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而学习效果决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落实与掌握的层面上,更多地则要表现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真正变化为学生的能力,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帮助的话,学生的知识再多又有何意义呢?这也不正像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死读书本所造就的那些书呆子一样了吗?另一方面,现行考试题型的变化,也反映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发展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学习成成绩评价学生能力的倾向,考试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原则下,从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方面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
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抄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这样,学生感到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负担。
很明显,这急于求成的方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完全听从教师摆布,接受教师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是不平等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即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三个“转变”:一、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的观念,重新给教师定位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
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
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
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
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三转变”
教 研 视 角
褶 圈
些追加的问题都为学生进 ・ 步止进文本搭建 J , 脚 手架 。 三 、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思考交流 、质疑探究的 习惯 。 俄 国心理学家维 果斯基 认为” 只有 设 最近 发展区 的教 学 能 坐”地促进 学生 由潜在水平转化 到新的现有水半 ’ 挺n - I 过深,学生无从动脑 ;提问过浅 , 学生无需动脑 。显而易 . 学生搭建 合适 的脚手架就是对学生 的尊重 。 我认为教师尊重学牛 .还 要为学生骨造一个能引发思考的外部环境 , ( 即激 发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思 考的课堂气氛 ) ,让学生感受到 民主 、 和谐 ,自由地记 沦问题 ,畅所欲言 ,师生对 话, 相扁发。记得 《 雷雨 》讨论课 中 ,我不下任 何结论 ,先让学生开诚布公地发 表关 下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 没有感情这一 问
; 电 黼 阕 优 化 提问 方 法
结合文本,扩大 问题设计 的内涵 .尤其注意 “ 主 问题”的设计 。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心灵 世界或隐或显的渗透 , J I ; _ 附 义丰 、体约文 博的语言文字里 ,我们都 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 。它 是学 , 1 . J { 1 : 并 、教师对话 的媒介。 王富{ 一 教授: “ 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 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 , 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 蚪 三 的学 习主体性 的唯一途径 。” 教师的教学设 计要立足文本 ,因文解 道。如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 。像鲁迅 的 《 药 》是一篇时 代特征显著 的小说 ,我们 可以设 计两个问题让学生 r 解 5 个 时代 :一是在小说 中划辛亥 革 命结农村带来 的变化 ? 课文中… ‘ 掏出一包洋钱” ,“ 眼前后一个 大 白圈” ,“ 这大
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三个转变”——兼谈高三语文复习指导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从教三十五周年的一线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思考者,语文教研的爱好者、参与者,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还在持续地改革和发展,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一、由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向注重学生的有效学习转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参加工作。
语文教坛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蔡澄清、欧阳代娜、章熊等语文教学名师群星闪耀,导读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引领语文教育的发展,引领课堂教学的革新,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
于漪老师那时就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
这是老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重大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于漪老师的这一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有效贯彻。
这些语文教学流派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大多着眼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虽然说革新教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细节和学习心理,操作性强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方法好像并不多见。
各种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尽情展现自己课堂施教的才艺,展现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展现教学方法的新颖,语文教学课堂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却往往缺少了语文学习所必须具有的朗读、背诵、写字等重要方式,更鲜见让学生沉思默想、心领神会和语言运用的实践。
语文教学一度科学主义盛行,人文精神缺失。
热烈的课堂气氛往往搅扰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总体上看,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在逐届下降。
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地重视教法,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原因。
浅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三个转变
浅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三个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有哪些变化呢?在此浅论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策略的实施者。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作者:蓝芳来源:《师道·教研》2013年第11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新课标下语文的教与学要注重三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
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本位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
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轻松学习、愉悦的学习、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程设计更为人性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法有:一是情境渲染法。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参与到生活场景中去,参与到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物的思想中去。
将语文还原回生活,还语文课它本来的面目。
二是变讲为读法。
“讲”为教师讲,“读”为学生读。
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试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三个转变
55试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三个转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作用日益突出。
职业学校主要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但现代劳动并非简单技能的重复,劳动者要适应变化着的形势,则需不断学习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持续发展,职业学校在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育对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语文是基础学科,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水平;第二,语文教育是人类珍贵文化资源的传承,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强大功效。
为了最大限度地在职教体系中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实现从“多余人”到“局中人”的教育角色的转变: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得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一技之长,学校、学生对语文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这种偏差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扮演“多余人”角色的后果。
从学校而言,中职学校要获得发展就必须重视专业建设。
学校便将注意力锁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对语文课的建设。
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和成就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则难以从内心认同学校工作。
从教育对象来讲,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语文课抱有漠视心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忽视、学生的漠视使语文教师不自觉地对自己进行边缘化处理成为“多余人”。
但语文教师始终是依附于学校、学生而存在的,应主动从“多余人”转变为“局中人”。
要实现这一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顺利掌握劳动工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因此,语文教师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创造性地从事本职工作。
其次,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清楚认识语文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在教育过程将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恰当结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唯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才能增强自身对语文教师角色的认同感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当考试与评价可以为学科学习带去更多富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关于学习理念、学习策略的积极引领时,评价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就更值得研究和关注。
职场给大家找到了一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以中高考为代表的高利害型评价方式对老师教学具有显著的回冲效应。
当考试与评价可以为学科学习带去更多富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关于学习理念、学习策略的积极引领时,评价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就更值得研究和关注。
从全国中高考语文测试试卷与评价框架的开展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的评价理念、测试内容与形式正逐渐发生变化。
在此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论应如何展开,又该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开展的课程目的?本文基于评价促进教学的视角,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理论可以做出的尝试性改变。
一、关注经典语料的积累,自主建构语言知识与规律通过梳理近些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承载民族传统与世界文化的经典阅读材料正逐渐纳入语文试卷中。
同时试题更为重视考察学生能否在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与言语理论活动的根底上探究语言现象的内在规律。
1.注重语言材料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从世界母语课程改革的开展趋势来看,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以英国为例,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学段3)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其中必读内容为莎士比亚戏剧(至少两部),以及19世纪之前的英国文学作品。
[1]同时在英国中学语言文学测试中,莎士比亚的文学著作纳入必考范围。
我国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也突出了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古诗与经典名著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那么,积累经典语言材料对学生语文素养综合开展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阅读经典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词汇量的提升、概念的认知有着严密的关联。
详细来说,以优秀古诗文与中外经典著作为代表的语言材料,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内在的运用规律,另方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深化理解。
阅读教学“三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阅读教学“三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阅读教学“三转变”是指从传统的灌输式阅读教学方式过渡到提倡学生主体性、以意义为导向、注重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该转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其在阅读中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阅读教学“三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
1. 从知识传授到经验分享: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转变后,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转向经验分享,即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验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体验阅读中的真谛。
2. 从内容为中心到意义为导向: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文本内容的传递,但学生却很难真正理解并产生共鸣。
转变后,教师将把重心转向意义的传递,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丰富意蕴,学会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
3. 从阅读技巧到情感体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技巧的教授,而忽略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转变后,教师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心理和情感层面去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三转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其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这种转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阅读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三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阅读教学“三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阅读教学“三转变”是指在阅读教育中要进行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从强调知识面向到强调能力面向。
传统的阅读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但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阅读教育更注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运用阅读理解技巧解决问题。
第二个转变是从单向讲解到多元化交流。
传统的阅读教育往往是老师单向教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现在的阅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互相评价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成长。
第三个转变是从死板的教材到思维宽阔的选材。
传统的阅读教育往往讲解教材为主,而现在的阅读教育则更多地注重选材,通过精选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思维的广阔,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见识。
通过这三个转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启示和感悟。
高中语文教学之“三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之“三转变”发布时间:2022-06-24T04:25:47.45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7月作者:冯萍[导读]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纵向与侧向思维的发展。
因此,为了培养高中生们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本文从“教学设计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习评价模式转变”这三个转变分析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高中生们语言和思维的快速发展。
冯萍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纵向与侧向思维的发展。
因此,为了培养高中生们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本文从“教学设计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习评价模式转变”这三个转变分析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高中生们语言和思维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三转变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7-175-01引言:“十年如树,百年为人”【1】,每个孩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长。
因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们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中是学生纵向思维的高峰期和侧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们需要意识到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教学设计模式的转变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必须以教材的教学任务和语言的知识点为指导,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们总是抱怨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计划,却忽视了自身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的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因此,教师们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在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实践中找出一个相互联系的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课堂教学的设计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高中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素质。
例如,在对“赏析古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们可以转变以往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为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分类、与鉴赏做进一步的准备。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的三大转变 (4)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的三大转变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语文教学不断前进,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变。
核心素养是指面向21世纪的基本素养,它主要包括了批判思维、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交流素养和文化素养等。
核心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探究性、互动性、创新性等。
本文将探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的三大转变。
一、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转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观的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过去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精讲细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听。
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问题,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背离。
在当今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探究独立、积极表达,最终达到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强调互动性的转变语文教学观的第二个重大转变是: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鼓励学生的积极表达。
过去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不注重学生的互动和表达。
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只是听的观众,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发言讨论和交流,增强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创新性的转变语文教学观的第三个重大转变是:从文章学习到创新思维训练。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训练,突破旧有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学生的教育成果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初步了解和掌握,更是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实现语言运用的自由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整个教育体系迎来了一次转折,教育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在新的编写标准中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
摘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字型教学。
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学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学。
二十世纪末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转变为语言-思维型。
本世纪初,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即从语言一一思维型转变为语言-人文型。
关键词:统一;思维模式;教师;数理
我们终于认识到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的任务也最为繁重。
语言固然是人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终身学习的工具,但更重要的,它不仅是人发展的工具,而且是人发展的本身。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
因此,这次转变终于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首先做到以下三个统一: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是个文道问题,历来有论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偏重思想内容的阐释而去迎合激进思潮的需要。
这个漫长的过程使得语文教育界积郁着一种愈趋强烈的观点:语言形式的不可忽视性。
一俟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这种观点便一下子进发了出来,新的观念还来不及确立,随着考试制度的恢复,伴之
而来的便是汹涌异常的轻内容重形式的题海大潮。
时至今日,混杂着大量粗制滥造的训练设计之类,仍然是教者学者食之生厌又弃之不忍的怪物。
语文教学终于又走入了思想内容被严重忽视的新的怪圈。
语文教育界需要反思。
我以为对“工具论”的片面理解和宣传,使语文教学走入怪圈,起了不好的作用。
一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把语文学科的任务仅仅解释为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既忽视了语文学科强烈的思想性特点,也忽视了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相应的思想成熟程度和思想认识水
平的事实,于是众多的貌似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案,跟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之间严重脱节,其结果是反而成了学生语文水平有序提高的障碍。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这种工具,完全取决于他思想的涵量和层次。
有的人可以运用锤子制造计算机,而有的人只会用它去敲敲钉子。
婴儿只会哇哇啼哭,因为他的思想还是一片空白,牙牙学讲简单的词,标志着他的思想开始进入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
能够七转八弯地运用多重复句了,那决不是仅仅因为他掌握了多种关联词语,而是首先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会从各个侧面去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
系的缘故。
假如他能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阐述清楚某个事物的奥秘,那么首先是因为他的思想具备了层层揭示这个事物本质的
思维能力。
显而易见,从牙牙学语到能够撰写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其首先的原因是思想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决不仅仅是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结果。
只有头脑更加充实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愈趋全面深刻了。
第二,学科的思维类型与认知的思维模式的统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思维类型。
学习和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必须遵循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
语文不同于数理,数理教学犹如“山洞探底”,走一阵,明一段,一个个章节,一次次训练,首尾相连,一步步靠近这个知识的王国。
语文教学则不同,它犹如“登塔攀高,登上哪一层,都有一圈完整的景观,每一册教材,每一篇课文,不过是处在不同的层面。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使他们每上一个层面,都能从似乎雷同的所见中领略天地的更加广阔,意境的更加深远。
由此可见,认知语文所遵循的是先见“大象”,然后由远而近,由浅及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模式。
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特点和认知语文的“整体性”思维模式趋向一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这个特性,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进程以及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必然呈现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形式。
违反这个规律的普遍问题是,教师站在“塔顶”看“塔底”,老是责备学生水平低,进步慢,学生则领会不了,无所适从。
语文教学的双方经常是在互不满意的情况下结束每一阶段的学业。
这是不正常的。
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每一篇体裁不同的文章,就其语文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内涵一开始就是齐全的,一开始就是“全景”。
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等等综合原因所局限,它们的全部学生是理解不了,学不到手的。
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逐步加深。
那种概念抽象过早、目标要求过高、时限安排过急的做法,其效果必将是适得其反。
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曾有这样的言论,语文因为其内容的广泛性,知识与能力内涵的丰富性,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爱好,各辟蹊径,条条道路通罗马,可以殊途同归地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
因为存在于课文之中的有关知识和能力,本来是文章的有机构成因素,假若把它们抽象出来,并且加以延伸,那么不仅知识和能力本身都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就是它们之中的任一单项,(比如字词,比如辨析、概括能力等),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能力系列,如若主次轻重充满随意性地以种种练习与训练为名推向学生,结果不仅学生增加了负担,实际上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失去了平衡。
即使某些单一的练习和训练颇有成效,但对整体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并无真正的意义,甚至反而是一种干扰和牵制。
总之,我认为,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完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任何一次转变都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每一次变革都需要
一批勇于改革、献身事业的能人志士的推动。
第一次转变中涌现了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等一代大师。
第二次转变中,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人的名字载入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史册,为大家所共认。
语文教学的这第三次转变,它需要认真接受前辈送给未来耕耘者的全部财富,更需要新一代语文改革者的创造。
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