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战后日本农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

合集下载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

日本之所以能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 资,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所实行的 低消费、高储蓄、高积累的政策,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不仅日 本工人的工资长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 水平,而且日本的个人储蓄率又一直维 持在15—20%的高水平,比别的发达国 家都高得多
B,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经济体制
战后日本改变了战时所实行的统制经济体制,在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体 制,但政府始终对国民经济实行强有力的指导、调节 和干预。其途径主要有— (1)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战后先后施行的计划包括: 1956-60年“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58-62年“新长期经济计划” 1961-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7-71年“中期经济计划”等
独立系企业集团—以少数 特大
型企业为 核心的 企业集 团,如新 日铁、丰 田、日 产、松 下、日 立、东芝 等,集 团内均 有一个 特大企业 ,在日 本甚至 世界都 占有重要 地位, 其主要 活动集 中于一两 个部门
综合商社—日本特有的垄断组
织。如三井物产、三菱商事、 伊藤忠商事、丸红等。其特点 是: a,规模巨大;b,主要在流 通领域,购销品种繁多;c,业 务范围和职能广泛;d,组织庞 大,不仅与金融系或独立系企 业集团业务联系广泛,而且本 身也是大企业集团
成立“经济安定本部”,实行“倾斜式生 产方式”(Priority Production System)
针对战后初期所处的经济瘫痪、混乱、物资奇缺 的状况,1946年5月,日本政府成立指导整个经济的 “经济安定本部”,对金融、物资、物价和外汇、 外贸重又实行全面统制
为拯救已崩溃的经济,政府还召集经济学家、教 授、产业界知名人士共同讨论对策。1946年秋,日 本政府采纳东京大学教授有泽广己所提出的“倾斜 式生产方式”建议

日本战后产业政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日本战后产业政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日本战后产业政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日本战后的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我国来说,这些政策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
值的启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首先,日本战后的产业政策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政府为企业提
供支持和保护,但同时也提倡企业间的竞争,以推动市场的发展。

这一点可以告诉我们,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合适的支持和保护,但
同时也不能垄断市场,应该鼓励企业间的竞争,促进市场的发展。

其次,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们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了他们的生产和管理体系。

这样可以提醒我们,要注重创新和研发,通过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
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

另外,日本政府还通过推行产业规划和整合,促进了一些产业
的优化和重组。

这也提示我们,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调
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之,日本的产业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
我们更好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当然,我们也需要结合我国
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的产业政策,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1,后发优势一般认为,由于朝鲜战争的特殊需求,日本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

但作者认为,这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发优势”而已。

依照这个规律,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90年代之后的中国也同样实现了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2,重化工业适合1940年体制当时的前沿领域主要以钢铁、机电、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中心,非常利于大型企业利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而非市场的力量。

此时,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奉献更胜于追求个人利益的1940年体制恰恰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钢铁产量是衡量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苏联的钢铁产量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赶上了美国。

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顺应了那个重工业时代的需要,连信奉市场经济的萨缪尔森都不得不承认苏联的成绩。

3,劳动力成本低当时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属于中等发达的国家,工资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低廉。

因此,日本通过大量生产成本低的工业产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作者假设,如果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工业化,日本恐怕就没有机会实现高速增长了。

有人认为日本的高速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依赖外需的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出口贸易额在GDP中始终只占15%以下。

而当今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这个数字依次为韩国42.9%、泰国58.1%、马来西亚73.1%、中国香港167.5%、新加坡138.7%,都是非常高的数值。

这表明日本属于完全不同的经济结构。

依靠外需牵引经济增长的现象只是在21世纪以后,才真正在日本出现的。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日本,个人消费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导致国内市场迅速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设备投资增加,而设备投资增加则诱发新一轮设备投资增加。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农业产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并保障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积极实施农业政策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政策的背景和挑战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流失成为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农田闲置和农业经济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农业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二、农业政策的改革方向1. 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实行最低价格政策、提供土地和设备补贴等。

其次,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开拓更大的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他们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日本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

他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型企业和创业者在农村地区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吸引游客和投资。

4.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他们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人才。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参加农业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代晓锋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32011030170摘要:日本,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三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

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

关键词:日本经济外部条件自身努力借鉴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

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实,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内涵就是企业的发展和繁荣,正是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发展才给各国带来各自的经济腾,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好坏。

日本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优越的外部条件——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

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二)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三)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宋杰赵韩强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过程。

农业劳动力转移包括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显性剩余劳动力和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其消费额的隐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两方面。

它不仅包括“刘易斯转折点”以前的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农业劳动力显性和隐性剩余阶段),也包括转折点以后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一般而言,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三种类型:一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城镇的异地转移;三是向其他农业地区的异地转移。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二战后,日本的城市和工业受到严重破坏而濒临崩溃,无法吸收大量工人就业,从而使大量过剩人口流入农村,日本一度形成了“以农为主”的人口产业结构。

1947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1781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2.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3.2%,属于传统型的产业结构(见表1)。

但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19 55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40.2%,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都明显上升,分别为23.9%和35.9%,形成了发展型的产业结构。

1955年后,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急剧扩大了对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1960—1965年,每年从农业中转移的劳动力多达64万人,而1965—1970年每年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为53万人。

从1955年到1970年的15年间,农业就业人口从1611.1万人减少到 1008.7万人,共减少了602.4万人。

经过20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1975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到13.9%,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到34.1%、51.7%,从而基本实现了就业人口的现代化转换。

到1998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又进一步降至5.2%,而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63.3%。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及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及启示

2008年3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r ,2008第2期(总第132期)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 inistrative Cadres C ollege N o.2Mar.N o.132收稿日期:2007-12-11作者简介:张玉虎(1976-),山东单县人,济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及启示张玉虎(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摘要: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却被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掩盖。

随着日本追赶战略的结束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些问题、矛盾逐渐显现和突出起来,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经济保持了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体制、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接受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及时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确保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启示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8)02-0124-04Abstract :A fter the second War ,Japanese economy increased at high speed and became the second strongest economy country in the w orld.During the course ,its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were covered with economy development.As the chase -tactic ended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d ,these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and become the decisive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Japanese economy increasing.Our country economy keep increasing at high speed for m 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als o appears s ome problem ,such as ,structure and frame.T o refer the experience of Japanese economy and s olve our country economic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is im 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our country economy increase long -term ,successively ,at high speed.key w 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problem ;revelation 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其后只是在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出现过负增长,而1973~1991年日本仍保持了年均4%的经济增长率。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自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由一个战争破产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工业国家。

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期间经历了“泡沫经济”,这导致了1991年的泡沫经济崩溃。

在此期间,银行与公司之间建立了暧昧的金融关系,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

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并以债券进行融资。

这些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金融关系。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出现财政状况无法控制的情况。

其次,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材料依赖增强,农业和服务业比例降低。

这导致了对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增大。

同时,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制造业。

同样,我们需要关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的风险,特别是在贸易政策上。

此外,为了应对汇率波动,我们需要加强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完善。

第三,与日本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并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污染和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应该变得更加重视。

在发展新产业技术的同时,应该增加对环境的投资。

在管理和监管层面,我们应该引入更加严格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和资源。

最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人们的福利和社会保险的不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扩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范围,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提高全民素质,以缩小贫富差距。

总之,虽然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和中日关系的看法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和中日关系的看法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和中日关系的看法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

日本面临更多不利条件:(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

(2)矿产资源贫乏。

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

(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

(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

(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

(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7)企业资金不足。

但是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取得迅速发展,并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2010年之前),为什么日本经济如此迅速强盛?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建立协调的经济体制: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

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官、企三方结合: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

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

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能够通过。

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

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二)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

如通产省内设有100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三)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团体的作用: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

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在十几年间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恢复主要经历了战后复兴期、高速经济增长期、低增长时代、长期经济停滞四个阶段。

虽然在日本经济复苏期间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但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还阐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经济增长;启示一、战后复兴期1945年8月15号,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之后处于美军的占领之下,当时日本经济物资短缺、物价高涨,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从战争废墟中起步1.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处于麻痹状态,领土丧失44%,战争损失高达4兆2千万日元。

住房,工厂,运输设备损害惨重,整个日本成为一片焦土。

再加上从海外归来的600多万军人、复员军人及其家属,这些状况使得日本的战后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价高涨和粮食危机。

2.依靠倾斜生产方式重振经济从1947年初开始,在进口和国家资金的运用方面向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倾斜,同时在价格上给与补助。

3.经济民主化与三大改革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战前日本的工商业主要操作在财阀手中,1946年11月GHQ 开始实施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下达了对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十五个大财阀的资产冻结命令。

1947年4月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同年9月,解散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另外对配合战争的财界人士驱逐公职。

1947年四月公布了《禁止垄断法》,成立了公正交易委员会,由于解体财阀从过去的封建的经营形态向资本和经营别离的现代化的经营形态转化,很多非财阀系列的企业在民主化的体制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联合国占领军指令,日本在1946年10月公布了“自作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实施农地改革。

对住在农村的地主,允许保留町步的土地,多余的都必须卖给其他的农民。

如果不住在农村的地主,就要把土地全部卖给农民。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一、两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对战后时期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日本在战后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将经济基础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准。

为此,日本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扶持政策。

例如1951年的《经济自立三年计划》等。

2、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为实现上述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这个时期制定的《外汇管理法》、《外资法》等,也都是为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准备的法律,使战略规划法制化,在法律的保护下实现经济发展。

三、日本的管理方式1、终身雇佣制第一,日本企业普遍强调公司就是家、员工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即使在经济萧条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信赖关系,这样便有利于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降低雇佣成本。

第二,由于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员工的工资在进入企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就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因工龄的积累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收入,所以有效地减少了从业人员跳槽、离职的现象。

同时,因终身雇佣制的实施,企业不随便解雇员工,使得失业率大大降低,人们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2、全员质量管理日本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发动企业全体人员参加,并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浅谈战后日本农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

浅谈战后日本农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

浅谈战后日本农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作者:刘玉梅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9期【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不仅给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日本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发展,日本经济竟达到了高速发展水平,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农业高速增长影响从1955年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保持了长达10余年的高速增长率,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各国学者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议论纷纷。

有人把它归纳为五种观点:经济行为说;社会经济说;独特社会体制说;白坐车说;国家发展战略说。

①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经济能够高速增长,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着重从农业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作一下具体的分析。

战后,日本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荒芜,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缓和粮食危机,日本政府意识到,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农地改革战后,币原内阁抢在美国之前,于1945年10月13日主动提出《第一次农地改革纲要》,准备进行农地改革。

但第一次农地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在1946年进行了第二次农地改革。

在农地改革中,176万户地主的土地被征购,475万户佃农或半佃农买到土地。

出租地从1941年的268万町步税减至66万多町步,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0%。

与此相反,自耕地大幅度增加。

1941年自耕地为312.5万多町步,1950年增至551.4万多町步,增加238.9万多町步,占总耕地面积的88%。

②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农村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不在村地主完全被消灭,一些在村地主变成小土地出租者。

农地改革后一个时期,自耕农继续增加,佃农继续减少。

日本农村基本上小农化了。

农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与农民的分化同时进行的,农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家现金收入日益增加。

1951年前后,农家的现金收入率为50%左右,1952年增至60%,广大农民深深的卷入商品经济之中。

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研究报告

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研究报告

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研究报告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

本篇报告将对日本战后经济增长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废墟瓦砾和经济崩溃的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国民的努力,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战后重建,建设了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和出口贸易等产业。

二、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育体系日本战后重建依赖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日本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使得日本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方面具备了竞争优势。

三、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产业政策。

例如,通过实行保护关税和补贴政策,鼓励本土产业发展;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外贸和海外投资的推动日本在战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寻求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吸引外资和进行海外投资,日本成功扩大了外贸规模,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的提升日本在战后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大力发展工业技术和科学研究能力。

日本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六、社会稳定与劳动关系和谐日本在战后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通过制定合理的劳工法规和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日本缓解了劳资矛盾,保障了劳动者权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七、内需市场和消费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日本在战后也注重发展内需市场并促进消费升级。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社会福利制度,日本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投资,激发了内需市场的活力。

八、政治稳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日本战后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治的稳定和可预见性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也为日本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机遇。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作者: 沈玲
作者机构: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日语知识
摘要: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发展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向来被全世界誉为“经济奇迹”。

大凡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

人和。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得益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条件以及战后相对有利的历史环境。

1.战后的政治民主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战前,在生产关系方面,日本农村以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

社会上层建筑中,天皇掌握国家权力,残酷压迫人民,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政治民主化使旧天皇制度解体,农村土地改革改变了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制度。

这些都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村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国内市场显著扩大。

且对阎解体,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领导阶层的年轻化,活跃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这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技术的引进与技术革新起了重要作用。

从 50年代到 60年代,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及设备更新,开发以重化学工业部门为中心的新兴产业。

这是60年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日本称之为“吸收性战略”。

通过引进技术,日本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质量。

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

论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论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论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日本农业的影响作者:文天植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30期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到来,给日本农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面对这些变化,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实施了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即《基本法》农业政策和综合农业政策,解决了当时日本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了日本农业的现代化。

关键词: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农业影响战后日本的经济,在1955-1973年间取得了较其他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更为高速的发展,史称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本文剖析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日本农业带来的影响,以期为处于经济较快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破坏的日本经济,在朝鲜战争时期(1950-1953年)获得了恢复的转机,并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进入到较长期的繁荣时期(1955-1973年),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1955-1970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年平均10%。

这一增长速度约为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二倍乃至三倍。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达到了第二位的规模,跃居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997亿美元。

这虽然只及美国的1/5,但已超过了当时的西德、法国和英国。

就每人平均的国民收入来说,1970年,日本为1649美元,约等于美国的40%,也仍低于西德、法国和英国。

但这一时期日本的国民收入却已远远超过战前的水平,而接近于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二)重工业和化工业急速发展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是单纯表现在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这些量的变化上,而且是在产业结构、雇佣结构、国民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巨大变化。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后果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后果

作者: 金明善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经济高速发展;战后日本;社会后果;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本主义经济;垄断资本主义;日本经济;经济后果;七十年代
摘要: <正> 战后,日本经济经过10年恢复改组和大约20年的高速发展,到七十年代中期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按当年价格计算,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50年仅为110亿美元,只有美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1980年达到10,397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1%。

今天,日本这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竟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战后日本经济所取得的这一成就是很大的,然而在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二战后日本百业崩盘,经济萧条。

战后通过美国的扶持和帮助,日本国民积极学习欧美地区引进的先进科学和技术,日本国民上下一心,使其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的趋势,在二战结束后迅速的短时间内就恢复至战前的经济水平,又在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远超前苏联。

日本在战后能够再短短的二三十年内以超凡的能力发展起来并重建国民经济,主要依托为日本优越的经济政策。

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本文将以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腾飞的几个因素进行剖析与研究。

标签:日本;经济;教育前言:世界二次大战结束后,众所周知,日本国民经济一篇狼藉,国民生产几乎停滞,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国民,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废墟上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发展,掀起了化工高潮,在其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腾飞。

今天,研究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确实如此,二次大战结束后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也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度,还有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另一因素是战后美国对其提供的帮助。

但是,使其战后经济真正实现腾飞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日本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贸易立国战略1955—1960年,美国的投资增长指数为100,而日本的投资增长指数却是美国的近4倍,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本国的固定资产,近20年内日本投资的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15倍。

固定资本的重点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引进先进技术,包括对钢铁、电力、电气、汽车和械等相关基础工业等新兴工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

以设备投资为主和固定资产的大幅度增长的投资结构,不仅仅我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工业产业和以钢铁机械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体系,而且还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提高了日本企业现代化水准和技术设备等。

2、亚洲局部战争对经济的刺激除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扶持意外,由美国先后发起的两次侵略战争,同样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恢复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刺激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战后日本农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不仅给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日本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发展,日本经济竟达到了高速发展水平,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农业高速增长影响
从1955年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保持了长达10余年的高速增长率,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各国学者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议论纷纷。

有人把它归纳为五种观点:经济行为说;社会经济说;独特社会体制说;白坐车说;国家发展战略说。

①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经济能够高速增长,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着重从农业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作一下具体的分析。

战后,日本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荒芜,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缓和粮食危机,日本政府意识到,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农地改革
战后,币原内阁抢在美国之前,于1945年10月13日主动提出《第一次农地改革纲要》,准备进行农地改革。

但第一次农地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在1946年进行了第二次农地改革。

在农地改革中,176万户地主的土地被征购,475万户佃农或半佃农买到土地。

出租地从1941年的268万町步税减至66万多町步,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0%。

与此相反,自耕地大幅度增加。

1941年自
耕地为312.5万多町步,1950年增至551.4万多町步,增加238.9万多町步,占总耕地面积的88%。

②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农村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不在村地主完全被消灭,一些在村地主变成小土地出租者。

农地改革后一个时期,自耕农继续增加,佃农继续减少。

日本农村基本上小农化了。

农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与农民的分化同时进行的,农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家现金收入日益增加。

1951年前后,农家的现金收入率为50%左右,1952年增至60%,广大农民深深的卷入商品经济之中。

而随着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化逐渐明显。

一些农民流入城市,或进行兼业经营,与资本主义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及劳动力也逐渐增加。

1950年至1955年,农业人口减少了130万人,即减少30%。

这意味着在此期间农村为日本的工业提供了130万个劳动力。

到60年代,即从1951年到1965年间,所提供的劳动力为571万。

③可见,变革了寄生地主制后所确立的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不仅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农业基本法》的实施
早在1955年,自耕农和自耕兼佃农的已占总农户人数的91.2%。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对原有土地的改造、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1960年农业生产指数已经超过战前34%,粮食比1950年增长24%,畜产品增长1倍以上。

④然而,由于5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生产的高速
增长,农业还是显得落后了,远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以增产粮食为主的战后农业改革政策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刻。

池田内阁于1961年2月向国会正式提出《农业基本法》,并于同年6月12日由国会正式通过。

《农业基本法》共有六章三十六条。

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国家农业政策的目标在于:鉴于农业和农业经营者在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应该完成的重要使命,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使其适应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及社会生活的进步和提高,改善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制约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因素,缩小农业同其它行业之间生产率的差距,进而实现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享有均等的生活水平,谋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营者地位的提高。

”⑤
《农业基本法》是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而提出的发展农业方案。

它的推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它的实施,将要把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使其余40%的农户都能发展成为生产规模能保证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单纯依靠农业收入即可达到城市工人收入水平的“自立经营农户”。

1967年,一个农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超过了100万日元,也超过了每个工人家庭的平均收入86万日元。

⑥《农业基本法》的目标在短短几年内圆满实现了。

总之,战败的日本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二战中,我国虽是一
个战胜国,但却在日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远远落后于日本,因此,认真研究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①张宝珍主编,《我国对日本经济的研究》,世界经济,1988年06期,第80页.
②③李玉主编,《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日本史论文集,中国日本史研究会,1982年4月第1版,第514页.
④⑤⑥吴廷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891页,第976页,第977页,第978页.
参考文献
①吴廷.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②井上.清主编,《战后日本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③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第二版).
④吴廷.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商务印书馆.
⑤中国日本史研究会主编,《日本史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