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病因病机课件研究与开发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通过对病因和病机的理解,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问诊
与患者对话,了解患者的病史, 寻找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切诊
检查脉搏,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 诊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扶正祛邪与中医病因病机
探索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如何体现在病因病机理论中,讨论其治疗方法和效果。
扶正
通过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达 到健康的目标。
祛邪
通过去除身体内的病变或异物,消除疾病的根 本原因。
1 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急性 和慢性伤害的诊断和治疗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内科
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内科 疾病,提高疗效。
3 皮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皮肤 病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 者的症状和外观。
中医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展望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激发学术界对其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
深入研究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的细节,解释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器病因病机
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 的方法密切相关。
舌诊
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脉,识别疾病 对脏器的影响,指导治疗。
脉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脏器 的状况,指导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应用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伤科、内科、皮肤科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临床中的价值和限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其与西医病因病机的异同,了解中医 五运六气病因病机与五行病因病机理论概述。
中医病因病机与四诊
深入研究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探讨它们与病因病机的密切关系。
中医内科学-心脑疾病
气滞 血瘀
心火
痰热
三、分型证治 (一)寒凝心脉
1.辨证要点 突然剧烈胸痛如绞,可放射至肩 臂,肢冷汗出,常因受寒而诱发或 加重,唇舌青紫,苔白滑。
2.治则:散寒温经,活血通脉
3.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细辛、桂枝、白芍、通草、 大枣、 炙甘草、附子、干姜、川椒
(二)气滞心胸
1.辨证要点 胸膺胀痛或窜痛,伴胸中憋闷,时 欲太息, 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 重,舌暗脉弦。
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龙齿、淮小麦、炙甘草、大枣
四、转归预后
病情单纯而病程短者容易治愈; 病程长且虚实兼夹者,较难短期 治愈 ; 继发性失眠的预后取决于原 发疾病的轻重。
五、预防与调摄
1.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情志舒畅。 2. 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
、咖啡、饱食及过度兴奋。 3. 适当参与体育活动,作息有规律。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精神分裂症-狂躁型 躁狂型精神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过激 (外因) 2. 体质类型(内因)
(1)先天因素 (基因缺陷) (2) 阳热体质
(3) 心理承受力差
(二)病机 初、中期
痰火扰神兼
(1)瘀血 (2)阳明腑实
实证
后期
(1) 阴虚火旺(心阴虚) (2) 心肾兩虚(心肾不交)
2.治则:滋补心阴,清心安神
3.方药:天王补心丹
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酸枣仁、 柏子仁、当归、人参、五味子、茯苓、 远志、丹参、朱砂、桔梗
(七)心阳不振
1.辨证要点 胸中憋闷而痛,怔忡,得温则减, 冷汗淋漓,畏寒肢冷,舌淡紫而边 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2.治则:温补心阳,活血理气
中医病因与发病PPT课件
病因的分类:
《内经》:阴阳
《金匮要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 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雍塞不通,为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 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六淫……外所因,七 情……内所因,……不内外因 ★
现代分类: ★ 外感病因 :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原因结果的转化): 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如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 先天因素
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胆结石 空腹食柿子—胃结石 水质—肾结石
肝胆气郁,胆汁蕴结—胆结石 长期腹用钙、镁、铋等药物—胃结石 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些磺胺类药物—肾及膀 胱结石
饮食不节 结 石 的 形 成 情志内伤 药物服用不当
外感六淫,过度安逸
气机不利,湿热内生—结石
结石致病的特点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 主动 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病位游移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 肢体异常运动 多兼他邪致病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时隐时现、起彼伏 破伤风的四肢抽搐、拘挛、角 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
易动血 血液妄行
外感病因
疠气
概念:
强烈传染性
传染途径: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 疠气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引起的疾病: 头瘟、虾蟆瘟、疫疠、白 喉、 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疠气形成原因:
气候反常 环境污染,饮食不洁 预防隔离不好 社会因素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寒为阴邪 致病特点 伤阳气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 形寒怕冷、肢体不温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 寒痹的关节冷痛 凝结不通而痛 伤寒的头身疼痛 中寒的脘腹冷痛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等。
中医内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病因与病机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了解病因与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表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证候诊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手段,针灸推拿对于缓解症状、调理身体也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合理的饮食可以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
五、预防与康复
预防和康复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主要是通过调理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康复则是通过中医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六、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学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科)
发展史
1.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 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3.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 主攻邪;李东垣初次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分形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现代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 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 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 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性质:中医/临床专业课/主干课程。
⒍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疾病命名
(一)分类 主要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伤寒六经病证,瘟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2.内伤杂病: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此外还有病机分类、脏腑分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力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 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二)命名 主要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特征为依据,但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 本书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归为七大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急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病因病机 ppt课件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 便溏泄,带下病
ppt课件
21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目赤
(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 眠,狂乱
(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 嗽
(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 3、影响病情
ppt课件
36
其他致病因素:(一)痰 饮
痰饮
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
ppt课件
32
(一)七情的概念:
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 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
(二)“内伤七情”的概念
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 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 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 内伤七情。
ppt课件
33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ppt课件
7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ppt课件
8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疼痛、皮肤瘙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 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痛。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概要
中医内科疾病因、理、机、位与治疗原则-----南方医科大学09中医学习资料十八、头痛病因:外感、情志、先天与房劳、饮食与体虚久病、外伤或久病入络。
病理:外邪以风为主。
内伤为肝肾脾失调。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
肝肾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脏腑经络。
关键是:疼痛之久暂、特点、性质、部位。
治之随证。
十七、眩晕病因:情志、年高肾亏、体虚、饮食、跌扑损伤,瘀血内阻。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病机:清窍失养,邪扰清空。
(此处有争议)病位:头窍。
与肝脾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脏腑,次辨标本虚实。
治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一、痴呆病因: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
病理:本虚标实,阴精、气血亏虚,虚、痰、瘀、火内阻于脑。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
与心肝脾肾相关。
治疗原则:开郁逐痰、通窍活血、平肝泻火治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
十六、中风病因:内伤积损、劳欲、饮食、情志、气虚邪中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
因素为风、火、痰、瘀。
性质为本虚标实。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虚、火、风、痰、气、血)病位:心脑。
与肝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中经络与脏腑,中脏腑者辨闭与脱证,闭证者辨阴与阳闭;次辨病期。
治法宜细分:中经络者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中脏腑闭证治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证宜醒神开窍兼扶正固脱。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二十六、厥证病因:气厥(情志过极、气虚下陷)、血厥(气血上涌、气随血脱)、痰厥(痰蒙清窍)、食厥(气机受阻)。
病理: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病位:辨治原则:辨气血痰食四厥。
治之分虚实先急救。
三十七、痫证病因:情志、先天、脑外伤、饮食、劳倦、他病。
痰邪和祟最为重要。
病理:因素为风阳痰浊,蒙闭心窍。
病机:转化关键是正气的盛衰及痰邪的深浅。
病位:肝肾脾。
(三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辨治原则:据正气盛衰及痰浊深浅辨证之轻重,按标本缓急分发作间歇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r o v e s t u d e n t s l e a ni r n g i n t e r e s t a n d e ic f i e n c y h a v e a p o s i t i v e me a n i n g .Th e p a pe r a n a l y z e s h o w t o d e v e l o p l a r g e — s c a l e e o u r s e wa r e o f Di s —
HU A NGY u e F e n J , F A N G J # - S h e n g e , W A NG C o n g c o n J
f 1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c e n t e r , s o u t h e r nm e a %a l u n i v e r s  ̄ y, G u a n g Zh o u 5 1 0 5 1 5 , C h i n a ;
摘 要 :疾 病 的病 因病机 是 中医内科 学教 学 中重点和 难 点 ,开发教 学课 件辅 助教 学 ,对 提 高 学生的 学 习兴趣 和 效率 都有 着 积极 意 义 。本文 通过 “ 中 医内科 学常见 病病 因病机 ”课 件 的制 作过程 中,如何 提炼课 件 内容 ,如 何在 教 学过 程 中分 工协 作 ,提 高制 作 效率 ,大型 交互 式动 画课 件 的合 成技 术和 网络 兼 容性 ,以及 中医课 件 中中 医文化 及抽 象概 念 的表 达等 问题进 行 了介 绍 。 关 键词 :中 医课 件 ; 中医 内科 常见 病 ;课 件 开发
e a s e '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C M, h o w t o d i v i s i o n o f w o r k a n d h o w t o i m p r o v e e ic f i e n c y i n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 r e s e a r c h i n t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第 1 3卷 第 3期 -总 第 2 0 3期
2 0 1 5 年 2月 ・ 上 半 月 刊
◎
黄粤锋 方 洁生 王聪聪 。
中医 内科 学 常见病 病 因病 机课 件研 究与开 发 ※
( 1 南 方 医科大 学教 育技 术 中心 ,广 州 5 1 0 5 1 5 ;2 汕头大 学第 一 附属 医院龙 湖 医院 内一科 ,汕头 5 1 0 5 1 5 ) 5 1 5 0 0 0 ; 3南 方 医科 大 学 南方 医院血液 科 ,广 州
Ke y w o r d s : T C M e o u r s e w a r e , C o m m o n D i s e a s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C M, C o u r s e w a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bs t r a c t :Di s e a s e P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CM i s e mp h a s i s a n d d i ic f ul t y p o i n t i n t e a c h i ng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c o u r s e wa r e t o i m—
2 D e p a r t m e n t 旷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 , t h e i f r s t a f i f l / a t e d h o s p i t a  ̄ S h a n T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T o u 5 1 5 0 0 O , C h i a; n 3 D e p a t r m e n t o fh e m a t o l o g y , N a n f a n g H o s p i t a  ̄ S o u t h e nm r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i s t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1 5 , C h i a) n
n e t wo r k c o mp a t i bi l i t y o f l a r g e — s c a l e e o u r s e wa r e , a n d h o w t o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n d a b s t r a c t i s s ue s .
d o i : 1 0 . 3 9 6 9 9 2 0 1 5 . 0 3 . 0 8 3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一 0 3 — 0 1 5 9 — 0 3
Co ur s e wa r eR e s e a r c h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t oC o mmo nDi s e a s ePa t ho g e ne s i so fT C M