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第6课时 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综合运算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集合的基本运算【精品课件】
的交集仍存在,此时A∩B=∅.
(三)交集
【做一做】
【探究2】
已知集合A={0,2},B={-2,-1,0,1,2},
则A∩B=(
)
A.{0,2}
C.{0}
B.{1,2}
D.{-2,-1,0,1,2}
交集的性质:
[答案]
A
①A∩B=B∩A;②A∩A=A;
③A∩∅=∅; ④若A⊆B,则A∩B=A;
(四)集合的交并运算
【巩固练习1】
(1) 已知集合A={x|(x-1)(x+2)=0},B={x|(x+2)(x-3)=0},则集合A∪B是(
A.{-1,2,3}
B.{-1,-2,3}
C.{1,-2,3}
D.{1,-2,-3}
(2) 若集合A={x|-2≤x<3},B={x|0≤x<4},则A∪B=________.
⑤(A∩B)⊆A;(A∩B)⊆B.
(四)集合的交并运算
1.集合的并集运算
例1.
(1)设集合M={x| 2 +2x=0,x∈R},N={x| 2 -2x=0,x∈R},则M∪N=(
A.{0}
B.{0,2} C.{-2,0} D.{-2,0,2}
(2)已知A={x|x≤-2,或x>5},B={x|1<x≤7},求A∪B。
(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选自:
《普通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人教A版(2019)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集合的并集、交集运算
集合的补集、综合运算
所在位置
教材第10页
高中数学必修1 补集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并集、交集
四.小结 1.A∩B={x|x∈A,且x∈B}是同时属于A, B的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2.A∪B={x|x∈A或x∈B}是属于A或者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五.作业
课本P13 习题1.1: 6,7、8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并集、交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 合的交集和并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 1.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 2.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 联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集合有几种表示法? 2、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3、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 C={6与10的正公约数}, 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 A=1,2,3,6}, B={1,2,5, 10}, C={1,2} CA,CB
例5 见课本P11例6
例6.设L1,L2分别是平面内两条直线l1和 l2上点的集合,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这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解: 当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时,L1∩L2={点P}; 当两条直线l1、l2平行时,L1∩L2=Φ; 当两条直线l1、l2重合时,L1∩L2= L1=L2。
三、基础练习 课本P12 1、2、3
能力训练 设A={2,-1,x2-x+1}, B={2y,-4,x+4}, C={-1,7} 且 A∩B=C 求x,y。
解: 由A∩B=C知 7A ∴必然 x2-x+1=7 得 x1=-2, x2=3 由x=-2 得 x+4=2C ∴x-2 ∴x=3 x+4=7C 此时2y=-1 ∴y=-1/2 ∴x=3 , y=-1/2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规律提炼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集合的概念 (1)1.1.2集合的表示 (4)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8)1.3.1并集与交集 (13)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 (17)1.4.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4.2充要条件 (24)1.5.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8)1.5.2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32)1.1.1集合的概念要点整理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及表示(1)元素: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2.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简记为“确定性”.(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简记为“互异性”.(3)无序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先后,没有顺序的.简记为“无序性”.温馨提示:集合含义中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温馨提示:(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典例1】判断下列每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接近于2019的数;(2)大于2019的数;(3)育才中学高一(1)班视力较好的同学;(4)方程x2-2=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函数y=x2图象上的点.[思路导引] 构成集合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即元素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解] (1)(3)由于标准不明确,故不能构成集合;(2)(4)(5)能构成集合.对集合含义的理解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所谓“确定”,是指所有被“研究的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没有被“研究的对象”都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典例2】(1)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①12∈R;②2∉Q;③|-3|∈N;④|-3|∈Q.A.1个 B.2个 C.3个D.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63-x∈N,x∈N,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思路导引] 判断一个元素是否为某集合的元素,关键是抓住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析] (1)12是实数;2是无理数;|-3|=3,是自然数;|-3|=3,是无理数.故①②③正确,选C.(2)当x=0时,63-0=2;当x=1时,63-1=3;当x=2时,63-2=6;当x≥3时不符合题意,故集合A中元素有0,1,2.[答案] (1)C (2)0,1,2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2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2)推理法: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已知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题型三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典例3】已知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a和a2,若1∈A,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思路导引] 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切入.[解析] 若a=1,则a2=1,此时集合A中两元素相同,与互异性矛盾,故a≠1;若a2=1,则a=-1或a=1(舍去),此时集合A中两元素为-1,1,故a=-1.综上所述a=-1.[答案] -1[变式] (1)本例若将条件“1∈A”改为“2∈A”,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a的值.(2)本例若去掉条件“1∈A”,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 (1)若a=2,则a2=4,符合元素的互异性;若a2=2,则a=2或a=-2,符合元素的互异性.所以a的取值为2,2,- 2.(2)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a2,所以a≠0且a≠1.应用集合元素的特性解题的要点(1)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而且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在书写时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无序性).(3)利用集合元素的特性求参数问题时,先利用确定性解出字母所有可能值,再根据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1.1.2集合的表示1.列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温馨提示:(1)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用“,”隔开.(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3)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2.描述法(1)定义:一般地,设A表示一个集合,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有时也用冒号或分号代替竖线.(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温馨提示:(1)写清楚集合中元素的符号.如数或点等.(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方程、不等式、函数式或几何图形等.(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题型一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典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x -1)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3)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思路导引]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还要弄清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解] (1)方程x (x -1)2=0的实数根为0,1,故其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0,1}.(2)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即为从0到10的偶数,故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为{0,2,4,6,8,10}.(3)由⎩⎨⎧ y =x y =2x -1,解得⎩⎨⎧ x =1,y =1.故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1,1)}.题型二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典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正偶数集;(2)被3除余2的正整数的集合;(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4)不等式3x -2<4的解集.[思路导引]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确定代表元素的属性和表示元素的共同特征.[解] (1)偶数可用式子x =2n ,n ∈Z 表示,但此题要求为正偶数,故限定n ∈N *,所以正偶数集可表示为{x |x =2n ,n ∈N *}.(2)设被3除余2的数为x ,则x =3n +2,n ∈Z ,但元素为正整数,故x =3n +2,n ∈N ,所以被3除余2的正整数集合可表示为{x |x =3n +2,n ∈N }.(3)坐标轴上的点(x,y)的特点是横、纵坐标中至少有一个为0,即xy=0,故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x,y)|xy=0}.(4)不等式3x-2<4可化简为x<2,所以不等式3x-2<4的解集为{x|x<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3点(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应弄清楚集合的属性,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类型.一般地,数集用一个字母代表其元素,而点集则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若描述部分出现元素记号以外的字母,要对新字母说明其含义或取值范围.(3)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内.题型三集合表示方法的应用【典例3】(1)若集合A={x|ax2-8x+16=0,a∈R}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的值为( )A.1 B.4 C.0 D.0或1(2)已知A={x|kx+2>0,k∈R},若-2∈A,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思路导引] 借助描述法求值或范围的关键是弄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析] (1)①当a=0时,原方程为16-8x=0.∴x=2,此时A={2};②当a≠0时,由集合A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ax2-8x+16=0有两个相等实根,则Δ=64-64a=0,即a=1.从而x1=x2=4,∴集合A={4}.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0或1.故选D.(2)∵-2∈A,∴-2k+2>0,得k<1.[答案] (1)D (2)k<1[变式] (1)本例(1)中条件“有一个元素”改为有“两个元素”,其他条件不变,求a的取值范围.(2)本例(2)中条件“-2∈A ”改为“-2∉A ”,其他条件不变,求k 的取值范围.[解] (1)由题意可知方程ax 2-8x +16=0有两个不等实根.∴⎩⎨⎧ a ≠0,Δ=64-64a >0,解得a <1,且a ≠0.(2)∵-2∉A ,∴-2k +2≤0,得k ≥1.集合表示方法的应用的注意点(1)若已知集合是用描述法给出的,读懂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其属性是解题的关键.(2)与方程ax 2-8x +16=0的根有关问题易忽视a =0的情况.集合的表示方法1.有限集、无限集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将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有限时,称之为有限集;而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之为无限集.当集合为有限集,且元素个数较少时宜采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对元素个数较多的集合和无限集,一般采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对于元素个数较多的集合或无限集,其元素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举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典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正整数集;(2)被3整除的数组成的集合.[解] (1)此集合为无限集,且有一定规律,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2)此集合为无限集,且有一定规律,用列举法表示为{…,-6,-3,0,3,6,…}.[点评] (1){1,2,3,4,…}一般不写成{2,1,4,3,…};(2)此题中的省略号不能漏掉.2.集合含义的正确识别集合的元素类型多是以数、点、图形等形式出现的.对于已知集合必须弄清集合元素的形式,特别是对于用描述法给定的集合要弄清它的代表元素是什么,代表元素有何属性(如表示数集、点集等).【典例2】已知下面三个集合:①{x|y=x2+1};②{y|y=x2+1};③{(x,y)|y=x2+1}.问:它们是否为同一个集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解] ∵三个集合的代表元素互不相同,∴它们是互不相同的集合.集合①{x|y=x2+1}的代表元素是x,即满足条件y=x2+1中的所有x,∴{x|y=x2+1}=R.集合②{y|y=x2+1}的代表元素是y,满足条件y=x2+1的y的取值范围是y≥1,∴{y|y=x2+1}={y|y≥1}.集合③{(x,y)|y=x2+1}的代表元素是(x,y),可认为是满足条件y=x2+1的实数对(x,y)的集合,也可认为是坐标平面内的点(x,y),且这些点的坐标满足y=x2+1.∴{(x,y)|y=x2+1}={P|P是抛物线y=x2+1上的点}.[点评]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来表示集合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如本题中元素的属性都与y=x2+1有关,但由于代表元素不同,因而表示的集合也不一样.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的概念温馨提示:“A是B的子集”的含义是:对任意x∈A都能推出x∈B.2.集合相等的概念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也就是说,若A⊆B 且B⊆A,则A=B.3.真子集的概念温馨提示: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 B首先要满足A⊆B,其次至少有一个x ∈B,但x∉A.4.空集的概念题型一集合间关系的判断【典例1】判断下列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A={-1,1},B={x|x2=1};(2)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3)A={x|-1<x<4},B={x|x-5<0};(4)M={x|x=2n-1,n∈N*},N={x|x=2n+1,n∈N*}.[思路导引] 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刻画均是由元素的从属关系决定的.[解]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1,1},故A=B.(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 B.(3)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 B.(4)解法一(特殊值法):两个集合都表示正奇数组成的集合,但由于n∈N*,因此集合M含有元素“1”,而集合N不含元素“1”,故N M.解法二(列举法):由列举法知M={1,3,5,7,…},N={3,5,7,9,…},所以N M.判断集合间关系的3种方法(1)列举法:用列举法将两个集合表示出来,再通过比较两集合中的元素来判断两集合之间的关系.(2)元素特征法:根据集合中元素满足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3)图示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判断两集合间的关系.题型二有限集合子集、真子集的确定【典例2】(1)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a,b}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由此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多少?真子集的个数及非空真子集个数呢?(2)求满足{1,2}M⊆{1,2,3,4,5}的集合M.[解] (1)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 1{a}∅,{a} 2{a,b}∅,{a},{b},{a,b} 4{a,b,c}∅,{a},{b},{c},{a,b},{a,c},{b,c},{a,b,c}8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2)由题意可得{1,2}M⊆{1,2,3,4,5},可以确定集合M必含有元素1,2,且含有元素3,4,5中的至少一个,因此依据集合M的元素个数分类如下:含有三个元素:{1,2,3}{1,2,4}{1,2,5};含有四个元素:{1,2,3,4}{1,2,3,5}{1,2,4,5};含有五个元素:{1,2,3,4,5}.故满足题意的集合M为{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1)求解有限集合子集问题的3个关键点①确定所求集合,是子集还是真子集.②合理分类,按照子集所含元素的个数依次写出.③注意两个特殊的集合,即空集和集合本身.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2)与子集、真子集个数有关的3个结论 假设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有: ①A 的子集的个数为2n 个; ②A 的真子集的个数为2n -1个; ③A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n -2个.【典例3】 已知集合A ={x |-3<x <4},B ={x |1-m <x ≤2m -1},且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A ⊆B ,即集合A 中的数在集合B 中,特别注意A =∅的情况. [解] 由A ⊆B ,将集合A ,B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则⎩⎨⎧1-m ≤-3,1-m <2m -1,4≤2m -1,解得m ≥4.故m 的取值范围是{m |m ≥4}.[变式] (1)本例中若将“A ⊆B ”改为“B ⊆A ”,其他条件不变,求m 的取值范围.(2)本例若将集合A ,B 分别改为A ={3,m 2},B ={1,3,2m -1},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值.[解] (1)由B ⊆A ,将集合A ,B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B ⊆A ,∴当B =∅时,1-m ≥2m -1,解得m ≤23;当B ≠∅时,有⎩⎨⎧2m -1>1-m ,2m -1<4,1-m ≥-3,解得23<m <52.综上可知,m 的取值范围是⎩⎨⎧⎭⎬⎫m ⎪⎪⎪m <52. (2)由A ⊆B ,按m 2=1和m 2=2m -1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①若m 2=1,则m =-1或m =1.当m =-1时,B 中元素为1,3,-3,适合题意; 当m =1时,B 中元素为1,3,1,与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②若m 2=2m -1,则m =1,由①知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m =-1.由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2种方法(1)当集合为连续数集时,常借助数轴来建立不等关系求解,此时应注意端点处是实点还是虚点.(2)当集合为不连续数集时,常根据集合包含关系的意义,建立方程求解,此时应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3.1并集与交集1.并集的概念及表示2.交集的概念及表示温馨提示:(1)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还是一个集合.(2)对于A∪B,不能认为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A与B可能有公共元素,每一个公共元素只能算一个元素.(3)A∩B是由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而非部分元素组成.3.并集、交集的运算性质【典例1】(1)若集合A={0,1,2,3},B={1,2,4},则集合A∪B等于( ) A.{0,1,2,3,4} B.{1,2,3,4} C.{1,2} D.{0}(2)已知集合P={x|x<3},Q={x|-1≤x≤4},那么P∪Q等于( )A.{x|-1≤x<3} B.{x|-1≤x≤4} C.{x|x≤4}D.{x|x≥-1}[思路导引] 由并集的定义,结合数轴求解.[解析] (1)A∪B={0,1,2,3,4},选A.(2)在数轴上表示两个集合,如图.∴P∪Q={x|x≤4}.选C.[答案] (1)A (2)C求集合并集的2种方法(1)定义法: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并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Venn图表示出集合运算的结果.(2)数形结合法: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应用“空心点”表示.题型二交集的运算【典例2】(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x|0≤x≤2} B.{x|1≤x≤2} C.{x|0≤x≤4}D.{x|1≤x≤4}(2)设A={x∈N|1≤x≤5},B={x∈R|x2+x-6=0},则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2} B.{3} C.{-3,2} D.{-2,3}[思路导引] 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借助图示方法求解.[解析] (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如下图.则由交集的定义可得A∩B={x|0≤x≤2}.选A.(2)A={x∈N|1≤x≤5}={1,2,3,4,5},B={x∈R|x2+x-6=0}={-3,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A∩B,∴A∩B={2}.选A.[答案] (1)A (2)A求集合交集的2个注意点(1)求两集合的交集时,首先要化简集合,使集合的元素特征尽量明朗化,然后根据交集的含义写出结果.(2)在求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的交集运算中,应重点考虑数轴分析法,直观清晰.题型三由集合的并集、交集求参数【典例3】 (1)设集合A ={x |-1<x <a },B ={x |1<x <3}且A ∪B ={x |-1<x <3},求a 的取值范围.(2)已知集合A ={x |-3<x ≤4},B ={x |2-k ≤x ≤2k -1},且A ∪B =A ,试求k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1)画出数轴求解.(2)若A ∪B =A ,则B ⊆A ;若A ∩B =A ,则A ⊆B .[解] (1)如下图所示,由A ∪B ={x |-1<x <3}知,1<a ≤3. (2)∵A ∪B =A ,∴B ⊆A .若B =∅,则2-k >2k -1,得k <1;若B ≠∅,则⎩⎨⎧2-k ≤2k -1,2-k >-3,2k -1≤4,解得1≤k ≤52.综上所述,k ≤52.[变式] 本例(2)若将“A ∪B =A ”改为“A ∩B =A ”,其他条件不变,求k 的取值范围.[解] ∵A ∩B =A ,∴A ⊆B . ∴⎩⎨⎧2-k ≤-3,2k -1≥4,解得k ≥5.由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策略、方法及注意点(1)策略:当题目中含有条件A ∩B =A 或A ∪B =B ,解答时常借助于交集、并集的定义及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将A ∩B =A 转化为A ⊆B ,A ∪B =B 转化为A ⊆B .(2)方法:借助数轴解决,首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画出数轴,然后根据数轴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即可,特别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3)注意点:当题目条件中出现B⊆A时,若集合B不确定,解答时要注意讨论B=∅的情况.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要点整理1.全集(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2)符号表示:全集通常记作U.2.补集温馨提示:∁U A的三层含义:(1)∁U A表示一个集合;(2)A是U的子集,即A⊆U;(3)∁U A是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题型一补集的运算【典例1】(1)已知全集U={x|x≤5},集合A={x|-3≤x<5},则∁U A=________________;(2)已知全集U,集合A={1,3,5,7},∁U A={2,4,6},∁U B={1,4,6},则集合B=________________.[思路导引] 借助补集定义,结合数轴及Venn图求解.[解析] (1)将集合U和集合A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由补集定义可得∁U A={x|x<-3或x=5}.(2)解法一:A={1,3,5,7},∁U A={2,4,6},∴U={1,2,3,4,5,6,7}.又∁U B={1,4,6},∴B={2,3,5,7}.解法二:借助Venn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B={2,3,5,7}.[答案] (1){x|x<-3或x=5} (2){2,3,5,7}求集合补集的基本方法及处理技巧(1)基本方法:定义法.(2)两种处理技巧①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可借助Venn图求解;②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数集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求解.题型二交集、并集、补集的综合运算【典例2】已知全集U={x|x≤4},集合A={x|-2<x<3},B={x|-3<x≤3}.求∁U A,A∩B,∁U(A∩B),(∁U A)∩B.[解] 把全集U和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如下:由图可知∁U A={x|x≤-2或3≤x≤4},A∩B={x|-2<x<3},∁(A∩B)={x|x≤-2或3≤x≤4},(∁U A)∩B={x|-U3<x≤-2或x=3}.解决集合交、并、补运算的2个技巧(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则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来求解.在解答过程中常常借助于Venn图来求解.(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则常借助数轴,把已知集合及全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然后进行交、并、补集的运算.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边界问题.题型三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典例3】设集合A={x|x+m≥0},B={x|-2<x<4},全集U=R,且(∁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U[思路导引] 理清集合间的关系,分类求解.[解] 由已知A={x|x≥-m},得∁U A={x|x<-m},因为B={x|-2<x<4},(∁U A)∩B=∅,所以-m≤-2,即m≥2,所以m的取值范围是m≥2.[变式] (1)将本例中条件“(∁U A)∩B=∅”改为“(∁U A)∩B≠∅”,其他条件不变,则m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2)将本例中条件“(∁U A)∩B=∅”改为“(∁U B)∪A=R”,其他条件不变,则m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解] (1)由已知得A={x|x≥-m},所以∁U A={x|x<-m},又(∁U A)∩B≠∅,所以-m>-2,解得m<2.(2)由已知得A={x|x≥-m},∁U B={x|x≤-2或x≥4}.又(∁U B)∪A=R,所以-m≤-2,解得m≥2.利用集合关系求参数的2个注意点(1)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有关的求参数问题一般利用数轴求解,涉及集合间关系时不要忘掉空集的情况.(2)不等式中的等号在补集中能否取到,要引起重视,还要注意补集是全集的子集.[针对训练]5.已知集合A={x|x<a},B={x|1<x<3}.(1)若A∪(∁R B)=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A(∁R 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B={x|1<x<3},B={x|x≤1或x≥3},∴∁R因而要使A∪(∁R B)=R,结合数轴分析(如图),可得a≥3.(2)∵A={x|x<a},∁R B={x|x≤1或x≥3}.要使A(∁R B),结合数轴分析(如图),可得a≤1.1.4.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要点整理1.命题及相关概念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温馨提示:(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讨论的是“若p,则q”形式的命题.若不是,则首先将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不能将“若p,则q”与“p⇒q”混为一谈,只有“若p,则q”为真命题时,才有“p⇒q”.题型一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及语言表述【典例1】将下面的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解] (1)若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则它们的对应高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它们的对应高相等”的充分条件;“对应高相等”是“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2)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所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是“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不充分条件;“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这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不必要条件.(1)对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①对充分条件的理解:i)所谓充分,就是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ii)充分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2,x>3都是x>0的充分条件.②对必要条件的理解:i)所谓必要,就是条件是必须有的,必不可少的,缺其不可.“有之未必成立,无之必不成立”.ii)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0,x>5等都是x>9的必要条件.(2)用充分、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定理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第二步:将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第三步: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来表述定理.题型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典例2】判断下列各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1)p:x>1,q:x2>1;(2)p:(a-2)(a-3)=0,q:a=3;(3)已知:y=ax2+bx+c(a≠0),p:Δ=b2-4ac>0,q: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思路导引] 判断“若p,则q”命题的真假及“若q,则p”命题的真假.[解] (1)由x>1可以推出x2>1,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由x2>1,得x<-1,或x>1,不一定有x>1.因此,p不是q的必要条件.(2)由(a-2)(a-3)=0可以推出a=2或a=3,不一定有a=3,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由a=3可以得出(a-2)(a-3)=0.因此,p是q的必要条件.(3)二次函数y=ax2+bx+c,当Δ>0时,其图象与x轴有交点,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Δ≥0,不一定是Δ>0,因此p不是q的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首先分清条件和结论,然后判断p⇒q和q⇒p是否成立,最后得出结论.(2)命题判断法:①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 的必要条件;②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假命题,那么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同时q 也不是p 的必要条件.显然,p 是q 的充分条件与q 是p 的必要条件表述的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即p ⇒q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题型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典例3】 (1)已知p :关于x 的不等式3-m 2<x <3+m 2,q :0<x <3,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已知集合A ={y |y =x 2-3x +1,x ∈R },B ={x |x +2m ≥0};命题p :x ∈A ,命题q :x ∈B ,并且q 是p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p 是q 的充分条件转化为对应集合A ⊆集合B ,q 是p 的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A ⊆集合B .[解] (1)记A =⎩⎪⎨⎪⎧⎭⎪⎬⎪⎫x | 3-m 2<x <3+m 2,B ={x |0<x <3}, 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则A ⊆B .注意到B ={x |0<x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A =∅,即3-m 2≥3+m 2,解得m ≤0,此时A ⊆B ,符合题意; ②若A ≠∅,即3-m 2<3+m 2,解得m >0, 要使A ⊆B ,应有⎩⎪⎨⎪⎧ 3-m 2≥0,3+m 2≤3,m >0,解得0<m ≤3. 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3}.(2)由已知可得 A =⎩⎨⎧⎭⎬⎫y | y =⎝ ⎛⎭⎪⎫x -322-54,x ∈R =⎩⎪⎨⎪⎧⎭⎪⎬⎪⎫y | y ≥-54, B ={x |x ≥-2m }.因为q 是p 的必要条件,所以p ⇒q ,所以A ⊆B ,所以-2m ≤-54,所以m ≥58,即m 的取值范围是⎩⎪⎨⎪⎧⎭⎪⎬⎪⎫m |m ≥58. [变式] 本例(1)中若将“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改为“p 是q 的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记A =⎩⎪⎨⎪⎧⎭⎪⎬⎪⎫x | 3-m 2<x <3+m 2,B ={x |0<x <3},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则B ⊆A .应有⎩⎪⎨⎪⎧ 3-m 2≤0,3+m 2≥3,解得m ≥3.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3}.(1)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思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先将p ,q 等价转化,再根据充分、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然后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2)从集合角度看充分、必要条件:设命题p 、q 分别对应集合A 、B ,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1.4.2充要条件要点整理充要条件如果“若p ,则q ”和它的逆命题“若q ,则p ”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 ,又有q ⇒p ,记作p ⇔q .此时p 既是q 的充分条件,也是q 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如果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即如果p ⇔q ,那么p 与q 互为充要条件.温馨提示:(1)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①若p⇒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②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③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④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⑤若p⇒/q,且q⇒/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的传递性若p是q的充要条件,q是s的充要条件,即p⇔q,q⇔s,则有p⇔s,即p 是s的充要条件.题型一充要条件的判断【典例1】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1)p:a+5是无理数,q:a是无理数;(2)若a,b∈R,p=a2+b2=0,q:a=b=0;(3)p:A∩B=A,q:∁U B⊆∁U A.[思路导引] 判断是否p⇒q,q⇒p.[解] (1)因为a+5是无理数⇒a是无理数,并且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2)因为a2+b2=0⇒a=b=0,并且a=b=0⇒a2+b2=0,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3)因为A∩B=A⇒A⊆B⇒∁U A⊇∁U B,并且∁U B⊆∁U A⇒B⊇A⇒A∩B=A,所以p 是q的充要条件.[变式] 已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r的必要条件,也是s的充分条件,r是s的必要条件,问:(1)p是r的什么条件?(2)s是q的什么条件?(3)p,q,r,s中哪几对互为充要条件?[解] 作出“⇒”图,如右图所示,。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集与交集 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用 Venn 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3.并集和交集有哪些性质?
知识点一、并集
文字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语言 为集合A与B 的并集,记作___A_∪_(B读作“___ _A_”并) B
解析:因为 A={1,2},B={1,2,3},所以 A∩B={1,2}.又 C={2,3,4}, 所以(A ∩B )∪C={1,2}∪{2,3,4}={1,2,3,4}.
2.已知集合A={x|2<x<4},B={x|a<x<3a(a>0)}.
(1)若A∪B=B,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求a的取值范围; (3)若A∩B={x|3<x<4},求a的值.
2.对交集概念的理解 (1)运算结果:A∩B 是一个集合,由 A 与 B 的所有公共元 素组成,而非部分元素组成. (2)关键词“所有”:概念中的“所有”两字的含义是,不 仅“A∩B 中的任意元素都是 A 与 B 的公共元素”,同时“A 与 B 的公共元素都属于 A∩B”. (3)∅ 情形:当集合 A 与 B 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 A 与 B
没有交集,而是 A∩B=∅ .
题型一 并集的运算
[例1] (1)设集合M={x|x2+2x=0,x∈R},N={x|x2-2x=0, x∈R},则M∪N= ( )
A.{0} B.{0,2} C.{-2,0} D.{-2,0,2}
(2)已知集合M={x|-3<x≤5},N={x|x<-5或x>5},则M∪N=( ) A.{x|x<-5或x>-3} B.{x|-5<x<5} C.{x|-3<x<5} D.{x|x<-3或x>5}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课件)
(3) 设A x x 1, x R, B x x 0, x R, 求A B, A B
(4) 设A x x Z , B x x 1 Z , 求A B, A B
2
2
(5) 已知M {1},P {1,2},设A ({ x, y)x M , y P}
记作:A∩B(读作:“A交B”)
即: A ∩ B ={x| x ∈ A,且x ∈ B}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 集合.
Venn图表示:
A
B
B
A
B
A∩B
A∩B
A∩B =
基本性质:
(1) A A=_A_, A A=_A_, A = __, A =_A_
(2)A B _A_,A B _B_;_A_ A B,_B_ A B (3) 若A B,则 A B=_A_, A B=B__
B ({ x, y)x P, y M }, 求A B, A B
例2、(1)设A={(x , y) |y=x2,x∈R}, B={(x , y) |y=2x,x∈R} ,
求A∩B
(2)设A={y | y=x2,x∈R}, B={y | y=2x,x∈ R}, 求A∩B;
例3.A x x2 px 15 0 , B x x2 qx r 0
2n 1 个
二、新课:思考:
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
A、B之间的关系吗?
(1) A={1,3,5}, B={2,4,6},
C={1,2,3,4,5,6}.
(2)A={x|x是有理数}, B={x|x是无理数},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第6课时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综合运算.docx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 *整理制作第 6 课时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综合运算课时目标1.深刻理解交集、并集、补集的含义及运算.2.能进行集合的并交补运算.识记强化1.集合的运算性质(1)A∪ B= B∪ A, A∪A= A, A∪?= A,A∩ B=B∩ A, A∩A= A, A∩ ?= ?.(2)A? (A∪ B), B? (A∪ B), (A∩B)? A, (A∩ B)? B.(3)A? B? A∪ B= B? A∩ B= A.(4)A∪ (?U A)= U,A∩ (?U A)= ?.(5)?U (?U A) =A, ?U U =?, ?U?= U .2.全集具有相对性,即对于研究某个问题时的全集可能在研究另一个问题时就不是全集;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由于全集具有相对性,那么补集也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全集下,一个集合的补集可能不相同.课时作业(时间: 45 分钟,满分:90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设全集 U= {1,3,5,7} ,若集合 M 满足 ?U M = {5,7} ,则集合 M 为 ()A . {1,3} B.{1} 或{3}C.{1,3,5,7} D . {1} 或 {3} 或 {1,3}答案: A解析:由 U ={1,3,5,7} 及?U M={5,7} ,得 M= {1,3} ,故选 A.2.下列各式中,表达错误的是( )A . ?? { x|x<4} B. 2 3∈ { x|x<4} C.?∈ { ?, {0} , {1}} D .{2 3} ∈{ x|x<4} 答案: D解析: 对于 B , C ,元素与集合之间用 “ ∈ ” 或 “ ?” 符号,且 2 3是集合 { x|x<4} 中的 元素,所以 B 表达正确, ?是集合 { ?, {0} , {1}} 中的一个元素,所以 C 表达正确;对于 A , D ,集合与集合之间用 “ ? ” 或 “ ” 符号,且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A 表达正确, D表达错误.3.设全集 U = Z ,集合 A = { - 1,1,2} ,B = { - 1,1} ,则 A ∩ (?U B) 为 ()A . {1,2}B . {1}C .{2}D . { -1,1} 答案: C解析: 因为 U = Z , B = { - 1,1} ,所以 ?U B 为除- 1,1 外的所有整数的集合,而 A ={ -1,1,2} ,所以 A ∩ (?U B)= {2} .4.已知集合 A = { x ∈ Z |x 2- 3x - 18<0} , B = { x|2- x>0} ,则 A ∩B 等于 ()A . {3,4,5}B .{ - 2,- 1,0,1}C .{ - 5,- 4,- 3,- 2,- 1,0,1}D . { - 5,- 4,- 3} 答案: B解析:A = { x ∈ Z |- 3<x<6} = { - 2,- 1,0,1,2,3,4,5} ,B = { x|x<2} ,∴ A ∩ B ={ - 2,- 1,0,1} ,选 B.5.集合 M = {( x , y)|(x + 3)2+ (y - 1)2 =0} ,N = { - 3,1} ,则 M 与 N 的关系是 ( )A .M = NB .M? NC .M? ND . M , N 无公共元素 答案: D解析: 因为 M = {( x ,y)|(x + 3)2 +(y -1)2= 0} = {( -3,1)} 是点集,而 N = { - 3,1} 是数集, 所以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故选D.6.已知全集 U = R ,集合 A = { x|1<x ≤ 3} , B = { x|x>2} ,则 A ∩(?U B)等于 ()A . { x|1<x ≤2}B . { x|1≤ x<2}C .{ x|1≤ x ≤ 2}D . { x|1≤ x ≤ 3} 答案: A解析: U =R ,∴ ?U B = { x|x ≤ 2} , A ∩ ?U B = { x|1<x ≤3} ∩ { x|x ≤ 2} = { x|1<x ≤ 2} .选 A.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3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7. 已知集合 U = R , A = { x|- 2< x ≤5} , B = { x|4≤ x<6} ,则 ?U (A ∪ B)= ________. 答案: { x|x ≤- 2 或 x ≥ 6} 解析: (A ∪ B)= { x|- 2<x<6}又 U = R ,所以可得 ?U (A ∪B)= { x|x ≤- 2 或 x ≥6} . 8.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________.答案:?U (A ∪B)∪ (A ∩ B) 解析: 阴影部分有两类: (1)?U (A ∪ B); (2)A ∩ B.9.设集合 M = { x|x>1 , x ∈ R } , N = { y|y = 2x 2, x ∈ R } , P = {( x , y)|y = x - 1, x ∈R , y ∈R } ,则 (?R M )∩ N = ________, M ∩ P = ________.答案: { x|0≤ x ≤1} ?解析: 因为 M = { x|x>1, x ∈ R } ,所以 ?R M = { x|x ≤ 1,x ∈ R } ,又 N = { y|y = 2x 2, x ∈ R } ={ y|y ≥ 0} ,所以 (?R M) ∩N = { x|0≤ x ≤ 1} .因为 M = { x|x>1 , x ∈ R } 表达数集,而 P ={( x ,y)|y = x -1, x ∈ R , y ∈ R } 表示点集,所以 M ∩ P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10. (12 分 )某班有 50 名学生,有 36 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有 23 名同学参 加物理竞赛, 有 3 名学生两科竞赛均未参加, 问该班有多少同学同时参加了数学、 物理两科 竞赛?解: 全集为 U ,其中含有 50 名学生,设集合 A 表示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 B 表示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则 U 中元素个数为 50, A 中元素个数为 36, B 中元素个数为 23,全集中A 、B 之外的学生有 3 名,设数学、物理均参加的学生为 x 名,则有 (36-x) + (23- x)+x + 3 =50,解得 x = 12.所以,本班有 12 名学生同时参加了数学、物理两科竞赛.11. (13 分 )已知集合 A ={ x|2<x<7} , B ={ x|2<x<10} , C = { x|5-a<x<a} . (1)求 A ∪ B , (?R A)∩ B ;(2)若 C? B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 (1)A ∪B = { x|2<x<10} .∵?R A = { x|x ≤ 2 或 x ≥ 7} , ∴ (?R A)∩B = { x|7≤ x<10} .(2)①当 C = ?时,满足 C? B ,此时 5- a ≥ a ,得 a ≤ 5;25- a<a,解得5 ②当 C ≠ ?时,要 C? B ,则 5- a ≥ 2a ≤ 102<a ≤3.由①②,得 a ≤3.∴ a 的取值范围是 { a|a ≤ 3} .能力提升12.(5 分 )设 M 、P 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 M 与 P 的差集为 M - P ={ x|x ∈ M ,且 x?P} ,则 M -(M -P)等于 ()A . PB .M ∩PC .M ∪ PD .M 答案: B 解析: 解析:由于给出的新定义,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中的集合都是抽象的集合, 这时 若类比于实数运算, 则会得出错误结论. 而用图示法, 则有助于对新定义的理解, 如图所示.13. (15 分 )已知集合 A = { x|x 2- (a + 3)x + a 2= 0} , B = { x|x 2- x = 0} ,是否存在实数 a , 使 A , B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 A ≠ B ;② A ∪ B = B ;③ ?? (A ∩ B)?若存在,求出 a 的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假设存在实数 a 使 A , B 满足题设条件,易知 B = {0,1} . 因为 A ∪ B =B ,所以 A? B ,即 A = B 或 A ? B.由条件① A ≠B ,知 A ? B.又因为 ? ? (A ∩ B),所以 A ≠ ?,即 A = {0} 或 {1} .当 A = {0} 时,将 0 代入方程 x 2- (a + 3)x + a 2= 0,得 a 2= 0,解得 a = 0. 经检验, a = 0 时, A = {0,3} ,与 A = {0} 矛盾,舍去.当 A = {1} 时,将 1 代入方程 x 2- (a + 3)x + a 2= 0,得 a 2- a - 2= 0,解得 a =- 1 或 a = 2.经检验, a =- 1 时, A = {1} ,符合题意; a =2 时, A = {1,4} ,与 A = {1} 矛盾,舍去. 综上所述,存在实数 a =- 1,使得 A , B 满足条件.。
1.3.1+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B 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 ”)
符号语言: A∩B ={x | x ∈ A, 且 x ∈ B }
图形语言:
B
A∩B
作者编号:32101
A
B
A∩B=A
A
A∩B=∅
B
性质① A∩B=B∩A
{x|4<x<6}
(1)已知A={x|1<x<6},B={x|4<x<8},则A∩B=_________.A.{2,1}来自B.{x=2,y=1}
C.{(2,1)}
D.(2,1)
x+y=3,
A∩B=x,y
x-y=1
作者编号:32101
={(2,1)}.
归纳总结
交集运算的注意点
(1)求集合交集的运算类似于并集的运算,其方法为①定义法,②数形结合法.
(2)若A,B是无限连续的数集,多利用数轴来求解.但要注意,利用数轴表示
3个元素的B:{1,2,3},
2个元素的B:{1,2},{1,3},{2,3},
1个元素的B:{1},{2},{3},
0个元素的B:∅.
作者编号:32101
由上述集合B可知:B⊆A
.
归纳总结
并集性质
性质① A∪B=B∪A
性质② A∪A=A
A
B
性质③ A∪∅=A
性质④ A∪B=A⇔B⊆A.
作者编号:32101
(2)A={|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女同学},
B={ | 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
C={ | 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集合C 是由既属于集合A 且又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确实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公平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拟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言语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根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局部,;〔2〕A 与B 是同一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质【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课件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课堂探究四:分类讨论
1.设a常数 R, A {x | (x -1)(x - a) 0}, B {x | x a 1} 若A B R,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课堂探究三:等价转化 1.已知A {x | 3 x 7}, B {x | 2a 1 x 2a 1} (1)若A B 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A B 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Venn图表示:
AB
A∪B
A
B
A∪B
A
B
A∪B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2.交集概念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 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注意:集合A可以是空集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的性 质【新 教材】 人教A版 高中数 学必修 第一册 课件
2.已知A {x | x2 3x 2 0}, B {x | x2 ax a 1 0} 若A B A, 求实数a的值.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同步教案 补集及综合应用
第2课时补集及综合应用知识点补集1.全集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2.补集状元随笔全集并不是一个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仅包含所研究问题涉及的所有元素.∁U A的三层含义:(1)∁U A表示一个集合;(2)A是U的子集,即A ⊆U;(3)∁U A是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教材解难]理解补集应关注三点(1)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A的补集的前提是A是全集U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2)∁U A包含三层意思:①A⊆U;②∁U A是一个集合,且∁U A⊆U;③∁U A是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3)若x∈U,则x∈A或x∈∁U A,二者必居其一.[基础自测]1.设全集U=R,集合P={x|-2≤x<3},则∁U P等于( )A.{x|x<-2或x≥3} B.{x|x<-2或x>3}C.{x|x≤-2或x>3} D.{x|x≤-2且x≥3}解析:由P={x|-2≤x<3}得∁U P={x|x<-2或x≥3}.答案:A2.设全集U={1,2,3,4,5,6},A={1,2},B={2,3,4},则A∩(∁U B)=( )A.{1,2,5,6} B.{1}C.{2} D.{1,2,3,4}解析:∵∁U B={1,5,6},∴A∩(∁U B)={1,2}∩{1,5,6}={1}.答案:B3.已知全集U=R,A={x|x≤0},B={x|x≥1},则集合∁U(A∪B)等于( )A.{x|x≥0} B.{x|x≤1}C.{x|0≤x≤1} D.{x|0<x<1}解析:A∪B={x|x≤0或x≥1},所以∁U(A∪B)={x|0<x<1}.故选D.答案:D4.已知集合U={2,3,6,8},A={2,3},B={2,6,8},则(∁U A)∩B=________.解析:先计算∁U A,再计算(∁U A)∩B.∵U={2,3,6,8},A={2,3},∴∁U A={6,8}.∴(∁U A)∩B={6,8}∩{2,6,8}={6,8}.答案:{6,8}题型一补集的运算[教材P13例5]例1 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U A,∁U 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U={1,2,3,4,5,6,7,8},所以∁U A={4,5,6,7,8},∁U B={1,2,7,8}.列举法,先求出全集,再利用补集的定义求∁U A,∁U B.教材反思求补集的原则和方法(1)一个基本原则.求给定集合A的补集,从全集U中去掉属于集合A的元素后,由所有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为A的补集.(2)两种求解方法:①若所给的集合是有关不等式的集合,则常借助于数轴,把已知集合及全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然后再根据补集的定义求解,注意端点值的取舍.②若所给的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则用Venn图求解.跟踪训练1 (1)已知全集U ={1,2,3,4,5},A ={1,3},则∁U A =( ) A .∅ B .{1,3} C .{2,4,5} D .{1,2,3,4,5}(2)设全集为R,集合A ={x|0<x<2},B ={x|x≥1},则A∩(∁R B)=( ) A.{x|0<x≤1} B .{x|0<x<1} C .{x|1≤x<2} D .{x|0<x<2}解析:(1)本小题考查集合的运算.∵U={1,2,3,4,5},A ={1,3},∴∁U A ={2,4,5}. 利用补集定义直接求.(2)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 由B ={x|x≥1},得∁R B ={x|x<1},借助于数轴,可得A∩(∁R B)={x|0<x<1},故选B.利用数轴表示集合A 、B,结合数轴求出结果. 答案:(1)C (2)B题型二 集合交、并、补的综合运算[经典例题]例2 (1)已知全集U ={1,2,3,4,5,6,7,8},集合A ={2,3,5,6},集合B ={1,3,4,6,7},则集合A∩(∁U B)=( )A .{2,5}B .{3,6}C .{2,5,6}D .{2,3,5,6,8}(2)已知全集U =R,A ={x|-4≤x<2},B ={x|-1<x≤3},P =⎩⎪⎨⎪⎧⎭⎪⎬⎪⎫x ⎪⎪⎪x≤0或x ≥52,求A∩B ,(∁UB)∪P ,(A∩B)∩(∁U P).【解析】 (1)因为U ={1,2,3,4,5,6,7,8},B ={1,3,4,6,7},所以∁U B ={2,5,8}.又A ={2,3,5,6}, 所以A∩(∁U B)={2,5}. 先求∁U B,再求A∩∁U B.(2)将集合A,B,P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因为A ={x|-4≤x<2},B ={x|-1<x≤3},所以A∩B={x|-1<x<2},∁U B ={x|x≤-1或x>3}.又P =⎩⎪⎨⎪⎧⎭⎪⎬⎪⎫x ⎪⎪⎪x≤0或x ≥52, 所以(∁U B)∪P=⎩⎪⎨⎪⎧⎭⎪⎬⎪⎫x ⎪⎪⎪x≤0或x ≥52. 又∁U P =⎩⎪⎨⎪⎧⎭⎪⎬⎪⎫x ⎪⎪⎪0<x<52,所以(A∩B)∩(∁U P)={x|-1<x<2}∩⎩⎪⎨⎪⎧⎭⎪⎬⎪⎫x ⎪⎪⎪0<x<52={x|0<x<2}. 根据集合的交集、补集、并集运算,画数轴,即可求解. 【答案】 (1)A (2)见解析 方法归纳求集合交、并、补运算的方法跟踪训练2 已知全集U ={x|x≤4},集合A ={x|-2<x<3},B ={x|-3<x≤3}.求∁U A,A∩B ,∁U (A∩B),(∁UA)∩B.解析:把全集U 和集合A,B 在数轴上表示如下:由图可知,∁U A ={x|x≤-2或3≤x≤4}, A∩B={x|-2<x<3},∁U (A∩B)={x|x≤-2或3≤x≤4}, (∁U A)∩B={x|-3<x≤-2或x =3}. 借助数轴求出∁U A,∁U B 再运算.题型三 补集思想的应用[经典例题]例3 已知集合A ={x|x 2-4x +2m +6=0},B ={x|x<0},若A∩B≠∅,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先求A∩B=∅时m 的取值范围. (1)当A =∅时,①方程x 2-4x +2m +6=0无实根,所以Δ=(-4)2-4(2m +6)<0,解得m >-1. (2)当A≠∅,A∩B=∅时,方程x 2-4x +2m +6=0的根为非负实根.②设方程x 2-4x +2m +6=0的两根为x 1,x 2,则 ⎩⎪⎨⎪⎧Δ=(-4)2-4(2m +6)≥0,x 1+x 2=4≥0,x 1x 2=2m +6≥0,③即⎩⎪⎨⎪⎧m≤-1,m≥-3,解得-3≤m≤-1,综上,当A∩B=∅时, m 的取值范围是{m|m≥-3}. 又因为U =R,④ 所以当A∩B≠∅时,m 的取值范围是∁R {m|m≥-3}={m|m<-3}. 所以,A∩B≠∅时,m 的取值范围是{m|m<-3}.状元随笔 ①A∩B=∅,对于集合A 而言,分A =∅与A≠∅两种情况. A =∅表示方程无实根. ②B={x|x<0},而A∩B=∅,故A {x|x≥0},即已知方程的根为非负实根.③Δ≥0保证了A≠∅,即原方程有实根;x 1+x 2≥0与x 1x 2≥0保证了原方程两根非负. 如果两根都大于1,则等价形式为⎩⎪⎨⎪⎧(x 1-1)+(x 2-1)>0,(x 1-1)(x 2-1)>0,而不是⎩⎪⎨⎪⎧x 1+x 2>2,x 1x 2>1.④由于A∩B≠∅,故方程x 2-4x +2m +6=0一定有解,故我们还可以设全集U ={m|Δ≥0}={m|m≤-1}.此时,{m|-3≤m≤-1}关于U 的补集也是{m|m<-3},结果相同.方法归纳(1)运用补集思想求参数范围的方法: ①否定已知条件,考虑反面问题; ②求解反面问题对应的参数范围; ③将反面问题对应参数的范围取补集. (2)补集思想适用的情况:从正面考虑,情况较多,问题较复杂的时候,往往考虑运用补集思想.跟踪训练3 设全集U ={3,6,m 2-m -1},A ={|3-2m|,6},∁U A ={5},求实数m. 解析:因为∁U A ={5},所以5∈U 但5∉A,所以m2-m-1=5,解得m=3或m=-2.当m=3时,|3-2m|=3≠5,此时U={3,5,6},A={3,6},满足∁U A={5};当m=-2时,|3-2m|=7≠5,此时U={3,5,6},A={6,7},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可知m=3.根据补集的定义,得到关于m的方程m2-m-1=5,解得m的值后还需检验.课时作业 4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A={x|x2-x-2>0},则∁R A=( )A.{x|-1<x<2} B.{x|-1≤x≤2}C.{x|x<-1}∪{x|x>2} D.{x|x≤-1}∪{x|x≥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化简A={x|x<-1或x>2},∴∁R A={x|-1≤x≤2}.故选B.答案:B2.已知A,B均为集合U={1,3,5,7,9}的子集,且A∩B={3},(∁U B)∩A={9},则A=( )A.{1,3} B.{3,7,9}C.{3,5,9} D.{3,9}解析:因为A∩B={3},所以3∈A,又(∁U B)∩A={9},所以9∈A.若5∈A,则5∉B(否则5∈A∩B),从而5∈∁U B,则(∁U B)∩A={5,9},与题中条件矛盾,故5∉A.同理1∉A,7∉A,故A={3,9}.答案:D3.设全集U=R,M={x|x<-2或x>2},N={x|1<x<3},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x|-2≤x<1} B.{x|-2≤x≤2}C.{x|1<x≤2} D.{x|x<2}解析:阴影部分所表示集合是N∩(∁U M),又∵∁U M={x|-2≤x≤2},∴N∩(∁U M)={x|1<x≤2}.答案:C4.设集合M={x|-1≤x<2},N={x|x-k≤0},若(∁R M)⊇(∁R N),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k≥-1C.k>-1 D.k≥2解析:由(∁R M)⊇(∁R N)可知M⊆N,则k的取值范围为k≥2.答案:D二、填空题5.设全集U={x∈N*|x≤9},∁U(A∪B)={1,3},A∩(∁U B)={2,4},则B=________.解析:∵全集U={1,2,3,4,5,6,7,8,9},由∁U(A∪B)={1,3},得A∪B={2,4,5,6,7,8,9},由A∩(∁U B)={2,4}知,{2,4}⊆A,{2,4}⊆∁U B,∴B={5,6,7,8,9}.答案:{5,6,7,8,9}6.已知全集U=R,M={x|-1<x<1},∁U N={x|0<x<2},那么集合M∪N=________.解析:∵U=R,∁U N={x|0<x<2},∴N={x|x≤0或x≥2},∴M∪N={x|-1<x<1}∪{x|x≤0或x≥2}={x|x<1或x≥2}.答案:{x|x<1或x≥2}7.已知U=R,A={x|a≤x≤b},∁U A={x|x<3或x>4},则ab=________.解析:因为A∪(∁U A)=R,A∩(∁U A)=∅,所以a=3,b=4,所以ab=12.答案:12三、解答题8.已知全集U=R,集合A={x|-1<x<2},B={x|0<x≤3}.求:(1)A∩B;(2)∁U(A∪B);(3)A∩(∁U B).解析:(1)因为A={x|-1<x<2},B={x|0<x≤3},所以A∩B={x|-1<x<2}∩{x|0<x≤3}={x|0<x<2}.(2)A∪B={x|-1<x<2}∪{x|0<x≤3}={x|-1<x≤3},∁U(A∪B)={x|x≤-1或x>3}.(3)A∩(∁U B)={x|-1<x<2}∩{x|x>3或x≤0}={x|-1<x≤0}.9.已知全集U ={不大于20的素数},M,N 为U 的两个子集,且满足M∩(∁U N)={3,5},(∁U M)∩N={7,19},(∁U M)∩(∁U N)={2,17},求M,N.解析:方法一 U ={2,3,5,7,11,13,17,19}, 如图,∴M={3,5,11,13},N ={7,11,13,19}. 方法二 ∵M∩(∁U N)={3,5}, ∴3∈M,5∈M 且3∉N,5∉N.又∵(∁U M)∩N={7,19},∴7∈N,19∈N 且7∉M,19∉M. 又∵(∁U M)∩(∁U N)={2,17}, ∴∁U (M∪N)={2,17},∴M={3,5,11,13},N ={7,11,13,19}. [尖子生题库]10.已知A ={x|-1<x≤3},B ={x|m≤x<1+3m}. (1)当m =1时,求A∪B;(2)若B ⊆(∁R A),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1)m =1时,B ={x|1≤x<4}, A∪B={x|-1<x<4}. (2)∁R A ={x|x≤-1或x>3}. 当B =∅,即m≥1+3m 时, 得m≤-12,满足B ⊆(∁R A),当B≠∅时,要使B ⊆(∁R A)成立,则⎩⎪⎨⎪⎧m<1+3m ,1+3m≤-1或⎩⎪⎨⎪⎧m<1+3m ,m>3,解之得m>3.综上可知,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3或m≤-12.。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与并集教案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高中数学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 1.3.1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与并集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A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6月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简单集合的交、并运算。
2.能使用V enn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3.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类比的作用。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抽象:集合交集、并集的含义。
2.数学运算:集合的运算。
3.直观想象:用Venn图、数轴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并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理解集合定义的能力,且刚刚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对集合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集合之间关系的表示也掌握了用Venn图、数轴的表示方法,但是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可能对并集、交集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全面,容易混淆“∪”和“∩”符号,需要加以辨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提问启发、分组讨论教学工具希沃白板、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回顾知识:提问学生,把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空集的定义、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补充完整。
回顾引起学生的兴趣,练习巩固上节所学。
新知探究一交集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满分超市”情境问题一,讨论时间2分钟,讨论后由各组分享讨论结果。
2.自主探究:给出集合A={2,4,6,8,10},B={3,5,8,12},C={8},让学生观察集合A、B、C,提问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集合之间的交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与交集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作业布置
教材P12 A组T6,7,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数}.求 A B, A B.
交集,找公共元素
解: A={x|x是不大于10的正奇数}={1,3,5,7,9}, B={x|x是12的正约数}={1,2,3,4,6,12},
A B {1,3}, A B {1, 2,3, 4,5,6,7,9,12}.
并集,找所有元素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2.设A={x︱x2-16=0}, B={x︱x3+64=0}, 则A∩B=_{__4_} ; A∪B=_{__4,_4_}_.
3.设A={x︱-1≤x<2},B={x︱-1<x<3},求A∩B,A∪B.
解: A∩B ={x|-1<x<2}; A∪B={x|-1≤x<3}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例2设集合A={x |-1<x<2}, 集合B={x | 1<x<3},
求A∪B.
-1
123 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 本运算 (并集 与交集) 课件( 16张PP T)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追 问 :已 知 A ∩ B = B , A ∩ B = ∅ , 请 用 Ve n n 图 表 示 集 合 A 与 集 合
B的关系.
A
B
AB B
A
B
AB ∅
9
新知巩固
【例3】A {x |1 x 2} , B {x | x a} ,若 A B B,则实数a的
1.2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并集、交集)
1
课前引入 思 考 1 :观 察 下 面 的 集 合 , 类 比 实 数 的 加 法 运 算 , 你 能 说 出 集 合 C 与
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A B {x | 2 x 1}
4
新知讲授 思 考 2 :下 列 关 系 式 成 立 吗 ?
( 1 ) A ∪ A = A ; ( 2 ) A ∪ ∅= A ;
追 问 : 已 知 A ∪ B = A , 请 用 Ve n n 图 表 示 集 合 A 与 集 合 B 的 关 系 .
A
B
5
新知讲授
6
新知讲授
2、交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
A B {x | x A, 且x B}
B
AB A
7
新知讲授 【例2】交集的运算.
(1) A {1,0,1,6} ,B {x | x 0, x R} ,则 A B {1,6}
思 考 3 :观 察 下 面 的 集 合 , 集 合 C 与 集 合 A , B 之 间 有 什 么 关 系 ? (1)A={2,4,6,8,10},B={3,5,8,12},C={8}; (2)A={x|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女同学},B={x|x是立德中 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C={x|x是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 女同学} 例(1)(2)中,都具有这样一种关系: 集合C是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
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3.1并集和交集课件
1. 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1) A={1,2,3,4,5},B={-1,0,1,2,3}; (2) A={x|x+1>0},B={x|-2<x<2}
解:(1)如图所示,A∪B={-1,0,1,2,3,4,5}, A∩B={1,2,3}.
(2)由题意知A={x|x>-1},用数轴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则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x>-2},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1<x<2}.
若, 则 .
2. 若, 则与有什么关系?
思考深化
并集的性质
A
A
=
=
知识讲解
【例1 】已知A ={4,5,6,8}, B ={3,5,7,8},求A∪B.
解: A∪B ={4,5,6,8} ∪{3,5,7,8}={3,4,5,6,7,8}
元素全部拿过来,重复的只写一次
例题讲解
【例2】设集合,,求.
解:就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所以, 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题讲解
【例4】平面内直线的点为组成集合,直线上的点组成集合,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解:平面内直线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 平行或重合. (1)直线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2)直线平行可以表示为: (3)直线重合可表示为:= =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D
3.若集合A={x|-5<x<2},B={x|-3<x<3},则A∩B=( )A.{x|-3<x<2} B.{x|-5<x<2}C.{x|-3<x<3} D.{x|-5<x<3}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与交集课件
例2 设全集U=R,A={x|2x-3≤1},
B={x|0<x<4},求
(1)CUA,
(2)CUB,
(3)CU(A∩B), (4)(CU A)∪(CUB)
例3 设全集U={x|x是三角形},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
求A∩B,CU(A∪B).
解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 A B ,
A={3,4,5,6}, B={5,6,7,8}, C={5,6}
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 交集.
记作 A∩B 读作 A交 B
AB
A∩B
即 A∩B={x x∈A,且x∈B}
1、A={x|x是等腰三角形}, B={x|x是直角三角形},
则A ∪ B= {x|x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UA)∩(CUB), CU(A∪B), 解:根据题意可知,
U={1,2,3,4,5,6,7,8}, 所以 CUA={4,5,6,7,8}
CUB={1,2,7,8}
练习1 全集U={x|x是不大于9的正整数},
且(CUA)∩B={1,3},(CUB)∩A={2,4,8} , (CUA)∩(CUB)={6,9},求集合A、B
----并集与交集
视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 {3,4,5,6}, B={5,6,7,8}, C={3,4,5,6,7,8}
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
的并集,
记作 A∪B A B
读作 A并 B A∪B 即A∪B={x x∈A,或x∈B}
视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
A B {x | x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
解析:A={x∈Z|-3<x<6}={-2,-1,0,1,2,3,4,5},B={x|x<2},∴A∩B={-2,-1,0,1},选B.
5.集合M={(x,y)|(x+3)2+(y-1)2=0},N={-3,1},则M与N的关系是( ) A.M=N B.M⊆N
C.M⊇N D.M,N无公共元素
答案:D
解析:因为M={(x,y)|(x+3)2+(y-1)2=0}={(-3,1)}是点集,而N={-3,1}是数集,所以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故选D.
6.已知全集U=R,集合A={x|1<x≤3},B={x|x>2},则A∩(∁U B)等于( )
A.{x|1<x≤2}B.{x|1≤x<2}
C.{x|1≤x≤2}D.{x|1≤x≤3}
答案:A
解析:U=R,∴∁U B={x|x≤2},A∩∁U B={x|1<x≤3}∩{x|x≤2}={x|1<x≤2}.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7.已知集合U=R,A={x|-2<x≤5},B={x|4≤x<6},则∁U(A∪B)=________.
答案:{x|x≤-2或x≥6}
解析:(A∪B)={x|-2<x<6}
又U=R,所以可得∁U(A∪B)={x|x≤-2或x≥6}.
8.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________.
答案:∁U(A∪B)∪(A∩B) 解析:阴影部分有两类:(1)∁U(A∪B);(2)A∩B.
9.设集合M={x|x>1,x∈R},N={y|y=2x2,x∈R},P={(x,y)|y=x-1,x∈R,y ∈R},则(∁R M)∩N=________,M∩P=________.
答案:{x|0≤x≤1} ∅
解析:因为M={x|x>1,x∈R},所以∁R M={x|x≤1,x∈R},又N={y|y=2x2,x∈R}={y|y≥0},所以(∁R M)∩N={x|0≤x≤1}.因为M={x|x>1,x∈R}表达数集,而P={(x,y)|y=x-1,x∈R,y∈R}表示点集,所以M∩P=∅.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10.(12分)某班有50名学生,有36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有23名同学参加物理竞赛,有3名学生两科竞赛均未参加,问该班有多少同学同时参加了数学、物理两科竞赛?
解:全集为U,其中含有50名学生,设集合A表示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B表示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则U中元素个数为50,A中元素个数为36,B中元素个数为23,全集中A、
当A={1}时,将1代入方程x2-(a+3)x+a2=0,得a2-a-2=0,
解得a=-1或a=2.
经检验,a=-1时,A={1},符合题意;a=2时,A={1,4},与A={1}矛盾,舍去.综上所述,存在实数a=-1,使得A,B满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