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亚当·比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亚当·比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亚当·比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者:刘瑞霞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刘瑞霞[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摘要:众多学者有的将《亚当·比德》当作田园生活的颂扬曲,有的将其看作为新兴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项霸权课题。

然而,如果我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亚当·比德》不仅探讨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同时又涉及了自然和女性的相关性,对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表述,彰显出其同时重视于自然和女性。

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揭示作品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艾略特自然女性一、引言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讲述了资产阶级渐渐兴起而封建主义阶级逐渐没落的历史背景下两对年轻人亚当与黛娜、亚瑟和赫蒂的感情纠葛。

《亚当·比德》从女性主义和社会历史双重视角展开深度解读。

本文希望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此小说进行分析,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和其他物种、男性和女性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生态女性主义有关的性别、父权制等话题被引入进来;想要借此对平等,和谐的世界进行创建。

二、归于自然,自我发现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亚当·比德》中得到了全面呈现。

生态女性主义既对环保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也将女权运动和生态理念有机融合,追求平等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亚当·比德》在首章对亚当和同事现实的工作场景进行了重点描绘。

以“午后的太阳当作”此场景首个导入语,之后是“由纷飞刨花中穿射而过的斜阳”。

这其实是对亚当工作时间的描述,和亚当忘我的工作状态结合起来,时间也被其慢慢忽略,就此可知,衡量亚当的时间并不能凭借钟表这一常规工具,重点是大自然景象。

有一个细节部分在上述场景中被忽略了:亚当工作期间,牧羊犬“济普”常伴于他。

艾略特设置此细节的目的在于:借助于牧羊狗创造意象,和田园生活、大自然紧密相连,属于工业时代前的时间定义;就生态主义层面而言,人类和自然地位平等,人无法控制或统治自然,二者作为和谐整体的构成单元,密不可分。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

yuwenjianshe001@37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 温晶晶摘要: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作家深入到女性精神深处描写她们的伦理生活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生态价值。

关键词:女性伦理思想 生态解析 道德引言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的女作家,人类自由思想的代表。

她的一生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及一系列的诗歌、散文和无数的评论文章,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奠定了作家伟大的一生。

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国家,但是女权思想的解冻及蓬勃发展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艾略特开始探讨女性的思想、需求和对道德的判断。

这些作品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充满了极强的开拓性。

在英国著名评论家F.R.利维斯的眼里,她甚至超过了19世纪许多男性著名作家,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艾略特是他所赏识、推崇的英国四大作家之一,并将她列于首位;现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声称“她是女性中的骄傲和典范”,并认为她的小说位于19世纪“屈指可数的几部为成年人所写的英国小说之列”。

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伦理思想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固的价值判断体系,传统的道德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更加肯定了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认同感。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认同要从勤奋、俭朴、诚实、正直、自立、奋斗等美德中获得成功。

这种清教徒主义的道德伦理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作者:崔东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罗摩拉》悲剧结构悲剧特征伦理摘要:《罗摩拉》是乔治·艾略特唯一的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哲学小说,也是她展现其悲剧思想和悲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部小说。

本文从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结构的特征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蒂托的伦理观三个方面讨论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从而展示乔治·艾略特在表现其悲剧思想时所采用的独特艺术技巧。

《罗摩拉》(1)是乔治·艾略特继《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织工马南传》之后的第四部小说,也是艾略特七部小说中唯一一部以英国国域之外的地方作为小说背景的历史小说。

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在乔治·艾略特一生中写出的七部长篇小说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是毋庸置疑的。

19世纪很多作家的小说都具有明显的悲剧特点。

作家们通过小说在叙述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洋尽地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痛苦、堕落的悲剧主题应该达到的效果以及人的责任与遭遇:与其他悲剧小说作家不同的是,艾略特将小说的悲剧艺术化了。

艾略特小说故事的悲剧意义并非体现在她的小说所展现的痛苦、堕落、罪恶与惩罚,而是通过小说,她创造了一个反映痛苦是无尽的“道德模式”。

对她而言,悲剧是人类坚忍不拔精神和人类发展过程的表现。

恶行受惩罚不可避免,但惩罚的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恶人受到肉体上的惩罚,有的则在精神上受尽折磨,甚至终生都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煎熬。

尽管艾略特在她的其他小说中也有个性鲜明的悲剧性表现,但《罗摩拉》一书是她对悲剧的理解极为彻底、悲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部小说。

一、《罗摩拉》故事历史背景的悲剧特征首先,艾略特为故事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性历史背景。

邱紫华在讨论政体的更迭和悲剧的产生之间关系时有着这样的论述,“总的说来,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引起一切方面的冲突和否定性行为的普遍发生,如果这种冲突、更迭是采取急剧过渡,即以暴力在短期内完成这种过渡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是悲剧频发的历史时期”(邱紫华,《悲剧精神》148)。

乔治艾略特的女权主义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乔治艾略特的女权主义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Contents
•Life experiences •Main wor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iot’s literary works
Life experiences
• George Eliot— pseudonym of Mary Ann, or Marian, Cross , Evans
--Women were seen as samples of love and purityand so, could not be used for physical exertion or pleasurable sex. --The only role of womeried ,have children, please their husbands and look after the homely chores.
Feminism &the Mill on the Floss
content
• • • • regarded as the autobiographyof the auther herself. a story about the Maggie and Tom Maggie's childhood bankcruptcy
Tom gave up the chance of education, work for the family' life.Maggie changed her personality.
5 Women in the workforce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extile industry, brough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omen into factory jobs.

欲望的迷失者——乔治·艾略特小说《亚当·比德》中的赫蒂形象之分析

欲望的迷失者——乔治·艾略特小说《亚当·比德》中的赫蒂形象之分析

家 里 所 有 的这 种 享 受都 不 可 能供 给 。而赫 蒂 所 梦 想 的 又伞 是 那 么 一 点 爱 的成 分 ,但 更 多 的 是一 种 自我欲 望 的满 足 。亚塔 个 奢 侈 的 生 活 : 坐 在 铺 地 毯 的 客 厅 里 , 经 常 穿 白色 的 长 统 尔 很 明 白 自己作 为 ‘ 乡 绅 是不 会 娶 一个 农 村 的 女子 作 妻子 袜 …… 不 一 定非 早起 不 可 ;也不 受 什 么人 斥 骂 。她想 如 果 亚 当有 钱 , 能够 给 她 这些 东西 ,那 么 ,她 一 定很 爱 亚 当 ,跟 的 。他 每 次要 与 赫 蒂 约会 的时 候 内心 也 斗争 过 ,但 最 后 还 是 欲 望 战 胜 了理 性 , 一 步步 把 赫 蒂拖 入 对 未来 奢 华 生活 的幻 梦
国 女作 家弗 吉 尼 亚 ・ 尔 夫 在谈 到 乔 治 ・ 略 特 时说 : “ 伍 艾 阿
感 觉 ,她 的这 种 飘飘 然 的感觉 ,使 她对 现 实 状况 缺 乏 清醒 的
克 顿 爵士 曾经 说过 ,她 比 但 丁还 要 伟 大 : 当赫 伯特 ・ 宾塞 认 识 ,她 所 想 象 的一 切 ,其实 就 是 在慢 慢 地 ,无 形 中走 向毁 斯 禁 止伦 敦 图书馆 出借 任 何 小说 之 时 ,他 豁 免 了 她 的作 品 ,似 灭 。当她 与 塔尔 约 会 的 时侯 ,当 她被 拥 入怀 中 的那 一 刻 , 乎 它们 并非 小 说 。她 是 女 性 的 骄 傲和 楷 模 。 ” … 哲 学 上对 感 性 的理 解 是 ,感 性 就 是对 事 物 现象 的认 识 。
批 判 的 态度 。
关键词 :形 象 欲望
感性 批判
乔治 ・ 艾略 特 (8 9 18 ) 是一 位 知识 渊 博 、思 想深 的 ,只 要 有好 的经 济基 础 那 么 就会 有 幸福 的生 活 。她 在 面对 11— 80 刻 、才 华横 溢 的 女 作家 ,声 名享 誉 十 九世 纪 的英 国文 坛 。英 邓 尼 桑 队 长 的诱 惑 时 , 内心 很激 动 ,有 一种 茫 然 不知 所 措 的 ‘

简析艾略特的道德观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简析艾略特的道德观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简析艾略特的道德观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摘 要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作家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们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乔治?艾略特是其中之一。乔治?艾略特在她的一生中完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由于艾略特善于将自己丰富的哲学思辨能力与创作结合,使作品具有强有力的智性因素,因此她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表现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理,这使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Key Words: George Eliot; The on the Floss; gender equality; religion morality; marriage morality
The thesis analyzes formation of Eliot’s gender morality, religion morality and marriage morality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y affect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
本文试图对艾略特性别平等的道德观,同情、和谐的人本宗教道德观和以爱与责任为重的婚姻道德观进行剖析,进而透过现象,从文学角度阐明了文中所要体现的道德观点。本文从文学角度,审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仅对小说有一个较新的诠释,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艾略特的思想道德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性别平等;宗教道德;婚姻道德
Abstract
It is in Victorian Age that many English writers emerged. They left behind valuable cultural wealth for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her life, George Eliot complete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Her works and life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the crit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Eliot is good at the combination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and rich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endowing her works with powerful intelligence. Her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her novels, reveals her rich spiritual world and life philosophy. Therefore, her influence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can not be displaced.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作者:郝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郝明(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女性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71-03一、引言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成就非凡的一位女性小说家。

她与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齐名。

艾略特深刻的哲学思辨、折中的女性主义和娓娓道来的道德说教,使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宗教观,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和宗教观的结合点,即女性主义宗教观,从女性主义宗教观的角度分析《亚当·贝德》,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亚当·贝德》概述《亚当·贝德》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9年1月出版。

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著名批评家卡莱尔的夫人在读过《亚当·贝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整个人类。

”[1]这部小说哀婉动人,却不乏幽默的情趣。

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洛姆夏地区的干草坡村。

诚实勤劳的木匠亚当·贝德爱上了附近农场主马丁波赛漂亮的外甥女海蒂·苏洛。

海蒂容貌娇美,但虚荣自私。

她渴望通过嫁给年轻乡绅亚瑟唐尼桑恩来跻身上流社会,与他私下来往并怀上了孩子。

亚瑟被海蒂美丽的容貌吸引,但并没有把她当做结婚的对象,海蒂只好答应亚当的求婚。

乔治·艾略特小说叙述话语的女性主义特征

乔治·艾略特小说叙述话语的女性主义特征
2U 年 l 0 0月 第 3 卷第 l 期 o O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I mao ni ecesC lg ( o i c neE i g l aS e t o
O t2 1 c,0 l
故事序幕 ,我”开始 以回忆 的方式展开情节 。叙 “
述者以全知视角立足于小说世界之外 , 干涉情节 的发展 , 在叙事话语层次上高于小说人物 。指代
者介入是逐渐隐退的 , 叙述者和读者的直接交流 是逐渐减少的。跻身于故事外的叙述者隐藏在故
事情节中 , 似乎成了一位冷眼的旁观者 , 对故事的
收稿 日 :2 1 — 3 1 期 01 0 —4 作者简介:王丽英 , , 宁鞍山人 , 女 辽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 外语教学部讲师 , 硕士。
第 l 期 0
王丽英: 乔洽 ・ 艾略特小说叙述话语的女性主义特征
・ 3・ 8
评论不时镶嵌在情节 中。例如 , 早期小说 中有这 样的作者介入 :
如果你要十分严厉地指责莱厉 先生……我 可得
指 出, 你对他 恐怕 失之苛刻 。 这一 切 , 你记 得 , 发 生在 那 个黑 暗 的 时 代。 都
限制了她们 自由表达 , 逐渐转为间接叙述也说明
了叙事权威的减弱。艾 略特作为一名女作家, 也 陷入 了这种写作 的两难境 地。在她 的晚期小说 中, 作者介入逐渐减少 , 与读者的交流也从直接走 向间接。可见这都是艾略特保守的女性观导致了
从作者型声 音 (u o a vi ) 过渡到 at rl o e h i c 间接 性叙 述

叙述者的“ 或“ 我” 我们” 不仅能观察人 物的行 为 和话语 ,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 而且能 中断故事 ,

乔治·艾略特“人本宗教”道德的艺术表现

乔治·艾略特“人本宗教”道德的艺术表现
评价 艾 略特 的作 品时说 , 她是 以 “ 种 情 绪 特 征” 响 读 者 , 描 写 的是 陷 于 极 度 痛 苦 中 的 良心 和 宗 教 需 一 影 “
求”[(5 维斯 的话 十分 清晰地 点 明 了艾 略特 的作 品具有对 宗 教道 德进 行探 究 的特 点 。 o]5利 1P)
id s i ass nE ga d a trs n s s tweS i ue f e go slea n eN gos ( n ut a c se i n l , s neet ga .So c rso l iu f mo gt e re? 我 r ll n i i Mr pt ri i h
她高傲的性格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她无法继续与背叛自己的价值标准的丈夫蒂托在一起生活她甚至想要摆脱妻子的责任离开佛罗伦萨在逃离途中她遇到了兄长的忏悔神父萨伏纳罗拉萨伏纳罗拉指出她的逃离是由于她没有信仰所以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敢面对现实萨伏纳罗拉的宗教教义引导她认清了自己应承担的妻子的职责和社会职责使她脱离了过去狭隘的个人生活而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罗摩拉最终皈依了宗教从宗教中她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到了生活的道路和精神的寄托
己主义者威廉——诬陷为小偷 , 这使“ 他对人类的信心已经受到了严重 的摧残” Ⅲ “ 而教会竟用荒谬 的 。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0 — 4 2
道德是特定社会 中人 与人 之间相互关 系的反映 , 宗教 中某些关 于人们行 为 规范 的教 义或信 条 , 是宗 教 就
道德 。在 西方 , 千百年来 宗教一直渗透 于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 中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始 的 、 源 于下 层人 民 原 起
的宗教逐 渐打上了封建社会 的烙 印 , 了 1 到 9世纪 , 尽管各 种宗 教改 革一 浪接 一 浪 , 宗教 的弊 端 仍 然存 在 。 但

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中的“人文宗教”价值观

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中的“人文宗教”价值观

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中的“人文宗教”价值观作者:佘敏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维多利亚时期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科学的进步,传统宗教信仰和道德危机加剧。

面对这种情况,乔治·艾略特以其独特的“人文宗教”价值观,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于世人。

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亚当·贝德》中的人物戴娜·莫里斯,对乔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的价值观进行阐释,旨在对当今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社会予以引导和启示。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戴娜·莫里斯;“人文宗教”1 引言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虽然在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英国仍处于发展上升时期,严重的社会混乱还未出现”,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众多怀疑上帝真实性的著作出现,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动摇。

尽管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质,但科学却未告诉人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应该怎样做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道德规范。

同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金钱至上等观念也开始侵蚀许多人的思想,致使一系列伴生这种文明的社会道德问题开始出现。

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乔治·艾略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在宗教观方面,她深受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nte, 1798-1857),路德维格·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哈勃特·斯宾塞(Herbert Spenser, 1820-1903)等人的影响,在抛弃了传统宗教以神为本的迷信虚幻的东西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人文主义宗教观;同时在结合了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后,她建立了独特的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观,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广泛宣扬、传播。

通过《亚当·比德》分析艾略特道德理想模式

通过《亚当·比德》分析艾略特道德理想模式

通过《亚当·比德》分析艾略特道德理想模式作者:马丽娜·阿布都杨梦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摘要】作者曾借《亚当·比德》一书中表达过:亚当说:“我要公开说明:我的人性是可爱的”,艾略特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她欣赏的人物应该是具有美好德行的人物,并把这种正能量扩大化。

【关键词】亚当·比德;责任;善良亚当是艾略特眼中道德理想的典型代表,其中是这样描写亚当的:“这样的声音只有一个宽阔的胸膛才发的出来。

这个宽阔的胸膛属于一位魁梧健壮的男人。

此人高近六尺。

背是那么平,头是那么正,每当他挺直身子把手里的活儿拿得远一点加以检视的时候,那神气活象一位稍息着的士兵。

袖子卷到肘以上,露出一直粗壮的臂。

这样的手臂,要是比武,十之八九可以夺获锦标。

然而,下面的手却又长而灵巧,指头宽大,做起精细活儿来也一定胜任愉快。

从这段对亚当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艾略特塑造的这位亚当是个具有正义感,有男子气概,有力量的青年形象。

艾略特运用了“宽阔的胸膛”“粗壮的臂”“高大强壮的身躯”“锐利的目光”这些词语描绘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富有正义感的,像一个士兵的亚当。

亚当是个勤劳的有正义感的工匠。

他有坚定的信念。

作品中有这么一段可以看出亚当的性格,当亚塔儿问亚当有关善恶的选择的问题时,他对亚塔儿说,只要他认定是错误的事情,他是坚决不会去做的,他说:“做了一件事情。

由此产生的罪恶和麻烦往往比你事前预计的多得多,就跟生产了一件质量不高的东西一样,你永远看不完它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再说,咱们到这个世界来,不是要去帮助自己的同伴使他们景况更好,却是去还他们,使他们过的更坏,那才是真糟糕不过的事儿。

”这就是艾略特笔下的亚当,当然,我相信艾略特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把别人的利益放在最前,时时刻刻想的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整天想着,我怎样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这样的品质不是人人都有的,这里也渗透着乔治·艾略特的道德标准。

《亚当·比德》中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之双重性研究

《亚当·比德》中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之双重性研究

《亚当·比德》中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之双重性研究维多利亚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其女性视角对平凡生活进行观察和审视之后创作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

该作品采用全知视角,将社会伦理训诫和宗教说教相结合,表现了女性的道德迷失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女性作家中少有的“男性视野”。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该作家关注的逐年升温,艾略特在文学批评界的地位也日益攀升。

本文结合《亚当·比德》,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和奥古斯丁·孔德的利他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对艾略特道德观中所表现出的双重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其中包括艾略特的女性婚恋观、宗教观以及社会使命观,并试图分析导致其道德观呈双重性的成因。

本文共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乔治·艾略特的生平背景以及《亚当·比德》这部作品,以使读者更好理解形成其道德观双重性的成因。

第二章主要对艾略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便读者对艾略特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

第三章主要论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和奥古斯丁·孔德的利他主义思想,为本文后续进行深入分析做准备。

第四章主要揭露和抨击《亚当·比德》中主要女性人物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她们面对男权社会所发出的抗议和呐喊,包括针对婚姻,宗教和社会使命等方面;此外,本部分还结合艾略特本人一生的传奇经历阐述其对父权制社会的勇敢抵抗和无奈妥协。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指出,艾略特道德观双重性的形成,从本质上而言,恰恰是女作家本人深受其所处时代及父权制社会长期影响的结果。

深入分析和研究乔治·艾略特道德观的双重性,有利于更好理解乔治·艾略特本人及其作品,更有利于全面分析维多利亚时期其他女性作家的思想变化,因为艾略特在道德观上所呈现的双重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时代的烙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多数女性作家处于女性主义边缘的尴尬和无奈。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亚当·贝德》中的道德启示研究

《亚当·贝德》中的道德启示研究

《亚当·贝德》中的道德启示研究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作家。

艾略特一生勤奋好学,交友广泛,翻译、编辑、小说家等各种身份成就了她在文化界的地位和个人广博的见识、深刻的思想。

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使她在宗教、人性、生活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

艾略特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她的小说充满了道德劝诫与伦理思想,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艾略特本人因此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圣人与道德教师。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亚当·贝德》中所表现的道德倾向,揭示小说中的道德启示。

《亚当·贝德》是乔治·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奠定了乔治·艾略特的盛名。

在小说中,乔治·艾略特多次强调责任心和同情心,将责任心与同情心作为道德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

小说中四位青年的行为及行为的影响与他们的责任心与同情心水平直接相关。

海蒂貌美虚荣,缺乏责任心与同情心,为了个人享乐不顾他人感受,先后与亚瑟私通、犯下杀婴罪,最后只能流放他乡,客死异乡,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家乡人们心中的苦痛。

亚瑟最初富有同情心却缺乏责任心,贪慕海蒂的美色而与其调情,使得海蒂未婚先孕,在寻找他的途中误杀婴儿,导致了海蒂的悲剧,也使自己的一生陷入到苦涩的悔恨与赎罪中。

亚当最初富有责任心但缺乏同情心,他的强大与自主使他难以体悟到周围人的软弱与痛苦,无形中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情感上的伤害。

责任心与同情心并非人人生而有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磨练获得。

亚瑟在经历海蒂的悲剧后,深刻意识到了缺乏责任心的后果,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最终重新被家乡人们接受。

亚当经历了父亲死后的遗憾,分担了海蒂心中的苦痛,逐渐获得了同情心,赢得了黛娜的爱情。

黛娜独立,具有奉献精神,富有责任心与同情心,帮助苦难者,宽慰救赎犯罪者,她的美好品性使她与亚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帮助重建了被海蒂破坏的社会秩序。

乔治·艾略特之道德伦理观

乔治·艾略特之道德伦理观

乔治·艾略特之道德伦理观2019-10-11【摘要】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位具有深沉哲学能⼒和独特艺术眼光的⼥作家,她是当代的思想先驱,热情追求⾃由思想,她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教条,活出⾃⼰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

乔治·艾略特的⼩说《亚当·⽐德》,作者在描写亚当外貌美的同时也描写了⼼灵美,塑造了亚当这⼀个具有坚定意志的⼈,从⽽印证主题。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道德伦理;《亚当·⽐德》19世纪英国⼯业全盛、增强,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民的⽣活⽔平⽇益增长,物质⽣活增长的同时⼈们也开始不断关⼼精神⽣活,精神⽣活对与⼀个⼈的⼼理健康发展是⼗分重要的,价值观开始主导⼈们的⽣活⽅向,英国⼯业成为世界上最现代的国家,但⽂化悖论也在发展中表现的极为凸显,物质暴富使贫富差距史⽆前例,整个社会精神失去平衡,物质现代化处于优先地位,精神⽣活在夹缝中⽣存,尽管如此英国⽂坛闪现出才智卓越的精英,19世纪兴起了许多⼥性作家,勃朗特·艾略特三姐妹、弗吉尼亚·伍尔夫、乔治·艾略特等都是优秀的⼥作家,其中乔治·艾略特在19世纪⽂学地位慢慢崛起,她的⼈⽣就是⼀部浪漫⼩说,她是⼀位⽂学评论家,对⽂学有⾃⼰独特的见解,她是当代的思想先驱,热情追求⾃由思想,她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教条。

这样⼀位独具风格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治·艾略特所在的维多利亚时期妇⼥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个⼥⼦想要凭借⾃⼰的⼒量在社会上施展才华⼏乎是不现实的,但艾略特有⼀种韧性在她的⾻⼦⾥,她与别的⼥孩⼦不同,她⾃幼好学,很快的掌握了很多知识,乔治·艾略特拥有很多闪光点,她不仅博学多闻,还有很好的语⾔功底,语⾔⽅⾯极具天赋,法语、意⼤利语、德语、拉丁语都是她的特长。

乔治·艾略特的语⾔特长为⽇后她接触⽂学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翻译了许多作品,例如青年⿊格尔派D·F·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斯宾诺沙的《神学政治论纲》和《伦理学》。

《亚当·贝德》中乔治·艾略特的女性道德观

《亚当·贝德》中乔治·艾略特的女性道德观

《亚当贝德》中乔治艾略特的女性道德观
王素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生活在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时代,眼光敏锐的艾略特对她所处时代的女性道德观有着独特见解;同时由于自身情感经历的复杂性,其女性道德观念呈现一定的矛盾性.该文从乔治·艾略特的成名作《亚当·贝德》入手,试图分析她对传统女性道德观既遵从又颠覆的矛盾态度.
【总页数】2页(P151-152)
【作者】王素芳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5
【相关文献】
1.浅谈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道德观 [J], 张谡
2.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J], 郝明
3.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J], 郝明
4.灵魂之语——解读乔治·艾略特的《亚当·贝德》 [J], 张雪
5.《亚当·贝德》中乔治·艾略特的女性道德观 [J], 王素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神的道德世界探讨论文

无神的道德世界探讨论文

无神的道德世界探讨论文无神的道德世界探讨全文如下:摘要乔治·艾略特善于描写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宗教道德状况,她的小说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对道德的思考。

艾略特批判地继承了基督教思想并在其作品中发展了其独特的人本宗教观。

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的解读,探讨了其宗教道德世界观中的无神性:无神即人性,而人性的本质是爱“人”而不是爱“神”。

引言乔治?艾略特1819-1880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她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作家玛丽?安?伊文恩的笔名,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并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

艾略特年近40岁才开始写作,发表文章于杂志上,其长篇小说《亚当?贝德》《织工马南传》《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龙达》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受到布雷、费尔巴哈等当时自由思想家和哲学大师的影响,艾略特反传统宗教道德,她既积极汲取基督教的精华,又深刻批判其糟粕。

艾略特的作品重新诠释了上帝的意义和形象,并充满了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批判,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人文关怀。

被人诬陷的马南对上帝失望至极,他抛弃了信仰,成为挣钱和数钱的机器,直到他压抑的人性被幼儿爱碧唤醒,他才重新回到有上帝,即有爱的生活中来。

在乔治?艾略特看来,上帝就是爱,对他人的爱就是对上帝的爱。

她笔下海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为传统社会所不容,而完美女性布道士黛娜却用无私的爱救赎了海蒂的灵魂,这是对“罪”的爱和对他人的爱。

在人性和传统道德的冲突中,乔治?艾略特善于发掘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反对传统宗教道德观对道德完善和人性的苛求。

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的解读,对其人本主义道德观中人性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让传统理想化的宗教道德对人性予以最大的理解和尊重。

一无神的道德世界宗教历来是道德生活的大部甚至全部。

而在基督教中,道德完善性高于其他一切理智或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作者:郝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女性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71-03一、引言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成就非凡的一位女性小说家。

她与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齐名。

艾略特深刻的哲学思辨、折中的女性主义和娓娓道来的道德说教,使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宗教观,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和宗教观的结合点,即女性主义宗教观,从女性主义宗教观的角度分析《亚当·贝德》,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亚当·贝德》概述《亚当·贝德》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9年1月出版。

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著名批评家卡莱尔的夫人在读过《亚当·贝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整个人类。

”[1]这部小说哀婉动人,却不乏幽默的情趣。

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洛姆夏地区的干草坡村。

诚实勤劳的木匠亚当·贝德爱上了附近农场主马丁波赛漂亮的外甥女海蒂·苏洛。

海蒂容貌娇美,但虚荣自私。

她渴望通过嫁给年轻乡绅亚瑟唐尼桑恩来跻身上流社会,与他私下来往并怀上了孩子。

亚瑟被海蒂美丽的容貌吸引,但并没有把她当做结婚的对象,海蒂只好答应亚当的求婚。

婚礼前海蒂发现自己怀有亚瑟的孩子,不得不去寻找已经从军的亚瑟,却在路上生下孩子。

她将婴儿丢弃在树林中,致使婴儿死亡,被以谋杀婴儿罪判处绞刑。

善良高尚的卫理公会布道士黛娜来到监狱,帮助海蒂忏悔,使她得到了道德的重生。

内疚的亚瑟也为她四处奔走,获得了赦免令,被免除死罪流放澳大利亚。

亚当在与黛娜的接触中获得了黛娜的青睐,两人成立了幸福的家庭,儿女绕膝,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

当时的人们阅读完小说后纷纷写信求艾略特解决一些问题,他们认为艾略特掌握了人生的答案。

艾略特出生在虔诚的信教家庭,她既对宗教和神权怀疑批判,又始终无法摆脱宗教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受到同时代女性作家和女权主义者激进思想的影响,她既肯定了女性有争取婚姻、教育、职业的权利,又认为女性应为家庭做出牺牲,女性奋斗的目标是成为丈夫的助手。

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她矛盾的女性主义宗教观。

通过对小说《亚当·贝德》的细节进行归纳,可以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文中的体现。

三、《亚当·贝德》中作者女性主义宗教观分析(一)对宗教要求女性自我压抑的批判艾略特从小笃信基督教,熟读《圣经》,但她成年后却一度怀疑宗教,被称作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无神论小说家。

小说《亚当·贝德》中也处处渗透出《圣经》对艾略特的影响,整部小说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书中多处体现《圣经》对女性的训诫,如在布道文中牧师规劝女性,“忍受到最后,你就能够征服,等待到最后,你就等到了冠冕”[2]。

试图劝说女性要有忍耐沉静的性格,这种忍耐最终会得到上帝和男性的奖励。

在提摩太前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训诫,“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3],体现了《圣经》对女性的要求,沉静顺服,即一味地忍耐和自我压抑。

从小说细节处我们能判断出艾略特对这种训诫是持否定态度的。

小说中那位具有强烈责任感、无私善良的卫理公会布道士黛娜拒绝和波塞太太等亲人们一起在富饶美丽的村庄干草坡生活,而选择了去荒凉贫穷的城镇史诺菲尔德。

艾略特在书中将那里描写为“只有贫瘠的牧场上的灰色石墙,起伏不平的地面上疏疏落落的灰色石屋”,“饥馑的土地”,“阴森,冷酷,毫无遮掩”[4]。

在那里黛娜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屋里只有一张窄床、一幅画像、一本大圣经和几本书。

黛娜每天白天在工厂做勤苦机械的劳动,晚上讲道。

她自己说:“对我自己的灵魂来说,我应该离开安逸舒适的生活,在这环境里,我的生活太富足了。

”[5]“这是一个我必须抗拒的诱惑,不然的话,对于人世的爱好就会成为我心灵上的迷雾,隔断天上的圣光。

”[6]以上描述表明黛娜是个意志坚定的女人,按照《圣经》上的训诫做到了自我压抑,她认为“上帝召唤我为别人服务,不要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7]。

旁观者塞斯这样评论黛娜:“黛娜不会让她对什么人的爱使她脱离这条她相信是上帝给她指点的道路。

如果她认为这指引不是来自上帝,她是不会对这种力量屈服的。

她好像一向很明确这一点——她的工作是照顾别人,不是在这世界上为自己建立家庭。

”[8]但是按照上帝旨意生活的黛娜并不幸福,当她深爱的亚当表示支持她离开亲人独自在史诺菲尔德生活时,她流下了伤心地泪水。

她也曾坦率地透露,她去不是为了她自己的什么心愿,她在接近亚当、不断照顾亚当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这些年,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欲望和心愿,活着只为了上帝。

当想到不再传教而和亚当生活时,黛娜心中很害怕。

艾略特通过这些描写透露给读者,基督教训诫中的自我压抑带给黛娜的是泪水,是失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愿、自己的幸福,是内心的害怕。

这些痛苦的感受是作者对女性自我压抑的批判和否定。

黛娜认为她的责任不让她结婚成家,而乔治·艾略特对女人结婚的态度却是赞赏的,在她与克洛斯结婚后,她曾写信给朋友说比起单身时候,结婚会让她变成一个更好、更有爱心的人。

在艾略特看来,女人是一定要结婚的,结婚会让女人幸福。

而黛娜不能结婚成家,就失去了人生的一种宝贵的幸福。

当黛娜最终答应亚当的求婚时,艾略特这样描述:“他们带着深深的欢乐互相亲吻。

当两个人类的心灵感到他们永生结合,在一切劳动中互相支援,在一切悲哀中互相依恃,在最后永诀的一刻,在默默无言表达的回忆中,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美好?”[9]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黛娜和亚当结合时两人喜悦幸福的情景,插入了作者的感慨,甚至明确指出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表明在作者眼中,女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作为妻子的生活,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黛娜获得幸福的祝福和对女性结婚的赞许。

这种描写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女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快乐,结婚是最能让一个女人幸福的事,而《圣经》中对女性情感的压抑是不合理的,是必须要摆脱的束缚。

通过对黛娜摆脱《圣经》的不合理训诫,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圣经》中不合情理的女性自我压抑的训诫。

(二)对《圣经》中女人要顺从男人的妥协艾略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的受教育、职业选择和婚姻等问题关注很多。

艾略特对于婚姻有她独特的见解。

她支持女性在受教育、婚姻和工作上争取女性的利益,对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男性独裁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有强烈的厌恶和不满。

艾略特认为幸福的婚姻一定要有真爱,同时女性也应具备独立的精神。

相对于和艾略特同时代的女作家们,如夏洛蒂·勃朗特,艾略特对婚姻的看法又相对来说稍显保守。

勃朗特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女人应该有和男人相同的地位。

而艾略特则认为在婚姻中女人要顺从自己的丈夫,辅助他,教育自己的孩子。

她曾明确指出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争取与男性均等的机会,不是为了实现自我成功,而是要成为男性生活与精神上更加完美的伴侣。

她的最后一任丈夫克洛斯也曾指出,艾略特担心女人进入大学学习会破坏家庭关系,她希望女性从高等教育中学习屈从而非野心。

艾略特这种折中的女性婚姻观的形成部分源于她对《圣经》的理解。

《圣经》中规定: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教主。

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10]。

《圣经》教导纯正的真理,劝老年妇人,举止行为恭敬,用善道教训人,好指教少年妇人,爱丈夫,爱儿女,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毁谤[11]。

艾略特对《圣经》中这条训诫是持妥协态度的。

在《亚当·贝德》中,艾略特将女性卫理公会布道士黛娜作为女性的榜样,描写她一心传教,追求自己的事业。

男主角的弟弟赛斯·贝德曾追求过她。

赛斯个性温和,心胸开阔,勤劳善良,又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

连亚当都认为赛斯和黛娜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天生一对。

但黛娜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黛娜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并且黛娜和赛斯之间并没有真爱。

这段描写是艾略特独特女性观的体现。

她认为美满的婚姻要以真爱为基础,而不是顺从地和不相爱的男人结婚。

这是她对《圣经》中女性完全顺从男性、失去自我的否定。

但艾略特的反抗没有进行到底,她并不支持女性追求完全的男女平等。

她认为男女两性由于生理上的不同,不必追求完全的平等,女性还是要在某种程度上顺从男性,因此最终她还是对女性应顺从自己的丈夫这条训诫妥协了。

在小说的结尾处,黛娜没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是最终选择了亚当作为丈夫。

黛娜在选择亚当时这样说:“亚当,这是神的旨意,我的心灵和你的紧紧连在一起,没有你,我过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活。

现在,你和我在一起,我觉得我们的心充满了同一的爱。

我有了充分的力量去领受,执行天上的父的旨意,在你来以前,我失去了这力量。

”[12]这段话中黛娜说她选择亚当是神的旨意,表现出了艾略特对宗教的虔诚,对《圣经》的妥协。

黛娜又说没有亚当她过的不是完整的生活,表现了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程度之深;以至于没有了男性,女性连过的生活都不是完整的了,表现出对男性完全的顺从。

而黛娜后面说亚当和她在一起,她觉得他们的心充满了同一的爱。

她有了充分的力量去领受,执行天上的父的旨意,在亚当来以前,她失去了这力量。

女性如果不和男性在一起,不仅没有完整的生活,连力量都失去了,这句话表现出的女性的软弱程度更深。

艾略特在文中还多次将上帝称为天上的父,这显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徒们对上帝和与上帝同属男性的男人们的尊敬。

然而艾略特的妥协不是彻底的妥协,她还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女性在婚姻中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决定自己结婚的对象,选择真爱的男人结婚。

黛娜最终幸福的和她真爱的亚当结婚。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了亚当和黛娜的爱情,当亚当表示尊重黛娜离开的决定时黛娜流下了眼泪。

亚当突然和黛娜说话时,“好像黛娜的手无意中触到了一根震动的乐弦,她因一阵强烈的激动而震颤起来,一时间,她没有感觉到其他的一切。

然而,她才知道她的两颊在发烧,不敢回转头去,只是站着不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